⑴ 豆瓣评分最高的十部台湾电影
豆瓣评分最高的十部台湾电影:
1、一一(2000)
豆瓣评分:8.9
导演:杨德昌
主演:吴念真/李凯莉/金燕玲/张洋洋/萧淑慎
类型:剧情/爱情/家庭
侯孝贤曾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这部片子是关于岛民的故事,即使不甚了解台湾的那段历史也能从中感受到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悲凉,进而感慨的是人于时间长河中的悲凉。
叫"阵头".2012年的电影.导演是冯凯.
这电影的名字是台语直翻的,台湾民间庙宇都会传承一些中华文化的宗教习俗,
而衍生一些民俗技艺或活动.像妈祖出巡,那可算是一大堆民俗技艺活动的总汇.
⑶ 台湾风情的电影
嘉庆君游台湾
⑷ 台湾有哪些风俗习惯
台湾生活习俗
--------------------------------------------------------------------------------
按台湾“文化资产保护法”定义,民俗是指与居民生活有关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年节、娱乐及其他风俗习惯。台湾生活习俗与祖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而且保留着更多的闽粤古风。台湾民间的传统节庆和大陆大同小异。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元宵、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其中,台湾民俗中最知名的景观为台南盐水镇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炮”和澎湖的“乞龟”等。
台南盐水镇在元宵节最知名的是燃放“蜂炮”,即由数万只冲天炮制作而成的鞭炮,每一个冲天炮的炮芯连结在一起,一炮点燃,万炮连响,火花四射,声光齐作,震耳欲聋,蔚为壮观。“蜂炮”已经成为台湾一个旅游景点节目。
放天灯是在纸糊的灯状球体下部点火,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其送上夜空。因其形状像一顶孔明帽,而又称“孔明灯”。相传在台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早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互报平安的讯号,现在已成为一种娱乐与祈福的活动。
澎湖元霄节的“乞龟”习俗有趣神秘。每年元宵节一到,澎湖大小庙宇的供桌上,摆放各种各样的“龟”,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龟”;有用线面制成的含有“长寿”之意的“面线龟”;有以面粉与鸡蛋等原料制成的“鸡蛋糕龟”;有用黄金打制而成的“金龟”等。民众纷纷前来祭拜,“乞龟”,即通过祈寿获得神灵的默许后,“乞龟”人向庙方执事报账,插香,索得所乞之“龟”,以求得神灵的保佑与恩赐。
台湾的婚丧习俗,与大陆也有类似之处,在今天台湾特别是农村仍保持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同姓不结婚在台湾依旧流行,而且“周、苏、莲”、“陈、胡、姚”、“徐、佘、涂”等各三姓,以及“萧、叶”、“许、柯”等各两姓,被认为属同一祖先,也互不通婚。婚礼仪式虽有改变,方式逐渐多样化,但仍较重视中国传统的婚礼。民间丧葬习俗较为繁琐,充满迷信,从临终、发丧、入殓、居丧到送葬、下葬等有一套传统的做法。至今,台湾民间仍流行土葬,选择墓地重风水。台湾民间还有“捡骨”之俗,即俗称“捡风水”,也称“二次葬”,即在第一次丧葬时比较简单,不正式立墓碑,待五至七年后再择吉日开墓,捡拾遗骨,重新正式安葬。在台湾西南沿海,“捡骨”属于一种专门行业。因此在台湾有所谓“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即改葬次数愈多愈好。不过如今,台湾的喜庆婚丧较流行现代的“花车艳舞”。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万华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以前会连续上演20天的大戏),3月23日前后是规模盛大的“妈祖祭”,7月整月的“盂兰会期”(各地轮流做普渡)。
还有一些:
台湾文化盛会
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因为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国大陆移民,而此地人民甚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同时,在台湾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国文化,也可以欣赏到荷兰、日本所留下的历史古迹。
--------------------------------------------------------------------------------
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中心,除了故宫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国历代文物之外,也可以从以下各个面向窥探:
