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殖时期,台湾电影的发展是怎样的
日据早期的台湾电影,从摄制、发行、放映到观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权。1901年,日本人高松丰次郎在台北西门町投映十多部粉饰殖民统治的新闻记录片。台湾华文电影开端于1925年,刘喜阳、李松峰、郑超人、张云鹤、李延旭等人成立台湾最早的电影团体“台湾映画研究会”,拍摄台湾人的首部故事片《谁之过》,仍有殖民力量的参与与渗透。1929年,“百达影片公司”拍摄侠义爱情片《血痕》,十分成功。从1931年开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渐加强电影控制。一方面摄制、引进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陆影片,并限制台湾本土电影的活动。伴随“皇民化运动”的兴起,台湾电影也纳入到这个体系中。但台湾电影人并未放弃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湾人自己投资设立的第一电影制作所,拍摄的首部作品是爱情悲剧《望春风》,情节的本土气息浓郁,可以说是当时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悲惨生活的写照,较为成功。同时,台湾电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极力引入大陆影片,以民族文化与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们从上海、厦门、南洋等处购买电影版权或旧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抗战结束,台湾各地近二十个映画社放映大陆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电影工作者摄制的影片,如《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渔光曲》、《爱情与黄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实施“电影界新体制”,进一步加强控制,台湾人无法制作自己的电影。
② 洪深的《农民三部曲》
洪深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他从中国话剧和电影的草创时期开始,就进行了编剧、导演、表演等全面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
[编辑] 生平
1894年12月31日,洪深出生在江苏武进。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热心新剧活动。
1915年,他写了第一个有对白的剧本《卖梨人》,接着又创作了《贫民悲剧》,从此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成为我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夏天,洪深赴美国留学,先学陶瓷工程,后来专攻戏剧。
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
1920年学习结业后到纽约参加职业剧团演出,翌年与张彭春合写英文剧《木兰从军》。
1922年回国后,除先后在复旦、暨南、山东、中山、厦门、北师大等大学任教外,他主要从事戏剧和电影编导工作。
1923年,他加入了戏剧协会,上演第一部剧作《赵阎王》,自饰主角。其后又参加并领导过复旦剧社、南国社,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和剧场艺术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贡献。他建立了正规的导演制,实行了严格的排练,并实现男女合演,将舞台布景也由原来的平面景改为立体布景,这些做法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使正处于由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中国话剧完成了历史性转化。
1930年洪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至1932年,相继写出了反映江南农村农民生活与斗争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这些是洪深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第一次较全面反映农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英勇斗争的优秀剧本,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七·七”事变之前,洪深积极从事国防戏剧活动,写出了一些以抗战为主题的独幕话剧,如:《走私》、《钨》、《咸鱼主义》(与沈起予合作)等,并和夏衍创办了《光明》半月刊,使之成为宣传抗战的重要阵地之一。
1938年洪深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委会政治部任戏剧科长,组织了十几个抗敌演剧队深入内地农村鼓动抗日。其间,他以旺盛的革命热情,写了《飞将军》、《米》、《包得利》等剧本,对推动抗日运动起了积极作用。1941年皖南事变后,洪深先后在桂林、重庆、昆明等地导演了《再见吧香港》、《法西斯细菌》、《祖国在呼唤》、《草莽英雄》等剧,有力地配合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斗争。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除在复旦、上海剧专任教外,还编导了《丽人行》、《关不住的春光》等剧目。
1948年冬到解放区,翌年2月抵北平,5月赴苏联参加第一届世界和平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主要从事对外文化联络工作,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洪深因肺癌在北京逝世,时年61岁。
[编辑] 电影成就
1925年,洪深发表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剧本《申屠氏》,尽管剧本最后因为电影公司资金问题没能投拍,但它的出现把中国电影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年,明星影片公司聘请洪深为导演,拍摄了《冯大少爷》、《四月里底的蔷薇处处开》、《爱情与黄金》等影片。到1937年“抗战爆发”,洪深一直但任明星影片公司编导,期间他曾编导过10多部影片,并引进了有声电影技术,他编导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
最初,洪深编导电影并未取得特别成就。《冯大少爷》、《早生贵子》、《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等影片延续了郑正秋的《孤儿救祖记》的路子,还是在传统的道德训诫的框架里展开叙述。但在具体的艺术处理上,他仍然展现了自己的特色。从细小动作的运用和内心状态的刻画,到情节结构和人物个性的处理,洪深的编导技巧都得到了同时代影人的推崇。
