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大片 > 台湾电影的精神文化特质

台湾电影的精神文化特质

发布时间:2022-09-12 13:49:59

台湾文化有哪几个重要时期,代表人物

台湾文化

台湾原为南岛语族文化圈的一部份。 17 世纪初,汉人尚未大量移入前,曾被荷兰人占据 38 年 (1624~1662 年 ) ,接受欧洲文化影响。其后,汉人大量移入,发展出华南农渔业文化。 19 世纪末,割让给日本 50 年 (1895~1945 年 ) 又融入大和文化;今日的台湾社会,是上述历史影响下的多元文化社会。 史前文化
自从 1896 年日本学者陆续发现台北芝山岩遗址及圆山遗址以来,百年间,台湾全境已发现 1000 多处史前文化遗址。其空间分布,就海拔高度而言,从仅 1 公尺 左右(例如古台北湖畔的社子遗址)、或 5 ~ 7 公尺(如十三行遗址),至 2000 公尺 者都有;就水平分布而言,北自台北县金山乡南到恒春半岛鹅銮鼻灯塔附近,都发现史前文化遗址。
台湾大约在 5 万年前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长滨文化),其后历经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再经金属器时代,其中以新石器文化(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和卑南文化)最重要。台湾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使用磨制、打制的石器、骨角器和陶器做为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并且喜欢用玉器做为装饰。这些文化除了本土的发展演化外,和华南及东南亚文化也有互动关系,因此史前时代台湾原住民的族群众多,文化复杂、社会组织型态互异。
南岛语族文化
台湾可能是南岛语族发源地之一 ( 这个理论目前尚在验证中 ) 。昔日,居住在平原的平埔族对亚、太地区南岛语族发展上,可能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而高山族较少与海外往来。从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推测台湾原住民至少在 6000 年前就活跃于台湾,并向外扩散迁徙。南岛语族目前遍布整个印度洋及太平洋,西起马达加斯加岛东至复活岛,总人口约 2 亿 5 千万,台湾仅 40 余万,昔日与菲律宾群岛的原住民来往较频繁,由两地语言的借字可以看出文化的关系。
台湾平埔族汉化程度很深,几乎隐没不见;目前高山族中的阿美、卑南、泰雅、赛夏、布农、邹、排湾、鲁凯、达悟及邵族等文化特征仍然明显,其语言、物质文化、社会组织、祭典仪式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多样性,譬如纹身、缺齿、贯头衣、腰机纺织、父子连名、亲族外婚、老人政治、年龄分级、猎首、鸟占、灵魂崇拜、室内葬等,都与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特质接近。
信仰方面普遍存在着「祖灵」信印,相信躯壳死亡的同时,灵魂可以永远地独立存在。族内的巫师可以降其旨意、命令,以为族人生活信条,而泰雅族「出草」猎人头的习惯,在信仰的意义上,乃为透过仪式转换的功能,经由灵魂崇拜的观念,将被害者的生命「转化」为守护其社群的灵能。「图腾」方面,有以树、箭竹,蛇、山猫、山羊,高山、大石、硫磺口、火山口等为崇拜对象,作为部族、或氏族血统识别的标帜。
汉族文化
闽南文化(福佬文化)
台湾汉族则大多数是福建、广东两省的移民,其中,福建以漳、泉两地移民约占 80% ,因此闽南语(又称为 " 福佬话 " )为台湾民间的主要方言,被称为 " 台语 " ,闽南文化又称为「河洛文化」、「福佬文化」。
清代汉人到台湾后,往往是同乡群居在同一村庄,常沿用原乡名为地名,并建庙供奉共同信仰的神明,作为守护神庙,移民透过庙宇的祭祀活动,彼此结合成祭祀组织,庙宇就成为移民社会的信仰及活动中心。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如漳州移民供奉开漳圣王;泉州移民供奉保生大帝及观音、妈祖。
客家文化
