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电影票房是如何造假的? 就几个套路。以近日水分最多的某妖记为例,众所周知一部电影的上映时间,与它本身是否卖座有很大关系,而卖座的电影一般能上映30-50天,而某妖记在这基础上,以公益放映为噱头,把放映时间整整推迟了一个月(套路),某群体进场看电影免费,但是还可以算进票房。这样还算是轻的,更重的是,某妖记电影制作方有众多影院,这样一个便利条件就让他们能在午夜场做手脚,午夜场场场爆满(套路,这个套路需要自身有众多影院,成本低效率高,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要花很多很多钱,一点都不划算,毕竟票房再高也是虚名),而且还是15分钟一部。两个条件,某妖记问鼎当年票房冠军。
问题二:电影票房造假,有啥用? 最近,新闻经常报道哪些电影出现票房造假,其中《捉妖记》,《叶问3》也被爆放映前两天出现刷票房现象。那么,为什么要巨资刷票房呢?有什么作用?
1、制造话题增加曝光,影响舆论倾向
当你打开各种新闻客户端还有微博论坛,出现的都是“某某影片票房突破多少亿”的新闻,你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火爆?!我要去看看”。就算是很烂的影片,由于话题太多,也是有人想去一窥究竟“这片子究竟有多烂!”
2、上映前三天的票房很重要,直接影响后续排片
一般都是前三天刷票房,提高影院上座率,制造数据,让新闻有内容可写。其实就是“事件营销”,讨论的人多了,自然有人看。而且,前三天的票房影响整个大局。
3、成全电影背后的资本运作
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都是千万级别、上亿级别的,背后都有投资方的资本注入,既然是投资,肯定要回报的!最开始支付宝推出的“娱乐宝”项目,其实就是一个理财项目,当时的预计收益是年化7%。为了让投资者满意,当然得努力提高票房。
问题三:为何票房造假屡禁不止? 1、行业制度有待规范
我国院线并不是每家电影院都会上报票房数据,所以有时候得到的统计结果不太理想,于是就索性不进行大范围的公开了,不满意干脆就作假吧,反正别人也发现不了
2、法律界定概念模糊
“偷票房”和“买票房”算不算违法行为?目前尚没有法律文献做出相关规范。还有“包场”这种行为,不但会在业内发生,还有粉丝也通过这种方式支持偶像,这种行为到底算不算作掺假?
3、有利的诱惑难抗拒
一是为钱,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撇去从投资、植入广告以及电影周边所得的部分收入不谈,票房可以说是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全指着它赚钱了。二是为名,票房高了,知名度自然会有,到时候再拍个续集,肯定有市场,说不定还能吸引来原本没有观影欲望的人来贡献票房,最终名利双丰收。
4、太多规则的执行都不严谨
我国制定的很多规则制度往往都停留在说说而已。表面文章做得很好,但执行力度不够,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想管理起来,是难上加难。
问题四:为什么票房要造假 广告性质,吹嘘夸大,人们心里觉这么多人去看,那一定好看,所引诱观众,就做了这些虚假。
问题五:现在的电影票房怎么都造假 中国电影票房造假已成公开秘密 首周票房只有1700万元,却被发行方夸大成4000万。在众媒体和网民不依不饶的轮番“轰炸”之下,动画片《阿童木》的发行方终于站出来公开道歉了。 因虚报票房而道歉,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电影变成了只需要数字不需要质量和口碑的怪胎”
问题六:电影为什么要票房造假?有什么好处? 5分 这个太简单了――――
这就是好比虚假宣传,人为制造该电影火爆的假象,让很多不买账的人觉得片子可能还不错,吸引人观看。
问题七:捉妖记票房真的造假吗 为什么票房那么高那么火啊 求解答 是不是造假,这里面水太深,除了当事人自己,你说的再有道理也只是猜测。不过遭人嫉妒是绝对会的,同样是一部电影别人的人气那么高,赚了那么多钱谁都会眼红,只不过表现心态不一样罢了。而且即使人家票房造假了,那也是一种实力的象征!你能够造假来个21亿票房吗?你能够造假一个多月到现在才被曝光吗?你能在票房造假的情况下还保持高人气吗?……
它之所以那么火,个人感觉除了国内普遍容易接受搞笑类视频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宣传方面,除去各种媒体大肆宣传,你看看那些参与拍摄的,井柏然每天跑着跑那从不忘带着胡巴,上《快乐大本营》是这样,真人秀《花儿与少年》是这样,接受各种访谈节目也是这样,就连吴莫愁都跑《中国好声音》唱了首片尾曲(这点我就不赞同了,怎么能为了宣传故意跑上台呢?而且节目制作组居然还同意了,也不知给了他们多少钱)总之是宣传无处不在……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在如此力度的宣传下,即使大家都说不好看,也会有大量的人想着去确认一下怎么个不好看法啊,更何况网上的好评一片了!至少我身边有好几个人,就是因为看到网上各种相关话题,才想着跑电影院去看的,我也因此被拉了过去,至于好不好看我就不做评价了,反正票房就是这样上来的……
问题八:票房造假有什么好处 1、制造话题增加曝光,影响舆论倾向
试想一下,当你打开各种新闻客户端还有微博论坛,出现的都是“某某影片票房突破多少亿”的新闻,你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火爆?!我要去看看”“票房这么高,肯定很好看”。就算是很烂的影片,但是话题太多啊,大家都在说某某片子太烂了,也是有人想去一窥究竟“这片子究竟有多烂!”