30年代初,洪深四十岁左右,这是他的创造力巅峰期。他写出了自己代表作《劫后桃花》。《劫后桃花》讲清朝遗老祝有为在青岛置办了房产用于养老,但青岛先后被德国和日本占领下发生的种种。1935年,当时最著名的电影导演张石川率胡蝶、舒绣文等明星来青岛开机拍摄,洪深帮他们在沙子口附近选了一处外景地。胡蝶在回忆录上说:“洪深是美国留学生,中外文学造诣都很深,他丰富的生活阅历熟练的创作技巧,使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而《劫后桃花》也确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洪深一生创作了38个电影剧本,其中有26个剧本被电影公司摄制成影片,导演过9部电影,还撰写了大量电影理论著作,如《现代戏剧导论》、《洪深戏剧论文集》、《编剧二十八问》、《电影戏剧表演术》、《电影术语词典》、《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等,为我国现代电影艺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编辑] 电影作品
1925年:冯大少爷(编剧,导演)
1926年:爱情与黄金(编剧,与张石川合导)、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导演)、早生贵子(导演)
1927年: 卫女士的职业(编剧)
1928年:少奶奶的扇子(编剧,与张石川合导)、一脚踢出去(编剧,与张石川合导)
1929年:爸爸爱妈妈(编剧)
1931年:旧时京华(编剧)、歌女红牡丹(编剧)
1932年:如此天堂(编剧)
1933年:铁板红泪录(导演)、压迫(编剧)、香草美人(编剧)
1934年:女儿经(与夏衍、郑正秋等合编)
1935年:时势英雄(编剧)、劫后桃花(编剧)
1936年:新旧上海(编剧)、女权(编剧)、花花草草(编剧)
1937年:梦里乾坤(编剧)、四千金(编剧)、压岁钱(与夏衍合编)、镀金的城(编剧)、社会之花(编剧)
1948年:姊妹劫(导演)、鸡鸣早看天(编剧)
1949年:几番风雨(编剧)
③ 王梦石的曾经拍摄过的电影
新旧上海 (1936) .... 丝厂协理 夜来香 (1935) 青春线 (1934) 盐潮 (1933) 盐湖 (1933) 姊姊的悲剧 (1933) 不幸生为女儿身 (1931) 勇士救美记 (1930) 新西游记-第2集 (1930) .... 破坏派会员乙 火烧红莲寺-第10集 (1930) .... 杨赞化 火烧红莲寺-第11集 (1930) .... 杨赞化、杨祖述 火烧红莲寺-第12集 (1930) .... 杨赞化、杨祖述 火烧红莲寺-第13集 (1930) .... 杨赞化、杨祖述 火烧红莲寺-第14集 (1930) .... 杨赞化、杨祖述 火烧红莲寺-第15集 (1930) .... 杨赞廷、杨祖述 火烧红莲寺-第16集 (1930) .... 杨赞化、杨祖述 火烧红莲寺-第9集 (1930) .... 杨赞化、杨祖述 一个红蛋 (1930) 忏悔 (1929) .... 刘世诚 火烧红莲寺-第4集 (1929) .... 杨赞化 火烧红莲寺-第5集 (1929) .... 杨赞化 火烧红莲寺-第6集 (1929) .... 杨赞化 火烧红莲寺-第7集 (1929) .... 杨赞化 火烧红莲寺-第8集 (1929) .... 杨赞化 美人关 (1928) .... 唐运通 女侦探 (1928) 少奶奶的扇子 (1928) .... 吴八大人 侠女救夫人 (1928) .... 老姜 一脚踢出去 (1928) .... 赵仁寿 白云塔-上集 (1928) .... 王伯蛟 白云塔-下集 (1928) .... 王伯蛟 蔡状元建造洛阳桥 (1928) .... 宋仁宗 大侠复仇记 (1928) .... 郑时 奋斗的婚姻 (1928) 黑衣女侠 (1928) .... 石诵文 火烧红莲寺-第1集 (1928) .... 杨赞化 杨祖述 火烧红莲寺-第3集 (1928) .... 杨赞化 北京杨贵妃 (1927) .... 杨则文 车迟国唐僧斗法 (1927) .... 鹿力大仙 二八佳人 (1927) .... 许则仁 挂名的夫妻 (1927) .... 史本义 湖边春梦 (1927) .... 马维复 梅花落 (1927) 山东马永贞 (1927) .... 穷汉 田七郎 (1927) .... 赵知事 为亲牺牲 (1927) .... 华子实 卫女士的职业 (1927) .... 银行职员甲 侠凤奇缘 (1927) .... 章安国 血泪碑 (1927) .... 老太公 杨小真 (1927) 爱情与黄金 (1926) .... 连珍之兄 良心复活 (1926) .... 王推事 无名英雄 (1926) .... 彭允恭 玉洁冰清 (1926) .... 朱明 谁是母亲 (1925) .... 县公署承审员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未婚妻(1926) .... 化妆
④ 中国大陆第一部恐怖电影片是什么谁导演的有多恐怖能说下剧情吗谢谢!我想看。
我印象里应该是《黑楼孤魂》。
http://ke..com/view/272925.html?wtp=tt
⑤ 张织云的介绍
张织云(1904年-1975年),演员,原名张阿善(阿喜),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幼年移居上海,中国第一代女明星之一,第一位中国电影影后。1923年考入上海大中华影片公司,主演无声片《人心》、《战功》。1925年转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可怜的闺女》、《新人的家庭》、《空谷兰》等,曾被上海新世界游艺场选为“电影星后”。1926年后主演《未婚妻》、《爱情与黄金》、《玉洁冰清》。1927年随唐季珊去美国结婚,后被抛弃,明星影片公司以其遭遇拍摄《失恋》,并由本人主演。1935年参演有声片《新桃花扇》,1937年参加粤语片《天之骄女》的拍摄。
⑥ 洪深对中国话剧的贡献
洪深(1894~1955)
现代剧作家、戏剧理论家、电影编导。字伯骏,又名浅哉。江苏武进人。自幼喜爱文艺。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校期间经常参加业余戏剧活动。1915年创作处女作《卖梨人》,1916年又创作多幕话剧《贫民惨剧》并参加演出,初步显露出编剧和表演才能。1916年夏留学美国,就读于俄亥俄州大学,攻读烧磁工程专业,同时选修文科课程。因爱好戏剧,接受友人建议,于1919年转学哈佛大学,专攻戏剧,并在波士顿表演学校学习表演艺术。留美期间,曾用英文写作《为之有室》、《虹》等剧。
洪深在戏剧理论方面,造诣很深,成绩卓著,是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戏剧理论家。他强调戏剧为人民,表现时代精神,提倡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并能从中国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习惯出发,从戏剧创作实践出发,不断发展和充实自己的理论论述,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经验。主要论著有《洪深戏剧论文集》、《编剧二十八问》、《电影戏剧表演术》、《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现代戏剧导论》(即《〈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等,内容包括编剧理论、导演、表演、发声学、朗诵学、灯光布景、舞台美术、世界戏剧史、中国话剧运动史以及剧作评论等各个领域,不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而且包蕴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是我国现代戏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洪深1924年写的《申屠氏》是中国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接着又创作了《冯大少爷》、《早生贵子》、《爱情与黄金》、《歌女红牡丹》、《旧时京华》、《劫后桃花》、 《新旧上海》、 《女权》、《社会之花》、《夜长梦多》、《乱世美人》、《风雨同舟》、《鸡鸣早看天》(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等30余部电影剧本,为电影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孙庆升)
