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堂电影院》:温暖我心的启蒙电影
第一次看《天堂电影院》,是通过我的选修课——电影艺术赏析。其实之前选这门课,真的是很单纯的想:哇!在课堂上看着大片就能把学分赚到手,太爽了吧!然后第一节课,老师就放了《天堂电影院》,刚开始,看着是部老电影,还是听不懂的意大利语,就有点坐不住了,但是看着满满一教室的人,也不太好意思开溜,于是就忍着接着看下去。没过多久,我就深深地被扑面而来的温情打动了,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让我如此沉醉。
小多多的父亲丧生战场,只留下年轻的妈妈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在这个安静祥和的海边小镇,虽然没有战争的硝烟,但残酷的事实已经让孤苦伶仃的一家人伤心欲绝。
年幼的多多还没有太在意父亲的离开,他的心思完全被另一件事所吸引,那就是电影。他偷偷地跑到电影院看电影,有时还调皮地溜到放映室,看艾佛多是怎么放电影的。和善的艾佛多对这个调皮的小鬼很是头疼,直到有一次,他发现多多被妈妈狠狠教训,过去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多多老是偷偷花钱去看电影,又听说他父亲的噩耗,心中一下子怜悯起来。他替多多打了圆场,而且之后还允许多多来放映室玩,甚至还教他怎么使用放映机。艾佛多无形间充当了一个父亲的角色,但又不仅仅是父亲,他更是多多的最可亲的朋友。
多多就这样在艾佛多的陪伴下,伴随着电影成长。年轻的多多恋上了美丽的艾琳娜,他为她痴迷,为她执着,像热爱电影一样对她倾注所有的热情。
多多的执着最终打动了艾琳娜。两个年轻人在这个美丽小镇的热恋,透过荧幕都能感受到甜蜜的爱意,这是我之前看电影从未有过的美妙感觉。多多在远离小镇的河边放电影,闭着眼躺在河岸上,忍不住对艾琳娜的思念,祈祷着能快点回去见她。这时突然感觉到一个熟悉的吻,让他惊喜让他沉醉,大雨倾盆而下,荧幕前的我也忍不住眼眶思润。
“生活不像电影,生活比电影困难多了。”服完兵役回来的多多,发现电影院有了新的放映员,他的挚爱艾琳娜也与他失之交臂。我的心也随着多多一下子坠入低谷。睿智的艾佛多不希望多多在这样平凡安逸的小镇中碌碌无为,劝他前往大城市开拓自己的新天地,多多听取了艾佛多的忠告,念念不舍地离开了这片承载着他的童年、他的爱情的海边小镇,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著名导演。
当接到艾佛多病逝的消息后,已至中年的多多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昔日热闹的电影院早已弃置,破败不堪,影院里以往痴迷电影的观众们也都年老体衰。多多打开艾佛多留给他的遗物,发现是一盘老式电影胶带。他带到自己的放映室,眼前看到的是一幕幕情人接吻的镜头,原来那是艾佛多之前剪下来的“禁播”片段。多多曾经向艾佛多索要这些剪下来的胶片,但艾佛多却神秘地对他说:“不要急,以后都是你的。”
一幕幕的镜头闪过,多多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也在回放。虽然不知道这些接吻镜头都是哪些电影,讲的都是什么故事,但每一个短短几秒钟的片段都令我非常感动,我似乎能感受到其中每一对情侣的爱意扑面而来。最后一个大大的“FINE”之后,我完全没有回过神来。豪不夸张地说,那一两天我几乎都没怎么说话,脑子里全想的是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这是第一部彻底征服我的电影,它让我认识到了电影艺术的无穷魅力,也让我对电影的热爱更加深入。
被《天堂电影院》彻底震撼之后的一个星期,我都没有什么心思上课,心里隐隐期待着下一次影视赏析课。好不容易坐到了第二次课的课堂上,这一次,我看到的是《十七岁的单车》。
说实话,如果是在以前,这样的一部有些压抑、浮躁的片子,我是没有耐心看下去的。但是有了之前的《天堂电影院》作为铺垫,我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认真看完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原来中国也有能打动人心的好作品,为什么我以前没有注意到呢?
