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大片 > 台湾新电影运动时间

台湾新电影运动时间

发布时间:2022-08-30 08:01:25

『壹』 你心目中的侯孝贤电影三佳分别是哪三部

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有杨德昌、曾壮祥、万仁等。他们的作品有《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小毕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

台湾新电影运动兴起的原因有:
1、电影业的不景气,中影改组;
2、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影响;
3、新的电影观念(作者论、艺术电影)等美学标准的输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现(独立制品相对自由为侯孝贤、陈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现提供了机会,留学欧美的青年归来如万仁、杨德昌、柯一正)
5、台湾社会的转型:70年代末国民党权威统治的松动,台湾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般宏大的影片,是因为侯孝贤不再只是把创作投视于自身的记忆,而投向了整个民族国家的记忆,这是大师级导演的水准。就像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田壮壮有《蓝风筝》,这些同样都是把视线投向了社会的。

不再拘谨于小我,而是通过小我投射到整个社会。

一个导演能有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担当,能够直面国家民族的历史,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题主所说的主流电影界评价最高的原因吧。

『贰』 你喜欢《儿子的大玩偶》这部剧中的父子吗

《儿子的大玩偶》中父亲说”这里我最大“,《小琪的那顶帽子》中男人辛苦卖锅就是为了孩子出生后不用愁钱,《苹果的滋味》里男人车祸后,全家人就是去了经济的来源。它们都反映了当时台湾的社会家庭形态,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男人挣钱养家,女人在家带孩子,做家务的家庭状况。另一方面是台湾的落后与卑微。《儿子的大玩偶》中父亲模仿着日本过时的电影宣传手段;《小琪的那顶帽子》中两人卖的是日本一二十年前就开始使用的快锅,但是应该是劣质品,才会导致爆炸;《苹果的滋味》将台湾与美国的关系,导演更是着重表现台湾在美国照应下的卑微。三部短片都透露出一个技术落后,乡土化的台湾。家庭状况和社会问题共同构成了台湾当时的社会形态,而对于这种社会形态的记录,或者说刻画便是台湾新电影表达的主题和目的。

此外,对于这种社会形态的描绘,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土壤,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在描绘这种社会形态中逐渐发展,或者说提供了契机。而且两岸三地皆是如此,大陆鲁迅的小说,早期的电影,也都是在反应大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愚昧。另一方面,《儿子的大玩偶》三部短片所描绘的社会形态也可见现代化初期的雏形,城乡差距,庶民文化等等议题都可寻得踪影。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猜想80年代两岸三地出现的现代化(大陆的改革开放也是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而香港的领土回归可以看作一种政治上的现代化),为各自的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土壤,促使两岸三地都出现了各地的电影运动: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和大陆第五代。现代化的社会形态为解读两岸三地电影运动提供了另一个角度。

『叁』 在台湾新电影运动中被称作新电影真正的开山第一片是下列的哪部电影

《儿子的大玩偶》
改编自乡土作家黄春明的作品,和《光阴的故事》一样是集锦片,但该片批判和讽刺的力度更为辛辣,三段小人物各自的酸甜苦辣,更为直观地反映台湾底层人群的生活。该片颇具里程碑式的意义,被称作是新电影真正的“开山第一片”。自此后,新电影开始作为一个新的电影现象和潮流而存在。
http://ke..com/link?url=jqkbAHKww_PUSVna

