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香港邵氏电影城第一部武侠片和最后一部武侠片
《大醉侠》(胡金铨,1966)第一部,香港邵氏没有倒闭,难说日后还会再拍武侠片。
㈡ 谁能介绍点邵氏的经典电影
1、《七十二家房客》
导演:楚原
编剧:楚原
主演:岳华,井莉,胡锦,何守信
上映时间:1973年9月22日
该片根据上海市大公滑稽剧团同名舞台剧改编,讲述了解放前,住在广州市一幢破旧大院里的72家穷苦房客,与流氓恶霸屋主炳根夫妇斗志斗勇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2、《少林三十六房》
导演:刘家良
编剧:倪匡
主演:刘家辉,汪禹,罗烈,徐少强
上映时间:1978年2月2日(中国香港)
该片讲述的是全家皆遭清兵杀戮的书生刘裕德上少林寺变成三德和尚开始在35房学艺,之后报了家仇并为少林寺创立了第三十六房的故事。
3、《七小福》
导演:罗启锐
编剧:罗启锐、张婉婷
主演:洪金宝,郑佩佩,林正英,岑建勋,午马
上映时间:香港1988年11月19日
影片讲述京剧大师于占元当年创办的“中国戏剧研究学院”,名字虽然取得唬人,但要论规模在香港众多戏校中也只算得中等,而且校舍破败,条件简陋,所幸师傅并未误人子弟,教得认真,“七小福“戏班最终名扬天下的故事。
4、《破坏之王》
导演:李力持
编剧:谷德昭
主演:周星驰,钟丽缇,吴孟达等。
上映时间:1994年2月3日
该片讲述了快餐小子何金银为追求女神阿丽,欲修习武功,却不慎选择了江湖骗子鬼王达为师,一无所得,最终他在误打误撞中掌握“无敌风火轮”,并凭此征服阿丽,与之相爱的故事。
5、《杨过与小龙女》
导演:华山
编剧:谭宁,蔡乃斌
主演:张国荣,翁静晶
上映时间 1983年12月02日
该片是根据金庸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杨过与小龙女相识并相爱,由于种种误会,演绎一段师徒相恋的爱恨情仇的故事。
㈢ 邵逸夫107岁去世时,四个儿女不愿继承他的遗产,这是为何
随着网络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短视频进入了人们的眼中,一些优秀的“老电影”也慢慢的回温,被网友们所熟知。而在这些短视频中,王祖贤、林青孝棚搏霞等著名港星借着短视频的风头又火了一把, 各种各样剪辑她们美貌的短视频入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或者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对于这些港星不是特别的熟悉,但是对于70、80年代的人来说, 王祖贤、林青霞等等港星可是他们的梦中情人呢。而培养出他们的邵氏影业更是鼎鼎大名。
邵氏影业由邵逸夫和他的哥哥创办,十分的出名,曾主宰亚洲电影市场半个世纪。那个时候人人都知道邵氏影业的口号“ 邵氏出品,必属精品”。 而邵逸夫作为邵氏影业的总裁,也被人们称为“华语影视大亨”。
邵逸夫出生于1907年的上海,但是他的祖籍却是在浙江宁波。他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所以小时候的生活衣食无忧,而且邵逸夫有八个兄弟姐妹。因 为家教的原因,他们都比较优秀,邵逸夫的大哥邵仁杰自己创办了天一电影公司。
邵逸夫十分的喜欢看电影,于是便加入了邵仁杰创办的公司里。有了他的加入后,天一电影公司越办越好,虽然中间也有挫折,但是好在他们及时的克服了。从1928年开始,邵逸夫和他的哥哥开始不断的收购戏院和游乐场,让那些戏院全都播放自己的电影。 慢慢的,他们的电影院发展到了100多家。
后来因为中国被列强侵略,内部动荡,他们便将天一影业迁往了香港。并在1938年将公司名称改为“南洋影片公司”, 但是那个时候中国 社会 动荡不安,他们的产业也多多少少的受到了影响,规模缩水了很多。
但是邵逸夫他们没有放弃,而且坚持下来,后来中国将列强驱逐了出去,他们的公司也慢慢好了起来, 并且将公司名改为了“邵氏兄弟”。 那个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各行各业发展迅速,邵逸夫瞅准了机会, 自己开办了一家电影培训班,旨在培养电影演员 。在这个时期,很多有名的电影明星就是从邵氏的电影培训班中出来的,例如黄沾、郑佩佩等。之后邵氏影业拍了很多部电影,反响都很不错。
