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体验 > 电影票房掺水

电影票房掺水

发布时间:2021-07-19 01:28:14

『壹』 虹猫蓝兔火凤凰票房

虹猫蓝兔火凤凰貌似在湖南很火
但在其他城市则好听点是票房平平,不好听的是票房凄惨
而喜羊羊2在全国都挺好的
我想
票房是不会有喜羊羊2好的.

『贰』 网票统计和电影票房数据库哪个更精确

电影票房数据库,因为大多数网票都不合格.
1.可以重复投票
2.无法指定人群范围
3.有很多枪版,反应不出真实数据.

『叁』 中国才十四亿人,为什么有的电影票房,动不动就是十几亿的,,更夸张的是连捉妖记二十四亿都有,,我很不

新片上映前几天票房数据和好评一定要靠公关狠狠狠狠在公众平台刷上去。
这就是整个放映期为什么无论你怎么搜索,搜到的都是上映前几天的好评论。因为他们花了钱的,你只能搜索到他们的发言结果。他们还有小团伙开马甲狠狠地为这些言论转发,点赞,etc。。。
目的是为了让观望的人甚至路人看到这些,才有可能在走进电影院时选择他们的电影,从而维持他们的排片率。
你说水分有多大呢?
你们身边有多少人会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心里没点逼数吗?有些单位甚至一个人都不会去看电影。几十亿票房折合成人头就算1亿人次吧。大概的意思就是平均16个人里面有1个会去看的。这可能吗?自己身边找个小样本算一下就知道可能不可能了。
还有那些演员阵容里没偶像明星+口碑并不好的电影,有人还在网络上晒票说自己6刷7刷的,这些人的日常发言里甚至根本不带影片里演员的姓名,说明不是脑残粉,你觉得那可能吗?脑子里装的全是屎吗?6刷7刷的。。。这些不算是刷票房又算什么??然后主演再上综艺,把这些事情说出来,搞得像真的一样,观众看了又会觉得这电影可能真的不错吧。就又会有一批呗忽悠着去看。总之是刷子的良性循环。
既然刷的良性循环那么多,哪个制片方还会放着不用呢??最后你花钱看到了个啥,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

『肆』 张小斐因《你好,李焕英》爆红,这是因为什么呢

《你好,李焕英》的成功,让张小斐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有人预言85花格局要变天了。但是张小斐没等到作品对打,先迎来了粉圈动荡。2月24日,张小斐后援会发出长文,开撕张小斐的经纪人与公司。



张小斐也算在娱乐圈摸爬滚打14年了,虽然这次爆红有些出乎她意料,但是相信她和公司都知道走什么道路什么才是正确选择。粉丝要真心为了她好,就相信她的选择,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指点江山。

『伍』 2012年国产片有哪些电影票房过亿了

1月:龙门飞甲、金陵十三钗、喜羊羊与灰太狼、大魔术师、大侦探福尔摩斯、逆战、碟中谍4
2月: 地心历险记2、爱、战马
3 月:异形战场、诸神之怒
4月:泰坦尼克号、超级战舰、黄金大劫案
5月:复仇者联盟、黑衣人3
6月:马达加斯加3、饥饿游戏、画皮2
7月: 搜索、四大名捕、冰川时代4
8月: 听风者、消失的子弹、蝙蝠侠、超凡蜘蛛侠
9月:普罗米修斯、敢死队2、白鹿原、铜雀台、太极1、环形使者、二次曝光
10月:大海啸之鲨口逃生、全面回忆、谍影重重4、太极2
11月:寒战、2012(3D)、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九四二
12月: 人再囧途之泰囧、十二生肖

国产过亿的有:

画皮2 票房 72,639
人再囧途之泰囧 票房 68,400(有可能过十亿,票房持续攀升中)
一九四二 票房 36,266
寒战 票房 25,828
听风者 票房 24,384
十二生肖 票房 22,500
四大名捕 票房 19,688
搜索 票房 17,630
大魔术师 票房 17,226
喜羊羊与灰太狼4 票房 16,280
消失的子弹 票房 16,051
黄金大劫案 票房 15,320
太极1从零开始 票房 14,666
爱 票房 13,591
白鹿原 票房 13,326
逆战 票房 12,723
太极2英雄崛起 票房 12,260
龙门飞甲 票房 11,150
金陵十三钗 票房 11,110
二次曝光 票房 10,765
铜雀台 票房 10,138

