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推荐几部好看的德语电影,带中文字幕的...谢谢了
帝国的毁灭 -希特勒最后的13天 在PPStream上面就有,还有柏林的女人,同样在PPStream上,不知是否已下线,不过知道片名,就可在土豆上找到了。
以上2部作品中的德语非常地道,没有夹杂德语方言,说的是标准德语,希望你喜欢。
另外,附上在德国比较受好评的几部作品片名,在国内网站上没见过,不过有了片名,以后还是有机会找到的:DIE ZWILLINGE(反映2姐妹在第三帝国灭亡后最终重逢), Sonnenallee(在东德生活的德国人们),Schule(德国校园青春篇), Gegen die Wand, Jasmin(这2部都是反映了土耳其人在德国生活所遭遇的文化思想上差异), 还有Jenseits der Stille(讲述了一个女孩在一个父母都是聋哑人的奇特家庭里的成长).个人推荐德国拍的3部作品,土耳其拍的那2部,虽说也都获奖,但总感到有些不足,那3部德国作品都不错,现在德国拍的,都是想模仿美国的风格,但根本比不上美国,反而还丢失了自己的风格。
楼上说的疾走罗拉(Lola rennt),只是因为它的拍摄手法有些特别,但缺乏细腻的加工,另外其中对话较少,只是男女2主角,倒是经常在德国片里见到,所以不是很推荐,与其类似的故事情节在美国电影里很常见,不过美国电影拍摄得好多了。
『贰』 推荐几本德国的精彩电影或电视剧
、《再见,列宁》男主人公的父亲在他小时候逃往西柏林,母亲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在一次集会中,母亲受伤昏迷,醒来时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变,为了保护母亲不受到巨大刺激,男主人公通过自己制作电视新闻给母亲制造了一个民主德国依然存在的假象。 是一部比较伤感的政治题材讽刺电影。
2、《罗拉快跑》一个女人如何拼命尽力的抢救她的爱人??一部令人屏息、兴奋的影片……很好看,吐血推荐哈!呵呵~
3、《布达佩斯之恋 》又名《 忧郁星期天 》小说改编的电影,怀旧唯美,里面曲子也很悠扬伤感的~
4、〈 莉莉玛莲〉二战时候的爱情电影,犹太人和德国歌女相恋的故事……片中歌曲很好听。
5、〈困惑的浪漫〉该片血腥的,禁片,内容就不描述了,咳咳!
6、〈七个小矮人〉这个偶很喜欢,是根据〈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改编的,我是费劲心思才买到这个D9啊,喷血推荐,很有创意的改编,很幽默,非常值得一看!压根没想到传说中逻辑性特强刻板的的德国人能拍出这么好看的电影。
7、〈茜茜公主〉这个应该大家都看过吧~奥地利德国合拍的!
8、〈大盗贼〉“我是个大盗贼,什么也不怕”,如果你是80年代,又是喜欢动漫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儿童漫画,该片是漫画改编而成的电影,呵呵,也不错了~
『叁』 莉莉玛莲的介绍
歌词由Hans Leip(1893-1983)写于一次大战中的1915年,他当时是一名被征召到德军俄国前线的汉堡教师。Leip组合了他女朋友与另一名女性朋友的名称,即莉莉与玛莲,诗意地组合了莉莉玛莲这一个人名。这首诗后来以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一个年轻的士兵值班之歌》)的名字出版。在作者Hans Leip与Rudolf zinc为这首诗加上音乐前,诺伯特·舒尔策(Norbert Schultze)早已于1938年为它谱曲。而Tommy Connor之后写了英文歌词。此外,还有同名的德国电影。
『肆』 莉莉玛莲兜兜么讲的是啥
《莉莉玛莲》只要说的是外表冷酷内心可爱的德国军官男主VS坚强勇敢聪慧的中国学生女主,反战题材,二战时期的爱情故事,女主无意中救过男主,男主对美丽的女主一见钟情,各种啰嗦花式示爱。
女主有忠贞不渝的爱情观,男主被困战俘营,女主不远千里跑去战俘营看他等他支持他,男主表面傲娇内心忠犬,讲起情话来超级肉麻又可爱的,女主坚强隐忍,两个人都爱的深沉,不离不弃。
爱情和战争总是双生的两个话题,爱情让战争显得愈发残酷,而爱情才能让人在战争中永远不失去活的希望。
歌曲版《莉莉玛莲》