邵氏影业发展的越来越好,资产越来越丰厚。在1971年的时候,邵氏公司上市了,这段时间, 邵氏影业拍的电影十分的多,只1974年一年就拍摄了50部电影。
邵逸夫在电影行业混迹多年,看电影的眼光十分的准,他们在这段时间里也赚得盆满钵满。邵逸夫不但自己拍电影,也投资电影, 甚至还投资了国外电影《银翼杀手》。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行业渐渐的没落了,电视剧开始兴起,邵逸夫减少了自家的电影院,辉煌一时,培养出无和茄数港星的邵氏影业就此没落了,于1987年宣布停产。虽然邵氏公司停产了,但是身为公司老板的邵逸夫已经通过这几十年积攒了庞大的财产, 而这些财产在他死后,他的四个儿女竟然都没有继承。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从邵逸夫的婚姻说起了。他的原配妻子叫做黄美珍,说起来,他们两个的相遇着实有些有趣。 黄美珍原本是余东璇的女朋友,余东璇和邵逸夫是好朋友,余东璇由此去见邵逸夫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女朋友去了。
没想到缘分就是这么的奇妙。邵逸夫和黄美珍一见钟情了,余东璇也是哭笑不得,但是爱情这东西真的是说不清楚。一面是自己女朋友,一面是自己的好朋友 ,余东璇最终还是决定原谅他们,和黄美珍分手成全了他们。
邵逸夫和黄美珍于1937年结婚,生育了四个孩子。他们两人可谓是婚姻美满, 但是可以他们的婚姻只持续了50年,黄美珍85岁的时候因病去世。
邵逸夫的四个子女出生的时候,邵逸夫正打理着邵氏影业,十分的忙碌, 他的四个孩子就交由在新加坡的哥哥抚养,这也导致了四个子女和他的感情十分的淡薄。 随着几个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邵逸夫决定将自己的大儿子呆在身边培养。
但是邵逸夫有了新欢就忘了儿子,他与当红明星方逸华认识后,就将邵氏影业交给了方逸华来打理。 而他的大儿子感到十分的不开心,于是就离开邵逸夫回到了新加坡自己创业。
邵逸夫不想自己的孩子和新太太方逸华争夺家产,于是早早的就立下了遗嘱,没给孩子留一点。 而也是因为这样,四个孩巧祥子与他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但是幸好虎父无犬子,他的四个子女虽没有他有钱,但是也是吃喝不愁的。
邵逸夫虽然在财产分配上有失偏颇,但是并不是说明他的人品不行,他做了很多的慈善事业,给学校捐了很多钱。 而且他不将邵氏影业交给自己的孩子,这也让他的孩子自己去谋求生路, 最终成为了很成功的商人,没有变成 社会 的蛀虫。
邵逸夫的成功的基本来自于他的家庭,他的家庭就决定了他以后的出身不会低。 但是能够创办出邵氏影业这样的公司,和他个人的能力也是挂钩的。 邵逸夫本来是很吝啬的,虽然很有钱,但是并不捐款。直到他的三哥去世了,他才明白钱财乃身外之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如多做做慈善事业挣一个好名声。
而他的资产分配也引起了孩子的不满,因为资产分配不均四个孩子都不愿意和他见面。但是邵逸夫也有着自己的考虑, 一方面是因为方逸华是自己爱的人,另一方面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坐享其成。
但是站在亲情这一层面来说,邵逸夫确实有些狠心了,也幸好四个子女争气,闯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不过他们都没有涉足电影行业,两个儿子做的工作都和房地产有关。
㈣ 为什么邵氏电影公司的简称是SB
SB的全称是Shaw Brothers Film Company。
邵氏电影公司全称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于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担任总裁,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
一、基本信息
公司名称: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外文名称:Shaw Brothers (Hong Kong) Limited
总部地点:香港新界将军澳将军澳工业园环保大道201号
成立时间:1958年12月27日
经营范围:电影
公司性质:私人公司
公司口号:邵氏出品 必属佳品
