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香港电影是哪年进入中国市场的
这个很难回答,在二战前中国就有电影了,也不分什么内地香港的,那时候内地电影反倒对香港影响很大,再之后的战争,以及文革,当然不是主旋律的是不会放的,改革开放以后,那是香港的邵氏和嘉禾还有很多公司拍了很多电影,在那时候还是录像带呢~流传到内地,之后慢慢形成了香港电影的概念~那时各地电影院也不是全国联网的,拿到什么胶带可能就会放什么,各地都不同,所以很难说具体哪一年。如果你说进入中国市场,那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咯。。。
香港电影:
1897年电影开始传入香港。
1898年开始有商业性电影放映。
1901年出现第一家电影院喜来园。
1909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了影片《偷烧鸭》。
1913年,黎民伟和美国人合办了香港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故事短片《庄子试妻》。
1923年,黎民伟又和他的兄弟等创办了香港第一家全部由香港人投资的制片机构──民新影片公司,
1925年上映了它拍摄的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
1950年代:伦理
1960年代:粤语片:胡枫、谢贤、吕奇;《黄飞鸿》系列
1970年代:邵氏武侠片;功夫电影─李小龙;许氏兄弟喜剧系列
1980年代:新浪潮电影;英雄电影─《英雄本色》、《龙虎风云》;喜剧电影─《最佳拍档》、《精装追女仔》;三级电影
1990年代:周星驰无厘头电影
2000年代:年产量锐减至不足百部,代表作有周星驰系列;王家卫的文艺电影;《无间道》系列;杜琪峰的电影等
2010年代:香港电影业以“北上合拍”和“本土创新”两条腿走路,新生代电影人蜂拥而出,新旧电影人互相辉映。《桃姐》、《岁月神偷》、《寒战》叱咤国际影坛。
『贰』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电影院看电影
我之前的想法跟你一样哦,有一点是我喜欢看科幻大片,像《机械公敌》,《变形金刚》等等,可是当你看了很多很多的之后,你会发现,好看的电影并不是很多。那时候你就会寻找你认为好的片子。可惜这并不是那么好找的。。这是因为看电影看多了,自己对电影的品位也会提高档次,接着又会开始升级到享受电影,而不只是看电影那么简单了。像《阿凡达》这一部凝聚12年心血的巨作,真正在享受电影的人肯定会选择到IMAX3D影院去看的。而不只是到普通的3D影院去看。有个有趣的现象哦,广东省只有两个地方有IMAX3D影厅,分别是香港、东莞。然而深圳这个现代化都市却迟迟没能建造一个IMAX。。原因是它的造价实在是高昂。在深圳投资一个IMAX至少需要五千万资金。考虑到资金回流的时间问题,不会有商家轻易说建造一个那么高级的电影院。正是因为如此,大堆大堆的深圳人不满足普通的3D影院而涌向香港、东莞。目的就是为了亲眼目睹IMAX里面阿凡达的世界。呵呵。。这些人为什么那么疯狂呢?IMAX影院的票价可不止40-50哦。。一般都要100元以上人民币。你怎么感觉?或许等你看到没电影给你看的时候,你也会选择电影院!O(∩_∩)O哈!
『叁』 全球目前去电影院的人多吗
不多。
考虑到较高的票价机制以及通货膨胀的因素,其结果是,越来越少的人走进电影院去看电影。
如果电影行业有任何人告诉你,他们并不害怕未来,那可能是在说谎。尽管电影业有着深厚的历史,影院所有者、工作室负责人、电影制片人和影迷们却越来越多地陷入焦虑的困境中。“你花了更多的钱,却只有更少的观众和更少的影响。”前派拉蒙影业总裁亚当·古德曼说道,“你开始电影项目,就只能看到票房在逐渐烧毁。”。
『肆』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到电影院看电影了
主要是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高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高了,这不是扯淡,而是实实在在的根本原因。
第二,影院的主体消费人群就是年轻人。这也是 社会 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工资高低没有太大关系。他们的消费选择中,有很大一个比例是文化品消费,而看电影可以说是最简单最可行的一种消费选择了,另外,看电影特别适合朋友之间、情侣之间,这种人际类型所占比重又非常大。
第三,当下的 社会 产业发展也在转型,文化产业到了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传统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小,而文化产业既环保又实用,国家在文化产业上的优惠多,电影产业本身也在逐渐壮大,魅力越来越大,近年的爆款国片也是很好的证明。
最后,看电影,真的还是要去电影院看。
如果有一天,电影院的电影都不再删减,那就更完美了!
