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敦刻尔克电影故事原型是什么 敦刻尔克大撤退真实历史
敦刻尔克大撤退(英语:Dunkirk Evacuation,法语:Bataille de Dunkerqu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英法联军的军事撤退行动。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西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虽然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大规模撤退行动使英国及法国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但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导致英国本土的地面防卫出现严重问题。
此次撤离,标志着英国势力撤出欧洲大陆,西欧除英国、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区落入德国之手。
纳粹德国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且动员较为迟缓,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
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不久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1940年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四十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贰』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4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敦刻尔克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诺兰的《敦刻尔克》把作战室里的指挥策划场景全部删去,开场不交待历史背景,结尾也不交代伤亡人数。这里没有丘吉尔,没有希特勒,《敦刻尔克》宏伟的结果更是没有悬念,诺兰只是牵挂着小人物的恐惧,聚焦“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个体的视角也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有人说,诺兰风格化的手艺和敦刻尔克事件本身壮烈的结局挽救了电影,所以你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感觉有些难以言说,没有如你所愿般“烧脑悬疑”,也没有血脉偾张。很显然,在战争片的战场上,诺兰想有所突破,把激烈的战争史诗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诺兰的冷观和克制,让《敦刻尔克》保持了对历史的悲悯与敬畏,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深邃与深远,让它在众多战争片面前别有建树。
《敦刻尔克》是诺兰第一次拍摄真实历史事件,将一部战争片拍成了剧情、悬疑、惊悚片。这一切使它与其它战争片之间仿佛有道巨大分水岭,一边的山峰上是《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另一边的山峰上是《敦刻尔克》。两座巅峰上的作品都很伟大,却又那么迥然不同。
作为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不管它是战争片还是悬疑片,都不重要,敦刻尔克最大的价值在于毫无保留、不加修饰地刻画出身处战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如此真实。
这是一部“反英雄”的战争片,讲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惨烈的撤退和有意义的失败。诺兰死死抓住的是人类对于战争的真实感受,那是包围了陆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
与战争中的人感同身受——这是《敦刻尔克》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类电影所做的。《敦刻尔克》是诺兰的一次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尝试,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中,“真”往往会摆到比“善”和“美”更重要的位置。诺兰与李安不谋而合。诺兰认为,大多数的人在面对战争时,首先考虑的或许不是名留青史,而是“生存”。
“生存”对于那些普通年轻的士兵来说,是回家,离开敦刻尔克;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老船长来说,是到敦刻尔克接那些像他儿子一样的年轻人回家;那个燃料耗尽的飞行员用生命坚守的,是即便自己不能回家,也要保住那艘回家的渔船。
在军事题材的战场上,导演喜欢从战争中挑拣出“一将功成万骨枯”或“一将功败万骨枯”的故事,把他们变成了电影里的勇士、侠客和英雄,再加上爱、恨、暴力、死亡。徒手挡子弹、料事如神仙的战争片让人怀疑人生,另一部分优秀的战争片吸引人坐下来了解战争。“怎样把观众带去敦刻尔克,是我最先考虑的事情。”诺兰决定将这种经验呈现在银幕上——
陆地上,德军1700辆坦克持续前进,距海滩只有16公里;空中,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盘旋、投弹。40万英法盟军被困海滩,唯一的生路是渡海,虽然那是每年两百多天雷雨大风的英吉利海峡,但海峡对岸是远离战火的英国——这是历史,也是电影《敦刻尔克》的开场。
“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贯彻于整部电影的,是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死亡威胁,面对绝境,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这些战争中的个体,浓缩着40万人的恐惧,像极了敦刻尔克灰蓝色的海水,无边无际
《敦刻尔克》的看点其一是画面,比如开场不久敌机来袭,沙滩上的人四散逃窜,一个士兵举枪射击俯冲的战斗机,这一组动态影像非常有格调,高手的感觉马上出来了,让你非常愿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陆空三线叙事,一般影视文学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线不同,却是共时的,而此片三线的时间流动速度不同,这种不对称,带来结构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乐,敦刻尔克负责配乐的也是大神,据网友说,这个片子的bgm是渗入到剧情的,这个确实是,较之传统风格的电影配乐,这种配乐在情绪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写实,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也不是谁都敢用的。 最后是电影悬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战争片说的是英雄的战争,将军们在大帐中运筹帷幄,士兵们沙场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这样视角的故事已经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处境,是战争对于普通人展现出的那一面:三个陆军士兵望着大海绝望而无聊的等待;一个斜躺着,目不转睛的看另一个拿刀子扎开罐头,再要过来喝上一口;三个人在沙滩上眼睁睁看一个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杀,脸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这种场景和当一般人在医院挂号机前排大队,下班后挤在公交车里等到站,在琐碎、无意义上有着本质上的一致,这类体验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会经历的。另一方面,敦刻尔克当中的小人物身处随时都会丧命的凶险场面,必须时时刻刻紧张警惕,以求生存。把无聊的场景拍得不无聊,需要能力,关注普通人支离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并发现意义,有现实价值。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转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备什么超能力,被卷入战争,渴望能够活着回到家,尽管那场撤退战争的结局早已经知道了,这三个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却是未知的,他们的存活几率,受到空军力量的影响,受到民用船只救援的影响,受到当事人在刹那之间选择的影响。
