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周星驰的电影真的水平很高吗
周星驰的电影水平高不高?
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
这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我个人觉得不能说水平低!至少我相信全国人民至少有一大半人都看过星爷电影,也从中感受到了欢乐!
特别是星爷早期的作品或者是更准确的说是星爷自己出演的作品本人都是非常喜爱的!
唯一遗憾和感叹的就是英雄迟暮,星爷已经华发丛生!
事实上,不单是星爷,像9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那些俊男靓女,都曾经引领时代数十年,男如四大天王,女如张曼玉,林青霞等等!如今都已经老矣,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只能封存在一些人的记忆中,成为经典!
近几年的作品,星爷都不独自出演了,例如美人鱼和新喜剧之王,从而也就缺少了星爷那独具魅力,不可替代的无厘头表演风格,而什么是无厘头?我也没有去搜索。
我个人觉得就是不招四六,前言不搭后语天马行空无规则可循的差异所产生的喜剧效果!
周星驰在中国华语影坛也绝对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之所以质疑周星驰的电影水平是否真的高?和我们自身有很大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等大幅度提高!再也不像以前90年代人们精神食粮极度缺乏的时代。
总之不是周星驰电影水平不高,而是我们提高了!
90到92年间,周星驰一口气拍了20多部喜剧作品。港片票房之王的宝座,他和发哥、成龙轮流坐,其他人只能干看着眼红。到了1992年,他的片酬直接从300万涨到800万。那时,吴孟达单独接戏只能拿50万,跟他合作便能拿到100万不带砍价的。香港一年到头有5个月都在放他的电影。
很快,星爷在片场有了个新外号,叫做“太上导演”。每部电影,他不仅作为演员参与,开始从幕后制作、台词设计上全面介入。
星爷早年接受采访时说,演《赌圣》的时候,基本上是顺着刘镇伟的思路来,刘镇伟想让他怎么表现,他就怎么表现。
到了《审死官》的时候,也未曾超出杜琪峰的设计。想必那时周星驰觉得自己刚走红,还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各方面都还很“收敛”。
待到跟王晶拍《鹿鼎记》,创作欲已是按耐不住。毕竟演技已受到多方肯定,连金庸老爷子听说他要演韦小宝,只回了六个字:不做第二人想!
实际上,早在1992年,星爷就开了家名为“跨星”的公司,想拍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结果憋了半天,戏一直没拍出来,公司只好先关掉。
第二年,香港、内地打算合拍一部喜剧片。香港特意请来巩俐。那时学院派出身的巩俐对无厘头没啥认识。只因靠《秋菊打官司》才拿到20万的奖励,而香港公司直接给她开100万港币片酬,巩俐笑嘻嘻地就去了。那年,张艺谋还在她身边,叮嘱她说:“放开一点,跟他们学点不一样的东西。”
不过,在《唐伯虎点秋香》里,巩俐始终放不开。她搞不清楚戏说 历史 的笑点在哪儿,还觉得星爷的表演太闹腾。“还我漂漂拳”那段让她扮猪头,她是坚决不从。多年以后,巩俐成了巩皇,再见星爷时才遗憾道:“真是太可惜了,那时候我不懂,应该放开点跟你们一起闹的。”
自己当导演,已是无可避免的事。
1994年初,周星驰小试牛刀,监制并主演《破坏之王》,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变强的决心,在和几个伙伴组建起彩星电影公司后,众人一口气掏出6000万,准备拍一部惹人泪下的爱情片,用它帮彩星打响头一炮。然而世事难料,它却成了彩星唯一的作品。
这部电影,就是《大话西游》。
为了拍《大话西游》,周星驰在银川外景地一扎就是三个月。一开始剧本根本不成熟,连至尊宝、春十三娘的名字都是从另一个剧本直接迁移过来的。有了雏形之后拿给西影厂,西影厂领导一看头都大了:“写的是个什么鬼玩意儿?”要不是看到星爷的票房号召力,西影厂才不愿意拍在他们看来这么“跌份儿”的东西。尤其是负责艺术片的副厂长,觉得这简直就是文化垃圾。
为了电影,周星驰真是下足了血本,配乐找的是给老谋子做《红高粱》的赵季平。剧本拿给赵时,还叫《大话东游》,穿越剧情乱七八糟,看得赵老师一脸懵逼。赵就亲自跑去片场,一看到处都挂着牛魔王的肠子,给恶心坏了,做完配乐后觉得太丢人,根本不想在字幕里署名。
1995年,《大话西游》上映,两岸三地票房惨败,口碑也烂到极致。当时在北京一度被当成发行失败的典型,整个寒假算下来才20万票房。河北一些院线播完上集《月光宝盒》,根本没播《大圣娶亲》。最终,港台两地票房加起来还不到5000万,彩星公司直接因此宣告破产。
