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一部台湾的电影,讲的是一个学钢琴的盲人学生和一个爱跳舞卖奶茶女生的故事,叫什么名字
台湾电影《逆光飞翔》
导演: 张荣吉
编剧: 李念修
主演: 张榕容 / 黄裕翔 / 李烈 / 许芳宜 / 柯淑勤 / 纳豆 / 黄采仪 / 尹馨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3-06-08(中国大陆) / 2012-09-21(台湾)
❷ 有一个电影叫什么钢琴
夺命钢琴 Grand Piano (2013)
导演: 尤金尼奥·米拉
编剧: 达米恩·查泽雷
主演: 伊利亚·伍德 / 约翰·库萨克 / 凯瑞·碧许 / 塔姆欣·伊格顿 / 艾伦·里奇 /
类型: 悬疑 / 惊悚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3-10-25(西班牙) / 2014-03-07(美国)
片长: 90分钟
❸ 电影《海角七号》里面那个很铫的小女孩,就是弹琴的那个,在电梯里唱的首歌是什么
爱你爱到不怕死(完整版)
爱情这几年流行死啦死啦的,比如说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活像睾丸被别人狠狠攥住之后发出的惨叫,居然还有超拔于死亡之上诉求。《爱你爱到不怕死》则是另外一种风格,标题情深如许,但是仔细听核心句居然是:爱你爱到不怕死,但你若劈腿就去死一死,让我大乐,觉得非常有流行的潜质。
《爱你爱到不怕死》是台湾电影《海角七号》里的一首插曲,电影里由一位早熟的小Loli演唱。这部片子是导演借贷拍成,谁也没有想到现在它的票房已经超过4.3亿新台币,所以唱片公司当年根本就不看好,更没有出电影原声大碟。从来雪中送炭者少,锦上添花者众。《海角七号》火爆之后,原声大碟终于要出了,这首《爱你爱到不怕死》也会随之放送,届时大家可以欣赏。
这里先提供一段30秒的Loli翻唱版,128KB的媒体流,质量还不错。听一个很小很小的小盆友口齿不清地大唱“爱你爱到不怕死”,接下来又毅然决然地高唱“但你若劈腿就去死一死”,实在是很快乐的事情。建议达人把这一段做成手机彩铃,我都会去花两块钱下载一首。
Loli翻唱版《爱你爱到不怕死》
然后提供《爱你爱到不怕死》的完整版,由三个人演唱:同恩+马思婷+杨荞安。歌词如下:
爱是什么东西
如果就是种游戏
情是什么玩意
不就是玩玩而已
Honey Darling Babe 或是叫我小亲亲
只要哄我高兴冥王星都陪你去
爱你爱到不怕死
但你若劈腿就去死一死
woo~~爱你爱到不怕死Babe
爱我请你让我疯狂一次
海角七号》红翻天,12岁童星麦子饰演的大大,片中在电梯里哼唱「但你若劈腿,就去死一死……」,不但让马如龙敬畏三分,更成为网友争相搜寻的电影歌曲。这是作词人严云农为大大量身订做的歌曲《爱你爱到死》,原本歌词出现「A片」、「换个姿势再来一次」,被导演魏德圣「退货」2次。麦子日前到香港宣传坦承自己其实不会弹Keyboard,片酬也只有4万元台币。
「Oh?爱你爱到不怕死。但你若劈腿,就去死一死。Oh?爱你爱到不怕死Baby。爱我请你让我疯狂一次。」旋律好听、歌词直接,作词人严云农爆料,原本歌词更劲爆,第1版「 Oh?妈妈,不在家的我,朋友是一只叫『发球(台语)』的狗……」被魏导嫌太A,第2版变成「Oh ~Oh Oh?爱你爱到不怕死,Baby,爱我,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魏导认为「换个姿势」恐怕引起学校不悦,何况当时大大才11岁。麦子只负责唱,并不晓得这段往事,而且她对弹琴一窍不通,她说:「其实我没有学过弹琴,只是演出前恶补过几堂。」
当初导演就是喜欢她什么都不懂,她说:「导演说就是要那样才有天才的感觉。他说我是从50多个孩子中选出来的。」范逸臣拍《海》片仅收20万元片酬,她说:「我是他的5分之1,不过全给妈妈。」
❹ 电影钢琴家的结局是怎样的
钢琴家》是奥斯卡唯一亮点
一双修长、优雅的艺术家的手,在键盘上潇洒地起伏、流动,肖邦那令人沉醉的小夜曲,随著电波,穿过凝重的波兰上空,抚慰著那些被迫在眉睫的战争而绷紧的心。纳粹德国的飞机、大炮声越来越近,艺术家的手在倔强地飞舞著,音乐在试图压倒隆隆的炮火声……但它终于被一颗炸弹淹没、窒息了。
波兰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y)用艺术的美丽揭开了纳粹血腥屠杀的序幕。这部描写二战时一位波兰犹太艺术家幸存经历的电影《钢琴家》(The Pianist),风靡了欧洲,震撼了美国。它被法国、英国电影协会都评为“年度最佳影片”,并获坎城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在23日又赢得奥斯卡最佳、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改编等三个重要奖项。《芝加哥论坛报》评价它是“一部史诗般的杰作!”《洛杉矶时报》赞誉说,“《钢琴家》达到了伟大的程度!”
