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苏童露天电影分析第二段四个来了的作用
作用如下: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四个来了采用了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
Ⅱ 妻妾成群苏童(是苏童真实的人生写照)
姑苏烟雨,金陵春梦。提及江南,不禁让人忆起那一抹似水般的温柔。譬如“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苏杭美景,又譬如,在朦胧烟雨中撑着油纸伞如丁香般的姑娘。
江南,充满着魂牵梦绕的美好缱绻。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江南也总是与美的人、美的景息息相关。
然而,在当代,有这样一位“离经叛道”的作家,他笔下的江南,没有烟雨朦胧的美感,只有潮湿阴郁的凝滞;没有温柔缱绻的爱情,独留萎靡伤感的传奇。而这个作家,就是苏童。
苏童
一九八九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作家苏童在他独居的阁楼间开始构思创作一篇名为《妻妾成群》的小说。他以古典白描的方式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颓败的“南方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耽于美色的男人倦怠萎靡,任由祖先家业顷刻坍圮。美丽阴柔的女子明争暗斗,争先恐后地追逐无以名状的欲望。
两年后,张艺谋导演将这座幽暗枯寂的深宅大院里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艺术形式转换为电影的方式,让《妻妾成群》的名声远播中外,也让苏童一举成名。
苏童说,《妻妾成群》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旧时代女性故事”,或者是“一夫多妻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痛苦和恐惧”的故事。
本文将从主人公颂莲不断颓靡的心路历程出发,以陈家大院的颓败意象为据,探析苏童作为南方作家特有的“颓败”美学。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故事从颂莲十九岁那年被抬进陈家花园拉开序幕,以颂莲二十岁时精神崩溃作为终结。短短一年内,如花似玉的年华在深宅大院的牢笼中,枯黄、萎缩、颓败。
十九岁前的颂莲,出身虽不算大富大贵,但也接受了大学教育。可惜,家道中落,父亲饮恨自杀,她不得不辍学考虑出路。灾难面前,坚强的颂莲不落下一滴泪,甚至在父亲割脉的水池中洗了好几天的头发,丝毫没有一般女孩的怯懦和恐惧。
相反,她很实际,不沉浸在悲伤中,而是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在做工和嫁人两条路上,颂莲淡然地选择了嫁人,即便是成为妾侍也无所谓。未经世事的颂莲,是如此果敢而刚毅。
与陈佐千第一次相亲,颂莲闭门不见。傲慢清冷的气质让几经情场的陈佐千感受到不同凡俗,对其更是青睐有加。进入陈家花园,颂莲立刻成为这家主人的新宠。孤傲的她我行我素,对待下人雁儿的欺压毫不客气,面对其他姨太太骄横也毫不示弱。
年轻娇美的新妾,初次驻扎在陈家的花园中,就如春日里的新芽,朝气蓬勃、气势惊人。
可是,好景不长,潮湿阴冷的秋雨,濡诺的气息蔓延着人性的欲望。闲来无事的日子里,姨太太们风姿绰约的牌桌底下,颂莲无意间撞见了梅珊红杏出墙的暧昧与张狂。
飞浦一曲悠扬的萧声,撩拨着颂莲表面的平静,让她的内心深处泛起了一片秋水涟漪,同时,也翻起深藏于陈家花园看似风平浪静下的波涛暗涌。
一支箫撩开了庭院中看不见的阴谋。在寻找父亲遗物时,翻箱倒柜的片刻间,颂莲发现了婢女雁儿的行李中埋藏着诅咒自己的“小人”,而动笔谋划的竟是终日笑脸相迎的二太太卓云。无意的发现,让原本无所畏惧的颂莲,既胆战,又心寒。
梅珊私通医生,卓云笑里藏刀,毓如掌权借势,丫鬟雁儿存有异心。 危机重重的宅院中,让颂莲竖起她的心理防线,而这道屏障,直接触怒了一家之主陈佐千不可侵犯的威严。
历经陈佐千五十大寿风波,颂莲的地位一落千丈。就如文中所说的:
“即使站在一边的女仆也目睹了发生在寿宴上的风波,他们敏感地意识到这将是颂莲在沉浮生活的一大转折。”
这一转折既是颂莲命运的拐点,也是她心态由骄横孤傲变得胆小懦弱的断点。 自此,遭受到冷落的颂莲就如被打进冷宫的妃嫔,心如死灰但又寄希望于另一个人,陈家少爷飞浦。
颂莲以为飞浦能够给她一种起码的安慰,就像若有若无的冬日阳光那样,带着些许的暖意,驱散她内心的阴霾。可叹,陈家男人世代好色,到了飞浦这里竟然不喜女色,偏爱男子。
