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电影《八佰》
《八佰》是由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管虎执导,黄志忠、欧豪、王千源、姜武、张译、杜淳、魏晨、李晨、俞灏明等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
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2021年2月28日,获得2020新浪微博之夜微博年度电影。
剧情简介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杜淳饰)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影片评价
塑造立体的人,是《八佰》的立意与野心所在。以往战争片的主角,要么是正面迎敌的战士,要么是深入敌营的卧底。而该片却从一群逃兵的身上展开,《八佰》能在国产战争片中越众而出,恰恰是因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该片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八佰》的人物塑造采用了群像刻画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来个,但这也会造成“一开始还想把每个人名记住,但后来就记混了”的情况。(《界面新闻》评)
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八佰》没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从片名开始,导演就将焦点设定在“人”身上“古时行军,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百人为佰”。人,才是最重要的。该片从人性出发,既描绘了投身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也刻画了怕死畏战的普通人。(新华网评)
战争是冰冷和残酷的,《八佰》中的“静”凸显了这样的冰冷和残酷。电影开篇用摇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苏州河北岸的“静”,这是满目疮痍之地,没有居民,只有残破与荒凉。“静”是《八佰》一面,由“静”到“动”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战争的对抗与角力的“动态”,也是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更是主题精神的升腾的过程和姿态。在枪火和刺刀带来的惨烈声响中,该片着力呈现了“八百壮士”阻击日本侵略者进攻的几个战争段落和侧面,战争的残酷性首先被传达出来,与之交织的是带有痛感的崇高性。作为一部战争类型商业片,该片正视了战争的残酷,与此同时,也不再采取以往战争片凸显指挥军官个体的智慧与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谢晋元的领导,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合力。(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 程波评)
㈡ 电影八佰评价如何
如何评价电影八佰呢?
整部电影中的战斗情节,以献旗为分水岭,献旗之前,无论是日军泅水偷袭,还是破窗后的正面对射,在设计上都还有点意思。
而献旗后的战斗戏,就十分之勉强,尤其是天台空袭和雪夜撤离,不仅创意贫乏,最重要的是为了营造弹雨血花的视觉效果,强行把八百壮士的伤亡率提升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过桥的士兵几乎非死即伤。实际上参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420人中,至少有400人安全撤离,受伤的也并不多。
这是战争片中典型的跑题:你要表现的是战争的残酷,而不是战斗的激烈,如果把这两者简单划等号,其实削弱了作品的意义。
至于民众被“唤醒”后冲向隔离网,向士兵们伸出的手,实在是一个很失败的煽情。镜头还特意扫过一只只翡翠戒指和金表,以示十里洋场那些纸醉金迷的男女们终于也燃起了民族大义,然而你伸手除了尬尬的镜头效果还有什么意义?难道要隔着铁丝网给那些伤兵一个大大的拥抱吗?
八佰在许多细节上确实算得上用心,但它仍然留下了明显的缺陷,这也是我们的战争片中司空见惯的缺陷。
㈢ 从专业角度如何评价《八佰》这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
从题材的选择上评价《八佰》
从题材本身来说,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在淞沪会战时,四百余人对外宣称战士八百,孤军留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与日军苦战四天四夜,史称“四行仓库保卫战”,这是淞沪会战乃至整个抗战史上颇为悲壮的一幕,这些浴血奋战的战士也被称为“八百壮士”。这一段历史本就动人心魄,适合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进行再演绎。
对小人物的描写细腻
英雄就是身边人?也可以是平民?从这部电影来看,是的!《八佰》背后的英雄史,也是平民史,这让这部电影的格局从四行仓库及其中的八百壮士延伸到了苏州河另一侧的达官显贵、平民百姓,这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覆巢之下无完卵,在大巢将覆之时,没有人能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同样,在日军已经打到四行仓库时,一河之隔的人也必然不会无动于衷。在这部电影中,保卫四行仓库的也并不仅仅是八百壮士,在租界内原本隔岸观火的商贾、帮派子弟、伶人、学生、大学教授等等,最终也全部加入了这场保卫战中,全民抗战!