热烈期盼那一天的到来。
我认为随着生活物质的提高,当下年轻人越来越追求质量了,看电影便是如此。
以我多年来看盗版电影的经验,总结为三点。
1、3D效果
很多人看电影是为电影院的清晰牛逼的特效去的,比如恐怖片,又如科幻片。现在电影消费群体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的特点便是不差钱,只要您让我爽了。话有点糙,但是是这个理。
2、氛围
现下诸多年轻人生活压力还是蛮大的,如果你是孤单的一个人,你去电影院看电影便是排解孤单,尤其是在深夜,跟电影院的人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震惊!嘻嘻嘻,如果你是俩个人,那就不同啦,是秀恩爱去哒。当然还有全家都去的,那就是全家人的话资啦。
么么哒,暂时不写啦,本人有点小懒哟
最后奉上美图,嘻嘻嘻
电影市场有一些起色,看电影的人是多了一些,但其实还是没有太多。好多人说有钱、有时间了,我觉得倒是不一定。
第一,相比投入,市场起色并不大。国内票房排名第一的战狼2总票房50亿,人均票价30元,全国13亿人,看的才1.7亿。这还是现象级电影,二刷、三刷的不少。流浪地球也是现象级,人均票价40,总票房现在还没到50亿。
第二,价格并不便宜。好多人说是老百姓收入多了,有钱看电影了。90年代,月收入300,电影票5-10块,那现场条件,人山人海,乱七八糟,乌烟瘴气,甚至还有露天的。00年代,月收入1500,电影票20。10年代,月入3000,电影票30。现在4000了吧,票价40。其实电影票没便宜多少。(以上数据以武汉人均收入为例,细节没必要抬杠)
第三,营销做的好,电影院多了,促销活动多了。继银兴、万达等全国建设连锁影院后,很多外资电影公司、网络服务商,房地产投资获利者受国家政策调整影响,也在投资建影院,发展第三产业。现在的影院多如牛毛,设施好、服务不错,还经常在网上促销,各种购票软件打折,让网购的人顺手就买个优惠票看看。
第四,电影大家其实一直在看,但是看片的习惯改变了。90年代都是录像机,好多人到小录像厅看港片的。00年大家都在家看盗版DVD,存了一堆碟。10年网络大发展,迅雷加大硬盘,也是存一堆压缩片。现在,更是各种看电影网站、软件、APP盛行。但是,大家已经不满足家庭级的视觉、音响效果了,相比IMAX、3D,各种丰富的影院服务,看完还能逛逛街、吃个饭,周末散步加释放压力一条龙,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电影消费群体扩大了。过去电影消费以年轻人为主,现在多半以家庭为单位,现象级电影也会群体邀约一起观看加活动。而且如今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即便再忙,偶尔释放一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家庭 娱乐 非常注重效费比,过一个周末,相比外出 旅游 、逛公园、打牌喝酒的 娱乐 方式,看电影可能更加轻松 健康 ,成本更低,行程更灵活。
第六,消费习惯变了。90年代刚改革开放,除了吃喝拉撒,家电是大头消费,房子也紧张,没心情在 娱乐 上消费,日子都过的挺紧吧。00年代,家电价格逐步下降,好多人攒钱都为了买房。10年代后,大部分城市家庭房产到手,没买的也不指望了,买不起。刚需的基本家电装修消费也趋于饱和,除了看病就学养老,也没什么其他消费压力,所以即便票价依然不便宜,但还是有闲钱看电影了。同时,网络购物使中间商差价进一步减少,在购物上获得的实惠,愿意消费在 娱乐 方面。
随着国家对医疗、教育、养老方面的进一步改进和投入,对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在第一、第二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电影及其附属产业还会有更大空间,把中国文化输出向全世界。
电影院越来越火爆与它提供的视听服务和它自带的社交属性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特别显而易见的是电影院可以提供更好的视听服务。
电影院与普通观影的视听差距在普通的2D故事片表现的并不那么明显,无非就是欣赏故事。
可是现在3D,4D影片越来越多,影厅观看所带来的视听体验是普通观影远远无法企及的。一张电影票大多50元左右,对于普通人来讲每月观赏几部高质量影片完全不会构成生活负担,但是却能带来超值的观影享受,何乐不为呢?