歌词由Hans Leip(1893-1983)写于一次大战中的1915年,他当时是一名被征召到德军俄国前线的汉堡教师。Leip组合了他女朋友与另一名女性朋友的名称,即莉莉与玛莲,诗意地组合了莉莉玛莲这一个人名。
这首诗后来以"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一个年轻的士兵值班之歌》)的名字出版。在作者Hans Leip与Rudolf zinc为这首诗加上音乐前,诺伯特·舒尔策(Norbert Schultze)早已于1938年为它谱曲。而Tommy Connor之后写了英文歌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莉莉玛莲
『伍』 请介绍一下电影<<莉莉玛莲>>
1938年,瑞士苏黎世。青年作曲家,犹太人罗伯特和德国歌女维莉正在热恋中。罗伯特的父亲门得松正在领导一个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的秘密组织,担心儿子和维莉的关系会给秘密小组带来危险,遂设下圈套,在罗伯特去德执行任务时,准许维莉随他同行。返回瑞士时,边防拒绝维莉入境。留在德国的维莉只有靠唱歌维持生计。谁知她的一首《莉莉·玛莲》,引起了德军将士的强烈反响。在军中广为流传,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稍显宁静的哨厅、军营,军官将士们无不沉浸在歌声中,或许是战争的惨烈和噪杂,歌声中传达的正是人们渴望已久的和平与温馨。这首歌经过德军高官乃至上流社会的有意支持,从而一举成名。维莉也成了令人注目的明星。罗伯特在瑞士终日思恋情人,通过广播听到了维莉的歌声,他冒险来到德国,维莉向他坦露心迹,两人情意缠绵,却不知身处险境。在盖世太保的监视下,罗伯特离德之前遭逮捕。
为了营救罗伯特,维莉接受了地下组织的任务,冒死寻到揭露德军集中营屠杀战俘的胶卷,在德、瑞边境交界处,用胶卷交换罗伯特和其他难友。而维莉却遭监禁。罗伯特了解了维莉冒死寻来胶卷救他,他按组织安排冲入电台,向德士兵广播,告知他们唱《莉莉·玛莲》的维莉在集中营被害,而德军将士也对维莉的歌怀恋不已,于是维莉最终离开集中营,再次登台。
战争结束了,维莉风尘仆仆地到瑞士来找罗伯特,却看到罗伯特已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身边已经有了妻子米里安。维莉竭力克制着内心的悲伤,黯然离去。
『陆』 被称为新德国电影四杰的是哪些导演
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法斯宾德、维姆-文德森
施隆多夫
真正被誉为新德国电影代表作的两部影片是《丧失了名誉的卡特琳娜·布鲁姆》和《铁皮鼓》,尤其是后者,获得了1979年法国戛纳电影节大奖和联邦德国最高电影奖———金碗奖,1980年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维姆-文德森
“旅行三部曲”:1974年的《爱丽丝漫游城市》(AliceintheCities),1975年的《错误的举动》(TheWrongMove)和1976年的《公路之王》(KingsoftheRoad)。
法斯宾德
女性电影《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劳拉》和《薇罗尼卡·福斯的欲望》,完成了他女性立场和视角的德国50年代背景的女性三部曲。此外,与《劳拉》一样拍摄于81年的二战背景的《莉莉玛莲》,在背景年代上甚至也可以算是这三部曲的一个序幕,影片同样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赫尔措格
1972年执导著名作品《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又名《天谴》)
1974年的名作《加斯·荷伯之谜》
『柒』 求:一首二战时期的歌曲
莉莉·玛莲
演唱者:MARIENE DIETRICH
歌词:
沉醉其中吧……
曾经在雄伟的兵营的大门旁,
我和她双双站在一个天窗边。
当时我们腼腆地互相说再见,
现在却已只剩那个天窗依旧。
最爱的,莉莉玛莲,
最爱的,莉莉玛莲。
各处都能看见我们俩的身影,
我们俩的歌声似乎依旧飘荡。
但何时所有的人才会再看见,
我们又能相会在那个天窗边?
最爱的,莉莉玛莲,
最爱的,莉莉玛莲!