从那天起,有人开始对周星驰说四个字:江郎才尽。
《大话西游》之后,很多人都觉得周星驰不行了。接下来的《回魂夜》和《百变星君》都被视为东拼西凑、毫无创意的败笔。但周星驰并未因失败而退却,做一个演员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掌控欲,他想要更多。
1996年,周星驰再次入局,与谷德昭联合执导《大内密探零零发》后,再与杨国辉合组“星辉”公司。不久后,“星辉”便推出了《食神》。那时,一般的港片拍摄不过20个工作日,《食神》拍了50多个,连剧本都酝酿了将近半年。从创意到编剧再到拍摄,周星驰全面打造起自己的电影招牌。
票房稳了,差的,只是一个荣誉。
1999年,周星驰37岁。
回望走过来的路途,他开始有意识地从过往岁月中寻找灵感,将记忆嵌入到电影之中。从80年代入行算起,跑过整整8年龙套,前文所提到的那些孤独而失落的日子,自然值得用一部电影来书写。
怀揣着这样的心境,周星驰开始拍摄一生中最重要的那部作品——《喜剧之王》。
那时在香港,有个叫“仙人求”的特约演员,痴迷表演,一直在跑龙套。和当初的星仔一样,再小的角色,都喜欢跟导演探讨。周星驰表演“尹天仇”,便套了他模子,将他与曾经的自己合二为一。而电影里吴孟达的卧底角色,最早是给万梓良准备的。
在星爷心目中,从艺道路上,万梓良对自己多有提携,让他来担任这个重要角色,再合适不过。结果因为拍摄改期,工作人员没能及时通知到,就把万梓良给错过了。情急之下,赶紧去找达叔。
吴孟达刚从内地拍完片回来,有些感冒,一落地就赶去片场,结果完全不在状态。当时星爷拍片的“重度完美主义”已落下病根,虽是老搭档,一点不肯妥协。一场戏让达叔NG了50多次,李力持都看不下去了。
影片拍摄时,成龙在隔壁拍《玻璃樽》,于是两位大咖跑到对方剧组客串。星爷在《玻璃樽》中被一条狗拖走,成龙演了个教尹天仇用心一点的龙套。两人拍电影的时间都差不多90天。不同的是,成龙花90天,是要拍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镜头,而周星驰花90天,是为了要一个最好的张柏芝。
试镜时,张柏芝已经表现出很高的表演天赋。李力持让她演《悠长假期》中的一段戏,台词多达9页,居然没NG就过了。但拍正片时,几乎每句台词的重音、每个桥段的演法,星爷都要“调教”一番。想必是星爷对这部戏有着别样的感情,李力持后来回忆说:“本来只是部很简单的电影,但拍起来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周星驰都要达到极致的完美才肯罢休。”
最终,《喜剧之王》夺得1999年票房桂冠。这是自1993年《唐伯虎点秋香》摘冠后,时隔六年,周星驰再一次登上香港票房之王的宝座。
但周星驰想要的,不仅仅是票房。
还有来自荣誉殿堂的肯定。
可惜,就像多年来香港金像奖不愿意承认星爷的演技一样,《喜剧之王》最后居然只拿到一个最佳新人奖的提名,令周星驰黯然神伤。
但这只是前头,并不是故事的结局。
世事的反转,充满了玄奥。
就在星爷欲摘金人而不得的日子里,内地盗版碟大量涌现。97年前后,北京大学校园里开始疯传《大话西游》,一张盗版碟居然卖到30元。到了1998年,一天能卖上百张。随着互联网开始普及,《大话西游》的剧情、台词和悲剧内涵开始成为无数年轻人热论的话题,和它有关的网站一搜就是一大堆。
就像星爷自己在《唐伯虎点秋香》里说的,人生大起大落来得太快,实在是太刺激了。那一年,《喜剧之王》在港台各大电影颁奖典礼上颗粒无收,而远在内地学子心中,周星弛已被捧为“后现代解构大师”。
之后,许许多多的人四处收集他参演的作品分析他的喜剧,为他曾经不被金像奖肯定的表演风格着迷,将他一部又一部电影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愿意为他的各种周边商品买单。人们狂迷周星驰,迷恋他创造的每一个喜剧桥段,就像当初猪笼城寨里的那个穷小子,不遗余力地迷恋着李小龙。
28年过去了,从《唐山大兄》到《喜剧之王》,命运仿佛一个奇妙的回环。
周星驰终于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李小龙的致敬。
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
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喜剧之王。
2001年,在香港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少林足球》创下6300多万港币的票房,再次打破记录。在那一年的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周星驰终于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一口气拿下七个大奖,甚至包括一个非常特别的“青年导演奖”。可就实际情况而言,那时候,周星驰早也无需用这些奖项来证明自己。
