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回看《一个都不能少》 - 电影影评
初中时,在亚洲电视看了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大陆普遍的失学现象是难以有切身理解的,我们的同情也只能是短暂的寄籍,透过无数次的学校集体捐款、参与义工活动、饥馑运动,对中国大陆有需要的人民伸出援手,仅此而已,谈不上有深刻的心灵震颤。在物质丰厚的社会,我们过着便利的城市生活,舒适的居住环境让大部分人看不见更大部分的社会现实,而我就压根忽略了这部电影中的艰涩、朴拙的生活与面对着的许多没有实则经验的生活问题。《一个都不能少》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切面,这样一个切面不偏不倚落在中国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上,而这个现状是非常可怕且严重的。初看这样的电影并没有甚么东西把我吸引过来,平时看的大制作多了,故对这样电影接触不多,但这绝不是我谢绝现实电影的口实,反而因为我对文化的深爱,在看完贾平凹、苏同、余华的一大堆文字后,对中国大陆贫困农村有更进一步的好奇与探勘的欲望。
电影的背景是中国河北一农村,一个老头儿(高老师)教一班穷苦的农村学生,因要回放假回乡一个月,村长找来只有十三岁的魏敏芝担任代课老师,并答应给她工钱五十块。电影的故事结构极为简单,只有一条发展线,起点是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她跑得快被拔尖去参加运动会了,魏敏芝硬是不给人,因为她答应了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她被拔去了,这件事令她的心就是放不下来;而另一个学生长张慧科到城里打工去了,又失了一个学生,魏敏芝一连不见了两个学生,不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好,于是就决定到城里找张慧科。故事因此由农村场景转移到城里去,展开了魏敏芝寻人的故事。故事十分简单,但所探讨的问题却极为沉重。首先,电影带出了一班纯真的农村儿童,他们没见过世面,在农村里受教,这里有一点很有趣,他们学的东西就是「抄课文」,这还是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的,抄完了再抄,我会问:「这样除了练字外,还能学到些甚么更实质的东西?」,因此可想而知,高老师的学历不高,他所教的就只是把课文一五一十地抄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五一十地抄录,这就算一节课了。这让我难以想象,我们平时修的科目加上课外的有十多科之多,而且老师都经过极为严格的考核才能拿到文凭开课,师资优良,因此对于影片中的高老师的封建式教育觉得极之迂腐,但这或许就是电影所要反映的一个问题:农村教师的学历不足。而让只有十三岁的魏敏芝来当代课老师,这个问题也就更显而易见了。况且,以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带一班学生是不合理的,出了问题难以应付,而本身就会引出更多的问题来,影片中,魏敏芝要到城里去找张慧科,没钱乘公交车出城去,因此领着一班学生去搬砖块赚取车费,这就是一个问题。
另外,影片所勾勒出来的城市面目也令人看了不安,尤其是中国大陆那种习惯成自然的上下级身份,即使是对一个乡村来的小孩子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电视台要见台长,那个接待处的女职员对她说话的口气和态度就表明了就种社会阶级性,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这活龙活现就是大陆社会上下级的例子。以前到内地我就有这样的一种经验,我们向一个蹲在路边的「公安」问路,他蹲着抽他的烟,完全把我们当透明的看;更不能容忍的一点是去厕所要收钱,而那个看门口的人口气又大,没钱滚开的嘴脸让我哭笑不得,也不就一元,不是我付不起,而是你不觉得这种现象十分可笑吗?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说:「我们是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有资源,有人口,八亿或者十亿,能够同心协力的话,我们在亚洲的情况,哪里会不及日本?由于长期的专制封建社会制度的斫丧,中国人在这个酱缸里酱得太久,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酱缸的污染,跳不出酱缸的范围。年代久远下来,使我们多数人丧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道德的勇气,一切事情只凭情绪和直觉反应,而再不能思考。一切行为价值,都以酱缸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为标准。因此,没有是非曲直,没有对错黑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事物的认识,很少去进一步地了解分析。」这种「酱缸」文化即是所有中国人共有的弊病,从这部电影里你就能领教不少,或者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就能领教上不少不少不少了。
如想了解中国社会如今的怪诞,可去图书馆找专著来研读,可到研究所听讲师的漫长的讲座,或者更便利的方法是去看看余华的小说《兄弟》,那种中国社会由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光怪陆离,在这本小说中一露无遗。我不想在此谈中国社会问题,这种问题太沉重、太大了,大到我不能承受的程度,就交给大学的社会系去深讨吧。我们说到电影,电影是以一种纪录的形式呈现社会上的各形各色的问题,像我们身上的第三只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一个都不能少》十分简单,它要反映的是如今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当中可看见更多更多的中国问题,这就是电影所能做到的,也是观众所能发现的。影片的结局是个好的结束,魏敏芝的寻人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得到了许多捐献,张艺谋似乎不想抹煞中国人性的存在还没在时代的转变中倾向于麻木,但这不是所有中国贫穷农村所能得到的幸运,还有无数的中国农村儿童在失学与工作之间浮沉。
