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通辽 东方红电影院 地址
东方红电影院,就是东方影剧院。
就是东方商场上面那个。
通辽市公安局 西大约 200米
对面就是步行街。穿过步行街就是太平洋商业广场北门
回答完毕
❷ 东方红电影院旧地址
福寿街和正兴街交叉口附近
临近一号线二七广场。
❸ 东方红电影院在什么地方
东方红电影院 现在没了,原位置是秀水城南300米路东,二手自行车那条街的南边.南运河商业街2号楼在那里,对是过拱形桥,公交车21路。3路.9路。16路 201路。
❹ 哪位当地哥们儿给介绍一下临沂电影院相关事情啊,尤其是情人节期间的电影
现在正在上映赤壁下,马达加斯加2,非诚勿扰,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疯狂的赛车。
情人节期间的还不知道,打个电话问问吧。
东方红电影院位于人民广场北侧,在解放路和沂蒙路交汇处向北200米路西.新华书店西北角不远处,共6层楼。
二三楼(1-3号)电影厅、网吧
三楼小吃吧 电话:8079897
四、五、六楼客房
影院电影:0539-8079898 8079899
四楼家庭影院(KTV):0539-3217070
五楼客房部电话:0539-8079678
❺ 东北电影院的历史沿革
国民党统治时期,“大陆剧场”曾一度被更名为“南京大剧院”。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它被转交给沈阳有关部门接管,并于1949年,有关部门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院”。 1958年,东北电影院引进了35毫米宽银幕电影。
文革期间,东北电影院曾被更名为“东方红影院”,文革结束后恢复原名。
1987年,东北电影院率先探索了立体电影、70毫米宽银幕电影、球幕电影等技术,其改进速度在全国前位。
1987年东北电影院实现放映收入142万元,利润70万元。
1988年实现收入216万元。
1989年,实现放映收入256万元,利润127万元。跨入全国电影放映系统先进行列。
1998年,为迎接第八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市政府投资1700万元对其全面改造,从德国进口先进的设备,使东北电影院各种功能更为完善。东北影院现有影视厅八个,基保有数码震撼大厅,共三层,可容纳观众1100人,有蓝宝石高级电影厅白昼高级电影厅和绿色电影厅的及牡丹、茉莉、玫瑰影视厅等。
1999年,东北电影院引进了数字解码立体声技术。
2002年,东北电影院的票房突破300万,占总市场份额的25%左右。
2003年11月28日 因太原街地区,东北电影院拆除。
原址西侧中兴百货七楼建有垃圾新东北电影城。
❻ 关于通化的东方红电影院
通化专业3D电影体验厅 即将在 通化 东方红剧场小厅上线, 票价15元 有数十部3D电影可选择
❼ 亚细亚电影院的历史
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果戈里大街上的亚细亚电影院始创于1908年,最初的名字是吉干特(巨人)电影院,有935个座位,是继和平电影院之后,哈尔滨市成立的第二家电影院。1936年改称为“亚细亚电影院”。1946年被苏联领事馆接收。1951年,前苏联影片输出公司将亚细亚电影院移交给中国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哈尔滨办事处。“文革”期间,影院曾一度改名为“东方红电影院”,改革开放后恢复了旧称亚细亚电影院。如果关于“亚细亚电影院的前身是乌克兰俱乐部”的说法成立,那么它的建成时间便可追溯到1907年,甚至要比“公认”的中国首家电影院——上海虹口电影院还要早一年,而这在哈尔滨的早期电影院中还排不进前五名。1936年2月14日,后来被誉为“关东大侠”,与天津霍元甲齐名的武术大师吉万山师傅,曾在这里迎接俄罗斯大力士杰力柴夫的挑战,并大获全胜,成为一代传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娱乐生活很少,当时的电影院火得不得了,什么电影都有人看。当时亚细亚电影院楼上楼下一共1050个座位,从早上开始,两场中间间隔十几分钟,一直演到第二天早上。当时连位置不好的如大柱子后面或是很偏地方座位的票都卖出去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VCD、DVD的普及,影院不再是人们观看电影的唯一渠道,哈尔滨的老影院也渐渐地开始冷清。不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些国外大片的引进,老影院又火了一把。1998年,《泰坦尼克号》首轮在亚细亚电影院放映一个月,当时的票价是50元,一天六七场,放映收入就达到十多万元。二轮上映时票价是30元,人依然很多。
