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杜笃之的悲情城市
不过随着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发展,后期录音还是逐渐显示出其弊端,原因固然包括这种录音技术先天的缺陷,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新电影运动的导演喜欢用群众演员,这大大提高了对现场声音还原性的要求,如果使用配音员,那么配音员格式化的声音与语气同群众演员的口语化的言说方式会存在较大差异,这会导致片中人物情感的一定程度上的不真实,杜笃之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1986年,在侯孝贤的《恋恋风尘》中,杜笃之开始了现场录音的尝试,按照他本人的回忆,台湾电影史上的同期录音,就是从侯孝贤拍阿公李天禄的声音时开始的。
在侯孝贤的另一部拍摄于1989年的电影《悲情城市》中,杜笃之将录音室搬到现场,开创了台湾电影同期录音的时代。《悲情城市》是第一部完全采用同期录音方式进行的台湾电影,它的巨大成功与杜笃之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在《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金狮奖之后,侯孝贤一掷千金,购买价值100多万台币的全套录音设备赠与杜笃之,鼓励他继续进行录音工作。侯孝贤给杜笃之带来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为了同一个事业而奋斗的精神,一种对功利心的鄙夷,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信任、扶持,使杜笃之深受感动,它们逐渐内化为其日后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准则。
⑵ 台湾电影《悲情城市》改编自什么
以二二八事件为背景的
⑶ 台湾电影金马奖的历史回顾
台湾电影金马奖(Golden Horse Award)创办于 1962 年,是台湾地区举办的电影奖项,为了促进台湾地区电影制作事业和表扬对华语电影文化有杰出贡献的电影人而设立。金马奖每年举办一届,其不仅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奖项,也有「华语电影界奥斯卡金像奖」的美誉,为华语电影业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同时与「金钟奖」和「金曲奖」并称为台湾三大娱乐奖,合称为「三金」。
金马奖在华语圈中历史最为悠久,并且评选条件中不设地域限制、评选对象面向所有华语电影和华语影人的奖项。金马奖是台湾为促进华语片制作事业,对优良华语片以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项竞赛奖励,奖励了许多优良华语影片及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成为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指标,对华人电影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和鼓励。金马奖至今已举办五十四届,参赛作者主要是华语发音或华人制作的影片。
⑷ 豆瓣评分最高的十部台湾电影
豆瓣评分最高的十部台湾电影:
1、一一(2000)
豆瓣评分:8.9
导演:杨德昌
主演:吴念真/李凯莉/金燕玲/张洋洋/萧淑慎
类型:剧情/爱情/家庭
侯孝贤曾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这部片子是关于岛民的故事,即使不甚了解台湾的那段历史也能从中感受到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悲凉,进而感慨的是人于时间长河中的悲凉。
⑸ 一个犯罪类型电影每作案一次就把车埋了
“有两个女的被一伙犯罪份子抓到一个车库里强奸了(有点露)”,该电影名字为为《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简介:
《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是一部1989年发行,由侯孝贤执导的反映台湾历史争议“二二八事件”的电影。影片先行参加意大利威尼斯影展并荣获最佳影片“金狮奖”的殊荣,成为首部在世界级三大影展内荣获首奖的台湾电影,据信这是影片未遭禁演或删剪的理由。
《悲情城市》剧情介绍:
当代台湾社会的灰色寓言,都会浮世风景中喑哑的安魂曲。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
台湾基隆一户林姓人家有四个儿子。父亲年迈,老大文雄主持家务。文雄因有女无子,另娶小妾。老二被日本人征调南洋当军医,一去不返,妻子守了活寡。老三文良被征到上海,为日军作翻译,年轻的妻子留在家中。四弟文清自幼聋哑。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被日本占据的台湾回归祖国 ,群情欢腾。不久,老大的小妾生下了儿子。台湾光复后,从大陆来了接收大员、国民党、地痞流氓、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人士等等。老三回来后因问题,被打得精神失常。老四和好朋友、小学教师吴宽容,经常与一群社会主义青年聚谈,议论欠薪、失业、贪污、军人蛮横无理等社会问题。