『陆』 《唐探3》口碑差,后劲很足的《你好,李焕英》有望逆袭吗

唐人街探案一二两部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欢,所以唐探三刚开始上映的时候,网友都是非常期待的,尤其是他从去年延迟到了今年,而且前两部一直都很棒,所以这一部影院的排片也很多,观众对他也是给予了厚望。但是最近的票房还有口碑显示,唐探三观众反响率比较一般 。

反而是贾玲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你好,李焕英》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目前小编觉得后劲很足的,《你好,李焕英》非常有望逆袭。因为现在看来两部影片的票房不会差多少,尤其在自来水的宣传下,相信去影院看《你好,李焕英》的人会越来越多。在此小编也去影院看了一下这部电影小编,个人觉得它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导致这部电影非常的叫好。


小编推荐还在纠结的小伙伴们真的非常的值得去影院看这部作品哦。

『柒』 《唐探3》票房狂飙,打破国产电影单周票房记录,电影的剧情如何

唐人街探案3原本上映在2020年大年初一的一部搞笑侦破类电影,由于一些原因推迟上映,最后在2021年大年初一上映。由于宣传片做的足够钱吸引人再加上电影经过一年的宣传,引起了影迷们强烈的好奇心,票房狂飙,打破国产电影单周票房记录。接下来有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我个人觉得前期的电影处理再加上唐人的幽默风趣有着足够吸引人的地方,电影主线讲的是密室杀人案的事件,但由于另外加入的Q组织的考验而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分不清楚电影讲的重点是什么,到最后证据的寻找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苦情剧的结尾也让我脑子更加混乱,总而言之我觉得电影很一般,没有唐人街探案2那么吸引人。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捌』 如何计算一部好莱坞电影的净利

大概成本得算上剧本 道具 场地演员,后期宣传,等等等等
收入不好算 除票房还得版权(比如爱奇艺买播放权)电影下映后的cd
那么怎样计算盈利呢
一般来说,好莱坞的电影公司是很不愿意透露影片具体的制作成本的,就算透露了,也只是一个掺水的数字。因为一部电影的实际花销可能远远超过了被披露的数字,除了制作费外,往往还有推广和营销费用。