在门外岗哨边你吹起了口哨,
我跑到三天不见你的天窗边。
虽然我们只能互相挥手再见,
可我坚信和你的爱将会永远。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你那熟悉而轻柔的步履声声,
我几乎白天晚上都渴望听到。
现在我却偶然知道要上前线,
上帝才知能否再站在天窗边。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无论在地球上哪个寂静角落,我都希望梦中拥有你爱的唇。
当雾色早已将一切淡淡笼罩,我依旧还静静站立在天窗边……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俄国有句著名的话是:“大炮开口,缪司闭口”。战争是非常态的,但有时共同的人性可以藉着艺术超越国界,超越残酷和血腥,《莉莉玛莲》就创了这样的奇迹。
这首歌歌词源自1915年汉斯·莱浦的一首德语诗作,1938年罗伯特·舒尔兹作曲。作曲家的女友薇莉是德国一位美女歌唱家,为了生计与纳粹上层将领有联系,她始终坚持只唱男友罗伯特为她写的《莉莉玛莲》。这首歌讲一个姑娘,思念上战场的男友,真切的情感打动了所有战场上的士兵,成为德国民族精神的鼓动力。但歌声没有国界,战场对面的英美军队,也流行起她的英语版本来。美国大兵们甚至都拜倒在英语版演唱者,玛琳·迪特里希——一个坚决的反纳粹德裔美国演员——的石榴裙下。
一位作家写道:“前线的生命在歌声中延续着,为爱而延续,为每个人心中的莉莉玛莲延续。从巴伦支海附近的北极哨卡到北非酷热沙漠上的非洲军、从在东线血腥地狱里苦战的步兵到大西洋底默默守候的战士,被鲜血染红的天空下,坚毅雕刻的脸庞上终于流下两行清泪,硝烟退却成皮肤深处的丝丝眷恋,眷恋生命的寂寞,成为了战场上不分敌我的共鸣。”
纳粹以为这是精神统治武器,反复播放,并要求薇莉进入纳粹上层为战争歌唱。然而他们没想到歌声可以穿越国界,甚至穿越战争,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30万德军被歼的消息传来后,戈培尔下令禁止播放《莉莉玛莲》,销毁所有唱片,但《莉莉玛莲》的唱片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国瑞士,在戈培尔下令禁播三天之后,《莉莉玛莲》又回响在无线广播中。
战后德国拍摄的电影《莉莉玛莲》中表现:歌声安慰着在生死边缘的困苦的人。在战壕中,刺刀的光又脏又冷,士兵们听着《莉莉玛莲》,迷醉在最后的希望中……令许多中国观众感怀的一个镜头是:战壕里的德国兵听到远处广播里头的《莉莉玛莲》,很是感动,在军官的带领下朝广播方向靠近,播放音乐的苏军发现后,开枪射击,德国兵在歌声中全中枪倒下。军官倒在广播的电线杆下,听着音乐表情陶醉,笑着说:俄国人,然后死掉。
1940年,静坐战的八个月里.德军为了消除法军的斗志,在法军的马齐诺防线外,天天放这首悠扬的情歌,歌曲主要讲因为战争分离的一对情侣的故事
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反战歌曲.从此,演唱者MARIENE DIETRICH女士成为德军和英法联军心中的偶像.