和他有关的许多信息,都是破碎的。
关于电影,说实话,自《功夫》之后的作品,无论诚意还是水准,都一言难尽。尤其当他再也不做演员之后,更是觉得一言难尽…
据说私下里,星爷是一个非常沉闷的人。没有电影上映时,大家几乎看不到跟他有关的新闻。连凌宝儿出来接受采访,他也会不高兴。一直以来,所有跟他相关的那些支离破碎的花边,都不能让观众看到他的真面目。叉少在这里,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说,星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虽然做了他多年粉丝,刷了他无数的电影和访谈,但我总觉得,没人知道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就像《食神》里的史蒂芬·周对唐牛说的:
“都让你能猜到,那我就不是食神了!”
时光荏苒,20年弹指而过。沿着时间的坡路往回看,再是猜不透的人,有些事,也是可以确定的。1999年之前的那个周星驰,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喜剧之王,不仅仅是因为天赋和才思,也不仅仅是因为热爱。
叉少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即便在最灰暗最孤独的时刻,他也没灭掉心中的希望。
就像《喜剧之王》里尹天仇与柳飘飘的对话:
“看,前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
“也不是,天亮后会很美的。”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
2019年,请将它牢牢攥在手中。
我就问你一遍,我想暗战,无间道这些电影大家应该都认可绝对是好片吧,怎么夸都不过分吧。那好,这些大家公认的好电影我想请问你能看多少遍不腻,每看一遍能发现多少之前没注意的新细节?我只知道星爷的电影看了这么多年,还是看不腻,而且每次都能发现新笑点,那星爷的电影怎么就被过誉了,我认为怎么赞誉都不过分,因为星爷以后没人敢说自己的作品一定比星爷的好,更别谈超越了
『贰』 求关于摇滚的电影……
先个人推荐一部:《九首歌》
摇滚与情色的结合,慎入。但是画面十分唯美,看着人心里暖暖的。
以下是拉的。。。。
1、《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1956年
它也许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摇滚电影,也是摇滚这个词第一次被用到电影中,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其实和一部纪录片差不多,因为片中的情节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台词也只是对音乐的铺垫,它真正的意义在于汇集了摇滚乐最早一批乐手歌手的现场演出,并用这些疯狂在现实世界里引出更多疯狂,由于比尔·哈利、“彗星”等人的演出实在疯狂,而引起的骚乱又太多,所以在英国众多城市遭到禁映。
2、《神秘列车》(MYSTERY TRAIN)1989年
吉姆·贾木许电影作品,这部电影比猫王自己的一大堆电影更能反映其精神实质。
3、《Jimi Hendrix——Experience Electric Ladyland》1970年
Jimi Hendrix的英年早逝,叫乐评人认定这是摇滚乐坛在十九世纪的最重要损失之一,他迷幻的吉他手法,将个人灵气与音乐结合得叫听者动容,能够将吉他弦变成如人类的舌头,会讲话,会令人开心,落泪。今之这张Electric Lady land的VCD,就制成一张Jimi Hendrix自传式的影像纪录,收入Hendrix演出的片段,在音乐制作时的认真态度,完全是冲破时空活现眼前。而且也访问了不少乐坛中人,例如Steve Windwood,Eddie Kramer(他是ElectricLadyland大碟的录音师),亦有Hendrix的经理人Chas Chandler,亦即是Animals的bass手,从他们的说话中,皆对这位天才给予极高赞赏,更可看出他们是言出于心。VCD中,当然也少不了收入Hendrix的live performance,在台上他就如著了魔的投入,这里面就有All Along The Watchtower,Gypsy Eyes,Crosstown Traffic,Voodoo Chill……看见他完全投入的演出,指法如飞在吉他弦线上勾划出灵魂,当今之世,已没有一位吉他手有此能耐;这张Electric Lady land肯定是Hendrix迷的珍藏品,甚至是他一个音乐图监;就算你是初接触这名字,也可从这VCD中对他了解更多。这就是一个音乐必修课,课题是:Jimi Hendrix。