其次,观影渐渐成为一种 时尚 的生活方式,也是很好的社交手段。周末与三两好友一起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喝杯饮料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 时尚 摩登的生活方式。
并且相比与许多其他方式,比如喝咖啡、吃饭,观影过程中因为大家都面对屏幕,不必搜肠刮肚的没话找话,相互之间的社交成本非常低。观影过程十分轻松。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约朋友出来就会选择电影作为 娱乐 项目。
电影院基本上都设在商场,有些人选择逛完街看场电影,有些人观影之后逛逛街,吃点东西。
巴适!
首先,感谢题主的邀请。对这个问题,我来粗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类:
一、人们为了去看“首映”。一部新出的电影,尤其是大片,必然会先在电影院放映,正常情况下要过上好长一段时间,网上才会有高清版本的放映。加上每部电影放映前,发行公司都会进行大量的宣传,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会被这个宣传所吸引,想第一时间看到这部精彩的电影。这种就跟某些影视平台的VIP一样,连载的电视剧,就比别人早看一周,很多人为了这提前的一周去购买VIP服务。
二、约会的好去处。最近不是很流行一句约会方式的话吗?吃饭,看电影,开房睡觉。电影院的氛围很适合情侣约会,灯光昏暗,气氛又不会冷场,所以现在很多情侣约会首选去处,就会是电影院。
三、观影效果。现在电影院的放映厅的显示器、音响设备比以前高端了很多,比如高清大屏幕的IMAX,3D、4D等,再配合上震撼的环绕立体声,那巨大的感官刺激,是在家里面看电影所不能具备的。尤其是一些特效大片,也只有在电影院才能感受到。
四、价格的平民化。国家政策的利好,鼓足了老百姓的荷包。让去电影院看电影不在是一种奢侈。除了一下大城市跟特别节日以外。一场电影的票价在30元左右,也是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消遣 娱乐 方式的价格。
好了,就说这几点吧,我知道原因不止这么几点。下面放几张美图,让大家欣赏欣赏。
第一点,自然是 社会 进步的表现,物质生活进步了,精神追求开始提高,毕竟到电影院里看电影比在家看电视消费得多,没有物质发展是不可能的。
第二点,同第一点,同样的故事画面,影院3D等效果不一样,在家看电脑、电视,自然比不上影院效果。
第三点,是经济学家说的,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往往是电影火爆的时候,因为相对于外出 旅游 等消费,电影反倒是相对廉价的消费了。
哈哈,告诉大家一个可以免费看某讯和某酷等网上的VIP视频的方法,非常简单,关注微信公众号:吴英俊先生,可以看全网VIP视频。别告诉别人哈!偷偷的看
个人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去电源元看电影有三个原因:
1、 社会 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人们的消费能力有了比较大的提升,而且看电影的票价并不会很高,大概在40元左右,很多人都有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消费能力。
2、现在人们比较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很多年轻人喜欢通过看电影的方式来缓解工作上的压力,而且电影院也是年轻人约会比较好的地方,两个人一起抱着爆米花看电影已成为一种潮流。
3、电影的消费群体更为广阔,看电影的人并不局限于年轻人,很多中年人也会选择在闲暇的时间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
你是怎么考虑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交流。
我是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可能是因为没有女朋友吧
感谢题主诚邀!