『肆』 光阴的故事的影片评价

1982年,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联合执导的集锦式电影《光阴的故事》拉开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序幕,台湾电影史的一片灿烂就此孕育而出。杨德昌、柯一正、陶德辰都是从美国留学归来,张毅从事小说创作,这四个人都是从未拍过商业剧情片的新手,低成本拍摄从而减少商业回收压力、在题材上开掘了“成长与历史”的主题以及清新的纪实影像都是该片带来的开拓性意义。
该片的划时代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在体制上,起用年轻导演,突破中影用人成规;低成本拍摄减少商业回收的压力来换取创作的自由,为台湾新电影铺下一条返朴的路向;在题材上开掘了新电影的成长-历史记忆主题,也牵引出本土经验的回顾;在影像风格上,以清新朴实的纪实影像与当时的电影风气相区别;故事以低调处理,一反做作的戏剧模式。
该片由《小龙头》、《指望》、《跳蛙》和《报上名来》四段构成,影片时代背景是渐进的,分别表现了“童年”、“少年”、“青年”、“成年”这成长的四个阶段,四位年轻导演描写出各自对周围世界的感觉。杨德昌执导的《指望》是全片中技巧最成熟、艺术造诣最高的一段。13岁的少女小芬暗恋房客大学生,满怀美好幻想的时候无意撞见姐姐和大学生之间的恋情,单恋只留在她心间伴她成长。《指望》将少女对于异性的梦想描述得格外真诚而细致。陶德辰导演的《小龙头》描写一个乏人关心的孩子小毛终日沉迷于幻想世界。导演拍出了童真情趣,同时也写出了父母与儿女的隔膜。《跳蛙》由柯一正执导,影片以大学生为主题,以自由、奔放的笔调描写一个大学生想干件轰轰烈烈的大事,结果像青蛙一样不安闲、不停地跳动,却找不到自己确定的目标。影片还借此批判了现代生活中许多荒谬的现象。《报上名来》由张毅导演,讲迁到新居后的一个早晨,年轻夫妻大卫和芬兰上班时遇到的夸张故事,在描述成年的无奈的同时也指出了台北日趋繁华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伍』 求 影视制作简介

网络名片
[杜笃之]
杜笃之

杜笃之(TU Duun Chih),生于1955年,祖籍安徽芜湖,台湾台北人,电影录音师、剪辑师、配乐师。为台湾新电影运动几乎所有主将的电影录过音,是具有世界级水准的电影录音师;亲历并见证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的起起落落,对台湾电影声音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起步与后期录音

目录

经历
得奖纪录
《悲情城市》与同期录音
技术的精进与国际的声誉
言论
作品

1. 录音
2. 剪辑
3. 音响设计
4. 混音
5. 音乐剪接
6. 配乐

奖项

1. 金马奖
2. 其他奖项

经历
得奖纪录
《悲情城市》与同期录音
技术的精进与国际的声誉
言论
作品

1. 录音
2. 剪辑
3. 音响设计
4. 混音
5. 音乐剪接
6. 配乐

奖项

1. 金马奖
2. 其他奖项

展开

[杜笃之]

杜笃之
编辑本段经历
1973年18岁的杜笃之参加中影电影技术训练班,学习录音工程技术,这是其职业生涯的开端。1981年,参加电影《1905年的冬天》的录音工作,1982年正式升任录音师,开始骑车收集各种声音。同年担任了《光阴的故事》的录音工作。杜笃之关于录音技术的观念受到了杨德昌的影响,他在杨德昌的介绍下观看了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为塔氏电影精湛的后期录音技术所折服。在1983年杨德昌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海滩的一天》中,杜笃之的后期录音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准,表现出极高的拟真度,令杨德昌十分满意,也得到了同期香港导演徐克的称赞。在这个时期,杜笃之还为杨德昌的其他两部作品《青梅竹马》、《恐怖分子》录音,并为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等电影录音。
1955年出生於台北。1973年参加中影的电影技术训练班,学习录音工程技术。1978年进入中影担任助理。1981年第一次为电影《1905年的冬天》录音。1982年正式升任录音师,担任《光阴的故事》的录音工作。其后多次与台湾新电影导演合作,许多重要的台湾新电影作品如《恐怖份子》(1986)、《悲情城市》(1989)、《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等片的录音工作皆出自其手。杜笃之对台湾录音工作之发展有显著且重要的贡献,
例如1988年他在《悲情城市》一片中首度采用同步录音,立下良好的典范;2001更以《千禧曼波》及《你那边几点》两片获得第五十四届坎城影展最佳技术奖。
杜笃之从早期接触录音工作开始即对当时电影配音的模式感到怀疑,时常有些新的想法却苦无实现的机会,直到后来与重视写实的新电影导演合
[杜笃之]