一部电影的推广费可能十分惊人。拿一部2000万美元的小成本电影来讲,其推广费甚至可能比影片本身的成本还要高。这是因为小成本电影的题材一般都是浪漫喜剧或儿童电影之类的,其本身不需要庞大的制作经费,但要是涉及到推广费用,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一部制作费为3500万至7500万美元的电影,其推广费就很可能达到制作费的一半。2010年在北美上映的3D动画电影《超级大坏蛋》(Megamind),全球票房3.2亿美元,其制作成本为1.45亿美元,而推广费就达到了6500万美元。要是电影是大制作的话,那推广费就更高了,因为电影公司为了收回成本,往往会大量投放广告。
但是,要是一部电影拍得太烂的话,电影公司也就不太愿意下血本推广宣传了。恶搞电影《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上映后IMBD评分仅4.7,被不少人诟病为“虎头蛇尾”。该片的制作费在1.3亿美元左右,但最后只拿下了2亿多一点的全球票房。当年电影的制片方20世纪福克斯可能早就预料到了《格列佛游记》不会太吸金,故而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不然按照最后的票房成绩来看,八成得赔。
有时候,制片公司的经费少的可怜,根本不可能烧钱拍大片,这时候发行方就会选择发行制片公司已经拍好的其他小成本电影,加上少量的推广费用。在这种情况下, 就算电影票房成绩不佳,制片公司也一样能够获利。
电影票房的分账比例是什么?
制片方和院线的分账比例并不像中国一样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电影公司和院线达成的具体协议。当然这还要看电影公司本身有多强势,比如前几天迪士尼公司就狮子大开口,要影院把票房收入的65%都上交。
过去,电影公司相当强势,一部电影在首映周取得票房的90%都落进了他们的口袋,院线的收入则主要来自爆米花和饮料的售卖利润。但是随后几周,影院收入分成的比重会增加。一般而言,在电影上映第四周的时候,制片方的收入会逐步下降到50%左右,影院收入的分成比例将上升至48%。
但是随着21世纪初大批院线的破产倒闭,电影公司的霸王条款也继而被弃用。如今,对于一部好莱坞大片来讲,无论是电影放映的第几周,院线得到分成的比例都有标准可循,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都希望自家影片在首映周就能夺得头筹,以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于是他们大大增加排片量,使得更多的观众能够走进影院。一个典型的大制作,其首映周的排片一般会达到4000场,而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排片量只有区区几百场。
与中国制片方分账相对较少不同,一般而言,如果一部电影票房高的话,电影公司所分得利润的比例往往高于院线。比如说,一部票房3亿美元的电影,电影公司就可以分到高达60%的收入。但是对于一些票房成绩不佳的影片来说,院线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比如说,一部票房仅1000万美元的电影,电影公司只能拿走45%的收入。虽说现在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都很强势,但也不能过分压榨院线,否则要是遭到了院线的联合抵制,就没有那么好玩了。
总的来说,对于一部美国电影的本土电影票房来说,电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好莱坞电影的本土票房和海外票房哪个更重要?
如果一部片子在美国本土票房失利,而在全球大卖,这对于电影公司来讲,算是票房成功吗?实际上还是要视情况而定。但是一般来讲,好莱坞电影的本土市场相对还是比较重要,因为电影公司在本土票房取得的收入占比往往都更大。对于一部好莱坞电影来说,制片公司从海外票房上拿到的分成仅有40%左右,并且由于美元的汇率不断变化,使得收取海外票房分成变成了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事情。同时,政府征收关税也会削减电影公司的分成。所以,比起海外票房收入,电影公司真正获得收益还是得靠国内票房。
但这并不是说海外票房就不值得关注了。尤其是当电影票房在本土失利的话,就格外需要仰仗海外票房了。另外,海外市场惊人的消费能力,也让电影公司不得不重视起来。2010年的《阿凡达》创造了惊人的27亿美元的票房神话,这一纪录至今没有电影能够超越,但是其本土票房只占到了总票房的27%,这足以说明海外票房的重要性了。还有就是,一些影星靠着出口大片在全球刷脸攒人气,比起那些仅在美国本土有名的影星来说,电影公司更需要这样的人来帮助其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电影公司从DVD、流媒体和视频点播中能赚取多少受益?
对于一部大制作来说,从DVD租赁、流媒体转播权和衍生品销售业务中获得的利润可以达到6000万至1亿美元。而且电影公司从DVD等数字媒体业务中得到的分成要远远多于从影院票房收益中得到的。这是因为数字影像和衍生品零售商们的话语权不像影院那么大,影院一方面运营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到底放映什么电影,最终的决定权还是院线自己的手中。另外,通过DVD和衍生品渠道销售毋需支付高额的推广费用,这也有利于电影公司增加营收。
近几年,DVD市场在流媒体的冲击下逐渐萎缩,但是通过DVD发行依然有利可图。一些特定题材的电影诸如恐怖片、独立纪录片、艺术片通过DVD销售时,表现相当抢眼。当然,要是一部电影恰好拥有强大的IP和可观的粉丝数量,那么销售预期就更加乐观了。2012年的《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在其蓝光DVD发行的第一周就拿下了380万张的销售量。因此,要是影片本身足够吸引人,电影公司仍然能够通过DVD发行赚上一笔。

