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900万人因春节档票价太贵被劝退,电影票为何越来越贵了
❷ 北影节电影票再遭爆炒,还有人拍卖电影票,怎样打击黄牛行为
被众人关注的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进行门票网上销售时,许多影迷还没来的及开抢,就已经发现电影票已售罄。而不久在各种二手网站上,转卖热门北影节电影票的信息比比皆是,原本七八十元的电影票,有的甚至被炒到2500元一张。
以至于有人调侃到,看场电影比看一场演唱会还贵,而造成这种情况出现,和黄牛抢票、囤票有很大关系。凡是影迷、歌迷关注活动,很多都有黄牛贩子,想从中牟利。
三是加大对黄牛打击惩罚力度。黄牛行为惩罚力度轻,犯错付出代价低,让黄牛贩子有恃无恐,还想继续铤而走险。对于黄牛哄抬票价行为,一经发现,可以将个人信息纳入相应购票黑名单。
可以建立统一购票数据比对平台,让一些购票二次转售网站加入进来,通过数据共享,对存在贩卖各种节目活动票行为,纳入疑似黄牛贩子库,交由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❸ 高价电影票劝退观众,春节档观影人次下降28%,这事怨谁
如果非得要找一个替罪羊的话,那首选的肯定是影院自身,但造成春节票价大幅度上升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观众的收视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养成的,影院这种做法,会快速推开绝大部分的观众的。除去影院这个替罪羊,我们也应该从源头去解决问题,用影片本身的质量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经得起推敲的影片,当观众觉得值得这个价格,那么它的市场也就来了。
❹ 2022 年春节档电影票均价已飙到 56 元,为什么电影票价格会突飞猛涨
中国电影的票房创收已经极端依赖所谓运动式观影。
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奇葩之处。本来,大家对中国电影的最终预期是和成熟市场一样:影院的普及培养出一大批有事没事去电影院的新新青年,大家用稳定的消费给相关产业持续供血,由此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但现实是,这个目标目前只在一二线城市部分实现,更多的新新青年们因为票价也好因为工作因为游戏也好,总之是没有把看电影当成自己的日常节目。但他们又不是压根不看,而是偶尔去看,不仅自己去,还带老人伴侣孩子去。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某部爆款电影刷爆社交网络,或者某个特殊节日到来的时候。
这就是运动式观影的内涵:绝大多数时间里的绝大多数影院门可罗雀,但在某个集中的节点上却人满为患供不应求。旱涝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制作公司也好院线也好,不得不把收益的可能寄托在运动式观影的发生上。
那么在当下,什么运动式观影是最可预测的呢?春节档。张艺谋的名字不能保证什么,易烊千玺的名字也不能保证什么,甚至连吴京,也可能产出像攀登者这样的在国庆档票房不上不下的电影。换句话说,没有什么导演演员题材能保证运动式观影的出现,而春节档可以。
因为春节就在那里,它依然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而当看电影稀里糊涂地成为年味活动的一种,成为一种新的习俗之后,春节档的观众体量就得到了保证。爆款电影的出现是必然事件,运动式观影的发生也是必然事件,它甚至和电影的制作质量无关。还记得一七年的春节档吗?那个档期齐聚了大闹天竺西游伏妖功夫瑜伽三部大烂片,还有乘风破浪这样的平庸之作,但丝毫没有妨碍它刷新春节档票房新高。为什么?因为无论如何,一家人总是要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电影烂不烂无妨,重要的是年味。最多最多在几部大烂片里选那部不太烂的就好了。
票价飙升也是同样的逻辑:多少公司院线一年就指着春节档赚钱过活呢!既然加价幅度只要不超过过年预算(那肯定不到呀依然不够一顿饭钱)你们就会来,那我干嘛不加呢!
