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2年:《血爱》1972年:《饿虎狂龍》1973年:《春满丹麦》1974年:《大蛟龍》1974年:《危机四伏》1974年:《绝招》1975年:《大毒枭》1975年:《少林杀戒》1975年:《女逃犯》1976年:《中原镖局》1976年:《射雕英雄传》饰 黄药师1977年:《破戒》1977年:《铁拳小子》1977年:《决杀令》1978年:《十字锁喉手》1978年:《交货》1978年:《笑傲江湖》1978年:《漩涡》1978年:《扎马》1978年:《南洋唐人街》1978年:《浣花洗剑录》饰 白衣人1978年:《黑幕》1979年:《风流断剑小小刀》1979年:《墙内墙外》1979年:《手扣》1980年:《浪子狄十三》1980年:《舞厅》1980年:《英雄》1981年:《奸杀大风暴》1981年:《知法犯法》1982年:《杀入爱情街》1982年:《龙少爷》1982年:《贼性》1982年:《爱人女神》1982年:《猎魔者》1983年:《斩手指》1983年:《阿姐有料》1983年:《狂情》1983年:《破戒》1983年:《无名火》1984年:《一脱求生》1984年:《我爱罗兰度》1985年:《偷情》1985年:《教头发威》1985年:《冷血屠夫》1986年:《神探朱古力》1986年:《连环炮》1986年:《皇家战士》1987年: 《A计划续集》1998年:《龙在江湖》1988年:《中日南北和》饰 刘sir1988年:《我在黑社会的日子》1988年:《同根生》1988年:《杀出黄国》1988年:《杀手蝴蝶梦》1989年:《黑道福星》1989年:《风雨同路》1989年:《开心巨无霸》饰 尖东沙哥1990年:《中环英雄》1991年:《五亿探长雷洛传》饰 雷老虎1991年:《四大家族·龍虎兄弟》1992年:《草莽英雌》1992年:《哗!英雄》1993年:《太子传说》1993年:《女儿当自强》1993年:《济公》1994年:《新义本无言》1994年:《奸人世家》1995年:《现代古惑仔》1995年:《金榜题名》饰 飘哥1996年:《旺角揸Fit人》1996年:《古惑仔Ⅲ·只手遮天》饰 骆驼1997年:《爱上百分百英雄》1998年:《龙在江湖》1998年:《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1998年:《濠江风云》1999年:《半支烟》1999年:《上帝之手》1999年:《黑社会档案之黑金帝国》2000年:《黑社会》饰 铭哥2001年:《老夫子2001》2001年:《买凶拍人》2001年:《不死情迷》2001年:《买凶拍人》饰 标哥2003年:《大佬爱美丽》2004年:《绝种铁金刚》饰 巴闭哥2005年:《情癫大圣》饰 众生相2008年:《一个好爸爸》饰 德叔
⑵ 推荐几部台湾电影
你就搜蔡明亮和李康生这两人导演的作品吧
真正的数十年如一日的风格,且是一脉相承
用“类似”来形容都不足够了~~~~~~~~
⑶ 求一部台湾电影名称
你可以查一下朱延平导演的电影哦,http://..com/question/24520726.html?si=3
靠情节一般查不到的哦,记得导演也许是唯一的线索。
⑷ 改编自台湾舞台剧的电影作品是什么
征婚启示
⑸ 台湾电影的介绍
台湾电影乃指台湾地区人民在台湾设立公司制作、编、导、主演,以普通话发音之电影片。因台湾社会自由且富有创作力,因此能给予电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过因为种种因素,2006年台湾电影票房于台湾市占率仅1.62%,呈现衰退的现象。
⑹ 求好看的台湾地区电影
海角七号 超红的 (范逸臣,田中千绘主演)
囧男孩 (是小朋友)
九降风 (是高中生的故事,九个年轻人)
《沉睡的青春》,《听说》导演郑芬芬的处女电影,张孝全和郭碧婷主演。。。。寻找初恋的电影。
《阳阳》,渺渺里那个小艾主演的,。挺养眼的。
《盛夏光年》,张孝全、杨淇、张睿家主演。讲友情与爱情的,夹杂着同性情感。我当时觉得很好看,虽然最后的故事结尾让人很无解……电影里三个人的名字也很具要象征意义呵。
《夏天的尾巴》,也有张睿家。相比之于《盛夏光年》中的悲剧与不幸,《夏天的尾巴》显得要更夏天一点。这是一部有点趋近于沸腾的青春电影,叛逆与躁动交替成为主线,辅之以音乐的柔美与圆润,宛然构成了一幅刚柔并济的青春画。