短短的两节影视赏析课就这么过去了,但是我对电影的热爱却走向了一个新的方向。我开始更多地去接触各种各样的经典影片,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精彩世界。电影,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观看了一部分影片之后,我逐渐认识到,电影这门艺术,不愧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每一部影片,都糅合了摄影、美术、音乐、表演等等一系列的艺术创造。不单单是艺术,电影往往还展现着科技、人文各个领域的瑰丽成果。“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从来没有哪种艺术形式能够如此包罗万象,而又能够深入人心。
有了这些体会之后,我才开始明白,我以前看的那些商业大片,也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法,它们追求的是视觉享受和感官刺激。从这类影片的开山鼻祖《大都会》,到开启新时代的《星球大战》,它们一脉相承,各有千秋,直到如今统治着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它们也还只是电影艺术的冰山一角。
这就不难理解,我在接触《天堂电影院》之后的反映为何如此强烈,因为它带着我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另一片新天地,是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体验。也是这部影片,让我明白电影世界的广阔和神奇,让我的眼界不再受拘束。
既然谈到电影,不得不说说国产影片的是是非非。我们提到国产片,往往都会讨论这部电影票房多少,主演是谁,最近有哪些花边八卦等等,很少有人会去探讨影片的艺术价值。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来自两方面。
首先是在观众这个层次,我们往往把电影就当成是一种娱乐形式而已,看电影嘛,就是图个乐呵,纠结那么多干啥。我在看过《天堂电影院》之后,自己也去找一些经典电影过来看,刚开始还想跟寝室的小伙伴一起分享。有一次,我们看的是《2001太空漫游》,看了不到十分钟他就崩溃了。
我有之前《天堂电影院》的铺垫之后,也能津津有味地看完这部在他们眼里枯燥乏味无聊的电影,从那之后他们经常还拿这事儿嘲笑我,我也是一笑了之。当然,那以后我都是在深夜独自观赏这些影片,再也没有与谁分享过。所以,观众是很现实的,你不迎合他们,你就没有市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电影院里,时时刻刻都轰隆隆的,完全像是一个游乐场。曾经有杂志介绍冯小刚,说他是个有想法的导演,他开过一个玩笑说:“我拍了那么多贺岁喜剧,就是为了把观众骗进《一九四二》的电影院。”我想这不单单是他的一句玩笑话,更多是他的无奈。
然后从制片方来说,他们想要的就是赚钱,怎么能赚钱就怎么来。既然观众喜欢看爆米花,那我们就换着花样翻来覆去地拍爆米花电影。一切向钱看。看看我们现在的电影市场,国产电影票房轻轻松松上十亿,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媒体都在赞颂:中国电影艺术达到了新的巅峰!票房口碑双丰收!我们不输美国好莱坞电影!可是对着票房排行榜一看,几乎没有哪部电影能让人打起兴趣看第二遍,更多的是连一遍都懒得看。这样的电影,味同嚼蜡,上映完之后就会被世人遗忘。当然,对于制片方来讲,他们可是毫不在乎,本来就没打算名留影史,钱赚够了不就妥了。偶尔会有冯小刚这样有点想法的导演,也只得无奈叹息。
当然这并不是说国产电影就是一无是处,我们存在的问题别的国家也存在,只是我们的表现更加极端、更加缺乏理性。
电影作为我们生活的调节剂,娱乐化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别忘了,电影同样是一门伟大的艺术,也承载着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试着放下一颗浮躁的心,细细体会那些不可错过的好电影,我相信你一定会跟我当初看《天堂电影院》那般,发现一片新的世界。
⑵ 为什么有人喜欢凌晨去电影院看电影
平时工作没时间,只能去看凌晨散场的电影。
凌晨场的电影院稀稀拉拉的人很少,而且大多是热恋中的小情侣。单身狗只有吃狗粮的份儿。这个时间段几乎听不到吃东西的声音。看完直接回家倒头就睡,一觉睡到大天亮。即使中途不想看了也可以直接起身离开,不用一个一个的过,挡到人家。渐渐的就喜欢看夜场。
但这个时间段也容易情绪低落,当屏幕一黑,灯光亮起散场的那一瞬间,面对空旷的大厅会让人有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走出来是宁静的夜晚。
凌晨两点钟的青岛,没有了白日的喧嚣,宁静而祥和。我喜欢这种感觉
午夜场或许是一种情怀,更是经济繁荣的标志
问题问的是“喜欢”,那么就先排除掉本身非常喜欢看电影,但由于其他时间段没时间,不得不凌晨去电影院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有人喜欢凌晨去电影院看电影呢?