子公司: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结束时间:2011年11月28日
成立地点:九龙清水湾
二、发展经历
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90年代末期,本身已拥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宝三间电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权的卫星电视(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传媒集团”)曾多次出价洽购760部邵氏电影的永久版权,以壮大其中文片库的实力,但邵氏拒绝,最后,邵氏于2000年宣布将该批电影的永久版权以4亿港元的价钱售予由马来西亚收费电视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娱乐”,该公司并花费2亿港元作数位复修。
㈤ 邵氏电影公司的产品特点
“邵氏兄弟”遵循的则是一条更为纯粹的商业制片路线。邵逸夫一整套具有特色的经营理念中,原天一公司的“观众至上”论是其中心内容。邵逸夫很了解一般市民观众的心理,以及观赏习惯和兴趣,他审阅编导提供的故事剧本,以是否具有票房为取舍,因此“邵氏兄弟”在选材时都切准了市民观众的喜爱和情趣,选择通俗性和娱乐性较强的题材。“邵氏兄弟”的导演与明星是否受重用,也是以票房纪录为依据。1957年,中国大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香港公映引起轰动,香港观众对黄梅调音乐如痴如醉。这一现象更是引起了对市场高度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视,邵逸夫于是重用导演李翰祥拍摄了多部古装题材的黄梅调电影,如江山美人 (1959)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装武侠片、功夫片、宫闱片居多,有些影片影响较大。它的《江山美人》、《后门》、《万古流芳》、《蓝与黑》和《珊珊》曾先后获得第6届、第7届、第12届、第13届和第14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调)获得第7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优秀奖和第2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奖;功夫片《少林三十六房》和《中华丈夫》分别在第24届、第25届亚洲影展上获奖;古装武侠片《大醉侠》、《独臂刀》、《英雄无泪》和宫闱片《倾国倾城》、《武则天》、《杨贵妃》等都受到观众的欢迎。80年代中期起,影片产量减少,但创作上重视现代题材,代表作有《男与女》、《倾城之恋》、《表错七日情》和《女人心》等。80年代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年产量在20—30部之间。之后,电视节目越来越精彩,抢走了大批电影观众。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人们都没有馀暇和闲情逸致上电影院。以前的邵氏导演,一个一个的离开影城,然后,减产,甚至下来是停顿生产。而邵氏大规模拍片的年代,代表了一个电影王国的美丽的记忆。
㈥ 谁能够告诉我香港电影大王邵逸夫的一些具体的的事情吗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他与兄长于1920年代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1928年,邵逸夫赴星马等地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
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于1985年卖出全部院线,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由邵氏投产至暂停制作期间计算,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2000年,马来西亚的“天映娱乐”斥资4亿港元购入760部邵氏电影的永久版权,并花费2亿港元作数码复修。