现代人爱去影院观影,原因可能有方方面面。因为影院市场反馈给我们的票房数据是十分醒目的,可以说是一种大势所趋的形式。但具体什么原因,作为一个以前从不去影院转变到爱去影院的我,从自身出发来说说我的观点。
其一:国民经济不断攀升,造就了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在我国,近些年的 娱乐 产业十分发达。当今 社会 ,做什么都靠营销和宣传。作为 娱乐 圈的宣传手法和手段可以说层出不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不管什么影视作品只要准备上映,就会有各种宣传博人眼球,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引起人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其二:明星效应。 娱乐 圈的繁荣,造就了无数明星,是明星肯定就有喜欢他的粉丝,间接造成了不管什么电影作品,只要有喜欢的明星参演,那么十有八九这些粉丝就会去影院捧场,同时也就带动了影院市场。也会让我们有种现代人爱去影院观影的感知。
其三:影院是一个情侣休闲 娱乐 的好地方。男朋友带女朋友去影院看电影,如果看的是恐怖片鬼片之类的,影院那种视觉冲击和音效冲击是手机上带不来的。所以影院很多时候都是情侣间感情催化剂。
其四:国民收入的提高。去影院看电影不再是年轻人的休闲方式,对于老人和儿童也是种休闲 娱乐 的方式。毕竟生活收入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物质需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最后一点就是对于新电影,现在的自我保护措施非常严谨,不会像前些年那样没上映就盗版横飞。人们支持正版的行动力上在加强,没有了观看盗版的途径,再加上更没几个人愿意等几个月再去欣赏喜欢的影片。所以唯一的途径就是电影院了。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比较片面。
『伍』 大年初一电影观影人次比去年同期少近900万,为啥没人看电影了
大年初一电影观影人次比去年同期少近900万,为啥没人看电影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2022年的春节档,我国电影市场依旧是全球第一大票仓,国产电影依然是同档期的票房大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不和别人比,只和我们自己比,通过对比,今年的春节档和去年的春节档我们不难发现,观影人次减少幅度还是比较大的。
根据粗略统计,春节档头三天观影人次减少了2766万,这种断崖式的减少对整个电影市场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是应该引起行业人士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的,这可不是小事。
观影人数的减少,一方面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有些地方影院没有完全开放,但,这只是很小的因素,不是主要因为,因为大年初一全国的排映场次比去年大年初一多了好几万场,也是破了纪录的,但是,观影人次还是下降了,所以,疫情不是观影人次减少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春节档类型电影中,合家欢等题材的电影偏少,一家老小能够一起去看的电影选择不多。当然,观影人次减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票价的问题。
『陆』 全国影院营业率恢复至近7成,为何票房依旧惨淡
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电影院不让开门,但是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从5月4号开始,全国影院总数7887家,营业率达到了65.4%,单日票房也在逐步回升,但是票房依然比较惨淡,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一方面是疫情的影响,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去电影院聚集。另外一方面没有很好的电影,也是一个原因,接下来跟大家具体说明。总而言之,之所以现在的票房依然惨淡,一方面是因为最近没有什么好的电影,所以很多观众不想去电影院看电影,另外一方面,受疫情的影响,有的人不想聚集,为了遵守规定不去电影院,另外一方面,也有些人因为疫情的影响收入降低,所以也不得不放弃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计划。
『柒』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选择去电影院观看影视作品的了
在疫情安全问题不稳定的情况下,年轻人并不希望去电影院扎堆聚群。
去电影院看电影是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的娱乐方式,而且很多年轻人在谈恋爱或者是放松身心的时候,都会把看电影当成自己的首选。然而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选择了放弃去电影院看电影。
疫情的防控问题是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事情,如果年轻人为了自己的一时娱乐,而影响到疫情的防控问题,那么必然会导致疫情出现蔓延的风险。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年轻人也开始有意减少自己外出看电影的次数,可以说年轻人这么做,也有效降低了疫情传播的风险。
当然对于年轻人来说,偶尔去看一次电影也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任何人都不能够长期保持,在高压工作的情况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必然会导致个人出现精神崩溃的问题。