大凡客家人的同仁都熟悉这么一句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说客家人遍布海内外一点也不夸张。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与客家大本营地区的闽、粤二省只一海相隔,自古以来就有割不断、理还乱的亲缘、情缘。据众多资料表明,客家人在台湾遍布任何一个角落。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居中国北方(山西、河南、湖北),后因五胡乱华、宋朝南徙等历代因素造成北人南迁,南方居民称他们为客,于是就有了客家一词出现。
台湾客家人主要来自中国广东潮州和梅县,目前分布于桃、竹、苗地区,或者高雄、屏东、美浓等地。 客家人适应力特别强,为了生活,可以四处为家,漂泊异地,早期的客家人保有传统的客家精神 --- 「勤俭」、「硬颈」、「念祖」、「团结」、「凝聚力强」。客家人较为保守,有强烈的「我群」意识,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识的读书人,比较重视教育成就。
客家山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鲜明的地方色彩,在体裁上,分为传统山歌、道情、叙事与新的山歌,台湾的客家山歌歌词,一般为七字一句、四字一句。从歌的种类来看,大致分为过山调(历史悠久)、山歌仔(即兴创作)、平板调三种。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奉祀在公厅或宗祠。客家族群祭拜的神只以义民爷、三山国王为代表,台湾各地只要有客家人开垦的地方,就会有三山国王庙。
义民庙
义民祭典是台湾客家移民独有的信仰。以全台规模最大的竹北新埔褒忠义民庙为例,其中供奉的便是死於战争的客家先民。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乱,新埔附近的客家人,自动筹组了「义民军」。次年清廷率军登陆鹿港,会合义民军围剿林爽文。平乱后阵亡的义民军葬於新埔,在路旁山坡地建造墓冢,次年又在墓前建了一座「义民庙」。清廷有感於义民军协助平乱之功,先后颁赐了「义勇」、「怀忠」、「褒忠」三块匾额褒扬;因此义民庙又称为「褒忠亭」。竹北新埔的义民庙每年农历七月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除了传统的普渡孤魂之外,最重要的是尊祭义民先烈为保卫乡土而牺牲生命的忠义精神。义民庙中元祭典,从道光十五年(1835年)开始,迄今已一百五十余年。
节庆文化
左营万年季/ 高雄左营/ DDM Xiao摄於2004年10月17日台湾百年前即有许多大陆闽浙移民,生活方式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节庆礼俗也与中国内地大同小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台湾的三大节庆,而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乞巧节) 等中国传统节日, 在台湾民间也有不同的庆祝礼俗。此外,尚有多项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等。
迎妈祖
妈祖信仰是台湾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妈祖本名林默娘,其生平在后来已被神格化,而成了出海的守护神。台湾最著名的几处妈祖庙是鹿港天后宫,大甲镇澜宫(大甲妈)与北港朝天宫(北港妈),各地的信徒众多。每年的"迎妈祖"活动, 妈祖绕境出巡进香,可说是在台湾仅见的大规模宗教活动。
盐水蜂炮
相传在清光绪年间,台南盐水镇因瘟疫肆虐二十余年,盐水人求助於「关圣帝君」(关公),示意将於元宵夜出巡,应於绕境所到之处燃放鞭炮助其声威以驱逐邪疫,瘟疫竟因此绝迹。当地人相沿此习,演变成具有特色的盐水蜂炮盛会。蜂炮是将几万只冲天炮连结在一起,安置成「炮城」,点燃时万炮齐发,有如蜂群倾巢而出,故称「蜂炮」。蜂炮活动於入夜后展开,神轿与轿夫从「武庙」出发揭开序幕。当神轿行到炮城前,主人拉开红布点燃蜂炮,顷刻间万炮齐放,震耳欲聋。
烧王船