4、《脂粉猫王》(Jaihouse Rock)1957
“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最典型的摇滚电影之一,描叙一个不安分的小子在监狱里迷上摇滚,出狱后成为摇滚红星,后来又蜕变成一个利欲熏心的大明星,失去了最亲密的朋友云云。在“猫王”无数连歌带演的烂片中,好歹这还算一部真正描述摇滚乐本身的电影,他的神采也还真的算得上叫人兴奋。
5、《别回头》(Dont Lookback)1967年
这部纪录片是对BOBDYLAN1965年英国巡演的忠实记录,导演彭内贝克用影像清晰地说明那时的鲍波与“披头四”是多么的不同,与同时期的《苦难日之夜》相比,《别回头》更直接、深刻,对自己的拍摄对象也没有造星般地刻意吹捧,甚至还有毫不掩饰的刻意嘲讽。但是,再冷静的镜头都无法掩盖年轻迪伦的灿烂光芒,同现在的老迪伦相比,年轻的他无与伦比的傲慢,机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跨掉派代表艾伦·金斯堡为背景的开场更是弥足珍贵。
6、《紫醉金迷》(Velvet Goldmine)1998年
影片再现了英国华丽摇滚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时的景象。艺名为Maxwell Demon的华丽摇滚明星Brian Slade预言了自己将死于舞台上,当他的遇刺骗局被揭露后,他的星途就走到了尽头。10年后,原来是Slade歌迷的英国记者Arthur Stuart要发表一篇名为《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文章。影片马上转为多线索模式,从多个角度展示了BrianSlade的生活和事业,包括他和妻子Mandy Slade及疯狂的美国歌手Curt Wild之间的双性恋经历。很有趣的是,英国出身的伊万·麦格雷戈在这部电影中竟然饰演一个美国本土摇滚歌手,他爆发力十足的演唱,启发了片中的英国华丽摇滚歌手,两人产生了一段同志情谊,而另一个主要演员,纽约时报记者年轻时对自身欲望的探索,也是经由他的改变。剧中伊万·麦格雷戈不仅跟每个主角都有一段缠绵,甚至不惜在舞台上演唱到一半时三点全露的火辣情节,我想这也是他跟一般偶像明星截然不同的地方,他不为表演所限,自然也不拘泥于形象。
7、《伍德斯托克》(WOODSTOCK)1970年
这部几乎可以称之为乐史上最著名的摇滚纪录片,记录了嬉皮年代的音乐神话。如果你听摇滚而不知道这个,那你……
8、《迷墙》(THE WALL)1982年
一部最出色的也是最著名的摇滚电影。1979年英国的传奇摇滚乐队Pink Floyd推出了摇滚乐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概念性双唱片专集《The Wall》,由乐队的灵魂人物Roger Waters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半自传性作品。这张唱片以“墙”的概念为基础,抒发了对战争的恐惧(Roger Waters的父亲死于二战),对人性麻木的控诉和社会阴暗面的描写,唱片推出后,不仅在摇滚乐界,而且引起整个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响。两年后,英国著名导演阿仑·派克决意把它搬上银幕,他请来了英国乐队Boomtownrats的主唱Bob 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运用大量的电影表现手法——蒙太奇和动画手段极好地传达了唱片的主题(当然也有导演自己的理解),不仅如此,影片的音响表现手法引起极大震动,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全部采用Pink Floyd在双唱片专集《The wall》中的歌曲(也有唱片中未出现的一些歌曲在影片中出现)作为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媒介,就像一部长篇music video。可以说这部影片的出现直接引发music video的热潮出现。另外影片的制作方法也引起后来电影人的纷纷仿效。不过如果你对西方战后青年的概况和唱片本身的内容不够了解的话,你大概不易看懂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是阿仑·派克在十五年后,又拍摄了一部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影片《Evita》(贝隆夫人,由麦当娜主演),全片仍然没有一句对白。
9、《席德与南希》(SID AND NANCY)1986年
