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认为的台湾电影十佳分别有哪些
台湾电影和音乐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在纯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于当我涉足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头脑中浮现的总是那些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镜头。带着深深的怀旧情结,梳理了一番几十年时光飞逝之后,仍然萦绕于心间的台湾电影,以缅怀将逝的青春,那些血气方刚的岁月。
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台湾电视剧,你们认同吗?
应该是说最新的,比较好的或是有影响力的纯台湾制作的或是有一定代表台湾意义的电影,例如前段时间的海岛七号.
㈢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特征
http://cache..com/c?m=&p=882a9443999f18fc57ea8c62525f&user=
这里有详细的
㈣ 台湾的戏剧运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台湾的戏剧运动,从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作为新文学形式之一的新剧,与处于过渡时期的文明戏,以及新旧混杂的歌仔戏、鲈鳗戏等多种形式,始终此起彼伏地发展着。但占据主导地位的则是新剧。
台湾新剧运动的开展与台湾文化协会有密切联系。1921年成立的文化协会,在1923年10月17日第3届定期总会议决事项第6项中,特别增列了“为改弊习涵养高尚趣味起见特开活动写真(即电影)会音乐会及文化演剧会”,欲将戏剧作为改革社会之利器,及至1925年,文化演剧已成为文化协会的主要活动之一,台湾文化协会与海外留学生关系密切,当年热心剧运的留学生后来都成为文化协会会员,而文化协会成员的演剧运动无疑受到祖国五四运动后勃兴的话剧的影响。如热心剧运的张维贤所说:“我对于新剧发生兴趣是因为看过了中国新文学运动后胡适的剧本。”这种情形,使台湾的新剧运动一开始就带有社会革新意识与文化运动性格。
20年代前期,台湾新剧运动进入萌芽期。1923年11月,在厦门读书的彰化学生陈、潘炉、谢树元于寒假归台时,集合同志周天启、杨松茂、郭炳荣、吴沧洲等人成立了鼎新社,后演出厦门通俗教育剧本《社会阶级》和《良心的恋爱》。鼎新社是台湾最早出现的带着政治运动色彩的文明戏剧团,具有抗日意识和改革新剧、改革社会运动之旨趣。
1924年,张维贤与陈奇珍、陈凸(陈明栋)等人成立星光演剧研究社。这是继鼎新社之后的第二个重要新剧社团,它的成立受到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的话剧影响,以及厦门通俗教育社的文明戏启发。是年冬天演出田汉改编的三幕剧《终身大事》,颇获好评。次年演出剧目更为丰富,新增独幕笑剧《母女皆拙》、《你先死》,八幕话剧《芙蓉劫》、《火里莲花》等。
1925年至1930年,新剧运动开始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又以剧团的孕育和“文化剧”的频繁演出为标志。
1925年7月,草屯炎峰青年会演剧团成立,团员共28名。主要成员有张深切、洪元煌、李春哮、洪锦水、林金钗等人。经过半年训练,1926年3月2日在台中首度演出,剧本有《改良书房》、《鬼神末路》、《爱强于死》,第二夜有《旧家庭》、《浪子末路》、《小过年》、《人》。这些剧目其他剧团并未演出,多是张深切自编自导。
1925年4月,鼎新社内部因对戏剧见解不一致,发生分裂,周天启自组“台湾学生同志盟会”,成员有吴沧洲、林生传、庄加恩、赖湘洲、潘炉等,演出剧目有《良心的恋爱》、《三怕妻》、《新女子的末路》、《虚荣女子的反省》、《家庭黑幕》等,学生演剧团因思想宣传色彩明显,成为日警禁演、取缔的对象。
1926年3月,自北京回彰化的陈,将鼎新社与“学生同志联盟”联合起来,建立彰化新剧社。该社以“改善风俗、打破迷信、讽刺劳资关系”为宗旨,巡回各地演出《父归》、《社会阶级》、《终身大事》、《我的心肝儿肉》等剧目。
1927年,配合台湾文艺协会政治运动的“文化剧”达到演出高潮,据张深切回忆:“反对专制,攻击警察,介绍世界民主政治,打倒封建思想,消除陋习和迷信等等,这些都是当时演讲与文化剧的中心题材,当时为使运动更通俗普遍化,所谓文化剧团也在各地方如雨后春笋地成立起来,获得了相当大的效果。”据叶荣钟《台湾社会运动史》统计,1927年的文化剧公演计五十回之多,且不包括那些小剧团或文协附属剧团的演出。如此频繁的演出活动,首先是以文化剧团的创设为基础的。这一年成立的剧团,计有:3月,林延年自厦门返台,在台南成立安平演剧团;8月25日,北港读书会成立民声社;10月,由台北博爱协会班底,重组黎明演剧研究所;11月10日,新竹创设新光社,由文化协会林冬桂主持,聘周天启指导;11月3日,黄天海在宜兰成立民烽剧社;凌水龙于基隆组建运新剧团。是年,还有台南文化剧团成立。新老剧团携手演出,以“革故鼎新、化昧就明”的文化剧运动被推向高潮,它在文化启蒙、唤起民众方面发挥的广泛影响,引起了日本殖民当局的警惕,遂实行剧本检查、设障禁演等弹压行动,有意刁难文化剧演出。