孤独、寂寞环绕着年轻气盛躁动的心。飞浦的断袖,陈佐千的无能,让颂莲无所依靠的心在孤独中徘徊,在徘徊中痛苦。
痛苦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恐惧。她恐惧这座阴森的宅子,雁儿吞纸暴毙、梅珊私通投井,种种可怖的经历,最终把颂莲推向无尽的深渊。
从孤傲清高到骄横跋扈,再由泼辣嚣张到恐惧疯癫。颂莲在陈家花园的一年间,心理历程蔓延了几个跨度,就如一朵娇艳的鲜花,经年累月,终究还是要枯萎发黄,最后化为春泥,无人问津。
当然,即便再鲜嫩的花朵也会有枯寂的那天。只不过,颂莲的花期来得太过短促,而促使她加速颓败的因由,便是陈家那座深宅大院。
庭院深深,物象的颓败,加速了男女情感的颓靡。情感的颓靡与疯狂,也源自于宅院中已然“颓败”的物象。
苏童说:“痛苦中的四个女人,在痛苦中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像四棵枯萎的紫藤在稀薄的空气中互相绞杀,为了争夺她们的泥土和空气。”
四根紫藤中,最痛苦的莫过于最年轻的颂莲。 在这个一夫四妻的大家庭中,她是一条新生的紫藤,散发着新鲜木材的气息,最是青翠,也最容易断裂。
她抵不过大太太毓如的大智若愚,一心向佛,实则远离争斗;她也斗不过二太太卓云的笑里藏刀,满面春风,背地里暗箭伤人;她更比不上三太太梅珊的张狂无畏,即使天下刀子也要出门,不甘寂寞。
因此,颂莲的痛苦是他们的千倍万倍。她压抑着,也抗拒着,但却无补于事。颂莲倦怠了,不想申辩、不想占上风,更不想对鸡毛蒜皮的小事表示任何兴趣。她痛苦无望,沉默寡言。
仆人们推测她是失宠于陈老爷的缘故。实则不然,她的内心已成死灰,不屑于与其余的三根“紫藤”厮杀了。于是她把目光转移到身旁的那口“古井”。
这口“古井”深不见底,却一直吸引着她,召唤着她,使她不能从中脱离。“古井”,看来平静如镜,其实是个黑暗罪恶的大漩涡。它时刻使人卷入在内,沉浸其中,无法抽离,也让人望而生畏。
颂莲恐惧着,担忧着,她害怕自己也如几十年前的姨太太那样,被扔下那口封建家庭遗留下来的古井。
当三太太梅珊东窗事发,扔井的事件不再是可怖的传说,而是血淋淋的事实时,死亡的恐惧感便迅速扩散到颂莲的全身上下,最后化为一声惊心动魄的狂叫。在封建家庭的勒索下,颂莲的心态彻底崩塌了。
发表《妻妾成群》时,作家苏童年仅25岁。在他未经沧桑的笔调下,女性角色与心思得到了细腻的刻画,形成了性别置换的错位感。小说颓靡阴郁的节奏,其实与苏童自身过往的经历息息相关。
苏童出生于江苏苏州,定居于南京,在南方阴柔的地缘下养育成长。两座城市丰饶柔美的历史渊源,给苏童打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作家的创作视角与他所处的创作环境是相辅相成的。潜移默化之间,生于斯长于斯的南方纤美柔弱阴郁之美,让苏童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与眷恋,因而笔调也随之转移。
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自古以来有南度、南朝、南巡、南迁、南风的历史事迹,南方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象征系统。
王德威说:“南方纤美耗弱却又如此 引人入胜,而南方的南方,是欲望的幽谷,是死亡的深渊。”
同样的,在苏童的眼中,南朝自古便是伤心地,他的“南方写作”不重视绮丽华美的生机,而是着眼于阴郁潮湿的颓靡。
在苏童这种特有的“颓败”美学中,同时又掺杂着“死亡”的气息。《妻妾成群》中的颂莲,一直都沉浸在死亡的恐惧中。这种恐惧既是作品人物的恐惧,更是苏童自身经历的缩影。
幼时的苏童曾经身患肾炎和并发性败血症,不得已休学在家。当同龄人健康快乐之时,苏童只能在家尝试着生病的痛苦。这种痛苦挤压掉了苏童稚气的幸福感,换来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童年的体验让苏童对死亡有着深深的恐惧。
苏童说:“我现在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在描绘死亡,可以说是一个惯性,但这个惯性可能与我小时候得过病有关。”
生命的脆弱体验感,也如他所处的地缘环境一般,流露于作品中的一字一句中,从而形成了苏童特有的“死亡”颓败美学。
潮湿阴郁的江南
梁实秋说:“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
陈家花园竟然娶了四房姨太太,不得安宁的人不仅仅是主人陈佐千,更是绞杀成一团的姨太太们。
在那座深宅大院中,人是颓靡的,物是颓败的,人与物相互交融,痛苦与恐惧相互蔓延。“颓败”美学的流露,是作家苏童特有的南方写作,也是他文化自觉的真实写照。
Ⅲ 谁能帮忙介绍一下苏童的作品!
