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你们分析票房,老是一番三番,什么意思
票房为什么不一致是吗,原因如下:
1、是否是所有票房数据都不动,例如糯 米 票房、C B O票房,如果只有猫 眼(或糯 米)不动,自然是没有更新数据。
2、如果全该电影部排行都不动或者更新缓慢,自然是该电影没人看了!
这不奇怪,一般电影是第一个周票房占总票房的一半左右,2个周占总票房80-90%。到了第三周第四周基本就没人看了。票房自然不动。
2. 电影中主角三番是什么意思
电影中主角三番是指第3号主角,电影术语“番”字起源于日本动漫,日本动漫多线多开(主线剧情多,即主角就多),一番,二番,三番,四番,以此类推。后来在中国流行,电影主角三番以内都是能提名的,但是三番只能提名配角。
主角,即主要角色。指影片中的主人公。一部影片中一般只有一个主角。如有男女两个主人公,习惯上称男主角、女主角。主角,即主要角色。指影片中的主人公。一部影片中一般只有一个主角。如有男女两个主人公,习惯上称男主角、女主角。
(2)电影票房算三番扩展阅读
1、男主角
戏剧、电影等影视作品和ACGN作品中故事的主要男性角色,相对于男主角,还有男配角(次要角色)、路人甲和反派等。在戏剧中,男主角是走在剧情发展的主线人物。
2、女主角
在戏剧、电影等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和ACGN作品中故事的主要女性角色,相对于女主角,还有女配角(次要角色)、路人甲和反派等。
在各项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女性。其出场率通常贯穿全部剧情,或在剧情发展中起重要推动作用,对作品剧情起推动作用或作品中出场最多的女性。
3. 电影院的一部电影票房是怎么分成怎么算
中国电影业对于票房分账的基本规则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计入电子售票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中国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办公室(简称专资办)。以专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PS: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终片方结算所使用的数据,为中数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1.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
3.可分账票房中,电影院及院线提留57%,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剩余的40-42%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大部分情况为40%)。
4.影片的发行方会收取归属制片发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为发行代理费用。即为可分账票房的2-6%作为发行代理费。
5.很多情况下,发行方预付影片的宣传发行费用,这时发行方会收取12-20%的代理发行费。如果发行方承诺发行保底、买断发行、预付制作费用等方式,将收取更高的发行代理费用。
6.部分影片同档期处于竞争劣势,出于增加影片排映场次的目的,给影院及院线承诺票房返点。返点一般占到可分账票房的3-5%。
7.制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为:1*(1-0.033-0.05)*40%*(1-0.1)=0.33为一般情况下的制片方分账。
以上情况为例,一部最终票房1亿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为3300万左右。
附:中国电影的资金其它回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版权收入:主要指电视放映权和互联网播放版权销售。这部分收入里面,CCTV6的收购费用为140万-400万每部影片,主要根据影片的题材、频道打分制度、观众期待度、演员阵容、最终票房决定。网络版权价格波动较大,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主要跟观众期待度、演员阵容、最终票房有关。
2.海外销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国家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发行收入、版权收入。这部分收入目前较低,增长潜力大。
3.商务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广告、营销合作、活动冠名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4.授权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视觉元素等授权使用,以及版权衍生品的销售收入。
5.政府补贴: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补贴、地方政府专项补贴等。
6.行业补贴:主要是摄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达到一定数量后,享受专项的行业补贴。票房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奖励100万元;票房在1亿到3亿元,奖励200万元;3亿到5亿元,奖励500万元;5亿以上重奖1000万元。
其中,大部分中国影片的资金回收依赖票房分账,可占到影片总收入的80%以上