杜笃之
作,才逐渐让他得以发挥对声音的想法。「没有被察觉的声音就是最好的声音」,这是杜笃之时常告诉自己的一句话,他认为做再多的东西,如果无法让人相信,也是徒劳。
杜笃之以录音工作上的杰出表现及丰富的经验,至今已赢得了七座金马奖最佳录音奖,2001年并以《千禧曼波》及《你那边几点》获得第五十四届坎城影展高等技术大奖,2004年获颁第八届国家文艺奖。
录音作品包含1983《风柜来的人》、1983《油麻菜籽》、1992《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7《春光乍泄》、1997《蓝月》、2000《花样年华》、2000《一一》、2002《蓝色大门》、2003《不散》、2004《月光下,我记得》、2004《天边一朵云》、2004《翻滚吧!男孩》、2004《2046》、2006《黑眼圈》、2006《诡丝》、200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6《练习曲》、2007《刺青》、2007《最遥远的距离》等上百部作品。
编辑本段得奖纪录
◎1984 《小逃犯》第二十九届亚太影展最佳音效奖。
◎1985 《超级市民》第二十二届金马奖最佳录音。
◎1988 《怨女》第一届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映演类特别奖。
◎1992 《少年?,安啦!》第二十九届金马奖最佳录音。
◎1993 《戏梦人生》第三十届金马奖最佳录音。
◎1994 《戏梦人生》第一届珠海电影节最佳录音。
◎1995 《好男好女》第三十二届金马奖最佳录音。
◎2001 《千禧曼波》及《你那边几点》获第五十四届坎城影展「高等技术大奖」。
《千禧曼波》第三十八届金马奖「最佳音效」。
◎2004 获得第八届国家文艺奖。
◎2005 《微笑的鱼》获得第二十八届金穗奖最佳录音奖。
◎2006 《松鼠自杀事件》获得第四十三届金马奖最佳音效。(与郭礼杞、柯宜均共同获得)。
◎2007 《最遥远的距离》获得第四十四届金马奖最佳音效(与汤湘竹、郭礼杞共同获得)。
编辑本段《悲情城市》与同期录音
不过随着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发展,后期录音还是逐渐显示出其弊端,原因固然包括这种录音技术先天的缺陷,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新电影运动的导演喜欢用群众演员,这大大提高了对现场声音还原性的要求,如果使用配音员,那么配音员格式化的声音与语气同群众演员的口语化的言说方式会存在较大差异,这会导致片中人物情感的一定程度上的不真实,杜笃之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1986年,在侯孝贤的《恋恋风尘》中,杜笃之开始了现场录音的尝试,按照他本人的回忆,台湾电影史上的同期录音,就是从侯孝贤拍阿公李天禄的声音时开始的。
在侯孝贤的另一部拍摄于1989年的电影《悲情城市》中,杜笃之将录音室搬到现场,开创了台湾电影同期录音的时代。《悲情城市》是第一部完全采用同期录音方式进行的台湾电影,它的巨大成功与杜笃之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在《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金狮奖之后,侯孝贤一掷千金,购买价值100多万台币的全套录音设备赠与杜笃之,鼓励他继续进行录音工作。侯孝贤给杜笃之带来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为了同一个事业而奋斗的精神,一种对功利心的鄙夷,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信任、扶持,使杜笃之深受感动,它们逐渐内化为其日后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准则。
