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先爱上他的》电影为什么能拿金马奖
台湾电影《谁先爱上他的》是2018年上映的,因为题材的特殊,没有能在大陆上映,但是却以能直面当今社会的敏感问题而获得了观众们和影视大咖的一众好评,但题材好是一方面,主演邱泽的演技也是本片的更大亮点,他甩掉了以往的偶像包袱,以一个邋里邋遢的同性恋者出现在本部作品中,而他更是以这部电影入围了5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题材和主演的内涵实力都如此强劲,这部影片也很难不取得如此殊荣。
纵观本片,无论是叛逆期小孩、同妻、gay、深柜,每一个都是当下社会比较尖锐的话题,而本片将这些话题完美的联系到了一起,并且以自己的方式给了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答复,而另主演们炸裂的演技更是让人拍手叫绝,如此优秀作品怎能不获得大奖呢?
② 现在最值得看台湾综艺节目是什么
自从《康熙来了》停播以后,我就跟台湾综艺圈失联了。哈哈我不知道那些“康熙”艺人现在干什么,也不知道台湾的综艺节目还有哪些可看的。不过一档台湾综艺节目《Ta们说》,让我好像又找回了组织。节目主持人是“康熙”常客曲家瑞哦。
③ 谁先爱上他的电影为什么能拿金马奖
这部电影有两个特点:剧本精彩,演出优秀。这也与市场有关,因此虽然这些薄膜的成本很低,但工作并不粗糙。从剧本到摄影到演出,所有方面都可以看作是精美的打磨。
这种举重喜剧风格确实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拍摄同性主题的难度太大了,导演并没有制作纯粹的青春纯爱情片,而是专注于背后的家庭,失落的夫妻正在积极解决同性恋带来的社会和道德困境。
④ 求一部电影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蓝色大门
英文片名
Blue Gate Crossing
更多中文片名
蓝色夏恋
更多外文片名
Lanse da men
影片类型
爱情 / 剧情
片长
Canada:85 min / USA:85 min
国家/地区
法国 台湾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级别
Australia:PG Switzerland:10
演职员表
导演
易智言 Chin-yen Yee
编剧
易智言 Chin-yen Yee
演员
桂纶镁 Lun-mei Guey .....Meng Kerou
陈柏霖 Wilson Chen .....Zhang Shihao
Shu-hui Liang .....Lin Yuezhen
Joanna Chou .....Mrs. Meng
制作人
焦雄屏 Peggy Chiao .....procer
徐小明 Hsiao-ming Hsu .....procer
王童 T'ung Wang .....executive procer
原创音乐
Chris Hou
摄影
Hsiang Chienn
剪辑
廖庆松 Ching-Song Liao
艺术指导
Shao-yu Hsia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吉光电影公司 Arc Light Films [台湾]
Pyramide Proctions [法国]
发行公司
BuyIndies.com Inc. [美国] ..... (USA)
Peccadillo Pictures Ltd. [英国] ..... (2004) (UK) (DVD)
Strand Releasing [美国] ..... (2003)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Teodora Film [意大利] ..... (2003)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Tri-m Pictures Inc. [日本] ..... (2003)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上映日期
加拿大
Canada
2002年9月8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台湾
Taiwan
2002年9月27日
法国
France
2003年1月8日
泰国
Thailand
2003年1月10日 ..... (Bangko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3年3月1日 ..... (Adelaid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意大利
Italy
2003年3月21日
土耳其
Turkey