摘自《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文学》
看看上面的内容合适吧。
⑦ 人物---马徐维邦
马徐维邦(1905-1961),导演,原名徐维邦,浙江杭州人,毕业于上海美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24年加入“明星”公司任布景师兼演员,演出过《空谷兰》、《上海一妇人》、《爱情与黄金》等影片。1926年,马徐维邦为朗华公司自编自导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情场怪人》,并兼任主演,此后又主演了《荒塔奇侠》、《骨肉之恩》,导演了《寒江落雁》、《混世魔王》等片。1937年,马徐维邦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恐怖名片《夜半歌声》使他获得“中国的希区柯克”的称号。此后导演的影片有《夜半歌声》续集、《冷月诗魂》等。1947年马徐维邦移居香港,于1961年除夕夜遇车祸去世。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4个月后,上海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电影制作中心当时于上海的法租界。由于日军对租界一时无能为力,因此中国电影的制作照旧继续着。只是那些作品一旦越出租界,就必须接受日军的审查后才能公开上映。
1938年6月,在日本占领军的控制下,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影”)。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被日军占领,租界中的电影制片厂被编入“中影”,成了“中影”的制片部门。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上海的电影业也因这一安排得以维持下来。
在中国电影史上,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作品,即便受到日军的审查,由于它们是中国电影界人士在日军尚未控制的租界内独立制作的,因此被称为“孤岛上海”时期的电影。同时,由于它们还能影射性地加入一些抗日的主题,因而它们的历史地位也得到了认可。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欧美租界全被日军占领,因此太平洋战争期的作品,就是在日军直接控制下制作出来的奴化电影,严格说来,它们就不应该称作是中国电影。
担任“中影”副董事长的日本人川喜多长政个中国通,他没有强迫中国电影人士为日本制作宣传片,除了一二部以中日合作方式拍摄的作品外,一般情况下他对作品内容并不说三道四。因此,除了对抗日主题不得不有所限制外,中国电影界人士拍摄电影基本上没有什么制约。
当然,不能高呼抗日就是最大的不自由,中国电影界人士虽然没有对自由提出什么要求,但们却将一种绝望和屈辱感曲折地表现在乍看起来与此毫无关系的情节剧和侦探电影中。于是,这些影片就成了恐怖而充满痛切感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当时在上海称为电影界“鬼才”的马徐维邦导演的众多作品。
有一个叫筈见恒夫的日本影评家,是川喜多长政的部下,当时在“中影”任职。此人在战争期间写过一篇题为《马徐维邦论》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初看他的《冷月诗魂》时,感到荒诞无稽,而且描写的真实性真让我目瞪口呆。影片讲的是深夜现身于墓地的男女幽灵交谈身世的故事,把地上的人间世界与地下的幽灵世界,交错展在画面中,让观众产生两者具有同等程度的真实性的错觉,这就是它所具备的魔力。
这段话可以说已涉及到了“恐怖”的精蕴。
后来,在日本占下,马徐维邦与日方合作拍摄了一些影片,在此期间迫不得已与占领当局保持了某些关系,这就使得他在战后的上海电影界无法容身,只得移居香港继续拍摄恐怖电影,然而他在香却怎么也红不起来。1961年2月,港英政府修改交通规则,他因不习惯新规则而手忙脚乱,终于发生了交通事故,最后在贫困中死去。与他同时死去的,还有他用于拍摄恐怖电影的整个人生,以及没有完成恐怖电影作家的毕生心愿。
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
银海笙歌 (1958)
骨肉之恩 (1934)
爱狱 (1934)
乾隆游江南-第5集 (1930)
施公案-第1集 (1930)
乾隆游江南-第6集 (1930)
海上女侠 (1929)
荒塔奇侠 (1929)
双雄斗剑 (1929)
洪宪之战 (1928) .... 宋秋帆
挂名的夫妻 (1927) .... 剧中之莫铭新
空谷兰-上集 (1926) .... 陶时介
空谷兰-下集 (1926) .... 陶时介
良心复活 (1926) .... 梅礼甫
情场怪人 (1926) .... 刘安
无名英雄 (1926) .... 周老松
爱情与黄金 (1926) .... 汪澹入
冯大少爷 (1925) .... 李子青
小朋友 (1925) .... 潘志方
上海一妇人 (1925)
诱婚 (1924) .... 史斐成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美艳亲王 (1949) .... 导演
美艳亲王 (1949) .... 编剧
春残梦断 (1947) .... 导演
天罗地网 (1947) .... 导演
天罗地网 (1947) .... 编剧
鸳鸯泪 (1942) .... 导演
鸳鸯泪 (1942) .... 编剧
现代青年 (1941) .... 导演
现代青年 (1941) .... 编剧
夜半歌声 (1937) .... 导演
夜半歌声 (1937) .... 编剧
寒江落雁 (1935) .... 导演
寒江落雁 (1935) .... 编剧
爱狱 (1934) .... 导演
暴雨梨花 (1934) .... 导演
暴雨梨花 (1934) .... 编剧
情场怪人 (1926) .... 导演
情场怪人 (1926) .... 编剧
空谷猿声 (1930) .... 导演
黑夜怪人 (1929) .... 导演
混世魔王 (1929) .... 导演
混世魔王 (1929) .... 编剧
秋海棠 (1943) .... 导演
万世流芳 (1943) .... 导演
冯大少爷 (1925) .... 美工
盲孤女 (1925) .... 美工
可怜的闺女 (1925) .... 美工
小朋友 (1925) .... 美工
新人的家庭 (1925) .... 美工
爱情与黄金 (1926) .... 副导演
爱情与黄金 (1926) .... 背景设计
无名英雄 (1926) .... 美工
一个小工人 (1926) .... 美工
为亲牺牲 (1927) .... 美工
乾隆游江南-第5集 (1930) .... 美工
杨乃武与小白菜 (1930) .... 美工
上海一妇人 (1925) .... 美工
最后之良心 (1925) .... 美工
井底冤魂 (1950) .... 编剧