虽然“性手枪”不是最出色的朋克乐队,但他们是最出名的朋克乐队,《希德与南茜》是关于这支传奇乐队的吉他手希德·维舍斯与其美国女友南茜·斯庞根那反复无常的情爱关系和罗密欧朱丽叶式的悲剧结局,导演对这两个社会食物链最底端的边缘人进行了客观的刻画:他们的粗暴和痛苦,他们的敏感和自伤,他们走向自我毁灭却似乎不可避免……每一格影像都展现了电影的愤怒、激动和真诚。经过那次危机四伏的美国巡演,“性手枪”终告解体,希德仍在viper毒瘾的控制之下,他试图开始个人发展,但人们在一个早上发现南茜被捅死倒在地板上,希德因为谋杀罪被捕,他们的悲剧正好印证了朋克乐队“玩闹大会”(Circle Jerks)的一首歌——“Love Kills”(爱会杀人)。科特尼·拉芙和科特·柯本的关系,经常被用来与南茜和希德的关系作比,而科特尼·拉芙恰好在这部电影里面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加里·欧德曼和克洛·韦伯以令人折服的演技将希德与南茜关系中的那份不成熟、相互伤害及令人反感的一面清晰地凸现在观众眼前,而他们那决意摆脱任何束缚的爱情又是那么令人感伤,乃至啜泣。2000年的《肮脏与愤怒》(The Filth And The Fury)是一部关于“性手枪”乐队的杰出纪录片,真实、客观、满怀热情,而又颇具观赏性。
10、《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3年
《星球大战》系列的导演乔治·卢卡斯能拍出这样清新可人的小品,令人叹服。影片主演是哈里森·福特。故事以1962年夏天美国一个小镇为背景,描写几个高中生毕业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战前夕过着优裕富足生活的美国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美国50年代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如:BillHaley(比尔·哈利)的《rockaroundtheclock》(昼夜摇滚)等等,应该说是恰如其分。这部影片是乔治·卢卡斯最有深度的作品——我就不懂为什么美国人对《星战》这样的适合于儿童观看的影片这么津津乐道——《美国风情画》比《星战》强多了。
11、《猜火车》(Train Spotting)1996年
这部电影改编自艾文·威尔士1993年同名畅销小说;成本仅二百五十万美元,拍摄时间49天。从一出炉,它就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不仅因为在这部低成本影片中对viper吸食作极为细致的描写,更由于片中所充斥的堕落情绪——伦敦的影评人说这部影片使人想要“以身试毒”。当然影片的导演并不承认,他认为影片后部对毒瘾来临时的痛苦描写是很客观的。
事实上,整部影片的态度与其说是客观不如说是冷漠。影片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角度,完全在主人公的叙述中展开情节,隐藏影片的立场;而在本来已十分松散的结构中随意终止叙述加入评论、分析甚至跨时空的追忆;这种纯主观的手法不仅使人耳目一新,也十分贴切影片的基调,从而以后的同类型影片屡屡采用,几乎成为固定模式。影片以主人公瑞顿的一段自序作为开场白:“……大电视、健身器、富特轿车、朝九晚五……选择……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广角镜头跟拍,配之以城市街景和IggyPop的音乐。
影片的展开部分则完全是以瑞顿为首的一小撮颓废青年的生活实景:他们终日无所事事,东游西逛,打架酗酒泡妞吸毒;聚在铁道边打赌猜测下一列火车的经过时间以打发时日,还共同养着一个不知谁是父亲的婴儿。他们满足于这种糜烂的生活状态,即不想也认为不能改变现状,逃避一切规范和责任,并且全部是无go-vern-ment主义者和viper吸食者。在一次畅快淋漓的集体吸毒后小婴儿意外死亡,这强烈刺激了可能是父亲的每一个人;促使瑞顿在无数次失败后下定决心戒毒。就在他戒毒成功开始普通人生活时,暴力爱好者巴比带着瑞顿的旧日伙伴找上了他,要他一起参与一次巨额贩毒。最终瑞顿偷走了贩毒所得的钱消失在人群之中。
片中瑞顿过量吸食viper后精神恍惚,昏倒在街头的段落以浪漫主义的高速摄影处理,背景配以LoudReed宁静的《OnePerfectDay》,极写吸毒后的快感;随之而来的戒毒过程则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以嘈杂的电子乐配合色彩极不和谐的画面构成感官刺激;与上一段落形成强烈对比。这些描写怪诞而又真实,堪称经典之笔。