《钢琴家》并不是虚构作品,它是根据波兰钢琴家斯兹皮尔曼(Wiladyslaw Szpilman)的纪实回忆录改编,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是个真实的故事。
斯兹皮尔曼的父亲是小提琴家,姐姐是律师,哥哥是喜欢文学的英语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他是波兰国家电台音乐部首席钢琴家,在战前的华沙已相当有名气。这是一个典型的犹太知识份子家庭。他们也像无数的波兰人一样,不相信德国人会真的入侵,就像911事件之前,美国人绝不相信有人会用民航飞机撞毁两座世贸大厦一样,人类的天真是永恒的。
在德国已攻占了华沙之后,斯兹皮尔曼全家还在争论,到底把家里那点现金藏到哪里,姐姐说应藏到花盆里,父亲要把钱塞进提琴盒,那位酷爱文学、喜欢幻想的哥哥则坚持放在大厅餐桌上,覆盖一张报纸,理由是最显然的地方反而最安全。但他们绝没有想到的是,纳粹占领波兰后,迅速要求所有犹太人戴上标志,把50万犹太人赶到只能住20万人的隔离区(ghetto);不仅他们的一切财产都被没收,而且一场种族灭绝的屠杀开始了。
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的电影,真实地再现了斯兹皮尔曼书中记载的那些他亲眼目睹的人间惨剧:在隔离区中,家家户户都提心吊胆,不知哪一刻会被枪杀。有一天全家正在吃晚饭,突然纳粹的警车来了,手持冲锋枪的盖世太保冲上了隔街的楼房,他们全家挤在窗户前,惊恐地看到,对面一家犹太人也在晚餐,纳粹军官喝令他们站起来,其中一位做轮椅的老人由于病体和惊恐,怎么也站不起来,于是他被连人带椅一起从窗户扔了出去。老人和轮椅在半空中才分开,然后摔落在石头街道上。被带到楼外的十几个犹太人,被喝令沿著警车的光束奔跑,在半途中,突然全部被射杀……
如此疯狂的屠杀每天都在进行,据《钢琴家》原书,一个瘦弱的犹太孩子,正在大街上走著,忽然遇到了盖世太保,他由于恐惧和紧张忘记了按规矩给这几个德国兵脱帽致礼,立刻被一枪打死。不仅如此,人们还被饥饿和疾病吞噬著。,在1941到1942年的那个冬天,在隔离区里仅是死于伤寒病者,每月就达5000人。
斯兹皮尔曼全家在隔离区近三年之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一起,被集中到火车站;没有谁知道下一步的命运是什么,虽然毒气室的说法已有流传,但人们仍不相信。钢琴家的哥哥居然还在看牛津版的莎士比亚。在烈日暴晒和惊恐等待中,一个想乘机发财的孩子竟兜售糖果,斯兹皮尔曼的父亲凑了全家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块糖果,把它切成六份,每人一块,这成了全家“最后的晚餐”。
铁罐车终于来了,在纳粹枪托的殴打下,拥挤的人群被塞进了运载牲畜的车箱。在上火车的一瞬间,一个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突然把斯兹皮尔曼从人群拉出来。斯兹皮尔曼挣扎著要回父母兄妹身边,他高喊著:“爸爸……”但那个实在是怜惜这位全波兰知名的艺术家,死死地按住他,喝令他快点逃离,保住自己的命。斯兹皮尔曼在书中写道:“父亲向我走了几步,犹豫一下,站住了。他脸色苍白,嘴唇发抖。他试图微笑一下,但是无奈地、痛苦地举起了手,向我挥动著告别,犹如我要走向生命,而他则在坟墓边向我致意。”父亲和全家就这样永远地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失去家人之后,钢琴家被强迫在隔离区做苦工,那双弹钢琴的纤细的手,要去挖土、砌墙,做杂役。有时在结束劳役收工的路上,看押他们的纳粹士兵随意从队伍里拉出几个人,然后用手枪一个一个地把头颅打开花。惊恐的犹太人还在大街上被强迫跳舞、唱歌,供纳粹娱乐。他们让拄著拐杖的瘸子跳,让最胖的和最瘦的、最高和最矮的、老人和孩子配对。他们在拼命地跳,因为只要倒下,就会被欣赏这种恶作剧的德国兵打死。