2.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
这部剧是以接地气的乡村风格展现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在北青网评价当中曾经写到这部剧穿插一些诙谐幽默的情节和真挚的爱情故事。让整部电视剧既严肃又轻松活泼,成为了观众喜欢的热点。
这部剧是观众联想到以大的事业,可以理解为脱贫工作不能少了任何地方从小处联想,每个贫困人口都不遗漏。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剧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热情讴歌。这部剧反映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第一线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典型的经验。
主要讲的是,一个村子因为地质灾害严重,所以脱贫的帽子始终摘不掉,为了响应一个都不能少的号召,市委决定将整只村子整体搬迁合并到这个县当中最富裕的地区。
3.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好看吗
好看,这个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偏远山区的学校里的一个年龄很小的老师,为保障班级学生的人数一个都不少的感人故事,感觉很有意义,没有武打情节,只是有点煽情,我感觉还是可以的,很值得看!
4.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看过《一个都不能少》这一部体现贫困地区老师学生学习培训、日常生活的喜剧片后,我心被深深震奋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应对着画面,含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来到……”的情况下,我的泪也不由自主流着了出来。
小魏老师实际上仅有十三岁,假如换在大家这里,她应当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更好地那五十块钱的补课金,为了更好地多地老师说的“这种学员,一个都不能少”,她千辛万苦。
为了更好地能筹资到去县里的车前,她带上学员去dnf搬砖;车钱不足,她就徒步去城内,在城里她也是一分钱也不舍得胡乱花钱,肚子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剩菜,口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更好地划算,她写了一个夜里的寻人启事,听闻上电视机请人更快,她竟在电视台节目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内心只有一个想法,那便是多地教师临走时的嘱咐——“一个都不能少”。
5. 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生活很艰难,但这仍然不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这里还有一位姓高的教师。虽然,他已经好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了,但仍然坚持当一名农村教师。不幸的是,高老师的母亲生病了,所以,他不得不请一个月的假回家照顾母亲。
于是,魏敏芝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县城接他回来。小魏带领同学在附近的砖厂搬砖,赚了15元,但还 是不够买票的钱,只好让孩子们帮她逃票,但在中途被售票员发现了,赶下车,她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来到了县城。千辛万苦找到电视台,她上了电视,面对镜头的那一刻,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节目播出后,大家都帮忙找人终于,找到了他,很快两人就相见了,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记者带着市民的慰问回到学校,魏敏芝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孩子们一个都没有少。
6. 《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如今怎么样了
说到魏敏芝,还有人记得这个名字吗?在1999年上映的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扮演同名女主角,该片拿了不少大奖,包括获得56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魏敏芝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只有13岁,从没有拍过电影,长相也平平,但她自然纯朴的表演深深打动了所有的观众。魏敏芝在这部戏之后,没有选择继续留在娱乐圈,而是听了张艺谋的话重新回学校学习。2004年,魏敏芝报考电影学院导演系,可惜没能进入三试。同年,魏敏芝以460分考进了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影影视传媒学院编导系。后来,魏敏芝得到交换学习的机会,到美国杨百翰大学深造传媒电视专业,经过自己的努力还学会一口流利的英语。魏敏芝留学期间,不止学到很多专业知识,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一次同学聚会认识了美籍华人刘锦辉,两人08年走进婚姻的殿堂。魏敏芝完成学业后,已经成为一名导演。如今的魏敏芝,不但有幸福的婚姻,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大家一起祝福她们一家三口幸福快乐吧。
7. 国产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究竟是不是真实故事
