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大神,对于台湾电影的看法。
对台湾电影而言,201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台湾地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等片的高票房进一步拉动了本土电影的市场效应;另一方面,以钮承泽、陈正道、林书宇为代表的一批导演,来到大陆寻求新的合作机会,被视为香港导演集体北上之后又一轮人才流动。值此契机,我们专访了一批活跃于业界的台湾电影人,包括制片人徐立功、焦雄屏、陈国富、李烈,林书宇、陈正道、九把刀等导演,以及赵又廷、彭于晏、陈柏霖等新生代明星。希望通过他们的表述,呈现出这一年台湾电影的面貌。 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突飞猛进的十年中,台湾电影一直是其中的一个“缺口”,业内甚至出现了很多“台湾电影已死”的看法。但是近年,随着《海角七号》《艋舺》《鸡排英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台湾影片不断刷新本土票房纪录,或者在国际影展上崭露头角。台湾电影渐渐开始爆发,且复苏之势十分迅猛,不仅在票房上屡创奇迹,在题材类型方面也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尝试。早前《海角七号》等台湾电影在大陆引进公映后虽票房平平,但在业内却实现了口碑相传,而随着今年《星空》《LOVE》两部影片宣布与大陆电影公司合作拍片,以及金马奖提名出现有史以来囊括两岸三地优秀作品的“格局”之大,台湾电影是否会与香港电影同样呈现“北上”的趋势也开始引起业内关注。 台湾电影的本土发力令人瞩目,解决“生存之道”后,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寻求更大的发展。台湾本土市场容量毕竟有限,而随着两岸电影合拍政策的开放,台湾电影人也开始效仿香港电影人的“北上”浪潮,去内地寻找一个更大的市场。 2011年,台湾电影导演“北上”的势头变得清晰。小马奔腾影业投资的时尚爱情片《幸福额度》,邀请台湾新锐导演陈正道执导;而台湾青年导演领军人物钮承泽赴内地开拍的《LOVE》,投资成本叫价7500万元,比起钮承泽上一部佳作《艋舺》6000万新台币(约为126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规模,堪称天壤之别。 “北上”意味着更大、更专业的宣传发行规模,而这一度是台湾青年导演最大的掣肘。台湾导演林书宇筹拍几米漫画改编的《星空》之初,成本只有3000万新台币,其中1000万新台币还来自电影辅导金。而该剧本入围华谊兄弟的“H计划”之后,投资成本一下扩大三倍,用充足的资金为影片营造了唯美梦幻的视觉效果。华谊兄弟用专业团队为影片卖力运作后期的宣传营销,让这部文艺气质的影片享受到商业大片的待遇,这一切,是林书宇在台湾完全想象不到的。 对台湾导演而言,“北上”意味着更为广阔的天空,而台湾导演独特的人文气质、细腻的拍摄手法,也为他们在内地的发展逐步铺路。在香港导演入主内地,争拍亿元大制作的同时,台湾导演集体表现也让人拭目以待。
㈡ 怎么看待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
评析
香港电影看多了,感觉商业气息太浓,类型化模式化太强,跟风现象极为严重,往往一部佳作的诞生也伴随着数部甚至数十部劣作的接踵而至。新世纪的香港电影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不仅许多所谓的大制作无法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就连王家卫、许鞍华、关锦鹏、陈果这些具有独立精神的电影作者都渐渐流于俗套,而类似《炮制女朋友》、《我要做Model》、《雀圣》和《至尊无赖》这样的粗制滥造之作更是层出不穷。这几年观看香港电影,与其说是在娱乐享受,不如说是在完成一项既定的任务,有的时候甚至还要咬紧牙关,才能坚持看完整部影片。物极必反,既然难以观看,又何必强迫自己呢?还是欣赏欣赏那些更加细腻,也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台湾电影吧!同是黑头发,黄皮肤中国人拍的东西,为什么这两个地区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看来这还是由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一.