左营万年季/ 高雄左营/ DDM Xiao摄於2004年10月17日台湾早期以渔业为主的港口,常有寺庙及祈福祭典。其中著名的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东港东隆宫平安祭典。东隆宫建於清乾隆年间,主祀温府千岁,平安祭典的活动每三年一科,是将奉玉旨的千岁爷接上岸来(称为「请王」)。平安祭典过程重点在於千岁爷遶境仪式,经过数日的祭典遶境(称为「出巡」)后,千岁爷必须回天庭缴旨,而「烧王船」则是送走千岁爷的仪式(称为「宴王」、「送王」),也是整个祭典的高潮,近年来常以「王船祭」称之。烧王船的平安祭典代表著地方百姓对千岁爷的感激,并祈求神明赐福东港百姓。
头城抢孤
台湾有些地方在中元普渡的庙会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孤魂野鬼抢夺祭品,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吓退流连忘返的鬼魂。台湾最负盛名的「抢孤」是宜兰头城镇的抢孤活动。抢孤是先搭设数十公尺高的「孤棚」,上层再搭「孤栈」,并在上头摆放供品以及旗帜,而棚柱上涂满牛油,想要凭己力爬上孤棚并不容易,往年常有意外发生,因此在清朝时期刘铭传曾经下令禁止抢孤活动。在1991年宜兰头城恢复举办抢孤,并且改善了活动抢夺的方式。以往为了账济贫苦亡徒争抢祭品的掠夺活动 变成了目前具有竞赛性的民俗活动,能够首先取得栈顶的「顺风旗」就算夺标。而民间相信抢得顺风旗的人,可以获神鬼的庇护。
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曾经统治台湾五十年,对台湾的治理从初期的镇压逐渐转为同化,并经由总督府推动皇民化运动,要求台湾人说日本语、穿和服、改日本姓名、废弃民间信仰等等。这种文化移植对习惯中国传统的汉人造成诸多反感,使得当时知识份子所组织的文化活动或集会中往往带有反抗的政治色彩。但随著统治时间的推移,不论接受与否,日本文化仍对於台湾仍有影响,除了在当时的硬体建设可以感受到外,许多层次的影响或习惯都是深入民生的。
日治时期所留下的公共建筑多具有日本风格,最具代表性建筑的就是总统府;而台湾的「纵贯铁道」仍延用日式的右驾左行系统;而在饮食习惯与娱乐生活中所出现的日本语文常常转化为台湾话来使用,例如便当/弁当(饭盒)、刺身(生鱼片)、看板(招牌)、注文(预定)还有气持(指情绪或心情)等等 在台语中不胜枚举。而二战前后台湾的歌曲受到日本歌谣的创作模式所影响,多带有浓厚的东洋风格。
国民政府来台之后曾经禁止日本出版品的输入,并试图消除日本文化的影响;然而日本式的建筑虽能拆除,文教虽能禁止,但是这些做法并不能完全禁绝台湾对外来文化的吸收。90年代以后,政府逐渐开放管制,日本通俗文化在台湾变得十分普遍。目前台湾有十几个电视频道播放日本节目,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的流行资讯,成了「哈日族」。但这样的文化现象只是物质上的流行,往往不被认为是精神层面的;而另一方面,常在日本文化中所提到、牺牲小我的悲剧性格「武士道精神」则未成为台湾民众所崇尚的信仰。
欧美文化的影响
欧美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有两个方面较为有特色,第一是天主教与基督教在台湾地方文化中的角色,如台语诗歌的改编,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是教育方面,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的教改就是基於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此外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教育的影响。
至於其他的影响,在很多亚洲地区国家文化中都看得到,例如美国电影文化已经强势的将台湾本土电影文化逐渐压缩空间,而欧美的现代建筑思想,如玻璃帷幕的摩天大楼,集合式的社区公寓,河滨公园等,也影响了台湾的建筑文化。
根据
http://www.wikilib.com/wiki?title=%E8%87%BA%E7%81%A3%E6%96%87%E5%8C%96&diff=0
http://computer10.cbern.gov.cn/computer/upload/c2005/200509240520/dili/dilir7.htm
综合整理