当50万隔离区里的犹太人被一批批拉去奥斯维辛,最后只剩6万人时,斯兹皮尔曼被波兰地下音乐家反抗组织营救了出来,躲藏到一个公寓里。这个空荡的房间里竟有一架钢琴,已在隔离区里渡过三年,第一次见到乐器的钢琴家欣喜若狂,但他不敢弹奏,怕有人发现他藏在这里。坐在钢琴前,他遏住自己的欲望,只是默忆乐谱,做模拟演奏,让起伏的双手,在键盘上空挥出无声的音符,飞翔在想像的自由世界……
在做苦工的时刻,在废墟搜寻食物的日子里,钢琴家从没忘记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双手。正是这种有一天还要弹琴、还要回到音乐世界的信念,使他坚强地活下去。在朋友无法送来食物的日子里,他曾靠一条面包,维持了整整10天的生命。后来他躲到残墙断瓦、四处浓烟、几近空城的一个楼区。从残存的碗柜中,他寻找任何可充饥的东西,曾靠用过的浴池水,维系生命。在那个被毁灭的楼区中,他是唯一的像鬼魂一样存在的生命。
在经历过无数次险情,全都奇迹般地躲过灭顶之灾,终于熬到苏联红军进攻波兰的1944年底时,有一天,钢琴家正在全神贯注地试图打开一个发现的罐头,忽然听到声响,一转身,一个德国军官站在面前。他顿时觉得一切全完了。在追问下,他承认是犹太人,是个钢琴家。这个德国军官把他带到一个有钢琴的半倒塌公寓里,让他弹一段。他用那双被战争摧残得已僵硬的手,再次流畅地奏出肖邦的小夜曲。
令他惊讶的是,那个德国军官既没枪毙他,也没有带走他,反而帮他在废墟般的一个阁楼中找到更安全的藏身处,并几次给他送来食物。当苏联红军逼近华沙,那位德国军官最后一次来看他时,不仅给他带来食物、报纸,还把自己的军大衣留给他御寒,因那时华沙已进入严寒。斯兹皮尔曼不知怎样感激这位德国军官,只有告诉了自己名字和在波兰电台工作的信息,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回报。
最初从电影中看到这个情节,以为是改编时增加了一个人性闪光的结尾,就像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虚构的那个最后人性复归一样;这是艺术家对人类的一种希冀和理想。但随后读了《钢琴家》的原著才得知,这不仅完全不是艺术虚构,而且原书比电影描述的更加详细、感人:当钢琴家几乎无法相信这个军官的善意,问他是不是德国人时,他回答说,“是。我为发生的这一切感到耻辱。”然后他们握手告别。后来他每一次送食品来的时候都鼓励钢琴家“要坚持住”。在最后一次,钢琴家问他:“我在这里能躲过(苏联红军来后)街上的战火吗?”德国军官回答道:“如果你和我都熬过了这地狱般的五年,那就是上帝的意愿让我们活下去。”他不仅带来了很多食品,留下军大衣,还带来一条鸭绒被。
这位德国军官不仅救过这位钢琴家,还救过其他犹太人。他后来被苏联红军俘获,关进苏联集中营。他在被关押时给妻子写过信,提到几位他救过的犹太人名字,其中就有斯兹皮尔曼。但由于德国军官被关在苏联,虽然钢琴家找到波兰最高官员,恳求帮助寻找这位德国军官,但波兰当局说他们无法干预被关到苏联的德国人。
这真是一个荒诞的人间惨剧:在经历了将近六年、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最后由于这位德国军官的帮助,钢琴家得到幸存。但这位德国军官却在被关进集中营六年多后,由于帮助了犹太人而被折磨致死。因为他说救过犹太人,激怒了苏联人,认为他撒弥天大谎,反而把他摧残死了。
在这之后,钢琴家才和德国军官的妻子联系上。在新版的《钢琴家》一书中,列了几页这位德国军官在战争期间寄给妻子的战时日记。如果说电影“钢琴家”是近几年来我看到的最好电影之一的话,《钢琴家》一书同样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令人感动的书之一,而这本书中最让人震撼的是这个德国军官的日记,他当年的思考简直超过许多今天的所谓知识人。他不仅反对纳粹,同时早就对发生在苏联的红色暴政有清晰的认识。我在这里仅摘录几个片断:
