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
《儿时的端午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乡下。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总会让我乖乖坐在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外婆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红塘。于是,我就座在桌上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乡下的灶台是两边的,一边用来烧水,一边用来煮菜煮饭,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放入大锅中,然后还细心地放入一小勺的盐,接着就往灶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粗糙的像树皮一般了,但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用红绳编成的络子就变成了。
此时,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龙舟赛了。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O7OMsW-q87u57ZpAZ_SUzw
❷ cctv6《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片尾曲《天地武魂》中````
片名:《天地英雄》(《Warriors Of Heaven And Earth》)
主演:
姜文 饰 李校尉
赵薇 饰 文珠
中井贵一 饰 来栖
王学圻 饰 响马子安
《天地英雄》这部由何平酝酿了15年了的大型武侠历史片,凝聚了何平心中之梦,劳动之心血。在此期间,他早期执刀的《双旗镇刀客》、《炮打双灯》、《日光峡谷》以广为人知,为他捧回多项大奖,而他一直都在心中养蓄着“侠”与“义”故事。
何平说:“这部电影在我头脑盘旋这么多年,我知道这将是一部,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将是一部庞大,辉宏的电影。这样一部大型电影,需要专业的特技效果,需要优秀演员来真切,生动表现我的角色。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我需要些什么来把我把心中的图画展现出来。当这些东西都一一具备,我就开始拍了。”
沉睡以久的何平,得到哥伦比亚电影制作亚洲-香港-索尼动画招待会(CPFPA)的赞助,再次拿起镜头完成。CPFPA专门致力于亚洲地区的电影制作,其中《卧虎藏龙》曾获得了“奥斯卡奖”。1999年,何平出任CPFPA北京办公室领导人以来,他一忙于收集中国一些优秀的电影,像冯小刚的《大碗》。像其他中国作家一样,何平的《天地英雄》保持了中国特有的风格。“最先看《天地英雄》剧本的CPFPA台湾办公室总经理陈国富说'这确实是有些东西的',很明显何平他自己是导演这部影片的最佳人选。我们知道他的业绩,我们将很乐意让他来为我们导演这一影片。”
这部影片使何平重新回到了的导演舞台,同样也使何平回到了他最爱的风俗画,由他自己设想的----中国西部。
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有些相似,土地宽广,视野开阔,要长时间艰苦的跋涉,有许多“情”与“义”的故事在这里流转。但是何平却看到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不同之处。
何平说:“大多的美国西部是事物轮廓和线条的层次,雄壮严谨中的零乱。但是中国西部是文化的集居地,是商旅的丝绸之路。在美国西部,牛仔遍及整个西部。而在中国西部,英雄出没在丝绸之路及其两边的延伸地带”
值得去细细品味的是那些让中国观众一看就马上想到这是《天地英雄》的背景;漫漫黄沙-这一背景对中国观众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具有震撼力的,就像戴维.林恩(David Lean)史诗,像《阿拉伯的劳伦斯》或者《桂河大桥》带给西方观众的震撼一样。何平又在《天地英雄》里引入了玄奘和尚出史西域,到印度学习佛经这一历史典故,给故事又加上了一层苍凉,坚毅的色彩。
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行走了4年到达印度,用了10年时间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佛经里。公元前645年他回到大唐,已是16年之后的事情了。在他回到长安(现西安,著名的西安兵马俑就坐落在这里)之前,他的坚毅与执着受到人们的尊敬。他婉言谢绝了唐太宗邀其为官的圣意,用他毕生的精力把佛经译成中文。把佛教引入中国,并通过日本和尚杜尚(DOSHO)散播到日本。玄奘的故事通过人们的想像,写进了中国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