瑞顿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声说:“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猜火车》以其冷静的喻讽口吻,真实的叙述态度,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感及具现代感的声画处理成为另类影片中的经典;更因其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引起了极大关注和争论。以后一系列的另类影片中几乎部部都有它的影子。无怪乎有人说:“整部《NOWHERE》(美国另类影片)也比不上《猜火车》的五分钟。”
12、《大门》(THE DOORS)1991年
这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一部影片——当然和导演有关,我是奥列佛·斯通的忠实影迷,同时也是The Doors乐队及其主唱歌手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的忠实乐迷。奥列佛·斯通和吉姆·莫里森是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学院的校友,吉姆·莫里森在世期间,斯通曾给吉姆读过自己写的剧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发了把吉姆和大门乐队的事迹搬上银幕的想法,这个愿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后才得以实现,在他宣布要拍摄这部影片之后,很多男影星都争相要饰演男主角吉姆——因为这个角色实在是太有挑战性了,最后外形酷似吉姆·莫里森的方·基默幸运入选。斯通在拍摄这部影片时,采取的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一生的几个片段,并且并不完全拘泥于史实,甚至是一些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如那个反复出现的死于车祸的老印第安人)来表现吉姆和大门乐队的传奇经历,取得很好效果。斯通不愧于电影大师的称号,他对影片的气氛和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方·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为了演好这个极富争议的角色,他不但认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钻研了吉姆和大门乐队的诗作和歌曲,认真体会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一举一动,应该说,他把这个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但是形似,而且是神似(即使没看过影片,只看过剧照的人相信也会同意我的说法)。方·基默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在影片拍摄结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从角色中解脱出来。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一样,放映后引起极大的争议,但其艺术价值毋容置疑。这部影片也向人们证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饰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会扮演诸如《壮志凌云》中那样傻傻的角色。
13、《歌声泪痕》(THEROSE)1979年
这是一部关于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女性——JanisJoplin的传记片,制片人找了一位外形比较相似、同时也是一名歌手的贝蒂·米德勒来出演这位传奇女星的短暂一生,令人唏嘘不已。贝蒂·米德勒的表演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JanisJoplin的歌曲以外,贝蒂·米德勒也一展歌喉,在影片中大放异彩。影片的原声专集十分畅销,其中出现了一曲也许是摇滚乐史上最为动听的歌曲《Therose》(玫瑰)。
14、《摇滚梦》(Starstruck)1982年
这是一部不需要知道故事,不需要知道导演,也能够随之摇摆狂舞的摇滚电影!俗套的剧情:女孩怀着摘星梦,女孩的母亲失业,家庭陷入危机,女孩参加歌唱比赛,女孩遇见男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赢回女孩芳心。导演展现驾驭类型电影的神奇能力,全片洋溢的青春摇滚气息宛如歌舞剧版《舞国英雄》,喜爱摇滚乐的你不可错过!