既然是凌晨的电影院,就不由让人想起 “午夜场” 这个概念。但让人疑惑的是,当我在网络上搜索“午夜场”时,却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复。
看来,午夜场似乎只是一个没那么精确的概念。
我们内地影迷对于午夜场的认知,也许大部分都来自于香港。尤其是从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开始,午夜场一直就是部分内地影迷心中无法抹去的那份情怀。
香港的午夜场一般从晚上10点开始,到凌晨2点左右结束。这个时间段的影院,观众相对来说较少,电影票价相对更便宜,也几乎没有儿童观众。影院也常常选择在午夜场放映限制级的影片。这无疑是年轻人的天堂。
凌晨时分,昏暗的电影院内,紧挨着座位、银幕上的嘈杂声,是自由的,是暧昧的,是情欲的。“夜猫子”的大学生、约会吃完晚饭的情侣、游手好闲之徒,他们是午夜场的忠实观众。
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香港地区经济的发展,夜间经济也随之兴起。到了上世纪上世纪70年代,作为夜间经济代表的午夜场,开始成为香港电影的一个重要业态,甚至说是仪式。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流连于夜间生活,电影院自然也是他们的选择。除了限制级影片之外,影片发行方也会选择在午夜场安排首映。
由于观众都是年轻人,年轻人更容易激动、表达也更直接。午夜场对于很多导演都是一种磨砺,因为如果电影不好看,观众就会不买账,对着在场的片方人员喝倒彩,甚至破口大骂,电影也就不会好卖。就连大导演徐克,也曾在采访中说过自己最怕香港午夜场的观众。
当然到了现在,午夜场有了其他的含义,内地影院也有更多凌晨的首映影片,也不再像过去的午夜场那样空气浑浊、环境嘈杂。
对于很多人来说,选择凌晨去影院看电影,是因为这个时间段看电影的基本是忠实的影迷,没有一直在打电话谈生意的,也没有到处乱跑、喊叫的熊孩子。所以观影环境格外的好。
综上所述,更多人选择午夜场看电影,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经济繁荣的标志。当然,这也是部分忠实影迷寻求更好观影环境的选择。
喜欢看凌晨电影的有两种,首先是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追首映。
电影的首映现在越来越被人们追捧,尤其是热门电影海外大片。就拿19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4来说,作为终章,肯定会引起大部分粉丝的追捧,所以首映的凌晨票都会变得无比珍惜,更有甚者拿凌晨首映票贩卖,炒作。当然票房也不言而喻了。所以这一部分凌晨观众追的是热度,是第一手新鲜的观影体验。
其次第二种凌晨观影的人是因为影院的凌晨票便宜。
我曾经有次凌晨电影观影体验,一张凌晨套票,三部电影只需要60块钱。当然,现在这种凌晨场次的便宜电影在很多城市已经不多见了,但是如此优惠的价格不失为一种实惠的观影选择。所以还是有很多人会去选择。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夜生活的丰富, 娱乐 的选择也很多,那些不喜欢酒吧,夜场喧闹环境的人,去电影院安静的看一部喜欢的电影也越来越被年轻人所青睐。
凌晨的电影院适合放空,适合跟随着大荧幕中呈现的情节而悦动,适合逃脱喧嚣白日中的浮躁与焦虑,适合找寻自我。我觉得凌晨的电影院是有温度的,好像光线与声音也变得异常的多情与柔软,坐躺在电影院的椅子上,眯缝着双眼,觉得困了也能妥妥安睡。其实有些人不仅仅是因为午夜场的票价更优惠,而且是得到了只属于自己那一份偷来的闲光,享受这一份愉悦之情。
我就喜欢,尤其是零点场。
原因有下面几条。
1,会第一时间看到新上映的电影。
2,再热的的电影,人也不会多,清净,可以认真,安静的欣赏电影。
3,尤其是看灵异片,就是喜欢那种害怕的感觉,有时候会感觉后背冒凉风。越看越害怕,越害怕,越想看。
4,我都是选择一个人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不用照顾边上那个她的感受。有人喜欢陪伴,而我更喜欢孤独。
5,我现在就在影院等着看下一场。你来吗?一起看。
凌晨看电影大多数是为了追电影首映,像《复仇者联盟》、《速度与激情》等大片,许多人会想在第一时间抓取最新的电影资讯,并且加上电影院里的大屏幕,超级好的音响设备,特别是科幻片,动作片。比家里看效果强多了,在家里看电影除了可以快进,没有别的强过电影院的观感。而且去电影院看电影也是年轻人约会的一个选项,听觉视觉都可以得到享受,还可以坐着休息,不用去压马路,多好啊。
现在电影院成了当代年轻人消费 娱乐 的不二之选,许多年轻人也借助看电影来约会,过节日等等
以我个人来说,一般新出的好电影,我都去首映,而首映往往都是凌晨,以前看《复联4》,半夜去看的首映,可以说是座无虚席。热爱电影的无论几点都要第一时间去看。