要说影片中表现的人性,其实并不是亮点。从这个片,我感觉诺兰已经过了主要是挖掘深层次人性的阶段,在非常场景中表现人性,他已经做得游刃有余,因此不再浓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进行渲染放大,这个定位为战争悬疑片的电影,更多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价值判断已经不是重点。有人在采访当中问诺兰所秉持的哲学,诺兰说他的哲学会在所拍的电影中有所体现,确实,对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过影像反映比用语言表达更准确。在表现手法上,全景视角和个体视角之间的转换,不同进行速度的时间线的.转换,运用自如,造就了一种立体的观看体验 。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思维过程不是现实的镜面反映,人的头脑中世界的运转方式从来都和现实世界的单向度、同节奏不同,文艺作品能够发掘并满足思维的固有属性所衍生的需要,就会收获成功。在好莱坞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镜头结合起来用的技法,其实是这种思路最皮毛的应用,快慢镜头结合表现故事自出现以来收到了巨大的市场回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即便现在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属于新鲜事物,但它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只是个时间问题。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这是必须有人离开,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枪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国士兵开始强迫法国士兵出船,当其中一个英国士兵为之求情时,他们更是放言说下一个出去的是他。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英国士兵的行为是否正确。因为首先我是个局外人,再者,设想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之下。我不能保证我不像那些英国士兵一样,失去人性的光辉。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贪婪善良等矛盾品质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它的确是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但它也一样能够将人的劣根性体现的一览无余。
战争提起来就令人唏嘘。古时战争不断,硝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无数的诗人忧国忧民。因为总有人想要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会频频上演。我没有直面过死亡,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当然也不能体会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战争是不值得呼吁的。时代在进步,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带给地球的伤害越来越深。因此人们强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会的到来。古时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来也是。因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那一天遥遥无期吧。
赶着暑期末尾,诺兰最新大片《敦刻尔克》上映了,诺兰迷们都要赶着夜场在IMAX厅等候大片的开映。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以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当然也包括这部《敦刻尔克》。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撤退过程中,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英国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与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胜利”“进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万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万人,这对于大多数的士兵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逃亡”。
三个主题场景中呈现陆地、海上和空中三个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对于空中战机的判断,是基于老船长自己的经验;海滩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时候会来营救;空中的战机需要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是燃油还够用多久……如同德军的炮火什么时候到、多猛烈、自己会不会因此丧命,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随机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个时刻观众的心跟着画面一起提着,对于下一秒钟即将发生什么完全防不胜防。
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欣赏本片会有困难,更无法体会海滩上战士们的惴惴不安。尽管《敦刻尔克》是战争片,但感受起来它更像一部悬疑片,让你从头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敌人、看不到40万的军队、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发生什么,只知道枪声不断、战火不灭。影片中所有的画面,都是从片中人物的视角出发的。他们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们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惧感往往就来自于看不到的东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场汤米在船内等待涨潮的戏。观众与他们一样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射进来的子弹,和止不住灌进来的海水......
