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知道一个叫如水影院的网站是骗人的吗
是骗子,就是让你一直支付然后不显示会员
2. 《海街日记》:一屋子女人,一屋子温柔如水
海街的风景如画,海街的烟花迷人,但是,真正迷人的、令人发自肺腑陶醉的,不是风景,不是烟花,而是香田幸那颗金子般的心。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是枝裕和电影。我的朋友黑岛鸦白介绍给我的,我看完之后,从此得了一种病,这种病的名字叫:“是枝裕和重度影像症患者”。
黑岛鸦白,他是个极度狂热的是枝裕和迷,可鲜为人知。因为他在生活中从来不谈论电影,除了极少数人。这个极少数人,很荣幸,包括我在内。
他说他很喜欢他的《步履不停》。看了很多很多遍。很多很多遍究竟是多少遍?他说,就是多到他怎么数也数不过来,多到他不愿意跟别人说他看了那么多遍。啊?如果说出去,他不是被人笑话,就是被人当作神经病。怎么可能呢?!
他说,有一次,他跟一位学钢琴的朋友说,他这一辈子练习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不低于九百次。怎么可能呢?你以为练琴是布莱恩特练习三分球呀。他说,对他来说,练琴和NBA球员练习投球又有什么区别?
我相信他看了一百遍,甚至更多。但我最初看是枝裕和的电影,并不是《步履不停》,而是《海街日记》。
这里面有个很特别的原因。
我那会儿迷恋上了青山七惠的小说。坐地铁,去咖啡馆,外出旅行的时候,都在看她的东西。所有青山七惠的作品,我最喜欢她那本《灯之湖畔》。
《灯之湖畔》是个很简单的故事。
在日本偏远的温泉度假区,有家很小很小的民宿店叫“风弓亭”,老板源三有三个女儿,大姐叫灯子,二姐叫阿悠,小妹叫花映。不知什么原因,源三好像厌倦了小店 的生意,几年前将它交给女儿灯子打理。三姐妹有个姑姑叫芳子,母亲却不知去向。有一天,从东京来了一位桥本辰生的青年,引起了灯子的注意。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看完小说后,一直念念不忘:灯子呀,阿悠呀,花映呀。心想:如果有人能将这三姐妹的故事搬上大银幕,肯定有不少像我这样的小说迷喜欢吧。一次饭局上,我无意中将这种想法告诉了黑岛鸦白先生。
他啊,不以为然。这个一辈子只看谱,不看小说的家伙说,哦,姐妹花,三个女人一台戏?你看看是枝裕和那部《海街日记》,它有可能就是你想看的。
哪是可能?准确地说,它应该是我梦寐以求的。
如果有人把《灯之湖畔》拍成电影,它应该就是《海街日记》这个样子。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或许会问:
《海街日记》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一句话恐怕不好形容。毕竟我前前后后看了三遍,如果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它,我也用不着花那么多时间去琢磨它了。
第一遍,我是以二姐佳乃的视角看的,第二遍一门心思放在浅野绫身上,直到第三遍的时候,我才心满意足的将自己想象成香田幸,电影里活得最辛苦,恐怕也是世界上活得最辛苦的大姐身上。
二姐佳乃不停恋爱,不停失恋,不停被骗,不停喝啤酒,啧啧,女人喝啤酒,能喝出她那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才配得上是真女神呀。还有啦,长泽雅美那副大长腿,让 人羡慕忌妒恨,居然还有男人敢劈她的腿,哈哈,只能说天底下不懂爱,不懂美,不会怜香惜玉,有眼无珠的陈世美还真不少。
小妹浅野绫身上的一股子狠劲。这股狠劲,给人感觉到,跟她对戏的那个男孩,有些发育不良。失去父亲,离开母亲,投奔同父弃母的姐姐,从最初的不适,各种各样的不适,到加入校足球队,结识对自己有好感的男孩,到与姐们一起摘青梅、喝梅子酒、看烟花、海边漫步,真是一点一滴地,一寸一步地,看着浅野绫走出从前那个家 庭给她烙下的阴影,坦然而然地站在阳光底下。
尤其是,她跟班上的男孩骑着自行车,穿越樱花隧道那一段,美得让人窒息,美得让人回想自己的十六岁,也想这样来一次。
很多人将这部电影纳入疗伤治愈系片单当中,他们感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从浅野绫身上收获了神奇的治愈力量。
如果我还像十年前那样,无忧无虑地享受着初恋,享受着对爱和美的追求,享受着拥有和被拥有的幸福,那我也只会将目光重点放在二姐佳乃和小妹野绫身上。但这是属于香田幸的电影,就像《灯之湖畔》是讲述灯子的故事一模一样。
当我真正从香田幸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部片子的时候,才知道这部电影的底色是如此灰暗,又如此沉重。
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另结新欢,母亲远走高飞,扔给两个年幼的妹妹,还有一位年迈的奶奶。她无怨无悔地接过家庭的重担,以孱弱的肩膀挑起,让两个妹妹在无父无母的环境下,依然不缺爱地,勇敢长大。
父亲去世了,留下一个跟当年两个妹妹同样处境的浅野绫,她心有介蒂,但终究是放下介蒂,鼓足勇气,接纳她,给她新的人生。
更让她怒气冲天的是,远走高飞的母亲回来参加亲人的葬礼,居然想把外婆留下的老屋卖掉,对相依为命的四姐妹来说,那是她们唯一的家!可她们的母亲,所谓的母亲,居然一门心思想着将它贱卖掉。
更让人左右为难的是,她爱上了一位已有妻室的老男人,这个老男人曾经给他允诺,给他期望,给他温柔的宽慰,现在居然要让她抛弃姐妹跟随他去美国。
她的人生,从头到尾,好像就是为了替代她那放弃责任的父母,努力安顿好自己,又努力安顿好三位小妹。
人之责任,在香田幸身上,散发如珍珠剔透的光泽。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边看一边哭,一边哭一边看,手心捏着的纸,换了一张又一张。身边的妻儿,早已沉睡,窗外的世界,依然灯火阑珊,喧哗如昨。
那些怀过孩子,养育孩子,照顾过家庭的女人,当然会明白香田幸,那既是母亲的天职使然,那也是对爱与美的追求使然。
扪心自问:有哪位青春期的女孩,在她年轻的时候,在香田幸这个年际,愿意像她那样,过她那种日子——像一位母亲,真正的母亲,那样去爱,那样去承担,那样去努力安顿自己的妹妹。
扪心自问:我们站在相同位置,面临相同的处境,真的可以像香田幸那样不遗余力地贡献出自己吗?
