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豆瓣电影多少分算高分多少分以上值得去看
自然纪录片,一般在8.5分及以上算正常,9分以上的就做得很优秀了。动画电影国外8分以上值得观看,喜剧7分以上观影过程会很顺畅,8分以上基本笑中带泪,或成为一代经典。恐怖片像美恐这类以血腥为主,辅之以心理恐怖。6.5分以上会很惊悚。
基本上在9分以上影史是经典,8分以上值得观看,7到8分可根据导演个人风格与是否有影帝影后精彩演出灵活选择,6到7分小心选择。这类往往是带有导演个人风格,合乎口味异常流畅,不合口味如坐针毡。6分以下可判死刑基本烂片无疑。
(1)看电影票评分扩展阅读:
豆瓣电影在2012年5月17日上线购票业务,而在此之前的5年是前期积累用户,豆瓣发现,有70%的用户是来看新片的,于是又用3年做了全部影院的排片信息。“豆瓣希望形成一个关于电影的服务闭环,从看完影评看排片,再买票看电影,之后再返回豆瓣写影评。”豆瓣电影负责人黄福建说。
豆瓣电影可以说秉承了豆瓣网的风格,将整个APP做的用户体验极佳。
在拥有最大影迷社区以及电影数据库的基础上,豆瓣电影根据移动场景的需求,解决了用户去哪看电影、该看哪部电影的问题。让用户查资料、查评分、查影讯、给电影评分的行为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
在豆瓣电影网站发展过程中,支持用户建立自己的电影影片纪念册,还有一大批高素质草根影评人的优秀影评供参看,其星级评分也很具有参考作用。这就是豆瓣突然崛起并屹立不倒的原因。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搜电影第一想到上豆瓣。
❷ 猫眼评分与淘票票评分,哪个靠谱
猫眼和淘票票是国内两家知名的电影购票平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们:
猫眼是美团旗下的一家集媒体内容,在线购票,用户互动社交,电影衍生品销售等服务的一站式电影互联网站平台,目前的猫眼已经占据网络购票70%的市场份额,每三张电影票就有一张出自猫眼电影,是影迷下载量较多,使用率较高的电影应用软件。
其实片方最在意的还是豆瓣评分,多少豆瓣分低的片方哭爹喊娘说豆瓣被人恶意打分,就知道豆瓣分的重要性了。
❸ 豆瓣电影的评分规则是什么
豆瓣的注册用户看完一部电影,心情好的话会来打个一到五星的分(有时候心情不好也会来)。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但同时,阿北也说到,豆瓣也是有“非正常打分”规避机制的。作为一个拥有一亿多用户的“大众评审团”,每个用户都是“一人一票”制,而且随着打分人数的增加,单人评分对整体评分走向的影响其实是在不断被稀释。因此,评分计算方法很简单,但“刷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那42万用户里可能包括资深电影评论家,可能包括你、你的亲戚、你的小学同学、早晨卖你油条的那个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个人。但每个人都是一票。这个是“大众评审团”应该的含义:不是说团里的人全都大众,而是说和大众一样一人一票。
❹ 为啥豆瓣和猫眼评分差距这么大
我觉得豆瓣连一张电影票都不舍得买的那种喷子挺多,没有操守的水军也多,假文艺青年更多(就是那种虽然是大中专毕业生但是话都讲不太顺,白字连篇的人)。当然文艺青年也是有的这点得承认,所以豆瓣的评分最多做个参考,导演的口碑最重要,比如张艺谋、冯小刚、徐峥、宁浩、周星驰、林超贤、徐克等人的作品,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口碑是很重要的,因为大家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了嘛,过去那种搞几个流量明星,买些水军在豆瓣等平台为烂片刷分骗票房的年代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
越努力越幸运,是这世界本该有的样子,如果让这些懒惰平庸且没有操守的人过的越来越滋润,那这个社会是没有希望的。
❺ 百度电影票上的评分是怎么来的
每个买完票的用户都可以评价,跟美团一样的,具有打分系统,以便新购买的用户可以参考。
❻ 豆瓣评分应该怎么评有什么规则么
豆瓣评分机制将用户打的一到五星转化为0-10的分值,以得分总和除以参与评分的用户人数得出豆瓣评分,由于这一过程来自程序计算,且每个用户手中只有一票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分的客观性。