怀表的滴答、引擎的轰鸣、心跳的噗噗声……贯穿《敦刻尔克》的,除了这些音效,还有隆隆炮火声,像“永无止境的音阶”。这大概是对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那40万士兵最准确的心理描写了。无尽的等待,无尽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险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尔克,一场没有赢家的胜利,40万人,望穿秋水,归国无门。海的对面就是祖国,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弹炮火,头顶是危机四伏敌机,无法反抗、绝望、挣扎,只能等待支援。活着,就是战斗的意义,胜利的逃亡,幸存者没有喜悦,罹难者无声无息,战争的冰冷、政局的兜转、求生中撕裂的人性,无论美丑都被吞没在海峡深处,然后逐渐恢复平静。
整部影片没有高潮,却又处处都是高潮。
敦刻尔克成功撤退,电影散场,一场提着心看完的电影,逐渐恢复平静,活着真好,很幸福。
;『叁』 敦刻尔克大撤退中为何德军最后停止了进攻
前段时间在电影院上映的《敦刻尔克》相信有很多好伙伴们已经看了,对于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有着行梁一定的了解了。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联军的一次军事撤退行动,在这次行动中,英法联军绝处逢生,最终成功撤离了近34万人,有效的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一定的力量。然而对于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事件,最终德国为何停止了攻击,这使得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奇怪,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还原当时的情况。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虽然英法两国在9月3日就对德宣战,但实际上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只是安排小规模的部队在法国边境与德军互射,希望德国会把战略中心放在橘衡对苏联的侵略上去。
由于法国对南面的马奇诺防线充满信心,再加上北面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做天然屏障,因此法国人对于德国的侵略并不太担心。
德国的确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但他们却先占领了比利时荷兰等地,然后绕开马奇诺防线,直接深入了法国腹地。由于德国的袭击太过突然,再加上法国呆板保守的战略思想,法国的整条防线很快崩溃。
德国陆军没有错过机会,他们直接推进了到英吉利海峡岸边,成功切断了40万英法联军与南部法军的联系,并把他们围逼在敦刻尔克地区不能动弹。
英法联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一来,敦刻尔克仅仅是一个非常小的港口,假如部队选择全体撤往英国,不仅时间上来不及,还非常容易遭到德军的飞机和炮火轰炸。
二来,假如发起突围或就地反击,军队势必会遭到德军沉重的打击,很有可能全军覆没,对未来的持续作战不利。
就在英法联军犹豫不决时,德国装甲部队却突然接到元首命令,全军停止追击。英法联军利用这个间隙,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成功转移近34万部队,顺利完成战略大撤退。
那么,为什么希特勒要下令德军坦克停止追击呢? 第一,战略上的考量。
虽然英法联军已被完全包围,但困兽犹斗,贸然发起攻击可能会遭到英法联军的疯狂反扑,德军势必会遭受严重伤亡。
而且敦刻尔克地区沼泽地较多,并不适合德军装甲部队的推进。毕竟除了敦刻尔克地区的英法联军,其余地区依旧存在着大量法军部队,德军的装甲部队还有很多任务,因此不宜冒险推进,增加无意义的损失。
第二,对军部的把控。
对于希特勒来说,除了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之外,实际上还有其他的考虑。自战争爆发以来,德军装甲部队横扫欧洲,几乎没有吃过败仗。整个德国陆军气焰嚣张,军队内部出现了一些陆军将领自我膨胀,战场抗命的现象,这一点必须要进行打压。