苏童
作者简介:
苏童,江南苏州人氏。一九八零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据说在那里度过了最令他难忘的四个年头,而他的大名却仍旧在这所著名学府中被人一再提起。一九八三年投入小说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中国当代文坛便再难抹去他的形象。他喜欢“新潮”,曾在其中尽情畅游。
他也喜欢“传统”,喜欢琢磨中国的历史风云。有一天《妻妾成群》问世了,又经电影“大腕”张艺谋之手调弄成了著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最后角逐奥斯卡金像奖,虽然结果未尽人意,但中国电影界和文学界都给不大不小地“震”了一下。中国人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知道《妻妾成群》,最后迷恋上了这位可爱的苏童,而苏童则从《妻妾成群》再一次出发,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之路。
苏童作品:
纸上的美女
大气压力
蝴蝶与棋
城北地带
米
已婚男人
园艺
离婚指南
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
后宫
末代爱情
末代爱情自序
美人失踪
一个叫板墟的地方
与哑巴结婚
什么是爱情
一朵云
桥边茶馆
樱桃
饲养公鸡的人
徽州女人
木壳收音机
小莫
死无葬身之地
暧昧的关系
纸
水神诞生
环绕我们的房子
民丰里
肉联厂的春天
另一种妇女生活
世界两侧
世界两侧自序
祖母的季节
一个朋友在路上
来自草原
烧伤
逃
外乡人父子
祭奠红马
桂花树之歌
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
十九间房
你好养蜂人
女孩为什么哭泣
平静如水
井中男孩
1943年的逃亡
罂粟之家
Ⅳ 我读迟子建(二)
少女时代最喜欢的女作家是琼瑶,一度沉浸在她缠绵悱恻的爱情世界里无法自拔,终归还是走入凡尘烟火;后来读三毛,浪迹天涯的洒脱令人艳羡又似乎遥不可及;而席慕蓉的诗美得像清晨草叶间的露珠,却在看到她的照片后隐隐失望……直到遇见迟子建,一位美貌和才华并存,接地气又富有灵气的女作家。圆圆的脸蛋,上扬的嘴角,浅浅的酒窝,温和美丽又富有活力。著名作家苏童说,“大约没有一个作家会像迟子建一样经历二十多年的创作而容颜不改,始终保持着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一种稳定的美学追求,一种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
读迟子建的散文犹如饮用甘冽的清泉,毫不费力,身心舒畅。她的散文集《我的世界下雪了》就体现了她的美学追求和文字品格。
从未见过一本书的封面如此简朴,一片雪白中立着一排简陋的栅栏,好像在静静诉说着作者的忧伤。每一篇都从作者的心灵中流淌出来,不刻意,不煽情,不做作,读得人五脏六腑像被洗过一样,纯净自然。她写“邻里间的围栏”,写“故乡的吃食”,写“露天电影院”…… 在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上,有沉默勤恳却无人重视的哑巴;山在“我”眼中就是一个大的果品,蔬菜铺子,肉食店,饮品店;火烧云在天边燃烧,一家人笼起蚊烟吃晚饭……她用沉静的笔调娓娓道来,没有炫耀,没有卖弄,更没有愤世嫉俗,字里行间跃动着灵气,纯朴内敛,流露了对故乡、童年的眷恋和淡淡的乡愁。
迟子建出生于1964年,比我年长整整十岁,她生活在漠河,我生活在扬州,但是我却感觉她就是我的闺中密友,我和她丝毫没有隔阂。她讲述的就是我的童年和故乡的生活。《女孩子》中迟子建不像别的女孩子,对绣花感兴趣,而是对缝纫兴味盎然,“这时候,我喜欢坐在母亲身边,看着她把怎样两块布叠加到一起,塞到机头下面,落下一个银色的按钮压牢它,然后飞快地蹬起缝纫机。”我看到了我勤劳能干的母亲,看到了那个在旁边羡慕不已又无法插手的小女孩。趴在缝纫机上写作的迟子建发表了最初的作品。《油茶面儿》使人回忆起学生时代晚自习下聊以充饥的香喷喷的荞麦面,用水调成糊状,香气四溢。《家常豆腐》则使人想起童年时满是雾气的豆腐房,以及纯粹粘稠的豆浆……
迟子建的散文写的是琐细的日常生活,远离喧嚣,自然纯真,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她也写风、花、雪、月,却无关风月,并不庸俗。 时下,不少女性写作者开设公众号。里面的文字精美时尚,要么教人如何取悦男人,要么教人如何做 独立女子,要么就教人如何讨巧地在俗世生存,要么干脆无病呻吟。一切都是功利的,看得人倒胃。