多年来,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中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KNIGHT 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会公益贡献。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发的GBM勋衔。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第1届于2004年举行。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第一届的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天文学奖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简悦威和Richard Doll。
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预期于2005年中期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后,将再与演员签约,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小姐,于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而黄于1987年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在1997年,邵逸夫与方逸华小姐于美国拉斯维加斯证册再婚。
㈦ 邵氏电影公司现在还有吗还有邵氏的片子吗现在香港出名的电影公司有哪些
还是有的,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并将之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进入50年代后期,由于电懋的成立,香港电影业竞争越发激烈,“邵氏父子”的小成本制作策略已无力招架新挑战。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缩电影制作的业务,转而大量收购戏院及从事地产业。 1957年邵逸夫从南洋来到香港,那年他已年届五十,因不满二哥作为,想接掌制片业务,以稳定片源,兄弟俩最终决定在业务上分道扬镳。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标识与兄长的“邵氏父子”的不同。自此,“邵氏父子”只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邵氏兄弟”则主管制片业务。
2000年以后没有出电影了。以上出自网络。
有名的公司 寰亚电影 英皇电影 中国星电影 寰宇电影 美亚电影和天下电影 银河映像
泽东电影 嘉禾电影 东方电影
希望对你有帮助。代表作可以直接网络这些公司名会有的
㈧ 谁知道香港电影公司邵氏电影的资料
邵氏电影的光辉历史
对许多人而言,邵氏电影已是一个经典,在中文影史上,更是一个重要的光影标记。
提及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最辉煌的年代,人们总会想起它当年的口号: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邵氏在最风光的时期,几乎是香港的电影王国,它的成功与声势,当然不是一蹴而就。而这一切需要从头说起。
就从50年代中期说起,当年东南亚的电影事业还在萌芽时代,而香港电影已开始蓬勃,可说是手执东南亚电影业的牛耳。在50年代中,香港影坛其实有三大势力,就是邵氏、电懋(国泰)和左派的长城与凤凰公司。它们的特色就是以拍摄华语片为主流,拍片数量多且稳定,而且制作都比其他独立电影公司认真严谨。
以当时的情况而言,邵氏的实力与声望,起初都不及新马影业大亨陆运涛手创的电懋。当时电懋财雄势大,明星与导演阵容强大。单论明星,电懋就有林黛、尤敏、林翠、葛兰、叶枫、李湄、丁皓、王莱、苏凤。小生则有张扬、雷震、陈厚、乔宏、田青等。电懋的导演阵容则有岳枫、陶秦、唐煌、易文、王天林等。更有高级职员宋淇、秦亦孚,更有张爱玲编剧助阵。在钟启文的领导下,成就蒸蒸日上。