而正好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又忍不住要来抢个战功,他急电希特勒,并保证说,空军部队一定可以在空中完全封锁英法联军的退路。希特勒出于自身对军部更好把控的考量,决定将这个任务交给空军去完成。
而戈林显然高估了空军部队的实力,英法联军最终还是撤退成功。
第三,政治目的。
希特勒在得知英法联军撤退后,曾说他是故意饶恕英国人的。丘吉尔并不能理解他的善意,他不希望与英国制造一条无法修补的鸿沟。
在希特勒看来,要占领英国是非常艰难而且费力的。那么既然征服存在困难,还不如把英国变成自己的盟友,毕竟苏联的的崛起,以及美国在海外的扩张,都对英国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影响。
但由于德国一直在打胜仗,因此,也不可能主档伍运动寻求谈判。希特勒认为,只要德国给出体面的台阶,英国是会主动寻求和平谈判的。而德国装甲部队原地待命不进攻,就是德国给出的台阶。
但遗憾的是,丘吉尔却并不吃这一套。
『肆』 电影《敦刻尔克》主要讲了什么,海陆空战争有什么历史背景
1996年诺兰用《追随》正式出道,2008年凭借《蝙蝠侠:黑暗骑士》一炮而红,奠定宗师地位。
时至今日,从《盗梦空间》到《星际穿越》,诺兰留给世人的印象一直犹如伫立云颠,俯瞰凡人。
高如仙人,不沾烟火气的诺兰,却在2017年拍摄了《敦刻尔克》,一部没有一丝科幻、悬念、酷炫的“平凡”之作。
三幕相交,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敦刻尔克》,一个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一部属于诺兰的战争史诗之作。
『伍』 电影《敦刻尔克》故事梗概
1940年二战期间,在德军的快速进攻下,英军在法国敦刻尔克小港口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四十万英法联军聚集在海滩上,如何在后有德国追兵,上有德国轰炸机围攻的情况下,尽快撤离海滩,成了一大难题。
在陆地上,英国士兵汤米和亚历克斯努力地想尽办法上军舰虚睁、找船逃离海滩。在空中,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与战友柯林斯与德国战机展开战斗,以阻止其轰炸海滩与海上英国战舰。在海上,老渔夫道森带着儿子和儿子的朋友一起驾小船出海,去敦刻尔克接士兵,一路上遇到许多落水的英军。咐乎
家就在英吉利海峡对岸,可是从敦刻衡誉悉尔回家的路却充满了艰难险阻……
一元小说训练营+48
『陆』 电影《敦刻尔克》值得一看吗
当然,非常值得。每次对诺兰的片子都是期待很大,但是同样收获到惊喜。战争的画面感和配乐都特别带感。影片中的第一个镜头就把观众一下子带到了那个场景中。
我们一般都喜欢看的是什么战争片呢?取得了大胜利的战役。而《敦刻尔克》是什么,是一次大溃败和逃脱。
『柒』 敦刻尔克电影剧情 讲的是什么故事
1、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士兵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在陆地上,英国士兵汤米(芬恩·怀特海德饰)和亚历克斯(哈里·斯泰尔斯饰)试图逃离海滩,在轰炸中幸存。
2、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马克·里朗斯饰)和他儿子及儿子朋友乔治(巴里·基奥汉饰)离开英国,想尽自己的力量在敦刻尔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希里安·墨菲饰);在天空上,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饰)和柯林斯(杰克·劳登饰)驾驶喷火战机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海滩的德国战机。
『捌』 电影《敦刻尔克》
活着,为了未来的胜利!!
以科幻为创作范畴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其执导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影片中以其天马行空与惊人想象力,让影迷拜倒在他无懈可击的剧本设计中。但《敦刻尔克》整部电影故事平实,角色简单,几乎完全按照史实呈现。