玄奘的西游,加强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冲击了日本文化使得大批日本人前往中国学习。何平根据这个现像,安排了《天地英雄》中许多故事及其来龙去脉。如觉惠(JUEHUI)和尚从印度带了许多书箱,字卷到中国,故事中的来栖(中井贵一饰),一位日本人,唐朝皇帝手下的一名侍卫,中日两国友谊的大使。(注意:故事中特别是觉惠和尚从印度带回了什么,和他们特艺功能等根据玄奘西游引发的故事情节,虽有历史考究,但具体细节纯属虚构)
这样一个引于中国文化的冒险故事,由几位中国巨星加盟出演不足为奇。姜文,中国著名影星,饰演故事中的第一男主角校尉李;从大陆著名影星一一考虑过后,认定的赵微,饰演唐朝一位将军的女儿文珠;另外,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来栖,由日本首席巨星中井贵一扮演。
姜文说:“这部电影选了一个好的历史背景,这是中国刚刚开始和周边国家交流的时期”,导演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两部影片的姜文,对于中国历史也是了如指掌的。
对于近百年中日两国的仇恨来说,中井贵一加盟《天地英雄》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中井贵一说:“对于中国我有着很复杂的感觉,我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也看了许多中国电视,我发现这里所演的日本人像恶魔,土匪。但我想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大家现在的日本人已经不再是那样了”
2001年初,在电影正式开机之前,用于战斗场面所需要的,上百的群众演员和马匹,7世纪风格的小镇就都已准备就绪。随后几位主角在北京进行了两个星期马术集训。2001年夏天,整个剧组在中国西部新疆省正式开机。电影的许多场面都在古老的丝绸之路拍摄。剧组扎营的小镇“大马营”,修建在大漠之中的一个绿洲附近,影片开始部分的许多影头都在这里拍摄。丝绸之路上残破的哨所,几个院子之外修起了60步高的寺庙和50多个用粘土,泥和草盖起来的民房组成了“大马营”这个7世纪的小镇。
影片展现的雄伟山脉景色就拍摄于中国境内。荒寮的大漠,沙丘在不远处咆哮,绿色小山在急流的河边起伏,奇珍异宝,尖峭锐利的红色岩石被誉为“红石峡”,影片中呈现出的炫丽不同的景致都拍摄于中国“新疆”。
剧组和演员要到达这些地方的艰难是可想而知。因为,新疆的交通很不发达。从北京到新疆省要乘4个小机的飞机,每一个场地又需要开七到八个小时的汽车,随后还需要1个多小时的时间越过崎岖不平的道路到达真正需要取影的场地。
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的行程当中,大自然又总是不合作。在十月初雪就不打招的覆盖了大地,带走了夏天的酷暑,却加大许多场景的拍摄难度。实际上,影片中许多大型的战斗场面都在寂寞的平地上拍摄,包括夜间镜头都是在寒冷温度下拍摄,在十二月末有时气温竟低于摄氏零下三十度。演员和剧组都非常庆幸在1月回到北京。在这里一家抛弃的工厂里完成岩洞场面的拍摄。影片最后两周的拍摄任务都在北京最终完成。
不管是多么的困难,但是在新疆的体验,亲身体会到在这十字路口的文化交融。影片中大部分的马术表演者来自驻扎在新疆地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77营中30个种族的哈萨克族(KAZAKH)骑兵。这些年青人只有少数超过了20岁,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是他们在亚洲高原上喂养牲畜。另外还有100名哈萨克族骑马人参加了寂寞平原的战斗场面的拍摄。还有30头来自中国中部的骆驼,在途中它们总能从当地游客哪里得到食物。把生产转向骆驼,因为骆驼实际非常凶猛和独立的动物,而且火车在有些地区也是很稀有的。
热爱户外活动的何平,自己就有相当高超的骑马技术,演员们的马术就是他亲自教的。在7世纪的中国这样困难和艰苦的娱乐活动只是哪些年少不知烦恼的青年人才好此道。对他来说,选择到这样的荒凉的地方去拍摄电影,只是暂缓北京的拥挤与匆忙气氛的包围。一天拍摄的空档,何平看着广袤的新疆大漠,他说:“看这里多美丽,像海边的沙滩,阳光,天上漂着白云,人们骑着马,是那么的享受着大自然。虽然在这里生活很艰难,但可以浸染你的灵魂”在《天地英雄》这部影片中,何平融入了许多他在中国西部获得的感受。
❸ 俄罗斯拍摄的二战女阻击手的电影
苏联二战巨片《女狙击手》[上、下合集]
故事梗概:年轻的哈萨克姑娘阿丽娅从军事学校毕业了,她和维特基娜、科
瓦列娃、舒拉以及其他女同学一起,唱着歌列队行进在通往前线的道路上。途中经过一个小湖,姑娘们被清凉的湖水吸引,脱去军装在水中嬉戏。突然,敌机出现
了,在炸弹的巨响和机枪子弹的尖啸声中,很多姑娘失去了生命……湖岸上立起了一排墓碑,女战士们毕业后开的第一枪竟然是为牺牲的战友志哀……
团部首长要求女战士们留在司令部工作,但阿丽娅和她的伙伴们坚决要求上前线。在前沿阵地,她们在老战
士的帮助下渐渐学会了战斗。这时,德军狙击手用冷枪打死了不少红军战士,一个叫作克留格的德军狙击手最为狡猾残忍,为此,前线指挥员马特维也夫给女狙击手
们下达了消灭德军狙击手的命令。老战士斯捷潘大叔想出了挖掘暗壕转移射击点的计策,但他还没来得及使用这个方法就牺牲在克留格的枪下。阿丽娅发誓要为斯捷
潘报仇,她独自一人拼命挖掘暗壕,失败了又重头再来。暗壕终于挖好了,阿丽娅用纱布缠好鲜血淋漓的双手,端起了狙击步枪。暗壕帮助她掩藏了自己的方位,克
留格无法捕捉目标,他恼羞成怒开枪射击阵地上的一只小猫(那是斯捷潘生前所收养的),——狡猾的敌人因此暴露了身形,阿丽娅在这一瞬间射出了复仇的子弹,
