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瑞安电影院的历史
“瑞安不是没有电影院,相反,瑞安电影的发行收入曾连续9年荣登全省县级市榜首。”瑞安电影有限公司经理郭峰回忆道。他亲历了瑞安80年代电影市场的兴盛,那恰好也是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和空前繁荣期。
说起瑞安电影院的辉煌历史,年过半百的郭峰稍显落寞。1981年,郭峰被分配到塘下(瑞安市下属的一个镇)电影院当放映员。在郭峰记忆中,当时的塘下电影院占地面积3亩,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有一个可容纳993人的放映大厅,即人们俗称的“千人影院”。
那个时候,剧院很少,电视、录像、KTV远未普及,电影是唯一的娱乐方式,它收藏了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在80后的记忆中,学校组织集体观影时的盛大场面永远难以复制 。在60、70后的记忆中,电影院是他们恋爱时最“时尚”的约会场所。而在郭峰记忆深处,电影放映员则是一个人人想当的美差。由于电影市场火爆,电影票常常一票难求,几乎天天有人围着他,私底下找他要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放映电影《碧水双魂》时,由于电影赛龙舟的场景取景于塘下,塘下的电影院从早上7时30分开始放映至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连续放9场,7天放了63场,还是场场爆满,那个年代电影的火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很大程度上,塘下电影院的状况就是瑞安市电影院的一个缩影,从80、90年代电影大发展期,瑞安共30多个乡镇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电影院。”郭峰说。瑞安仅城关就聚集了4家电影院:华侨电影院、玉海影楼、人民剧院、工人文化宫。此外,莘塍、塘下等乡镇的集镇电影院在全省都算得上大规模。
90年代末,由于体制弊端出现和多种娱乐方式的兴起,电影市场逐渐被电视和录像所蚕食,人们的消遣娱乐从此有了更多的选择,曾经红极一时的瑞安城镇电影院变得命途多舛。
“有的场地出租,搞商业经营,有些电影公司转制时被置换掉,即使存在的,也基本不放电影。这是全国城镇电影院都面临的问题,而瑞安电影院场面撑得最大,到最后衰败得也最彻底。”郭峰说,到2002年,瑞安电影院全线停营,电影院从此淡出了瑞安人民的视野。
『贰』 杭州金碧辉煌搬家了昨天顺道去娃哈哈美食城,进去只看到个电影院,再上去没电梯,然后我走上去
庆春路169路娃哈哈美食城六、七楼。
B1乘到汽车东站,换乘31/K31(火车东站--延安路庆春路口)到众安桥下车即可.
『叁』 世界上最特别的电影院在哪里
美国洛杉矶埃斯酒店影院(The
Theatre at Ace),前身是联美剧院,19
27年由后来并入米高梅的联美公司建
造。联美拥有默片大亨C.卓别林、格拉
斯?费尔班克斯、玛丽?碧克馥、D.W.格
里菲斯等一系列响当当的大腕创始人
。
这家剧院是西班牙哥特式风格,
在墙壁上精心地绘制了碧克馥、费尔
班克斯等其他好莱坞名人。
几经转手后,2009年,该影院被
埃斯酒店连锁影院购买并重新装修,
昔日的辉煌重现,如今这座影院向音
乐会、首映式、私人放映会、研讨会
等各种表演形式开放。
在美国犹他州埃斯卡兰特西面有
一家“流星”汽车影院度假村,于201
1年开业。这座经典的中世纪汽车影院
拥有8辆定制拖车,内部模仿好莱坞老
牌明星的更衣室,你还可以翻阅明星
的剧本,甚至试穿他们的戏服。
酒店毗邻大阶梯-埃斯卡兰特国家
保护区。白天,你可以徒步或是驾驶
沙滩车探索方圆190万英亩的荒野,到
了晚上,则可以跳进拖车里一边吃披
萨一边看电影,这在汽车电影院全盛
时期可是最流行的享受。
『肆』 怎么评价一个电影院的装修风格都有哪些风格
家庭电影院这个概念炒很久了,正经的家庭电影院是土豪们的一个游戏,整套设备上百万。但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是可以在家搞个影院的,毕竟也只有玩玩游戏看看电影的需求,设备等级用不了那么高,一个性价比高的家用投影仪+幕布+音箱就可以满足。电视墙是幕布安装的常用选择,因为电视和沙发的距离通常也满足投影仪和幕布之间的距离。电视满足不了的就打开幕布,约上朋友一起看球赛,看电影度过周末。如果投影与电视并存,要预先计算好电视安装厚度,留出间距。如果有电视柜,还要考虑到电视柜的高度和宽度是否会影响幕布下沿,腾出预留空间。