编辑本段技术的精进与国际的声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逐渐衰落,电影市场萎靡不振,杜笃之的录音功力却是日益见长,他在1992年徐小明的《少年,安啦!》首度采用杜比立体声系统,这部电影连同侯孝贤导演于1993年的杰作《戏梦人生》和1995年的《好男好女》一起,为杜笃之在四年之内赢得三个金马奖最佳录音奖项。 2001年,杜笃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凭借《千禧曼波:蔷薇的名字》和《你那边几点》两部影片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技术奖,获得世界范围的肯定。 2004年, 南特三大洲国际影展以“向杜笃之致敬”为口号,举办“杜笃之回顾展”,以表彰他对世界电影录音技术的贡献。同年,他还获得台湾“国家”文艺奖的肯定,成为第一个获得文艺奖的台湾电影工作者。这一年,杜笃之还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声色盒子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他的电影录音生涯开始迈入新的阶段。
编辑本段言论
杜笃之说
电影是这样的东西,所以你说,我是什么角色?有时是主角,有时是配角,但大部份时间是配角。而且台湾电影又不是专门真正玩声音的一个设计,但是声音你没弄好,就会扣分;你弄得好,它会加分,不是加在声音上,而是加在电影上,这是重点,你帮这个电影加分,而不是帮你自己加分,要努力的是这方面,不要强出头,我是比较这样看。
看电影时,我经常不看字幕,我的反应是去听声音、看动作、看嘴型。
我们运气很好,遇到台湾新电影崛起,导演们都支持这些观念及做法,因为他们也想要这个。
包括台湾新电影多是非职业演员,拍摄的氛围与气氛都是很自然的,要配音很不容易,同步录音就此发展出来。
我们是走交情的,走朋友的相处,这种方式比较中国,我们是用这套中国人的方式和人工作,这是侯导告诉我的。
为什么电影一定要看得懂,或一定要发挥市场效果?
说杜笃之
侯孝贤:他是半夜听到好声音也会拿个录音机去录的音痴。
杨德昌:杜笃之是个典型的浪漫的例子:喜爱一件事物,于是变得理想主义,花费许多时间投入,专注克服困难,从失败经验当中汲取有用的经验。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在喜爱的专业上已达世界顶尖。
朱天文:因为小杜,我才知道有所谓“空声”,我以为那是无声,但小杜叫它空声,空间的声音。譬如《悲情城市》,拍完之后补录音的部分如牢房难友们唱《幌马车之歌》,要有空声故不在录音室录,开拨到金瓜石矿区废置的福利站空屋去唱,四个人,侯孝贤、唐诺、朱天心,跟唯一会日文的我母亲,日文歌词用注音符号标识发音而录成。
小杜的声音资料库里什么都有。地铁的环境声在东京、巴黎、上海、台北,完全不同。到任何地方,他跟他训练出来的子弟们已是本能反应的必先收录当地的环境声,他赞叹这些声音是买不到的珍稀物。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陆』 台湾新电影的介绍