打死了这个穷凶极恶的刽子手。
红军大反攻开始了,阿丽娅在指挥员的带领下和战士们一起冲锋;指挥员倒下了,阿丽娅担负起他的责任,
高喊着口号继续向前冲;最后,阿丽娅自己也倒下了,然而,红军的队伍踏着烈士的鲜血继续前进……当初一起上战场的四个女狙击手只剩下了维特基娜一个人,她
在给后方的人们写信,写下了这些牺牲在战场上的姑娘的故事。影片的结尾,银幕上出现了一幅幅黑白照片,观众在照片上看到的,是那些在战争年代亲身经历了本
片故事的红军女狙击手们——这种“真实的还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❹ 记得有部电影 演的是清朝的时候少数民族回归路上被阻拦留下一部分人阻挡追击最后他们好像牺牲了电影叫
应该是《东归英雄传》,这个既有电影版也有电视剧版,满意请采纳
是由塞夫及麦丽丝共同执导的民族历史剧,马景涛、宁静、斯琴高娃等参加演出。该剧讲述的是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族由于不堪忍受俄罗斯帝国的种族灭绝政策,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历经数年准备,举部东归故土的传奇故事。
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故事。很有名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土尔扈特部东归 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决定要东归故土。 土尔扈特人毕竟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那里的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撒下了他们的汗水。马上要放弃那块土地,说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脱离沙皇俄国,就将沦为奴隶的种族,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 他们本来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人无法过河。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 第二天凌晨,寒风凛冽。当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着的伏尔加草原时,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的土尔扈特人出发了,离开了他们寄居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用他们的话说: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 渥巴锡率领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这种破釜沉舟的悲壮之举,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将一去不返,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沙皇俄国女皇叶卡德林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由于土尔扈特人是赶着牲畜前进的,来不及把散布在广阔原野上的队伍集中起来抵抗,九千名战士和乡亲壮烈牺牲。 东归队伍必经的一个险要山口,是奥琴峡谷。一支庞大的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了这个山口。面对强敌,渥巴锡镇定指挥:他组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发起进攻,后面派枪队包抄,将哥萨克军队几乎全歼,为牺牲的九千名同胞报了仇。 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土尔扈特人由于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有人对能否返回祖国丧失了信心。 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及时召开会议,鼓舞士气,他说: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事前清政府一点也不知道。土尔扈特人无法和清政府沟通,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任何援助。英勇的土尔扈特人,仍然只有再次抖擞精神,向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去。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向朝廷奏报说俄方派人来通报土尔扈特举部东返。清政府才得知这一消息。 土尔扈特人归来的消息在清朝朝廷中引起了争论,是把他们挡回去,还是把他们接回来意见不一致。 最后清政府决定:第一,这件事如果俄国政府要出面交涉,要坚决挡回去;第二,土尔扈特人回来以后,一定要好好安置。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 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 在五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了祖国西陲边境伊犁河畔。当时任伊犁将军的伊勒图,派锡伯营总管伊昌阿等官员在伊犁河畔迎接刚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等人。