“这里正进行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性的屠杀……法国的断头台,苏联# #的秘密都无法与之相比。……这是一个政权教给那些本来不会伤害别人的平民这样去做的。我们所有人都在犯罪……我们不能被饶恕。谎言是所有邪恶之最。所有恶行都由谎言开始。我们一直被灌输谎言。公众一直被欺骗,没有一张报纸不说谎……工人们都跟著纳粹走了,教会沉默不语,中产阶级吓得不敢有任何表示,知识份子同样。在过去十年来,任何个人都无法自由表达任何意愿。对那些谎言制造者必须以武力制服。”
这位真实的德国人的故事,更使我坚信,人绝不是以种族分类,无论在哪个种族中都有人性的美丽和人性的邪恶。斯兹皮尔曼的这部纪实作品早在1945年战争一结束就写出了,并在次年出版,但书很快被波兰当局查禁。因为他的书不仅写了纳粹的残忍,同样描写了乌克兰人、立陶宛人做纳粹帮凶的残暴;还有那些向纳粹出卖犹太人的波兰败类。同时也抨击了犹太人本身:那些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在穿上警服、戴上警帽、拿起警棍的那一瞬间,他们的天性立刻变了,马上焕发出盖世太保精神。”这样的内容当然不被# # #的波兰当局容忍。
斯兹皮尔曼的书直到三年前才被重新发现。1999年底被译成英文后,立即成为畅销书,进入伦敦自传作品前五名,登上《洛杉矶时报》畅销榜,并获“全球犹太人文学奖”。也是浩劫幸存者的犹太波兰斯基去年把它搬上银幕之后,《钢琴家》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
《洛杉矶时报》书评家富兰克(Michael Frank)说,“它是传记文学的伟大贡献,是永恒的历史和人类价值的记录。”《华盛顿邮报》评论说,“斯兹皮尔曼的回忆录是一个清晰的声音,升起在这种声音消失的世界。我们幸运地有他这位见证人。”影评家说,“音乐是他的激情,而幸存成了他的杰作。”
虽然《钢琴家》今年没有获得最佳影片奖,但我丝毫不怀疑,它会像《辛德勒的名单》、《人生是美丽的》一样,被列入世界经典影片的行列。
影片开始时,是1939年9月纳粹进攻华沙,斯兹皮尔曼弹奏的肖邦小夜曲成为波兰电台播出的最后一支乐曲。影片结尾时,是1945年波兰获得自由后,波兰电台播出幸存的斯兹皮尔曼弹奏的6年前被迫中断的同一支乐曲(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那双被砖头磨出老茧的手,那双扒开冒烟残墙的手,那双被严寒冻僵的手,那双捧起漂著死蚊虫的水送向嘴边的手,那双从德国军官手里接过面包果酱的手,再次奏起肖邦那轻柔、美丽的小夜曲——它是音符取代子弹,文明战胜邪恶的宣言……
2003年3月24日于纽约
作者注:
中国大陆把“The Pianist”译为“钢琴师”并不确切,无论意译还是直译,都应译为“钢琴家”;正如不能把小提琴家译成小提琴师一样(“师”好像有修理钢琴的意思)。而台湾把它译为“战地琴人”则更荒唐离谱,“琴人”好像是生造名词,而“战地”两字完全是强加的,原文根本没有这个意思。而且以战地记者等习惯说法,“战地”两字给人以随军作战、报道的印象,而实际上这位钢琴家和毫无关系,只是浩劫的幸存者。
❺ 台湾一部男主人公弱视有妈妈和妹妹,钢琴弹得很好,女主人公打工帮妈妈还卡债爱跳舞的电影叫什么
有印象,好像是叫《逆光飞翔》
❻ 被称为人生必看电影的《钢琴家》,是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皮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 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❼ 海角七号中的一首钢琴曲叫做1945,是什么含义