最早看台湾电影,还是李行的那部《汪洋中的一条船》,典型的励志型人物传记片,描写了一个残疾人顽强奋斗的一生,具体情节已经印象模糊了,反正感觉很煽情,突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中国传统精神。但由于当时岁数太小(还在上小学),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细细品味了。后来电视上经常放秦汉、刘雪华、刘德凯、马景涛这些家伙演的琼瑶剧,哭哭啼啼,又臭又长,于是“影视不分”的我自然而然也就对台湾电影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
其实就是在90年代那段大批量观看香港电影的时期,我经常会将一些商业性很强的台湾电影误认为香港电影,比如《乌龙院》系列、《笑林小子》、《蜡笔小小生》和《逃学战警》。这些影片中都有着大量的搞笑噱头,来得甚至比那些香港搞笑片更为夸张,也更为低俗、肤浅,在它们的背后都隐藏着这样一个人物——朱延平。这位被誉为“台湾王晶”的商业大导演,在崇尚电影作品艺术化,人文化的台湾,绝对是一个另类,仿佛王家卫、陈果之于香港电影一样。他在2005年年初推出的贺岁片《一石二鸟》更是将这种低俗的恶搞风格发扬到了一种极致,结果自然也成就了一部大烂片。不过我还是挺喜欢他的《异域》和《新火烧岛》的。《异域》改编自同名小说,描写大陆解放后一支国民党军队在中缅边境长达数年的悲惨遭遇,他们失去了身份的认同感和生命的安全感,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极尽酸楚地苟活于世,隔三差五地还要经受着枪弹炮火的摧残。影片结尾处罗大佑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更是为这一煽情大作作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注释:“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而《新火烧岛》显然是林岭东《监狱风云》的衍生之作,不过与《监狱风云》偏向写实的风格不同的是,《新火烧岛》在突出善恶二元对立的基础上还增添了一些漫画风格,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像黄秋生扮演的监狱长古今伦和监狱中的大哥大宫天保,不是极恶就是极酷。而对美国90年代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和《天生杀人狂》中一些元素的借用和模仿也是显而易见的!
同大多数商业电影的制造者一样,朱延平也经常大打明星牌,台湾的帅哥美女吴奇隆、金城武、林志颖、徐若暄、叶全真们不时在他影片中出现,而两大童星释小龙和郝邵文的一武一谐绝佳组合更是成了他的座上常客。但光靠明星效应和对过往影片的生搬硬套,显然失去了电影创作中最宝贵的东西——原创精神,就像香港的观众早已厌倦了王晶一样,台湾观众也开始对朱延平影片中不停的对他抄袭和自我复制产生了“审美疲劳”,本应卖座的娱乐大餐遭遇“血本无归”的滑铁卢真的不再是什么稀奇之事了!
二.
朱延平的确是十几年来台湾商业电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他导演虽然也拍商业电影,但都没有像他拍的那么张扬和纯粹。比如说陈国富的《双瞳》(02年观看)吧,一部类似于美国《七宗罪》的宗教神秘主义复仇影片,显然兼顾了商业和艺术两方面的考虑,非常讲究色彩、光线、构图和摄影。而影片在保持情节丝丝入扣的同时,也没有加入任何胡搞的噱头,娱乐性虽然降低了,却比朱延平那些鬼打鬼闹的暴笑剧更有看头!
即使是反映都市男女糜烂夜生活的《台北晚九朝五》(03年观看),也比其所模仿的《香港晚九朝五》来得更为细腻,更为平和。很喜欢影片中花花公子小马呆在医院病房里的那两场戏,平静安详的画面与前面喧闹嘈杂的酒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洞察到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似乎我们先前看到的那个小马只是一个外壳,眼前的这个才是真正的小马!
一直以来都只听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大名,直到03年5月才有幸观看到这部台湾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作品(之一)。4个小时的时间,既像是在阅读台湾的历史,又像是在同小四、Honey、小猫王们一起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狂躁不安。影片的暴力争斗丝毫不亚于香港的《古惑仔》,而宏大的叙事架构,扎实的细节描述以及对人物命运的人文关怀,又远非那些香港黑帮漫画影片所能比拟的。这次非同一般的观影经历让我对台湾电影作者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深深体会到像杨德昌这样的电影大师的非凡之处所在,也不由为自己从前的浅薄无知而感到羞愧:遥想当年,我可是将侯孝贤、杨德昌们贬为远逊于王家卫的次等导演的!
三.
真正系统地观看台湾电影,还是04年夏天买了DVD碟机之后,因为大量的台湾电影在大陆都是通过DVD渠道发行的,而不是VCD,所以陆陆续续买到了台湾四大导演(侯孝贤、杨德昌、李安和蔡明亮)的许多作品,也提升了自己欣赏台湾电影的艺术品味:对香港电影是一种延续下来的感情,而对台湾电影则更有一种朝圣般的崇拜!