『伍』 大光明电影院的历程
很多人知道“大光明”是中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和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却不知道它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硬件上领了风气之先。早年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国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主演的《卿何薄命》和《一夜风流》、《翡翠谷》等多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这些电影,1939年11月,“大光明”在全国率先引进了“译意风”同声翻译耳机设备。当时每个座椅背后都安装了一个小方匣,里面有电线与发音机相连。观众多付一毛钱,就可以租借耳机连上小方匣,听到“译意风”小姐们纯正的同声翻译。据悉,第一代“译意风”小姐中就有如今蜚声海内外影坛的著名影星卢燕。那时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国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当时是远东地区影院中的翘楚。 大光明电影院几乎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影院之一。它是中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第一家四星级电影院,第一家氙灯电影院,影院超前放映各类中外优秀影片,每年吸引了二百万观众。大光明电影院票房收入历年是全国最高的,1994年达到了300万元人民币。
1933年6月14日由英籍粤人卢根重建并更名的大光明大戏院,是当时上海最高档、最大的电影院。从1928年首映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影片《笑声鸳影》以来,大光明历经起伏。然而,只要大光明一开,其票房总是令人艳羡的,曾经有过连续11年票房全国第一的辉煌。“远东第一影院”的派头仍在“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路上彰显着。 张爱玲时代的大光明,门口有三眼巨大的喷泉,台阶上铺着丝绸地毯,衣着华美的俄罗斯女郎作为招待。还有一个由欧美乐师组成的乐队。那时来大光明看电影的都是有钱人。据说鸿翔的服装设计师为了能捕捉最新的流行样式,也经常到大光明观察时髦女郎的穿戴。
高永清联合部分外资将静安寺路(南京西路)216号的卡尔登跳舞场改建为影院,聘请《申报》副刊《自由谈》的主编周瘦鹃为广告部主任,周瘦鹃为这座新影院命名为“大光明”。 2008年,大光明影院斥资1.2亿元人民币,开始对影院进行修复工作。早报记者昨日看到,风帆形的外立面、荷花形的屋顶、圆弧曲线形的大厅、高挑堂皇的进厅,翻修一新的大光明电影院重新找回十里洋场中的“洋气”感觉,其欧美建筑风格的辉煌外观令观众有着置身上世纪30年代的错觉。
据悉,尊崇并恢复历史原貌是本次修复和改造中所坚持的原则,原有的放映大厅,一、二层老休息厅以及外立面,都予以保留并全面修复。修复过程中,参照了许多历史照片和图片,以求恢复大部分老年人对大光明的总体印象。其中,大厅、进厅和休息厅顶面全部采用24K金箔铺设,进厅和休息厅则全部采用铜质花饰扶手,营造出了大光明原本金碧辉煌的效果。 改造后的大光明形成“1大加5小”的放映格局。原本可容纳1900人的放映大厅被缩减了600个座位,原本两层楼的设置依然保持,一楼800多座、二楼500多座。此外,大光明影院还新开发出了5个小观众厅,包括一个VIP厅,使得观众在影院中有了更多的选择。