《海角七号》整片灵魂配乐《1945时代的宿命》作者--骆集益--独家专访 哈哈,这个专访真的是独家啊!因为现在媒体都是一面倒地访问魏导和男女主角,不会有人想去访问幕后的工作人员。没关系,我来!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 《海角七号》的音乐总监是我弟吕圣斐和一个好朋友骆集益。看电影时,我深深被情书口白的配乐感动。之后问了我弟,才知道这是骆集益作曲的,并不是我弟。我就想打电话给小骆向他致意。 结果我妈先出手,哈哈。一个60岁的妈妈,看了《海角七号》,也变成影迷,整天听着音乐套票送的CD,后来就忍不住打电话给骆集益,表达一个曲迷的感动。我跟我妈要了小骆的手机,然后前天打电话给他,告诉他我对他的曲子的热爱。他说他很感动我打电话给他,能获得我的肯定他真的很高兴,然后就聊了一些参与这部电影音乐制作过程中的点滴。 今天凌晨1点多,小骆又打电话来找我聊天,我才知道之前我那通电话,对他来说竟然如此重要。 原来,电影大红之后,他看电影官网上的讨论,很少看到对他呕心沥血之作的回应,大多都是讲范逸臣唱的《国境之南》和《无乐不作》(这两首歌是我弟编曲的,还有大大唱的《爱你爱到死》曲子是我弟写的),所以感到有点小闷。直到我表达了对这曲子的热爱,并告诉他我看过《海角七号》的所有朋友,都深深被这曲子感动,他才知道原来大家是很喜欢这首曲子的,心情变得很阳光。当然,我也因此感到相当高兴。 今天的长聊,小骆也告诉我这首曲子是如何诞生的。当初魏导告诉他日本教师和老友子的故事时,他感到非常感动。作曲时,就一边看着电影画面,在昏暗的灯光下,把自己想象成那在船上的日本教师,去感受那心酸与不舍。最后,终于做出自己也感动到的曲子。真的是呕心沥血之作呀!难怪听到会让人起鸡皮疙瘩~~ 自从脱离音乐圈、回到科技业的本行之后,就和昔日音乐圈的朋友很少联络了。这次因为《海角七号》,让我和老朋友又有了交集。一边听着小骆的《1945》这首曲子,一边想着十多年前,我、我弟、小骆三人几乎每天晚上,窝在小骆的窝谈着音乐梦、看电影的青春时光,心里头暖暖的,C'est la vie...... 幕后工作者总是寂寞的,比起站在舞台享受着灯光与掌声的表演者,幕后的辛苦很难让外界体会。所以,有机会的话,我们还是要对他们表示感谢,让他们获得更多能量,来为世界创造出更美好的事物。 2008/10/8 00:45 am.后记: 昨天下午去看了第四次的《海角七号》,所有的笑点都预先知道了,所以也就不再觉得那么好笑,但是却仍然被《1945》的感人旋律感动到头皮发麻、全身鸡皮,真是有魔力的曲子啊! 回到家之后,突然脑中浮出一个画面,是我在国家音乐厅听着交响乐团与平台钢琴演奏出《1945》的场景。对啊!如果《1945》能在国家音乐厅演出,那听起来一定比在电影院的更震撼。那真是台湾电影配乐之光啊! 呵,我要赶快去逼迫骆大师,看能不能把他的作品改编成气势更磅礴的交响乐作品。 各位看倌,如果你也觉得这是好主意,要不要来一起要呼喊一下啊? 我要《1945》交响乐!(敲碗) 我要《1945》交响乐!(敲碗) 我要《1945》交响乐!(敲碗) 我要《1945》交响乐!(敲碗) 那个野玫瑰,好像也没有人提到原作曲者是Franz Schubert...小学 音乐课本应该都有介绍『艺术歌曲之王』吧!还有,两位编曲者把野 玫瑰的和声改编成那样,应该是故意的啰!表示这首歌曲的『旋律』 深入世界各国,融合成各种风格。。。 歪妹at October 4, 2008 08:04 AM comment 《野玫瑰》在《海角七号》里,有很深的涵义吧,因为从电影一开始茂柏的哼哼唱唱与月琴的随意弹奏,就为电影最后演唱会感人的高潮留下伏笔。我觉得精神科医师陈丰伟,在他这篇《残酷的海角七号,乡民不解的野玫瑰》( http://blog.eroach.net/index.php?load=read&id=181) 中,或许看出了魏导的用心。 