❺ 2022年春节档观影人次仅1.14亿,电影票房开始走下坡路了吗
2022年春节档观影人次仅有1.14亿,电影票房并不是开始走下坡路了,主要就是因为今年的电影票票价太过昂贵,随便一张电影票都需要六七十。在一线城市或者是二线城市,电影票的价格甚至到了150一张,普通家庭根本没有办法支撑得起这样的票价,所以就选择不看。
三、电影上映之后就有了其它观看的渠道
而且小编在朋友圈里面也看到其他人发的资源这些资源,一个也就8块8,甚至是所有热播的电影都可以观看。画质也还可以,能够让我们清楚的看到里面的内容和字幕,这个就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花100多去看个电影之后的时间里面,电影票票价再不下降的话,估计真的要开始走下坡路了。
❻ 为什么电影票在电影院当场买比在网上买贵这么多
1、边际成本
简单说,一场电影,影厅内坐100个观众时,和99个观众相比,影院付出的成本(水电场地人工)几乎是一样的,多出来那一个观众分摊的成本叫边际成本。和实物商品消费不同,电影院、公园、火车、飞机这类提供服务性消费的行业,边际成本都是接近为零的。
也就说,针对一个个体消费者,不管以什么价格售票,影院都是收益大于支出的。虽然有国家的电影基金和税,还有片方的分成,但这几项成本都是按票价的比例计算的。在不考虑最低票价的情况下,电影票就算定在1元钱,对于影院,也是收益(短期内)。
2、价格歧视(区别定价)
简单地说,因为边际成本为0,那么如果以每个消费者当时能承担的最高价格把票卖给他,那么影院就能获得最大收益。张三对电影票能承受的最高价格为100。影院如果能确知,那就应该以100的价格销售给张三。李四对电影票能承受的最高价格为25。影院如果能确知,那就应该以25的价格销售给李四。声学特点:
观众厅听觉条件的好坏,除还音系统的电声质量外,还取决于观众厅的建筑声学质量。电影院观众厅有其自身的声学特点,与其他演出建筑不同:
声源位置固定。影院的扬声器通常都设置在银幕后面或侧面墙壁上,故其声源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声源位置较高。扬声器的高音头一般位于银幕高度的 2/3处,有利于均匀地向观众厅的各个方向和后座辐射声能。
音量可以按需要调整。还音系统的功率原则上不受限制,因此可以直达声为主,不必过多地依靠反射声来弥补有些座位响度的不足。
影院的声音是从影片的声带上还原出来的,故不必依靠观众厅的声学条件来改变原来的音调,而只要求符合混合录音棚的声学频率响应特性,以如实还原影片声带上的声音。
❼ 电影票并不贵,为什么还要很多人不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呢
电影票并不贵,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不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电影院要花钱啊!开句玩笑,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其实电影票并不贵,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去电影院呢?首先是电影院票再便宜也是收费的,而且和伴侣一起去这样就是双份支出,然后再吃个饭,逛个街,最后看电影再买点零食和饮料,这样算下来,一场电影的成本估计要在500左右,这时候你还觉得电影票便宜吗?是不是觉得真的好贵啊,如果在家的话,下一个电影,再买点炸鸡,躺着看电影多舒服。
所以电影票不是影响去影院看电影的绝对因素,如果是国际大片,你会发现电影票还是那么的贵,看一场电影2个人也是需要200大元的,尤其是一线城市更是这样,所以电影票便宜,说得只是一般的小电影或者小影院,并不是全部都这样。
❽ 价格再创新高,春节档“天价”电影票吓跑三分之一观众,这事怨谁
年年春节档都说的“最贵电影票”,今年终于触犯了众怒。如果说总票房还能靠高票价撑撑面子,那么观影人次的大跳水算是扯下了中国影市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今年大年初二比初一观影人次暴跌四分之一,相比去年同日,初二观众减少了约三成,初三减少了约四成。
持续了几年的疫情,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愿意走出家门,花时间跑很远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而现在的中国影市,还在继续经历着影视圈的“寒冬”,和字面意义上的天气寒冬,大家更喜欢窝在家里上网刷剧打游戏。
❾ 为什么现在电影院消费那么贵
场地成本上涨,人力成本上升,设备维修和置旧费用,物价上涨,加上平时的观影淡季影院入不敷出,旺季的时候就会随着电影的市场需求成倍上涨票价
打开购票APP,你或许会发现,一部电影的票价已经最低30元起步,而繁华地段影院的票价则一般高达60、70元,甚至百元以上。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约朋友看一次电影可能比聚一次餐还贵了。
而与我们相邻的印度,电影票价格普遍约合人民币5、6元。首都新德里最豪华的电影院看一次电影大概16元人民币,加上印度高分电影频出,难怪有网友惊呼:“印度是影迷的天堂”。
可能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影票价才2角左右,如此低廉的票价也曾经令外国影迷羡慕不已。而如今,四十年过去了,票价翻了不止百倍,占人们收入比重也越来越大(据统计,过去一张电影票价占人均收入0.67%,如今已经上升到2%)。
那么电影票为什么越来越贵?我们梳理了中国电影票价变化的历史,期望能找出票价变贵的原因。
二十世纪50年代~80年代:低票价政策
在民国时期,电影并不是一个亲民的娱乐活动。当时一流影院的票价大概分为4角、6角、1元等三个级别,普通影院的票价一般在2角左右。要知道,那时候一元钱就能买20斤面粉,所以普通人一般看不起电影。在这个时期,电影票还是相对昂贵的。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们各项管理政策都向隔壁苏联大哥学习,电影票价的制定机制当然也不例外。当时苏联为让尽可能多的群众走进影院,接受国家意识形态宣传,采用低票价政策。所以,当时中国电影也是由政府统一定价,票价甚至低至几分钱。在这个时期,电影迅速成为真正大众的娱乐艺术品。
所以,想不降价又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电影本身的质量是首当其冲的要素。在此基础上,采取更加灵活的定价机制,制定多层次的票价体系,才能让每个观众都能买得起电影票,才能让电影真正成为他/她娱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选择。
公众号:狸猫电影惠,一只猫为你推荐最新电影资讯解读和电影票优惠资讯
❿ 湄公河行动票房造假,为何没人管
不是不管,是不好管,像那些一、二线城市的电影票全部都是有规定限数要一一上报的,可那些3、4线城市,一来管的没那么严,二来有的八杆子打不着,造假注水也都是从这些城市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