❷ 台湾电影的主要特色。

《喜宴》导演: 李安; 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
《悲情城市》导演: 侯孝贤 获意大利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
《一一》导演: 杨德昌 获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
个人认为三部影片的共同点
当 个人 家庭 家族 在遇到外来变化时各个阶段的变化 如何应对 克服困难 面对未来
喜宴 描述了一个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家庭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同性恋及中国固有的家庭伦理
悲情城市 描述了一个家族在时代动荡 面对大环境转变的无力和兴衰
一一 描写的是现代都市生活 人与人的关系 是多变的 短暂的 疏离的 与前两部影片相比这部影片很贴近一般观众的生活周遭

以上电影的资料在网络里都有 输入电影名字找找吧

❸ 为什么台湾有那么多青春片

在90后的心中,台湾一直都是青春片的盛产地,从最开始的《蓝色大门》,中期爆红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及去年的《我们的少女时代》,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台湾有那么多的青春片呢,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青春片历来就是台湾所擅长的,所以自然越来越多了。

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曾说过:“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从《蓝色大门》到《艋舺》,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时代》,台湾青春电影在占据台湾电影市场半壁江山的同时,也时常为大陆观众带来惊喜。


以上就是台湾为什么那么多青春片的三个最主要的原因,这些原因总结起来,一方面就是源于台湾本身的人文地域风貌特质,第二点就是有那么一批十分优秀的青春片创作人,二者结合,所以台湾才会有这么多的青春片。

❹ 巅峰期的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哪个水平更高

首先感谢您的邀请~

我认为在巅峰时期的台湾电影和当时的香港电影是不可比拟的!在80年代的香港电影既有各大公司的相助,又有众多奇才导演的策划,经典佳作层出不穷,这段时间可谓是香港影坛的黄金岁月也不为过!

比如鬼才导演王晶!这个相比大多数的人都知道,王晶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的一个导演,虽然王晶身上有很多标签,赌片,情色片,晶女郎等而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 娱乐 。在九十年代,当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这些90年代的明星在王晶的喜剧片里嬉闹耍宝时,这其实是香港电影 娱乐 化的一个巅峰缩影!

接下来再从地位上看,在巅峰时期的香港电影可是有着一个“东方好莱坞”的这样一个称号,而香港电影金像奖则是一直用来衡量华语电影的标准!而反观台湾电影,好的电影也有,但和香港电影比起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其次,论经典台湾电影根本不是香港电影的对手,要知道多少人的童年都是些《英雄本色》、《阿飞正传》等等.....

最后可以总结出,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悬殊太大了,或者说根本没有可比性!

这个其实很容易看出,也不难回答,在电影领域中,肯定是香港电影绝对优于台湾电影。在6070年代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都有所发展,拍的影片各有所长。到8090年代香港电影基本达到顶峰,邵氏,嘉禾等众多香港公司出品了众多的优质的电影。那时候的武侠,枪战,鬼片等等都是很多优质的影片的。一大批的巨星从那时候的香港诞生,虽然台湾也有很多电影,但是拿的出手的一直不多。

我做视频剪辑,往往是发的邵氏电影,嘉禾电影等等港片特别受欢迎,很多的经典情节真的让人记忆深刻,顶峰时期的武侠功夫,枪战动作,赌片,鬼片,爱情片,都是香港片,台湾片很少能拿出手的。就的发的剪辑,大部分电影看起来不真实,有点浮躁,动作设计浮夸,情节有点不太合理,也不太受观众喜欢。

那时候也是发展的顶峰时候,电影也极度繁荣。没有那么多的商业化在里面,电影还是拍出来的,还不是慢动作做出来的,那时候的明星很少有大牌,都是好演员,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又说跑题了。。。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其实比下香港影片的口碑和票房还有数量,就占有碾压的优势了,根本也不用比。

我觉得俩者不存在可比性,如果硬要对比的话,那我肯定是会选择香港电影。并非我全盘否定台湾电影,而是从许多方面来说,台湾电影确实比香港电影差多了。

首先,从香港电影的 历史 地位和台湾电影的 历史 地位来说。香港电影从上个世纪以来就作为东亚电影的主要出产地之一,被称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金像奖一直以来都是衡量华语电影的一大重要指标。而反观台湾电影,虽然也有着许多出色的电影。但相比香港电影就要失色太多了。