迟子建是女作家中的一股清流。
她在茅盾文学奖颁奖礼上说,这个世界的恶是强大的,但是,爱与美更强大。
Ⅳ 苏童《妻妾成群》(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4个太太都是怎样的人
《妻妾成群》被改编成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由张艺谋导演,获奥斯卡金像提名,2018年9月《妻妾成群》入选改革开放40年最具影响力的小说。
《妻妾成群》是当代文学大家苏童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惊艳文坛、蜚声海内外的震撼之作。苏童本人也是茅盾文学奖得主。
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Ⅵ 穷小子米店打杂叫什么电影
《大鸿米店》。这部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小说《米》,拍摄完成于1995年,但却一度因为宣扬人性恶论而被禁。但是这部电影中所透露出人性的内容还是值得观众去细细品味的。
Ⅶ 苏童的主要作品
80年代创作 作品题目发表年份所发期刊第八个铜像1983年《青春》第七期空地上的阳光1984年《青年作家》第四期白洋淀 红月亮1986年《钟山》第一期祖母的季节1986年《十月》第四期桑园留念1987年《北京文学》第二期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1987年《上海文学》第二期一九三四年的逃亡1987年《收获》第五期算一算屋顶下有几个人1987年《钟山》第五期蓝白染坊1987年《花城》第五期故事:外乡人父子1987年《北京文学》第八期丧失的挂花生之歌1987年《作家》第八期周梅森的现在进行时1988年《中国作家》第二期乘滑轮车远去1988年《上海文学》第三期水神诞生1988年《中外文学》第三期死无葬身之地1988年《中外文学》第三期你好,养蜂人1988年《北京文学》第四期井中男孩1988年《花城》第五期怪客1988年《作家》第五期祭奠红马1988年《中外文学》第五期罂粟之家1988年《收获》第六期平静如水1989年《上海文学》第一期杂货店的女人1989年《时代文学》第二期仪式的完成1989年《人民文学》第三期舒农或者南方生活1989年《钟山》第三期逃1989年《青年文学》第三期南方的堕落1989年《时代文学》第五期妻妾成群1989年《收获》第六期(参考资料:苏童文学年谱 )
90年代创作 作品题目发表年份所发期刊已婚男人杨泊1990年《作家》第四期棉花地、稻草人1990年《青春》第四期妇女生活1990年《花城》第五期女孩为什么哭泣1990年《时代文学》第五期狂奔1991年《钟山》第一期我的棉花、我的家园1991年《作家》第一期吹手向西1991年《上海文学》第二期另一种妇女生活1991年《小说界》第四期离婚指南1991年《收获》第五期像天使一样美丽1991年《小说林》第六期木壳收音机1991年《人民文学》第七、八期西窗1992年《漓江》春号第一期十九间房1992年《钟山》第三期回力牌球鞋1992年《作家》第四期沿铁路行走一公里1992年《时代文学》第五期来自草原1992年《芳草》第五期园艺1992年《收获》第六期刺青时代1993年《作家》第一期烧伤1993年《花城》第一期一个朋友在路上1993年《上海文学》第一期狐狸1993年《小说家》第二期仄呢绒鸭舌帽1993年《小说家》第二期第五条路1993年《新生界》第四期纸1993年《收获》第六期与哑巴结婚1994年《花城》第二期什么是爱情1994年《江南》第三期美人失踪1994年《作家》第三期小莫1994年《大家》第三期民丰里1994年《啄木鸟》第四期肉联工厂的春天1994年《收获》第五期桥边茶馆1994年《青年文学》第七期一个叫板墟的地方1994年《青年文学》第七期一朵云1994年《山花》第十期饲养公鸡的人1995年《钟山》第一期那种人(二篇)1995年《花城》第三期种了盆仙人掌1995年《特区文学》第三期十八相送1995年《芙蓉》第四期把你的脚捆起来1995年《上海文学》第五期蝴蝶与棋1995年《大家》第五期三盏灯1995年《收获》第五期亲戚们谈论的事情1995年《大家》第六期玉米爆炸记1995年《长江文艺》第七、八期花生牛轧糖1995年《湖南文学》第七、八期流行歌曲1995年《广州文艺》第八期棚车1995年《东海》第九期小猫1995年《东海》第九期犯罪现场1996年《花城》第一期霍乱1996年《天涯》第一期公园1996年《作家》第一期表姐来到马桥镇1996年《萌芽》