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院线行业真的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吗
(1)行业准入壁垒
电影业属于国家管制较为严格的行业,国家在资格准入、发行及放映等方面制定了一套严格且具体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加强对该行业的行政性管理,特别是在电影发行及放映环节均明确规定实行许可经营制度。
2002 年《电影管理条例》颁布后,允许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改造电影院,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组建电影院线,民营企业涉足电影领域基本不存在障碍。对于投资电影制作发行放映领域的国有文化企业,则仍需保持 51%以上的控股地位;此外,外资企业允许以中外合资或者中外合作的方式建设、改造电影院,投资比例不得高于 49%,外资企业不得参与电影发行业务。一定程度上,外资企业投资国内电影产业仍存在明显的政策壁垒。在进口影片的引入方面,目前只有中影股份和华夏电影具有全国发行资质。
(2)资金壁垒
对于院线经营环节而言,根据《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以参股形式投资现有院线公司的,参股单位须在三年内投资不少于 3,000 万元人民币,用于现有院线中电影院的新建、改造;以控股形式投资现有院线公司的,控股单位须在三年内投资不少于 4,000 万元人民币,用于现有院线中电影院的新建、改造;单独组建省内或全国电影院线公司的,组建单位须在三年内投资不少于 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现有院线中电影院的新建、改造。
对于影院经营环节而言,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观众对观影感受要求的提高以及与其他文化消费方式竞争等因素共同推动影院的建设及运营成本逐渐增长。现代化多厅影院往往需要投入较多资金用于建设良好的观影环境以及购置现代化的影院设备,而随着 4K、3D、IMAX 等形式的影片成为吸引观众观看电影的重要因素之一,4K、3D、IMAX 等价格较高的放映设备更是成为影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影院投资提出较高的资金要求。
(3)市场的壁垒
对于院线经营环节,在目前的院线经营模式下,影院只能加入一家院线,并且签约期限原则上不得少于 3 年,因此院线经营具有较强的排他性,拥有较强市场拓展能力并且能够得到产业链上下游支持的院线往往能够长期占据较高的票房市场份额。对于影院投资和经营环节,能否吸引足够多的电影观众直接影响影院的成功与否,因此商圈和选址对影院的经营和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当下,大中城市的成熟核心商圈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甚至数十年,这些区域都有数家老牌影院或者近年来新进入的影院把持着最优的地理位置。在这些地段,饮食、娱乐、购物一应俱全,交通便利,因此这些影院自然就成为了当地市民观影的首选之处。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新老商圈的更替又会给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新进入者带来商机。
(4)人才壁垒
在院线经营管理方面,院线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旗下影院的经营效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电影院线市场,一个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优秀的院线管理团队将保证整条院线的高效运作,并吸引新的影院不断加盟。
在影院经营管理方面,专业的影院投资开发及日常经营团队会带来影院选址、商业洽谈以及日常运营、盈利模式多元化等方面的专业化经营优势。
在电影发行与放映方面,熟知电影市场情况及观众观影需求的优秀发行放映人员对于制定合理的影片发行策略、上映档期以及排片策略可以直接为影院争取到更高的票房收入。
目前,国内在电影发行与放映等方面的专业化人才非常稀缺,这也对行业的新进院线管理数量庞大的影院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在人才储备方面,国营的影院由于历史较为悠久,在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方面已经有所储备,而近年来崛起的民营院线则依靠着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机制招募了一批专业化的人才。
Ⅱ 私人影院,是电影院线互补还是竞争
我觉得是互补,传统影院根本不够,很多好的影片排不上档,可惜了
Ⅲ 如何摆脱电影院恶性竞争,增加电影院附加产品利润值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一二句能够概括,个人在深圳也是才从事电影行业不久,对其中也是深有体会,电影行业在一线城市已经基本上没有空白点,不过二三线乃至四五线城市还是非常有潜力的,前景还是很好,不过随之而来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像私营性质的影院财力没有大型集团院线雄厚,想要摆脱这种竞争,无非从差异化和多元化着手,现在放映的影片基本上都是一样,同质化较严重,一个影片在附近多家电影院都能看,观众有很大的选择性。现在影院上团购的也比较多,基本上当地的影院都上了,你也不得不上,不然客流量被分化,上座率更低,这也是当前的一个困境,影院的收入无非就是票房,附加产品利润点像零食广告位这些,这些附加值也是要建立在客流量的基础之上,怎么增加客流量,再将这些客流量转化第二次利润来源这是大家都要思考的问题。