井底冤魂 (1950) .... 制片人
琼楼恨 (1949) .... 导演
狗凶手 (1952) .... 导演
复活的玫瑰 (1957) .... 导演
复活的玫瑰 (1957) .... 编剧
宝剑结良缘 (1954) .... 导演
酒色财气 (1957) .... 导演
一代魔帅 (1956) .... 导演
碧血黄花 (1954) .... 导演
新渔光曲 (1955) .... 导演
流浪儿 (1958) .... 导演
卧薪尝胆 (1956) .... 导演
雾夜惊魂 (1956) .... 导演
雾夜惊魂 (1956) .... 编剧
夜半歌声续集 (1963) .... 编剧
香格里拉 (1957) .... 导演
夜半歌声 (1962) .... 编剧
毒蟒情鸳 (1961) .... 导演
阿绣卖胭脂 (1959) .... 顾问
人间地狱 (1937) .... 导演
古屋行尸记 (1938) .... 导演
古屋行尸记 (1938) .... 编剧
冷月诗魂 (1938) .... 导演
冷月诗魂 (1938) .... 编剧
麻疯女 (1939) .... 导演
麻疯女 (1939) .... 编剧
刁刘氏 (1940) .... 导演
刁刘氏 (1940) .... 编剧
夜半歌声续集 (1941) .... 导演
夜半歌声续集 (1941) .... 编剧
寒山夜雨 (1942) .... 导演
寒山夜雨 (1942) .... 编剧
火中莲 (1944) .... 导演
大饭店 (1945) .... 导演
风月奇案 (1957) .... 导演
⑧ 洪深的剧作《农村三部曲》包含哪三部作品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有:《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等。
著有《洪深文集》、《洪深选集》,洪深一生创作、编译了38部话剧剧本,作品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 ,时代特色鲜明 。如《卖梨人》、《贫民惨剧》、《赵阎王》、《五奎桥》、《香稻米》、《包得行》、《鸡鸣早看天》等,还与别人一同创作由他执笔的多部独幕剧如《咸鱼主义》、《走私》等。他还著有大量理论批评著作,介绍西方话剧知识。理论著作有《电影戏剧表演术》、《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等。洪深的主要成就在舞台艺术方面。他30年间先后导演了《少奶奶的扇子》、《 李秀成之死 》、《法西斯细菌》、《草莽英雄》、《鸡鸣早看天》等大小剧目约40个。他重视戏剧的社会效果,并能对不同的剧本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他是个深谙表演艺术的导演,善于用多种方法启发诱导演员。导演手法多样,且富于创造性,为中国的话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是他的《农村三部曲》。
洪深的现实主义剧作,带有鲜明的理性色彩(“形象化的不够,是太机械地处理了题材”),表现出一种“机械的现实主义”倾向(在入手编制的时候,总是将所希望的最后效果预先决定,而后再谨守范围地细心耐气地去寻找具体的办法)。社会问题剧与宣传剧的结合,既是其剧作的特点,也是其剧作的弱点。
⑨ 丁子明的演员-丁子明
丁子明(1907—1997)浙江吴兴人,女演员。毕业于苏州蚕桑学校。1924年入上海神州影片公司,曾主演无声片《不堪回首》、《道义之交》、《难为了妹妹》等。
1925年与裘芑香、李萍倩等合组五友影片合作社,拍摄影片《佳期》。1926年入明星影片公司,相继主演《爱情与黄金》、《二八佳人》、《同学之爱》等九部无声片。1931年在华剧影片公司主演影片《努力》后息影。
丁子明表演风格清新、淡雅,具有学生气息。建国后在上海文艺工会工作,1997年逝世,享年90岁。主要作品及获奖情况:
《不堪回首》(1925) 《花好月圆》(1925)
《佳期》(1925) 《爱情与黄金》(1926)
《道义之交》(1926) 《难为了妹妹》(1926)
《落魄惊魂》(1926) 《二八佳人》(1927)
《血泪碑》(1927) 《卫女士的职业》(1927)
《同学之爱》(1928) 《黑衣女侠》(1928)《侠女救夫人》(1928) 《同心劫》(1929)
《心痛》(1931) 《努力》(1931)
知性的“悲旦”
1907年,丁子明出生于官宦之家,据说她祖父是晚清一代名臣,所以家教自然是比一般小家碧玉要好。丁子明毕业于苏州蚕桑女子学校(现在已被并入苏州大学),从小沉默寡言,非常文静,大部分时间就喜欢呆在书房里看书。假如没有特别的缘由,她应该就和其她大家闺秀一样,中学毕业以后去念大学,或者与门当户对的男人结婚,成为一个贤内助。可这位博览群书的大小姐,偏偏爱上了电影,当她提出要去考电影公司的时候,全家都大吃一惊,难以理解。父母看她百般坚持,猜想是一时的热度,再想从来未接触过演戏的女儿应该绝对不会被录取的,于是,就同意她去考试。不料,她竟然被录用了。
1924年,丁子明,这个家人眼中娴雅拘谨的小女子,被上海神州电影公司通过招聘考试,正式录用为女演员。经过一段时间培训之后,丁子明开始参与电影拍摄。《不堪回首》、《道义之交》、《难为了妹妹》以及《佳期》,这些无声片里,丁子明演的都是悲剧路线,可能是她娇弱的外表,使导演认为她适合“悲旦“。奇怪的是,她并没多少人生阅历,演起苦戏来,却非常到位。她比一般女演员更善于把握自己的情绪,她在片场话不多,只仔细听导演说戏,一喊“开拍”,她能迅速入戏,悲痛的情绪统统用表情与眼神来传达,再痛哭流涕,一听见喊“停”,便立刻出戏,收敛起夸张的表情,安静地听导演吩咐。像阮玲玉、宣景琳那样的女演员,出身很苦,经历过卖笑、贫寒,她们演悲剧收放自如,是有人生体验的,从这个角度看,丁子明的表演更天才,因为她实际的生活与艺术创作一点关联也没有,全凭想象与模仿。
1926年丁子明转入明星公司以后,更是一口气主演了《爱情与黄金》、《二八佳人》、《同学之爱》等九部无声片,奠定其“首席悲旦”的明星地位。
一清二白的私生活
电影明星的私生活要做到一点口实都不落,那是很难的,再艺德高超的人,难免会因为一个坏习惯,或者与某个人的一段绯闻,成为世人的话柄。可丁子明却能做到个人生活彻底的清爽,这一切全因她良好的家教与学识背景、以及对自身的自律。事实上,她出名时所处的那个环境是很动荡的。
她拍片时从不迟到早退,工作之外生活朴素,不吸烟,不饮酒,不跳舞,不泡交际场合,穿戴低调,不像有的女演员那样出入都豪车华服。难怪1938年的报纸上有文章这样写道:“电影界中亲爱的姊妹们,你们该对丁子明的私生活,开始效学起来,第一能够节流,第二也能养成纯正的理性和人格,而且自己身体也能弄得好好的,私生活纯朴的人,至少她比了浪漫成性的女子少一些堕落的危险。”
丁子明曾遇到过一件很凶险的事情。当年某电影公司的大财阀,对她起了色心,有一次拍戏结束,财阀找了个借口,留丁子明和他单独谈话。谈着谈着,那坏蛋就对丁子明动手动脚,遭到她拒绝后,他威胁说:“没有我,能有你今天么?公司可以今天捧你上天,也可以明天摔你下地!”他软硬兼施,要她识相一点,企图霸占她。换了别的女演员,估计在当时受到威逼只好就范了。可丁子明宁死不从,她面对恶人早已做好最坏打算,正言厉色加以拒绝,并警告对方,自己宁可鱼死网破,也不会屈从。就这样,她逃过了那个夜晚。并就此想好隐退影坛,假如不是这一件事,丁子明的演艺生涯绝对不止15部电影。她过早隐退某种程度上更加速成全了阮玲玉的银幕神话。可惜阮不及丁睿智,阮玲玉在该有原则的时候却糊涂了,该坚强的时候却软弱了,她的艺术成就达到了颠峰,现实生活却成了真正的悲剧。
