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体验 >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官方网站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3-01-07 01:19:06

A. 《霸王别姬》到底凭什么,可以成为最佳华语大片

《霸王别姬》是唯一一部华语金棕榈,同时也是豆华语片的top1。但论影史地位《霸王别姬》远远不是华语第一,甚至都不是陈凯歌的第一。陈凯歌最受认可的是主旋律的女性电影《黄土地》,无论国际国内地位都比《霸王别姬》要高。

然后从华语电影界来说,《黄土地》受到的推崇也多于《霸王别姬》:

《亚洲周刊》于1999年评选了二十世纪中文电影100强。按上映时间排序,未进行排名。陈凯歌入选了《黄土地》和《霸王别姬》。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在2005年评选出“20世纪中国百部电影”。同样未进行排名,陈凯歌入选了《黄土地》和《霸王别姬》。

《看电影》杂志 “中国电影百年百佳影片”。《黄土地》排在第3位,《霸王别姬》排在第4位。第一、第二分别为吴永刚《神女》和费穆《小城之春》。

中国电影资料馆编选的百年百部中国电影。未进行排名,陈凯歌《黄土地》《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入选。

“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最佳华语片一百部”选举。《黄土地》排在第4,《霸王别姬》在第55。第一是费穆《小城之春》。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于2005年评选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黄土地》入选,《霸王别姬》落选。