海街的风景如画,海街的烟花迷人,但是,真正迷人的、令人发自肺腑陶醉的,不是风景,不是烟花,而是香田幸那颗金子般的心。
拍过《上海花》的导演侯孝贤,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他想拍一部这样子的电影,一屋子女人,一屋子温柔如水,一屋子月光满地。
在他看完金安平的《合肥四姊妹》之后,更坚定了这种想法。
他说,只要找到合适的演员,他就可以将它拍出来,将他心目中的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变成我们这代人的集体记忆。
但等了这么多年,侯导的想法还只是个想法,至于电影,连影子都没见着。
倒是是枝裕和先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海街日记》,看到温柔如水,看到月光满地,看到满屋子女人的电影。
可是啊,香田幸这样的女人,从大银幕中走进生活,走到我们的身边,她就不一定,还会那样气定神闲,那样知性美丽。
我的表妹就是个这样的例子。
我的三姑妈,一位典型的旧时代的女子,一生最会干的事,就是生娃,一个接一个,一共生了八个娃,前六个是女娃,后两个是男娃,前半辈子她跟随姑父在外头东躲西逃,后半辈子她为养儿育女东苦西愁。
表妹小花只比我小一岁,是姑妈的三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如果拿小花的命运,跟香田幸比,那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在地的当然是我的表妹小花。
她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辍学,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是因为她要她把自己的位置让出来,让给下面的小妹。
辍学在家的小花,一刻都没有闲着,斩猪草,喂猪食,扫地洗碗拆菜,洗衣服晾衣服收衣服,哄弟弟睡觉帮妹妹检查作业,屋里屋外,屋前屋后,她就像是姑妈的影子,一天到晚默不做声地,侍候着弟妹一个一个长大。
弟妹一个一个走出那家庭,一个一个像候鸟一样飞出去,又飞回来,而小花呢,姑父姑母不同意她嫁去远地方,而是在最近的村子里,给她找了个婆家。
姑妈说呀,她那些弟呀,妹呀,一个一个在外地打工,一年也就回一两次家,恐怕是指望不上了,小花离娘家近,也算是有个照应,等我们两个老头走不动的时候,身边也有个帮手。
她嫁的男人牛高马大,但好赌,好面子,爱吃好酒好烟,爱动手打人。她在娘家低声下气过日子的习惯,去了婆家,变得更加低声下气。她为那个牛高马大的男人生了三个娃,又一个一个将他们拉扯大。
她这一辈子是怎么捱过来的啊?
去年过年的时候,我去姑妈家拜年。看到了她的老大,是个姑娘,已经上初中了,长得跟她小时候很像。
而我那表妹小花呢?
当她从厨房里端着碗筷走出来的时候,像是那栋刚盖好的新式三层农家大院里,一朵移动的乌云,一朵跌落到大地上的乌云。
她微笑着,看着我,叫了声哥,然后转身,去吆喝她那两只不听话的猴子,吆喝他们别只顾低头玩手机了,该吃饭啦。
小说里的灯子,电影里的香田幸,生活里的小花,不同的女人,相同的处境;不同的时空,相同的悲苦。
【Written by : 唐 瞬】
3. 为什么我在如水影院充了会员,但却没有开
如水影院或是其它的都是骗子充值会员啥也不能看直接跳转话费充值30元
4. 情深一片心歌词是什么歌
是歌曲《天各一方》
曾路得
曾路得 俞峥
(俞峥 白)今日你同我天各一方
你有你嘅生活
我继续我嘅忙碌
但系假如有一日
我哋真系喺路上面偶然甘撞到
我哋会点下头
问候一下
然后已经唔知讲咩好
因为你会发现
我已经改变
正如我可能,唔再认识你
但系咁,其实又有咩关系呢
我只系知道
喺呢一刹那
我系想念你
(曾路得 唱)谁令我能情深一片
令我轻柔如水清澈
令我心灵回复恬静
令我抛弃内心牵挂
重拾往年纯洁美梦
让我心灵重得安慰
让我安躺月下
(俞峥 白)其实乜嘢先至系真实而恒久呢?
或者我应该就咁保存住呢一份渴望、希冀
俾我相信世上有一幸福,垂手可得
又永远喺掌握之外
有时激情捉紧手里面,会化为灰烬
反而藏喺心底,可以历久常新
贪求思慕只因痴
一切眼泪、思忆都系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