侯孝贤的电影当然是最具人文气息的,从他早期的“青春叛逃事件”四部曲(《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和《恋恋风尘》)到后来的《悲情城市》和《戏梦人生》,侯孝贤的影片保持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客观、冷静、含蓄之风格,从来不去刻意煽情。从他那平静淡雅的长镜头中,我们体味着个体关于成长的记忆,思考着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比较着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乡村文明与现代文明,重构着族群对于历史的记忆,使电影成为“历史的渐近线”。不喜欢他后来的《海上花》,因为空间太狭小,情节太缓慢;也不喜欢他的《千禧曼波》,因为跳动的都市节奏让我感受到一种局促和不安。而2005年的新作《最好的时光》则采取了三段式的叙事,无疑是对他二十多年创作风格的一次象征性的总结。这位一辈子以小津为偶像的台湾“电影青年”,如今早已成为小津之后最能代表东方美学风格的大师级人物,在他以《咖啡时光》向小津致敬的同时,又不知有多少黑头发黄皮肤的电影小子们正准备向他致敬呢!
和侯孝贤同辈的杨德昌属于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与侯孝贤不同的是,他的影片很少去表现山水间所弥散的乡土气息,而将摄像机对准现代化的都市,洋洋洒洒地抒发着自己对台北社会种种不良现状的批判。在他的《恐怖分子》、《麻将》和《一一》等片中,我们看到了少年人的叛逆躁动,中年人的生活危机,老年人的孤独无助,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台北像是一座被罪恶笼罩着的城市,这里人人有病,而整个城市更是病入膏肓。当然,杨德昌也没有完全绝望,像《麻将》结尾处那一对街头拥抱的青年男女身上,就寄托着他对美好未来的迫切向往。虽然他是台湾最具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导演,但从《一一》开始,我们也发现他比以往平和了许多,显得更加内敛,更加不露声色!
很多人认识李安都是从《卧虎藏龙》开始的,这部在西方人眼中倍受推崇,在中国人眼中却无法得到认同的武侠片显然使他名声大噪,甚至超越了侯孝贤和杨德昌这两位前辈。其实真正体现他作品风格的还是他在90年代上半期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并存,新老两代人的代沟,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都是他这三部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他的影片就像我们平时所看的那些家庭剧,温柔敦厚,细腻严谨,生活气味非常浓郁。在影片赢得广泛赞誉的同时,郎雄所塑造的父亲形象也深入人心,而这个“父”完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威严,更多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与台湾电影整体淡化戏剧冲突的风格不同,李安更像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影片的进程其实就是对原有事实的一次重新洗牌,直到结尾处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啊(比如《喜宴》中老将军从头到尾的难得糊涂,以及《饮食男女》中老朱在家庭宴席上的爱情宣言,都是在影片的最后才给观众带来惊奇的)!
看蔡明亮的电影的确是一件需要很大耐心的事情。起初看他的《你那边几点》只能用“受罪”二字来形容,极为匮乏的人物对白,大段大段的固定长镜头,以及几乎淡化为零的戏剧冲突,简直让习惯了将影片当作故事来阅读的我感到无所适从。后来看多了,也渐渐习惯了这种极简主义的风格,而从《青少年哪吒》、《河流》、《洞》、《不散》和《天边一朵云》这些影片中,我不禁发现到,其实他才是台湾甚至是整个中国最符合法国“作者论”观点的导演:一生其实只是在拍一部影片。虽然他崇拜并模仿特吕弗(他的“小康”系列很像特吕弗的“安托万”系列,男主角也总是用李康生),但实际上却比特吕弗纯粹的多。当夜深人静一个人靠在椅背上静静观看蔡明亮影片时,可以很深切地体会到,原来蔡明亮的心灵是和我相通的,影片中的那个孤独的小康仿佛就是自己的化身!
除了这四大导演的作品之外,最近还看了张作骥的《黑暗之光》和陈国富的《征婚启示》,感觉张作骥的风格继承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精髓:散文化的情节结构,冷静、含蓄、内敛、不煽情的风格;而《征婚启示》中刘若英的几十次相亲经历更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市井百态,但相亲不过是表象,真正所要表现的还是对逝去感情的难以忘怀!
四.