第一期声音研究1996年《收获》第二期红桃Q1996年《收获》第三期新天仙配1996年《收获》第三期灼热的天空1996年《大家》第五期世界上最荒凉的动物园1996年《山花》第六期两个厨子1996年《收获》第六期天使的粮食1996年《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第十一期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1997年《收获》第一期海滩上的一群羊1997年《上海文学》第三期神女峰1997年《小说家》第四期八月日记1997年《雨花》第九期他母亲的儿子1997年《雨花》第九期小偷1998年《收获》第二期过渡1998年《人民文学》第三期人造风景1998年《十月》第五期开往瓷厂的班车1998年《花城》第六期群众来信1998年《收获》第五期向日葵1999年《大家》第一期拱猪1999年《上海文学》第一期古巴刀1999年《作家》第一期水鬼1999年《收获》第一期巨婴1999年《大家》第二期你丈夫是干什么的1999年《大家》第三期新时代的白雪公主1999年《大家》第四期肉身凡胎的世界1999年《东海》第五期独立纵队1999年《大家》第五期奸细1999年《大家》第六期天赐的亲人1999年《青年文学》第八期大气压力1999年《人民文学》第十期驯子记1999年《钟山》第四期(参考资料:苏童文学年谱 )
2000年以后创作 作品题目发表年份所发期刊一棵歪歪斜斜的树2000年《短篇小说》第一期露天电影2000年《科技致富向导》第一期遇见司马先生2000年《钟山》第五期白杨和白杨2000年《作家》第七期七三年冬天的一个夜晚2000年《天涯》第七期桂花连锁集团2000年《收获》第二期伞2001年《收获》第一期女同学们二三事2001年《花城》第四期小舅理生2002年《山花》第七期点心2002年《书城》第十期白雪猪头2002年《钟山》第一期人民的鱼2002年《北京文学》第九期茨菰2007年《钟山》第四期香草营2010年《小说月报》第八期(参考资料:苏童文学年谱 ) 大概由于苏童少年时期的多病孤独,造成了他心理的压抑,苏童对童年的这种压抑寻找的突破口,就是在作品中表达对死亡、暴力、病态的描写。在苏童以“香椿树”街为背景创作的《少年血》小说集、《城北地带》以及《刺青时代》里无不弥漫着这种病态。
正因为孩子是旁观者,所谓意识形态是干净的,对时代的细节记忆比参与者更加清晰。特别原始的生命,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负担,对事物的本质会有直觉,那种东西值得保存,值得追寻,是难以训练的。
“童年视角是我小说里一直运用的,是我最原始的小说创作的契机,是碎片式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感知生活的途径或角度。不是通过社会学的意识,不是通过成年人的世界观,更不是刻意模仿孩子的眼睛,我是比较相信童年记忆保留到现在还在脑子里一亮的,是有价值的东西,更接近我所理解的小说生产方式的真谛。我觉得直觉很重要。”
正是童年的所见所闻,让苏童“少年老成”。当他开始写作时,意识到这是多么重要的财富。也因此,苏童认为“童年生活其实一直在我们身上延续甚至成长”,并把童年生活视为他写作的最大秘密。他说:“我认为热爱也好,憎恨也好,一个写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那一只也许装的就是他童年的记忆。无论这记忆是灰暗还是明亮,我们必须背负它,并珍惜它,除此,我们没有第二种处理办法。” 苏童擅长刻划女性形象,“红颜薄命”的古训,在苏童手里特别富有韵味。在他看来,也许“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苏童笔下的女性那种绝望、凄苦、孤寂,沉重得令读者深感压抑与窒息。小说《妻妾成群》中描述了颂莲由一个女学生变成大户陈家四姨太,渐渐溶入陈家大院的争风吃醋中,目睹陈家女人的一个一个的悲惨命运,最终连自己也变成了疯子。《红粉》中的秋仪和小萼由“茫茫世界难以改变”的姐妹关系,因为一个男人而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妇女生活》中的娴,错误的把解放自己的使命寄托在一个主导她的男人身上,以至于在男人短暂的温情中走完了自己心酸而坎坷的一生。《茨菰》中被家人要求“换婚”的女孩,在经历过城里生活之后,还是无奈地回到农村,嫁给了当初要嫁的那个患有羊癫疯的丈夫……
这些角色有类似的心性,同样的命运。一直以来,苏童被誉为“最了解女人、最擅写女性的男作家”。