❺ 电影《东归英雄传》说得是什么时候的事啊故事背景是什么
导演: 塞夫
主演: 哈斯高娃 巴雅尔图 巴桑
渥巴锡汗,蒙古族,1742年出生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从小在其父兴学改革思想的影响下,受到很好的正规教育,直到大学毕业。他从小热爱劳动人民,热爱故乡中国。1761年继承土尔扈特部汗位,不堪忍受俄国沙皇政府日益加重的民族压迫,为求民族生存,于1771年1月率领全民族人民起义抗俄,历尽千难万险,于1771年7月才回到祖国怀抱,起义时的17万人众,最后只剩下7万余人,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
回归祖国后,清朝廷给予了很好地救济和安置。1775年1月,渥巴锡不幸死于天花,临去世前给西蒙古人民留下遗言:“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育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祷。”
公元1771年1月5日,是土尔扈特历史上最光辉的纪念日。这天,渥巴锡向全体牧民历数沙俄残暴统治的滔天罪行,号召大家:只有奋起抗俄返回祖国才是唯一出路。顿时,伏尔加河辽阔的草原上发出了气壮山河的呼声:“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做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渥巴锡率领三万二千帐十七万人组成的浩荡大军,消灭了数千沙俄官兵,烧掉了帐篷、带不走的东西和渥巴锡汗的木制宫殿,拔营起寨,惊天动地踏上了艰难险阻的万里归途。成千上万的妇孺和老人乘着马车,骆驼和雪撬,在跃马横刀的勇士们护卫下,离开了白雪皑皑的伏尔加河草原,一队接一队地迤逦前进。俄国女皇闻讯后惊恐万状,大发雷霆,立即派兵数万进行追击和阻截。沙俄政府对未能走脱的伏尔加河左岸土尔扈特人,采取了更加严密的防范措施,至使这部分蒙古族牧民未能跟随渥巴锡返回故乡。
踏上征途的土尔扈特人,在前有哥萨克拦截,后有俄军尾追的紧急形势下,渥巴锡把起义大军组织得井井有条,一支精锐部队作为开路先锋,接着是妇女、老弱、车辆牲畜等辎重队伍,再次是渥巴锡率领的二万骑兵殿后。他们只用了八天时间,就到达乌拉尔河,把尾追之敌远远地抛在后面。先头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乌拉尔河上的俄国据点,使大队人马安全地从冰上过河,顺利地踏上了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在长征途中,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的率领下,英勇克敌,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在他们踏上哈萨克草原不久,一支外翼队伍遭到了哥萨克的突然袭击。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战斗,由于土尔扈特部以分散的队形赶着大批的牲畜前进,在受到袭击时还没来得及集中力量,便展开了白刃搏斗,致使九千名战士壮烈牺牲。二月初,土尔扈特的东进队伍来到奥琴峡谷,山口被一支庞大的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整个队伍无法前进。在这紧急关头,渥巴锡指挥若定,亲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猛攻。策伯克多尔济则率领一支训练有素的枪队从后面袭击,彻底歼灭了拦截之敌,为牺牲的同胞报仇雪恨,使大队人马顺利通过了峡谷。
土尔雇特部经过多次激烈战斗,大批人员牺性,大量牲畜死亡。严冬过后,酷暑来临,在漫长的征途中,疾病侵袭,饥饿折磨,疲惫不堪的队伍扶老携幼,在艰难中苦苦挣扎。当到了土尔阶河的时候,又突然遇到俄军两万多人的严密封锁,在这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渥巴锡召集各部首领,动员大家团结抗敌,坚持到底!策伯克多尔济在会上慷慨陈词:“如果走回头路,每一步都会碰到亲人和同伴的尸骨。这里是奴隶的国度,而中国才是理想之邦,让我们奋勇前进,向着东方!向着东方!!”这一席激昂的陈词,尤如战鼓擂响在每一个战士的胸膛。土尔扈特人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以一当十,奋不顾身,击退了拦截部队,强渡土尔阶河,机智地摆脱了追击的敌人,迅速向南跨入伊逊草原,越过沙俄边界小堡坑格勒图拉,终于踏上了祖国的领土。公元1771年7月他们来到伊犁西南塔木哈卡伦附近,起行时的十七万大军至此只剩下七万多人,说明沿途战斗的残酷!他们蓬头垢面,形容枯槁,靴鞋俱无,但却终于实现了回归祖国的夙愿。
