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网民热议中国抗日电影大陆版和台湾版的区别
以前我们熟悉的是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最近在出国的飞机上我看了8部台湾拍摄的抗日电影,看完之后作了一个对比,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异。 第一,题材上明显不同。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名字很边缘,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李向阳》。而且反映的抗战多半是乡村的抗战,非城市正面抗战,比如《敌后武工队》。 而台湾版本的抗日电影起名较宏观,比如《笕桥英烈传》(空军跟日本人激战)、《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有《英烈千秋》(讲张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选取城市正面抗战题材。 第二,人物身份选取不同。大陆拍的全是穷人的抗战,比如乡下老百姓、穷人参加革命抗战,地主老财是汉奸。而台湾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战,比如《梅花》,讲的是绅士、大乡绅的抗战,家里几代同堂,生活很好,很体面,小孩都在国外留学等等。 而《笕桥英烈传》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于有钱人家。国民党在大陆代表有产阶级的政权,价值体系对富人是正面的,对穷人是负面的。 第三,国恨、家仇的先后顺序不同。大陆抗战电影多半是国恨在前,家仇在后。但在台湾电影里顺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个故事的引子,而国恨是背景。比如《梅花》体现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后国恨的逻辑关系。第四,抗争的出发点不同。大陆版本反映抗战最主要是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对抗出发,多从正义、侵略等角度来阐释,而台湾版本更多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出发来阐述一种文化的抗争。 比如《梅花》这部电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挠,喻示着中华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断;再比如《香火》,喻示着中华民族香火不能灭、不能断,而且要顽强地接续下去,这是一种文明、文化的抗争。 第五,对阶级和人性的处理不同。大陆抗战电影往往重阶级性、斗争性、反抗性,比如展现日本人的残酷性和中国人的斗争性。 而台湾版本着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战过程中微妙复杂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亲被日本人杀了,老大决定去从军,临行前他跪下来向母亲辞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为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我要参军”的台词,而是很简单地说了一句:孩儿不孝,长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应该去从军。 老太太站在台阶上送他,含着眼泪只说了一句“打赢了回来”。短短几句话,给人心灵留下的震撼很大,因为它体现出人性及中国文化方面的顽强。 比较之后我发现,把这两个版本合起来看应该更能反映抗战的事实,单看哪一方面都不够。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去看历史的另一面,看历史被遗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盖的那一面。
㈡ 为什么大陆,香港,台湾翻译的电影名称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主要原因是汉字的拼音方式与英语发音不同。
台湾是用注音+英语国际KK音标发音。
大陆用罗马拼音来翻译汉字与英语。
香港被殖民太久,主要是以英语为主。
三地的发音方式都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翻译方式也是正常的!
㈢ 台湾与大陆对同一部电影名字翻译差很大,你觉得哪边的翻译较好
我认为大陆对于电影的名字翻译会更好一些。因为大陆对于电影的名字翻译往往会根据电影剧情来进行定名,并且在定名的过程中,大陆电影人也会展开自己的浪漫联想。
㈣ 为什么同一部电视剧电影台湾和大陆的名字不一样
我觉得是主流媒体欺骗大众的方法之一罢了。
如果是外国的作品翻译导致不同还可以理解,对于同一种语言怎么可能会出现翻译不同导致名字不一样这很可笑。
在我看来,一些电视台改掉原来的名字是为了让一些没有看过的人把它当成新的作品来看,就好像我之前听说过命中注定我爱你很火爆,但是没时间看,现在看到琉璃苣女孩就会觉得很新鲜很好看,却不知道是很久之前就红过的电视剧。
最近看一些视频网站也出现很多这样的电影,把名字改一改,大多人都会点进去看,其实就是骗取点击率罢了。
㈤ 关于国外电影的中文译名,大陆和台湾的翻译哪个更准确
个人认为如果从电影的名字发音来说,港台的翻译比较好。
但是如果考虑电影的名字的连贯性来说,大陆的比较好。
例如spanner,港台那边翻译为斯把拿,大陆译为扳手
㈥ 台湾VS大陆用词—电影篇,两岸电影译名差异为何如此大
文化就像一座冰山。当我们第一次同另一种文化接触时,文化差异在最简单的层面上冲击着我们,我们会立即注意到语言、礼仪、衣着、行为和举止上的差异--这些都是冰山的可见部分,也就是冰山的一角。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使人们往往从自身的文化角度,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他们的事物。
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存在的价值,都值得尊重,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 所以,对于生活在同一蓝天下,但面对两地文化的差异,两地在过去对于翻译的初衷的不同导致了译名的巨大差异,我们应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间的理解和包容。也应当用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
㈦ 为什么大陆,香港,台湾翻译的电影名称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主要原因是汉字的拼音方式与英语发音不同。
台湾是用注音+英语国际KK音标发音。
大陆用罗马拼音来翻译汉字与英语。
香港被殖民太久,主要是以英语为主。
三地的发音方式都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翻译方式也是正常的!
㈧ 外国影片名,大陆,香港,台湾翻译不同,你更喜欢哪个理由
在外国影片被引入中国的时候,电影片名翻译并不是只有一种,而是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三者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分别翻译。不能否认,港台同胞们在有些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上同大陆会有细微的差异。如,饮食口味、方言、文字书写(简体字与繁体字)等方面。
大陆的翻译风格多是严谨、遵从于原文,由于文化的精深,所以翻译出来的电影名颇有文艺感。如Red Shoes译为《红菱艳》,Gone with the wind 译为《乱世佳人》,都超级唯美。让我们再看看其他的例子吧。
原名:《Waterloo Bridge》
直译:《滑铁卢桥》
现译:《魂断蓝桥》
这满满的都是神鬼,what?一眼看去还以为是同系列恐怖故事,在这么多神鬼中要记住一部影片太难了啊,感觉分分钟就会混淆。不过,有一些电影的港台翻译还是很不错的。比如《The day after tomorrow》,大陆版翻译成《后天》,台湾翻译成《明日之后》,主旨比后天更明确了。而我们上海润界公司也提供影视译制、多语言文字和图形图像处理哦。
其实,大陆及港台的译名有差别的原因,无非就是它们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差别等。同样地,多样的译名,各有各的长处,也能让我们有了在观影前对电影有更多了解。那么问题来了,两岸三地的译名你最喜欢那种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㈨ 同一部电影,大陆和台湾的不同翻译对比,大家
个人认为如果从电影的名字发音来说,港台的翻译比较好。
但是如果考虑电影的名字的连贯性来说,大陆的比较好。
例如spanner,港台那边翻译为斯把拿,大陆译为扳手
㈩ 内地台湾电影译名竟差距那么大,哪些译名超乎想象
内地和台湾的电影译名差距非常大,例如《UP》,大陆会将其翻译为《飞屋环游记》,然而中国台湾却将其翻译为《天外奇迹》等等。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可能是因为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语言表达有所不同,他们学繁体字,和中国内陆地区用的字体不是一样的,所以很多台湾人要想在中国大陆读书或者工作的话,必须要学习一些简体汉字。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在国际上的名声同样非常好,所以中国大陆将这部电影翻译成一个特别唯美的名字《天使爱美丽》,然而台湾起的名字完全就破坏了这种美感,他们将其译为《艾米莉的异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