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电影院怎么赚钱的 卖一张电影票 电影院怎么赚钱还有 电影公司能赚多少钱
影片的票房分成,差不多百分之四十左右(以票价一百元,分成是四十左右)。影院内部买的东西啊,也很赚钱。电影公司,也就是电影投资方,总票房的百分之三十五是属于投资方的分成。也就是说一部电影比如投资1个亿的话,电影票房要达到三亿五千万左右才能收回成本。当然,植入广告,赞助商等不算进去
㈡ 卖出一张电影票,这张电影票的钱要跟对少方的人来分这笔钱呢最后电影院能得多少钱
按照中国电影的票房分账惯例,假如是100元的票房,
5元钱是要上缴的电影基金,上税3.3元,剩下的91.7元,
影院拿走35—40元,院线拿约5元,制片发行商方拿剩下的约50.
导演,编剧、演员没有分成,只有报酬,但一般都会约定分红。分红导演和大牌演员一般没问题,但编剧就拿得到拿不到就两回事了。
㈢ 一张电影票的钱 分给哪几路 一般各分多少
对于国产电影,票房按如下分成:
电影发展专项基金5%,交给国家电影管理部门
消费税3.3%,交给国税部门
剩下的部分42-48%给制片方和发行方
52-58%给院线和放映方
进口片又分两种
一种是批片,就是有进口权的国内发行方(国内就中影和华夏两家有进口的权)一次性付给国外制片方一定的费用(一般最多不超过100万美元),票房全部归发行方、院线和放映方所有,绝大多数非好莱坞电影都属于批片,部分好莱坞B级制作的电影(投资额在8000万美元以下)也属于批片;
一种是分账大片,按国外制片方35%,国内发行方17%,放映方48%分配票房,基本都是好莱坞电影。
如果还不明白请网络“易网络:电影的票房如何分配?”有更详细的解释
㈣ 电影票为什么值那么多钱
春节看电影成为了“新民俗”。有没发现,春节看电影好像成为了刚性需求。没办法,宅家里没事做,还不如去看电影。更何况,一二线城市青年回流家乡,这些年轻人一般都是有固定观影习惯的人群。于是很多影城春节期间上座率都翻升至平时的三四倍,据说很多小县城影院的过道上都挤满了人。场场售罄,一位难求。看起来无论价格多高,消费者都会买单。既然如此,何不捞多一笔?
比如《流浪地球》就是最好的例子。经济寒冬来了。去年各大互联网和金融行业都在裁员,更是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宣布破产,整个互联网行业一片哀嚎。互联网资本寒冬真的来了。那么有闲钱的人手中资本过剩,如何处理增值资本?
——娱乐业。一直以来,娱乐产业是最适合洗钱生钱的产业。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定律就是,经济越萧条,口红的销售越多,女性的裙子也越短。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在购买较为昂贵的“大件”时会反复考虑,但购买化妆品时并不会考虑过多。反正房子买不起,车买不起,买只口红,看场电影还是能消费得起。
何不犒劳自己?于是经济越萧条,娱乐产业反而更繁荣。人们会更愿意花时间在廉价的娱乐活动上,不管是去年层出不从的选秀娱乐节目,还是2018年600亿的电影票房,以及网上火爆的口红销售。无一不在说明。我们不仅处于娱乐至死的时代,也面临着中国经济寒冬的到来。严格来说,中国的整体经济是在发展的,但脚步已经在放缓。偏偏前几十年迈的步子太大,遗留下的历史问题不少。现在,是时候还债了。
不管如何,撇开经济寒冬,撇开娱乐产业的繁荣,撇开取消的票补。在春节档里,院线高于平时50%甚至100%、过于明显的抢钱行为很明显阻碍了整体票房的上升。很有“饮鸩止渴”的意思。希望院线能明白,一旦消费者不再信任影院,不为不合常理的票价免单。
最终,制片方,院线,都落不到什么好处。而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应该明白。过去的低价票将很难再有,以后的影片将会驱归于理性与正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买票进场看好电影,拒绝为烂片买单,让烂片没有生存空间。希望最终能良币驱逐劣币,而我们中国的电影市场也将更繁荣昌盛。
㈤ 电影票房只的是电影票的张数还是买的钱呀
票房当然是算钱了,不过要注意的是单位,港元、美元、英镑等等等等
虽然法国和韩国的电影排行是按观影人数来算,但最后总计的时候还是会算钱的总收入的
㈥ 电影院怎么赚钱
首先要说下中国目前的票房分账体系:国家对于票房是有一定的抽成的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专项基金分5.5%,营业税3.3%,剩余91.2%的票房收入才由影院(院线)、制片(发行)瓜分。
影院(院线)根据影片强弱势按57%至62%分成,如果导演的号召力很强,那么影院就分的少一些。其中院线明面上分成为7%,实际上院线为了拉拢更多影院,实际的分成会更少一些。制片(发行)根据影片强弱势按38%至43%分成,其中发行一般分5%。类似华谊自己制片和发行则全拿这部分。因此目前来看,票房收入仍旧是影院的最大资金来源。
上面提到影院和院线,其实两者属于合作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上下级关系的性质。院线是指由一个发行主体(如电影公司或制片公司)和若干电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机制。
影院则是通过商业选址、投资、设计、建设和运营电影院的专业影院公司,它是同一品牌影院的连锁化,相当于“KFC、麦当劳”这样的直营连锁店的公司。影院加入院线,院线供片并且收一定的管理费。
(6)电影票钱是怎么分的扩展阅读:
1.爆米花暴利、卖品的收入
卖品的收入也是电影院收入的重要部分。上面提到爆米花的事情,就是这个道理。如今随着电影票价的不断下调,其实电影票房的收入金额虽然大,但是毛利率并不是很高,特别各种团体票,包场,团购以及学生票等等,占据票房收入的大部分,直接到电影院买票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各大电影院对于卖品生意都非常的重视。