凌晨,这个时候,每个人的 情感 方式不一样,生活节奏不一样,或许有的人已经入眠,有的人刚好开始新的一天,有的人可能还在昨天与今天之间徘徊,那些难以入眠的人,带着自己独有的情绪去看电影,从中他们想找到自己属于的感情世界。在这个世界点,可以放开自己的 情感 ,不管昨天喜怒哀乐,这一刻,都是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无限发挥想象,或许是和朋友一起来看,或许是独自一人,总之这份安静属于这个点,那才是最美好的时光
心理学研究人员发现:人在夜晚感情最丰富。
个人认为喜欢晚上的人也很喜欢寂静,喜欢一个独自。
晚上没有白天的喧嚣和浮华,心里自然多了宁静 对自己反思,对感情投入 总之,晚上人的性格会更好。。。 我也很喜欢晚上,我会更安静,会思考白天想不清的事情
1,首映很多电影是在那个时候
2,单身的人无聊
3,情侣约会不想回去,在外过夜
4,人少,可以安静看电影
⑶ 商城县祥和城市广场二手房到老电影院多少公里
商城县杨河市城市广场二手房到老电影院大概有5km。
⑷ 梁平电影院在那里
报国公园旁,祥和小区a栋下面。
⑸ 只解沙场为国死--看《红海行动》
《红海行动》是昨天晚饭档看的(其他时间段的票早已售罄),可这个时间,电影院还是座无虚席,两个多小时,全程肃静,全部注意力在紧张残酷无情的战场上。
走出电影院,路灯已亮起,和平宁静,春节的红灯笼,发出祥和温暖的光。走在濛濛细雨中,脸仍在发烫,心仍然揪着,魂仍然留在炮火中,感觉眼睛有些恍惚迷离,伸手摸摸滚烫的脸,才发现眼泪已经不知不觉落下。
烽火在别国,战乱在他邦,凶险在异域。离我很远,离我们很远。
看看电影中身处战乱中的平民,被要挟为人肉炸弹,男人被杀光,那种无力感让人心酸,战争面前,人如蝼蚁。我们并没有生在一个和平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电影一直处在高度紧张的打打打打中,没有所谓的英雄主义,没有所谓的爱国宣扬,它只是真实的向我们展现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去摆平。城市巷战,狙击作战,近距离格斗,火箭炮,迫击炮……各种先进武器,为了解救出一个中国公民,咱们自己人。
这部电影开映三天,影评已经铺天盖地。关于拍摄的花絮内幕,关于军事武器装备的点评,关于武戏文戏的讨论,关于和《湄公河行动》《战狼2》的比较,关于其中和也门撤侨真相比较,还有海军蛟龙突击队……各个方面都有非常专业的人谈得极其专业。
而作为不懂军事、不懂政治、不懂武器装甲的蠢女子一枚,看得热血沸腾,血脉偾张。无他,只因中国男儿本色。
电影开始,狙击手罗星因在飞机上追击海盗,队长和队员说罗星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但是没说罗星被打穿脊柱这件事。舰长说了这一句:“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军人,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懂,都已经做好准备。
观影全程心脏一直吊着,紧张到不敢眨眼,多么希望蛟龙突击队一队的八名精英们,受点伤可以,一个也不能死啊。随着枪声骤然停下,镜头已转到平静的海面,战舰上整齐的海军队列,仿佛只是一场游戏。游戏结束,大家平安回家。可是有些人却再也回不去了,庄羽、石头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这片蓝天,这汪洋大海,还有我们的岁月静好。
这让我想起《无问西东》,无论是贵族少爷沈光耀,为战乱的祖国挺身而出,抑或是蛟龙突击队为解救人质出生入死,就在2018年第一场大雪,我住的小城,是军人连夜为百姓铲出一条畅通无阻的公路。中国军人,从未让我们失望。
《战狼2》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衣下的孤胆英雄动作片,跟我们熟悉的《虎胆龙威》这样的作品类似,打不死的主角、英雄壮举,主角光环100%。许多大片好像都是这样的孤单英雄。
而本片不是,“蛟龙突击队”是以8人为组执行任务。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必得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队长杨锐,危急应变能力巨强,总能在不利的情况下安排合理的战术展开反击。
副队长兼爆破手徐宏,擅长定向爆破和拆弹。
机枪手佟莉、机枪手张天德,负责开路;
医疗兵陆琛,负责救助;
通信兵庄羽,负责联络。
狙击手顾顺,精确度极高,洞察力敏锐,在占领制高点之后几乎进入无敌状态,百发百中。
狙击手观察员李懂,协助狙击手作战。观察员李懂和狙击手顾顺之间的配合,你探敌来我索命,定点打击,无人能逃脱枪下亡魂的命运。
一个精英团队,每一个人都能独当一面,每一个人又都能打。在片中你会一直听到队员们在作战期间的各种战术交流,确认武器的数量、进入路线的通畅、敌方狙击手的位置等等,正是这种专业的配合,才能让他们从险象环生的环境中脱险,而不仅仅是靠主角光环。
这也侧面反应了对手的强大,在战场上,没有人会因为你看起来很厉害而不去打你,人人都为了活下去而拼尽全力。
中国男儿当自强,当然,佟莉是女兵,可战场上没有女人,只有军人。彼此信赖,团队协作,自信强大的后援,才使中国军人强者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