据影院经理杨根林介绍,影院中的音响系统与举办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中国大戏院”相同。大光明电影院还引进了当今影院最新的技术———杜比3D立体数字放映机,形成了胶片、数字共存的放映格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院底层原本单独作为疏散通道的空间也得到了利用,这一通道被精心设计成展示大光明电影院80年历史的文化长廊,供观众免费参观。长廊色彩取灰白两色,营造简洁、素雅的氛围,通过灯光、图片、文字、实物等手法,展示影院的昨天与今天。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次,使得观众们在欣赏电影之余,更能品味大光明80年的花样年华。
『陆』 妈妈的电影院
-1-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填各种履历表、家庭情况调查表的时候,妈妈的工作单位及职务一栏,我填写的是“××省××市××影剧院售票员”。
我的妈妈在长达16年的岁月里,是一家村办副业——影剧院的售票员兼出纳。1983年元月3日,是她上班的第一天。那时电影院还没完全建成,一边放电影,还一边在进行装窗帘等收尾工作。刚上小学的我,摸爬滚打在紫红色的天鹅绒布里,混熟了所有的工作人员。
所谓的工作人员,几乎全是村里前街或后街的闺女媳妇,二三十个,热闹非凡。另一个年经温婉的售票员兼会计,后来成为我的表嫂。整个村里的人学历颇低,这也就是高中学历的妈妈和表嫂能当上售票员和会计出纳的缘故吧。
其他人被分在存车组、检票组、服务组。那时去看电影,要么步行要么骑车,所以需要有看车的。存车的时候一般在你的车把上挂个牌,和它一对的另一个牌,你自己拿着,电影散场后再凭牌取车。检票进去后,凭票对号入座,来晚的观众需要服务员用手电指引到座位,此外,服务员如发现有人抽烟或嗑瓜子什么的,有权用手电的亮光劝阻你。
至于电影院的男人,少得可怜。印象中只有一个叫老尚的经理、一个放电影的、一个跑片的、一个用广告色在售票处外墙上写电影预告的。
小学中学时光,除了在姥姥家胡同和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玩、在市里可玩之处和同学们玩之外,几乎是泡在电影院里的,在家找不到我的,一准在电影院找得到。
我在售票的小屋里写作业,在那儿发呆,有时还帮他们卖上几张票。或者看来来往往看电影的人,遇上觉得好的电影就进去看场电影。再就是坐在售票处前面的空地上看小人书,那是尚经理的老母亲摆的摊。这样的日子,我那时整天喊着“没意思没意思”,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真是太有意思了。
-2-
放电影用的胶片,就像我们以前的相机胶卷。一部电影大概需要几卷这样的胶片拷贝,我记不大清了。只记得跑片的哥,骑着一辆28车,像邮递员似的,车后座上挂着个绿色帆布口袋,在临近的电影院之间来回奔波。帆布口袋里装着圆形胶片盒,有点像现在圆圆的饼干盒。
每次拿回两本胶片拷贝放着,再赶紧跑回去拿下两本。有时因为啥事耽搁了,中间就会空场,观众们就抱怨啊,吹口哨啊,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啊。
想象一下,你一边看电影的时候,正有一个人在路上使劲蹬着车子,为了不扫你的观影兴致,准时为你续上胶片,就像如今的外卖快递小哥一样,为了不被差评,努力及时热乎乎地送到你的手中,也是蛮拼的了。
每次坐在电影里,都会回头望望后面放映室墙上的两个方方正正的小洞口,电影就是从那里发出来光,然后我们就在屏幕上看到了。当时我一度觉得那真是一个神奇又神秘的洞啊。
放映室我印象中去的很少,可能觉得那里太神圣了吧,反而不好意思随随便便就进去。那里有两部胶片放映机,交替使用。放映的时候,能听到齿轮和胶片接触发出的“嗞嗞”声。
每本从别的电影院拿回来的已放映过的胶片,需要先倒片,才能放给这个影院的观众们看。可是我使劲搜索脑海里对倒片机的记忆,却丝毫也记不起来了。
-3-
不过,我对电影院巅峰状态时的盛况却一直记忆犹新。当年上演《武林志》《武当》《画皮》《妈妈再爱我一次》等等这些电影的时候,电影院是多么热闹和红火啊。每场座无虚席,连过道上站的都是观众。好几百平方的空地上,自行车一辆挨着一辆,一排排一列列,停放得满满当当,恨不得排到马路上。
妈妈是个对数字很敏感、特别善于记忆数字的人,在注会所里工作的弟弟不止一次说过,妈妈是个天生当会计的人。
过去这么多年了,她还清楚记得,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连续上映了五六天几十场次,票房创下三万八千元的纪录,而且奇怪的是,该部电影的市内各大电影院的票房都没超过妈妈所在的这个郊区电影院。当时存一辆车是2分钱,光存车的收入一天就多达一二百元。