1938年的瑞士,犹太作曲家罗伯特与德国歌女维莉正在热恋中。
罗伯特的父亲领导着一个帮助犹太人逃出德国的地下组织,他对儿子的德国女友很是担心,于是利用两人到德国去的机会,把维莉留在了德国。
维莉无奈之下只能到酒吧卖唱,谁知一曲《莉莉玛莲》竟在德军将士中大受欢迎,维莉在德军高官甚至希特勒的支持下一举成名,进入了德国上流社会。
罗伯特知道了父亲的行为,冒着危险再次来到德国,却见到已经成了红星的维莉。
两人冒着危险曲折相见,却无法互相理解,罗伯特在回去的途中,被暗中监视维莉的特务抓获,查出了他的真实身份。但罗伯特却误以为是维莉出卖了他。
罗伯特的父亲托维莉搞到集中营屠杀战俘的胶卷,以换取罗伯特的生命。
罗伯特获救了,维莉却因此进了集中营。罗伯特得知真相,多方努力,而德军将士也对唱出《莉莉玛莲》的维莉怀念不已,维莉终于离开集中营,再次登上舞台。
战争结束了,维莉赶到瑞士寻找罗伯特,却看到罗伯特已经成了很有成就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并且已经结婚。维莉竭力克制失望,伤心的黯然离去。
《莉莉.玛莲》,德国四十年代流行的一只哀怨感人的士兵恋歌,由当时的歌星拉拉.安德森演唱。
无数德国青年,就是在“莉莉玛莲”的歌声中,英勇地奔赴保卫祖国,强大祖国的世界大战战场。
随即,这首歌扩散到世界各国,敌对的双方,英美苏各国,都传唱着这只不朽的歌曲。
八十年代,“莉莉玛莲”的故事被德国后现代电影大师法斯宾德拍成同名的电影。
该影片成为法斯宾德的代表作。
很多年前汉堡一位作家汉斯普莱为水手写了一首词,内容大致是即将分手的爱人在路灯下殷殷道别,三十年后柏林作曲家诺伯修兹为之谱曲,一九三八年在慕尼黑首次由歌星拉莉安德森公开献唱,当时未受到重视。
但是在偶然的机会下,纳粹占领的贝尔格勒电台将此曲向北非作战的兵士广播,目的在鼓励德军士气,结果引起空前的回响。
在士兵的热烈要求下,电台每晚在十点差三分准时播放该曲。不久,英国BBC广播将之译成英文播放,《莉莉玛莲》这首歌立刻成为轴心同盟两方战士的精神食粮,也是历史上最具传奇性的歌曲。
『捌』 谁看过法斯宾德的电影
法斯宾德
1945年5月31日,法斯宾德(Fassbinder,Rainer Werner)出生于巴伐利亚,父亲是个医生,母亲是个兼职翻译。法斯宾德出生的年代,正是德国最穷困混乱的时期,家里挤满了破落的亲戚朋友。法斯宾德从小就缺乏父母之爱,一方面小法斯宾德更加孤独内向,另一方面他也学会了虚伪的讨好和乖巧。法斯宾德的家,也是父亲的诊所,坐落在一条通向慕尼黑市中心风化区的街道旁,风化区的妓女们经常到这个诊所做政府的例行体检,小法斯宾德从小就生活在以性为生意的氛围内。五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小法斯宾德由母亲抚养。
自私的母亲,一直是法斯宾德的作品中常见的形象,可能就是源于这段两人生活的折磨记忆。法斯宾德八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和一个19岁的少年成了情人,而这个19岁的情人觉得自己应该以父亲的身份对法斯宾德尽责,小法斯宾德的苦恼可想而知。
1964年,法斯宾德决定中断中学学业,进入慕尼黑一家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当时的同学中就有后来德国第一女星、也是法斯宾德的爱将汉娜·许古拉。同时,法斯宾德时而做演员,时而做助理,并通过大量的影片观摩,积累着自己的电影经验。当财源匮乏的时候,法斯宾德也毫不介意地继续在低级酒吧和外籍工人区拉客卖淫,与他同居的女人也是一样,据说他早期的几个剧本就是女友接客的时候在对门的酒吧里写成的。
1965年,20岁的法斯宾德开始了自己电影的第一步,拍摄了短片《城市流浪汉》(城市游民),第二年又拍摄了《小混乱》。两部短片只能算是积累了经验,法斯宾德仍然不能拍摄大型作品。
1966年,法斯宾德投考刚刚成立不久的柏林电影电视学院,却未被录取。
