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70年代一个电影票多少钱
一般都是5分钱。80年代到了1毛钱。呵呵一毛钱的《少林寺》票房过亿!那时候还有很多露天电影,不要钱的呢,当时是电影史上的奇迹。
② 电影票上的字是怎么消失的
一切探究和追查都来源于我收藏电影票的特殊癖好。
几年前的电影票字迹已经模糊,为了更好的保存票根,让回忆有据可查,根据自以为是的博物学知识,我做了一个最朴素的决定:
把电影票贴上透明胶带“塑封”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一年三百六十五的风霜阳光严相逼”了。
结果,上上周看完《你的名字》和《神奇动物在哪里》之后,我按照惯例,将电影票贴上了透明胶带,找到了收藏的盒子,打开一看,从前几张电影票上字迹全无,比几年前的字迹褪的还要彻底。
这肯定是胶带惹的祸。
而这两张已经贴上胶带的电影票,已经揭不下来了!一阵心塞之后,我决定将计就计,观察一下字迹消退的过程、计算一下字迹消失的时间。
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两张电影票也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我每天看着,提醒着自己思考,几周的忙碌让我无暇顾及这件事,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一直没有空系统的研究。
昨晚,我终于开始研究这个提上日程的问题。现在已经基本研究清楚,现报告如下,还是那句老话:
打印技术的学术含义就是: 通过特定的方式将我们想要的图形文字传送到纸张上面,与其背景存在明确的对比度以便于识认。
有两种基本的方式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如果是某些绘画,采用 “背景打印法” 很便捷实惠,但是很多领域都只需要打几个字,最好的方式还是 “直接打印法” 。
于是人们针对“直接打印法”又想出了两种基本的打印逻辑:
这两种方法,第一种更便于我们理解,因为现在最常用,只需要定期更换墨盒,需要打印多少用多少纸就可以了。这就是最典型的“直接打印法”。
第二种方法看上去既笨拙又不经济实惠,非常像上面的“背景打印法”,不过它也有好处,打印头不需更换,只换纸就行。在应接不暇的繁忙工作中,两卷纸的交接,只需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根据两种打印方式的优缺点,它们也有各自的用途。
而不幸就在这里,我们想长期保存的 电影票恰恰采用的是这种叫做“热敏纸(thermal paper )”的特殊廉价打印纸。 顾名思义,打印头采用的是可以发热的设备。
这种热敏纸的基本原理是化学反应,它用一层薄膜把两种显色反应的无色试剂分隔开,当热的打印头划过特定区域的时候,薄膜被热烫开,两种物质发生显色反应。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上面的字迹。但是这种反应很容易受其他理化条件的影响,一旦影响,这些字迹就会消失。
这些因素包括以下几个:
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加快了其消失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文章到这里有两个基本的问题需要明确:
用硬币在纸张上用力划,指甲也行,你可能把薄膜划破,所以,有黑色或者淡灰色印痕的就是热敏纸。普通的A4纸是不会有什么痕迹的。
放在盒子里,盒子放上一袋干燥剂,把盒子放到冰箱里冷冻,可以让反应速率减慢,进而把时间从1年延长到100年。
下面我想说三个问题:
最开始的打印技术就是由热敏纸来承担的,研发公司是NCR和3M,当时引领超市收银时代。
1965年德州的这家公司发明了热敏打印头,取名:寂静700(silent 700),1969年大规模用于超市的,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生产商对此进行革新,到了90年代初期,陆续出现喷墨打印,激光打印,电子打印技术,将热敏打印压缩到超市收银、银行小票等非常有限的流水凭证领域,但由于其优点明显,设备简单便于携带,被广泛应用,经久不衰。
可想而知,热敏纸就是普通纸上面刷了两层“涂料”,中间隔了一层膜,做成夹心饼干的样子,而有些纸为了将字迹保存更久,则又在最上层加了一层膜,这就增加了成本,也称为热敏纸的上层佳品。下面我们来说说这几层涂料的组成,薄膜隔着的两层一般是酸性物质和不同颜色的显色剂。比如,有的字是黑色的,有的是紫色的,还有蓝色的。颜色不同显色剂当然就不同,但这种酸性物质,却几乎都含有一种叫做“双酚A(BPA)”的东西。
热敏打印机结构简单,由滚筒和打印头组成,没有墨盒。打印头有很多微小的半导体元件,可以根据要打印的文字对特定区域加热,这个调试好的热量有两个基本作用,融化薄膜,让两种物质快速反应显色。加上滚筒传动,一卷打印纸就被展开,字迹清晰可辨。
这种物质和人体内的 雌激素 结构比较相似,所以如果你总是接触这种物质,可能会干扰你的激素代谢,甚至有可能致癌。
说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恐怖呢?