新疆各族人民和清朝政府对土尔扈特部返回祖国表示热烈欢迎。将其安顿在今天的博尔塔拉和巴音郭楞地区。这段历史也被《东归英雄传》搬上了银幕。电影以东归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东归行动前期策伯克多尔济、巴木巴尔、达什敦克多等人与沙俄军周旋战斗,保护东归线路图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最后沙俄犬牙得到了线路图,但那是张假图,真正的东归路线图被刺在了主人公的背上……
网络搜到的,虽然电影我早就看过,但那是通过电视,不保证以下地址能否下载或有毒。
❻ 金庸小说我很喜欢看,为啥感觉拍成影视剧就没那么火了
金老先生去世,无数曾经出演过金庸剧的演员发微博悼念。说金庸的剧养活了大半个娱乐圈是不过分的。不论是哪一代人,总会有他们那一年代版本的金庸剧。60、70后会记得《世间始终只有你好》,90后会记得《难念的经》《难念的经》,00后会记得陈乔恩的东方不败和陈妍希的小龙女。但是作为翻拍热门的金庸小说,也有一部颇受好评,却几乎没有拍成电视剧,一直没有翻拍成电影的小说,那就是《白马啸西风》。相信里面的一句经典语录大家都听过"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小说最后,李文秀骑着白马,回了中原。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明明已经说了中原的一切再好,她也不喜欢,为什么还要回中原呢?她曾说:"中原故乡的情形,在她心里不过是一片模糊的影子,她在这大草原里住了十二年,只爱这里的烈风、大雪、黄沙、无边无际的平野、牛羊,半夜天铃鸟的歌声……"那为什么不留在回疆?苏鲁克说要让她留下,给她挑最好的男人做丈夫,送她很多牛羊,给她搭最好的帐篷。但是她还是摇了摇头,选择回到中原,因为苏鲁克能给她一切,却不能把苏普给她。
回到中原,一个原因是为了完成计老人的遗愿。计老人临死前让她回中原,计老人知道江南是好地方,她不应该再在回疆受这风沙之苦。而另一个原因,是李文秀为了去寻找她存在于这世上的意义。
阿秀前二十年,似乎总是以别人为存在的意义,一切都替别人着想,为深爱的苏普,为爱她的计老人,善良的她永远是先考虑别人,牺牲自己。当亲情、爱情、友情、师徒情全部失去后,她需要去重新寻找她存在的意义。
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尽管成为自己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危险的,是荆棘密布的。我们依然要走。因为我们别无他选。中原本是她的家,但是如今孤身一人,她也不知道家在哪,只能任由白马把她带去远方。
很多人在失去爱情、亲情等人生最珍贵的东西时,会顿时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有的人选择在失去爱之后,选择自杀,或者用恨来支撑自己的存在,比如失去爱情的《白马啸西风》里的毕辉、《神雕侠侣》的李莫愁,《倚天屠龙记》里失去亲人的谢逊。但是李文秀没有恨,当初是李文秀选择将苏普送给她的狼皮送给阿曼,后来又将阿曼救下,还给苏普。李文秀说:"师傅,你得不到心爱的人,就将她杀死。我得不到心爱的人,却不忍心让他给人杀了。"
这让我想起了金庸另一部小说的人物——郭襄。她18岁离家出门游历,一生寻找杨过和小龙女,希望探听得他们的讯息,却丝毫没有结果。与其说郭襄是在寻找杨过,不如说是借寻找杨过,去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一个少女,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交付到了一个男子身上,但这个男子却不爱自己,她能怎么做呢?她被困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网中,出不来,别人也进不去,郭襄后来遇到何其道、张君宝(张三丰)也无法再动心。
《白马啸西风》的最后提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地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这个问题似乎确实找不到答案。但是假若李文秀像郭襄那样,一辈子再也忘不掉心中的那个人、那份情,又有何妨?既然放不下,又何必非要放下呢。不如就将这份感情放在心中,偶尔回忆,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好?郭襄始终忘不了杨过,将自己的徒弟法号取为风陵,以纪念第一次在风陵渡口结识杨过。张三丰活到一百多岁,从张君宝变成了张真人,还是留着当初郭襄送给他的铁罗汉。
黑塞在《德米安》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天职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郭襄在四十岁时终于顿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她出家为尼,终生不嫁,后创立峨眉派,潜心研究武学,成为一代女侠。谁又能说开创了峨眉派的郭襄人生不如按照世俗意义找了好对象结婚生子的姐姐郭芙成功呢?张君宝开创了武当派,一生潜心武学,受到无数人敬仰,这不也是人生的意义吗?