1967年以后的两年间,法斯宾德开始从事舞台工作。最早参与到“动作剧院”时,法斯宾德只是个小团体的外来者,但他很快以野心和实力建立了自己在这个小团体里的领导地位。在1968年“行动剧场”从内部瓦解了,法斯宾德随后领导着一批演员创立了“反戏剧”剧团,并成为负责人。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反戏剧剧团”成了当时德国风起云涌的先锋派剧团之中最突出的。法斯宾德组织、创作、导演、主演了大量先锋派舞台剧,不仅呼应了德国戏剧舞台“民主控制”的理念,而且为日后的电影摄制准备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反戏剧剧团”的成员后来都成了法斯宾德电影摄制组的主要人物,像作曲家拉本,演员、美工拉伯,以及包括在“反戏剧剧团”客串的汉娜·许古拉在内的大量演员,他们都和法斯宾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瑞典的戏剧电影大师伯格曼相类似,这个稳定的团体为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影制作提供了基本保证。1968-69年间,法斯宾德带领着10余名“反戏剧剧团”成员把主要创作投向电影领域,正式开始了疯狂的电影创作生涯,在随后短短的两年中共拍摄了11部电影、电视。
如果说,法斯宾德最早的两部电影短片中,《城市流浪汉》是来源于法国罗麦尔《狮子星座》的创意,《小混乱》则是向戈达尔的《精疲力尽》致敬,那么,在几年的“反戏剧剧团”的锻炼之后,法斯宾德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剧作风格和电影形式。《爱比死更冷》,这部法斯宾德的处女作,是由他自编自导自演完成的。这部以好莱坞强盗片的形式描述现代青年彷徨心态的影片,还有受到戈达尔、梅尔维尔、施特劳布等人影响的痕迹,而且风格上也还很凌乱,所以还没能在柏林电影节上脱颖而出,但已经在当时电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不断突破自己的法斯宾德,并不愿意被已经获得广泛认可和好评的日常生活题材限制,而是开始探索新的题材领域和美学世界。法斯宾德早期作品,大都由自己编写剧本,或改编自自己执导的舞台剧,此时的法斯宾德开始向改编文学名著的方向发展。
73年,法斯宾德根据戛鲁耶的小说改编拍摄了两集科幻电视剧《被操纵的世界》(这部小说也在法斯宾德1978年拍摄的《一年十三个月》中再次出现)。第二年,法斯宾德完成了19世纪德国著名作家冯塔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又名:寂寞),这是一次杰出而富有创造性的改编,成为法斯宾德著名的经典之一。称影片是“富有创造性”的,其实法斯宾德几乎没有对原著的故事进行任何更改,只是根据影片长度进行了集中和浓缩。法斯宾德之所以把这部影片名称定为《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而不是《艾菲·布里斯特》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的。他要拍摄一部能反映出作家观点的影片,也就是说,这将不是一个布里斯特的故事,而是由冯塔纳讲述的布里斯特的故事,影片中一再出现的小说原文字幕充分体现了这种观点。片中,法斯宾德不仅以黑白摄影和近于无声电影的手法造成时代的距离感,大量闪白的应用和多次引人注目地使用“镜子镜头”也产生了疏离的效果,在形式上完善了影片的基本立场。同年,法斯宾德还完成了另一部著名“同志”作品《狐及其友》(又名:自由武卫)。
74年以后的几年中,法斯宾德又拍摄了不少低成本电影:描写“政治无定所”的《卡然婆婆上天堂》;讽刺对艺术家进行法西斯式天才崇拜的《坏蛋》;展现德国家庭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虚伪、冷漠、欺骗、自私自利行为的《中国轮盘赌》;描写当代恐怖分子势力抬头的《第三代》等影片。此一时期的法斯宾德,注意力过于集中在个人生活内容和当代德国政治方面,普通观众反应冷淡。于是,法斯宾德再次将视线转移到名著改编的方向上来。
1977年,法斯宾德完成了两集电视剧《鲍威泽》,改编自格拉夫31年的小说《鲍威泽先生的婚姻》。同年,法斯宾德完成了根据侨居美国的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拍摄了著名影片《绝望》。这是一部耗资600万马克的巨片,几乎是法斯宾德此前拍摄的十五部电影耗资的总和,影片以英语对白,并由世界著名影星迪克·鲍嘉主演,创下德国电影的新记录。
同年,法斯宾德对德国国内的拍片条件和影片管理、资助机构日益不满,险些决定离开德国到好莱坞发展。但不久放弃了这个计划,开始应邀与新德国电影运动另外几位主将克鲁格、施隆多夫、辛克尔等人联合执导一部反映西德社会现实的政论影片《德国之秋》,影片于78年完成。在法斯宾德导演的段落里,呈现了法斯宾德自己极其私人化的生活,主角就是法斯宾德和男友,以及他的母亲。