电影剧情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的传奇战役之一一敦刻尔克大撤退。 英法联军在这场大撤退中,在德军炮火的洗礼下,用8天的时间撤出338226人,堪称战争历史上的奇迹,简单来说,如果这次大撒退没成功,可能二战会失败,整个近代史都得改写。
1940年 5月26日.英吉利海峰海风呼城、弥漫铅灰色的汹酒海浪拍打着教刻尔克海滩,留下棉絮一样堆积如山的泡沫。夏天还没有任何到来的痕迹。40多万英法远征军被困在8英里长的海滩上,一边是茫茫大海,另一边,距离他们最近的德军坦克已在十英里外。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共同营救军队。
影片改编自宏大的战争事件,但是诺兰完全从小人物角度来叙事,没有太多的大场面和血腥镜头,打造出了一种悬疑惊悚的气质。英国士兵汤米在逃离海滩的过程中相继结识吉布森与亚历克斯,同时民用船主道森先生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也离开英国,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行人, 而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则在被敌人双面夹击的艰难情形下顽强战斗。影片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
综合分析
这一次克里斯托弗:诺兰并没有用力地折磨观众的脑子也没有太多地去揭露人性的阴暗面,而是用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的三重线性结构,详略得当地为我们还原了这场二战重要战略撤退的原貌。导演给了我们段过去的生命,将他的叙事魔力注予每一位曾于这场撒退中奋力搏斗的小卒,让我们被拉进众生情境、与他们一同感知当前在敦刻尔克的沙滩、大海、天空上,人们面临的绝望、彷徨与恐惧,求生的贪婪与互助的慈悲,无畏的勇气与高贵的牺牲,以及最终这一切所成就的救赎。
导演的叙事理念是克制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没有人有心情谈论家长里短,没有人想知道任何人的过去,也没有人想说。所有的生命被压缩到一个单位,就像培养皿里的细胞一样卑微。 英雄主义渲染不存在的,人性光辉放大不存在的,甚至整场撤退都没有听到血性的咒骂。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不是教会我们如何做英雄,而是力制造战争, 摧毁社会。这人间的修罗场,是人类 教会我们如何去活着。生活才是最大的战役,好好活下去,就是最伟大的英雄。
人类永远在突破生产力,造福社会,再用生产力制造战争,摧毁社会。这人间的修罗场,是人类的基因里的东西,也是人类这个好战的物种永恒的诅咒。唯愿和平,能多一岁是一岁。
『玖』 《敦刻尔克》,差点把我淹死在电影院
这是一部无关乎战略的远大或者失败,无关乎战术的高明或者草率,无关乎正义和非正义,没有大人物振臂高呼”保卫国家”,没有英雄大喊”跟我上”。
只有令人窒息的如影随形的死神的威胁和回家的心切。
中间,一个无名的绝望的士兵,直接跑进涌向海滩的海浪里。
从来没见过这样一个战争片的主角,从始至终,只想着一件事情,坐上回家的船。
家就在40多公里的海对面。回去的路是如此艰险。
汤米,从影片一开始,在空无一人的敦刻尔克的街道上,想抽空拉个臭,刚脱下裤子,小分队被德军袭击,仓皇逃窜(是的,我们的电影主角,仓皇逃窜),在被追击的途中,队友先后全部被无情的子弹击中倒地,他自己在惊慌失措的狼狈的逃跑过程中也连枪都丢了,头盔也丢了。这就是一个新参军的对于什么是战争完全蒙圈的,可能没有杀死过一个敌人的新兵吧。
这还没完,为了赶上就要离开防波堤的撤军船,汤米灵机一动,竟然和一个第一次见面,话没说一句的吉布森假扮抬伤员的士兵,试图混上船。他们挤过长长的士兵的队列,简单说,就是无耻的耍小聪明的加塞和逃离战场。(当然了,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丘吉尔批准的撤退计划)
在整个片子里,汤米就不断的试图上船,船被击沉,死里逃生,游向另一艘船,回到海滩,寻找下一艘船,再沉掉,死里逃生这样的无助的 令人疯掉和绝望的循环 。
请原谅,我竟然联想起一个B级片,Final Destination,无论你多么侥幸的一次一次躲过死神的刀锋,他总在下一个路口等你。幸好诺兰最后给了我们倒霉蛋汤米一线生机。