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别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富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此外,除了可以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如:板桥林家花园),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重要的岁时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等;而松柏岭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妈祖进香、北港妈祖出巡、台北迎城隍、东港王船祭、二结王公过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湾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动。另外,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於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
台湾的电影与表演团体,近年来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再次展现出中国传统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丰年祭、祖灵祭、狩猎祭、图腾、蛇纹…,台湾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为台湾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台湾的原住民族属於南岛语系,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在人种上属马来人。台湾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区,分为:赛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排湾族、雅美族、曹族、邵族十族,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目前正面临同化与文化保存的问题。其中,台湾外岛兰屿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绝,是最晚与汉人接触的一支,进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⑸ 关于台湾的,风俗民情
你好,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下面是台湾的风俗,希望能帮到你
饮食习俗:
类似闽、粤,但加以变化而有台湾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酱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汤炖煮。风味小吃品种极多。台北新店碧溪潭香鱼,基隆豆签羹、‘甜不辣‘,桃园石门沙锅鱼头,台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贡丸‘,嘉义‘四臣汤‘和香菇鱼翅羹,台南‘棺材板‘(油炸包馅面食),高雄六合夜市贝类海鲜及‘山河肉‘(大山鼠肉)等,都使人垂涎欲滴。
台湾民俗——布袋戏 :
台湾布袋戏是在明末清初由大陆的福建和广东传入的,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台湾同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进行改革,使古老的布袋戏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台湾布袋戏以戏路、词调、乐调不同,分成不同的流派,主要有南管、北管、潮调、外江和歌仔调等。它们各具特色,相互影响渗透,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且十分精美的民间戏曲艺术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
人和人之间往来,按国内的习俗都要带一些礼物,在台湾俗称“带伙手”,那么您知道台湾哪些东西不能作为礼物相赠的呢?下面听小编细细道来:
毛巾,从前台湾民间丧家惯例于丧事完毕后送毛巾给吊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往来。所以台湾俗语有“送巾,断根”或“送巾,离根”之说,送巾便有永别之意。因此在普通情况,若赠人毛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扇子,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是为太绝情。意味利用完毕后,再无利用价值,即予狠心抛弃。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不相见”,基于此种心理,因此扇子亦万不可当礼物赠人。
⑹ 台湾的民风民俗
(一)衣食住行
1、衣饰。以往乡村男女多穿汉服。中年以上的妇女喜着长衫,或短衣短裤;老年人喜着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纱;日本统治时期西装革履开始流传到乡村,几十年来已相当普及。城市妇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装。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装或港衫西裤。乡村男女则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风日。
2、饮食。台湾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节日喜庆时,多用鸡鸭等丰盛酒菜宴请客人。台湾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请客人,必备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际,多以中药炖煮动物性食品以提神补身。