迎头赶上 与电懋一争长短
在50年代初期,尚是邵氏父子电影公司的邵氏,可说是处于电懋下风,明星阵容不及电懋强大,除了同样有当时两边走的林黛与林翠外,只有后来由长城转投入的乐蒂,而斯时尤敏则已跳槽电懋,生角只有赵雷较知名。在此时期,连李丽华、严俊、张仲文等,起初都是为电懋效力。
50年代中,邵氏改组为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由新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主政。邵逸夫更由新加坡到香港主持电影拍片工作,与电懋一争长短。可以说,香港的电影事业,其实是由南洋帮新马大亨创立的。邵逸夫是商业奇才,在他的领导下,邵氏一洗颓风,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把电懋抛在身后。
早期的电懋电影和邵氏电影的主要分别,简单的说,电懋的电影时代气息较浓,它电影中的女主角,都是穿西式洋裙的。而邵氏的则多数都还穿着唐装衫裤。举个例子,电懋出名的《四千金》、《曼波女郎》、《玉女私情》、《青春儿女》、《空中小姐》,这些女主角们都是典型的香港50年代的新城市女性,她们都穿着摇曳生姿的西洋大伞裙。而邵氏同期的电影如《春光无限好》、《丹凤街》、《夜来香》、《窈窕淑女》、《黄花闺女》、《月落乌啼霜满天》等,女主角都还穿着当年大部份妇女所穿的唐装衫裤,有些更是民初装。
单从服装,就可以看出50年代早期,邵氏和电懋电影的不同风格。电懋较城市化,邵氏则着重乡土化与唐人街风味。
在邵逸夫入主邵氏主持大政后,就有明显的不同,首先他拉拢了当年最红的林黛与李丽华,成为邵氏基本演员。小生阵容也加强,除了原本当家的皇帝小生赵雷外,也拉拢了陈厚跳槽加入,之后关山也由左派阵营投入邵氏,钟情与张仲文较后也加入邵氏。
单是有大明星还不够,邵氏此时更下大资本拍大片,影片改成综艺体阔银幕外,更投下重资拍彩色片,观众趋之若鹜。《江山美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成了那一年香港最卖座的中文电影。有一个“笑话”说,就因为《江山美人》这部片,香港观众此时才知道除了任剑辉和芳艳芬外,还有一个明星叫林黛。有这个笑话产生也不出奇,当年香港的主流市场是粤语片,而华语片则是以新马南洋一带有主要市场,电影都是在“南洋”上映。
迎合口味 带起黄梅调热潮
邵氏电影票房后来胜过电懋电影,是因为邵氏更会做生意,邵逸夫知道南洋观众的口味。以前的电影观众以妇女为主,她们喜欢的除了先苦后甜的“家庭伦理文艺大悲剧”外,更喜欢歌唱片,歌愈多愈受欢迎。
在早期的《桃花江》、《曼波女郎》时期,邵氏在歌唱片输了脚步,但它更自傲的是,它带起了另一个更风靡观众,轰动期更长久的港式黄梅调电影热潮。在《江山美人》之后,《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王昭君》、《杨贵妃》等彩色阔银幕大制作,更令邵氏真正擦亮了金字招牌,熠熠生光,相形之下,它的主要对手电懋已黯然失色。
在邵逸夫领导时,邵氏也拉拢了当年的大导演岳枫和陶秦加盟,如虎添翼,和原本的李翰祥等人,为邵氏开拍各类型大片。
岳枫除了可以拍《畸人艳妇》和《嬉春图》这类时装片,他也可以拍古装片《花木兰》、《宝莲灯》、《妲己》,甚至武侠片《盗剑》、《夺魂铃》,堪称多才多艺。陶秦虽不擅拍古装电影,但邵氏名作《不了情》、《晓风残月》就是他的作品。陶秦更属当年少数会拍歌舞片的导演,《千娇百媚》、《万花迎春》、《花团锦簇》、《欢乐青春》,都是他的作品。
邵氏公司的发展此时节节抢先在电懋之前,不仅因为走对了古装歌唱片的路线,也因为邵逸夫是人在香港直接主持业务,而电懋方面大事则都要向新加坡方面报告等候批准,步伐节奏就已经慢人一步。
邵氏还有一个成功要点,就是扩大业务,建立邵氏影城,拥有多个摄影棚,并搭立古装实景,方便拍片,省时省力也省钱。
它还有一个成功点,就是大量栽培新人,它设立了“南国演员训练班”,招考新人,然后签下有潜质的新人予以力捧,成为红星。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必付出惊人的片酬拉拢天皇巨星加盟。胡燕妮、郑佩佩、何莉莉、李菁,就是邵氏一手捧红的大明星。甚至连早期拍福建片的小娟,也是由邵氏捧成红极一时的凌波。
写到这里想到,邵氏的演员训练班叫“南国”,它的官方宣传刊物则叫《南国电影》,它是暗示它的根源在南洋新马吗?
邵氏最高峰时期