丁子明被影迷视作最检点的女明星,可她也是有感情的。她是个传统的女子,不喜招摇高调的生活,就是因为她需要一个空间去享受简简单单的浪漫。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丁子明在享着盛名的时候,拥有很多追求者,导演万籁天就是其中的一个。万籁天当年导曹禺的戏很受好评,他也演过戏,是标准的艺术青年,最崇拜刘海粟。起先丁子明并不接受万的热烈追求,因为她不想找同行,文艺男终究让人觉得轻浮。万籁天在几次追求失败的刺激之下,竟服毒自杀过,虽然行为过激了,但的确打动了一贯处事理性的丁子明。想来,那时丁本身对万也应该是颇有好感的,如果一点不喜欢这个男人,他越是闹自杀,丁子明那样的个性应该更加反感才是。正因为有感情,所以对方用生命来做赌,才会起作用。万籁天闹过自杀以后,两人正式交往。一般男女艺人那种无疾而终的恋爱,可不是丁子明想要的,她一旦谈恋爱,就是考虑终身大事。
丁子明祖父是大官,身后留下的家底,够后人荣华富贵,不想,这样一来造成丁子明的父亲无能,丁父一辈子没大作为,就是个吃老底的少爷,对家务也不大管,所以家里一切事情,都由丁的母亲来操持。母亲特别宠爱丁子明这个独养女儿,由于家里没有别的孩子,所以,丁母希望采取招女婿的做法。这样一来,女儿不会嫁出门,家里的事情也有帮手。万籁天为了对丁子明的爱,只好做出让步做上门女婿。就这样,两人结婚的时候,万籁天改名为丁万籁天。
刚结婚的时候,小两口感情还挺好,可渐渐矛盾就出来了。万籁天一边要实现自己当大导演的理想,一边要在丁家忍气吞声当小男人,心里越来越不舒服。有一段时间夫妻间经常起纷争,于是,万籁天索性出远门,独身到外地去漂泊,把烦心事先放一边,专心搞创作。丁子明那时已退出影坛,在上海独自生活。万籁天在外地认识了一个有钱女人,她欣赏万籁天,出钱为他在四川开电影公司,还投资给他拍片。万拍完电影后,曾回上海看妻子。期间丁子明生病住院,万籁天每天到医院陪她,按道理,他对她是有愧疚的,并且还是想与她重归与好。但丁子明却已经听到外面关于他有外遇的传言,她私自已做了决定,一出院便请了律师,发给丈夫离婚书。万接到离婚书以后极为痛心,立即找她解释,求她原谅。当时他们已经有了个儿子,然而丁子明执意要离婚,万籁天只得签字。不要说那个年代,就算现在,大部分女人会为了孩子原谅丈夫不离婚的,可丁子明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做派,
与万籁天离婚后,丁子明独自抚养儿子成人。建国后丁子明在上海文艺工会工作。丁子明早早远离自己喜欢的电影,放弃了婚姻选择做丁子明 ,不过,她躲开了一切不利于健康生活的事情,很幸运地活到了90岁。
⑩ 第一代导演的代表导演
郑正秋(1888—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笔名药风,广东潮阳人,生于上海,1902年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曾从事新剧运动,受聘为《民言报》剧评主笔,倡导戏剧应成为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秋。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出自他的手。
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组新民公司,共同编导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同时设立明星影戏学校,自任校长。
1913年编导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以广东潮州地区的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写一对素未谋面的少男少女在人们的摆布下成婚的故事,反映封建制度下婚姻的可笑与可悲,使人感到电影除了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
1923年摄制完成的《孤儿救祖记》暴露了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和掩盖在伦常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张扬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伦常秩序,体现出中国早期电影明确的社会功利观与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这也是郑正秋编剧的第一部“社会片”,由于影片富有民族气息,故事性强,情节动人,轰动一时。使女演员王汉伦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第一位悲剧女演员。
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特别是郑正秋晚期导演的《姊妹花》,讲述的是生长在贫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命运遭遇。妹妹做了姨太太,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姐姐嫁给农民,过着辛劳贫困的生活。由于天灾人祸,姐姐被迫到妹妹家里为妹妹孩子当奶妈,由此引发了诸多令人心碎的情节。郑正秋在这部影片中的创作视野扩展到社会,反映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生活现实,故事雅俗共赏,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了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也受到热烈欢迎。
郑正秋一共编、导、演53部影片,是第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区别于同时代大多数“惟兴趣是尚”的电影人,他有自己的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研究者认为,郑正秋以其艺术实践探索出一种以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为中心,结构成曲折动人的情节发展,同时展开和完成一个社会性主题的创作模式,对同时代的电影家和后来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血,为中国电影的启蒙和发展打下了基石,成为我国电影史上伟大的一页。
获奖记录或主要贡献:
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难夫难妻》,这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3年编写了电影剧本《孤儿救祖记》,曲折的情节 ,鲜明的人物性格,惩恶扬善、改良社会的思想内涵以及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功探索,使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第一次为国产片带来远远超过外来影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他十分注重故事的曲折离奇,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该片创下了在同一家影院连续放映六十余天的空前纪录。 张石川(1890—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电影事业家。他少年丧父,随舅父经润三到上海经商,先后供职于华洋公司、美化洋行。自学英语,熟谙经营之道。