golden horse影展百大华语电影。《黄土地》第14,《霸王别姬》第31。第一位为侯孝贤《悲情城市》。

B. 姚国强的个人生平

学术研究方向: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影视声音艺术史,影视声音美学。
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 秘书长、委员
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字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研究会理事
中国高教学会科研管理学会理事
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声音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员
中国铁路文艺工作者协会会员
北京高教学会艺术教育研究会理事
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
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
北京市哲学会美学会会员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顾问
《现代电影技术》编委会编委
1999年 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电影评委组组长、评委
1999年 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评委
1999年 《当代影视声音系列丛书》编委会执行主编
1999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编辑部“影片个案分析”专栏特约作者
2000年 北京市青少年科普顾问团科普顾问
2001年 北京电影学院申博系列丛书《电影学新论》编委会编委
2001年 第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
2001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委会委员
2002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第一届“影视科技优秀论文”评委会评委
2003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委会评委
2004年 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2004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委会评委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
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
2005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第三届“影视科技优秀论文”评委会评委
2006年 第二届“声响亚洲”(广州)文化节录音作品评委会评委
2006年 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评选组评委
2006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育教学系列丛书》编委会编委
2006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2006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7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7年 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项目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评选组评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课程(艺术组)评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秘书长
2008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科研创新人才(2009-2011年度)
2009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课程(艺术组)评委
2010年 北京电影学院《中外电影声音研究文库》编委会主编、编委、作者
2010年 北京学生文化创意国际交流活动之第八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评委
2010年 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2010年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
2010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0年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2010年 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
2010年 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 1976年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电器厂金工车间车工
1978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录音艺术专业读大学,获(电影录音)文学士学位
1982年 浙江电视台技术部录音师
1985年 铁道部工程指挥部文工团录音室录音师
1997年 中铁建总公司文工团高级录音师
1997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讲师
1998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2000年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课程研究生班毕业
2000年 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兼职教授
2000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叶朗教授、博导)
2002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兼职教授
2002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部兼职教授
2002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办公室(科研管理)副主任
2003年 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
2003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尹鸿教授、博导)
2003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处长
2005年 国家一级录音师
2009年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化处处长
2011年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1、本科生课程
录音艺术基础及实践技巧,影视声音艺术创作,电影声音,影视录音制片管理,影视声音基础,影视录音工艺,影视录音技巧,影片声音赏析,影视录音技术概论,影视声音艺术概论,影片分析,音乐录音工艺。
2、研究生课程
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影视录音工艺及技巧,影片(声音)分析与赏析,影视声音艺术理论研究,学术规范及学术方法,音乐录音工艺研究,影视声音美学研究,中国影视声音艺术史研究、电影声音、数字视音频制作研究。 (一)艺术及管理类文章
1.挑战、机遇和展望,在广电部1997年中青年科技论文学术会上交流
2.从电影 《一个都不能少》读解——张艺谋影片的声音艺术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3.“网络新生代”的声音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3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4.读解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和那声,《当代电影》,1999年第4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从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谈起──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6.让“国歌”声永世传唱──解析献礼影片《国歌》的声音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5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7.读解高科技类型片的声音艺术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6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8.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宣读
9.历史、现实和未来,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宣读
10.从声音学会奖看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趋势──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电影艺术与技术》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1.新生代电影人的声音创作构思,《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2.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发展概述及展望,《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13.90年代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多元化风格及运用(姚国强/李涛),《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电影艺术与技术》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4.影片《我的1919》的声音创作解析,《当代电影》,2000年第2期;被编著《我的1919—从剧本到电影》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5.“三性”的和谐统一,《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6.青春呓语——斑驳陆离的失真年代(姚国强/甘凌/李理),《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
17.爱谁是谁和惟我独尊(姚国强/甘凌),《当代电影》,2002年第2期
18.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第五代”比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获美国《华文精撷》(Chinese Culture)杂志社2003年优秀华文奖
19.体育片声音创作解读,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0.多元化电影音乐风格(姚国强/李涛),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1.风格化影片声音读解,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2.经典电影理论中的声音,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3.经典声音理论辨析——评爱因汉姆的电影声音观点,《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被编著《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被编著《中国当代思想宝库》转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6月;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获2004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三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获200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论文类)三等奖;获2006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优秀论文
24.译文:电影中的声音——我们到底听到了什么?(姚国强/姚睿),《世界电影》,2004年第3期
25.激情的浪漫主义(姚国强/吕甍),《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被《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5年会暨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载,2005年8月;获2005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第二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
26.一曲悲壮的英雄挽歌(姚国强/刘桐),《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27.中国电影声音事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而作,被编著《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年7月
28.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声音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编著《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7月;在上海大学主办的2006“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2006年5月;被编著《艺术学》第3卷第2辑转载,学林出版社,2006年5月
29.调研报告: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艺术创作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获2008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文二等奖”
30.国内外大学生影视作品之比较—对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的概览与思索(姚国强/吕甍),被编著《北京影视传媒精品论文集》收入,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5年7月;在北京大学生电视节学术论坛上宣读,2005年12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载,2006年9月;被编著《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
31.影视同期录音的基本法则——解析“同期录音三原则”(上/下)(姚国强/王旭锋),《世界专业音响与灯光》,2006年第1期;被《现代电影技术》转载,2006年第4期;获2007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第三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
32.依托高等教育,构建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平台,在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5年11月;被编著《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5月;被编著《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6》全文转载,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在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6年会上宣读,2006年9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转载,2006年9月;被编著《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被编著《探索与实践—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月;被编著《中国教育理论参考》全文转载,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1月;获2006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四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33.学院“十一五”科研展望,《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与科学研究2002-2006》,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2006年12月
34.北京电影学院的科研工作发展回顾及展望——从“十五”到“十一五”的科研规划,《北京电影学院简报》2007年第1期(总第118期),北京电影学院宣传部,2007年3月
35.也许真实,也许虚构:试论影片《西洋镜》的声音设计(姚国强/吕甍);被编著《镜子里的山:一次电影文化的冲撞》收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36.简论北京电影学院“十一五”期间影视科研学术发展策略(姚国强/曾笑鸣);被《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2007年8月;被北京高教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下册)转载,2008年1月
37.在跨界中行走——与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对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8.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年度分析,被编著《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6月;获2008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五届“学会奖”论文类二等奖
39.我院教师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影论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0.中国电影声音发展进程中的新技术、新现象和新理论(孙杨/姚国强),被《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收入,2008年9月
41.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曾笑鸣/姚国强),被编著《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全文收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42.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访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姚国强处长,《DV时代》,2008年第11期
43.我与社科规划的点点滴滴,《北京社科》,2008年第11期
44.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现代性的构建(姚国强/孙杨),被《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30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电影论坛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12月
45.探索与实践: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学术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姚国强/曾笑鸣),被《中国电影年鉴2008》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09年1月
46.电影声音创作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被编著《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9》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2月;被《中国电影年鉴2009》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年鉴社,2010年1月
47.年度电影声音艺术分析(姚国强/曾笑鸣/孙杨/郝昕),被编著《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8.调研报告: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音乐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9.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1978-2008)(曾笑鸣/姚国强),被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50.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学术发展策略研究——兼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对策(曾笑鸣/姚国强),被《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全文收入,2009年7期
51.调研报告: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全文收入,2009年8月
52.新中国60年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回顾,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的《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上宣读,2009年10月;被编著《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4月
53.2008年部分影片电影音乐评析(姚国强/曾笑鸣/孙杨),被《中国电影年鉴2009》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10年1月
54.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历程,被编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2010》全文收入,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
55.讲座:大片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应该走向何方,浙江传媒学院讲座,2010年05月18日;国家图书馆《艺术家讲坛》,2010年09月26日;中原工学院,2010年11月04日
56.关于对电影声音学科可持续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和设想,2010年度《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报告集》全文收入,2010年10月;获2010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文优秀奖”,2010年10月
57.大片时代的中国电影创作之道(姚国强/姚睿),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30年学术论坛》宣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2011年4月8日
(二)工艺及技术类论文
1.环幕立体声电影《华夏掠影》的录音工艺和制作(张君/姚国强)《电影技术》,1990年第12期
2.超16mm电影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7年年会上宣读
3.超16mm电影电视剧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影视技术》,1998年第1期
4.数字化技术在电影录音工艺中的发展及应用(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被编著《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
5.数字多声道立体声环幕电影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是宣读
6.环幕电影《龙城风光》数字多声道立体声录音新工艺(姚国强)《影视技术》,1999年第9期
获2003年度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7.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发展概述及展望(姚国强)《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被编著《电影艺术与技术》全文转载收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8.电影数字化录音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概述兼论数字多声道立体声环幕电影录音工艺(姚国强)
被《影视声音论文集》全文转载收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9.即时性直播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录音工艺及其声音创作观念(姚国强/陈晨)《影视技术》,2001年第8期
10.2001年度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奖综述(姚国强)《影视技术》,2001年第12期
11.数字电影声音——3D时代的全维度环绕立体声(ADSS)的概念、创意与发展对策 (姚国强/姚睿)
在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科技之光论坛》上宣读,2010年10月科研项目
(三)出版著作