4. 电影票房是如何算的
如果另外签订了分红合同,导演、编剧、演员可以分配到相应的利润。制片人一般就是投资商的代表。具体的利润分配按照事先签订的合同划分,没有一定之规。另外,电影行业是风险大、利润也大的行业,所以,虽然大部分电影是赔钱的(即使票房达到四亿也不代表一定有利润),还是有不少投资者。更不用说,很多投资者也未必出于纯粹赢利的动机。
5. 电影的票房是如何计算的
行业常用的票房收入计算公式为“票房=总座位数×场次×上座率×平均票价×天数”。
但此公式只是一个演变转化后的公式,而还是不完整的表达公式。
在数学公式上要得到同样运算结果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是计算方式,如“9÷3-1”和“1+1”的结果都是等于2。但“9÷3-1”和“1+1”的表达方式就完全不一样,“1+1”更为简单易明。同理,常规票房预测公式也应该有更为简单的表达式。要找到更简单表达形式,首先要理解收入是怎样构成的。
销售收入(票房收入属于销售收入)通常的表达方式为“销售收入=A产品数量×A产品单价+B产品数量×B产品单价+C产品数量×C产品单价…………”。为了方便统计和预测,一般转化为“销售收入=销售数量×销售产品的平均价格”。
参照以上方式,票房收入的表达为“票房收入=观影人次×票价A+观影人次×票价B+观影人次×票价C…………”。若进行简单的转化,可得到“票房收入=总观影人次×平均票价”。而展示公式也是在这基础的表达式中衍生的,其中展示公式中“总座位数×放映场次×上座率”这三者乘积的实质就是“观影人次”。因为在实际情况中更有条件找到“总座位数、放映场次、上座率”这个三个预测数据,因此才有了常用公式。
拓展资料:
票房(Box Office)原意是指公开出售电影或剧院门票的地方,现特指电影或戏剧的商业销售情况。票房可以用观众人数或门票收入来计算。在现今的电影业中,票房已经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
票房在英文里的意思为“盒子办公室”。这个词来自于早期的戏院,要进入便宜的座位区需花费一个铜板,这个入场费是要放在位于入口闸门上一个锁住的小箱子。当箱子装满的时候,会有工作人员将箱子拿进一个小房间进行清点并收藏。因此这个财务部门相关的小房间就被称为“盒子办公室”(Box Office)。
6. 电影票房怎么计算的
票房=票价X购买人数。(票价无论购买者是否有折金券或打折,一律按原价计算),引用下别人对这两者比较的回答吧: 12年以前,《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的时候,票价是20元一张,有的地方10元一张,而《阿凡达》以济南新世纪电影城的票价为例:普通票价:50元。普通3D:80元。IMAX:150元(北京价格还在不停的涨),再说《阿凡达》作为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看的就是3D效果,自然高价票卖得多。于是可见,《阿凡达》的平均票价比当年泰坦尼克号高了一倍还多。这还是在经济状况较为稳定的济南,如果是上海,北京,广州,这种差距会更大。 12年以前,统计制度也是不完善的,或者上报数量存在很大误差。统计的大多是“公办”影院,而现在的统计制度比较完善了。在很多非发达国家,以前看一场电影是非常奢侈的消费,而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看电影只是普通的一种消费手段。但就是在12年前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仍然有数量极其巨大的国人观看了泰坦尼克号(包括当年只有6岁的我),所以说硬用票房来比较《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的高低,对后者不够公平。 这样计算下来,即使不计经济发展,统计水平等各方面原因,只看票价。《泰坦尼克号》当年的全球票房是18亿美元。今天的《阿凡达》要想超越泰坦尼克号,则必须拿出30亿以上的票房才可以。 (所有电影的好坏都不应以票房作为衡量标准,而只在电影本身的内涵中作出评判。)
7. 电影票房怎么算
1、10亿票房指的是累计门票收入。
2、电影上映,一天都会有票房统计。实时票房可以到中国票房网进行查询中国票房网。
3、票房利润分成方法:
在中国票房分账的基本原则是:首先,需要在总票房中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剩下的钱当中,作为放映场所的影院拿走57%,制作方和发行方拿走43%。然后,制片方会根据事先的约定支付发行方一笔费用。剩下的钱扣除成本了之后,制作方和投资方再按约定分成。
在好莱坞,有三种分账模式可以选择:
第一种是和中国一样的固定比例分账。
第二种是影院会支付一笔费用给制片方买断影片,然后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归影院所有。
第三种是好莱坞最流行的分账模式,也就是阶梯式分账:在好莱坞制片商的一些大片上映的第一周,制片商可以拿走80%的票房而影院只能拿走20%,这样制片方就能尽快趁着影片的热度收回成本。但随着影片上映时间变长,制片商分到的票房会越来越少,第二周、第三周在60%左右,到了第四周可能就只有20%。
(7)电影票房算三番扩展阅读:
票房统计方法:
现在影院都实行的电脑售票,这些售票系统是和国家电影局电影专项基金管理中心联网的,每天的固定时间都会自动向专基中心发送票房数据。
分成统计和票房统计是一个体系内的东西,不能分为两个体系,分成肯定要依靠影院票房的数据,跟票房没有关系的单位随便去统计,能设计到分成的也就是院线和发行公司,统计也是院线发给发行公司。
8. 电影票房如何计算
每部电影的价格是看制片方投资的影片用了多少钱,比如说你喜洋洋卖120元,阿凡达卖60元的话,那就没人会看喜羊羊了。你投资少皮哦防高照样挣钱,有的是比票房,有的是比赚了多少。一般是一个影院和制片放说好必须到多少钱的票房,然后到了以后再几几分成,比如你投资了1个亿的话你票房到3亿就不会亏了,比例1:3
谢谢楼主,给我分吧!
纯属打字,抄袭者死全家!!