是的,我也清楚记得,有一场结束的时候,从电影院里出来的一个男孩,小学生,哭得特别凶猛。
由于这个特殊的资源,我曾经组织过我的同学们来妈妈的电影院开展团日活动,刚开始存车的存车,检票的检票,服务的服务,一本正经,兢兢业业,等电影开始了,不再有观众进场了之后,一拥而入全体美美地看场电影,皆大欢喜地结束活动。
-4-
后来,跑片的由自行车升级为摩托车,叫老尚的经理得了急症去世了,又来了一个到现在还和妈妈是好姐妹的女经理,放电影的哥成了副经理。
我记得在妈妈的电影院里看的最后一场电影是《霸王别姬》,那时上高二的我对某些情节感到不可理解,又模模糊糊似乎知道了点什么。过了好多年之后,才知道年少的时候,曾经在电影院里一不小心看了一场不知道有多么经典的电影。
再后来,我离开了家,离开了家所在的城市,到外地求学。就这样,我在不知不觉中告别了妈妈的电影院。
它于1999年10月左右关闭了。因为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效益越来越不行了,电影院就租给了别人,改名为二十一世纪广场,成为一个蹦迪、打台球的综合娱乐广场。原来的工作人员大多留下了,妈妈干了不到两年,因为年龄大了,就不干了。
电影院解散的时候,拍了一个合影。照片早已寻不见了。只记得妈妈当时在电话里和我说这个事的时候说,心里空落落的。
电影院成为妈妈经历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有关它的记忆不可磨灭,有关它的快乐充盈着妈妈的生命。
我在妈妈的电影院里无意中见证了中国胶片电影的辉煌与衰落。而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电影的启蒙,感染了终生电影热爱绝症。无论在哪里看电影,当灯熄灭的一瞬间,我就进入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仿佛又回到了妈妈的电影院。
『柒』 仪征辉煌电影院里面,恋爱通告上映了没是几点的哪几场
你好!王力宏自导自演的《恋爱通告》将在8月12日全国正式上映!电影院上映票价在50元不等,学生证半价哦!基本上每个电影院都会播放!具体情况请自己到电影院查询!! 8月安排宣传:北京(2号),上海(3号),成都(4号),西安(5号),杭州(6号),郑州(7号),南京(8号),武汉(9号),深圳(10号),广州(11号),上海(16号),北京(17号) 宣传活动详细介绍: 2号北京,看片+采访+演员见面会(会有粉丝票) 3号上海,不公开看片(上海本地影院经理、媒体、赞助商)+酒店内发布会(有少量粉丝票) 4-8号,各地都是不公开看片(各地院线组织,影院经理、媒体看片)+酒店内发布会(看各地院线组织的情况,也许会有少量粉丝票,不是我们操作) 9-11号,酒店内发布会+影院见面会(各地跑3-5家影院和粉丝见面,看片,各地影院卖票) 16-17号,上海、北京专门的影院见面会(上海、北京各跑6家影院) 12号台北首映,13-15也许是新专宣传,也许去新马宣传电影,未定 主要演员名单:王力宏、刘亦菲、曾轶可、陈冲、乔振宇、陈汉典! PS:电影才刚刚上映,网上是不可能这么快有的哦!不然电影院吃啥呢,最起码要过一个月网上才有,你说是吧! ---------------- 原创,复制可耻 ---------------------
满意请采纳
『捌』 《天堂电影院》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天堂电影院》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堂电影院》中,小的时候,多多很快乐,虽然贫困,但他的生活里,有母亲,有老放映员,有傻得可爱的同学,最幸福的事就是看电影。那场火是少年与青年的分界线,放映员瞎了,多多成了新的电影放映员。后来,妈妈老了,老放映员老了,小镇有了新的电影院,同时,多多有了喜欢的姑娘,由于身份悬殊,二人爱情不得圆满。最美好的年龄,遇上最美好的爱情,在窗下等了九十九天的士兵终于离去,多多的青春至此结束。
在老放映员的劝说下,他离开了这个伤心的地方。多年以后,多多成为了著名导演,在母亲的召唤下,回到了这个他一直不愿意回来的小镇。母亲老得身体都已佝偻,老放映员死了,电影院拆了,初恋已嫁为人妇,生下的女儿青春美丽,一如当年那个第一眼就让人心动的姑娘。
