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电影票房是如何造假的? 就几个套路。以近日水分最多的某妖记为例,众所周知一部电影的上映时间,与它本身是否卖座有很大关系,而卖座的电影一般能上映30-50天,而某妖记在这基础上,以公益放映为噱头,把放映时间整整推迟了一个月(套路),某群体进场看电影免费,但是还可以算进票房。这样还算是轻的,更重的是,某妖记电影制作方有众多影院,这样一个便利条件就让他们能在午夜场做手脚,午夜场场场爆满(套路,这个套路需要自身有众多影院,成本低效率高,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要花很多很多钱,一点都不划算,毕竟票房再高也是虚名),而且还是15分钟一部。两个条件,某妖记问鼎当年票房冠军。
问题二:电影票房造假,有啥用? 最近,新闻经常报道哪些电影出现票房造假,其中《捉妖记》,《叶问3》也被爆放映前两天出现刷票房现象。那么,为什么要巨资刷票房呢?有什么作用?
1、制造话题增加曝光,影响舆论倾向
当你打开各种新闻客户端还有微博论坛,出现的都是“某某影片票房突破多少亿”的新闻,你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火爆?!我要去看看”。就算是很烂的影片,由于话题太多,也是有人想去一窥究竟“这片子究竟有多烂!”
2、上映前三天的票房很重要,直接影响后续排片
一般都是前三天刷票房,提高影院上座率,制造数据,让新闻有内容可写。其实就是“事件营销”,讨论的人多了,自然有人看。而且,前三天的票房影响整个大局。
3、成全电影背后的资本运作
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都是千万级别、上亿级别的,背后都有投资方的资本注入,既然是投资,肯定要回报的!最开始支付宝推出的“娱乐宝”项目,其实就是一个理财项目,当时的预计收益是年化7%。为了让投资者满意,当然得努力提高票房。
问题三:为何票房造假屡禁不止? 1、行业制度有待规范
我国院线并不是每家电影院都会上报票房数据,所以有时候得到的统计结果不太理想,于是就索性不进行大范围的公开了,不满意干脆就作假吧,反正别人也发现不了
2、法律界定概念模糊
“偷票房”和“买票房”算不算违法行为?目前尚没有法律文献做出相关规范。还有“包场”这种行为,不但会在业内发生,还有粉丝也通过这种方式支持偶像,这种行为到底算不算作掺假?
3、有利的诱惑难抗拒
一是为钱,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撇去从投资、植入广告以及电影周边所得的部分收入不谈,票房可以说是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全指着它赚钱了。二是为名,票房高了,知名度自然会有,到时候再拍个续集,肯定有市场,说不定还能吸引来原本没有观影欲望的人来贡献票房,最终名利双丰收。
4、太多规则的执行都不严谨
我国制定的很多规则制度往往都停留在说说而已。表面文章做得很好,但执行力度不够,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想管理起来,是难上加难。
问题四:为什么票房要造假 广告性质,吹嘘夸大,人们心里觉这么多人去看,那一定好看,所引诱观众,就做了这些虚假。
问题五:现在的电影票房怎么都造假 中国电影票房造假已成公开秘密 首周票房只有1700万元,却被发行方夸大成4000万。在众媒体和网民不依不饶的轮番“轰炸”之下,动画片《阿童木》的发行方终于站出来公开道歉了。 因虚报票房而道歉,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电影变成了只需要数字不需要质量和口碑的怪胎”
问题六:电影为什么要票房造假?有什么好处? 5分 这个太简单了――――
这就是好比虚假宣传,人为制造该电影火爆的假象,让很多不买账的人觉得片子可能还不错,吸引人观看。
问题七:捉妖记票房真的造假吗 为什么票房那么高那么火啊 求解答 是不是造假,这里面水太深,除了当事人自己,你说的再有道理也只是猜测。不过遭人嫉妒是绝对会的,同样是一部电影别人的人气那么高,赚了那么多钱谁都会眼红,只不过表现心态不一样罢了。而且即使人家票房造假了,那也是一种实力的象征!你能够造假来个21亿票房吗?你能够造假一个多月到现在才被曝光吗?你能在票房造假的情况下还保持高人气吗?……
它之所以那么火,个人感觉除了国内普遍容易接受搞笑类视频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宣传方面,除去各种媒体大肆宣传,你看看那些参与拍摄的,井柏然每天跑着跑那从不忘带着胡巴,上《快乐大本营》是这样,真人秀《花儿与少年》是这样,接受各种访谈节目也是这样,就连吴莫愁都跑《中国好声音》唱了首片尾曲(这点我就不赞同了,怎么能为了宣传故意跑上台呢?而且节目制作组居然还同意了,也不知给了他们多少钱)总之是宣传无处不在……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在如此力度的宣传下,即使大家都说不好看,也会有大量的人想着去确认一下怎么个不好看法啊,更何况网上的好评一片了!至少我身边有好几个人,就是因为看到网上各种相关话题,才想着跑电影院去看的,我也因此被拉了过去,至于好不好看我就不做评价了,反正票房就是这样上来的……
问题八:票房造假有什么好处 1、制造话题增加曝光,影响舆论倾向
试想一下,当你打开各种新闻客户端还有微博论坛,出现的都是“某某影片票房突破多少亿”的新闻,你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火爆?!我要去看看”“票房这么高,肯定很好看”。就算是很烂的影片,但是话题太多啊,大家都在说某某片子太烂了,也是有人想去一窥究竟“这片子究竟有多烂!”