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调味。酒楼饭店经营川粤、京、津、苏、浙、湘、闽等地风味饭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还较低,有些仍以芋头、甘薯为主食。
3、居住。台湾的房屋造型,大体可分为中、西、日式三种。中式为平房,多是闽南式样,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落,北部为散居型,南部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处,以避风沙。
西式多是楼房,从前都是砖造,近年来大多改为钢筋水泥。日式则在平房内铺以“榻榻米”。市镇房屋多属西式,随着近年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式迅速增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住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简陋斗室。
4、行走。台湾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近些年来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的数量增加,比较方便,私人汽车大量增多。普遍于市镇。有不少的客车备有冷气。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区无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二)婚丧喜庆
1、婚嫁从前,台湾的婚礼规矩较多,婚嫁有大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别。一般需经议婚、订婚、完聘、迎亲四个阶段。结婚年龄,一般男不超过30岁,女不超过25岁。目前已由媒人介绍改为自由恋爱,花轿改为汽车,到法院公证结婚。
但是台湾婚礼的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使许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农村,有部分人乐于集体结婚。高山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时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后常有离婚现象。
2、丧葬葬礼同大陆相近,父母死后,当夜要由儿女守灵,全家举哀,供饭一碗,焚纸钱,并为死者赶制寿衣,同时走亲告友,购进棺木,然后祭祀。
祭罢,子女扶尸就殓,仃柩室内,早饭供奉“孝饭”并轮流啼哭,然后择日出殡,出葬队列如长龙,亲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谢辞行。然后用货车运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当普遍。台湾一些地方设有殡仪馆、火葬场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3、生育妇女生了孩子,必须告诉亲友,名为“报喜”。满月时,则以红蛋分赠亲友、邻居,以示吉利。孕妇分娩至满月,称“做月子”,一月以内多以为副食。外祖父母在满月、四月、周岁时,必须送衣服礼物给婴儿。台湾重男轻女比较严重。
生男不论弥月、周岁、16岁,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而生女则大为简化甚至不举行仪式。近30年来,台湾当局推行“家庭节育计划”,提出的口号是“两个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样好”。
4、寿庆台胞喜欢过生日。男女成人后,每逢诞辰,都由家人准备素面、香烛等举行简单庆祝仪式。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耆寿,百岁为期颐。每逢寿期,由子孙发起庆祝,邀请亲朋,颇为隆重。
⑺ 台湾乡村风景电影有什么
花腰新娘 天上的恋人 那人那山那狗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天浴乡村爱情123 《那山那人那狗》强烈推荐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关于父子
⑻ 台湾人有什么传统习俗
台湾民间习俗与中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
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
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
其中,台南市盐水区的“盐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区十分老街的“放天灯”和澎湖县的“乞龟”等较为知名。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市万华区艋舺清水岩。
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3月23日前后规模盛大的“妈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兰盆会”(全省各地轮流做普渡)等。
烧王船祭典台湾西南沿海着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变成祈安降福的活动。