两位编曲者,一定是和魏导深入沟通之后,因应剧情的需求来编这首曲子。当这首曲子后段的儿童合唱与如泣如诉的弦乐,随着老友子年轻时令人心碎的回忆画面,在戏院缭绕时,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流下眼泪吧,至少我有...... Blog Owner at October 4, 2008 07:12 PM Reply 从八月底看完海角七号后到现在,我发现自己无时不刻都在哼1945(当然是在心里哼啦).它 是我听过最优 美的电影音乐,真的. 听说原声带有收录这一首,不过填了词,由范逸臣主唱,我觉得好失望.不是范逸臣不好,而是骆 老师的原作, 就已经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了,实在不需要配上任何的文字啊. 如果骆老师有出个人专辑的话,请版主一定要告诉大家喔. 一部片子的成功,本来就是很多很多的因素组合而成,不管是剧本、导演、演 员、音乐、口白、道具等等……缺一不可。而「1945」这首曲子与其说是整部片 「灵魂配乐」,不如说是整部片子的「灵魂主乐」,即使只是单纯的聆听音乐, 依然可以在脑海浮面,因为,这首曲子本身就很棒的故事了!谢谢你,骆老师给 了我们这么棒的音乐。 预告片里1945的曲调让我们产生了「这部片不看不行」的念头, 看完电影后,又再去冲了音乐套票, 即使在家里已经听了那么多次,昨天再进电影院时, 还是在海与夕阳与音乐与口白的催化下不断冒起鸡皮疙瘩。 仙剑的音乐我也很喜爱,十几年来不断重复聆听,没有腻过, 知道作曲者是同一人时真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Q-Q 骆老师真的很棒很棒!>/////////< 昨天下午去看了第四次的《海角七号》,所有的笑点都预先知道了, 所以也就不再觉得那么好笑,但是却仍然被《1945》的感人旋律感 动到头皮发麻、全身鸡皮,真是有魔力的曲子啊! 回到家之后,突然脑中浮出一个画面,是我在国家音乐厅听着交响乐 团与平台钢琴演奏出《1945》的场景。对啊!如果《1945》能在国 家音乐厅演出,那听起来一定比在电影院的更震撼。那真是台湾电影 配乐之光啊! 呵,我要赶快去逼迫骆大师,看能不能把他的作品改编成气势更磅礴 的交响乐作品。 我是光看到这首曲名叫"1945",就让人有很大的感伤, 就像是萧泰然老师作曲的 "1947 序曲",或 11 月的一部电影 "1895", 用年代取名,通常比一般曲名来得震撼, 请问版主哪里可以找到1945原曲呢?不好意思这问题会不会有些笨! escudo74 at October 8, 2008 02:40 AM comment 即将出版的《海角七号》原声带CD,现在确定会加入1945纯音乐版了啦~~
❽ 台湾一部电影,讲关于乐队的
莫非是 《海角七号》
几个活在不同角落的小人物各自怀抱音乐梦想:失意乐团主唱阿嘉、只会弹月琴的老邮差茂伯、在修车行当黑手的水蛙、唱诗班钢琴伴奏大大、小米酒制造商马拉桑、以及交通警察劳马父子,这几个不相干的人,竟然要为了度假中心演唱会而组成乐团,并在三天后表演,这点让日本来的活动公关友子大为不爽,对这份工作失望透顶,每天顶着臭脸的友子也让待过乐团的阿嘉更加不高兴,整个乐团还没开始练习就已经分崩离析……
❾ 求2006或者2007年台湾的爱情电影,只记得里面的男主角会弹钢琴。。
不能说的秘密 周杰伦 演的
❿ 《不能说的秘密》电影中的钢琴曲都叫什么啊,有没有完整版本的
http://www.haoting.com/special/msp_6013.htm
这里有这个电影的原声碟在线试听
里面的曲子都有名字,想下载的话按照名字在酷我音乐盒上下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