张石川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中坚,一生共导演150多部电影。他的影片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他的影片大部分为社会言情影片,如《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一至六集)等,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受到市民观众的欢迎。1928年后导演十八集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在上海电影界引起竞拍神怪武侠片的潮流。1931年美国有声影片输入中国后,他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凭着良好的英文功底,专攻西洋影戏的导演技巧,在早期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功不可没,如《一夜不安》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动画特技,而《横冲直撞》中使用了多机位剪接的手法,更突显了电影的特性。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主要作品:
《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剧作家、导演。原名沈吉安,又名沈哀鹃、百宁。1905年3月23日,沈浮出生在天津海河边一个贫困的码头工人家中。幼年在河北直指庵小学读书,后进入了河北觉民中学。由于家境贫寒,沈浮没有能够读完中学便失学了。
1924年沈浮进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任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了戏剧短片《大皮包》,又名《沈少爷》。这是天津历史上拍摄的第一部滑稽讽刺故事片。1933年加入上海的联华影业公司,担任编导,先后编导了《无愁君子》等多部影片。抗日战争初期,沈浮与白杨、陈白尘等人组成上海影人剧团,来到重庆。在这一时期导演了《草莽英雄》、《两面人》、《雾重庆》等多部话剧,创作了《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话剧剧本。抗日胜利后回到北平,担任中电三厂副厂长,后来转入昆仑影业公司,在这里沈浮编导了著名的影片《万家灯火》,获得当时进步电影舆论极高的赞誉,标志着沈浮的电影艺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后沈浮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完成了《李时珍》、《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多部影片,其中影片《老兵新传》于1959年获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奖。
沈浮曾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及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1986年去世。 史东山(1902.12.29-1955.2.23),编剧、导演,原名匡韶,浙江海宁人,出生于杭州,早年曾从事美术和戏剧活动,1922年进入影坛参与创作了《杨花恨》(1925)、《儿孙福》(1926)、《同居之爱》(1926)、《王氏四侠》(1928)等影片。1932年与蔡楚生等合作拍摄《共赴国难》,抗日战争爆发后,拍摄有抗战四部曲《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好丈夫》(1939)、《胜利进行曲》(1941)、《还我故乡》(1945)等片。后与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等人组织联华影艺社拍摄由他编导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曾轰动中国影坛。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委员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影协第一届常务委员。1951年编导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第六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奖,并著有《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论电影镜头的组接》等书。
史东山编导的影片,内容丰富,人物完整,具有历史的概括性与生活的真实感;在艺术上富于简练、明快、流畅的特点。 但杜宇(1897—1972),原名但祖龄。原籍贵州广顺,生于江西南昌。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曾出版《百美图》画集。“杜宇”乃杜鹃之别称,因以为名。但杜宇从小喜欢绘画,长大后即来上海,以画月份牌为业,业余时间经常观看电影,逐渐对拍电影产生了兴趣。有一次,但杜宇从一个外国人手里购得一架电影摄影机,回家悉心研究,居然掌握了摄影技术,于是办起了上海影戏公司,自任编导和摄影,演员则由家属担任。他的侄儿但子久、侄孙但涂亭、侄曾孙但二春(但杜宇年纪虽轻而辈份大)、外甥贺佩之、外甥女贺佩蓉、贺佩瑛,都能演戏,他们共同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公司。
主要作品:
导演故事片:《传家宝》、《还金记》、《盘丝洞》、《小剑客》、《卢鬓花》、《万丈魔》、《媚眼侠》、《画室奇案》、《豆腐西施》、《美人岛》(前后集)、《古屋怪人》、《东方夜谭》、《南海美人》、《失足恨》、《清白》、《健美运动》、《桃花梦》、《人间仙子》、《新娘的前夜》、《国色天香》、《石破天惊》、《南海艳影》、《苦恋》(与陈实合作)、《新天方夜谭》、《江湖奇侠》(一至三集)、《豹子头林冲》、《花花公子》、《嫦娥》、《新凌波仙子》 邵醉翁(1896—1979),原名邵仁杰,字人杰,别号醉翁,浙江宁波人。1914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大学法科,后任上海地方法院及会审公廨律师。1921年任中法振业银行经理 ,同时在上海、天津、宁波等地与人合股经营商号。1922年集股经营笑舞台,演出文明戏,并创办“和平社” 剧团,演出自编讽世剧本。1925年以和平社演员作班底,与弟邨人、仁枚、逸夫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任总经理兼导演。同年导演影片《立地成佛》。后相继导演《梁祝痛史》、《白蛇传》、《孟姜女》、《七侠五义》、《乾隆游江南》等。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下,导演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影片《芸兰姑娘》、《挣扎》,并将改编自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的电影剧本《一夜豪华》搬上银幕。 天一公司的影片受到南洋各地观众的 欢迎。1936年后期,天一公司陆续将制片资材运往香港,建立香港分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天一公司结束在上海的制片业务,将全部资材运往香港分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建国后闲居上海,后在上海病逝。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1925:《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