㈤ 台湾"新电影运动"发生于哪一年
指20世纪80年代台湾青年电影艺术家的电影革新运动,是台湾战后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体现。
台湾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运动,是从1982年8月四位台湾电影届新导演合作导演的影片《光阴的故事》开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等。
期间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冬冬的假期》等。
㈥ 台湾新电影运动
光从海平线上来:台湾新电影运动二十年
我们不禁想起1980年代的初期,正是杨德昌、侯孝贤等一批电影人把一束光给了台湾,没有想到这些飘摇的光线至今仍然让人炫目,而时光已过去了二十年。
197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统战政策和台湾民众反对美丽岛事件的声音持续不断,台湾社会逐步走向一种软性权威的时代。台湾电影政策也开始出现松动的局面,但是这种松动却带来了台湾电影作品的进一步堕落,所谓"国片死亡",图景已经写入台湾工业史的记忆之中。而与此同时,香港的新浪潮的出现无疑给台湾的电影企业和当时默默无闻的一群年轻电影人一种希望的曙光。
1982年台湾"中影"出品的集锦式的电影《光阴的故事》,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分别执导其中的一个故事。这种同时推出多个新人的决策应该是拉开了台湾新电影的序幕。台湾电影史的一片灿烂就此孕育而出。
1983年4月台湾"中影"开始拍了《儿子的大玩偶》,由侯孝贤、曾壮祥、万仁执导,影片在市场和舆论上一举击败了当时台影投拍的《大轮回》,后一部作品的导演是当时台湾电影界最重要的三人:胡金铨、李行、白景瑞。《儿子的大玩偶》的超过预期的成功使台湾电影的航船正式起锚。
从海平线升起的台湾新电影的光线终于使台湾岛人的生活和历史被胶片记载下来,关于台湾的这段记忆终于不再被KMT的宣传片和通俗商业电影完全把持。
台湾新电影人对于台湾近现代史的飘摇感觉和出路的质询,几乎组成台湾社会非常重要的话语空间。尤其当一部电影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关注对象之后,它所具有的引爆力量是惊人的。1989年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奖,一方面使台湾电影正式走向国际一流舞台,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关于"二二八事件"的表达构成了对台湾社会的一次极大的情绪刺激。
台湾的新电影在1982-1986年的五年间作为一个整体贡献出了52部电影,随后他们的电影逐渐成为一种个人化的写作。
这个期间,侯孝贤对于台湾自己的"根性"和台湾自己的历史的追问,在乡土这个起点开始发力,他的作品是"台湾意识"强烈外现的重要历史标尺。
而杨德昌一直关注的是一个极为"知性"的问题,也是1950-1960年代欧洲电影大师在欧洲战后经济奇迹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现代都市里的人的处境。
1992年蔡明亮以导演自己的处女作亮相,从一个更为寓言和尖锐的视角开掘着台湾都市一代的困境。
这三个人勾勒了台湾新电影和新新电影的基本风貌,构筑了台湾非主流商业电影的话语空间。 开始把对台湾乡土人的关怀和对台湾历史命脉的关注糅合在一起。这种关注,迅速成为台湾新电影在国际上的声音。
侯孝贤在他的《好男好女》和《南国,再见南国》中对台湾都市生活的描述依旧集中在边缘的、草根的、具有黑帮色彩的人物身上。在《千禧曼波》系列中他开始记录他称为夜空中充斥着让动物疯狂的不可见的"各种电子媒体交谈的声音"的台北。
蔡明亮的电影视角有着很深的舞台剧的观念,隐喻性和寓言性深刻地写在其作品呈现的各个层面。蔡明亮的戏剧性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是来源于"现代主义"小剧场封闭空间的张力系统。这一点在蔡明亮1998年的《洞》中表现得极为显著。如果说杨德昌还只是在台北的实景中构筑"戏",在蔡明亮那里台北本身就是影片,他是彻底的"现代主义"精神的拥趸。
台湾新电影和新新电影的巨大魅力就在于这些导演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根"和"生存空间",这两个主题在台湾电影中的呈现最终是含混不清和不知所终的。
台湾的新电影运动是在台湾意识形态领域逐步走向解冻,台湾的电影市场还没有完全向外国(主要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彻底开放前,台湾本土电影业的一次自我革新的救亡运动。
台湾新电影运动最主要的贡献是让台湾极具才华的一批电影人找到了发泄自己才华的空间,这个契机来自于对台湾史的重写欲望,或者说是来自台湾自身的复杂性。这种倾诉欲望对于各种背景的年轻创作者来说都是极大的刺激,而后又获得台湾当局的"辅导金"政策的保驾护航。台湾的乡土和都市于是生动而且日益深邃地展现在银幕上。