每三年举行一次,东港烧王船约在农历9月份于屏东县东港镇东隆宫举行,西港烧王船在农历4月中旬于台南县西港乡庆安宫举行。
其中东港烧王船场面最为热闹盛大,闻名全台,除庙会活动外,最后一天的烧王船仪式更是整个祭典的高潮。
原住民祭典台湾原住民分为阿美、泰雅、卑南、布农、排湾、达悟、鲁凯、邹族、赛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及撒奇莱雅等13大族群,们常常藉由祭典、仪式、歌舞、竞技等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
如阿美族的丰年祭、赛夏族的矮灵祭、布农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达悟族飞鱼祭等,都极富特色,很具观光价值。
妈祖遶境台湾各地共有870余间妈祖庙,每逢农历3月妈祖诞辰。
全台各地如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彰化县鹿港天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台南市大天后宫等庙宇都会扩大举办祭祀、进香、遶境等活动,其中尤以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遶境,历史最久且规模最盛大。
(8)台湾民间风俗电影扩展阅读: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无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
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为“九天东厨烟主”。
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
灶神并无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门上贴一张灶神神妈。
送灶时,将神妈揭下焚化,并另外焚烧一个用竹蔑扎的纸糊马儿,做为灶神回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于草、做为灶神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
然后焚香、叩首并在灶炕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哺哺叮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点烧爆竹,欢送灶神起驾升天。人们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临别赠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汤圆、麦牙糖、猪血糕等又甜又粘的东西,无非是要封住灶神爷的嘴,少说坏话。
清屯(大扫除)。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举行“大扫除”。
台湾人相信,平时家里的器物都有神灵司掌,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等诸神返回天界后,才能彻府大扫除。
大扫除当然有除旧迎新之意,在台湾还有句俚谚:“清后才会富”,即只有清扫房屋才有发展。如果家里在此年中因为有人丧亡,就不能大扫除,据说灰尘会进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大扫除完后,就要准备做年粿,而且必须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发粿”、“咸粿”、“菜包”等。
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概括了年粿的含义:“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萝卜粿(菜头粿)吃点心。”甜粿是过年最主要的年粿。发粿则要发得好才会发财。
菜包因内有包馅,所以能包金。萝卜粿(菜头粿),是取其“好彩头——好兆头”之意,可当点心之用。丧家是不能隆重过年的,不能做甜粿。由亲戚送,受赠者大都以橘子当作回礼。
⑼ 介绍一些台湾的传统民俗,节日婚嫁之类的
苗栗蹦龙为苗栗县元宵节主要核心活动,俗写为苗栗[火旁]龙(蹦俗作[火旁] = ㄅㄤˋ),指客家人在台湾苗栗地区发展出来的传统元宵客家炸龙活动又为“北天灯、中蹦龙、南蜂炮、东玄坛”之一,或“北天灯、北蹦龙[1]、南蜂炮、东玄坛”之一,其中“蹦龙”即苗栗蹦龙。苗栗市所举办‘蹦龙’至今2008年,已迈入十周年,阵容一点也不输盐水蜂炮
历史
蹦龙从客语而来,亦称炸龙,为苗栗传统客家舞龙活动,采用大量鞭炮、蜂炮去炸舞龙方式得到去邪(去旧)迎新年的作用,每年快接近元宵节时,很多龙队开始出来练习,到了元宵节那天则进入高潮,在此除中国有“火龙阵”外,但并无“龙”项目,另外苗栗火旁龙是源于苗栗地区的迎龙庆典而演变而来,是一个相当热闹又刺激的元宵迎新年庆典。
蹦龙六部曲
糊龙
祥龙点睛
迎龙
跈龙
蹦龙
化龙返天
盐水蜂炮是台湾元宵节时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地点在台南县的盐水镇,所谓蜂炮是指许多冲天炮组成的
大型发炮台,点燃时万炮齐发,有如蜂群倾巢而出,故称“蜂炮”。
曾经繁华一时的月津港,指的就是现今的盐水镇,“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道出清朝时期的台湾
四大商港。(于“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后添加“四月津”系盐水地区文史工作者之说法,此种说法亦
见于台湾其他“古代时为海港”之地区之文史工作者社群中,例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笨港”)。