《倚天屠龙记》和《白马啸西风》同时连载,但愿阿秀能成为下一个郭襄。
❼ 蒙古人里的克烈氏和哈萨克的克烈部是同一个祖先么
是的,克烈是今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主要居住在阿勒泰地区,另外塔城、哈密、昌吉等地区也有。但克烈部早在蒙古兴起之前,便闻名于世。辽金时期,克烈部游牧于杭爱山与肯特山之间的鄂尔浑河和图拉河流域,西与篾儿乞惕和吉利吉斯部为邻。
历史:
当时,克烈是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部落,其首领是王罕。王罕是与成吉思汗同时期的人,曾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秃儿结为兄弟。也速该把秃儿死后,成吉思汗对王罕十分敬重,以父事王罕。后来,克烈部王罕常与右吉思汗的蒙古部结盟攻打鞑靼、蔑儿乞惕部。但这种结盟为时不长便告决裂。
(7)哈萨克电影仇中文字幕高清扩展阅读:
克烈人这个民族出现比蒙古要早,蒙古这个称呼是成吉思汗统一漠北漠南之后才有的 勃尔只金黄金家族所在的民族当时是叫乞颜人,因百为他们是大兴安岭民族室韦的一支:蒙兀室韦的后裔,所以也叫“蒙兀”,被当时汉族传为“蒙古” 而室韦祖先属于东胡系统,也就是通古度斯。
而克烈人是唐代知回纥汗国溃灭之后就在漠北的一支残留,而且他们和唐代南俄草原的可萨汗国(哈扎尔汗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的信仰是基督教 而回纥属于东道部突厥的后代,所以克烈人从血统到文化上,都应该属于突厥系。
❽ 一部电影的名称
白马啸西风
吕梁三杰霍元龙、史仲俊、陈达海为抢夺一幅埋藏宝物的高昌迷宫图,带人与师妹上官虹及其夫白马李三交手。
由于寡不敌众,李三夫妇一直跑到回疆,仍没摆脱追踪,夫妻顽强抗战,手刃数名强敌,杀死史仲俊,双双战死。白马带着他们七岁的女儿李文秀跑入沙漠,遇见大风沙,吹至哈萨克人的居住区,被这里唯一的汉人计老人收养。霍元龙和陈达海找不到李文秀,对村中老弱病残妇的哈萨克人进行屠杀掠夺,引起哈萨克人的仇恨。李文秀自此后与叶老丈一同生活,并与哈萨克第一勇士苏鲁克的儿子苏普结为好友。
一次他们一同玩时遇见一头大狼,被二人合力杀死。苏鲁克因不在家时妻子被霍元龙等所害,从而仇恨所有的汉人,阻止苏普与李文秀来往;李文秀见苏普挨父亲的毒打,把他送给自己的狼皮送到哈萨克美丽的少女阿曼的门口,再也不见苏普。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文秀变成了大姑娘,她偷偷观看苏普与人比武摔跤,却发现了阿曼对苏普的爱情,伤心而走,被一直在回疆寻找她的霍元龙手下之人发现。李文秀想起父母的仇恨,欲将他们带入戈壁之中,同归于尽,却巧遇隐藏在此的一指震江南华辉,在他的指导下,用毒针杀死围追的敌人,并帮助华辉挖出背上的毒针,拜他为师。两年时间,李文秀不时去华辉处学艺,已成为武林高手。
这日苏普与阿曼为避冰雪来到计老人家中,碰巧陈达海也来这里。一个询问儿时的伙伴,一个追查当年的汉族小姑娘,动起手来,苏普被陈达海所伤,李文秀此时女扮男装,打败陈达海,救出阿曼,还给苏普。众人为追逃走的陈达海,来到迷宫,遇见躲在这里的华辉。他原是哈萨克人,本叫瓦耳拉齐,因在追求阿曼母亲时败给她的父亲,从而逃往中原,学得一身武功,并教了个汉人徒弟马家骏——也就是一直假扮计老人的人。华辉为了报复哈萨克人,曾让马家俊在井水中下毒,马家骏不忍心,先下手刺伤他,自此他就在此保护迷宫。如今师徒二人一场激战,双双伤重丧命。所谓迷宫之中的宝物,都是中原到处可见的纸、笔、围棋、七弦琴等等。
李文秀为关怀、照料自己的两位亲人的死而伤心,更为自己所爱的苏普爱别人而伤心,她只有骑着白马,回到中原,今后的路,还不知道向何方。
❾ 电影红樱桃
德军虐杀苏联人不是因为仇恨,而是因为邪恶的法西斯主义,狭隘的日耳曼民族
优胜主义,及其残酷的帝国军国主义,中国孩子上的是苏联国际学校,德军既然占领,那没逃走的学生和老师不幸成为战俘,那个中国女孩就不幸成为战俘。
