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找一部爱情电影,有部早期的爱情电影,好像是80年代台湾的,电影名字有两个字好像是什么高雄的,男主角
真心相信就好好珍惜彼此,于是对另一半还是要好一点吧.!.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理解,只要能换位思考就行,找到对的爱情,生命也因此更有价值。
㈡ 找一部八十或者九十年代的感人的台湾片
是台湾电影《豆花女》(又名《金枝泪》)
上映:1992年
导演:陈朱煌
主演:狄莺 李小飞 谢小鱼 苏育云
影视赏析
《豆花女》又名《金枝泪》、《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姐妹篇。这部影片我先后两次仔细的观赏了,里面的情节感人肺腑,两次都令我热泪盈眶。
品味这部悲情影片,我是从两个方面去思考的。首先,我认为这是一部以生活为线索的影片,另外,它又是一部以母爱为情思的影视作品。
女主人公金枝的丈夫在捕鱼时,船沉不幸遇难,撇下金枝和尚未满周岁的女儿。生活的不幸酿成了金枝的生活重担,可金枝没有退缩,她勤劳、能吃苦,以卖豆花为营生,一个人 将女儿抚养长大。在女儿六岁那一年,金枝搬到了姨妈家。在那里,她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生活的依靠天柱。天柱是一名煤矿工人,没有妻子,与儿子相依为命。金枝的出现让天柱的生活激起了涟漪。二人在姨妈姨丈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可是,命运就会作弄人,天柱的儿子小鱼根本不愿意他们的结合,拒绝承认金枝是他的母亲,还在同学的教唆下,把金枝看成是陷害他和爸爸的妖怪,并装神弄鬼的折磨金枝。可是,金枝面对这一切,毫无怨言,毫不迟疑的一而继往的对儿子献上她那最圣洁的母爱。面对装神弄鬼的儿子,性情暴躁的天柱忍无可忍,发出非打死儿子的狂言,可是金枝的话无不令人肃然起敬“要打死他你先打死我”。可这一切仍然未能打动小鱼的心,他对生活、对爸爸绝望了,企图寻求短见,在与母亲的僵持中跌进了深潭。金枝没有丝毫的犹豫跳下潭中救起了小鱼。当高烧退去的小鱼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紧紧拥抱的继母时,回忆以前的一切,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接受了这位伟大的母亲。
历经苦难挫折的一家四口终于以团结幸福告终,四人过起了幸福快乐的日子。在餐桌上他们有说有笑,默默关心着对方,小鱼对母亲更是尊敬有加,有一次因为坚持要自己喝光母亲为他准备的早餐莲米粥,以至在课堂上放屁而备受责怪,但他却浑然无怨。
但是,灾难却无情的从天而降,天柱为了保护自己的同事杀猪仔,在煤矿倒塌事故中被无情的夺走了双腿。他无法承受这一切,性情变得暴躁恶劣,无法承受金枝为了他们的生活深更半夜磨豆花的凄凉。他的一切表现又何尝不是他作为男人对妻子的愧疚?他的无常的表现又何尝不是对其妻子深深的爱?