母亲说:多多,你并不快乐。
怎么会快乐呢?小时候因闯祸而责骂自己的母亲,把电影放映到墙上让所有人看的放映员,学校里答不出老师问题的同学,把吻戏剪掉的神父,意外横财的疯子,他们都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模样。纵是漂泊多年衣锦还乡亦不能弥补心中的遗憾。
然我始终相信,离开是正确的选择,小镇有太多回忆,仿佛泥淖让人深陷其中不得自由。如老放映员所说“每天呆在这里,会把这里当成全世界。”无论多多是否离开,都改变不了小镇的变迁,而只有漂泊的人才明白故乡的含义。逝去的一切都回不来,现在的一切终将逝去,这是人必须要面对的。沉溺伤感没有任何意义,人的一生注定是沧桑的,在井底缅怀过去,不如去远方创造将来。只有非常非常努力,才能超脱于故乡,才能承受回忆的重量。就像多多回到罗马,回到自己奋斗的舞台上,看到许多年前的吻戏剪辑,会泪流满面,但那已不再是遗憾。
这部电影刚看了点头,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都是讲的一个人如何从儿时的窘迫走到现在的辉煌,都是一样的回忆。只是这部电影除了回忆还有后续的情节,这一点又像《三个傻瓜》了。
一部讲述电影人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多多应该是罗马的一个大导演,母亲的电话、艾弗多的离世让他开始回想起从小到大经历过的岁月,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从小时候迷恋电影底片到希望学会如何播放电影,再到自己拿着简陋的摄影机拍电影,艾弗多这个镇上唯一的放映员给了他很多指导,当然,有些指导不光是电影上面的,更重要的是在艾弗多因为火灾双眼变瞎后把自己所思考的人生道理告诉了多多。例如,离开这个小镇,忘记过去,忘记亲人,忘记他,去寻找更美好的未来。
影片中艾弗多因为那场火灾而改变,而多多也因为一个蓝眼睛的女孩出现而改变,影片中花了不少篇幅来讲述多多如何得到了女方的爱,但最终因为女方父亲的反对他们的姻缘就此结束,这对多多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正如最后多多的母亲说的:你有过很多女人,但你缺少的却是爱。在我看来,多多很可能把爱全部放在了那个女孩身上,从此再也没有像那样疯狂的爱过,至少不会夜夜守候窗前持续一百天。
扯的太远了,还是说说电影标题。没看电影之前我以为天堂电影院是一个象征,也就是一家普通的电影由于发生了一件很感动人心的事而让人们想起了天堂的美好。看电影才知道原来影片中真有一家天堂电影院,不,还有一家继承原址的新天堂电影院。之前的电影院由神父掌管,神父为了让观众洁身自好删去所有片中的吻戏,后来由彩票中奖人掌管,再也没有任何限制,商业化气氛更浓了。影院名称改了,限制取消了,但观众都是一样的,他们到这里来都是为了娱乐,为了放松,这从影片花了不少镜头来展现观众的种种神态和表情动作可以看出,他们来这就是为了享受,随着影片哭哭笑笑,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认为戏院就是天堂。
回忆结束,多多踏上了归程。他为艾弗多送葬,见到了家乡那些曾经熟悉的人,也目睹了新天堂电影院在爆破中轰然倒下。妹妹对他很陌生,他自己在对母亲的谈话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觉得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原点,三十年让他失去了不少对家乡的记忆。不过母亲还是理解他的,虽然没有艾弗多那样说话没有任何余地,但也认为他做的对,活在更大的世界里才是明智的选择。
影片最后放到是艾弗多留给多多的一盘放映带,里面全是那些曾经的影片中删减掉的吻戏,多多看着看着就哭了起来。一开始我也很奇怪艾弗多为什么要给多多留这部拼凑起来的吻戏,但回想起艾弗多曾经对多多说的:人生不是一场电影,恍然之间似乎明白了。艾弗多知道多多的感情故事,他知道多多缺少爱,而影片中的那些吻戏却正是爱的体现,他搜集多多小时候看的电影中那些删减掉的反映爱的片段,把它们全部拼接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补全了多多。这只是一种象征,我想,希望多多能感受到爱。当然,这一切都是我的理解罢了,也许我更喜欢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电影,每个人坐在台下,看着自己的故事在屏幕上放映着,肯定没有多少人愿意自己看的是影片的缩减版,更何况缩减的还是反映真爱的部分,se情说的太言过其实了。