邵氏在60年代中,成了香港雄霸一方的电影王国,也有两个外在原因,其一就是国泰大老板陆运涛在台湾参加亚洲影展时坠机身亡。陆运涛当时本已有心要大施拳脚与邵氏一决雌雄,谁知出师未捷身先死,易名为国泰的电懋群龙无首,出品每况愈下,大明星更纷纷息影,影片成绩差强人意,终于结束拍片。
还有一个外在原因就是香港1967年暴乱,造成左派电影公司没落。
这时就只剩下邵氏公司独占天下了。
邵氏公司脑筋快,眼光准,在黄梅调、山歌片渐渐被观众厌倦时,它在张彻导演的领导下,及时开拓了“武侠电影世纪”,由《边城三侠》和《江湖奇侠》打头阵,掀起了历久不衰的阳刚电影热潮,更改变了香港电影素来以女主角为主的风气,此后的电影都是由打仔小生如王羽、罗烈、岳华、张翼、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等挂头牌,他们才是牡丹,女主角则只是绿叶。
邵氏的最高峰时期就是此时。
随后,每个人都知道了,邵氏开始减产,甚至停顿了生产。但这么多年来,提起香港电影,人们首先想起的还是邵氏电影,邵氏足以骄人矣。在邵氏之后,没有电影公司可称“电影王国”。
重温邵氏电影光辉(二)古装片与黄梅调年代
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气魄与胆识过人,是邵氏成为香港电影王国主要原因;而李翰祥为邵氏拍摄的彩色古装巨片与黄梅调电影,除了令财源滚滚流入邵氏,也使当时的中文电影界展示了另一番新气象,如此回首,我们称之为:经典。
在50年代末,香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声势,已迎头赶上宿敌电懋,与之并驾齐驱,到了60年代初,更有渐渐凌驾电懋之势。这当然是邵氏兄弟领导英明有方,但座下重臣,也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在拍摄电影方面,有两位大导演对邵氏功劳殊大,他们是已故的李翰祥与张彻。他们为邵氏执导的某些电影,不仅令邵氏声名远播,更流芳至今。在商业上,更协助邵氏发掘了电影票房的黄金矿场。
先说李翰祥,他率先为邵氏拍摄的古装巨片与港式黄梅调电影,令财源滚滚流入邵氏。
如果要推举最流行的黄梅调长青歌曲,相信不少人都会选出《扮皇帝》和《戏凤》这二首歌曲。至今在卡拉OK,乐龄歌唱比赛中,仍时时听到这两首歌。而这两首歌曲就是邵氏招牌产品,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的插曲。
胆识过人 为邵氏赚大钱
《江山美人》是邵氏,也是香港影坛第一部出巨资拍摄的华语片,当年的制作费令人咋舌,由此可见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气魄与胆识过人。在他们的领导下,邵氏成为香港电影王国绝对不是侥幸的。
但物有所值,《江山美人》不仅为邵氏赚大钱,更锦上添花地得到1959年在吉隆坡举行的亚洲影展的最佳电影金锣奖。因《江山美人》的成功,邵氏决定拍摄古装宫闱传奇故事黄梅调电影,这一着可说走对了路线,而这一着也是电懋最弱的一环。
因为电懋是擅长拍时装片,甚至连旗下的演员,除了尤敏和雷震外,其他的都因外型过于时代化,而不太适合拍古装电影。
在这一点,邵氏就胜过电懋,它手中有林黛、李丽华和乐蒂,宜古宜今,且都是拍摄古装片的能手。
在《江山美人》之前,邵氏兄弟已拍了彩色片《貂蝉》,票房鼎盛,之后邵氏就走巨片路线,彩色拍摄古装电影,而电懋仍停留在黑白片时代,自《红娃》、《空中小姐》与《龙翔凤舞》之后,要隔了好久才重新拍摄彩色片,步伐已经又慢于邵氏。
此时邵氏的古装彩色巨片就有《王昭君》、《杨贵妃》、《武则天》、《倩女幽魂》、《红楼梦》,除了《红楼梦》是袁秋枫执导外,前4部都是李翰祥的作品,尤以《倩女幽魂》和《武则天》成就最高。李翰祥重考究,杨贵妃所穿的古装,也令观众大开眼界。
这时邵氏还未全面走黄梅调路线,但凡古装片中的歌曲,都已以黄梅调唱出。乐蒂和任洁主演的《红楼梦》,也是一部黄梅调电影。
反串魅力 凌波一片成名
拍闽南片出身的小娟,此时已入邵氏,初名沈雁,后由何冠昌为她改名为“凌波”,提到邵氏的黄梅调电影,不能不提凌波,因为她也是令邵氏黄梅调电影兴盛至白热化的功臣之一,她拥有反串魅力。
凌波因在《红楼梦》中幕后代唱贾宝玉,受李翰祥赏识,提拔和乐蒂合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平地一声雷,令凌波一片成名,炙手可热,当年整个台北更掀起了令人吃惊的凌波热潮。