1.教材:影视声音基础(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科,1998年
2.编著:影视声音论文集(编委/作者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3.编著:我的1919——从剧本到电影(作者之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4.编著:中国电影美学:1999(作者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编著:电影艺术和技术(作者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6.译著:电影和电视制作(审校之一),华夏出版社,2001年
7.专著:影视录音—声音创作与技术制作(姚国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获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第五届院级“精品教材”称号;2006年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8.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9.教材:音乐录音(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科,2002年
10.专著: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姚国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月;获200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工科著作类)三等奖
11.译著:电影电视声音—录音技术与艺术创作(姚国强/王旭锋/李理),华夏出版社,2004年8月
12.编著: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7月
13.主编: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与科学研究2002-2006(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2007年4月
14.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获2010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六届“学会奖”著作类二等奖,2010年11月
15.国家级“十一五”教材:电影电视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教程(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3月
(四)科研项目
1.《音乐录音工艺》课题组组长(已结项)1997年度广电部首届高校科研(自然科学)项目
2.《电影录音技术概论》课题组代理组长(已结项)1997年度广电部首届高校科研(自然科学)项目
3.《电影录音艺术概论》课题组骨干(在研)2000年度广电总局高校科研(人文社科)项目
4.《影视声音艺术研究》课题组骨干(在研)2002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
5.《中国电影录音师研究》课题组组长(已结项)2003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
6.《影视声音研究》课题组组长(已结项)200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科研项目
7.《中国电影录音史研究》课题组组长(正在结项)200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重点科研项目
8.《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4年度北京电影学院面上科研项目
9.《中国电影录音史研究》课题组组长(正在结项)2004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
10.《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研究》组长(已结项)
2004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1.《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5年度广电总局高校科研项目
12.《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正在结项)
2005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3.《中国电影学专业发展史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正在结项)
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年度项目
14.《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6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
15.《影视声音技术与艺术研究》课题组组长,2007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16.《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7.《科技创新平台—特色资源库-影视教育专题》课题组子项目组《学院大讲堂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重点项目
18.《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影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影视录音专业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
19.《电影声音的艺术与技术研究》项目组组长,2009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人才建设计划”
20.《中国影视学术创新理论》项目组组长,2010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21.《从实践到理论:中国电影声音创意研究》(批准号:10DC16)项目组组长,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
22.《当代中国电影声音艺术与技术研究》项目组组长(SZ),2011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

C. 电影评论的影评现状

电影创作在发展,电影观念在变化,与电影评论密切有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不同学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渗透到电影研究和评论领域中来,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对电影的研究和评论日益增多,而从事电影评论的工作者也对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进行研究,并运用到电影评论中来,如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由此造成了电影评论方法的多样化。
在中国,电影评论通常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影片的倾向性和真实性是否统一;②人物的个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对时代的反映是否有创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⑤影片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观赏性及其社会效果如何。
电影创作受时代、政治及文化的影响,电影评论认真地研究评论的对象,了解影片创作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创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为了引导观众对影片的鉴赏,电影评论家须了解观众对影片的反映、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喜恶和愿望,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以求对影片的创作者和观众有所启发和帮助。
对影片或其他创作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存在不同的意见是经常发生的,对重大原则分歧更应展开讨论和争论。充分说理的讨论,对电影评论本身的检验和发展有利,对电影创作和观众鉴赏也有启发和裨益。
早期的电影评论开始出现于20世纪初。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对电影进行评论,并于1912年发表了著名的《第七艺术宣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评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国际电影节的评奖活动,也是国际上进行电影评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每年一次评选影片和创作者的奥斯卡金像奖和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办的纽约影评人奖等。
在中国,20年代初报刊上开始有影评文章。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电影界成立了以夏衍为首的电影小组,创办了左翼电影工作者的理论与批评的刊物《电影艺术》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电影评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及时地分析、评论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评缺点,讨论问题,总结经验及评介国际上各种电影和电影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专业和业余的电影评论队伍成长和壮大了起来。1981年 1月24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对新时期的影片、电影美学、电影语言和创作中的问题展开评论和探讨,并通过年会交流情况和思想。同时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电影评论学会,各地基层的群众影评组织和活动更是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开展起来,许多工厂、学校也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影评活动。广泛的群众性是中国电影评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评奖方面,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大众电影》编辑部分别举办一年一度的“优秀影片奖”、“金鸡奖”和“百花奖”,从政府、专家、观众的不同角度,评价、表彰和奖励每年涌现出来的优秀影片和为电影艺术做出可贵贡献的电影工作者。