无论是电影院排片还是观众选择电影,参考购票平台和评分网站的评价实属正常,但却不应该太过依赖某一平台的评分,在了解不同平台评分机制和主要人群的基础上,通过对身边已经观看过的亲人朋友了解,再自身爱好和需求进行排片和电影的选择,如此才能让评分发挥出应有的参考作用。
❼ 你觉得豆瓣电影的评分值得认可吗
普遍情况下,我们会说豆瓣6分以下是“烂片”,7分(或者7.5分)以上是“值得一看”。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确实是ok的,但并非不存在问题。
第一,你不可以将豆瓣的所有类型片放入同一个评分体系。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普遍对超级英雄电影非常宽容——不仅仅是普通观众,影评人亦是——只要不到《雷神1》《美国队长1》那个程度,基本上绝对在7分以上。比如说,上映时同样都是8.2分的《银河护卫队2》和《爱乐之城》,但你应该知道这里面的含金量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一个降了0.1一个升了0.1)
不仅仅是电影类型,地域之间也存在差异。比方说,不得不承认,豆瓣观众对于目前的院线国产电影要求是有些严苛的。(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一部分国产烂片打负分都不足为过。)而我前两天为了科林叔看完的《BJ单身日记》三部曲,这个类型的玛丽苏无逻辑意淫剧情,真的值得统一的7分以上吗?再比如,前段时间看日剧观察下来,事实上对日剧的打分体系也完全不能用作国产剧的范畴,当然这也就包括韩剧英剧美剧,以及英美(主流)电影欧洲(非主流)电影印度电影等等等等。
实际上,地域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以怎样的心态看待这部电影,因为只要是涉及地域,一定程度上就涉及了影片背景国情等等因素。例如《大护法》的8.0分,我们确实承认这部电影存在这样那样的硬伤,同样题材在国外电影中也不乏优秀的案例,但这样一部自分级且带有寓言色彩的反乌托邦(or反极权)国产动画电影打出这样的分数就有一定的道理。同样,《摔跤吧爸爸》9.1分确实有点虚高,但当你结合了印度国情,这样一部带有超前性的有育人意义的电影就值得人们深思和尊敬。
这其中又牵涉到了接下来要讲的几点问题。
第二,受众范围。一千人打分平均下来的9分和十万人打分平均下来的9分含金量一定是不同的。与国剧甚至部分英美剧相比,日剧的受众终究是有局限性的。再比如小众的美剧,单纯的喜好颜值或者基情的观众在小范围内的褒贬,这个高分或低分就都是要被打上问号持保留意见的。再举个例子,比如我男神的《刺客信条》5.4分(五万人评分),另一部差不多烂的《百夫长》6.3分(七千人评分),差了将近1分,但你并不能因此就说前者比后者更烂。实际上我觉得两者叙事同样垃圾的情况下,前者的视效甚至更胜一筹。但问题就在于,《刺客信条》是一部耗资巨大阵容强硬不论国内国外都有着巨大反响的作品,关注这部电影的不仅仅是演员以及编导们的影迷,还有大量原版游戏无比忠实的粉丝,他们看电影的角度对电影的预期和要求都是一部小规模上映未引起多少水花的普通B级片(甚至现在只有粉丝会去看的电影)无法比拟的。
第三,说到底,评分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甚至影评人可能也只能说是趋向于客观,而无法完全摒弃主观。我们常常见到一种说法——“多一星为了xxx”“为xxx减一星”。这种情况多见于小众电影,比方说第二点里所讲的为“颜值和基情”打出的高分。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我偶像去年参演的电影,虽然那部电影依旧是妥妥的低分,但短评中不乏“一星给xxx(我偶像)一星给xxx唱的主题曲”…可问题是,他真的值得这一星(即两分)吗?他的演技有多好吗?……所以凭什么呢?就凭粉丝多吗?当然,这些想法,包括我以上对于《BJ单身日记》的想法,这都是我个人的主观想法,并不能代表任何人。归根结底,这是因为豆瓣的观众并非普遍拥有专业知识的影评人,且即便是影评人,也并不百分之百的等于权威,等于标准答案。我也经历过豆瓣5.0的电影我觉得好看,8.9的片子我觉得一般,但我并不因此而怀疑自己的判断。
看电影其实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分数虽然存在以上的局限性,但确实是接触好电影的捷径。然而当你要对电影真正地有一套自己独特甚至独立的认识见解则是一个没有捷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