在金枝的悉心照料和鼓励声中,天柱重获了生存的信心,并能拄着拐杖来到金枝卖豆花的地方时,惊异的金枝再也忍不住了,扔下豆花担狂奔向天柱,两人紧紧的拥抱在一起,生活似乎又重现了生机,重现了希望……
可是,灾难性的打击再一次降临。在一个刮台风的日子里,天柱因为担心在外卖豆花的妻子,因为惦记着金枝没有带雨衣,拄着拐杖出门送雨衣去了。可就在两人相见的那一刻,天柱不知道是由于意外,还是由于过度兴奋,不幸从阶梯上滚落下来,抛下妻子儿女永远去了,留下好好照顾小鱼的遗愿。
金枝的生命再一度失去了依靠,这一次的负担更重了,多了一个需要照顾的儿子,生活因此更加辛苦了,积劳成疾的金枝倒下了。金枝倒下后她的儿子和女儿的行动让我不禁感动了,为了母亲,他们撒了善意的谎言,更让人震撼的是,为了完成天柱临终时的遗愿,金枝牺牲了自己的女儿,成全了儿子的求学旅程,小鱼成功的考取了外国的博士生。可生活的困境并不允许小鱼出国留学。但为了儿子,金枝再一次牺牲了她的亲生女儿,要求自己的女儿将将要出嫁的积蓄拿出来了。金枝女儿的辛酸与牺牲让我们潸然泪下,而金枝的话语更是让人无法不为之动情“正是你是我的亲生女儿,妈才那样狠心啊!比起小鱼,你幸福多了,至少你还有我这个亲生的妈”。
亲情的无私、母爱的伟大成全了小鱼的出国求学之旅,未来的幸福在金枝看来已指日可待。殊不知,生活最大的厄运却在后面,儿子小鱼在国外求学时因为实验室起火,他为了营救其他的同学又被无情的夺走了生命。而这一切金枝却浑然不知,女儿不忍心,也根本没有勇气对金枝说实话。在期盼中等待儿子归来,望着儿子求学地的方向,坐在椅子上的金枝已经白发苍苍,可小鱼却始终没有回来,没有回来……
生活对金枝太残酷了,可残酷下的金枝焕发出的人性光彩却无不令人肃然起敬。面对厄运,她顽强的与命运作斗争,没有退缩,更没有颓废。在残酷生活下所表现出来的人间真情更为突出,异乎寻常的继母的爱不能不让人泪湿枕巾。那一幕再一次在我脑海里回响,小鱼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诵其的获奖作品“我的妈妈”之后,意外发现生病的妈妈竟然在场时,母子俩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拥抱以及那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
我也是小时候看的,当时看得眼泪哗哗的~那个小男孩跟他妹妹卖冰棍的情景记忆犹新~
㈢ 台湾的爱情电影还有哪些
1.一页台北
2.第36个故事
3.街角小王子
4.星空
5.台北飘雪
6.爱的面包魂
7.爱到底
8.近在咫尺的爱变
9.女朋友 男朋友
10 台北星期天
㈣ 十大青春爱情电影台湾
导语:爱情不是数着日子过去,它让每个日子都变得有意义。下面是台湾青春爱情电影,希望大家喜欢:
1. 《我的少女时代》豆瓣:8.3
《我的少女时代》以90年代的台湾高中为背景,讲述了女生林真心和校园霸王徐太宇浪漫又温情的初恋故事。娓娓道来的叙事和青春无悔的情怀都让这部电影拥有着和内地青春片截然不同的气质,不堕胎、不劈腿、不疼痛的“三不”原则更是彻底向狗血剧情说再见,用诚意致敬热血又美好的青春时光。该片作为记录每个人经历的青涩岁月,以充满趣味与青春能量的坚实剧本引起观众共鸣
2.《蓝色大门》豆瓣:8.3
台湾导演对于青春片的把握让人咋舌,反正看得心里又温暖又感动就是了。
3.《麻将》豆瓣:8.5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麽。他们就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所以,只要你用很诚恳的态度告诉他,他想要什麽就对了。知道为什麽吗?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失败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宁愿自己是上当被别人骗而责怪别人,也不愿来骂自己……”
4.《艋舺》豆瓣:7.7
绚丽而美好的青春就是用来挥霍的。有一种青春,叫残酷!