指20世纪80年代台湾青年电影艺术家的电影革新运动,是台湾战后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体现。台湾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运动,是从1982年8月四位台湾电影届新导演合作导演的影片《光阴的故事》开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等。期间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冬冬的假期》等。

『柒』 关于台湾金马奖终身成就奖得奖者明骥的简历及祖籍

明骥1939年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水坪镇刘家河村,1949年赴台,毕业于政工干部学校暨管外语学校。历任中国国民党将军、中影公司制片厂厂长、总经理、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部长级)、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俄文系教授)、台湾电影戏曲协会理事长、乌克兰国际斯拉夫科学院院士等职务。八十年代初期,明骥离开政坛,专心研究东欧问题,著述丰硕,在美国和台湾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明骥先生曾以80多岁高龄往返于两岸及美国,呼吁承认一个中国,反对“台独”,为反独促统而奔走。

1977年出任“中影”总经理。他富有学识,为人开明,上任之初便发出了与最高当局不同的声音:“我接任后,应时时求新求变,‘抗日’题材与‘政宣’电影虽然还能拍,但我不拍,时下的首要是展开新的文化任务。”李行的“乡土电影”也正是在明骥入主“中影”的背景下重新兴起。

时至八十年代初,面对业界危难,明骥锐意变革。他先从引进“新力量”着手,从1981年起,吴念真、小野、陶德辰、段钟沂、黄嘉生陆续被招入“中影”,担任编审、企划、制片、宣传等工作。82年“新闻局”也顺应民意,取消了“剧本预审”制度。电影人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影”推出了由四位年轻新导演联合创作的《光阴的故事》 。这是比较公认的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开端。

明骥在中央电影公司总经理任内,创建台湾第一座电影文化城,成立台湾第一座电影冲印厂,推动“精制作、小成本”的全新风格制片方针,培育电影技术人才,开启了“台湾新浪潮电影”的时代。当时在新电影浪潮中成长的导演,现在都已经是著名的编导,包括侯孝贤、陈坤厚、杨德昌、万仁、柯一正、张毅、王童、廖庆松、托德辰、曾壮祥、朱天文、小野、吴念真等人。[1]

明骥 - 文学作品
明骥获奖《苏联外交史》明骥 编著黎明文化

《中俄关系史》 明骥编著 三民书局

《银河采薇》 明骥 编著 黎明文化 民国76 [1987]

《北国探索》 明骥 编著 台北正中书局 民国78[1989]

《俄罗斯风云》 明骥 编著 黎明文化 民国83[1994] [1]

另著有:《传情一海鸥》上、下集(俄文版)、《现代俄语复合句之研究》(俄文版)、《苏联民族问题之兴起与发展》、《访苏见闻记》、《北国探索》等著作

明骥 - 影视作品
竹剑少年 (1984) .... 监制[1]

雾里的笛声 (1984) .... 出品人

小爸爸的天空 (1984) .... 监制

战争前夕 (1984) .... 监制

小毕的故事 (1983) .... 监制

天下第一 (1983) .... 监制

儿子的大玩偶 (1983) .... 出品人

魔轮 (1983) .... 制片人

光阴的故事老师斯卡也答 (1982) .... 制片人

光阴的故事 (1982) .... 制片人

大远景 (1982) .... 制片人

苦恋 (1982) .... 监制

龙的传人1981 (1981) .... 制片人

动员令 (1981) .... 制片人

花飞花舞春满城 (1980) .... 制片人

血溅冷鹰堡 (1980) .... 制片人

大湖英烈 (1980) .... 制片人

Z字特攻队 (1980) .... 制片人

紧迫盯人 (1979) .... 制片人

我爱芳邻 (1979) .... 制片人

源 (1979) .... 制片人

西风的故乡 (1979) .... 制片人

天狼星 (1979) .... 制片人

锦标 (1978) .... 制片人

香火 (1978) .... 制片人

一个女工的故事 (1978) .... 制片人

明骥 - 金马奖
2009年11月28日,第46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今晚在台北县县府大楼举行,推动台湾新电影的幕后功臣、前中影总经理明骥获颁终身成就奖。

明骥说,感谢所有参加台湾新电影制作的伙伴,也感谢所有支持者及家人。[2]

『捌』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特征

http://cache..com/c?m=&p=882a9443999f18fc57ea8c62525f&user=
这里有详细的

『玖』 张艺谋经典作品《红高粱》“欢乐颂”式的电影 是终结也是开始

《红高粱》此后的张艺谋再也没有拍出《红高粱》这般“欢乐颂”式的影片,他后来的影片应该说更落地,也更沉郁。不变的是,张艺谋对视觉的迷恋。

时光网特稿 当下的中国电影被有些人称之为“黄金机遇期”,窃以为是相当精准的,但明白无误的现实是,我们正以极其充沛的精力在浪掷这段美丽的时光。

至于说到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在我看来,有两段。第一个是1930年以孙瑜执导的联华公司的创业作《故都春梦》为肇始,直至1937年的中国早期有声电影的高峰《马路天使》。第二个黄金期较为复杂,但却更为深刻。