但是,请记住一句至理名言,这也是最基本的科学素养:
“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
这种物质是有些害处,但是也总得有个有害剂量吧?经过多中心大规模的研究,经过欧美科学家好几年的论证发现了这样的结果:
由此可见,你完全不必担心BPA这一点弱弱的危害。
如果你仍然介意,你可以用干燥的手去接触,然后记着彻底洗手就可以了。看着多此一举,实则心理安慰。
好了,文章到此,就只剩下两个问题了:
(1)为什么贴了胶带的电影票字迹更容易消失?
因为 胶带是碱性的 ,BPA是酸性的,即使反应后显色的字迹遇到碱性物质也会变回无色。如果你能贴一个酸性的薄膜,或者像热敏纸夹心那样的薄膜,可能会延长一点保存时间吧,可是技术太难,由于设计本身的缺陷,并不能起到什么根本性的作用。
(2)能不能恢复已经消失的字迹,如何恢复?
答案:能
至于为什么想要恢复?
因为作为凭证的纸条可以作为打官司的证据,比如经济纠纷,比如刑事案件的关键线索。我查到了太多起欲哭无泪的案件,最后焦点都集中在了这小小的凭条上。这里按下不表,说说怎么恢复吧!
(1)对字本身使劲。比如:直接通过化学反应,复原消失的字迹;或者通过高科技的图像识别技术,加强和放大消失字迹与周围背景的对比度。
(2)对周围的背景使劲,已经显字区域的化学反应已经结束,不会再有新的反应发生。而背景的那些材料还没有发生反应,如果这些材料都反应了,呈现黑色,那就可以把白字给显出来了。
只要通过合适温度的高温,拿捏好火候,使反应得以进行而不至于把纸点燃或者烤糊就行了。
文章到此,基本结束,最后综合回答一下:
第一时间扫描或者拍照来做影像留存;
实物可以放到一个干燥的小盒里,里面放一个干燥剂封好,放在冰箱冷冻。估计等你老了,上面的字仍然清晰可辨,那些小纸将让你想起你的初恋,想起你曾经爱过的人,想起你自己年少的模样。
全文完
鸣谢寻找文献资料的:xiaoyucathy,追寻和板仓后人。
③ 八九十年代的电影票一般都多少钱一张,几毛钱吗还是几元的,哪位知道的介绍下,都忘记过去的事了
80年代最便宜5分钱,后来1毛;90年代就一路上涨了,泰坦尼克、拯救大兵的时候最高也到了80块了。
④ 中国戊戍变法与电影票明治维新
这个很简单嘛,很明显是要求你对这两次维新运动进行比较嘛。
从时间、阶级、对象、内容、过程、原因、结果等等进行比较分析,
论证戊戌的失败与明治的成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
如果文笔好一点字数绝对不成问题。
给你一点小参考
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的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而中国戊戍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以后,捻军、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起义也相继被镇压,农民起义转入低潮。下层群众斗争方式主要是矛头对外的反洋教斗争,这种斗争有时候还受到清政府的欺骗利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实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则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则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严复语)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废除封建俸禄(1876年)、地税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年),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身也比较注意外文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戍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级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唯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简单的说:
1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那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
2戊戌变法和之后慈禧太后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坏,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⑤ 六十年代的一张电影票只要五分钱,2017年则需要20元,以此类推六十年代末的工资
物价大约是60年代的10倍。以此类推六十年代末的工资是30元。
电影票降价后票价为6/5/2=3/5,所以现在票价为20*(3/5)=12元。
故电影票降价了20-12=8元。
而在1961年的天津,牛肉价格七毛钱一斤,羊肉价格七毛六一斤。到了1965年的郑州,黄瓜每斤四分钱左右,大葱每斤六分半,1964年的天津,鲫鱼每斤四毛钱,大白米虾一斤五毛二,海蟹一斤三毛五。
(5)60年代末的一张电影票扩展阅读
以《中国统计年鉴》的记载,1960年时,中国的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们,平均年工资只有528元,每月也就44元。
这都还算是当时的“高收入”家庭。浙江省档案馆的统计,1960年代临平石料厂的职工工资,也就是29元,闲林钢铁厂的工人,月工资大多在15至30元。农村的收入更低,1959年中国农村居民平均年收入才69元,之后几年增长到90元左右。
⑥ 香港60、70年代,多少钱一张电影票
60年代的我记不了多少,只记得1971年的票价:
楼座(俗称[超等])$3.50
特等$3.00(只有少部份电影院设有)
后座$2.40
中座$1.80
前座$1.50(亦有$1.20,视不同区份、时间而定)。
⑦ 60年代的电影票是5分钱一张,2017年20元一张
设原来整体收入为1,则现在收入为 1+1/5=6/5,由于观众增加了一倍,
故电影票降价后票价为 6/5/2=3/5,所以现在票价为20*(3/5)= 12元
故电影票降价了20-12=8元
⑧ 六,七十年代的电影票有收藏价值吗
当然有收藏价值了,不要扔,六七十年代正式电影急缺的时代,那时候一年也没有几部电影上映,一定要保留好,很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