㈣ 电影八百评价
看了《八百壮士》后,我心中有说不完的激动,这部爱国主义影片,主要叙述当时日军进攻上海的真实战况,我八十八军五二四团第一营官兵五百人,由团长谢晋元中校率领掩护国-军之撤退,并陷入三面之包围中,即战四昼一夜,有四行仓库通过稣州河进入英租界。这里面有一个很英勇的女孩,叫杨惠敏,自愿当童子军,父亲劝她回去,她不肯,说要让中国立起来。上海闹饥荒时,他去维护秩序,还将国旗送到四行仓库,路上危机重重,可为了立志气,强民心她死也要去。
故事的高潮在杨惠敏乘船送国旗一段,令人印象深刻。
大姑艺人唱八百壮士,在烽火连天的上海四行仓库已陷入日军围攻谢晋元沉稳的指挥战斗,杨瑞符营长足智多谋,八百壮士英勇顽强,打退多路进攻。上海各界人民热情支援八百壮士抗敌。女军杨惠敏身负国旗,在日军飞机轰炸下潜入仓库,将旗帜送入仓库。播音员为市民报告八百壮士战斗的情况。(孙爱军)
当时,全国的童子军坚守着“不要饷、不吃粮、不怕苦、不怕死”的号令。我为之感动因为他们不是作文https://www.ZuoWenwang.Net/为自己的利益而贡献,而是为了国家未来的前途而贡献着,不贪生怕死,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800个烈士,多么珍贵的“一笔财富”啊,就这样牺牲在了日本人的手榴弹中,我真惋惜埃这时,我的心中又萌生了憎恨之情,日本人为什么要将八百壮士赶尽杀绝呢?为什么一定要占领上海呢?为什么要攻击中国,不和我们做朋友呢?为什么?为什么?难道,为了统治全世界,日本人要伤害所有人吗?要让所有人看不起吗?
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阔国土,璀璨五千年华夏文明,几万万华夏生灵开始遭受日军大规模的践踏与蹂躏。失陷的国土,逃难的贫民,溃败的军队苦难时刻的开始。日本人,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不是当时的中国不强大,那么,日军也不会来攻击我们了,从现在起,我要发奋读书,让祖国更加强大!让世界各国都和平共处,再也不发生这种事情了。“……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此时此刻,宋祖英的《爱我中华》回响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也像宋祖英那样装满了沉甸甸的祖国。
㈤ 电影《八佰》为何有争议
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看过电影《八佰》了,也深深的被电影中这些战士所感动,因为在这些战士面前,生命和国家尊严相比不值一提,为了保护国家尊严,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相信看过这场电影的人都知道《八佰》是以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原型就是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在“闸北四行仓库”抵御日军的400余战士,但是有很多对这段历史有了解的人都对电影《八佰》有争议,因为他们认为《八佰》在细节问题处理上和历史真实内容不同。
其实不管《八佰》存在什么争议,这部电影还是非常成功的,那么你认为《八佰》为何有争议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㈥ 八百电影评价
对于很少进影院和果粉这些非资深非主流观众来说,《八佰》前半段的激战和中场的护旗,足以成为犒赏他们视觉和情绪的饕餮盛宴。
作为有一定艺术审美基础,有个人独立思考,和对历史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观众,比如我,对影片则是感到失望。
工业化技术度方面是华语电影绝对一流水准,曹郁的摄影也完全有实力问鼎甚至是横扫明年三金奖杯。
最糟的恰恰是导演编剧管虎,是他把一个难得的好题材拍成了一桶半熟的爆米花。将战斗场面升级做夸大渲染,并不为过。射杀战俘,也是华语电影里珍贵的一次血性飞扬,不必理会圣母婊的聒噪,这样处理既真实也理所应当。你死我活的战场,杀敌就该理直气壮。
真正的错误是价值观的混乱和缺失,没有对历史的尊重和负责之心,反而让人看出其中有点卑劣的商业算计。
首先,珍惜生命不等于贪生怕死。对懦弱的逃兵新兵着墨太多,此类人物会有但绝非战场主流,电影里对姜武、张译、包括欧豪和那个小湖北的怯战描写太多太过,也是创作者人文意识的泛滥与意淫。
其次,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来龙去脉,被编导做了个人喜好化的骟割。以怯战小兵视角,切入这个历史事件也可以接受。但是,撤退到租界和其后孤军营生活以及谢将军的结局,不应该有个如实的表现吗?这不是八佰这个集体和这场战斗完完整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吗?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这才是给观众负责任的讲述自己要说的历史。截取事件一段高光时刻,掐头去尾夸大煽情之余,又以畏死来曲解反战的含义,离佳作和史诗的门槛实在是百步之遥。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总体写意,局部写实的比例,明显不适合表现历史战争题材,尤其是华语电影创作和观赏环境,也与影片宣传定位相悖。
