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大片 > 台湾电影进程

台湾电影进程

发布时间:2022-09-04 17:54:49

A. 内地香港台湾电影的异同

个人意见:香港电影起步较早,五、六十年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明星云集,有趣的是,那时候银幕阴盛阳衰,林黛、白燕一批女星照耀了香港的夜空。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到了七、八十年代,情况就反了过来,阳刚之气充斥影坛,周润发、成龙周星驰,一颗颗巨星相继涌现。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九十年代后期,香港电影一蹶不振,这与当时政治、经济原因不无关系。九七回归,各行各业的港人都持观望态度,一些人才也流失了;另外,经历了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萎缩打击的香港影市尚未恢复元气。
<br> 内地电影起步晚,但在近十年来呈现繁荣的景象,并且逐步走向商业化。内地电影发展仍然十分缓慢,剧本大都靠历史题材改编,灵活运用能力不够,明星的票房号召力不足等等。根本原因我认为是体制问题,中国人口众多,但市场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政府政策阻碍了电影市场化进程。
<br>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内地电影,香港电影故事情节低俗,很多都是照搬照抄好莱坞大片,少有深刻的作品。内地电影虽多是小制作,但是故事深刻,意味隽永。演员的表演更加细腻感人。
<br> 对于台湾电影不甚了解。引用一位台湾导演的话:杨德昌:整个华语电影范畴内,台湾电影都是比较“导演个人主义”。这跟香港的公司制差别很大。内地的话,刚好是两者结合,像王小帅、陆川他们的电影导演色彩浓郁,但他们同时也在走公司制的运作。而台湾之所以容易出现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是因为在台湾做电影,你必须一个人能够扛下包括资金、剧本筹备在内的所有事项。其实,提到台湾电影就想到我和侯孝贤,如果从积极的意义看,未必是件坏事,可以激励那些年轻的电影导演,让他们尽早赶上来,把我们的位置取代。

B. 台湾一部电影的上映期大概有多长

台湾一般有分首轮戏院和二轮戏院还有特别播艺术电影或比较小众电影的戏院

以首轮戏院来说,视电影热门度而定,以及电影院的厅数而定
大约数个星期,有些比较热门的会播一两个月以上
另外有些比较特别的影片,如iMAX技术的,因为比较少,所以一播就是好几个月

大约两三个月后会转到二轮戏院播映
再两三个月会发行DVD

C. 如何评价近几年台湾电影的发展

湾电影正在复苏,不过全球看来还是好莱坞电影的天下,电影产业就是工业,要专业化,细致化,内地电影现在很难国内开花国外也香。

D. 台湾电影的困境突破

自1985年年起,台湾产量与发行量较多的如学甫、龙族、丽城、中影、上上、倍伦、新船、金壂、学者、龙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种因素萎缩产量,其制片量一路下滑。不但如此,维系电影产业的上述几家公司,产业重心也移往如有线电视的影视产业。在产业无法支持下,惟剩台湾当局于文化维持的压力下,勉为其难出资维持。1998年,台湾电影生产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间,仅达11部,至2006年,台湾电影于台湾市占率则仅1.62%。
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轮票房为例子,台湾电影的票房收入仅有163万元,占全部台北电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国好莱坞所占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远。因为台湾电影产量极低,票房惨澹,实已不足以支撑电影工业。因此有媒体业者认为“再多的影展奖项都无法遮掩台湾电影全面崩盘的事实。”不过在另一方面,台湾电影也有新的发展。例如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即发下豪愿要投入电影业,并以电子业代工为概念,于2008年退休后拍100部以上的电影或电视剧。也有人认为,该做法是效法Sony进军好莱坞相同,在拥有极强大硬件整合力量之后,积极转进电影业,并谋取好莱坞600亿美金电影产业的代工数位商机。其中,初试啼声即为以台湾知名影评人焦雄屏主导的《白银帝国》。
《白银帝国》为台商郭台铭首度大幅投资的电影作品,于2007年上映。改编至《白银谷》,描写山西晋商的该部电影也是台湾知名影评人焦雄屏的首部导制作品,根据焦雄屏说法,她拍摄该影片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扭转近代中国对商人的偏颇感想。
《白银帝国》亦是少见的由海峡两岸合拍得高制作成本的商业电影,光是郭台铭所属鸿海集团就对该片投资5000万美金。另外,该电影的主要演员为香港电影演员郭富城及内地电影演员张铁林。而正因白银帝国的顺利开拍,有人认为郭台铭的加入,不但能于资本上挹注台湾电影,更能为台湾电影带来新想法与新视野。