1978年,法斯宾德拍摄了他最成功最受欢迎的著名作品《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在这部好莱坞情节剧色彩浓重的影片中,法斯宾德以一个女人短短一生为主线,把个人的婚姻、命运与德国的社会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既塑造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又展现了社会和历史,成为德国妇女命运的缩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影片不仅取得了轰动的票房效应,而且获得多项奖励,成为法斯宾德影片中少见的双丰收。此后,法斯宾德又以此为出发点,拍摄了同样以50年代德国社会现实为背景的女性电影《劳拉》和《薇罗尼卡·福斯的欲望》,完成了他女性立场和视角的德国50年代背景的女性三部曲。此外,与《劳拉》一样拍摄于81年的二战背景的《莉莉玛莲》,在背景年代上甚至也可以算是这三部曲的一个序幕,影片同样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就在他拍摄三部曲的同时,精力超人的法斯宾德还在79-80年完成了他另一套辉煌的巨作:14集,15个半小时,耗资高达1300万马克的电视连续剧《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三部曲表现的是50年代的德国历史社会现实,这套剧集则是展现20年代末经济危机时期德国现实的宏大历史画卷;三部曲展现的是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而《广场》展现的则是法斯宾德自己的视角和立场。“《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法斯宾德”表现“人、他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他的愿望与沮丧的一部最全面、叙事上最富于变化的大纲”。两项宏大的影像工程取得了无以伦比的辉煌成功,法斯宾德也在来自德国各界的欢呼声中登上了他艺术生涯的最高峰。
1982年,就在法斯宾德拍摄完成了《薇罗尼卡·福斯的欲望》之后,他还拍摄了他个人的最后一部影片《水手奎雷尔——与魔鬼结盟》。德国著名女影星罗密·施奈德的逝世给法斯宾德带来巨大的悲痛,而他筹备已久的《罗莎·卢森堡》也只能因此搁浅。
1982年6月,法斯宾德正在紧张筹划着自己的新片《可卡因》和《我是这个地球上的幸运儿》。6月10日这天清晨三点半,他同居的女友回到家中,只听到他房间的电视响而没有他的鼾声。虽然他有不经允许任何人不能进入他房间的惯例,但女友还是走了进去,只见法斯宾德躺在床上,已经气绝,嘴里还叼着一棵香烟。法斯宾德终于死于他长时间的慢性自杀——他的生活就是一个慢性自杀的过程:长时间毫无节制的工作、暴饮暴食、大量吸烟、过度酗酒、糜乱的双性生活,超量毒品、安眠药、兴奋剂,法斯宾德一生保持着对自己身体持续的摧残。
十天前,法斯宾德才刚刚三十七岁。
法斯宾德短短的一生拍摄了41部影片,编导、演出了27出舞台剧,超人的创作力让人无法不联想到他最后作品的片名——与魔鬼结盟。他的一生是一个传奇,而他的死使他的传奇更加圆满。
恐惧吞噬心灵AngstessenSeeleauf(1974)
导演: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主演:
Brigitte Mira
Barbara Valentin
Elma Karlowa
类型:爱情 / 剧情
更多中文片名:
恐惧蚀人生 / 恐惧吞噬灵魂
更多外文片名:
Fear Eats the Soul
Ali: Fear Eats the Soul
Alle Türken hei?en Ali
片长:Germany:93 min / USA:94 min
国家/地区:西德
对白语言:阿拉伯语 / 德语
发行公司:e-m-s the DVD-Company
上映日期:1974年3月5日 西德