很奇怪过去影片结束的时候都是以“FINE”表示剧终,在现代好像用的更多的是“END”。两个词比起来FINE明显更好,这体现出看电影是一种享受,一种看完后感到精神愉悦的享受,FINE,一切顺利,一切安好,确实有种天堂的感觉。
记得有人说过,电影就是另一种生活,或者说,是另一种生活状态。喜欢电影,因为对艺术的欣赏和热爱,喜欢陶醉于一个更精致的现实世界中,让我哭、让我笑、让我感动。
一杯茶,一份点心,一部电影,三样东西加起来就是一个美好的周末。这个周末,突然想再次重温一下吉赛贝?托纳多雷大导演的“时空三部曲”——《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当然首选的是《天堂电影院》,一部获无数世界大奖的电影,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想不到,再一次重温里面的情节,却再一次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虽然电影没有很宏大的场面,但在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刻画的很深刻,将小人物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简洁的画面,将这些纯朴的感情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震撼。
影片讲述二战的时候,意大利西西里岛一个小镇上的居民和天堂电影院之间的故事。那时,小镇居民生活中唯一的乐趣就是到一家叫做“天堂”的老式影院去看电影,以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因此,都爱往天堂影院跑——在那个年代,成为人们唯一的精神流放地。
故事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回溯主人公多多30年前的回忆,细腻动人,看得我唏嘘不已。尤其是导演在片中设置的若干小桥段,常常令我有心头一动的感觉。整部影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故事的结局,在罗马的现代影院里,多多独自一人在放映、观赏那盒阿尔弗雷德留给他的胶片。银幕上出现了当年因神父要求强行删除的一系列接吻镜头,这些被阿尔弗雷德收藏连接在一起的胶片,按时间顺序,依次唤起了多多深埋在内心深处的珍藏——故乡、电影、恩师、初恋……不知不觉泪水已悄然流下,大导演的内心依然是那个热爱电影与生活的多多……
花了差不多三个小时把整部影片看完,心灵再一次被震撼。阿尔弗雷德对多多的爱,那句站台上告别的说话——“别回来,不要想念我们,不要为乡愁所牵绊。假如你真回来,不要来见我。不论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敬业乐业,就像当年还是小鬼头时,一心一意爱护放映室那样”,还有多多那份对阿尔弗雷德这位是老友亦是老师的悼念,对真爱的执着,对故乡的牵挂,对战争的抱怨,对人性的张扬,对电影艺术的敬意,这一切触动着我的心灵。
我们总是会被什么感动,似曾相识的故事和情感在银幕上变成经典,看电影时偷偷拭擦着眼角的泪水,其实是在重温自己温暖的情感理想。就像中年的多多坐在银幕前观看那些曾经被剪掉的接吻镜头而泪流满面时。怀念和感动充盈内心,是阿尔弗雷德帮助他完成了电影生涯中的一次洗礼,和最重要的一次感动。
再一次的回味整个故事,真的有太多的感慨,这就应验了蝴蝶效应,一个决定足以能改变人的一生!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把握好每一个机遇,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玖』 仪征辉煌电影院里面,恋爱通告上映了没是几点的哪几场
8.13就上映了。下午和晚上都会放,时间不定。
『拾』 【祈福辉煌台】最近的电影院怎么去可以网上订票吗
新近的电影院在新华路,新华市对面,可以走新街大道主过去,可网购订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