因港成镇的盐水,八掌溪与急水溪分别自北与南两方流经盐水,透过八掌溪,原为内陆港的盐水镇,可经
由布袋通往台湾海峡,贸易的兴盛为盐水带来了一段风光岁月,也造就的不少知名的贸易商,当时称往来
于台湾海峡两岸之间从事贸易的商人为“郊商”。也证明当时月津港畔繁华一时的景象。不过百年来的沿
海陆化及河道淤积严重,港口机能不再,商船航道变成地区排水系统,月津港则成了盐水镇家庭废水的集
水塘。
盐水镇靠近海,多住以讨海为生的渔民,来自中国福建沿海,蜂炮的活动可能起于清光绪11年,盐水镇上
感染瘟疫流行,居民基于民间习俗,向当地的“关圣帝君”(关公)祈求平安,并依占卜结果,在元宵节
晚上,请出庙中的周仓爷做开路,关圣帝君殿后,一路燃放炮竹,绕镇一晚,后来遂演变为一个传统,起
初全镇各村都在元宵节前后为时三天燃放炮竹,后来逐渐改为各村轮流放炮竹的形式。
近日的盐水蜂炮已成为政府规划的大型活动,并配合历史和观光将古时的街道复原,2006年台南县政府就
将盐水镇的三福路设成古炮街,串联街上的商家用古法制作鞭炮,如竹卷炮、单管复古式烟火等。于2007
年更以长达13公里的连珠炮火龙传奇,希望挑战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因同时点燃五条路线,且途中鞭
炮熄灭一次,致使难以认定长度,因而无法如愿创纪录。
蜂炮爆发瞬间:盐水中正路基本的作法是以木条钉制大型支架,可从二尺到二十尺高,再将冲天炮排满在
木架上,可从几千支到一万几千支冲天炮不等,接着将冲天炮的炮心连接起来,组成了炮台(或称炮城)
,再加以外观装饰,黏贴色纸,组成人形、动物型等。通常家族会动员家人一起制作蜂炮来参加活动。
盐水蜂炮的路线由盐水镇上的武庙前开始,进行绕境全盐水镇的活动。原本绕境活动为元宵节当日开始,
为期一天,后因绕境时间过长而将盐水镇划分为几个区域,并安排为两天的绕境行程,因此目前的盐水蜂
炮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四日上午八时开始,至隔日元宵节午夜过后方全部结束。在绕境活动当中,神轿
抵达门前后,才会开始推出自家的炮台。主人拉开红布,撕下炮台上「恭祝 关圣帝君 圣诞千秋 弟子某某
某叩谢」等字样的红纸,在神明面前与金纸共同焚烧祝祷后,便正式引燃自家的炮城,让绕境神明点收蜂
炮。
参加蜂炮活动的民众应准备完整的保护装备以免受伤,包括全罩式安全帽(头)、围巾或毛巾(脖子)、
棉质或牛仔外套长裤、手套及平底鞋或运动鞋,切忌穿雨衣等可能融化或起火之衣物。将全身保护完毕后
,再杀进战场,参加此炮声隆隆、火光不断的民俗庆典。由于有多年的游客受伤经验,近几年已经禁止使
用声光效果十足之塑胶制的冲天炮,并在庆典之后规划大型的垃圾清扫活动。
八家将於台湾是指八位负责捉邪驱恶的神只,也是种阵头名称。
简介
八家将的起源众说纷纭,不过较可信的是,该八家将为将其古代衙门巡捕审堂体系神格化,其有监察司、长寿司、奖善司、阴阳司、福德司、罚恶司、增禄司、速报司,其中两位与两位官将重复。
来源
一般学者认为,八家将为五福大帝的部属。此种说法的五福大帝,其实就是分别为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中瘟史文业等五方瘟神,也有人说五福大帝就是五王爷。
事实上,台湾常见的神明盛会,如城隍,妈祖,关帝君都常常出现此阵头。
各家将名称与刑具
八家将人数不一,有少至两位的官将,也有加上差役,提解的十数位。而通常所称八家将的八位刑司分别是:
甘柳将军:甘鹏飞,柳钰
范谢将军:谢必安,范无救(七爷,八爷)
四季大神:即春夏秋冬四神,姓氏分别为何、张、徐、曹。负责拷问。
八家将中,四大将军为主角,四季大神为配角。
影响
在台湾,八家将操演的重点戏系由范、谢将军(即七爷、八爷)执行捉拿,甘、柳将军执行刑罚,再由四季大神拷问。
八家将在信仰意义上,具有刑求妖邪的权威,是勇猛威武的阵头。但近年来有不少的八家将阵头,已经由不良组织、角头、黑道操控,更常吸引涉世未深的少年加入,并在庙会之余,有斗殴、使用毒品等犯罪事项,八家将由传统艺术文化逐渐质变为犯罪团体,部分台湾黑道组织与庙宇也藉此阵头扩大组织。
宋江阵是一种结合武学和艺术的民俗表演,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川所创,由一些爱好武术者在庙会广场表演各种武术招式。 表演时人数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为主,甚至百余人,但以一百零八人为大忌。表演时人数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为主,甚至百余人,但以一百零八人为大忌。 以前民间传说地方上有乱事,以宋江阵武师可以执干戈以为社稷。以前民间传说地方上有乱事,以宋江阵武师可以执干戈以为稷。
阵形
宋江阵的阵形,传系出自小说《 水浒传 》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阵。宋江阵的阵形,传系出自小说《 水浒传 》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阵。 宋江阵融入金狮、白鹤等瑞兽繁衍出「金狮阵」及「白鹤阵」,三者合称为「宋江三阵」。宋江阵融入金狮、白鹤等瑞兽繁衍出「金狮阵」及「白鹤阵」,三者合称为「宋江三阵」。
操演
拜旗拜旗
是指由36将分列两行,由执旗、斧者率领,所有的兵器高举晃动、敲击出声,阵员高音呐喊,以壮声势。是指由36将分列两行,由执旗、斧者率领,所有的兵器高举晃动、敲击出声,阵员高音呐喊,以壮声势。 旗、斧以连续三次的「左青龙、右白虎、踏中宫」动作行礼,这个礼仪通常是用来参拜神明、接驾接阵或者迎接贵宾。旗、斧以连续三次的「左青龙、右白虎、踏中宫」动作行礼,这个礼仪通常是用来参拜神明、接驾接阵或者迎接贵宾。
发彩发彩
抛箍抛箍
采旗作号采旗作号
插角跳内外箍插角跳内外箍
龙卷水龙卷水
穿中心穿中心
个人兵器个人兵器
倒离圈倒离圈
蜈蚣阵蜈蚣阵
蜘蛛结网蜘蛛结网
扛对扛对
白鹤阵白鹤阵
空手连环空手连环
八卦阵八卦阵
发展