邵氏也在此时正式迈入黄梅调电影时代,但同时也面临人事变迁。首先是乐蒂拒绝再和凌波合演《七仙女》 ,跳槽电懋,继后李翰祥又带了《七仙女》的女主角江青到台北,自组国联影片公司,抢拍《七仙女》。
邵氏这时开始重用新人,由方盈出任《七仙女》的女主角,影片一样受欢迎,令邵氏知道影片质素最重要,此后更大胆起用新人如李菁、秦萍等主演古装片,由大红大紫的凌波带起她们,这是60年代中的事。
所以虽然此时林黛已自杀身故,乐蒂跳槽,李丽华已离开,但邵氏新人女星如百花齐放,不愁没有女主角。
但此时的黄梅调热潮也带来了一起不良的后遗症--阴盛阳衰。在这些古装黄梅调电影中,所有的“男主角”几乎都由女生反串,特别是凌波,更是“反串王”,她可以说是华语片中的“任剑辉”。
男演员此时都英雄无用武之地,陈厚和赵雷也在邵氏黄梅调热潮中,先后跳槽电懋。
话说当年的古典美人乐蒂和皇帝小生赵雷,在效力已改名为“国泰”的电懋后,两人也合演了多部黄梅调电影,如《嫦娥奔月》、《红梅阁》、《锁麟囊》、《金玉奴》、《扇中人》等,但不知为何,这些古装片就比不上他们当年在邵氏拍摄的古装电影,也足证邵氏拍古装片确有一手,可称谓之为“邵氏风格”。
黄梅调盛极而衰
在邵氏影城建竣之前,邵氏除了拍摄彩色古装片外,也同时继续生产黑白片,如《不了情》、《一毛钱》、《畸人艳妇》、《姊妹情仇》、《后门》、《手枪》等。其中《不了情》、《一毛钱》与《后门》,更可说邵氏名作。在彩色时装片则有《千娇百媚》、《花团锦簇》、《万花迎春》等。
到了邵氏影城正式启用时,邵氏从此摒弃黑白影片制作,正式全面投入彩色片时代。
这时候邵氏的“片头”口号是“邵氏出品、必属佳作”。在影城方面则是“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甚至连外国《生活》杂志都来采访,作为封面故事。
黄梅调电影在大银幕上连唱好多年,观众也开始腻了,邵氏此时又因中国大陆的《刘三姐》卖座,拍摄山歌片如《山歌恋》、《山歌姻缘》等,但不能掀起热潮。
这时因为黄梅调盛极而衰,邵氏制作已没有一个明显的主干,除了继续拍一些古装片如《蝴蝶杯》、《盘丝洞》、《铁扇公主》外,也拍了好一些时装片,题材多样化,如《人头马》、《寒烟翠》、《香江花月夜》、《垂死天鹅》,此时的最佳时装电影,应以陶秦执导的《船》为邵氏名作。
重温邵氏电影光辉(三)武打片 高潮叠起年代
在60年代中,古装黄梅调电影式微,邵氏幸运的开拓一条新的戏路———武侠打斗片。
邵氏的武侠打斗片不仅令公司赚到更多钱,也使邵氏公司的名字在海外地区更响亮,因为武侠打斗片不仅在东南亚华人社区大受欢迎,世界其他非华族地区的观众也趋之若鹜,掀起了功夫片热潮。
论起邵氏武侠打斗片的辉煌成就,就绝不能忽略张彻导演,他是邵氏找到新黄金矿场的大功臣。
张彻导演可说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文章写得好,早年以“何观”为笔名,是著名的影评人,更写过不少剧本。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曾被人误以为是台湾高山族民谣的《高山青》,其实是张彻谱曲。
张彻其实还谱了另一首歌,是《碧兰村的姑娘》。
张彻在邵氏执导的第一部电影,都是古装黄梅调电影《蝴蝶杯》,可能这非张彻所长,结果要劳烦高立协助补拍。当时谁都不看好张彻,谁都没有料到,张彻后来凭武侠打斗片的成就,成为香港殿堂红导演。
张彻有后来的成就,旁人也要佩服邵逸夫的眼光,邵是伯乐、张是千里马。没有邵逸夫的信任与重用,张彻纵有天大才华也耍不出来。
很多人以为张彻是在进入邵氏才成为导演,其实张彻的第一部执导的电影叫《野火》,是李湄自组的北斗公司出品,由李湄和高原主演。
张彻带动的武侠打斗片,还有另一个更直接的称呼“阳刚电影”。
在这之前,香港影坛一直是重女轻男,阴盛阳衰,排名都是女明星领先,女明星的片酬更远远超过男明星。
但在阳刚电影风气席挂香港影坛后,正合了“风水轮流转”这句俗语,在60年代中王羽带头,香港电影转为“重男轻女”,男主角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壮丹,女主角已变成绿叶,“林黛时代”一去不返。
武侠世纪 从摸索到成功
邵氏的“武侠世纪”一开始是摸索时代,这个时期的产品有《边城三侠》、《江湖奇侠》、《鸳鸯剑侠》与《文素臣》等。到了《大醉侠》与《独臂刀》面世,邵氏的武侠电影又走上了成功之道。
说起武侠片,一定会先想起邵氏,因为确是邵氏带头拍武侠片,但很讽刺的是,在60年代中,第一部最出色的电影却是左派长城公司拍摄的武侠片《云海玉弓缘》,由梁羽生原著改编。
在《云》片中,王葆真凌空一剑,姿势美妙、剑招凌厉,令观众叹为观止,而这部电影的武术指导正是刘家良与唐佳。