香港是以严浩、徐克、许鞍华等导演掀起的香港电影新浪潮、台湾则是由侯孝贤、杨德昌、王童所创立的台湾新电影运动。

大陆这边则是由第四代、第五代导演所共同完成的一整套从内到外的电影语言 探索 ,时间是1979年到1989年。这是冷战即将结束之时,华语电影的一次不约而同的集体大爆发。它最突出的表征是让全世界对东方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仅是这些年轻,或不太年轻的电影人,他们的视听系统已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世界认知领域高度接壤。还在于,在这些勤于思辨,且能有的放矢的华语电影当中,能让他们一窥这个古老民族的过去和现在,且姿态往往是置民间与官方皆不顾,一个猛子扎向他们尚能自洽自如的家国梦。

而在这其中,张艺谋初试牛刀的《红高粱》率先登顶于国际舞台,获得当时还叫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熊奖。那一年张艺谋迎来了他生命第三个本命年。姜文恰好是第二个本命年。巩俐正值她22岁的芳龄。摄影顾长卫则三十而立、著名音乐家赵季平四十刚出头。

依现在的眼光来看,《红高粱》是一部极其年轻又相当成熟的电影。当时的人们,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为华人“长脸”的一部电影,基于此,这部艺术气息浓厚的影片,在市场上同样受到热烈欢迎。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勇夺威尼斯金狮的《悲情城市》,同样在台湾电影市场获得高票房。不难看出,人们去看电影,不仅仅是去享受光影晃动时人心的起伏,也是一种潜在的对民族身份的证明。后来,随着华语电影频频在世界影坛折桂,人们也就见怪不怪,又回复到本初的观影惯性中去了。

应该说,《红高粱》的巨大成功,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张艺谋,这个北京电影学院78级摄影系的超龄生。他可以说是中国导演里第一个具有广泛明星效应的导演(不涵指石挥、金山、崔嵬、成龙周星驰、姜文这样的演而优则导的超级大腕)。一时之间,他的经历、他的绯闻,都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而他之后执导或出演的每一部影片都倍受关注。

连张艺谋本人也没想到,他因《老井》中孙旺角一角成为东京国际电影节首位影帝。但在此之间,张艺谋以800元人民币从莫言手中拿下了《红高粱》的电影改编权。由时任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的陈剑雨和后来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的朱伟共同执笔,出于山东民俗方面的考虑,莫言也参予其中。也正是在莫言的帮持下,当地县委批了五吨化肥,才使那些行将枯萎的高粱地重又茁壮生长起来。顾长卫对高粱地的所进行的视觉呈现,直接从新藤兼人的《鬼婆》那里取经。那一片充溢着对女性身体的想像性复原,那么《红高粱》里的那里随风摇荡的茎杆,同样也闪耀着女性的光芒。

莫言在拍摄期还请剧组人员上他的山东高密老家吃饭,当时莫言担心巩俐并不能胜任九儿这个角色,在莫言看来,巩俐身上的学生气太重,毫无乡野之风。看过成片后,莫言承认自己的判断有误。

我早年看过巩俐在《红高粱》之前出演的一部电视单本剧《暑假的故事》,她饰演一家庭教师。一眼看出,她的欧版身材非常抢眼,且她不笑的时候比她巧目倩兮之时更加动人,有着国内女演员所少有的冷硬之姿。张艺谋在中央戏剧学院挑选演员时,曾在巩俐和史可之间徘徊。两人都有着东方女性所少有的挺拔丰满,不客气的说法,眉宇间都有一些杀气。坊间流传,在二人僵持不下时,是以猜硬币的方式决定谁来实现她们的银幕首秀,最终定下了巩俐。私以为,是巩俐山东人的籍贯,才能她险胜过关。