15、《给我庇护》(Gimme Shelter)1970年
1969年Woodstock音乐节四个月之后,发生了一次名气远在前者之下、但就意义与成就来说不遑多让的枪杀事件。这部电影就是记录这次事件的。这支乐队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摇滚的终结者,当然它的表面现象是1969年12月。当时,在美国有大量乐迷的Rolling Stones乐队在美国加州奥德蒙举行一场免费演唱会,当天有40万观众来到现场,但悲剧发生了,被聘来维持秩序的飞车party在演唱会上演了暴力的场面,一名观众被追杀而死。这部又名《让我躲藏》的纪录片记下了“滚石”乐队最值得珍藏的瞬间,也记下了“地狱天使”的凶猛身影,本来是来维持秩序的他们最终却与部分观众大打出手,让20世纪60年代爱与和平的聚会的巨大神话在瞬间倒塌,正因为这些无比真实的镜头,这部电影在摇滚文献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最后还有一个网址,有海报。http://www.mtime.com/group/liyingping/discussion/81197
『叁』 为什么香港人公认大话西游是大烂片,内地却一片叫好
当年在拍摄《大话西游》时,几乎剧组所有人都在骂周星驰和刘镇伟是个疯子,当时的剧组成员大都来自于西安电影制片厂,开工的时候一大堆人站得远远的,看着刘镇伟和周星驰拍戏,跟看耍猴似的:“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
而刘镇伟那时是很伤心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写了一个天才的剧本,结果全世界都在骂他,很多人觉得这种片子居然跟堂堂《西游记》挂钩是一件极其可耻的事情。
就比如说《仙履奇缘》开场时,朱茵划船时的那段《芦苇荡》,创作这首配乐的人叫赵季平,是圈里数一数二的配乐大师,当年拍《大话西游》时特意让赵季平来谱曲。
结果赵季平一看剧本,脑袋就大了,当时电影还叫《大话东游》,没有完全成型不说,而且逻辑写得乱七八糟,于是赵季平就去片场探班,正巧碰上剧组拍摄牛魔王和春三十娘打架的那场戏,当时片场到处挂着五脏六腑肠子内脏什么的,赵大师一看就恶心坏了,后来做了配乐,还到处找人请客送礼,请求片方不要在片尾出现他的名字,来败坏他的名声。
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群演更是罢工不想演这样的垃圾剧,好不容易拍完了,6000万港币成本的《大话西游》只收回了不到5000万港币,内地票房更受益惨淡,只有不到20万的票房。
所以看到没,从票房来看,《大话西游》在大陆和香港没任何区别。
为什么内地票房也这么惨呢?
据说当年《大话西游》上映时,一场就没超过10个观众,唯一一次超过10个的,还是一群小伙伴相约喊着退票,结果刚上映两天就被撤下来了,刘镇伟一气之下去了美国做了家庭煮夫,星爷更是赔了个底儿朝天,刚成立的星彩公司也倒闭了,剧组碰头开会,也把失败原因归功于周星驰和刘镇伟,刘镇伟没有成行的本子,边拍边改,星爷更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主。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成为反面典型的一部电影,票房还惨败,咋后来就变成经典了呢?它的转折点到底在哪里又归功于谁呢?
其实周星驰和刘镇伟最要感谢的是一群人,而这群人就是大学生。
1996年,片方将《大话西游》的拷贝送给了北京电影学院,没成想,电影在学校一放映,大学生们瞬间就疯了,立刻把这部电影当做自己的宝,大学老师一看这架势,也立刻把它当做一部伟大的学术作品来研究,说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后现代主义,而事实上周星驰和刘镇伟听到这个词后就蒙圈了,啥玩意儿?后现代主义?我们根本没听说过好嘛!!
后现代主义是啥呢?
简单来讲,就是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可以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放在电影里,就是假如导演放了一只袜子,观众可以解读为孤独,可以解读为整蛊,它不再是导演的单一指向性思想,而倡导观众自由解读。
自此,《大话西游》就因为“后现代主义”,成为了经典流传在了中华大地上??