2003年4月12日 ..... (Istanbul Film Festival)
瑞士
Switzerland
2003年5月15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美国
USA
2003年6月14日 .....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Film Festival)
日本
Japan
2003年7月26日 ..... (Tokyo)
爱尔兰
Ireland
2003年8月3日 ..... (Dublin Lesbian and Gay Film Festival)
比利时
Belgium
2003年8月27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03年9月9日 ..... (Film by the Sea Film Festival)
美国
USA
2003年10月3日 ..... (Milwaukee LGBT Film and Video Festival)
美国
USA
2003年11月21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英国
UK
2004年7月2日
巴西
Brazil
2004年10月1日 ..... (limited)
剧情介绍
蓝色大门代表着十六、七岁的年轻一代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那时的我们,可以抛开一切烦恼,尽情地做着自己高兴的事情,就像片中男女主角骑着脚踏车在阳光下,轻轻松松享受单纯的渴望所带来的幸福。整个影片的基调是浪漫与温馨。片中人物纯洁的情感就像清澈透底的蓝色海洋一样,晶莹剔透。
阿孟是十七岁的高中女生,她常常感叹自己已不再是“天空任鸟飞,海阔纵鱼跃”的青少年了。无法再天空海阔,该当是心中藏了许多的秘密吧!一天,她把这些秘密全数老实地告诉了也十七岁的小士。
小士与阿孟不同,无牵无挂无心机,整日泡在游泳池中,享受水波柔软地捧托。他最大的心愿是游泳比赛冠军和做阿孟的男朋友。直到那天,他无预警地听著阿孟向他揭露这份她始终深埋在心底的秘密……
究竟是什么样的秘密,让阿孟和小士这两个十七岁的大孩子,一夜之间变成了大人?是什么样的秘密,使得尚不懂哲学是何物的小朋友,却不得不面对生命存在的课题。
于是,他们不再是男女朋友了,也不是普通朋友。他们成为一种若即若离的纠缠。纠缠久了,疲倦了……
他们预约将来,也许三年后,于一扇蓝色大门前再见。
影片评价
可以说,自2000年以来,台湾电影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动,就是易智言的《蓝色大门》(2003)。故事秉承了一种久违了的清新质地,为成人世界带来了一番耐人寻味的“青春物语”。我们对于学生时代的大部分记忆,似乎都是些有关于青春期来临之际的萌动与爱念。老师背后那涂满了字迹的黑板,在你的眼前随时都会衍化成一张张的信笺,那上面有你邮递出去爱情憧憬,也有被丢弃回来的痛楚与酸涩,你在那张虚幻的页面上哭泣与嗤笑,每一点一滴的虚幻遐思,都被一层淡蓝色的忧郁给凝结住了。蓝色大门实际上就是忧郁的门,是你我共同伫立过却又迟迟犹豫着不敢推开的门樯,这是一个你无须知道情节的故事。影片让人重回那个埋藏了无数秘密的纯情时代,永恒的记忆里,任时间它随着那刹那的阳光偷偷闪过,就好像当年你我共同为之迷醉的那首诗。
《蓝色大门》并不同以往的青春萌动影片,在面对异性和同性时,少女的心思是在迷茫之中的。当然,这里也有一些富家子弟不视愁滋味,而贫家少女却另有情怀。影片从男生角度来看,就是一部简单的青春萌动,幻想爱情的电影,但在女生微妙的表露之中,影片脱离了青春爱情,转向了对人生的困惑和成熟。不经意间,影片似乎变的有些深刻了。
青春总是爱幻想的。男生带有男生的幻想,但表白出来却是简单至极。女生看起来无忧无虑,但在内心里却是充满困惑。女生究竟会选择什么性取向?在未来的承诺中,蓝色大门代表着什么?其实他们是没有考量的。然而,影片最后只能让人感慨,青春啊就是青春。
精彩对白
我闭上眼睛,看不见自己,但是却可以看见你。
林月珍:张士豪的篮球。那天捡到的。张士豪的球鞋。他脚很大,十号半吧。
孟克柔:你怎么会有他的周记啊。
你看他的字好丑哦。那天我去办公室交作业,顺手就拿出来啦。
……这是什么。
这是我自己做的。
你还画爱心……这是什么啊。
他喝过的宝特瓶。
你连他喝过的宝特瓶都留着……
哎你怎么乱丢啊。……他的蛙镜……这是他的原子笔……
林月珍:喜欢他那么久,就只能偷偷拍他的照片,捡些他的垃圾。
---------
张士豪:喂,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
---------
林月珍:张士豪他每天晚上都会偷偷来游泳。他是游泳队的。
看什么,什么都看不到啊。
你可以听他游泳的声音啊。
你真的很喜欢他啊。
嗯。可是……不知道他有没有女朋友。
当然有。
不知道他会不会对我有意思。
当然不会。
那……你帮我问。
不要。
好啦。
不要!