我们这个蒙圈的满眼都是恐惧和满眼都是要回家的生存欲望的小主角,甚至没有什么台词。但是你可以清清楚楚的读懂他的眼神,那眼神始终直勾勾的盯着任何正要离开海滩的撤兵船,眼神里写着,我要离开这,我无比疲倦,我无比忐忑,我只想好好睡个安稳觉,好好吃顿饭。
不择手段想率先离开战场的汤米,应该说是懦弱的吧。但是,在渔船上,当其他士兵发现吉布森是法国人,用抢指着吉布森的脑袋让他下船(船太沉,老也浮不起来)的时候,汤米说这样做不公平,他说法国佬也是盟军,拿枪的士兵说,这就是人性,我们几个是一个部队的,你能怎么着,要不然你也下去吧。这时候汤米说,我可以下去,但是你们这么做不对。
汤米这时候很勇敢。
人性既暴露了汤米的懦弱,人性也挖掘了汤米的勇敢。
片子里,你和主角们,无数次被困在被炸沉的军舰里,被打漏的渔船里,无数次看着海水没过头顶,听见主角在水下发不出声的呼喊和消失的光线,听着电影要命的越来越紧张的如同敲破铁桶一样的节奏和配乐,你在电影院也憋死过去。
NND,整个电影里,除了看见德国人的战机,你一个德国鬼子也没见过。影片后面的时候,汤米和吉布森和另外一个士兵跑到一艘搁浅的渔船,等待海水涨潮,期望海水带着渔船离开海滩飘到海里。他们上船的那个时刻,回头望了望远处海滩边上挡住视线的沙丘,心中充满了莫名的恐惧,因为他们知道德军随时可能从沙丘后面涌上来。
跟所有血战或者号称残酷真实的战争片相比,这部片子完全不血腥,看完整个片子,甚至不记得见过血。
请注意,连moonstone(月光宝石)号民船上那个被落水士兵在冲突中意外摔落楼梯脑部受伤,最后死去的小伙子,都没有出血。
这些在防波堤上排队等待登船的士兵们,在德国空袭的飞机俯冲过来的时候,除了蹲下什么都不能做。相比较其他战争片,德军的炸弹的爆炸力太小了,炸弹炸到防波堤的时候,也就是炸掉一小块,没有人肉横飞,没有血花四溅。但是这些士兵什么都不能做,没有防空兵防御,没有小步枪打飞机的神迹。只能祈祷,不要炸到我。
一船英军士兵登上战舰后,半夜被鱼雷击中船身的时候,船舱是紧闭的。
飞行员海上紧急迫降之后,驾驶舱的窗户卡住了。
即使是民船道森船长的船,也是满满的塞了55个士兵,半路上还遇到德国战机俯冲扫射。
一艘战舰被德机轰炸倾覆,士兵纷纷跳海,突然海面上泄露的燃料油着起大火,一个士兵潜下海面,头上方就是无尽的火海,一秒两秒,一直到再也坚持不下去……
你在一个闷罐里,无处可逃。
这么压抑紧张的配乐,你们一定要自己去听,我才觉得公平。
我简直难以想象这位Zimmer先生也是当年狮子王的配乐,那么阳光的配乐和这么阴暗的配乐,竟然出自同手。
在惯常的电影表现手法里面,一个场景只有一条时间线,但是多个场景的多个时间线可以交织切换。在同一个场景里,可以在一条时间线上切换不同视角。不过在这部影片里,导演把同一个场景的不同视角采用了完全分离的叙述方式,所以同一场景的同一时间线会以三个视角重复三遍。一个是英雄飞行员法瑞尔的空中视角
在空中,我们看见一艘船斜斜的要沉没,有士兵跳下船,就会想,倒霉蛋汤米是不是在里面。
一个是船上的主角汤米的视角,我们就又经历一次死也回不了家的噩梦。
一个是民船船长道森的视角,我们心里就在喊,开快点,开快点,去救人。
1940年,30多万英国士兵完全不体面的搭着各种乱七八糟的船逃回英国本土,运完英国士兵,他们还还营救了6万法国士兵,最后没运完的4万法国士兵在敦刻尔克被德军俘虏。
1944年,这些当年成功撤回英国本土的士兵其中很多人又出现在诺曼底登陆。
『拾』 敦刻尔克讲的什么故事敦刻尔克历史背景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将带你重新回顾被困在敦刻尔克海滩、处于绝望和悲剧中的超30万英国士兵的撤退行动,也就是所谓的“狄那莫计划(Operation Dynamo)”。
电影分成海陆老枯空三段叙事,英国皇家空军进程为一小时,小型民用游艇进程为一天,而被困在海滩上的英国士兵的进程为一周侍雹洞,导演通过对时间段的打散和编排,叙说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外媒FoxtrotAlpha近日撰文,为我们带来了电影《敦刻尔克》所看到内容背后的历史,以及在电影中无法看到的内容,包括英国人如何在海滩上被德国军队包围、失败和撤退的后果(对欧洲的影响)等等。
当然,一些信息可能会被视为电影剧透。
电影《敦刻尔克》以德国传单从天掉下,警告英国人已被完全包围,主角Tommy此时跑着穿过街道为开场。
与德国丢弃在敦刻尔克的传单相比,荧幕上大量散落的招降单是真实而精确的。
当时,德军军队已经绕过马奇诺防线,进入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大公国。
此后,德国军队深入法国北部,分裂了英法盟军防御,使得40多万英法联军被包围在法国北部临海城市,敦刻尔克海滩上。
.