2、上映前三天的票房很重要,直接影响后续排片
一般都是前三天刷票房,提高影院上座率,制造数据,让新闻有内容可写。其实就是“事件营销”,讨论的人多了,自然有人看。多雇一些水军各种微博论坛发帖,“安利”的效果可是杠杠的。前三天的票房影响整个大局,不然你见过刚开始票房很低,后面一下子变特好的电影么,好吧,除了《大圣归来》。
3、成全电影背后的资本运作
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都是千万级别、上亿级别的,背后都有投资方的资本注入,既然是投资,肯定要回报的!最开始支付宝推出的“娱乐宝”项目,其实就是一个理财项目,当时的预计收益是年化7%。拿《叶问3》来说,跟“娱乐宝”类似,采取众筹形式,根据票房情况承诺收益,票房若大于等于10亿,预期年化收益为11%,11%已经算很高很高了!银行理财的收益4%不到,大家自己体会一下!为了让投资者满意,当然得努力提高票房咯。
问题九:电影票房为什么要造假?这中间的存在怎样的利益关系?票房的高低跟谁有直接关系?导演和制片方怎么获利? 导演艺术创作,制片人都是给投资方赚钱的,选择剧本,演员比较票房重要因素
问题十:票房造假事件,你知多少? 2012年 中视丰德影视公司董事长王建峰公开举报第三方公司买卖数据,某机构承诺一年只需5000万便可帮他迈进全国收视十强。
2013年9月 湖南卫视部分地区收视为0,被疑因其他电视台购买收视而受牵连,喧嚣一时。
2014年4月 北京地区收视出现异常表现,北京卫视被挤出本地前十,北京电视台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跟踪数据分析,内部“认定”北京地区样本户疑似遭受污染。
2016年12月 浙江卫视收视率遭遇断崖式下跌,从常年全国前五名,一下子跌至20名开外,创下了浙江卫视建台50周年来的最低收视纪录,原因是电视剧《美人私房菜》的制作方未购买收视率。
㈡ 电影票房不能决定电影质量辩论赛
不能原因有下:
1、高票房的电影:奔跑啊兄弟。质量不用说吧,没什么质量,纯娱乐,坑!举例说明,我不一一列举了。
2、电影的票房取决去:宣传+明星效应+符合这个时代口味+内容有深度,其中几个加起来决定的,不是由单一质量决定的。很多质量高的电影票房却不一定好!《十二怒汉》就是。反而,一些宣传到位,炒作到位,明星粉丝效应的电影却能火起来,取得高票房。
3、如今的电影还处在靠宣传和炒作明星、话题来达到票房的阶段,远没有达到靠质量竞争的阶段。这是演艺界的目前的状态。这也是导演、演员、监管局需要努力做好的事。
4、票房一定程度上存在造假问题。有的高票房水分多。更别提质量了。
5、如今的大众品位不高。低级趣味、搞笑等流行,喜欢看的电影大部分都是一些轻松娱乐或者恐怖刺激,或者有喜欢明星的电影。迎合大众口味的电影票房就高,而不一定是质量高票房就高。
先这样吧
㈢ 票房是检验一部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吗
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可谓是发展迅猛,截止目前中国票房已经超过了400亿,这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其实我觉得票房可以是检验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但有时候也并不绝对。
去年上映的澳门风云已经超过了10亿的票房,其实我对于这部电影只能用吐槽两个字来形容,没有任何一个观看点。这完完全全都是明星支撑起来的票房。所以我还是那一句话,票房好坏,有时候可以证明是一部好的电影,但有的时候里面也有一些水分在里面。
㈣ 电影票房有没有水分
就像海绵一样
只要你去挤
就会有水流出来
虚高
㈤ 票房是指观影人数卖出的票数还是卖电影票的盈利
票房是指观影人数乘以单位票价。要算盈利的话,一般影院能分到票房的30%,投资方(就是我们看到的出品公司)能分到票房的30%(也有说25%的),就是说一部电影的票房要达到投资额的2.5—3倍才能收回投资,当然一部电影投资的收回不止是票房这一块,还有其他的如版权啊什么的。
目前票房的统计一般水分不大,但是投资额的宣传水分比较大,目前很多电影的投资动辄说投资了上亿元,这个真有点扯。