一次,大家情绪激昂,慷慨高歌《流亡三部曲》,老三因受歌声刺激,精神得以恢复正常。后老三与黑社会分子混在一起,从事伪钞生意,时常互相仇杀。小妾的哥哥亦勾结流氓进行走私活动。老大反对仇杀及走私,但又要维护兄弟情义和家庭利益,使事情更为复杂。流氓勾结上层官府,以罪逮捕老三。老大多方奔波,终使老三获释,但他的疯病却复发。哑巴老四脚踏实地,从事照相业务,与吴宽容在矿区当护士的妹妹宽美结为夫妻。
二·二八事件发生后,百姓奋起反对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国民党当局大肆镇压。不久,一些为台湾前途而奋斗的志士在活动中走风失事,老四被捕。老大在声色场中死于流氓的枪击。老四的妻子茹苦含辛,抚养着呀呀学语的幼儿。
⑹ 台湾有哪些好看的文艺片
谢邀!感谢关注奥斯卡,与你一起揭晓心中的谜底。
5、《蓝色大门》
豆瓣8.3分,超28万人标记。19岁的陈柏霖和19岁的桂纶镁迸发出来了不一样的故事。
像张士豪那样的男生是每个女生都喜欢过的吧,高高帅帅的,打篮球,骑山地车,笑起来很阳光,但那时候一般都不会有勇气去争取的啊,等到已经长成大人已经满怀勇气了的现在,那样的男生就没有了。
⑺ 跪求《悲情城市1989》百度云高清资源在线观看,陈松勇主演的
链接:
⑻ 侯孝贤,杨德昌和李安在台湾电影谁的地位高
论三者在台湾电影谁的地位高?就好像对比西施,貂蝉,或者王昭君谁更美丽,真心无聊且极具主观性以及不确定性。中国人尤其是梁山好汉夺位成功以来,是要排个位次的。那就给大家白话白话吧。
艺术性,没法比,三者都很艺术,在艺术精英眼里,艺术美不是只有春花,还有秋月。所以在文艺界三者地位可谓“仁者见仁”,难分高下,并且艺术本身就不能量化。
力量性,优秀电影是有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力量的。《悲情城市》,《牯岭街》,两个立场反映台湾社会生活,所以侯杨二人促进台湾社会族群彼此认识,和解与融合,这点上李安电影就没有这样的力量,但是其《断背山》反映出来的东西,改变了世界社会(除了极其保守社会)对同性恋的包容以及同性婚姻平权的进程。简言之,前两者电影的力量有一定地域限制,但是李安没有这个困境。
流行性,我们动不动就想对比地位高下,其实是对比的流行程度。艺术本身不能被量化,但是艺术却能转化成比较可以被量化的东西。比如票房,粉丝数量,得奖数,导演酬劳等等。如果从这点看,李安无疑是台湾乃至华人电影执牛耳者,其次在本土意识抬头的台湾岛内,当然是《悲情城市》的侯孝贤,最后才是人缘一般的杨德昌,最最主要的是前两者依然健在,依然活跃在电影圈,所以还在创造流行,后者驾鹤西去,不会再有新作品出现,影响力也会日渐淡薄。
所以,李第一,并且无人可以撼动其地位,候第二,台湾电影“国师”般存在,杨第三,台湾电影过去的传奇。
⑼ 悲情城市的影片评价
《悲情城市》是以“自然法则”出入,是以知识分子展现为现象,描述“自然法则底下人们的活动”。(作家阿城评)
《悲情城市》借着台湾“二·二八事件”前后,将一个地方大家族的兴衰事迹挥洒成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全片在多线叙事、众多人物关系的网脉中,不带乖张暴戾地诉说着历史。(《中国青年报》评)
描写台湾“二·二八”起义的《悲情城市》,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折射出历史的嬗变。这个大家庭最后七零八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林文清与宽美的爱情,也成了这个大时代下的一场悲剧。(新浪娱乐评)
《悲情城市》描写国民政府治理台湾初期,以一个基隆林氏家族的兴衰故事,侧写出时代变迁与政权轮替的过程中,难以回避的族群冲突与身分认同问题。影片勇于突破禁忌,在解严之际便大胆碰触敏感的“二二八”议题,以宏大的历史格局再创台湾电影新页。(新浪娱乐评)
⑽ 你心目中的侯孝贤电影三佳分别是哪三部
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有杨德昌、曾壮祥、万仁等。他们的作品有《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小毕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
台湾新电影运动兴起的原因有:
1、电影业的不景气,中影改组;
2、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影响;
3、新的电影观念(作者论、艺术电影)等美学标准的输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现(独立制品相对自由为侯孝贤、陈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现提供了机会,留学欧美的青年归来如万仁、杨德昌、柯一正)
5、台湾社会的转型:70年代末国民党权威统治的松动,台湾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般宏大的影片,是因为侯孝贤不再只是把创作投视于自身的记忆,而投向了整个民族国家的记忆,这是大师级导演的水准。就像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田壮壮有《蓝风筝》,这些同样都是把视线投向了社会的。
不再拘谨于小我,而是通过小我投射到整个社会。
一个导演能有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担当,能够直面国家民族的历史,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题主所说的主流电影界评价最高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