『捌』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了,都有哪些原因
众所周知,电影院就是约会,浪漫放松的地盘,随着时代进步的发展,也是科技力量无声无息的进步,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活。曾经看电影到电影院,都是很奢侈的问题。记得小时候我们只是看着露天放映的电影,很多人搬着小板凳坐着一排排。可是现如今电影院已经蔓延开来,虽然说大多的软件不可以和电影院同时放映,但也可以买到盗版的电影版权。
电影院虽然是约会的地方,但现在的情侣还是比较喜欢私密性好的空间。随着现在生活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消费水平也会随之变高,导致大家更注意私密性。比如去饭店吃饭,大多也是会选择包厢或者是隔断的空间,像电影院也是属于公共场所,但还要保持安静的场地。很多小孩他们是喜欢吵闹的,大人也不会带他们去喧哗或者是等到电影高潮的部分,很多年轻人也会有一些尴尬的行为。去电影院肯定很扫兴,所以大家都会选择在家里舒舒服服的看着电子产品,也是一种很轻松的放松方式。
『玖』 谁能告诉我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有4个阶段。
1、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照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
(9)从哪一年开始电影院人多了扩展阅读
中国第一部电影介绍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该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
影片《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拾』 中国电影200亿之后怎么继续增长
2021年中国票房之所以如此令人振奋,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国产电影的给力表现,目前票房前十中,除了3月26日上映的《哥斯拉大战金刚》,其余9部皆为国产片。其中排名第一的《你好,李焕英》和第二的《唐人街探案3》分别拿到54.07亿和45.14亿票房,第三名《送你一朵小红花》为11.96亿。
撤档2020年初,《唐人街探案3》《紧急救援》《夺冠》《急先锋》《囧妈》《姜子牙》《熊出没·狂野大陆》七部电影各自展开猛烈的宣传攻势,被视为“史上最强”的春节档正蓄势待发。其中,《唐人街探案3》的数据更是一骑绝尘,接连打破了多项预售纪录。但谁都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热闹的新年气氛,1月23日,七部电影先后发文宣布撤档,电影院开始关闭大门,影院员工暂时停业,红红火火的春节档迅速跌至冰点。只是,当时的电影从业者还难以想到,这一停工,便是178天。
复工从冬到夏,这段时间对中国电影而言,是无比漫长的“至暗时刻”。2月起,多家影院上线外卖业务,解决为春节档准备的零食饮料。再之后,有电影转网、有电影人转行、还有一些影院彻底关门……半年的时间里,从业者们能做的只有等待。终于,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发布通知,低风险地区影院在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报复性观影”成为热门话题。久别重逢,影院观影也有了新的规则:实名售票、交叉隔座、全程戴口罩、上座率不超过30%、原则上禁止售卖饮料零食……短短几天内,多地影院迅速准备就绪。20日凌晨,几家影院率先开启零点场,甚至有影院打出“1元特价观影”的口号,吸引观众回归,《第一次的别离》成为第一部在复工当天首映的新片。
四月十八日,全国电影票房正式突破200亿元前十大票房电影中,只有《哥斯拉大战金刚》一部外语片。由于进口片量较大,国产片的表现给了市场一定的信心。另一方面,这类影片大多都是靠元旦、春节和清明节档获得,档期外的电影院依然冷清。
接下来的5档拥挤电影,以及即将上映的《速度与激情9》,将继续推动票房增长。许多从业人员表示,即使进口片不能达到爆发前的供不应求程度,只要国产片能延续开年的良好势头,继续稳步前进,今年就有可能给整个市场带来惊喜。
由于 IP的影响力,《速度与激情9》很可能获得高票房在去年的流感之后,今年又是一个完整的电影年。市场真正复苏了,200亿票房成绩才刚刚开始,国产片的工业化和类型化仍在路上。《你好,李焕英》贡献了200亿票房的四分之一,而《我妹妹》则成为清明档爆款,亲情题材和女导演在业界都成了新的变数。
方励:重新定义电影类型
将来肯定是融媒体时代。电影人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一件事是坚定不移的:提升做电影的观念。之前仅仅是拍电影,接下来可能还要做品牌,这包括类型,系列, IP等等。迪斯尼,漫威之所以能让用户开窍,是因为品牌已经建立。语篇电影目前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容品牌,如果将来做到这一点,肯定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最终,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总结说,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更多好看的电影,既是电影市场推广的目的,也是对电影制作、创作和制作人员的尊重。电影界的“出界”本身就是对电影人的最高标准和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找到影片的目标观众,要精确定位,要了解观众的喜好,要选择合适的渠道,这些过程都需要借助娱乐化的思维,让电影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打动人,满足使用者的多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