邵氏不久获得刘家良与唐佳加盟效力,在武打招式特技上更如虎添翼,独步香港影坛。
邵氏拍摄的武侠片多不胜数,但人们如果要选一部邵氏最好的武侠片,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推选《大醉侠》,这是胡金铨为邵氏执导的唯一一部武侠片,邵氏当年没有留下“小胡”继续效力实在可惜。
除了《大醉侠》,邵氏的武侠片代表作尚有《大刺客》、《金燕子》、《盗剑》、《夺魂铃》、《十二金牌》。
《盗剑》与《夺魂铃》是老牌名导岳枫的作品,其中《夺魂铃》的剧情是改编自意大利牛仔片《裘尼祖马》,但整部电影却青出于蓝,气氛极佳。
《夺魂铃》可能是当年邵逸夫最欣赏的公司成品,因为它时常代表公司去参加各类电影展。
邵氏的武侠片也把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捧成了大明星,最红的自然是王羽和郑佩佩,也是当年的票房之宝。
张彻开创时装打斗片
在1969年左右,张彻又开创了另一条电影新路线,就是摒弃刀剑的时装打斗片,打头阵的是《死角》,由李菁和狄龙主演,其后还有《小煞星》、《拳击》、《叛逆》等。
凭着这些电影,张彻又为邵氏捧红了两名皇牌新星:姜大卫与狄龙。
姜大卫更因主演了张彻的《报仇》,成为香港第一个“亚洲影帝”。《报仇》是以民初为背景,亦是邵氏此时的代表作之一。
邵氏的武侠打斗电影基本上就是以张彻执导的电影为主线,这时张彻的作品除了时装打斗片外,也同拍清末或民初的打斗片,有《马永贞》、《仇连环》、《刺马》。前两部影片捧红了陈观泰。
《刺马》是张彻代表作之一,亦是邵氏这个时期的名作,在这部片中,狄龙真正脱胎换骨。
整个邵氏影城,是阳气勃勃,除了郑佩佩外,无人可与男星一比长短,张彻不仅捧红了狄龙、姜大卫等,也提拔了不少“配角演员”,如来自新加坡的陈星、日本的仓田保昭,以及王钟,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绿叶演员。
邵氏当然不仅张彻一个导演,文艺片导演极多,但是一提起武侠片打斗片年代提邵氏就必然和张彻脱不了关系,张彻作品就是邵氏最受欢迎的作品。
邵氏此时的作品又有《洪拳小子》、《洪拳与咏春》,捧红了英年早逝的傅声,他的顽皮与叛逆大受观众宠爱。
傅声的其他电影还有《射雕英雄传》、《绝代双骄》、《冷血十三鹰》、《五郎八卦棍》等。
刘家良指而优则导
在70年代中,邵氏又来了一位出色的武打片高手导演,他是“指而优则导”的著名武术指导刘家良。
刘家良的风格与张彻不同,他走的武打片招式美观,拳拳到肉且招招可睹,有异于其他影片中的花拳绣腿,打得真实是刘家良影片的特色,所以大受欢迎。
刘家良与张彻一样,拍片快捷生产,作品有《少林卅六房》、《神打》、《洪熙官》、《陆阿采与黄飞鸿》、《武馆》,以及使惠英红赢得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长辈》等。
邵氏此时更有一部《天下第一拳》打入欧美市场,此片是由韩国导演郑昌和执导,罗烈主演。
在观众看腻了时装、民初打斗片后,邵氏亦没有放弃“刀剑拳脚”路线,这时由楚原执导的《流星蝴蝶剑》,掀起了古龙电影热,楚原也再度翻身,从粤语片大导演成功转变为华语片大导演。
邵氏拍的古龙电影,还有《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楚留香》、《多情剑客无情剑》等,在70年代末期大行其道。
邵氏的古龙电影,令狄龙更上一层楼成为真正的大红星,《三少爷的剑》也令新人尔冬升走红。
电影王国 美丽的记忆
来到80年代,古龙式电影可以说是邵氏电影最后一个高潮的灿烂烟花。
之后,电视节目越来越精彩,抢走了大批电影观众。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人们都没有馀暇和闲情逸致上电影院。
以前的邵氏导演,一个一个的离开影城,邵氏电影也逐渐少掉以往的特色,金字招牌也再无以往的光芒四射。
然后,它减产,甚至下来是停顿生产。
当邵氏后来大规模拍片的年代,不仅代表了一个电影王国成为美丽的记忆,香港电影业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熠熠光辉映亮整个东南亚。
㈨ 八十年代香港影坛有三大院线,除了邵氏、嘉禾外,另外一条是什么
80年代初,邵氏、嘉禾、金公主三条院线,85年邵氏退出,潘迪生成立了德宝,87年陈荣美成立了新宝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