5.《女朋友○男朋友》豆瓣:7.5
我们的友谊不会长存,因为我对你动了心。
6.《盛夏光年》豆瓣:7.2
青春是残酷的.,更是隐忍的!原来寂寞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7.《听说》豆瓣:8.2
完全不是淡淡的台湾片味道,无声的部分还蛮温情的,但是一旦出现说话对白就变得超搞笑。
8.《转山》豆瓣:8.0
文艺青年的苦行,可见想见,影片对角色、剧组、以及演员本人都是一次磨练。
9.《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豆瓣:8.2
青春就是手牵手,坐上一去不回头的火车。
10.《逆光飞翔》豆瓣:8.3
如果喜欢的事情没有办法放弃,那就要更努力地让别人看见你的存在。这部影片没有通过情节而博取观众的同情,更多的是一份内心真挚的感动,让我们看到盲人的勇敢,看到了勇敢的力量,让我们知道勇敢是可以传递的,信心是可以共造的。
㈤ 推荐几部高分台湾的爱情电影
台湾的爱情电影真的挺清新脱俗的,看过几部,以描写纯美的爱情的居多。
1、《云水谣》
《五月之恋》是一部由徐小明执导,陈柏霖、刘亦菲等主演的爱情电影,于2004年7月16日在中国台湾上映。该片主要讲述了十九岁的阿磊和内地女孩瑄瑄的爱情故事。2005年,陈柏霖凭借该片获得第5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㈥ 台湾八九十年代催泪电影类似.妈妈再爱我一次,搭错车.鲁冰花等对推荐几部,现代的不要!
楼主《豆花妹》。感人的。还有叶童参演的《五月八月》,以及《不孝子气死妈》,都是小时候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的,哭死了。另外个人较为喜欢的是侯孝贤的电影,像《小毕的故事》好看又感人,《童年往事》等等……不过由于年代的原因,这些电影有些可能会搜不到哦。
㈦ 有谁推荐几部七八十年代的台湾老电影
台湾老电影:
《搭错车》1983年
《望海的母亲》1986年
《鲁冰花》1989年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1984年
㈧ 推荐几部好看的台湾爱情电影
<信号>
一部平淡而有点精致的爱情短片,如一杯淡淡白开水,加上有点小清新的背景音乐,为何那么多人感动得要死要活?只是看完许久,看着这个文件,不忍删除,打开又看了一遍,才触动了末梢坏死的神经,这么简单的东西就叫做爱情,叫做meant to be,叫做阳光=世界=你吧?
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日子过得怎么样,人生是否要珍惜?
现在全地球都是大城市,全大城市都是宅男宅女,中国的计划生育和欧美的独立精神注定了我们孤独的精神世界。男主角的生活是多少人的复制版,至少是我的复制版,每天的生活三点一线,见到的面孔100年不变,一天基本不用说话,说得话也是可以预见的那几句,下班回家看着窗外发呆,晚上睡觉不知道脑袋在想谁,第二天起床比自杀还费劲,走在路上脑子呈真空状,对着满大街的美女意淫,心里对着一撮一撮的人纳闷,他们的朋友都是怎么交的?
然而这时,你看到对窗的美女的微笑溶化了阳光,她说她早就注意了你,早就喜欢了你,以为你永远不会注意,不会ask her out,不会要求见面;她就成了你的全世界,真空的世界,只要注入一丝的空气,这一丝空气就会充满整个真空,让你可以喘息。从此,人生有了目的,生活有了氧气,每天起床不再犹豫,走在路上不再想今天要怎样,世界那端有一双眼睛一个微笑在永远守候你。她风趣,漂亮,聪明而又若即若离。
见面,她拿出一个sign,说,hello. 影片结束。为什么要开始?男主角和女主角要说话了么?然后要干吗?一起喝咖啡,牵手,亲吻,看电影?恋爱,结婚,生小孩?吵架,分居,离婚或是幸福生活到永远?
无论多么浪漫的邂逅,只要开始都会重归于平淡和常规;是不是只有浅尝辄止的暧昧,也许才是青春永恒的回眸?