好啦~
不要!
拜托啦~
我不要啦!!
好啦!
不要——张士豪!你有没有女朋友!哎张士豪,我有朋友想认识你啦!你有没有女朋友!
-----------
张士豪:对不起哦,信又不是我贴的,是阿勉啊。
孟克柔:信又不是我写的,是林月珍。
其实根本就没有林月珍对不对。是你自己想认识我吧……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我还不错啊。
-----------
孟克柔:你干吗用我的名字写信!……你干吗用我的名字写信啊!
-----------
孟克柔:喂,你到底想干吗啊!
张士豪:我就是要追你啊。
我、很、麻、烦、的。
我也很麻烦啊。
-----------
张士豪:喂,跟我出来会不会很无聊?其实我平常不会那么无聊啦。只是不太熟,要不然我会很好玩。
孟克柔:你想不想吻我?
张士豪:你说什么?在这儿?女生不是比较害羞吗?……我也是啦。
-----------
孟克柔:张士豪,请不要再跟踪我放学,不要再去水饺店吃饭,也不要再来找我了。好不好。
张士豪:那你这样是什么意思?
我是不可能喜欢你的啦。
我有什么不好?……那你为什么要我吻你?
你听不懂吗?我就是不可能喜欢你。
那你为什么要牵我的手。为什么……为什么啊。
不为什么。
那你和体育老师呢?
你不要乱讲。
那……那你为什么要我吻你啊。
你烦不烦啊。
-----------
张士豪:你到底要我讲什么?一个秘密……秘密……我真的讲咯?——其实我尿尿都是分岔的。
孟克柔:什么?
我尿尿都是分岔的啦。莲蓬头,喷水式,从来都不会一直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开口太大了。你不要跟别人讲喔!
……公平。那我也跟你讲一件我最秘密的事。
-----------
孟克柔:……我其实对月珍很好。
张士豪:根本就没有月珍对不对。
有,她很喜欢你。
然后呢?
我真的对月珍很好……都帮她的忙。帮她到游泳池找你,帮她送信,还要帮她背黑锅……其实我一直帮她,是因为……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她。我想……我喜欢的是女生。
-----------
孟克柔:我总以为,如果可以过了和男生接吻这一关……我就不是了。
-----------
林月珍:如果我用他的原子笔……一直写他的名字,把水写干了,他就会爱上我。
-----------
张士豪:你不是喜欢林月珍吗?
孟克柔:我不能喜欢林月珍……我就是不能喜欢林月珍!……我不能喜欢女生。
那林月珍知道吗?
不知道。
要是我,我就会告诉她。
告诉她……告诉她我们可能连朋友都做不成了。这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你一样。这世界其实是很不公平的。
-----------
孟克柔:如果,你十七岁,你想的只是能不能上大学,不再是处男,尿尿可以一直线的话,你该是多么幸福的小朋友啊。
-----------
张士豪:但是总是会留下一些什么吧。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
-----------
张士豪:其实,那天在电话里,我想说的是……如果有一天,或许一年后,或许三年,如果你开始喜欢男生,你一定要第一个告诉我。
⑤ 是谁把同志叫做男同性恋的
中国革命时期,八路军都喜欢说 某某同志,现在同志也还是很普遍,不过在某些场合里说同志意义就不同了,比如在酒吧同志是术语,比如在同事中 男同志 女同志 很正常,只是在场合下用起来就有不同的含义了。
“同志”原指志同道合的人
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在国内,同志也被广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用的称呼,类似“师傅”。比如“同志您好,请问前门怎么走?”。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使用。
“同志”一词的起源
同就是能谈到一块意见相同,志,由士和心组成.士的意思就是为知己而死,心就是幕红颜而生!