E. 台湾电影的日据时期

日据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台湾少数民族等题材。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

F. 台湾问题一直扣人心弦,有什么记录台湾发展的电影吗

2009年,一部名为《海角七号》的影片席卷了台湾电影界,其总票房达到了5.3亿新台币,它也被誉为台湾电影业的一剂春药。影片通过一场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而举办的沙滩演唱会展开,在当地人坚持下,暖场嘉宾由一支临时组建的当地乐团担任,故事也在主唱阿嘉和演唱会监督友子之间展开。影片的成功,在于它足够真实,贴近生活,引起当时台湾人的共鸣。

2、《夜奔》



“夜奔”两字,取自京剧《林冲夜奔》,这就像是影片中的少东与林冲雪夜分别,即使生离也是死别。这部影片围绕着三个人暧昧展开,这里面的夫妻,少东和英儿,他们爱着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少东知道,他的内心永远留有两个位子,一个给英儿,一个给林冲,不过一个位子是妻子,另一个位子是爱人!

3、《最遥远的距离》



几年前,一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火遍大江南北,当时的人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来上这么一句,似有淡淡的哀愁。这部影片,就是那关于那个最遥远的距离。小汤在努力的寻找丢失的爱情,小云在努力的找录音的主人,阿才则在努力寻找昔日的情人。三个人,好像毫无瓜葛,但却紧紧连在一起。他们在经历一段叫做追寻的旅途。影片的最后,小云在海边的左边,另一个身影慢慢走进画面的右端,就这样,小云与小汤,在同一个海滩。他们是否相遇了?这是导演给我们的留白。这一段距离,也就构成了最遥远的距离。

G. 2000年至今台湾电影的发展

2000年以后的台湾电影年产量已降至19部(2000年)/10部(2001年)/16部(2002年)/15部(2003年)的窘境,主要原因是延续2000年以前的衰颓(例如信息发达,娱乐多元,电影不再是唯一)。其他原因则是产销关系崩解,早期投资电影辅导金的片商,即使无法赚钱,尚能赢得声誉,如今几乎完全丧失市场机能,片商已经毫无投资报酬率可言,于是形成不断压缩投资,制作沦于粗糙,卖座更形惨淡的恶质循环,最后只有靠极少数打代跑的独立制片奋力而为,造就了目前的年产量。卖座纪录更是惨烈,居然会有卖座破百万,登上年度冠军因而“含泪庆祝”的荒谬场面。年产量太少的情况下,必然会衍生出两个问题:一是按照常态分配原则,量少则不易质优。二是样貌窄化,无法开发出千姿百态的素材/形式/风格。

H.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I. 台湾电影的其他导演

除了李安、侯孝贤外,蔡明亮则一反新导演普遍探索怀旧或历史记忆的题材,并将触角深入都会男女生活中,其中,早其作品《青少年哪吒》观察都会青少年虚无而没出路的生命、得奖作品《爱情万岁》探触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伤口、另外,几年后的作品如《河流》及《洞》更是赤裸描写黑暗都市的情景。相对的,蔡明亮电影虽给人一种现代寓言的感觉,但也因为十分灰涩难懂而曲高和寡。除此,其他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新导演,如陈国富、徐小明、王小棣、易智言、陈玉勋、林正盛、张作骥,以及独立制作的黄明川、赖声川等,也都有水平以上的作品出现。台湾电影的历史进程,自台湾日治时期后期至台湾解严前,便一直为官营制片厂所主导的情形下发展。事实上,该阶段台湾电影的制作基本上也是以官营制片厂所拍摄的新闻片与政治宣传片之制作为主。直至今,台湾当局出资及主导的台湾电影辅导金仍是一个发掘台湾电影人才的重要方式。
今台湾有一批年轻纪录片导演。来自台湾社会各阶层的他们,其影片题材也五花八门。题材从探索严肃社会或政治议题到有的以自己或家人、朋友为拍摄对象皆有。其纪录片主轴,也从探索社会到探索个人的生活与问题。因为配合得当,整体成绩已渐受国际瞩目,并有不少的国际重要纪录片影展获奖纪录。另外也有如无米乐的叫好叫座影片。