剧情梗概:60岁的清洁女工埃米因为避雨,在酒吧认识了10岁的摩洛哥人阿里,两人在众人的怂恿下跳了舞,最后阿里又送埃米回家,两人在埃米的家里相互诉说各自的寂寞,话多夜短,阿里错过了末班车,留宿在埃米家里。第二天醒来,埃米感到不安,阿里安慰她说恐惧会吞噬心灵。一个外籍工人在埃米家留宿的事很快在邻居间传开,人们都议论纷纷,房东的儿子也借交房租的事指责她,埃米不得以谎称阿里是她未婚夫。以后两人交往日密,最后两人真的结了婚。婚后儿女们、邻居们、埃米的同事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指责他们,食品店也不再买东西给她,他们唯一的交往是阿里酒吧的朋友。埃米感到很难堪,于是跟阿里一块去旅游,希望回来后情况会好转。回来后,情况果然好转。原因是儿女和邻居需要她的帮助,她的同事需要她一起对付新从南斯拉夫来的清洁女工,食品店生意不好争顾客,人们因种种原因容忍了他们。但这时,阿里受不了社会的歧视又和吧女芭芭拉重归于好,埃米找到阿里,两人在第一次相遇的酒吧相拥跳舞时,两人又感到了幸福。阿里突然感到不适,蜷伏在地,医生诊断是患有严重的胃溃疡,是因为外籍工人面临压力、紧张的生活和充满敌意的环境造成的。
返回页顶
这是一部叙述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是一个爱情故事,由两个不同国籍、不同年龄的孤独男女谱写而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年近60的寡妇埃米与来自摩洛哥的汽修工人、30来岁的阿里在酒吧认识。两人互诉苦闷、相互同情,在众人歧视的目光下结成夫妇。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因素的改变使他们之间的内在差异凸现出来,矛盾也随之出现,俩人的感情越来越疏远。
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The (1979)
联邦德国阿尔巴特罗斯·特里欧电影制片公司与西德意志广播电台联合摄制
编剧:彼得·梅特斯海默(法斯宾德提供构思)
导演:赖·维·法斯宾德
摄影:米夏埃尔·巴尔豪斯
主演:汉娜·许古拉(饰玛利亚)
克劳斯·勒维驰(饰赫尔曼)
剧 情:
影片讲的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女性的故事。1944年,玛利亚和赫尔曼.布劳恩来到某市政府结婚登记处登记结婚,恰逢盟军轰炸,在爆炸声中,玛利亚和赫尔曼趴在地上签了字,之后,赫尔曼就上了战场,从此音讯全无。 玛利亚为了生活,只好到盟军开的酒吧去当了只卖啤酒,不卖自己”的女招待,并认识了美国黑人军官比尔◇来赫尔曼的战友回来,带回了玛利亚的的丈夫战死的消息。玛利亚非常伤心,但她不哭泣。她用冷水冲手腕来代替流泪。 玛利亚从此与比尔同居并怀孕。一天,玛利亚与比尔在一起的时候…
一年十三个月
导 演:
主 演: 福尔克·施潘克勒
首映日期:
影片类型: 同志
影片时长: 120 分种
艾尔维拉清晨的时候,扮成男装到同性恋聚集地寻找男人,那里的男人们出于对女性的羞惧和被欺骗的愤怒,殴打了这个曾经也是男同性恋者的变性人。艾尔维拉回到家中,遇到同居男友,两人发生激烈争吵,最后艾尔维拉被甩下男友的汽车,妓女措拉成了艾尔维拉的倾诉对象。艾尔维拉再次回到家里,男友已经一去不返,她拿起一本科幻小说《被操控的世界》边读边哭。
第二天,艾尔维拉被门铃吵醒,她急忙跑去开门,却发现不是男友,而是他变性以前的妻子依蕾娜。依蕾娜是担心她变性以后被人利用而特意跑来的,但艾尔维拉用科幻小说中的观点回敬了依蕾娜。
艾尔维拉在酒吧遇到措拉,便向她大谈小说中的世界观念。措拉建议艾尔维拉去找心理医生,而艾尔维拉也无所谓多个听众。医生也对艾尔维拉无能为力,两人又去了孤儿院。年老的修女怎么也认不出面前这个女人就是当年那个叫艾尔温的小男孩,而艾尔维拉却在听到自己的童年惨境时昏到在地,措拉把艾尔维拉送回家,并守侯了一夜。
早上,艾尔维拉恢复如常,去找以前的情人安东,安东现在是很有影响的经纪人。但她没有勇气走上去和安东谈话,而是在空荡荡的办公室坐了一夜,清晨却看到一个因身患癌症而被安东解雇的职员在办公室自杀。艾尔维拉终于走进安东的办公室,但安东却不承认认识她,但是答应送她回家。
两个人在家中见到被人打伤的措拉,就在艾尔维拉帮措拉找药回来之后,却发现两个人已经滚在一起作爱了。艾尔维拉愤怒的换成男装,剪去长发,跑出家门。
艾尔维拉回到自己以前的家,请前妻和女儿接受自己回来,遭到拒绝。深夜,艾尔维拉又找到曾采访过自己的作家,再次被作家拒之门外。第二天清晨,那个作家在自己家地下室发现了艾尔维拉.
PS:还看过一些法斯宾德的片子,诸如《撒但阳光下》、《屈丝特婆婆上天堂》……比较晦涩和神秘主义,要是还想找什么,给我发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