台湾新电影运动在国际上的成功还对台湾当局的电影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直接影响了台湾新新电影的出现。台湾这批电影人,在政府和电影业的双败中成为惟一的赢家。
对于台湾电影,1989年极为重要的年代。"政府辅导金"护送了一批导演走向国际,1994年辅导金电影《喜宴》、《爱情万岁》和《饮食男女》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辅导金政策下的台湾电影企业更是完全依赖政府资助,到了1991年台湾本土电影的产量就有33部了,整个商业电影生产体系几乎崩溃,对于台湾电影工业的这个补血政策彻底断绝了它自身的造血功能。
台湾的新电影和新新电影在台湾的电影工业结构中影响甚微,而新电影人们所自创的独立制版公司在飘摇中也偃旗息鼓,比如最早的由侯孝贤成立的"万年青公司"几乎是昙华一现。侯孝贤、杨协昌这些导演现在的拍片资金完全依赖于国外,不是日本就是法国。他们的作品在台湾大众甚至是小众的视野里逐步消失,成为暗盒里的拷贝,即使还有一些渴望的眼光也没有机会使得这些胶片上的影像得以乍现,这已经成为台湾电影发生机制的一大问题。
其实一个国家(地区)的电影政策在无力保护这个区域的电影工业体系的时侯,首要考虑的应该是支持电影作为一种民族话语权利的价值。台湾的辅导金政策所扶持的商业电影在资金回收上还不及艺术电影可能是一个生动有趣的例证。
目前台湾辅导金政策被要求有很大的变革,就是从只资助电影生产转变为资助电影生产、发生和放映的全过程,让本土电影赢得自己的空间。台湾新电影和新新电影就是这样存在在一个非独立非商业的环境中,一旦电影作为话语权利受到保护成为台湾政策的核心后,也许还会产生更为新的电影人,也会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光柱把暗盒里拷贝上的影像投向银幕,投向一直存在的眼睛,即使眼睛的数量永远像晨星一样寥落。
㈦ 哪部电影掀开了香港新浪潮运动的序幕
掀开了香港新浪潮运动的序幕的电影有5部:《点指兵兵》、《蝶变》、《疯劫》、《行规》、《茄喱啡》。
1、香港电影《点指兵兵》该片章国明执导,王钟、金兴贤、张国强、刘诗棣、陈植槐、许炳森等领衔主演。主要剧情是:一个醉心枪械的年轻人欲投考警察,因有眼疾未被录取,造成心理不平衡而四处杀人。警方成立特别组缉捕他,一个初出茅庐的警察与凶手狭路相逢,最后将他枪杀。
2、《蝶变》是由徐克执导,张国柱、刘兆铭、米雪、黄树棠主演的古装惊悚悬疑电影。影片讲述了一群武林高手发明了强大的火药武器,最后却因为内讧和互不信任而同归于尽,使秘密淹没于地下的故事。该片于1979年7月20日在香港上映。
3、《疯劫》是由许鞍华执导,赵雅芝、张艾嘉、徐少强主演的惊悚剧情片。影片讲述了连正明发现好友李纨及其未婚夫突然被杀的许多疑点并揭开真相的故事。该片于1979年11月1日在香港上映。影片获第1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
4、《行规》1979年翁维铨导演香港电影,白鹰、石坚、焦姣、钟志强主演,香港全美视亚洲有限公司出品。讲述的是白鹰所饰的香港警察,从线人(石坚饰)手中掌握了毒贩的罪症,却因警察、线人、毒贩之间互为依靠又互相出卖的循环关系,因果往复却无助解决问题,最终引来黑帮仇杀,流血收场。
5、《茄哩啡》是由严浩执导,陈玉莲、伊雷、曾江等主演的喜剧电影,讲述一个临时演员艰苦奋斗的故事;而周星驰的《喜剧之王》更是他从事演艺行业的真实写照:从当临时演员开始,受尽折磨与奚落,但始终没有放弃成为主角的梦想,最终得到赏识成为了主角。
㈧ 在台湾新电影运动中被称作新电影真正的开山第一片是下列的哪部电影
《儿子的大玩偶》
改编自乡土作家黄春明的作品,和《光阴的故事》一样是集锦片,但该片批判和讽刺的力度更为辛辣,三段小人物各自的酸甜苦辣,更为直观地反映台湾底层人群的生活。该片颇具里程碑式的意义,被称作是新电影真正的“开山第一片”。自此后,新电影开始作为一个新的电影现象和潮流而存在。
http://ke..com/link?url=jqkbAHKww_PUSVna
㈨ 台湾最近有什么新电影
刚看了个变身超人
《变身超人》是一部由黄立成导演,九把刀编剧,陈柏霖主演的台湾喜剧电影。电影的第一幕令我影响深刻,暖暖的阳光下,哥哥身上披着红色的披风,弟弟在一旁坐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超人梦,都幻想着自己一天能够成为超人,拯救世界,无所不能。[3]
㈩ 台湾新电影的介绍
指20世纪80年代台湾青年电影艺术家的电影革新运动,是台湾战后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体现。台湾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运动,是从1982年8月四位台湾电影届新导演合作导演的影片《光阴的故事》开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等。期间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冬冬的假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