《六号出口》:青春总是那么长,但回忆起来才知道那么短。有彭于晏和阮经天。当时的阮经天还不出名哈。。。个人是不觉得好看啦。。。这部电影。
《海角七号》,故事明暗两条线很新颖。。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艋钾
⑺ 有哪些推荐的台湾电影
谢邀!感谢关注奥斯卡,与你一起揭晓心中的谜底。
5、《卧虎藏龙》
豆瓣8.0分,将近20万人标记。李安导演带领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比起表面的刀光剑影,人心的情感和欲望才是李安要表现的江湖。再大的力量也无法化解的内心挣扎,李安却表达得风度翩翩、意境圆融。最好的武侠片之一。
台词: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
⑻ 我认为的台湾电影十佳分别有哪些
台湾电影和音乐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在纯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于当我涉足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头脑中浮现的总是那些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镜头。带着深深的怀旧情结,梳理了一番几十年时光飞逝之后,仍然萦绕于心间的台湾电影,以缅怀将逝的青春,那些血气方刚的岁月。
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台湾电视剧,你们认同吗?
⑼ 台湾新电影运动
光从海平线上来:台湾新电影运动二十年
我们不禁想起1980年代的初期,正是杨德昌、侯孝贤等一批电影人把一束光给了台湾,没有想到这些飘摇的光线至今仍然让人炫目,而时光已过去了二十年。
197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统战政策和台湾民众反对美丽岛事件的声音持续不断,台湾社会逐步走向一种软性权威的时代。台湾电影政策也开始出现松动的局面,但是这种松动却带来了台湾电影作品的进一步堕落,所谓"国片死亡",图景已经写入台湾工业史的记忆之中。而与此同时,香港的新浪潮的出现无疑给台湾的电影企业和当时默默无闻的一群年轻电影人一种希望的曙光。
1982年台湾"中影"出品的集锦式的电影《光阴的故事》,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分别执导其中的一个故事。这种同时推出多个新人的决策应该是拉开了台湾新电影的序幕。台湾电影史的一片灿烂就此孕育而出。
1983年4月台湾"中影"开始拍了《儿子的大玩偶》,由侯孝贤、曾壮祥、万仁执导,影片在市场和舆论上一举击败了当时台影投拍的《大轮回》,后一部作品的导演是当时台湾电影界最重要的三人:胡金铨、李行、白景瑞。《儿子的大玩偶》的超过预期的成功使台湾电影的航船正式起锚。
从海平线升起的台湾新电影的光线终于使台湾岛人的生活和历史被胶片记载下来,关于台湾的这段记忆终于不再被KMT的宣传片和通俗商业电影完全把持。
台湾新电影人对于台湾近现代史的飘摇感觉和出路的质询,几乎组成台湾社会非常重要的话语空间。尤其当一部电影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关注对象之后,它所具有的引爆力量是惊人的。1989年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奖,一方面使台湾电影正式走向国际一流舞台,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关于"二二八事件"的表达构成了对台湾社会的一次极大的情绪刺激。
台湾的新电影在1982-1986年的五年间作为一个整体贡献出了52部电影,随后他们的电影逐渐成为一种个人化的写作。
这个期间,侯孝贤对于台湾自己的"根性"和台湾自己的历史的追问,在乡土这个起点开始发力,他的作品是"台湾意识"强烈外现的重要历史标尺。