银幕上那匹白马,就是管虎创作上的一颗私心。我不是讲述历史,是自己说书。谢将军和日本将领骑白马相见,说为各自的荣誉而战时,这电影已经彻底垮了,那座四行仓库已经轰然崩塌成废墟了。
如果不做商业计算的煽情,楼顶护旗一场和前半段接近写实的战斗拍摄风格一样,情绪的冲击和情感的升华只会更真实深刻。而不是现在这般强行煽情无休无止,让人感到疲劳尴尬。
可能导演只怕观众不知道,我这电影就因为这场戏而审查受阻的。毋庸讳言,审查真的不尽人意。但有些导演的本事和脑子,还真不一定是审查这口锅给砸坏的。
自己屁股坐歪了,摔倒了不能怨椅子。
《八佰》电影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它的上映,能让一些年轻人知道了哪怕是十分轻浅的历史事件和爱国感情,也是一件功德之举。至于电影的艺术品质,那就另当别论,真的不谈也
㈦ 《八佰》这部剧的影评怎么样看过的人都是怎么评价的
这部剧在豆瓣影评目前打到了7.7分,有超过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打了四星及以上,目前看过的人都说好。
《八佰》作为一部民族电影还是值得去电影院一看。
㈧ 如何评价八百这部电影
《八佰》一箭四雕,管虎与委员长的默契
本答案从第二部分开始,内容会复杂一些,如果你想留言批判此回答,请看完,如果你无法理解超过1000字的文章,请谨慎留言反对。
第二部分讲电影最大的bug,第三部分讲如何用一段台词生造出一个根本没有的巨大转折(不是历史上没有,是剧情上就没有)
一
首先《八佰》不是历史片,也不是战争片,它是一部奇观片。
它与历史的差距,很多答案都说了,这里不多说了。单谈一下,导演跟委员长跨越八十余年的默契。
《八佰》拍的好,关键是题材选的好。
首先导演自己在宣传里也说了,一水之隔,喝着咖啡打着赌,就能观看真实战争的事件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奇观,电影再把奇观放大一下,尤其纵身一跃、丈夫许国,确实直击人心,不单是视觉的更是心灵的,看着看着就落泪了。
其次,爱国主义,这是最容易引发共鸣的,尤其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
但是导演厉害就厉害在,它的爱国主义不是歌颂TG的,而是歌颂国军的,这样一些反感主旋律的观众也会喜欢,更进一步说,这都不是国军,是一种超越了党派、阶级的,每一个普通人的爱国主义,更高级的爱国主义。这一下B格就高了起来。
最后,因为不是歌颂TG的,还能跟飞将军孙元良扯上关系,而孙元良的儿子正是台湾著名演员秦汉,秦汉是谁?大家可能不太知道。但是在他那个年代可是跟林青霞齐名的,他与秦祥林、林凤娇、林青霞合成二秦二林(星爷的大话西游里至尊宝还忽悠紫霞自己是秦祥林),也就说他没准能影响金马奖哦。所以导演去台湾拜访秦汉。之前16年他挺姓戴的也是一个道理,此人和秦汉有一个共同点,在省内电影界影响力甚大,1999年到2014年,金马奖12次提名,9次获奖。
片中还有一个高笔,就是没提孙元良(委座本来是要把孙元良的整个八十八师都留下的,孙不干,最后留下400人),按此人的真实形象提,又逃跑又强奸的,秦汉不满意。不按真实形象提,国内观众不满意。不提,秦汉推这部片子时,还可以避嫌,等片子获奖了再找水军在省内给秦先生歌功颂德。所以,导演去拜访片中没有的孙元良的后人秦汉,却不去拜访片中主要人物谢晋元的后人。
㈨ 如何评价电影《八佰》毁誉参半,你怎么看电影向人传达了什么意义
命运多舛的《八佰》总算公映了,针对久旱逢甘雨的中国影市而言,它是一剂真真正正能够带热销售市场的强心剂,针对成千上万观众们而言,它也是非常值得走入电影院一看的电影。殊不知,有关《八佰》的异议自始至终持续上升,从改档前到再次上映后基本上没停过,大量来自电影对四行仓库争夺战的改写。
大家体现战争、勾勒战争,目地并不是提高那类由老前辈血水换得的自傲及其荣誉感,而是借由战争去思考人的本性、去讨论人为灾祸带来的浩劫、去反战且号召将来要永保和平的信心,避免该类惨案再度将临到人们的身上。
㈩ 管虎的《八佰》存在争议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前半部电影拍摄的确实不错,而其中不太还原历史的剧情应该是以血肉之躯护旗。护旗这段剧情出自于1975年台湾出品的电影《八佰壮士》,可以解释为管虎导演想要致敬经典,奈何导演的水平还算不够,让护旗这段在电影中显得格格不入。
毕竟是商业电影,又不是纪录片,管虎导演的《八佰》无论是好是坏,都引发了网友们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甚至背景淞沪会战的讨论。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有很多人在《八佰》上映之前都不知道历史上关于这“八佰壮士”独守上海的故事,甚至对当年的淞沪会战都没有多少了解。
(10)台湾对电影八百壮士的评价扩展阅读
《八佰》是由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管虎执导,黄志忠、欧豪、王千源、姜武、张译、杜淳、魏晨、李晨、俞灏明等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
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该片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