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宋江阵大都流传於嘉南平原以南的农村,并以台南 、 高雄两县市最多,早期属於农闲时期农村子弟学习武艺的活动, 日治时代 ,因高压统治,取而代之成为宗教活动酬神娱人的武术表演性阵头。 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宋江阵大都流传于嘉南平原以南的农村,并以台南 、 高雄两县市最多,早期属于农闲时期农村子弟学习武艺的活动, 日治时代 ,因高压统治,取而代之成为宗教活动酬神娱人的武术表演性阵头。 宋江阵通常附著於寺庙,成为神佛驾前的艺阵,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县内门乡宋江阵,内门乡内有「内门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动民俗江阵古老文化的传承不遗余力,有一百四十余年历史。宋江阵通常附着于寺庙,成为神佛驾前的艺阵,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县内门乡宋江阵,内门乡内有「内门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动民俗江阵古老文化的传承不遗余力,有一百四十余年历史。 宋江阵的发源地在中国大陆,但大陆目前似乎是不开放民间聚众演练。宋江阵的发源地在中国大陆,但大陆目前似乎是不开放民间聚众演练。
台湾端午漫谈
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划龙舟原是民间祭祀水神的一种仪式,目的是为了消灾祈福,后来附会到屈原的故事,说是百姓撑船寻找屈原。龙舟需要经过“开光”仪式才可下水,“开光”就是在五月初一请地方首长拜祭水神,并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晴。初五龙舟下水前,人们敲锣打鼓,抬着龙舟走向河岸,沿途民众烧香礼拜,鸣放鞭炮。经过一番巡行,龙舟便下水比赛。竞赛开始,只见龙舟上的选手在咚咚的鼓声中,以划一的动作奋力往前划。河道终点处,中央插有锦标,哪一队最先夺得锦标即为胜者,胜负往往只在一瞬间。动人心弦的比赛,吸引着许多民众在岸边一边尽情观赏,一边为选手加油。在古代许多传统活动渐渐式微之后,龙舟竞渡成了端午节最有群众性和代表性的节日活动。
高山族的托球舞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集在“日月潭”边,在银辉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他们还拿了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边来模仿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台湾民间婚礼
中国古代婚礼为「六礼」,台湾合并为「四礼」,都是从闽南传承过去的。今天,台湾民间还保留这种风俗,并有独特的习俗惯例。
新娘出嫁当天,要穿白布短衫白布裙贴身衣,以表示贞洁。腹部挂肚袋,袋内装放铅钱(「铅」与「缘」闽南话同音,取意姻缘)、糖(甜蜜意)、五谷、猪心(意夫妇同心)等物品。此外,要穿男家送来的盘头裘裙,头插铁彩金箭以为驱邪。迎娶方式,礼俗繁杂。新轿有两种,一种是新郎不必到女家亲迎,由媒人领新娘轿到女家迎娶,称「单顶娶」;另一种是男家备女婿轿、新娘轿双座,新郎亲自到女家亲迎,称「双顶娶」。
迎亲队伍行列是有规矩的,走在最前面是由一人拖着竹蓑(青竹带根梢竹枝),俗谓「透脚青」,表示新娘嫁到夫家后,合家康健的吉意。接着是媒人轿、舅爷轿(新娘之弟)(轿外系一盏红布宫灯,称舅仔灯)叔爷轿(新郎弟弟)、嫁妆(视贫富而定),连后是新娘轿(又称??仔轿),跟着是子孙桶、鼓吹。新娘花轿停靠男家门口,待择定的吉时,方由新郎出迎。由男家小孩棒柑桔两粒,以示夫妇圆满吉祥。这时,新郎用扇子打三下新娘轿顶,用脚「??轿门」三次。新娘才把锁匙托媒人交付新郎,以示见于天。新郎拉着携在新娘手上的红绸布到新娘房。在婚礼过程中,有许多念四句吉祥话。象挑子孙桶的挑夫,把子孙桶挑进新娘房,念到「子孙桶」、过门槛、夫妻家和,万事成。」「子孙桶,扫八房,百年偕老,心和同。」挑者由此会得到小红包。开新娘轿时,轿夫念四句:「今要轿门两旁开,金银财宝做一堆,新娘新婿入房内,生子生孙进秀才。」他也会得一个小红包。
客人吃喜酒,由父母双全,儿子多的友人先动用筷于,念喜旬:「食鸡,才会起家(兴家);食就鱼,生于好育饲。食鹿,全家寿福禄。食猪肚,子孙大地步(有出色)。食肉圆,万事圆。食鱼颔腮,快做老爷。食鱼尾叉,快做干家。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食红枣,年年好。」随后,闹新娘。以上许多「念四句」,除了表示祝贺意,均有期望新婚之家吉样的常规色彩。
⑽ 《红衣小女孩2》是“一部反映台湾民俗文化瑰宝的佳作”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
林美华是一个单亲母亲,一个人把林咏晴养大,一个女人养大一个孩子,可以想象出这有多困难,一边要工作,一边还要照顾小孩,就算再懂事的小孩,也会各种无理取闹,养小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单亲母亲对孩子的爱啊,其实要比普通母亲更要深厚。这样爱女儿的林美华,却在带女儿去游乐园时,发生了意外,那么可爱的女儿刹那间就要和她天人永隔,这是多么锥心的痛啊!
那么年轻,而且是一个人,李淑芬必然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好妈妈。她每天要上班赚钱,还要照顾李雅婷,所以难免会有很多地方照顾不到。而且因为她一个人的原因,她对孩子也格外严格,李雅婷便觉得她不爱自己,其实啊,天底下的母亲,哪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啊?只是她不知道怎么当一个好妈妈,她的方法不对,但她是很爱你的。听到你一个中学生怀孕,害怕你的人生就此完蛋,所以便要带你去打胎,这也是为了你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