事实上,由于历史的原因,苏联原西伯利亚归属中国,被沙俄强占,当时在苏联有很多中国侨民,当时的苏联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为抗击法西斯,他们中许多人也加入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这个从许多苏联电影中反映,他们和蒙古,哈萨克,白俄罗斯,塔吉克,甚至伊朗等族参加了这场战争,而德国这苏联一定程度是也实行三光政策,对占领区烧杀抢掠,那个中国女孩的命运也在情理之中
德军对待占领区的中国人和苏联人民一样,他们有些被拉去做壮丁修工事,有些直接送往集中营,剩余的直接为德军服务,就像影片中学生一样
那个德军军官有没突出苏军包围,这个我不知道,不过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在强大的苏军面前,他是几乎不可能突出包围圈的,就像《钢琴家》中好心的德军军官一样
德军战俘在苏联命运可以说很惨烈,他们被苏军强行赶往寒冷的西伯利亚,不给吃不给穿,在那里度过了30多年的战俘营生活,大部分因为境况惨烈死去,只有极少的战俘最后允许回国,当年在保罗斯的30万人甚至没有人再回来,这个可以从德国电影《决战斯大林格勒》中反映
❿ 哈萨克斯坦国家队里有朝鲜族的么
朝鲜族是中亚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与其他民族一样,朝鲜族为国家独立、经济发展和民族和谐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目前,整个中亚地区生活着近35万朝鲜族人,其中哈萨克斯坦10万、乌兹别克斯坦21万、吉尔吉斯斯坦2万、土库曼斯坦5000、塔吉克斯坦1000—2000。哈萨克斯坦朝鲜族人联合会副主席罗曼对记者说:“中亚的朝鲜族是一个年轻的民族,朝鲜族人在中亚大批定居是从1937年开始的。其中以乌兹别克斯坦最多”
火车“播撒”朝鲜族人
19世纪中叶,朝鲜族人开始在沙皇俄国的远东地区生活。1860年,第一对朝鲜族夫妇越过边境进入沙俄境内。此后,朝鲜族人开始不断涌入沙俄的远东地区。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占领朝鲜,朝鲜国内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那时远东地区人口稀少,土地肥沃,因此十月革命前后,大批朝鲜族人在邻国找到了安身之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生活在苏联远东和滨海边疆区的朝鲜族人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据俄罗斯的朝鲜族后裔李山介绍说,当时苏联正与德国、日本等国进行战争。为了让苏联人疏远和仇视朝鲜族人,日本放话说,因为朝鲜族人和日本人长得很相像,日本便收买了一些朝鲜族人在远东地区从事间谍活动。这些情况引起了当时苏联政府的注意。朝鲜族人善于耕作,而当时的中亚地区地广人稀,有大片尚未开垦的土地。基于上述原因或者是至今不明的其他原因,1937年,斯大林签署命令,将生活在远东和滨海边疆区的20万朝鲜族人“迁移”到中亚地区。
当时,除少数人到了乌兹别克和吉尔吉斯外,大部分朝鲜族人被迁移到了哈萨克。他们先坐20公里的汽车,然后又坐4000多公里的火车,几乎是从苏联的一端迁到了另一端。当列车接近哈萨克加盟共和国阿尔马林州的乌什托别时,列车开始“播撒”朝鲜族人:每隔一段距离,就放逐一两千人。当时,安置了朝鲜族人的地区被称为居民点。后来朝鲜族人把这些居民点戏称为“朝鲜族的女儿”,因为在俄语中“点”和“女儿”是谐音。对于朝鲜族人来说,这是一部辛酸的流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