1926:《忠孝节义》、《夫妻之秘密》、《梁祝痛史》、《电影女明星》、《珍珠塔》、《义妖白蛇传》、《孟姜女》(与裘芑香合作)、《孙行者大战金钱豹》(与顾肯夫合作)、《唐伯虎点秋香》(与裘芑香合作)
1927:《白蛇传》、《刘关张大破黄巾》、《铁扇公主》(与李萍倩合作)
1928:《夜光珠》、《拳大王》、《双珠凤》
1929:《无敌英雄》、《江洋大盗》、《乾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1:《最后之爱》、《空门红泪》
1932:《芸兰姑娘》、《一夜豪华》
1933:《孽海双鸳》、《生机》、《飞絮》(与汤晓丹合作)、《苦儿流浪记》、《吉地》
1934:《王先生》、《万花筒》
1936:《黄浦江边》、《女同学》(与文逸民合作)
1937:《富贵荣华》(与文逸民合作)
电影剧作
1927:《刘关张大破黄巾》(与裘芑香合作)
1928:《寻父遇仙记》、《红宝石》、《夜光珠》
1929:《乾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0:《乾隆游江南(第五、六集)》、《施公案(第一集)》
1933:《孽海双鸳》、《生机》
1936:《黄浦江边》、《女同学》
1937:《富贵荣华》 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中,有一个早已被湮没的名字——何非光。这是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身的经历就可以是一部电影。
何非光是台湾人,1913年出生于台中市,16岁那年只身到上海谋生,先是在一个台湾同乡开设的诊所里当学徒,这年的春节,他到苏州游玩,遇到[联华]在此拍摄《续故都春梦》的外景戏,当时正在拍摄这样一个场面:农村姑娘朱莹(陈燕燕饰)手提小篮正在归家途中,突然,她被身后追上来的一个军阀骑兵捋上马背--但是扮演军阀骑兵的演员,骑术不佳,力气又不足,再三尝试也达不到导演的要求。此时,在场的何非光 当了一回替身演员,很出色的完成了这组镜头,他的表现引起了影界人士的注意,此后,[联华]聘他为签约演员,何非光就因一个偶然的机遇踏上了从影之路。
他先后出演了《人生》、《暴雨梨花》、《小玩意》、《风》、《天明》、《体育皇后》、《华山艳史》、《母性之光》、《再会吧,上海》、《昏狂》、《热血忠魂》、《日本间谍》等等影片。出色的完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反派角色。
之后,他又转为电影编导,先后编导了抗战影片《保家乡》、《东亚之光》、《气壮山河》、《血溅樱花》和影片《某夫人》、《芦花翻白燕子飞》、《出卖影子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花莲港》等等。
他还导演过话剧、越剧、淮剧、上海滑稽戏等等地方戏,尤其是滑稽戏《三毛学生意》作为一个优秀剧目被改编成了电影。
但是,“台湾特务”、“日本间谍”、“国民党派遣人员”等等莫须有的罪名,使他从1949年以后就被排除在电影界之外,尽管,他曾抗美援朝上前线、到大西北参加军区文工团-----寻求自我救赎,但是,1958年还是被判处管制两年,直到1979年8月11日才得到彻底平反。
何非光的电影生涯是短暂的,但是他为电影事业所做的贡献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值得一书的,他编导的《保家乡》抗战期间在东南亚地区有很大影响;他编导的《东亚之光》被誉为[一柄正义之剑];他编导的《气壮山河》是中国唯一一部反映中国军民和盟军一起直接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片;他编导的《花莲港》是“第一部以台湾省高山族为题材的爱情巨片”;他导演的《出卖影子的人》票房极佳,影响很大……
自从1949年后何非光从影坛消失,有各种矛盾的零星报道“被国民党杀害--”、“劳改死在东北--”-----事实上何非光一直默默无闻的活到1997去世。
台湾著名导演李行先生和台湾电影资料馆曾做最大的努力,帮助何非光圆他回台湾故乡省亲的心愿,但是,就在何非光准备前行的前两个月,突然发病与世长辞。 杨小仲 (1899-1969) ,编剧、导演。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江苏常州人。1916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半工半读,1918年转入该馆机要科任职。1920年将文明戏《阎瑞生》改编为电影剧本,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摄制成影片,为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之一。后为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编写电影剧本。1925年独立编导影片《醉乡遗恨》。1927年入长城画片公司,编导《火焰山》等影片。1929年与陈趾青合作创办昌明影片公司,编导武侠片《火烧平阳城》等。1931年入联华影业公司,编导《蛇蝎美人》、《四姊妹》等影片。1935年入新华影业公司,导演影片《红羊豪侠传》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赴绥远前线,拍摄傅作义部队抗击日寇侵略的纪录片。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编导《秋》、《结婚交响曲》等影片。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泰等影业公司编导影片《十步芳草》等。1949年前编导影片九十余部。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戏曲片和儿童片。1960年拍摄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成功地发挥电影艺术的特殊手段,塑造出孙悟空的神话英雄形象,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63年编导的童话故事片《宝葫芦的秘密》亦受到好评。曾任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
电影剧作:
1921:《阎瑞生》
1922:《好兄弟》
1923:《松柏缘》
1930:《侠义英雄传》
1944:《断鸿零雁》
1948:《古屋魔影》
编导故事片、戏曲片:
1925:《醉乡遗恨》
1926:《马浪荡》
1927:《武松血溅鸳鸯楼》
1928:《火焰山》、《妖光侠影》
1930:《江南女侠》
1929-1931:《火烧平阳城》(一至六集,与陈趾青合作导演)
1931:《飞侠吕四娘》、《心痛》
1935:《蛇蝎美人》、《四姊妹》
1936:《桃源春梦》、《小孤女》
1937:《飞来福》
1938:《地狱探艳记》、《六十年后上海滩》
1939:《化身人猿》、《白蛇传》
1940:《隋宫春色》、《双珠凤》、《女鬼》
1941:《艳尸复仇记》、《新姐妹花》(与周贻白合作编剧,与张善琨合作导演)、《明月重圆夜》、《上海淘金记》
1942:《卓文君》、《欢乐年年》、《秋》
1943:《三朵花》
1944:《结婚进行曲》、《凯风》
1945:《莫负少年头》、《廿载恩情》
1946:《民族的火花》
1947:《欲海潮》、《钗头凤》
1948:《悬崖勒马》、《十步芳草》
1949:《异想天开》
1963:《宝葫芦的秘密》(与殷子、蒋天流合作改编剧本)
导演故事片、戏曲片:
1926:《不如归》、《母之心》
1927:《一箭仇》、《翠屏山》(与陈趾青合作)
1928:《大侠甘凤池》
1929:《儿子英雄》、《秘密宝窟》
1931:《两大天王》
1933:《徭山艳史》