目前电影票房的最高记录是阿凡达(全球票房27亿美元),中国电影的最高票房也是阿凡达(大陆票房13亿人民币)。
中国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是唐山大地震(大陆票房6.7亿人民币)
㈥ 为什么中国16年电影票房大幅下跌
1、中国电影评分不高,最高的也就6分左右,美国电影最低的《魔兽》也有7分多。中国很多人习惯先看分,再看电影。(包括我)
2、严+打票房造假,所以挤压了部分水分。
3、视频网站分流了部分观众。
㈦ 据统计:2022暑期档票房已经超过50亿,其中哪些影片的贡献较高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电影暑期档电影票房已超过50亿大关,在各行各业都不太景气的这个时间段,50亿的票房足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好成绩”,而这也充分向大众说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庞大基础。当然50亿的票房离不开每一部电影所做出的努力,而在暑期档这所有的电影当中,《独行月球》和《人生大事》无疑是贡献票房最大的两部电影。
虽说其他的电影对于票房也有着不俗的贡献,但是相比这两部电影来说其他电影的票房就显得有些难以启齿,当然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以上两部电影的优秀,只有优秀的电影才能够拿到高票房,当然这两部电影的票房还未结束,我相信在广大观众的支持之下,这两部电影还能够继续冲击更高的票房。
㈧ 李晨、欧豪和张涵予入围“百亿票房先生”,到底谁的水分大
我认为李晨的水分更大一些。我觉得李晨、欧豪和张涵予三个演员中,张涵予的演技应该是最好的,欧豪的演技也是很不错,而我认为李晨近几年的表现并不太好。
一部优秀的影片,应该是口碑和票房双赢,由此衍生的各种数据才显真实和权威。其实演技提升了,实力上来了,电影口碑好了,你在观众心中早就有靠前排名了。
㈨ 票房的高低能否决定一个电影的高度吗
我觉得票房的高低决定收益的高低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计入电子售票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中国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办公室恋情以专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1.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电影行业从业者更应该意识到,影片高票房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而非可以依靠流量明星或者某单一工种的努力得来。华谊兄弟研究院整理了近两年中国电影票房榜单,希望从中一探决定影片实现高票房的关键因素。我们发现,影视行业永远遵循的还是内容为王的规则,其他元素都是围绕它而展开。
㈩ 中国电影票房超北美成全球第一,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我们国家老百姓在享受着更多元化的娱乐精神生活。同时电影票房能够成为全球第一也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因为老百姓只有过上富足的日子,才有足够的闲钱去电影院买票观看电影。当然能够取得如此出色的票房成绩,也代表着全国各地拥有着数量众多的电影院。也正是由于数量众多的电影院才能够完全消化数量庞大的电影观众群体。而且我们看到全国的很多商场都在建设新的电影院,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老百姓的精神需求。
虽然能够取得电影票房全球第一的好成绩固然可喜,但是千万不要过于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因为只有质量才能够代表着华语电影在全世界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