『玖』 华谊兄弟电影国际发行公司的对话华谊

【疑问1】《西游》的投资是怎么构成?5家出品方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为了把整件事情说得更清楚透彻,胡明反复用到“种麦子”的比喻,新浪娱乐整合了胡明所举的例子,结合事件经过,将整个投资过程还原如下——
比高开垦了一块地,找了2个伙伴(威秀、安乐),一共出了1.06亿,一起种麦子,比高占60%,威秀占30%,安乐占10%。华谊一看,这长势不错,心想“我们一定能给你们卖个好价钱!”,就说,“我来帮你卖吧,我先给你8800万,如果卖的利润少于这个数,算我倒霉,亏的是我自己的钱,如果卖出多的钱了,我就跟你们分,但我拿大头。”这三家就同意了,也收了这笔钱。麦子快种熟了,文化中国又想进来了,但这时候麦子的卖相也能看到了,华谊也给保底了,文化中国基本上风险很小了,所以比高将自己一半的股份溢价20%(等于多掏了600万左右),卖给了文化中国,于是文化中国也占30%。
还原到电影上,对应的情况就是——
《西游》总制作成本:1.06亿(注:比高此前公告已披露)比高投资:3180万,占30%威秀投资:3180万,占30%安乐投资:1060万,10%文化中国投资:3800万,占30%(注:比高本来有60%股权,文化中国是最后加入的投资方,比高溢价20%将一半股权卖给了文化中国)华谊投资:8800万,这部分并不直接投到制作中,而是付给比高、文化中国、威秀、安乐,作为四家在中国大陆地区获得的最低回报,即保底。折算下来,即当总票房超过3亿时,华谊才能有分成入账。
【疑问2】华谊的身份到底是发行方还是投资方?
华谊回应:既是发行方,也是合约规定的投资方
华谊的身份质疑源于比高在公告中将比高及其他投资方合称“投资方”,而将“华谊兄弟[微博]”表述为“负责该影片在大陆地区的运营和发行”,导致公众产生疑问——华谊兄弟其实是发行方吗?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华谊兄弟在公告中称自己以9.9亿票房计,能获得1.96亿利润,那么为什么一个发行方能有这么高的利润?这个利润里面是否有掺水?继而有人怀疑华谊兄弟有借机哄抬股之嫌。
而事实上,华谊作为投资人的身份确实可疑。关键就在于华谊投的这8800万,从属性和功能上看,和别的投资方的投资都不一样,是保底,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投资。华谊在26日晚的公告中也表示“发行净收益”要扣除“公司的投资额”再跟几家制片方分账,而这里并没有扣除其他几家制片方的投资额,而且根据华谊董秘的“发行净收益”计算公式,里面也只有扣除保底一项而无扣除制片成本一项,充分说明8800万就是保底。
华谊董秘胡明对新浪娱乐也承认了这8800万确实是保底。不过,胡明指出,根据协议的约定,这8800万也可以称为“投资额”。华谊确凿无疑是《西游》的发行方,但根据协议,华谊享有《西游》“‘出品方’或‘联合出品方’、‘出品人’、‘制片人’等的署名权”,而华谊确实也投了钱,所以华谊自称为投资方,具有法律效力。
“我们是中国大陆的投资方,也是中国大陆的发行方,但不是大陆以外的投资方,也不经营大陆以外地区。电影按地区划分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方式。我们从金额上也可以看,电影上片前,华谊需要承担的风险是8800万,从其他投资方已经公告的内容看,整部电影的成本是1.06亿,等于他们需要承担的风险只是1800万。不管名字叫什么,再怎么说,数字能说明一些问题的。”胡明也进一步表示,截止到目前,对于华谊出品的所有电影来说,华谊都是投资方和发行方。
至于为何比高为何在公告将华谊列在投资方之外,胡明认为只是大众在理解比高的表述时出现问题,“‘其他方’是比高在发公告的时候用了这个简称,但大众理解的可能比较狭隘一点,因为他们那几方所扮演的角色是比较相似的,所以统称投资方,而称华谊为发行方。人家也没否认华谊是《西游》的投资方。华谊两个身份都是。”
至于比高的公告使得外界对华谊产生疑问,并使华谊股价下挫,胡明表示华谊方面对合作方予以理解和信任:“我坚信我们的合作方发这个公告是依据香港联交所的要求来发的,毕竟两地的上市公司的规则会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对合作方还是信任的态度。他按照他的规则来工作的时候,对我们的股东造成了一定的误解,所以我们就要把这件事讲得更清晰一些,我们两方没有实质的矛盾。”
【疑问3】为何比高说4家投资方可获的净收益70%,华谊却说自己是最大收益方?
新浪分析:以10亿推算,华谊净利润可达2.09亿,其他4家投资方分1.57亿收益
(华谊部分的分账过程得到胡明的认可)
如图所示,为便于计算,当《西游》票房为10亿时,分账情况如下——
首先,刨除5%国家专项基金和3.3%税费,剩余毛票房9.17亿。