虽然纯正的台湾电影和纯正的香港电影是无法兼容的,但台湾的电影演员却经常会出现在那些香港的武侠枪战爱情喜剧片中,像林青霞、张艾嘉、吴兴国、金城武这些港片中的老面孔,如果不知道他们的出生背景,还真的容易把他们当作是土生土长的香港演员呢!其实台湾演员相对于香港演员,就好比法国演员相对于美国演员一样,并不拘泥于那种模式化表演,每个人都显得更加特色鲜明。当然这也同台湾导演更擅长挖掘演员的内在潜力有关,很多演员都成了某些导演的御用演员,比如郎雄之于李安,高捷之于侯孝贤,李康生、陆奕静、苗天这“一家三口”之于蔡明亮。男演员中,像郎雄、李立群、金士杰和高捷,都是属于那种越老越有味道的资深演员;而秦汉、秦祥林、邓光荣、赵文暄这样相貌俊朗的文艺小生(值得一提的是,邓光荣来到香港之后居然成了狄龙式的黑帮片“老大”,好比后来林青霞成了新武侠皇后一样,看来香港和台湾的电影氛围真是大相径庭啊),自然也就成了文艺爱情片中当仁不让的主角;再年轻一点的帅小伙,如金城武、吴奇隆、陈昭荣和张震等,都是大有潜力可挖,当然对于更年轻的F4们,我可就连听都不想听了。而女演员方面,美丽如林青霞,知性如张艾嘉,清新如王渝文,灵动如刘若英,多变如杨贵媚,忧郁如陈湘琪,青春洋溢如李心洁,老而弥坚如归亚蕾,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魅力。香港演员可以拍一辈子烂片而修炼成影帝影后,而台湾演员却更愿在大师们精雕细琢的艺术作品中长久地散发着他们炫目的光泽!
好了,要想真正地研究台湾电影,决不是我这一篇小文所叙说的那么简单。从李行、白景瑞的“健康写实主义”到后来的琼瑶电影、武打电影,从“台湾新电影运动”中所弥散的乡土化气息到蔡明亮对现代都市人精神状态的极端展示;从1966年的年产剧情长片257部到世纪末的年产量不足20部,再从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摘得金棕榈大奖到李安凭借《断背山》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称号,台湾电影50多年来的发展有高潮,有低谷,其酸甜苦辣很难一时半会道清说明。也许看看“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所著的那些电影文化评论,才会更加有助你深入洞察到台湾电影的精神内核所在!
㈢ 电影(台湾的感觉)
香港电影 我看过这个片段 老师是杨紫琼好像 旁边一个男的是林子祥 我找找
㈣ 我认为的台湾电影十佳分别有哪些
台湾电影和音乐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在纯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于当我涉足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头脑中浮现的总是那些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镜头。带着深深的怀旧情结,梳理了一番几十年时光飞逝之后,仍然萦绕于心间的台湾电影,以缅怀将逝的青春,那些血气方刚的岁月。
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台湾电视剧,你们认同吗?
㈤ 如何评价近几年台湾电影的发展
湾电影正在复苏,不过全球看来还是好莱坞电影的天下,电影产业就是工业,要专业化,细致化,内地电影现在很难国内开花国外也香。
㈥ 最近喜欢上的台湾电影,求高人分析下台湾电影和日系电影风格上的区别
日本的当然首推岩井俊二的一系列影片《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等等,还有几部我很喜欢的《青之炎》、《彩虹女神》、《深红》等等。
台湾的《囧男孩》《练习曲》《蓝色大门》《盛夏光年》《刺青》《九降风》《艋胛》《听说》《沉默的青春》《海角七号》
我理解你所说的画面风格,我也发现了,个人比较喜欢台湾的青春电影调调,给人以温和深刻的印象,这些应该都是你比较喜欢的类型。
㈦ 如何评价近几年台湾电影的发展
你提到的台湾电影我都看过。也会为了一部大陆不上映的电影专门飞台湾一趟。
我这么理解台湾电影的多元化:
第一,可以拍成电影的社会议题更宽广。至少在中国的审查制度之下,同性恋题材《女朋友,男朋友》是没有办法登上大荧幕的。
第二,台湾除了像大陆一样的电影院(主要播放当季的电影)之外,还有二轮电影院,播放已经下了的电影,或者按照不同的风格设定的影院(法国有专门的文艺院线,也设定了单部电影的排片不可以超过当日的三分之一,总之,起到平衡作用)。例如,光点电影院。 我不清楚是否有的资助。
第三,辅导金制度。 基本上,你提及的电影都拿到了辅导金。 也有人说,台湾电影越辅越倒。台湾本身市场就非常有限,如果只考虑在岛内发行,收回成本的难度就较高。如果一味玩小清新,台湾电影也会走向没落。
㈧ 有没有专门讨论台湾电影的网站啊
里面有论坛
台湾的
㈨ 有哪些推荐的台湾电影
谢邀!感谢关注奥斯卡,与你一起揭晓心中的谜底。
5、《卧虎藏龙》
豆瓣8.0分,将近20万人标记。李安导演带领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比起表面的刀光剑影,人心的情感和欲望才是李安要表现的江湖。再大的力量也无法化解的内心挣扎,李安却表达得风度翩翩、意境圆融。最好的武侠片之一。
台词: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