在我国古代,“同志”一词的意思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它是作为两个词来使用的:同,即相同、一致;志,即志向。春秋史学家左丘明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意思就是说:品德相同心亦齐,心齐就志向一致。可以看出,在这里,同志是“相同的志向”的意思,与现在作为名词来使用是有很大不同的。
到了现代,“同志”成了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就互称同志。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中,也开始引用“同志”这个词。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的党员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就是我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对“同志”一词赋予崭新的含义,表明党员之间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大目标下的一种新型关系。
1989年,香港人林奕华将自己筹划的首届同性恋电影节命名为《香港同志电影节》,这可能是这层意义的开端。(最晚是)从此开始,在中国大陆之外的中文地区,如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同志”一词逐渐演变成对同性恋者的另一个称呼。用的时候并不是如“某某同志”这样作称谓用,而是“某某是一个同志”、“某某参加了一个同志团体”这样。这种用法起先在同性恋群体中使用,后来影响逐渐扩大,上述地区的社会各界都采纳了这个用法,例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就在《认识同志手册2001年版》中写道:“市长爱同志”。
林奕华本人曾表示:自己希望用来取代同性恋的同志一词,是由孙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联想而来。林一方希望指出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则希望将讨论的焦点从性取向转移到性别议题。此后许多关注各种不同性别议题的人士都希望能用同志一词联结、包含、代表更多人,目前同志一词不仅限于同性恋者,已扩大到国际上通称的LGBT四大族群,也就是男同性恋者(Gay)、女同性恋者(Lesbian)、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例如2004年台湾出版的小说彩虹阴阳蝶,副标题就是“跨性别同志的心路历程”。并且在这层意义之后出现如“直男”这个词汇。
近年进入大陆后,由于绝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同志”这个词汇,使得这层含义反而后来居上。尽管这一层新的含义在大陆地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并使用,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媒体和文件对这一外延含义基本不予采纳。
⑥ 记录片人面桃花
Gay,在英文中除了表示“快乐”、“愉悦”或“高兴”,也用来表示同性恋。使用上,除了引用过去创作的文艺作品时能够用到原意外,或者除去戏谑与文字游戏等场合外,日常生活中已经基本不再使用其“快乐”的本意。
英文字源
Gay这个字拥有关于性方面的意义至少是从十九世纪开始(而且可能还要更早),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女性与男性倡伎被称呼为"gay"(因为他们穿著得很艳丽)。于是到最后,“gay boys”(男伎)就变成了所有男性同性恋的称呼。在美国,这个名词可能来自于游民社群(hobo community):一个年轻游民,或者称作“gay cat”或“geycat”,常常要和另外一个比较年长有经验的游民交好,以获得学习与生存的机会。这种关系有性的暗含成分在里面,因此“gay cat”就变成“年轻同性恋者”的意思。在这些最早的“gay”中最有名的是汤玛斯·柯林伍德(Thomas Collingwood),他是一个胖嘟嘟有著小天使般脸孔的音乐家,在一段长期的失业下陷入生活困境当中。
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在《毛小姐与皮女士》(Miss Furr & Mrs. Skeene,1922年)中的一段引言可能是这个字最早可追溯的使用,虽然无法非常确定她用这个字指的到底是女同性恋,还是指快乐。
她们是……gay,她们很少学习关于如何成为gay的事情,……她们根本就完全是gay。
They were ... gay, they learned little things that are things in being gay, ... they were quite regularly gay.
在诺尔·寇威尔(Noel Coward)的音乐剧《甘中带苦》(Bitter Sweet)是这个字第一次没有争议的使用。在〈绿色康乃馨〉这首歌中,四个过度打扮有如1890年代花花公子的人唱道:
美丽的男孩、聪明的男孩啊,你可能会
对我们的堕落嗤之以鼻,
傲慢的男孩、顽皮的男孩啊,
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
为情感心醉神迷……
我们就是为何“九零年代”
会被称为gay的理由,
我们全部都戴著绿色康乃馨。
Pretty boys, witty boys, You may sneer
At our disintegration.
Haughty boys, naughty boys,
Dear, dear, dear!
Swooning with affectation...
And as we are the reason
For the "Nineties" being gay,
We all wear a green carnation.