而杨德昌一直关注的是一个极为"知性"的问题,也是1950-1960年代欧洲电影大师在欧洲战后经济奇迹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现代都市里的人的处境。
1992年蔡明亮以导演自己的处女作亮相,从一个更为寓言和尖锐的视角开掘着台湾都市一代的困境。
这三个人勾勒了台湾新电影和新新电影的基本风貌,构筑了台湾非主流商业电影的话语空间。 开始把对台湾乡土人的关怀和对台湾历史命脉的关注糅合在一起。这种关注,迅速成为台湾新电影在国际上的声音。
侯孝贤在他的《好男好女》和《南国,再见南国》中对台湾都市生活的描述依旧集中在边缘的、草根的、具有黑帮色彩的人物身上。在《千禧曼波》系列中他开始记录他称为夜空中充斥着让动物疯狂的不可见的"各种电子媒体交谈的声音"的台北。
蔡明亮的电影视角有着很深的舞台剧的观念,隐喻性和寓言性深刻地写在其作品呈现的各个层面。蔡明亮的戏剧性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是来源于"现代主义"小剧场封闭空间的张力系统。这一点在蔡明亮1998年的《洞》中表现得极为显著。如果说杨德昌还只是在台北的实景中构筑"戏",在蔡明亮那里台北本身就是影片,他是彻底的"现代主义"精神的拥趸。
台湾新电影和新新电影的巨大魅力就在于这些导演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根"和"生存空间",这两个主题在台湾电影中的呈现最终是含混不清和不知所终的。
台湾的新电影运动是在台湾意识形态领域逐步走向解冻,台湾的电影市场还没有完全向外国(主要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彻底开放前,台湾本土电影业的一次自我革新的救亡运动。
台湾新电影运动最主要的贡献是让台湾极具才华的一批电影人找到了发泄自己才华的空间,这个契机来自于对台湾史的重写欲望,或者说是来自台湾自身的复杂性。这种倾诉欲望对于各种背景的年轻创作者来说都是极大的刺激,而后又获得台湾当局的"辅导金"政策的保驾护航。台湾的乡土和都市于是生动而且日益深邃地展现在银幕上。
台湾新电影运动在国际上的成功还对台湾当局的电影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直接影响了台湾新新电影的出现。台湾这批电影人,在政府和电影业的双败中成为惟一的赢家。
对于台湾电影,1989年极为重要的年代。"政府辅导金"护送了一批导演走向国际,1994年辅导金电影《喜宴》、《爱情万岁》和《饮食男女》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辅导金政策下的台湾电影企业更是完全依赖政府资助,到了1991年台湾本土电影的产量就有33部了,整个商业电影生产体系几乎崩溃,对于台湾电影工业的这个补血政策彻底断绝了它自身的造血功能。
台湾的新电影和新新电影在台湾的电影工业结构中影响甚微,而新电影人们所自创的独立制版公司在飘摇中也偃旗息鼓,比如最早的由侯孝贤成立的"万年青公司"几乎是昙华一现。侯孝贤、杨协昌这些导演现在的拍片资金完全依赖于国外,不是日本就是法国。他们的作品在台湾大众甚至是小众的视野里逐步消失,成为暗盒里的拷贝,即使还有一些渴望的眼光也没有机会使得这些胶片上的影像得以乍现,这已经成为台湾电影发生机制的一大问题。
其实一个国家(地区)的电影政策在无力保护这个区域的电影工业体系的时侯,首要考虑的应该是支持电影作为一种民族话语权利的价值。台湾的辅导金政策所扶持的商业电影在资金回收上还不及艺术电影可能是一个生动有趣的例证。
目前台湾辅导金政策被要求有很大的变革,就是从只资助电影生产转变为资助电影生产、发生和放映的全过程,让本土电影赢得自己的空间。台湾新电影和新新电影就是这样存在在一个非独立非商业的环境中,一旦电影作为话语权利受到保护成为台湾政策的核心后,也许还会产生更为新的电影人,也会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光柱把暗盒里拷贝上的影像投向银幕,投向一直存在的眼睛,即使眼睛的数量永远像晨星一样寥落。
⑽ 名字里有舞台的电影名称
《中央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