是真实故事,国产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导演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讲述魏敏芝给水泉小学代课的故事,因高老师叮嘱不能少一个学生,魏敏芝实现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进城寻找学生张慧科,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一个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剧情片,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由导演张艺谋拍摄。
该片使用一班非专业演员制作一出像纪录片的电影,故事主题是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在该片中张艺谋保留了演员本身的名字。本片获得十项国际电影奖项,包括金鸡奖、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一个都不能少》最后是在孩子们用彩色粉笔写写画画的画面中结束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结局。一部影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却无法改变一个地区贫困落后的教育面貌;一个导演可以给自己影片的结尾涂抹上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却无法给严峻的社会现实涂抹上同样的浪漫主义色彩。
本片让观众读到了一种荒诞。荒诞得居然可以叫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孩来代小学生的课,而那个身无分文的小女孩,居然会为了一个学生进城冒险;荒诞得让三元钱一瓶可乐的时代,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却如此珍贵;荒诞地看到教室的内间是寝室,老师得和住校生挤睡在一起。种种荒诞让观众看得悲凉到流泪。
8. 介绍一下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内容是在一个小山村里,唯一的小学的老师高老师因为母亲有病请假回去伺候母亲。小学因为没老师了,所以村长让魏敏之一个小学毕业的学生代课。她的任务是保证在高老师来的时候学生一个也部能少。一开始她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也不知道怎么管理。她把学生锁在教室里防止他们逃跑,然后她让学生抄课本。一天一个平时爱给敏之找麻烦的学生逃学去城里了,敏之决定去找她,但又没钱买车票。在众多孩子的帮助下她混上了车。找了好多地方找不到那个孩子,她决定求助电视台。在电视台门口等了几天的敏之最后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通过敏之在电视里直播她找的那个孩子。把他顺利带回了家,同去的还有电台的记者。这片故事只所以感人不仅电视情节感人,而且里面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他们自己的真实的名字。他们演的正是他们自己。
9. 魏敏芝凭《一个都不能少》走红后,被张艺谋劝退娱乐圈,后来怎样
在生活的这场旅行中,我们沿路跌跌撞撞,或许会头破血流,但终究走向自己理想中的人生。短暂相遇,短暂别离,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每个人又都成为了别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珍惜相遇的每一个人,那是我们的人生,付出一切的人生。
10.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主要内容
该片讲述了,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岁,教不成书,不想要。村长说,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她能给你把娃看住。先让她凑合一个月等你回来再说。
水泉小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每个新学期开学都有学生流失,直到只剩二十八个人。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
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茫人海里的寻找。
终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找回了张慧科并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得到了大量的粉笔和文具。
(10)一个都不能少的爱情电影扩展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剧情片,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由导演张艺谋拍摄 。
该片使用一班非专业演员制作一出像纪录片的电影,故事主题是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在该片中张艺谋保留了演员本身的名字。本片获得十项国际电影奖项,包括金鸡奖、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
角色介绍
1、魏敏芝
河北省赤城县镇宁堡乡中学学生,被任命到一间偏远学校去做代课老师。前任老师临走前吩咐魏敏芝不要失去任何一个学生,最后一个都没少。
2、张慧科
故事男主角,水泉小学学生。方脸阔嘴特别憨厚的样子,十分招人喜欢。十岁的张慧科为给家里还债,不得不辍学进城打工去了。最后被小老师魏敏芝在城里找到。
3、田村长
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水泉沟村村长。因为村里小学高老师要请假,而为村小学请来小教室魏敏芝。
4、高老师
水泉小学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学生由魏敏芝代理。由于水泉小学学生流失严重,临走时交给魏敏芝任务,要求一个她每天都点名,一个不能少。还交代她每天都给学生抄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