其次,从电影的经典性来对比。香港电影的巅峰期存在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典电影层出不穷,从以郑伊春、张耀、陈小春、为代表的古惑仔电影系列,以周润发、刘德华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电影系列,再到以林正英为代表的僵尸恐怖电影系列,以及以周星驰、麦嘉、黄百鸣为代表的喜剧电影等等。经典的香港电影可谓是数不胜数。而台湾电影虽然也有不少出色的电影,但是由于地区的特殊文化影响,导致台湾电影大多都是描述本土文化的,具有太大的局限性。总体来说,台湾电影确实是比香港电影逊色太多了。

最后,从电影的总产值以及影响性来说。香港电影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就一直影响着我们这几代的华人。而台湾电影由于地区文化的影响,在八十年代之前一直都是以闽南语为基础来制作电影,存在着太多太多的局限了。虽然偶尔也有好看的台湾电影在华语世界传播,但与香港电影的影响相比就差太多了。从总产值上看,香港电影的总产值一直位居华人世界的第一位,台湾电影与之相比差的太多了。

总而言之,我觉得香港电影的巅峰期比台湾电影的巅峰期强太多了。或者说,是俩者压根不存在可比性。

谢邀回答:

香港电影这几年枯竭得厉害,翻来覆去就是拍警匪片间谍片,看过一部这种电影就好像看过全部一样了。

唯独爱情电影还算得上不错。你要是看大陆的爱情电影和台湾爱情电影,妈的那都是些什么完蛋玩意。

要我说,台湾和大陆的爱情电影都是偶像剧,只有香港的爱情电影才是真的爱情电影。

主要是台湾和大陆把生活拍得太浮夸,不真实。不是香港这类题材拍得好,全靠同行衬托

香港 娱乐 业的发达举世闻名。尤其1997年以前,经历过一个巅峰时期。现在已经是衰势了,不过底子还是很厚。

那时香港 娱乐 事业无论是电影、唱片、电视剧、经理人公司、 娱乐 刊物等都非常成熟。其中香港电影更是香港 娱乐 业的代表,甚至香港文化。在鼎盛时期,电影出口曾高居全球第二位,仅次於美国好莱坞,是亚洲的梦工厂,甚至被称作“东方好莱坞”。

这样强大的 娱乐 产业链条,成就了一大批影视歌明星,他们的名字脍炙人口,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几代人的精神偶像。很多作品也确实堪称经典。

内地和台湾的 娱乐 业则要稚嫩很多,艺人和作品各方面都难以望其项背。

80年代的香港电影既有各大公司的短兵相接,又有众多奇才的各出其谋,经典佳作层出不穷,实在是香港影坛的黄金岁月。我们会发现到80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经济、影带市道不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80年代的电影,我们看的还是比较多的,那个时候影碟开始流行了。你们有租碟的经历吗?那时大街小巷都是音像店,如果有新电影上映,我们就回去寻找我们喜欢的电影。我那个时候的经历是一本碟的租金是一元,押金要十元,如果这个影片看的很好,商家会多备几本的。通过影碟,我们认识了帅气的周润发,武打 搞笑 的成龙,还有僵尸片鼻祖的林正英等等。

英雄本色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港台影视文化最让人无法忽视的显著标签。正是它一举开创了香港江湖片的先河,剧中小马哥的形象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酷的代表。吴宇森更是凭借此片风光无限,奠定了他一代宗师的地位.这部影片反映出来的亲情,友情,生命的意义我想每一个人都会体会的到。人生是矛盾的,生活是矛盾的,没有矛盾的知识只能算做是一种权力,可惜,我们都不具有这种奢侈的权力。有的时候,生命只能算做是一种附加品,在必要的时候就应当舍弃。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要看你怎样的看待她。在影片中,小马哥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男人的定义:成熟,稳重,责任,执着,超脱和理解。不是理解别人,是理解我们自己。

60年代70年代的台湾电影,应该算是琼瑶的天下,多以女性婚恋为题材。接下来的80年代,台湾电影因为爱情文艺电影的衰落,开始走向疲软之势。此时,电影界的后起之秀也正在长成,他们多为70年代电影制作队伍中的编剧,场记,或是摄影。他们义无反顾地拿起台湾电影的接力棒,凭着对电影事业的热爱与敏感,开始走向电影发展的 探索 道路,掀起了一股为期30年的台湾新电影运动。这其间的代表人物为侯孝贤和杨德昌,以及为国际影坛所熟知的李安。按照台湾影评人焦雄屏的说法,侯孝贤是中国的,传统的,感情饱满而丰富的;杨德昌是西方的,现代的,感情冷静而内省的。而李安则游刃于他们之间。