为什么要开始?遇见你,已经是一个奇迹。
㈨ 台湾80年代电影有哪些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则成了他电影作品的一项重要标记。随后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这种复述青春与童真的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其惯有的长镜头视觉模式,悠长而沉闷,所以并没有人给他下过一个肯定的结论。而到了1984年则有了转机,随着他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推出后,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此时舆论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国际国内的奖项,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把事情闹得太大,而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代的那种幻梦般的执迷,是这个时期侯孝贤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即使是一些细琐闲杂的小趣,他都会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距离和角度,去倾注自己情怀与关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种沾染着稚气面对着成长体验的情结,成为他早期作品里最重要的基调。也正如他自己所体验的那样:“莫如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更需要绝对的清醒。”
从<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对宠溺娇纵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初步领悟,侯孝贤总是在利用着孩子们的视觉与思考,来发掘并且披露现实生活背后的一些创痕与阴影。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岁月里,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拙劣地过活,然而孩子们却是无辜的,他们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们都在找寻着奔忙下去的理由,那么又有谁来为孩子们解释清楚,那些他们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总总,究竟都是在为了些什么。
<童年往事>(1985年)中,这种微妙的情结仍旧在继续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情结似乎已经有所依托,其实这种依托的端的和源头,则更多是来自于他自己一些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兀长的镜头给过来,我们看到那少年(侯孝贤)精赤着脚站在芒果树下,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
我们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渐渐地打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恋恋风尘>(1986年)中的顾盼与滞等,到<尼罗河的女儿>(1987年)中的徇徇不羁与突然死亡,我们忽而发现了侯孝贤对于爱情观念的一种决绝与虚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现,就已经把他那决绝的哀与乐、生与死的情结,完全地超越了童真与爱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现了那个幻灭的时代,男与女、大与小、老与少,都混沌在一种从无奈到绝望的状态里生存着。与其是说那个令人痛至决绝的城市充满悲情,莫不如说是人们对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焦虑与绝望,生离——死别,死别——生离,或许在这种伤情的故事里,唯一能令人畅释心胸的画面,也只有那长镜头下的远山近水……
陶醉在长镜头的古典写实形式,或许会是侯孝贤今生今世都无法放弃的情怀,而对于现实生活与田园野趣的执迷,也源自于其写实个性下的完整经验。而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在秉执这种特质,但是他这种写实的特质却与侯孝贤的乡土田园气韵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触角牢牢地扎在了台湾城市的最深处,总是在揭批着那些披着改良外衣的生活与人性,揭开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阴冷的最底层。
与侯孝贤一样,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启始于那些孩提时代的意趣与感悟。在最初<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并没有过于偏执地坚守批判与怀疑的态度,而仅只是对于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浅显、而又是最单纯的解读。女中学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缓慢的画面中给予呈现,既没有伤害,也没有冲突,只有那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间,在细腻的呓语声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这无奈的青春,体会这“光阴的故事”。
在随后的<海滩的一天>的创作中,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忽然原离了他的视线,一股迷惘而空虚的落寞情结,弥盖了他对爱情与生活的幻梦与憧憬。故事的调子饱涵着沉重,那种原离了生活环境,而又揭示着现象的侧面写实,把一种对人性的怀疑推到了观众们的面前。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空洞而虚伪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足逐渐变得疏离、冰冷,任何情感与允诺都显得无比苍白而毫不可信。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紧禁地捆绑着彷徨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年轻人,爱没有了希望,恨也就无所谓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搁置到了一种更加极端、更加边缘的状态。
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青梅竹马>(1985年)与<恐怖分子>(1986年),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海滩的一天>毕竟在剧终时成就了两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虚的概念却展开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会败德和软弱人性的“共犯”控诉。小四的杀人行为,被拓宽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封闭,以至于对纯洁、真诚的扼杀。如此看来,若说杨德昌是一位当代台湾社会道德观察省思者,也并不为过。
㈩ 盘点八十年代台湾言情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八十年代台湾言情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剧名:就是溜溜的她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https://pan..com/s/139xG0dkZra_shIpBCp6g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