J. 电影 小城故事 是在哪个地方拍的 台湾哪里

纯朴清雅的乡土原色…〈小城故事〉粟子提起「小城故事」,脑海总会浮现邓丽君婉转清丽的歌声,配合浅显简单的歌词,建构犹如人间乌托邦的意境。不逊於流传甚广的主题曲,由李行执导的同名电影也是叫好叫座,尽管主角仍是俊男美女组合,却都换上粗布短衣,演绎小人物的生活点滴。自台湾电影的进程观察,〈小城故事〉不失为台湾电影由七0过渡至八0年代的转型作:既不像文艺爱情片不食人间烟火,又不若「新电影」那般贴近真实社会;片中角色虽「活」,却又善恶鲜明且戏剧化。再加上李行一贯敦厚传统的儒式作风,电影里的小城彷佛时空冻结的超稳定体,面对外在接踵而来的冲击挑战,以不变「人心」应万变「世界」。我想,每个人都有属於自己的「小城故事」,远离都市的纯朴乡镇,带著淡淡海味的悠哉渔港,抑或是鸡犬相闻的山城,人情味十足的小地方发生的小事,看似平凡却能触动人心。中央广播电台「台湾红不让」节目於2008年4月10日播出〈回顾第十六届金马奖,及最佳剧情片「小城故事」〉专辑。节目音档将保留45天,欢迎各位朋友透过网路收听。收听网址:中央广播电台「台湾红不让」点选4/10节目摘要:电影〈小城故事〉播放歌曲:由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同名主题曲及插曲「你在我心里」

台湾小镇以雕刻工艺传承为背景的〈小城故事〉,为取景煞费苦心,李行跑遍全台各个古老城镇,最後相中三义、三峡、鹿港、深坑为主要拍摄地点。尽管故事取材自三义,但电影三分之二都在鹿港完成,後半部重头戏…庙会及其中「酬神客家戏」镜头,则在三峡清水祖师庙取景。由於全片都以实景拍摄,因此不只勘景费时,动用不少临时演员,还得计算天气变化,工作起来格外费神。一场阿B与江明在庙会斗殴的戏,不顾两人累得头晕眼花,躲在摄影机後的李导仍旧大吼:「用力!用力!」连年轻气盛的阿B都喝「兴奋药水」(推估是指「保利达B」一类提神饮料)硬撑。众多工作人员中,还有一位「害羞」老外吸引众人目光,他竟是日後为〈重庆森林〉(1994)、〈春光乍洩〉(1997)、〈花样年华〉(2000)、〈英雄〉(2002)及〈2046〉(2004)等电影掌镜的著名摄影师杜可风(Christopher
Doyle)。杜於七0年代末自港来台,主要为学习电影技巧,他当时已讲得一口流利国语,在〈小城故事〉谋得摄影师助理职务。结束工作後不久,他便应杨德昌之邀担任其执导电影〈海滩的一天〉(1983)摄影指导,更以此获得亚太影展最佳摄影奖,跃升港台知名摄影。

阅读全文

与台湾电影进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法国难兄难弟改编电影 浏览:739
寻龙诀鬼吹灯爱情电影网 浏览:528
看中主角说实话卖房子电影 浏览:505
微电影轻音乐 浏览:724
十大绝版老电影免费 浏览:271
主角变丑的电影 浏览:537
电影院椅模型 浏览:485
dj电影完整版 浏览:767
电影女演员叫毛什么的 浏览:279
台湾电影启航 浏览:765
电影演员余浩明 浏览:656
催人泪下的电影爱情 浏览:388
关于出马仙的电影名字 浏览:336
中国演的鲨鱼电影大全 浏览:835
德阳电影院买票 浏览:357
电影勇敢的心女主角照片 浏览:248
大胸寡妇电影 浏览:786
乐高幻影忍者大电影中英 浏览:573
布鲁克林电影经典图片 浏览:650
查理九世电影为什么不上暎 浏览: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