侯孝贤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没有留学经历,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浓浓的台湾本土的人文气息与乡土清香,正是后来台湾小清新电影诞生的一个前奏。

杨德昌先生的电影风格更具有后现代派感觉,这与他所处的年代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杨德昌出生于1947年,大学时期正是各种新思潮涌动的时期,受西方思想影响深远,后来求学于美国)也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分不开(幼年时期深受日本文化影响),所以他的作品始终比较小众化。

而李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从小又生活在书香门第四代同堂的旧式父权家庭中,使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中国人更有机会接触到中国文化的核心。后来求学于美国,艰难地谋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使他更能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更能把握这两种文化的精髓,创作出了一篇篇温情款款同时又紧紧契合时代脉搏的电影。他的作品,更为大气包容,同时也更有现代气息,所以能够感觉上杨德昌先生的作品太过于尖锐了。我想,这也许就是大家更多的知道李安,知道侯孝贤,而不太熟悉杨德昌的主要原因吧,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并理解。

纵观其发展史,香港电影无疑成就最高。

台湾电影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整体来说影响力有限的“文化输出”上。其实在本世纪以前,台湾电影,主导的都是政府,台湾电影长期以来作为香港电影的主要出口市场被压制得体无完肤,成功的商业化作品寥寥可数,直到08年的《海角七号》才开始迎来一点转机。

而香港电影方面,从上世纪电影工业引入,至二十年代默片、三十年代有声片、战争时期涌入的上海电影人主导的黄梅调电影,以及后来的全粤语电影,整个电影工作发展有条不紊,大公司、技术、人才、设备亦逐渐完善。70年代末的香港电影业的“新浪潮”虽未形成商业上的成功,但储备了一大批成熟的导演,终于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迎来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80年代,香港电影无论产量、票房、还是质量,艺术性均创造出惊人奇迹,是少数能在好莱坞庞大势力下任然能够茁壮成长的电影基地,电影总产值一跃为世界第二,更作为亚洲第一电影生产出口基地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当时在香港以及附近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地,不论戏院还是影带租赁市场香港电影皆地位非凡。

香港电影最大的成功在于以商业市场为导向,注重迎合观众口味,因此能用成熟的类型片打开市场。最经典的如70年代的李小龙与80年代的成龙,洪金宝共同带的吹袭西方电影市场的功夫热,以及针对华语市场的警匪片(成龙,周润发)、喜剧片(许冠杰、周星驰、黄百鸣)、古装武侠片(王祖贤、林青霞)等等。

当然9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香港电影由盛转衰,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香港电影曾经创造的伟大成就,台湾电影从未有过,现在看来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拥有。

电视剧的话是台湾,电影的话是香港

文艺片台湾的不错,武打枪战片还是香港很好的呢。

编剧的话台湾出了不少人才,导演的话香港大师不少。

很多台湾资本的片子都是挂名香港公司出品的呢,因为台湾政治原因不好挂名在海外推广的呢。

但是片子在海外拍摄有黑 社会 骚扰,明显台湾黑帮更给劲一些的呢,在海外发行受阻跟发生很多外交问题,都是台湾沟通的多吧?

没办法比,香港拍黑帮,武侠,台湾拍剧情文艺片,香港出了徐克,杜琪峰,王家卫,台湾出了杨德昌,侯孝贤,李安。都是话语电影的骄傲。

❺ 侯孝贤导演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侯孝贤基本是个抒情诗人而不是说故事的人,他的电影的特质也在于此,是抒情的,而非叙事和戏剧。吸引侯孝贤走进内容的东西,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书面的魅力,他倾向于气氛和个个性,对说故事没有兴趣。

❻ 台湾新电影的介绍

指20世纪80年代台湾青年电影艺术家的电影革新运动,是台湾战后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体现。台湾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运动,是从1982年8月四位台湾电影届新导演合作导演的影片《光阴的故事》开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等。期间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冬冬的假期》等。