2000年后,虽然亚细亚电影院改善了电影放映环境,并承担了包括“《金刚》哈尔滨首映礼”等一系列活动,但总体上处于经营不善的境地,2007年前后被该作为“刘老根大舞台”,以二人转演出为主。2010年,亚细亚电影院无奈地关门停业。 被清洗得锃亮的金子招牌,光可照人的玻璃、崭新的宣传海报,亚细亚电影院,这个承载了一代人美好记忆的老影院,在沉寂多年之后终于重新焕发了青春。
在亚细亚电影院记者看到,内部装修风格以欧式为主,门厅格局大气、宽阔,进入门厅后两侧有旋转楼梯可以上到二楼,由于内部施工仍未结束,电影院的具体结构记者未能“一睹芳容”。据介绍,亚细亚电影院将被改建成一个综合体,一楼二楼用于经营,三楼建有四到五个放映厅。
亚细亚电影院始建于上世纪初期。重新营业的电影院共分三层,一二层为影院配套娱乐、餐饮、休闲区;三层为影院,设6个放映厅,共容纳500人观影。6个影厅均可观看3D电影,影片与哈市其他各大影院同步上映。
❽ 解放碑的历史是什么
1940年3月12日,在孙中山逝世纪念日,筹建纪念碑。
1941年12月30日,纪念碑正式落成,命名为“精神堡垒”,以激励中华民众奋力抗争以取得抗战胜利。
1945年10月,重庆市第二届第五次临时参议会决定,为纪念重庆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并确保这种地位能在战后继续延伸下去,决定在“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
1946年10月31日,在时任重庆市市长张笃伦主持下“抗战胜利纪功碑”奠基开工。抗战胜利纪功碑由黄宾勋、专门委员刘达仁主持,建筑师黎伦杰设计,工程由天府营造厂中标承造。
1947年8月,抗战胜利纪功碑主体完工。同年10月10日竣工,碑身刻“抗战胜利纪功碑”。
1950年3月2日,重庆市军管会、市人民政府请示西南军政委员会要求批准更名“纪功碑”。同年7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布告改变市区部分街道名称中,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
同年9月18日,时任重庆市市长陈锡联正式向西南军政委员会请示,抗战胜利纪功碑究应改为“西南解放纪念碑”抑或“重庆解放纪念碑”。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核准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同年10月1日,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为“人民解放纪念碑”题写了碑名。
1958年,环解放碑座辟建圆形花坛,面积280平方米。
解放碑建筑特点:
1947年,竣工时的抗战胜利纪功碑,耗资当时的货币2.17亿,全部用钢筋水泥浇筑。碑身高24米,直径4米,为八面塔形建筑,分碑台、碑座、碑身及瞭望台。碑台直径20米,台高1.6米,台阶有花圃。碑座由8根青石砌结护柱组成,上有石碑8面,采用北碚出产的峡石。
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的内部为圆形,置有悬臂旋梯140步,直升至顶部瞭望台。沿旋梯设抗战胜利走廊。瞭望台直径4.5米,可容20人登临游览,台顶设风向仪、风速仪、指北针等测候仪器,顶悬警钟一座,以备全市集会及报警之用。碑顶还有8根水银太阳灯环绕。
人民解放纪念碑东、西两面踏花岗石铺地的8级台阶,供游客上碑座瞻仰、游览。碑座周围装有喷漆铁栏杆,台上为节日检阅和文艺演出活动场地。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解放碑
❾ 电影东方红讲了什么故事
电影《东方红》,拍摄于1966年,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舞台记录片,不是故事片。影片选择了各个革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以歌舞的形式,概括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僚主义,从苦难走向胜利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的史诗性巨片。
讲故事的《东方红1949》是电视连续剧。参见下面的链接。
❿ 兰州最早的剧院
http://i0.sinaimg.cn/dy/o/2009-07-30/1248941429_1lH3rU.jpg
规划中的兰州文化艺术中心
http://i3.sinaimg.cn/dy/o/2009-07-30/1248941429_FAhWJ6.jpg
拆除中的兰州剧院。本报记者 郁婕 摄
兰州剧院“没”了。
从1957年兰州最早的一所大跨度剧院到2009年的“一片瓦砾”,兰州剧院在走过52个年头后,戛然而止!当然,与兰州人最熟悉的那幢建筑一起灰飞烟灭的,还有“兰州剧院”这一称谓。
兰州剧院“演出”已经结束——有人这样说;兰州剧院真正的“演出”才开始——也有人这样说……究竟,瓦砾之上崛起的将会是什么?
