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90年代的盘锦是什么样子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域内设置房县,西晋撤销。南北朝时期,属北魏的营州,后为高句骊侵占。唐平定高句骊后,归渤海国显德府。辽代,本境属显州奉先军。金、元、明、清各朝代,本境分别属广宁府、路、卫、县。
盘锦,别称鹤乡,位于辽宁中南部,是辽河入海口城市。盘锦是“石化新城”,缘油而建、因油而兴。下面的这组老照片展现的是90年代的盘锦,图为90年代的盘锦站。
盘锦1984年6月建市,总人口140万,下辖兴隆台区、双台子区及辽东湾新区、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盘山县和大洼县。盘锦是辽宁省高速公路最密集、公路网密度最大的城市。市南部的盘锦港是东北和蒙东地区最近、最便捷的出海口。盘锦市是全国首批36个率先进入小康的城市之一,GDP常年位居辽宁省前列,人均GDP连续八年居辽宁省第一,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盘锦市缘油而建、因油而兴,是一座新兴石油化工城市,是中国最大的稠油、超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辽河油田总部所在地。
90年代的长途客运站。这座老汽车站承载着很多盘锦人的返乡与出城的记忆。
90年代的盘锦体育场,当时周边还是一片未开发的荒地。
90年代的盘锦市实验中学。有从这所学校毕业的读者吗?
90年代的盘锦第二百货商店前的景象。第二百货商店在当时是质量和信誉的保障。那时要是能在这里上班,是让很多人羡慕的一件事。
90年代的红旗剧场,这里留有很多老鹤乡人美好的观影记忆。在昔日电视机还没走进普通百姓家庭的年代,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能高兴很多天。
90年代的盘锦商业大厦夜景。
② 90年代的山东临沂是什么样子
说起临沂,很多山东以外的人都不太了解,光听名字就觉得是一个贫穷破败的小城市。 其实不然
去年8月进入公司以来,在不知不觉中在临沂度过了大半年。 现在,我可以确信这是一个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城市。
新时期我刚搬到临沂的公寓时,望着窗外凝视着这座陌生的城市。 在寂静的夜色中,我看到楼下的老爷爷们聚集在桌子前,在一个很棒的派对上下棋。
到达临沂的那天晚上我看到的情景
当然,临沂作为一个小城市也有弊端。 例如,人口素质参差不齐、毫无防备的少女行为不端的市民,与夜色一起潜伏在未知的黑暗中。
幸运的是,只有极少数人是这样。 某种程度上,我过去生活的沈阳、北京等城市,只能说在给了我自由的同时,也给了我安全感。
认识临沂的人大多知道沂蒙精神,所以临沂给不认识的人留下了老派、红色的印象。
我一边住在临沂,一边探索它,越来越觉得土,可以说临沂在很多地方给了我惊喜。
③ 90年代的河南平顶山是什么样子
平顶山,别名鹰城,是河南的一座地级城市,这是一组90年代平顶山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记录了平顶山的过去的样子,通过这些老照片,带大家去逛逛90年代的平顶山。图为90年代的平顶山城市全貌。
平顶山,别名鹰城。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08′至34°20′、东经112°14′至113°45′ 之间。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截止到2016年10月,辖叶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4县,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4区以及新城区、高新区,代管舞钢市,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含汝州市),全市总人口440.23万人(不含汝州)。
平顶山市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有沙河、汝河、澧河、甘江河等31条河流,大中型水库175座,库容28亿立方米。
境内丛林叠嶂,山峦起伏,有国家5A级石人山(尧山)风景旅游区、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白龟山风景旅游区、昭平湖风景旅游区。
90年代的平顶山街景,一个繁华的路口,马路宽阔,有认得这是哪条街道的吗?
90年代的平顶山饭店。这家饭店1994年开业,算得上是平顶山很高档次的饭店了。
90年代的平顶山矿务局第一小学。读者当中有在这所小学上过学的吗?
90年代的平顶山平声影剧院。平声影剧院地处中兴路中段,1985年开业,80年代后期、90年代前期的时候,这里曾经非常火爆。
90年代的平顶山剧院。这座剧院建于上世纪50年代,曾是平顶山的地标建筑。这里曾是全市的文化娱乐的中心,上映新的电影时往往一票难求。
90年代的平顶山人民电影院。当时的人民电影院看上去还是很豪华、上档次的。
④ 记寿光县城的两个电影院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之间,寿光县城有两个电影院。分别是位于中心街南段、路西的“寿光影剧院”和位于城南的“寿光电影院”。在寿光人的口中就是“北影院”和“南影院”。关于寿光影剧院的建成年代,我没有考证,大体的年代应该是七十年代初期吧?听说为了建这个“寿光影剧院”以“缺乏建材”为由,拆了寿光文庙。(寿光文庙于一九七四年拆除,以此推测,寿光影剧院的建成年代不早于七四年)如果真如民间传言,依现在的眼光来看,“建影剧院是假,拆文庙是真”,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耳”!