寇威尔将"gay nineties"作为一个双关语来使用。这首歌的歌名暗示了同性恋剧作家王尔德,他本身就以配戴著一朵绿色康乃馨而闻名。
Gay有狭义与广义的用法。狭义的gay只有指称一个倾向与其他男人进行性关系或情感关系的男人。广义的gay则同时指称倾向和他们相同性别的人进行性关系或情感关系的男人与女人。(不过关于这点有一些争议,所以有人会使用"lesbians and gay men"这个词。请见同性恋。)至于双性恋倒底有没有包含在这些用法里面,也是一个受到争论的议题(请见双性恋)。
有些人宣称gay是从“Good As You”这句话的首字母缩略来的,不过这是一个根据gay这个字推断回去而来的假词源说。
另外一个民间词源说法是认为与Gay Street有关,它位于纽约的西村,而西村与同性恋文化有连结。根据文件纪录显示,这个名词似乎曾经在1940年代以暗号的形式存在于纽约。“Are you gay?"这个问题表示了可能比局外人看起来还要更多的意涵在里面。
根据华盛顿州安全学校联盟(the Safe Schools Coalition of Washington)的《给学校职员的专业辞典》上所说:
Homosexual:避免这个名词的使用;它太临床医学、遥远与古老了。有时候在指称同性恋行为的才适合使用(不过same-sex是个更好的形容词)。当指称人的时候,与指称行为相反地,homosexual被认为是一种贬低,而gay以及lesbian才是比较好的名词,至少在美国西北部是如此。
因此Homosexual这个词在一部分人眼中也属于“政治不正确”(politically incorrect)的词汇。
中文地区用法
台湾
在台湾,gay已经普遍成为男同性恋社群内部用来指称自己的术语之一,而在社群外部也同样能够接受这种用法。不过,gay始终没有同时成为指称女同性恋用的术语,或者至少没有被广泛接受。女同性恋社群会称自己为拉子。而通常在讲到gay这个字时,拉子会是其相对称的用语。
目前在台湾,gay这个英文字并没有准确的中文翻译。有些人认为同志是gay的一个可能翻译词,但是同志在台湾的使用脉络下包含了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请见LGBT条目),或者甚至是如BDSM这类的性异议者,而gay则只有指称男同性恋。正因为大家无法在gay的中文翻译上达成共识,在台湾还是广泛普遍地使用英文字的gay。
香港
在香港,gay的中文翻译是基佬。但是这个中文称谓因为经常被人以嘲讽的口吻使用而带有贬损色彩。
大陆
gay在大陆用法中也一般不指女同性恋,女同性恋称呼情况与台湾相似。正式文章中很少出现英文原文,用同性恋(者)或男同性恋(者)代替,现在也经常出现“同志”一词。
英文与中文用法差异
英文中gay可以做名词与形容词:
做形容词时:"He is gay"(他是同性恋)的说法很普遍,极少有"He is a gay"这种名词单数形式出现。
做名词时:一般以复数形式出现,描述群体,如"gays and lesbians"(男女同性恋)。但是以单数或少量数形式出现的情况则相比较少很多,如"He is a gay"或者"There are two gays(有两个同性恋)"。这种用法有时会显示说话人带有轻度贬义或打趣的情绪。
中文中,在大陆地区“他是个gay”名词单数的用法则很普遍。但也说“他是gay”。
⑦ 如何评价电影《橘色》
入选圣丹斯的影片大多具有一种非凡骑士般的独立精神,无论是美学还是技术都力求独立和创新,这样才拓宽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在表达人类情感上的疆域。《橘色》就是2015年圣丹斯最具独立精神的影片!