9. 沈腾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人,是否实至名归
2021年春节档异常火爆,今年最大的黑马莫过于贾玲指导的《你好,李焕英》,目前,你好李焕英的票房已经突破35亿,以当前的情况,《你好,李焕英》成为春节档最大的赢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部电影的成功,也让作为这部剧的男一号的沈腾主演的电影(三番内)累计票房来到了200亿,沈腾也成为了中国影史票房第一人。
回顾沈腾的票房史,不难发现,沈腾主演的电影几乎全部都是喜剧片,以他如今在喜剧圈的地位相当于当年香港的周星驰。
5年前,2015年国庆档,沈腾主演的大男主电影《夏洛特烦恼》(14.5亿票房),得以一举成名。
之后的《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等全部都是20亿打底的票房。
2021年元旦档,常远自导自演的《温暖的抱抱》,同样是把客串10分钟的沈腾当作男二号和票房主要卖点来宣发,
也因为沈腾个人的恐怖票房号召力,让这么一部(豆瓣5.5分、猫眼8.6分)、本身质量乏善可陈的影片,上映首日抢走25%的排片,首日票房2亿,5天票房5亿,最终票房8.6亿,让出品方同样赚得盆满钵盈。
沈腾已经开始抗下中国喜剧天王的大旗(继周星驰之后)。但沈腾的人生轨迹却和其他喜剧演员不太一样。
周星驰的家境不好大家都知道,他母亲为了养家,一个人打几份工,可以说,星爷的成功是饱含辛酸的,这使得他的很多作品让人看了笑中有泪。
同样是喜剧演员,黄渤属于黑色幽默派,角色中透露出的,是市井与痞坏。
同样是喜剧头牌的王宝强,早年也是草根,要长相没长相要身材没身材。凭借着他的憨直和敢拼摸爬滚打上来的。
马丽小时候觉得自己颜值不够,靠着一股狠劲和男人味的酷酷的风格混成喜剧一姐。 贾玲曾经高考失利,边打工边复读,穷的时候房租都付不起。
岳云鹏曾经餐馆打工做错事了还被炒鱿鱼…… 自古悲情出英雄。喜剧圈上演了一出出励志感人的故事。
但沈腾这家伙,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点不好意思对外讲,就是太“顺了”
年轻时候的沈腾
小时候的沈腾,家境还可以,有一个考军艺的姐姐,没有困扰是当时沈腾最大的困扰。
他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父母看到女儿的人生轨迹不错,就给沈腾报考了军艺。据沈腾自己说,他因为当时“太帅了”,所以就这样上了军艺。一直都有一个军艺“校草”的称号。
在小编眼中,其实,沈腾是真正做到了,把喜剧做到骨子里的演员。
就是他再正经,你也觉得搞笑,戏路偏窄,他没有比较广为人知的正剧形象来淡化他喜剧的影响力。
但也正是因为他身上这种纯粹的喜剧因素,才最能反映这种小人物的白日梦题材的搞笑。
“夏洛”和“王多鱼” 非他不可!
最新的《你好李焕英》,虽然不是真正的男主,但是喜剧点却都在他的身上,哪怕在他的角色上段子设计的没那么高级。
但沈腾该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每一处表演都充满了惊喜,而这也是《你好李焕英》为什么弱化陈赫表演番位,将沈腾跟贾玲放到了男女主演的位置。
因为沈腾就是有这样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基本上喜剧电影都想找沈腾客串,哪怕给沈腾五百万只出演五分钟,也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在当下华语电影看,真的最具号召力,能让观众心甘情愿买票去看的演员就是沈腾,至于其他的演员号召力跟沈腾的完全不在一个层级,可以说沈腾目前是最具号召力跟国民好感度的演员。
在电影院看《你好,李焕英》,沈腾出场时一开始拿着本书,挡着自己脸,什么都没干,就是站在那,很正常的站着。虽然还没露脸,但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沈腾,然后… 大家就开始笑了。
就冲这个,实至名归。
所以总结来说,沈腾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人无可厚非,也可以接受,毕竟这是商业电影,是观众用钱买票的选择,沈腾值得这个荣誉。
10. 电影的票房是怎么算的
票房可以用观影人数或门票收入来计算,而通常我们所讲的票房,就是用门票收入来计算的。即,票房=票价X购买人数。
比如某影院一天放映了6场《李茶的姑妈》,有学生票:40元,共10人,标准票:80元,共10人,团体票:30元,共10人,会员票价:20元,一共10人,那么,这一天该影院的总票房就是:4000+8000+3000+2000 。
现在各大电影院都实行电脑售票,这些售票系统是和国家电影局电影专项基金管理中心联网的,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自动向专基中心发送票房数据。因此,相对来说,电影票房对判断某部电影的观影人数,影片受欢迎程度还是有很大参考意义的。
(10)电影票房算三番扩展阅读
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
影片票房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包括影片题材及剧本、主创团队、影片定位、影片质量、票价、档期、发行、院线排片、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题材和剧本是一部影片的核心;科幻、魔幻题材一向是票房大热的选项,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情感题材也比较受观众青睐。
主创团队如导演、主演、制片人和制作团队等,都是吸引观众的重量级筹码,能够在影片上映前期对观众形成最大的吸引和冲击;影片定位是指影片为自己影片的市场预估,比如从剧本设置、演员选择等方面切入设定目标人群定位。
影片质量包含了剧本、拍摄、制作、演员表演等综合因素,是电影艺术成就的衡量标准,是一部电影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影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