『肆』 求一部比较老的电影
是《光猪六壮士》吧
光猪六壮士
开放分类: 电影、英国、喜剧、黑色幽默、脱衣舞
电影名:光猪六壮士/一脱到底/脱线舞男 The Full Monty
导演 彼得·卡坦纽 Peter Cattaneo
主演 罗伯特·卡莱尔 Robert Carlyle 马克·爱迪 Mark Addy 威廉·史乃普 William Snape
史提夫·惠森 Steve Huison
类型 喜剧
发行 二十世纪福克斯
上映日期 1997-8-13
电影介绍:
英国电影THE FULL MONTY(译作《脱衣舞男》,《一脱到底》或《光猪六壮士》)讲述在一度作为钢铁工业中心的谢非尔德由于经济萧条,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阴郁的气氛之中。失业工人吉斯和齐齐整日无所事事,东游西荡以消磨时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俱乐部中专为女士表演的脱衣舞行情火爆,受到启发,不禁跃跃欲试。无奈和那些海报上面的健美男士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受嘲笑。不过他们并不气馁,说服曾作为钢厂高级主管的杰罗担任舞蹈教练并且招兵买马,网罗了一帮潦倒的志同道合者。经过努力这群七拼八凑的艳舞男郎一招一式也颇象模象样。于是邀请了几位女士在废弃的厂房中举行彩排。不料正当舞至酣处,却惊动了警察。一时间洋相百出,尴尬万分。这令他们心灰意懒,萌生退意。没想到他们却因此成为新闻人物,登上报纸头条。,令他们骑虎难下。在此进退维谷之际,吉斯和同伴战胜自我,最终一脱到底。
影片上映之后大受欢迎,在很短的时间内登上英国电影排行榜的冠军宝座。在大西洋的另一边也好评如潮,获得今年的奥斯卡奖四项提名(影片,导演,原著剧本,音乐)。更获得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十一项提名,比《泰坦尼克》还多出一项。影片选择一群失业工人为生活所迫而投身女性俱乐碰胡部艳舞表演的题材,令人咋舌。影片并无光怪陆离的场景同时一扫类似题材影片的颓废气息而代之以诸多笑料。影片中多次表现的男性窘境引人注目。吉斯虽然穷困潦倒,但前妻却频频催逼儿子的抚养费,处处阻挠吉斯和儿子见面。几令吉斯心力交瘁。杰罗虽然早已失业, 但却每日煞有介事的假装去上班,以免妻子发觉。自己偷偷去当舞蹈教练苦苦支撑,不料妻子却还提议杰罗去滑雪,令杰罗苦不堪言。如此等等,都与吉斯等人不顾体面为博红颜一笑甘当艳舞男郎互为表里。曾经是日不落帝国的绅士们竟然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这不免有点夸大但至少代表了部分的实情。
英国近年以来经济持续衰退,影片中谢非尔德的萧条景象正是英国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英国一贯不乏优秀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永远有漂携芹亮的理论和华丽的言辞,无论何时总是讲究气派和优雅,标榜绅士风度,自我优越感强烈。这在经济低落的时期更为人诟病。THE FULL MONTY 这部大揭伤疤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自我解嘲的影片。它虽然带出很多英国社会的阴暗面但无意发掘其深层原因,而将其笔触停留在描述这些英国经济萧条的受害者面对生活困境如何独辟蹊径想出匪夷所思的一招,又如何将男性尊严放辩吵毕在一边,极尽搞笑之能事。全无一点辛酸沉痛之意。好像在说“经济萧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照样有办法”。这大概就是英国式的自嘲吧。
『伍』 主演电影评分3.1,当配角评分翻倍,于小彤的6部电影你看过吗
作为80后的我来说,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娱乐圈于小彤那么火,我是个电影迷,看看他参演的一些电影,真心表示不怎么样。他出演个人首部电影《梅兰芳》,从此,正式进入演艺圈。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于小彤主演电影时豆瓣评分3.1分,当配角时评分却翻倍还要多,6部电影已经安排的明明白白!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戏是好戏,角儿是好角儿。看到近一半的时候觉出味儿来了,真的不能拿《梅兰芳》和《霸王别姬》相比。程蝶衣是伶人,梅兰芳就是梅兰芳。梅兰芳把我感动了。黎明的气质还是挺合的。孙红雷的演技还是最出彩的。陈红,败笔。虽然整体上来看仍然难以超越《霸王别姬》,但作为一部传记片,通过截取梅兰芳一生中的几个闪光点来塑造人物,拿捏得还算到位。
不管于小彤是不是小鲜肉,他的眼睛很干净,没有杂质,就像扮演的童年梅兰芳一样,只是一个弱弱的孩童,并没有经历那么多的纷杂人情世故,单纯无邪。他的五官有一种童稚之气,那是一种简单又有古典韵味的活力,初看的时候会觉得他在清秀的外表下有一种独立于外的气质。
『陆』 请推荐一些优秀英国电影
我晕,太多了吧。
贵在真诚,第三个人,海滨周末,莎翁情史,英国病人,滑动的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伊丽莎白女王,女王,日历女孩,阳光下的罪恶,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傲慢与偏见,爱玛,若桑觉寺,理智与情感,简爱,曼斯菲尔德庄园,高斯福德庄园,破镜谋杀案,劝导……其实没必要分得很清楚,在美国上映的许多电影都是英国的,英国演员在美国的也多得跟米一样,反正都是英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