百万元票房的记忆
一片残砖瓦砾裸露在骄阳下。
就在这个夏天的7月,兰州人与他们相伴了半个多世纪的兰州剧院彻底地“告别”了。
快到上午11时的时候,老胥又从机房里转了一圈,一看没事,他就下来到院子里凉快凉快。
“我是1978年来的,马上就退休了,退休手续已经交上去了,(批下来)大概也就到八九月了。”老胥叫胥希虎,是兰州剧院的电工,也是眼下剧院里还在上班的职工中工作年限最长的一位。
院子里,原先那幢楼顶上写着“兰州剧院”四个大字的三层楼已经没有了,一片空地上残留着碎石和瓦片,空地的四周用一米多高的铁丝护栏圈住了。不过,拆除了的老楼的痕迹还是很明显的——一道深黑色残墙的印迹自然地在空地四周“画”了个圈。
“剧院的营业依然正常进行,现在主要是在剧院右边的附属小楼内放电影和录像。”兰州剧院副经理宋瑞珉说。
快中午12时的时候,老胥又上楼去机房看了看,机房和电影厅都在二楼,录像厅在三楼。老胥上去的时候,能坐100多人的电影厅里坐着4个人,一对小情侣和两个女学生。眼下,正是兰州各大影院的暑期档,上映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变形金刚2》、《麦兜响当当》等影片多是针对学生群体的。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到剧院的时候,看电影的人那叫个多,场场满,真正的对票入座,一场电影放下来,把好几个对票员忙坏了。”老胥是电工,所以,啥时候都要在岗。不过,像这样一天没几个人看电影的情况,老胥说他已经习惯了。因为他觉得“电影市场的辉煌已经过去了”。
老胥说他以前有个厚厚的电话本,上面的电话记得密密麻麻的,“知道不,这些电话都是求我帮忙找电影票的。每次演电影,都有不少人提前给我留下电话,等我搞到电影票以后联系。”不过,几年后,老胥的这个电话本就没用了,没有人再托他找电影票了,“后来我就撇掉了。”
兰州剧院、解放剧院,还有金城剧院和东方红电影院可以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兰州市几个比较有名气的剧院,这当中,尤其以兰州剧院为重。这不仅仅是因为兰州剧院1300多的观众容纳量,更是因为它曾在这个业界的“翘楚”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具体哪年记不清楚了,我们兰州剧院创了100万的纪录,为此,还得到了表彰,颁发了证书。”老胥说的这100万元的纪录,也就是现在说的“票房收入”。“当时兰州市受到表彰的剧院就兰州剧院一家,因为,只有我们一年创造了100万的纪录。”
“1979年,全国城市电影观众达293亿人次,而到了1999年,观众则下降到了4.6亿(城市观众)左右,只相当于20年前的一个零头,是当时的六十分之一。”无疑,来自相关部门的这一组数据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像兰州剧院这样一批国字号老剧院的辉煌和没落。据了解,在电影放映业鼎盛时期,包括学校和厂矿企业俱乐部在内,兰州市有影剧院40多家。
眼下负责办公室工作的小梁是上世纪90年代到兰州剧院的,那个时期也正是剧院,特别是电影院观众流失最凸显的时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影市场开始整体滑坡。“印象中,2000年我们剧院改造后引进的首部美国大片《垂直极限》曾经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感觉有那么一阵子看电影的人又多了。”小梁说。
曾经的戏曲舞台主阵地
兰州剧院始建于1957年,是建国初期我国自行设计,由当时的兰州市人民政府投资60万元建造的兰州市最早的一个大跨度剧场,其建筑声学设计效果在上世纪80年代被誉为“国内十大最佳建声设计剧场”。兰州剧院不仅是兰州市文化出版局所属全民所有制文化企业,也是一所兼具市政府礼堂功能的兰州市老字号大型文化场馆。
“为什么叫剧院不叫电影院?就是因为它其实更为重要的功能是一个文化阵地——戏曲演出场所。”省剧协副主席、兰州市戏剧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严森林说,兰州剧院就是为了戏曲艺术而建立的,因为毕竟戏曲在我国的历史是远远早于电影的。“它曾是兰州市‘春光’越剧团(已撤销)、青年京剧团(已撤销)、秦剧团、豫剧团等省属市属文艺团体的专业演出场馆,也是兰州市大型会议、学术报告、群众文化及大型节会活动的主要场馆,国内外许多著名文艺团体、表演艺术家都曾在此登台演出。正因为此,它也成为了兰州市家喻户晓的标志性文化场馆。”
在严森林的印象中,“文革”之后的几年时间,兰州剧院可以说是兰州市戏曲演出的“主阵地”。“因为那个时期整个国家都处于恢复传统戏的演出阶段,这样前后有5年的时间,除兰州剧院外,金城剧院、兰园剧院等都频繁地进行着戏曲演出。”
对于这一点,老胥也有非常深刻的记忆。
和电影相比,老胥更爱看戏。作为老兰州人的他,尤其是喜欢听秦腔。在剧院工作的他,和其他戏迷相比而言,自然就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上班的时候就可以过把秦腔瘾。“在当时,我们剧院的舞台还是相当不错的,灯光、舞台布置档次在同业中都是比较高的。大概在1978年,全省老艺人大汇演就在我们剧院进行,这次演出影响特别大,来看戏的人特别多,演出一直持续进行了近两个星期,当时,包括很有名的老艺人刘金荣、周振旭等都参加了演出。现在,参加当时汇演的那一批老艺人全部都去世了。”老胥说。