2、上映前三天的票房很重要,直接影响后续排片
一般都是前三天刷票房,提高影院上座率,制造数据,让新闻有内容可写。其实就是“事件营销”,讨论的人多了,自然有人看。多雇一些水军各种微博论坛发帖,“安利”的效果可是杠杠的。前三天的票房影响整个大局,不然你见过刚开始票房很低,后面一下子变特好的电影么,好吧,除了《大圣归来》。
3、成全电影背后的资本运作
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都是千万级别、上亿级别的,背后都有投资方的资本注入,既然是投资,肯定要回报的!最开始支付宝推出的“娱乐宝”项目,其实就是一个理财项目,当时的预计收益是年化7%。拿《叶问3》来说,跟“娱乐宝”类似,采取众筹形式,根据票房情况承诺收益,票房若大于等于10亿,预期年化收益为11%,11%已经算很高很高了!银行理财的收益4%不到,大家自己体会一下!为了让投资者满意,当然得努力提高票房咯。
问题九:电影票房为什么要造假?这中间的存在怎样的利益关系?票房的高低跟谁有直接关系?导演和制片方怎么获利? 导演艺术创作,制片人都是给投资方赚钱的,选择剧本,演员比较票房重要因素
问题十:票房造假事件,你知多少? 2012年 中视丰德影视公司董事长王建峰公开举报第三方公司买卖数据,某机构承诺一年只需5000万便可帮他迈进全国收视十强。
2013年9月 湖南卫视部分地区收视为0,被疑因其他电视台购买收视而受牵连,喧嚣一时。
2014年4月 北京地区收视出现异常表现,北京卫视被挤出本地前十,北京电视台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跟踪数据分析,内部“认定”北京地区样本户疑似遭受污染。
2016年12月 浙江卫视收视率遭遇断崖式下跌,从常年全国前五名,一下子跌至20名开外,创下了浙江卫视建台50周年来的最低收视纪录,原因是电视剧《美人私房菜》的制作方未购买收视率。
2. 电影院为什么要瞒报票房
首先要确定大方向,电影院瞒票房是为什么?电影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答案毫无疑问是钱。
然后咱说为什么瞒票房就可以赚到钱
我们知道一部院线大片所有的票房是要分成的。假如这部电影在你的影院一共拿到了100万的票房,那么最终落到电影院手里的大概还有45万左右,剩下的要交税还有制片方等等。票房的分账系统很麻烦的,我就不详细说了。反正如果瞒票房的话,那瞒的那部分钱自然就不用参加分成了,票房就可以占为己有。
不过这个很危险的,被查住的话可不是简单让你把瞒的钱交上了那么简单了。
3. 电影院的票房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每天统计,通过影城的售票系统直接在结束当日营业后上报当日票房数据到中影,再由中影的数据处理系统算出结果,全部数字化。
比如a影院一天放映了6场建党伟业,有学生票:30元,共10人,标准票:60元,共10人,团体票:20元,共10人,会员票价:15元,一共10人,那一天的总票房是:30*10+60*10+20*10+15*10 现在影院都实行的电脑售票,这些售票系统是和国家电影局电影专项基金管理中心联网的,每天的固定时间都会自动向专基中心发送票房数据,分成统计和票房统计是一个体系内的东西,不能分为两个体系,分成肯定要依靠影院票房的数据,跟票房没有关系的单位随便去统计,影院也不让,能设计到分成的也就是院线和发行公司,统计也是院线发给发行公司。 发行公司在发行前会给影院一个发行通知,每部电影都会规定一个最低售票价:比如变形金刚三的最低售票价15元,任何形式的团体、优惠会员卡均不得低于15元,也就是只要进一个人看电影,就最少要出一张15元的票。
4. 影院瞒报收入被罚是怎么回事
中国各地的300余家电影院因瞒报票房而受到惩处,这似乎是整治电影产业的第一波浪潮。
3月24日,63家影院被控在2016年欺诈超过100万元人民币,被责令停止营业至少90天。尚不清楚调查人员是如何收集影院作假的证据的,这些影院被勒令将侵吞的收入归还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
电影制片人对中国媒体监管机构发起的打击行动感到满意。博纳创始人于冬表示,中国票房的大约20%因为影院隐瞒收入而没有报告,“这只是冰山一角,偷漏瞒报票房是行业毒瘤。”就像中国的电影院试图人为降低销售数字一样,据悉制片企业会通过大量购买打折票和制造“幽灵场”来夸大销售。《人民日报》称,此次规范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法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