然后,中影数字要先收6亿以下部分净票房1%-3%的代理费,约875万,之后院线、影院和片方按57%:43%分账(注:有疑问指出华谊从去年贺岁档开始是否已经调高分账比到45%,但经核实,华谊在《西游》上的实际分账比例仍为43%)这时,发行方和制片方回收的票房总收入为3.91亿元,这部分金额叫做发行毛收益。
到了这个阶段,投资方和发行方就可以分钱了——除华谊外其他4家投资方获得8800万保底收益,而华谊获得12%的发行代理费,为4700万,扣除这两部分之后,再扣除宣发费3000万,剩下的就是发行净收益2.26亿。(发行净收益=发行毛收益-发行代理费-宣发成本-保底-其他相关费用)
发行净收益的部分就可以开始分账了,根据华谊公告,华谊在3个净收益区间享受从70%-90%的分账,实际收益情况对应区间的分账比为70%,即1.58亿。其他四家投资方则相应享受30%的收益,获得6800万分账。
所以,
华谊的总收益为:4700万+1.58亿=2.05亿,由于后期需要刨除的8800万保底华谊之前已经垫付,2.05亿即是华谊的税前净收益。我们推算的这一数值,和华谊公布的1.96亿(以票房9.9亿计算),基本吻合。
其他四家投资方的总收益为:8800万+6800万=1.56亿。1.56亿约为发行净收益2.26亿的69%,所以比高称自己将获得大陆地区发行净收益的约70%,虽然从分账比例上看并非如此,但从发行净收益加上保底之后的总数值上看,这个说法也并不错误。所以双方在分账上其实并未有实质性分歧。
胡明也证实了这一分析,“到上周末为止,我们预计给华谊的利润是2个亿,我们已经相当满足了,扣25%的所得说还挣1亿5。不过最终的分配要看最后票房的总额以及奖励的协议的情况。”
虽然华谊和其他投资方在关于奖励的部分只达成了意向,而未签订协议,公告也披露了这一点,如今出现“分账疑云”,华谊也“不计前嫌”地表示仍然会考虑给其他投资方进行奖励,“《西游》之所以到今天还能在不断挑战华语电影票房最高纪录,无论中间有多少插曲和波折,我们坚信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合作,都会被写进中国电影的历史。我们觉得不论怎样,还是秉持有收益应该分享的理念。”
【疑问4】华谊一月内连发4个公告,最后才公布协议细节?
华谊回应:按照交易所的规则,所有重大事项要公告,还有如果是股价敏感信息,也一定要及时公告。电影在做了试片以后,有2万观众看了,反响非常好,第二天股价就有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本着公开透明的态度,及时主动公告了这些信息。为什么把协议内容分了几次公告?也有当时的背景。首先我们还是希望公众的注意力在电影上,而不是还没上映就在说怎么分钱。第二,我们觉得这个电影毕竟是由各方合作的,有这么多合作方,票房出来后,毕竟有一个谁赚多谁赚少的问题,担心中间产生误解。所以我们在前面3个公告里都没有讲的这么具体。为什么26号又觉得能说了?是因为公众对于算账的热情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的判断是,无论电影观众,还是二级市场股东,都希望了解到这个情况,那么我们就有义务披露,还是要保持一个恰当的透明度,所以把我们所有合约细节都披露了出来。
【疑问5】华谊相比其他4家有保底的投资方,有很大的亏本的风险,且票房过3亿才能开始分账,为何当初愿意参与这个项目?
华谊回应:华谊早于2004年就与星爷合作了《功夫》,但星爷之前的戏在大陆最高的票房是1.6亿,但我们敢于以3亿保底,一是基于今天的市场情况的判断,第二我们非常信任周星驰的电影品质,第三我们对自己的经营能力有信心,所以华谊在一天之内就做了合作的决定。最终在2012年2月21号,签了合作协议,约定了华谊兄弟要投资多少钱,当时签的还是8100万,是中国大陆的保底,对于后面阶梯式的分账也做了约定,基本上合作的主要条款都已经在这个协议里约定完了。影片定档后,去年年底大家看了完成片子都觉得不错,对方提出如果卖得特别好,可不可以有奖励?我们也觉得没问题。我们一直没有完成任何书面文件,所以现在奖励方案也没有定案。

阅读全文

与电影票房掺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是大哥大电影版插曲 浏览:549
法国电影铁路 浏览:875
你好李焕英电影票房分成比例 浏览:266
彭昱畅电影结局父亲 浏览:311
皮皮Av电影网站 浏览:299
近日上映的电影成龙 浏览:745
爱丽丝梦游仙境电影名字 浏览:20
中小学生看的英文电影 浏览:664
电影台湾电影杀夫 浏览:946
八百电影送国旗女演员 浏览:56
二战德国强暴法国的电影 浏览:954
泰国版赌钱电影 浏览:330
中国青春类电影导演 浏览:145
中国关于摩托车的电影大全 浏览:718
限时救援电影完整版 浏览:16
天若有情粤语版电影完整版 浏览:412
团电影票的网站 浏览:708
优秀电影排行榜前十名爱情电影 浏览:71
鹿晗演的电影名字叫什么 浏览:811
香港电影音乐合集 浏览: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