在相当长的时间,不管张艺谋电影中的主创换了一拔又一拔,雷打不动的依旧是他曾经的爱人同志——巩俐。巩俐也凭《秋菊打官司》中洗尽铅华的表演夺得威尼斯电影节影后。巩俐在张艺谋的电影中不管其身份和样貌如何,永远是美丽的、倔强的、深情的、随时准备不惜一切代价,但在大多时候,都不得善终的女性形象。正是从巩俐那些光芒四射的人物身上,人们仿佛看到了这一代人的“怕”与“爱”。

《红高粱》也渗透出这样的“怕”与“爱”,本片最初名为《九九青杀口》,最终还是沿用了原作的名字。这是一部杀气腾腾的电影,死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九儿的前夫,以及爱慕过她的掌柜,还有疑似与九儿有染的土匪。在这样一部经由抗日题材包装下的影片里,荷尔蒙的气息被黄沙一浪一浪地鼓荡着。

在张艺谋看来,这是一部弥漫着酒神精神的,生命力极度恣肆飞扬的影片。但在另一些看来,那些不用腰带的棉裆裤,经由想像臆造出来的造酒工艺,实际有着后殖民主义倾向。此说法,在学界流传甚广也甚久,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提了。但对于第五代导演所激扬出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电影运动,不少人认为《红高粱》是一场虚火极旺的终结。

假如说第五代热衷于文化反思、寻根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弑父情结,在《红高粱》那里,其实都能一一地找到。也许是《红高粱》太过喜气洋洋、而缺乏带有沉重自伐意味的忧患感。又或者那红色的高粱、白色的太阳等景观太过鲜艳夺目,而将第五代最为自豪的意象美学拖进了死胡同。

还有人不满于居于象牙塔之上的电影 探索 ,被广泛的受众所拥抱,认为这是一种从众、一种流速,当姜文高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啊”,又很快传遍大街小巷之时,还有人痛心疾首,言及这是艺术品格的沦丧。更有人指出,影片已从对土地的敬服横渡到对生命的礼赞,影片所着力描绘的无遮无拦的人格力量,是一种脱离现实与人生的,很难看到对岸的,被架空的理想状态。但也许正因于此,生命的勃发和升腾只能在影像里成为一场仿似永无止境的狂欢。

此后的张艺谋再也没有拍出《红高粱》这般“欢乐颂”式的影片,他后来的影片应该说更落地,也更沉郁。不变的是,张艺谋对视觉的迷恋。而在《红高粱》里那个不安于室,随时准备红杏出墙的女人。与她匹配的则是一个乖戾而无能的丈夫,另一个时而懦弱、时而顽强的男性余占鳌(姜文饰)始终没能上演出一幕英雄救美的大戏。

这样的泛着血腥的三角恋在《红高梁》这里是九儿的饮弹收场,而其后的张艺谋的创作则是偷情与刺杀所共同演绎的二重奏。《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甚至包括《有话好好说》和《归来》都有这般的压抑和终不得志。这样看来,《红高粱》则像是张艺谋的一个梦,他后来的创作则由着他对无孔不入的现实所生发的一声声沉浑有力的叩问。

阅读全文

与台湾新电影运动时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大傻演过僵尸的电影 浏览:135
中国电影女性人物图片 浏览:152
现在有什么教育电影看 浏览:756
人和仙的爱情电影 浏览:115
奇幻变形记电影演员 浏览:661
韩国出演大尺度电影的男演员 浏览:293
赛尔号大电影4圣魔之战中文 浏览:888
周笔畅合唱电影歌曲大全 浏览:578
老崔电影全集完整版 浏览:869
启示电影中文版 浏览:976
1957年大众电影图集 浏览:406
成龙电影武打搞笑片 浏览:231
八十年代关于笑的电影大全 浏览:859
一部讲加州孩子的电影 浏览:561
看微电影的网站大全 浏览:695
电影院写着快手 浏览:105
电影院新上映的动画片有哪些 浏览:42
可缓存电影大全 浏览:167
电影演员李琦是否死亡 浏览:933
电影怎么把粤语语音翻译成普通话 浏览: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