英法盟军在反击失败后,强化了敦刻尔克,从而足以延缓德军包围做出撤离。
此外,德国最高统帅部在空军总司令影响下,决定推迟进攻英法盟军:因为空军总司令认为,他们可以通过飞机投掷炸弹来阻止撤退和消灭英法盟军。
在电影中,Tommy被德国军队赶到了海滩上,看到成千上位战友站在海岸线旁边。
此时英国撤退面临的问题就是,缺少运走士兵所需的可用船只。
第二段叙事是三名RAF飞行员,他们负责护航敦刻尔克撤退任务。
在电影中,地面上的人经常提到英国海军和空军没有援助的情况,但英国首相更关心保留剩余资源,从而能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德国军队入侵,不愿意为成功撤退提供必要资源。
初步撤退预计仅能救援3万人。
第三段叙事是三名英国平民乘坐的小型私人游艇,这是成千上万驶往敦刻尔克,为撤退行动服务船中的一只。
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这些船大多用于把人从海岸线运输到停泊在英吉利海峡的大船上去,这是因为海岸线遭遇空袭破坏,大船无法安全入港停泊。
这些小船依然会面临德国轰炸和海军打击的威胁,但它们毫无疑问是敦刻尔克撤退计划的转折点,使得30万人(原计划人数的十倍)撤退成功。
电影《敦刻尔克》的三段叙事都是以历史为基础,并带来了一些小的创新,但对普通观众来讲,这并不应该是一种消遣。
《敦刻尔克》将撤退行动缩小到了三段叙事,但“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失误,让盟军在战争中早早陷入灾难性失败,导致欧洲西部因德国闪电战的压倒性力量,不可避免的走入衰落。
尽管有上千士兵在敦刻尔克地区周围不断的战斗,但电影却并未走出沙滩。
在臭名昭著的帕拉迪丝大屠杀(Paradis Massacre)中,涉及到97名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被德国军队包围,仅有2人最终幸存了下来。
战后,下达该命令的德国指挥官Fritz Knochlein被绞死。
另一个疏忽是对敦刻尔克平民的影响(虽然电影开始已处于战争时刻),由于害怕德国的轰炸和迫近的包围,数以百万计平民已经逃亡了。
当敦刻尔克战役于1940年6月4日结束时,大量英国供给品被留给了德国军队,数千名英国人的法国和比利时盟军成为了囚徒。
英国军队的撤退,带走了相当多英国对法国防线的支持。
6月14日,巴黎被德国占领,随后法国和德国签署了停战协议。
在 *** 迁往法国西南部后,总理保罗·雷诺提出了类似“敦刻尔克”的撤退行动,法国军队可迁都北非殖民地继续与英国联盟坚持抗德。
但由于法肆芹国和德国签署停战协议,这一想法被法国 *** 放弃了。
对英国而言,“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迹般地突破,一个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到一起的小小胜利。
英国首相邱吉尔在其著名演讲《我们要战斗(We Shall Fight)》中称其为“敦刻尔克精神”,该演讲也堪称二战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讲话。
而直到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敦刻尔克大撤退四年之后,数百万盟军才通过诺曼底登陆,与德国一决雌雄。
《敦刻尔克》完全忽略了比利时、法国和德国的视角,只关注了英国撤离时的绝望。
在《敦刻尔克》电影中,一个最令人困惑和不安的时刻包括了一名法国士兵,他似乎隐喻了英国腐败的态度,以及敦刻尔克对整个法国的影响。
电影《敦刻尔克》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意在描述非常私人的,英国人在撤退 *** 时的动机、经验、态度和牺牲。
电影做了一些小创新,主要是形势范围和英国皇家空军的场景,其中包含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的一个特殊时刻看起来有点牵强。
不过电影《敦刻尔克》非常好的将观众笼罩到混乱、绝望和隔离气氛中;展示了缺乏希望情况下人类精神令人震惊的灵活性。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现代史最重要的生存故事之一,电影展示出的感情,和悲剧真相一样值得尊敬:至少在规模缩小的范围内,它为自己勾画了轮廓。
在此前出炉的影评中,《敦刻尔克》烂番茄新鲜度为97%,Metacritic均分高达96分,IGN更是给予了9.5分的高分好评。
IGN评价称,《敦刻尔克》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恐怖,而是通过较小规模的人员行动、震耳欲聋的冲突场景成功地向观众们全面展示了世界大战的可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