1934:《良宵》
1935:《红羊豪侠传》
1939:《琵琶记》
1940:《三娘教子》(戏曲片,与言菊朋合作)
1942:《生命之火》
1948:《痴男怨女》、《间谍网》(与陈翼青合作)
1949:《荒园艳迹》、《残冬》
1956:《庵堂认母》(戏曲片)
1957:《陈三五娘》(戏曲片)
1958:《兰兰和冬冬》
1959:《好孩子》
1960:《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戏曲片,与俞仲英合作)
1961:《周信芳的舞台艺术》(戏曲片,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与应云卫合作) 洪深(1894—1955),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
洪深出身于封建的书香门第,自幼爱好文艺。父亲洪述祖是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1913年因枪杀国民党领袖的“宋教仁事件”,躲避于德国统治下的青岛。
1911年前洪深分别就读于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天津铃铛阁中学,1912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公费留学于美国俄亥俄大学,学习烧瓷工程,1919年改学戏剧,就读于哈佛大学并获硕士学位。
1922年回国,执教于复旦、暨南等大学,在为推进我国早期话剧运动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关注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他“是第一个主张并且写出剧本的人”(《新文学大系?戏剧导言》)。1924年闯入电影圈,与田汉、夏衍等成为挚友。他在复旦大学任教时,领导成立了“复旦剧社”,推动了大学戏剧活动。接着又与田汉等人成立了“戏剧协社”和“南国社”,成功地演出了译制剧《莎乐美》使女主角俞珊女士蜚声全国。他在联华电影制片公司作编导时,也使电影明星胡蝶荣膺电影皇后的盛名。
1924年,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1925年秋,受聘于明星公司任编剧顾问,编导《冯大少爷》和《早生贵子》。1926年编导《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和《爱情和黄金》。1927年编导《同学之爱》,并把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舞台剧《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搬上银幕。其早期作品,比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理的刻画,开中国电影“心理剧”的滥觞。
洪深为中国电影有声片的诞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28年,他翻译了苏联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联合发表的《关于有声电影的宣言》。后为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撰写电影剧本。
30年代初,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与夏衍等在明星影片公司组成编剧委员会。这一年,他导演了《铁板红泪录》,加工改编了《香草美人》,编写了电影剧本《压迫》。这些影片,视野开阔,观点鲜明,反映了工人、农民的生活和斗争。其后,又陆续创作了电影剧本《新旧上海》、《梦里乾坤》、《女权》、《社会之花》、《四千金》、《镀金的城》等十余部,分别由明星、天一、联华、新华等影片公司摄成影片。
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救亡演剧队的组织领导工作,进行抗敌宣传和进步的戏剧活动。抗战胜利后,他仍在大学任教,并主编《大公报》的“戏剧与电影”副刊。1946年,受聘于国泰影业公司,任特约编剧,导演了名重一时的舞台剧《丽人行》。1947年为启明影业公司编写《鸡鸣早看天》,揭露社会黑暗,憧憬光明未来。1948年,与人合作导演了《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鼓吹妇女解放,富于教育意义。
洪深一贯重视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建设。早在他回国之初,他为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草拟的“征求影戏剧本”启事,就明确地阐明了他对电影功能的进步观点。1930年2月22日,为抵制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在沪上映,于大光明电影院当场提出严正抗议,面对苏联影片《生路》,却撰文热情地予以赞扬。他的《1933年的中国电影》一文,对左翼电影运动的成就作了全面而又精辟的分析与肯定,他还写有为数甚多的影片评论和《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电影戏剧的表演艺术》等理论专著。此外,他编写的《电影术语词典》,收录编剧、导演、摄影、制片、洗印、录音、广告等二十五类电影词目近六百条,并注有英文或法文。1935年在上海出版,是中国最早的电影辞典。
解放战争期间,洪深在上海组织教授罢教,并积极参加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游行示威,因而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
建国之后,洪深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8月29日因患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主要作品:
编导:
《冯大少爷》(1925)、《爱情与黄金》(1926,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卫女士的职业》(1927,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少奶奶的扇子》(1928,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同学之爱》(1928,与张石川合作导演)
导演:
《早生贵子》(1925)、《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1926)、《铁板红泪录》(1933)、《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1948,与郑小秋合作)
电影剧作:
《申屠氏》(1928)、《爸爸爱妈妈》(1929)、《歌女红牡丹》(1931)、《旧时京华》(1932)、《如此天堂》(1932)、《压迫》(1933)、《香草美人》(1933,与史文源合作)、《女儿经》(1934,与夏衍,郑正秋等合作)、《劫后桃花》(1935)、《时势英雄》(1935)、《花花草草》(1936)、《女权》(1936)、《新旧上海》(1936)、《镀金的城》(1937)、《梦里乾坤》(1937)、《社会之花》(1937)、《四千金》(1937)、《自君归来》(1946)、《鸡鸣早看天》(1948)、《几番风雨》(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