❼ 台湾的文化与大陆相差甚远,有什么记录台湾文艺的电影

下面给大家推荐几部自己喜欢的台湾文艺片,仅代表个人意见

一、《河豚》

这部电影拍摄于2009年,采景在香格里拉,被誉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拍摄出来的镜像真的让人有一种向往。

大致剧情为季玲(朱芷莹 饰)在一场意外之中失去了儿子,陷入了绝望和悲痛之中无法自拔。在整理儿子的遗物时,季玲发现了一张神秘的纸条,在纸条的指引之下,季玲决定前往人间仙境香格里拉,在那里,或许还留存着她和儿子之间的羁绊。 途中,季玲结识了名为艾利克斯(吴中天 饰)的男子,两人结伴而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熟稳重的艾利克斯渐渐吸引了季玲的注意。婚姻生活因为丧子之痛而陷入困境之中的季玲,无法压抑心中对于艾利克斯的感情。之后,季玲于意外之中坠入了山谷,被藏族人家收留,并因此结识了善良淳朴的藏族男孩(格桑定主 饰),在和男孩相处的这段时间里,季玲心中的阴霾和迷雾渐渐散去

不错的两部台湾文艺片,推荐大家可以有时间看一下

❽ 日殖时期,台湾电影的发展是怎样的

日据早期的台湾电影,从摄制、发行、放映到观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权。1901年,日本人高松丰次郎在台北西门町投映十多部粉饰殖民统治的新闻记录片。台湾华文电影开端于1925年,刘喜阳、李松峰、郑超人、张云鹤、李延旭等人成立台湾最早的电影团体“台湾映画研究会”,拍摄台湾人的首部故事片《谁之过》,仍有殖民力量的参与与渗透。1929年,“百达影片公司”拍摄侠义爱情片《血痕》,十分成功。从1931年开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渐加强电影控制。一方面摄制、引进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陆影片,并限制台湾本土电影的活动。伴随“皇民化运动”的兴起,台湾电影也纳入到这个体系中。但台湾电影人并未放弃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湾人自己投资设立的第一电影制作所,拍摄的首部作品是爱情悲剧《望春风》,情节的本土气息浓郁,可以说是当时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悲惨生活的写照,较为成功。同时,台湾电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极力引入大陆影片,以民族文化与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们从上海、厦门、南洋等处购买电影版权或旧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抗战结束,台湾各地近二十个映画社放映大陆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电影工作者摄制的影片,如《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渔光曲》、《爱情与黄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实施“电影界新体制”,进一步加强控制,台湾人无法制作自己的电影。

❾ 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有哪些显著区别

台湾电影最大的特点几乎每部都哭哭啼啼,好像台湾的演员不会哭就不会演戏似的。香港电影写实性比较高,将社会的黑暗面拍的触目惊心。

❿ 如何评价近几年台湾电影的发展

湾电影正在复苏,不过全球看来还是好莱坞电影的天下,电影产业就是工业,要专业化,细致化,内地电影现在很难国内开花国外也香。

阅读全文

与台湾电影的精神文化特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般夫妻av中文电影 浏览:197
电子音乐有关的电影 浏览:48
色情电影完整版 浏览:682
连体电影结局谁被杀 浏览:748
第五大道电影解说 浏览:777
电影的图片素材 浏览:918
一部关于柯基的电影 浏览:995
杜淳全部电影大全 浏览:412
好莱坞爱情喜剧电影 浏览:344
中国青春爱情校园电影推荐 浏览:240
主角法兰克开奥迪接到三个女的电影 浏览:283
主角叫克莱顿的电影 浏览:559
怎么通过图片搜电影或者电视剧 浏览:737
法国贵族电影推荐 浏览:423
韩国电影女哭声结局是什么 浏览:637
暮光同城1电影免费观看完整 浏览:528
成龙电影在非洲的 浏览:881
江一燕所有电影大全 浏览:384
法国电影宝拉x未删减版 浏览:343
日暮电影完整版观看 浏览: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