其实,苏童对女性的了解基本上都来自对童年观察与感受的回忆与思考。书中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各种各样女人的身影隐现其间。她们有评弹家、教师,也有裁缝、小贩等底层人物。这些人物成为苏童写作的重要财富。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对历史的“书写”,是由档案或文本组成的东西。因为这样的“书写”,历史就打上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其客观性必然受到质疑,甚至历史就是表达不同集团利益的话语。因此,历史不但不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反而与文学一样总体上也是虚构。缘于这样的理解,新历史主义小说所描写的历史都是小说家们虚拟或假想的历史,或者说他们把笔下的生活披上了一件“历史”的外衣,即使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在作品中往往也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点缀。
苏童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里所写的燮国宫廷,就是他“随意搭建的宫廷”,所写的故事也是他“按自己喜欢的配方勾兑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历史仅仅是一件外衣,一个衬托人物表演的布景,他的目的是以历史为道具,描写、探索人性中复杂的方面 。
现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认为苏童的《妻妾成群》是“新历史小说”最精致的作品之一。他这样评论该小说的艺术特色:“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是这篇小说的核心意念。由于整个小说基本上是以颂莲的单一视点来叙事,苏童因而得以施展了他那种非常细腻精微的文字魅力,他极善于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在生存景象的透视中融入深邃的人性力量。” 小说的主题意象
苏童的大多数小说虽然选择的是古老的中国化的素材,但摆脱话本小说惩恶扬善的叙述目的,放弃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叙事伦理,是苏童赋予老故事的新内涵。
苏童小说先锋性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为,小说的主题意象。苏童小说的主题意象,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特点,他以个性化的主题话语,替代了传统小说的主题话语。其小说的主题意象主要可概括为一下几个形式:1、精神的还乡和现实的逃亡。从《香椿树街的故事》到《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再到现实生活中的世俗男女,到处都可以看到逃亡者的形象。不管是城市或是乡村,现实或是历史,这些只是苏童小说的背景不同而已。他一直用两幅不同的笔墨书写着人生,城市的狰狞和乡村的温柔重叠更替,他总是不断地徘徊在城乡之间,并在努力地寻找生命中的某种东西。2、人性的暴力和温情。在苏童很多小说里,人性不再神圣而光辉,而是一种罪恶和麻木;人的生命过程不再和谐完美,而是一种滞重和残缺。《我的帝王生涯》中的黄埔夫人和瑞白,《武则天》中的武后,《城北地带》和“香椿树街”中许多的市民人物,都可以看到人性的恶与卑贱。3、死亡关怀和生命意识。苏童在小说中通过写生命的萎缩、扭曲、躁动来激起重塑民族灵魂的愿望。
意象的极致发挥
意象的运用,是“先锋派“小说的特点之一。苏童在小说中,它把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生活独特的领悟和审美观念。他的意象创造极具表现力和创造性,这使他的小说总是带着很多神秘、奇幻的色彩和供读者思考的意蕴。在”香椿树街“系列中,河与街这两个意象,几乎在所有小说中都出现过。意象的创造,使苏童的小说表现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产生了如梦幻、传说、神话一样深邃的玄秘的本性意味。小说中这些意蕴总是牵动着人物的命运,暗示着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