在我的印象中,寿光影剧院和寿光电影院的招牌是都有题字的,至于寿光影剧院的题字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已经无从查证,我只记得寿光电影院的题字出自书法家武中奇。
寿光影剧院位于寿光中心街(现渤海路)南段路西,封闭的院落,两扇铁门,大门朝东,大门两侧是售票窗口。一般是电影放映前开门,散场后关门。影剧院的两扇铁门下面预制了一个铁制“∩”形的物件,关门时起到定位的作用。就是这个“∩”物件,好多人都吃过亏,由于这个物件位于大门中间,散场时人多,往往最挤的时候就是在大门口,如果脚掌一不注意进入这个“∩”形物件,加上后面的人源源不断挤来,运气好的、反应快的迅速抽脚能躲过一劫,稍一疏忽,轻则脚面挫伤,重则断腿。这种情况我见过多次,见的多了也就“长见识”了,所以每次电影散场就不敢走大门中间了。
对于寿光影剧院的最深印象,还是在我在寿光工业职工子弟学校上学的时候,那年首映少林寺,万人空巷,争先恐后的目睹“觉远”和“白无瑕”的银幕风采。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半大小子”呢?当时学校也很“人性化”,组织去看少林寺。少林寺在寿光上映了差不多半月的时间吧?由于单位分票看,学校组织看,少林寺的上映对于当时的寿光人来说也算是“发放福利”了。那时的我们“可滋润了”,中午放学去看,下午放学去看,甚至晚上接着看。一部少林寺,我记得看了二十五遍。于是,全班人都“走火入魔了”!男生剃了光头,戴上了少林寺的胸章,买了“少林拳术秘传”……仿佛一夜之间都成了“武林高手”,就差“仗剑走天涯”了。现在看来,少林寺就是由封闭到开放的分水岭,引导着人们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说完了“北影院”再说“南影院”,应该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吧,在寿光城南建起了“寿光电影院”,当时的“寿光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也迁到了“南影院”,从这一刻起,寿光的“电影中心”也就转移了。
寿光电影院运行的时候,我已在单位上班,那时正兴“电影通宵”,于是,下夜班后我们就结伴去看电影,为了减少支出,“逃票”也就成了不二之选。“南影院”的前邻是“寿光工业供销公司”,一墙之隔就是南影院的厕所,于是我们先进工业供销公司,然后翻墙进“南影院”厕所,甭管有没有屎尿,先在茅坑蹲一番,等上厕所的人多了,我们就分批进入放映厅,以此来混扰查票。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年我们就遭遇了一次,腚还没坐稳就遇到查票,一次就逮住了四个,拉进办公室(更像是讯问室)采着头发(年轻时留长发)就是一顿胖揍,揍完以后再给个甜枣:“下不为例啊!看电影起吧”!唉!一顿胖揍之后电影也就接近尾声了……这是看电影吗?这是看了个职员表啊!
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开发,这两个电影院已经消失了,“北影院”先是在影院广场前建起了“春天购物城”的地下商场,然后拆了影剧院建起了商住楼,“南影院”关闭后“圣水源游泳馆”进驻,最后拆除电影院,建起了金顿大厦。
前几天看寿光老照片,见到了“南影院”和“北影院”的照片,于是乎,记忆涌来,感叹唏嘘……
虽说两个老影院没了,但寿光的电影业却没消失,相反还多了起来,而且还遍地开花之势……比如新世纪电影城、寿光金典电影城、银座鲁信影城、寿光万达影城、寿光喜满客影城……
(以下照片取自网络,向拍摄者致敬)
⑤ 奋斗是在北京什么地方拍的呢奋斗里面的人都是在北京的吗
■青年家园就是在北京朝阳区青年路青年汇家园。
■向南离开瑶瑶以后哭的那段,是在望京,南湖东园。
■华子和杨晓芸看电影的电影院——五道口电影院。
■他们通宵打保龄球的地方在紫竹桥,就在我们学校旁边啊,看着特亲切。
■北四环“鸟巢”附近的金钱豹国际美食百汇,是拍向南和杨晓芸结婚的地方。
■米莱唱《左边》的诗艺周末酒吧在花园路。
■心碎乌托邦是在“8610食库”拍的,位置在北京西北的永丰科技园。
■陆涛租的房子,米莱也买了一个,俩面对面的,在炫特区。
■他们吃夜宵的地方是东直门簋街。
奋斗里边的人们很多都不是北京人,只是以北京作为一个时代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