票房是卖品收入的保证,只有来看电影的人多了,才有将东西卖出去的可能。虽然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增长,对于卖品的开发也是逐渐成为影院关心的问题。目前来看爆米花和可乐仍旧是卖品中销量最高的产品,大约占总体卖品收入的80%。其实看电影吃爆米花喝可乐的习惯都来自美国,中国的市场并没有开发出独特的卖品。
影院销售食物和饮料的利润非常的高。我们拿爆米花和矿泉水来举例。一包售价20多元的爆米花,其成本价不超过5元,而在超市销售0.8元的矿泉水,在电影的售价高达10元。因此对于影院值班经理来说,卖了多少爆米花,关系到他的奖金。
除了食物和饮料的销售,如今电影周边产品的开发,也是在逐渐的成熟。在日本流行的动画片往往都有剧场版,在电影院在圈钱一次,不仅收获了票房。对于卖品的销售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各种手办以及玩具的销售,都是电影院收入的一部分。在中国市场,各种动画片的播出也刺激周边产品的售卖,比如现在火爆的小黄人,胡巴以及大白等等,都收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2.广告收入 (并不是大部分)
广告的收入占比比较的少。这是因为虽然影院的人流较为的多,但是大家接受广告的时间比较的短,因此对于客流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目前影院的广告收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大家熟悉的放映前的广告收入。在电影开演前我们会看到不少的广告。
对于一些小城市来说,广告的时间反而更长,他们的翻场的速度远没有大城市这样快,因此广告排布也比较的密集。这种广告主要分为制片方的广告,和影院自己合作的广告。
其次就是场地的广告。在等待入场的时候,用户会看到在电影院的一些广告。不过由于电影的大厅空间不可能太大,因此广告的数量也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时候大厅里是电影的宣传海报,很多消费者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这里,所以投放这种广告的厂商也并不是很多。
还有一种就是票面广告。我们购买电影票之后,会看到一些票面的广告,但是由于目前直接去电影院买票的用户不多了,而团购的用户一般都直接使用自助终端打票,这种票面上的广告不太好预置,所以票面广告也并不是很常见。其只是影院收入的很小一部分。
3.合作的艺术 置换收入
还有一部分就是置换的收入了。比如和超市以及零售店合作,消费满多少钱就送电影券等等,也是电影院收入的一种形式。不过目前这种方式并不多见,因为这样的电影券价格不会太高,并且不能和会员以及团购等形式混合使用,所有购物者使用这个影院之后,得到的优惠并不是很多。所以消费者的兴趣并不是很大。
4.电影券是一种置换资源
目前制片方都会规定最低的票房价格,也就是不管是包场还是团购,最低的票价都不能低于这个价格。因此影院方面也不能一味的降低价格来吸引客流。一般来说这种定价,会根据城市级别的不同,来制定各个城市的最低价。
前一段上映的《碟中谍5》在北京各个电影院的最低票价也在30元以上,而在河北的一些地级市,价格只要9.9元。由于有这种政策的存在,影券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
㈦ 电影收入的票房是怎么分配的,演员多少,投资方多少,导演制片人分多少。
随着2017年3月正式推出《电影产业促进法》政策出台以及电影票房连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别是218亿、296亿、441亿、455亿,559亿)2018年票房突破600亿。源于政策导向和高收益,电影投资已经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资人的决策当中。投资的动力源于收益,电影投资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电影票房的高低。
那么电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线总票房需要扣除5%的专项事业发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税费,这个是国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线扣除50%—55%,宣发5%—8%,剩下40%左右,往期统计35%左右为片方可分账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资人)分账票房比例。
个人票房分红=总票房*35%左右*投资比例
最后,电影版权在电视台版权收益,网络版权收益和海外版权收益以及广告收益。
票房分红到账时间:
票房结算时间一般在院线下映后三个月内,由中影集团联合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进行结算,然后分账到出品方对公账户,再由出品方结算给个人账户。
票房外的版权收益也会有合同内具体列出,结算时间一般是六个月结算一次。
演员、导演、制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资里,利润归投资方。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导演、演员、制片人也参与投资,那就按投资比例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