相对于剧院电影放映业务逐步走向低迷的状况而言,戏曲退出“剧院舞台”的迹象似乎来得更早些。在电影辉煌的时代,戏剧演出就呈现出了“没落”的景象,而随着电影放映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的明显滑坡,兰州各大剧院中已经再难觅到“戏剧演出”的身影了。取而代之出现在“剧院舞台”的就是各种歌舞表演。1998年以李谷一、朱明瑛等为代表的东方歌舞团到兰州剧院的演出,无疑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老胥说:“不过像这样的专业歌舞团的表演毕竟是少数,随后,多是一些‘走穴’的非专业歌舞团。当然,这样的歌舞演出也只是红火了一阵子。”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戏曲自身的主观因素,还有客观原因。随着电影、镭射、录像、电子游戏等娱乐形式的风起云涌,使得戏曲舞台受到了冲击,加之戏曲自身发展也显现出一种萎缩的现象,所以,戏曲被‘挤’出‘剧院舞台’是一个现实。”严森林说,戏曲退出“剧院舞台”也说明了一个现状:剧院缺失了它本该拥有的文化场地的功能,城市文化场地和艺术舞台在萎缩。“这里不仅仅是指已经拆除了的兰州剧院,就目前兰州市而言,演出剧场也就一两个了。”
原址上起建文化艺术中心
来自兰州大剧院的信息:到2011年,兰州剧院将变身兰州文化艺术中心,成为我省具有较高规格、现代化、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
“拆除是必须的。”兰州剧院总经理秦永安表示,兰州剧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谢幕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应该有更好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剧院)来取代它。”
秦永安说,事实上在2007年就因为消防原因,兰州剧院基本上处于停业状态了,因为尽管在过去,兰州剧院算得上是兰州有影响的和设施不错的“老字号”剧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特别是硬件上。“常年的超负荷运转,系统老化陈旧,消防隐患严重,拆除是唯一的选择。”
在兰州剧院之前,因为同样的原因,始建于1950年的市属的解放剧院和省属的飞天剧院、东风剧院等“老字号”剧院也都已被淘汰“出局”了。而随着兰州剧院的“消失”,兰州市演出场所的紧缺,使得兰州的舞台艺术无疑又缺少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
“拆除是为了建一个更好的服务于文化艺术的‘舞台’,可能会有人担心处于黄金地段的兰州剧院届时将会倾向走‘商业化’路线,会丧失‘艺术文化舞台’的功能,我想说的是,将来新建的兰州文化艺术中心将比以前的兰州剧院从设施到服务领域都更好,它将是对兰州剧院这个‘老字号’和‘老品牌’的一种提升。”
据记者了解,在兰州剧院原址上起建的兰州文化艺术中心,预计投资2亿元,其主体工程建设将于明年全面启动,到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兰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占地面积11112.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多功能音乐厅、多厅电影厅、文化教育馆、艺术培训和展览中心、文化T台、演员公寓、办公及辅助用房、地下停车场及设备用房等。建设项目中将充分考虑到了总体设计功能的先进性,其中多功能音乐厅建筑面积约6200平方米,设1200个座位,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力求建成在西北乃至国内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设施和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多厅影院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建成4个五星级标准放映厅。此外,艺术培训及展览中心、文化教育馆,不仅设有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培训场地,还同时设有健身房、图书室、阅览室、美术绘画室、羽毛球场等多种设施,以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
不是尾声的尾声
从小跟在爸爸屁股后在兰州市不少剧院里听过戏的严森林,眼下已经退休了,现在,他依然爱听戏,只不过不去剧院了——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新”的戏曲舞台。
“现在剧院也少了,更主要的是到剧院里也听不到戏了。那么,城市里的戏到哪里去了?都送到乡下去了。”严森林有些开玩笑地说了一句。
不过,和严森林一样,眼下,兰州不少戏迷听戏都不去剧院了,而是去金城关听戏。“在那里已经有六七个戏社了,来自外省以及省内市州的一些名角好家天天在这里演出。”严森林说当城市里戏剧专业队伍已经是“空穴”的时候,这种民间的戏曲状态绝对就是戏曲生命的一种延续,因为它表现出了戏曲特有的生态——戏曲的根在民间。“这个民间是广义的,它是包括城市和乡村的,所以,戏曲想发展,就必须占领城市,占领城市的剧院,占领城市的郊区。”
现在,秦永安每天上班的时候总是先在那一片空地前站一站或者转一圈,而每天心里盼的就是一件事:新工程赶快开工。而对于即将退休离开单位的老胥来说也是一样,也想早点看到老单位的新模样。
“不过能不能看到,还不好说呢!”老胥的语气有些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