Ⅳ 随着电影市场的逐渐升温,有些电影院座位分区加价,你如何看待此现象
其实我觉得这种行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果是在一些大片上映的黄金场次里面,或者说是在电影的首映见面会,那么这种方法确实是可以试一下的,毕竟在这种大场合下好位置是非常有限的,但如果是在日常的上映当中,我觉得这种行为就没有必要了,因为现在很多影院是有很多影厅的,平时的上座率不算特别的高,我觉得这种行为确实是有一些多此一举了。就算是某些影院的上座率比较高,那我觉得这种行为也是不提倡的,因为这种行为其实是有一些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了。
实际上电影院这么做无非就是想要多挣钱,想要增加自己的利润空间,毕竟现在的租金上涨,而且影院的竞争也是越来越厉害,这种方式其实也是一个增值手段。但其实我想说的是,影院这么做其实只会让更多的人反感,这样一来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Ⅳ 电影院的运营模式,跪求建议。
先回答关于会员卡的问题:一般会员卡可以分为:六折七折八折,可以进行充值办理,充值金额越高,折扣越低,会员可以提前电话或网络订票,但是要看你使用的售票系统而定,开业第一天需要媒体的宣传,是否可以先举办一次媒体观影会,用一部新片来首映观影,也可以请一些二线演员来炒作,将当地政府相关人员,媒体主要人员办理开业纪念卡,可以长期打折看电影。半价问题,建议在早场,或是午夜场,价格进行半价对待,儿童专场:要看你所在的院线是否呢长期提出动画电影拷贝,如果可以倒是很不错的想法,但是我们考虑到1米2以下儿童免票问题上很难做到周全,10元观影问题:建议与当地知名商家合作,给予他们的会员进行一定的优惠,这样他们的客服很快成为你的客户,你的会员也可以去他们那里进行优惠打折,这样就做到了双赢,不知道这些回答对你有用吗?
Ⅵ 五大片商和八大院线之争怎么解决的
电影院线简称“院线” ,英文全称“theater chain”,是指以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 由一个电影发行主体和若干电影院组合形成的一种电影发行放映经营机制。 院线对旗下影院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电影放映业是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经营体制的行业。经营者为发展和保护其经营利益,在某些城市或地区,掌握相当数量的电影院,建立放映网络,借以垄断某国或某一电影制片公司新版影片的公映。中国最早出现的电影院线,是20世纪初至20年代中期,由西班牙电影商人雷玛斯在上海建立的,由虹口、夏令配克、维多利亚等七家电影院组成的电影院线;其后中国影戏院公司在平、津、沪等地也建成相当规模的电影院线;20年代初中国电影资本家罗明佑在华北、东北建立电影院线;30年代,天一影片公司企业家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组建南洋电影院线。现在港台等地仍有些电影发行放映商采用电影院线体制。
Ⅶ 电影院一般采取什么样的促销手段
声音时大时小
如果确保系统声卡驱动安装正常
系统使用正常
那只有说明耳机有问题了
以前碰到过耳机有问题导致声音时大时小的问题
你可以安装在mp3
或者随身听上面测试一段时间看看
部分耳机长时间使用以后有接触不良的现象
就是声音时大时小
Ⅷ 中国电影发行制度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发行方对院线可以这么强势
中国电影的发行体制,正走在从计划时代的统一指令统一发放向市场经济下的自由售卖逐步转变,但目前尚未实现(渠道)产品的多元化,即无论你在哪家(院线)影院,
以此格局反观电影市场,梳理五大,这就是一个竞争太不充分的市场,而且略有封闭不自信,游戏规则不透明,玩的还是上个世纪的古董倒爷招,还处在工业化初期的圈地格局(电影名snatch)。如果问我如何增强发行方的话语权或是说提高发行业水平质素,最简单的方法,开门做生意,向传统学习,那些被充分验证的sales channel strategy就是阶段性的灵丹妙药。
Ⅸ 如果一部电影不能在影院上映,那靠什么方法来收回成本
如果一部电影不能在影院上映,可以转战网络电影市场,在视频平台上通过视频点播的方式收回成本。
在过去的4年多时间里,“网络大电影”以近乎野蛮生长的方式经历了从无到有,并在前两者的夹缝中,发展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中,不但诞生了以28万成本赚回2400万的传奇例子,同时也暗藏了互联网巨头纵横捭阖的野心。
2016年,网络电影发展势头迅猛,点击量不断蹿升,各种资本不断涌入,但是随着广电总局的各项监管接踵而来,僵尸鬼片校园暴力情色赌片等刺激性影片统统下线,这果然验证了冯小刚说的那番话,是垃圾观众导致了垃圾电影,如今网络电影干净了,网络电影市场也清静了。
Ⅹ 电影院有什么创意营销手段
首先要确定好电影院的消费市场在哪里,可以有针对情侣单开的情侣场,票价打折促销,当然需要前期充足的宣传,市场定位在大学生群体或者公司白领比较好,另外影院应该有眼光看好哪个大片会卖座,然后在大片首映上做足文章,还是把广告资金花在细分市场上,比如写字楼里的电梯就是不错的选择。最后是个附加选择,就是在饮料和爆米花什么的要跟票价搭配出新意来~
目前想到这些,再有灵感再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