首先这片子再一次证明了纪实风格所能带来的爆发力,以及展现前所未有的基于现实人物困境的喜剧张力,不过导演并没完全模仿前人而做了取舍,长镜头和碎片化的结合,部分景深和声音蒙太奇的,威尔斯式构图。
其次,影片对音乐大胆运用也很是过瘾,特别是古典乐和电子乐的结合真的创造出了体现人物内心的表达。结尾在商店里面,电子乐直接加重了影片荒诞的气氛。随后随着妻子的到来音乐又转而回归老电影的抒情配乐,但最后配乐又完全消失,观众立马陷入对这场争吵的厌倦——这样无章法的风格似乎反而更加活脱。
然后,影片透露出一种匪夷所思的幽默感,比如司机的老婆发现母亲不见了,于是在家里面对着客厅喊道"mama",这时我们先是从景深画面里听见诡异的类似于脚步的声音,结果从角落里,出来的是一条狗。再有影片更多的喜剧效果完全在于演员调度,不知道这些演员是本色出演还是因为导演调教有方,真是每个角色丰满立体。
影片表现美国社会边缘人的生活经验,人物都希望得到尊重,但在现有的社会秩序下,解决问题的重点已经不是环境的改变,导演希望强调人物对自身的重新认识。结局每个人物孤独的单独与各自的空间和影响中,节日的夜晚反而显得更加孤独。但导演在最后还是让两个好朋友和好,给了观众一个温暖的结局,不过也挺心酸和感人的,两人的和好建立在处于社会弱势而被歧视的基础上不得不相互依赖给予依靠,不过,最后两人卸下头套,似乎暗示这两人今后真正坦诚以待。
⑧ 如何评价台湾电影海吉拉
台湾电影海吉拉的评价:
题材新颖,年轻演员演技出色,一部很棒的爱情台湾电影。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1、海吉拉在乌尔都语中意为“性无能者”,是印度的一个特殊群体,印度人认为没有生育能力的男女都应该成为海吉拉,除了极少数的两性人和从未有过月经来潮的女性之外,绝大多数海吉拉人由生理条件正常的男性受阉而成。
4、台湾在一定程度上,思想的开放程度是比大陆走在更前沿的,比如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的片段,在台湾同性恋已合法化。
(8)lgbt台湾电影扩展阅读:
台湾电影海吉拉的剧情介绍:
1、两个性格迥异的女性却意外成了最好的姐妹——何希真、刘宛婷,他们同时喜欢上文棠生。
2、但其实文棠生早就注意到刘宛婷,在好友希真的让步下,婉婷跟棠生进入交往,三人也形成亲密的三角关系,直到一场意外让宛婷发现原来她具有双重性征。
3、而此刻她必须选择作为其中一个性别活下去。
⑨ 台湾为什么能通过同性恋婚姻合法
台湾并不全是开放的,一方面受日本文化影响,有开放的一面,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保守的一面,还有受基督教等宗教影响而保守的人群。只不过在美国欧洲左派的影响下,LGBT渐渐成为政治正确,台湾也跟着这股东风,自我标榜为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于是LGBT文化也成为政治正确,所以社会舆论也开始转向支持同性恋婚姻了。
还有废除死刑问题、民主人权问题、女权主义、绿色环保、一人一票的自由选举等等,都被台湾视为普世价值的一部分。尽管在推行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台湾整个社会还是乐此不疲。
⑩ 如何评价电影《校园情圣》(The half of it,又名《真心半解》)
1、从电影叙事来看,这样一种背景设定似乎暗示着悲剧式的结尾,但是在整个电影却充满了喜剧元素。这样充满欢乐的LGBT类型电影在传统上来说也是对以往叙事结构的一种打破,让人们在看完后会忘记LGBT类型的标签,而只把它称为一部校园电影。
2、从主角来看,每个人在故事中都在打破一些自己和他人的固有成见。
Paul”在和Ellie交往的过程中打破了固有的爱情观,也打破了家人对传统味道的固执,自己研究出了新味道的食物;Aster打破了家庭设定好的交际圈,重新认识了自己需要的是什么;Ellie则打破了同学对自己的刻板印象,也打破了自我的束缚,勇敢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
介绍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名为斯阔米什(SQUAHMISH)的美国小镇上,主角Ellie Chu(莉娅·刘易斯饰)和她爸爸(邹兆龙饰)小镇上显眼的亚裔居民。
Ellie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直到某天学校橄榄球队运动员Paul(丹尼尔·迪默饰)因为让Ellie向Aster(丹尼尔·迪默饰)代写情书而打破这种平静的生活,但没想到的是,Ellie发现自己竟然也对Aster产生了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