D. 大家对国产大片电影有什么评价

纵观这些年来,国产电影有些许复苏的迹象,一些反映现实问题的作品能如黑马一样脱颖而出,如《我不是药神》《你好,李焕英》等都有不错的票房,故事以笑中带泪的温情故事取胜,有的结合了本世纪以来比较成功的喜剧电影经验,既承接了传统,同时又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最大限度融合了各年龄层观众,真正具有了合家欢属性。当然能成为国产大片离不开电影内容的丰富,工业制作水准的提高,数字化宣发方式的升级,以及营销模式的创新等。“中国电影人才没有离场,观众没有离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任度有多高,中国电影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就有多大。中国电影在更大程度上、更高水平上赢得了观众的信任,而这样一种良性互动,为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E. 影评家 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电影评论的专家。

F. 中国电影家协会的相关介绍

召开情况
中国电影工作者1949年 7月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选举阳翰笙为主席。1952年实际停止活动。1954年 4月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选举蔡楚生为主席。
1960年 7月,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当时称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改名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蔡楚生继续当选为主席。1966年后,协会被迫停止活动。
1978年,协会恢复,1979年11月,召开了第四次代表大会,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改名为中国电影家协会,选举夏衍为主席。
1985年 4月,在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夏衍继续当选为主席。协会直属单位有中国电影出版社和《大众电影》杂志社。协会下设电影史、电影艺术、外国电影等研究部门。
主办刊物
《电影艺术》、《大众电影》、《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报》。协会于1962年创立了《大众电影》读者评选的电影百花奖。1981年,又增设了由电影艺术家评选的电影金鸡奖。到1985年底,协会在2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分会;在协会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等13个专业学会。
宗旨和任务
协会的宗旨和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民族电影工作者(包括台湾、港澳及海外华侨电影工作者),繁荣和发展中国的电影事业。它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电影创作,推动电影研究和评论,开展艺术、技术、事业等各项学术活动,并积极推进中外电影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

G. 张卫的介绍

张卫,10娜,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CCTV-6《中国电影报道》制片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H. 中国有没有著名电影评论家

张爱玲、评论家赞誉她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李文斌

人物简介
电影评论家、编辑。江苏省扬州市人,1939年11月生。少时就读于江苏省扬州中学,196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国务院文化组办公室工作。1973年进入电影界,先后在国务院文化组电影组、文化部电影局、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任职。现任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报刊处处长、《中国电影周报》总编辑、《电影通讯》月刊主编和电影审查小组成员。除主编《中国电影周报》和《电影通讯》外,还主编了《电影导演的探索》、《科学教育电影创作谈》、《新闻纪录电影创作》、《美术电影创作研究集》等16本理论书籍,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电影评论、理论文章,从事过诗歌、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理事。

夏衍
钟惦斐(1919~1987)著名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 ----------中国著名影视评论家——杜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杨恩璞,著名电影音乐评论家杨大林,著名电影评论家、《中国电影报》总编辑李文斌 ,著名影视评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罗雪莹

阅读全文

与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官方网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高分日本爱情电影大尺度 浏览:327
印度电影大全真爱在我心 浏览:593
天使爱美丽电影简介英文 浏览:299
怒火风暴电影完整版 浏览:589
东北的搞笑犯罪电影大全 浏览:650
大电影动画片大全免费汪汪队 浏览:453
猫和老鼠电影背景音乐 浏览:733
盗墓电影大全2019龙墓 浏览:262
十部英文励志电影观后感 浏览:662
泰国电影恐怖的降头术 浏览:53
如何订私人电影院 浏览:569
悬疑电影中文版推荐 浏览:985
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浏览:535
冰川时代3电影粤语 浏览:890
催泪老电影音乐 浏览:296
刺马电影免费观看完整版 浏览:426
狼溪第四集免费观看完整电影 浏览:382
周星驰考验大傻智商是什么电影 浏览:247
法国电影亡命天涯路电影下载 浏览:616
东平有电影院吗 浏览: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