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是便宜了还是贵了?根据5月底出炉的《2011中国电影产业报告》(以下简称《电影报告》)显示,2010年平均票价比2009年增长了18%,价格高昂的3D影片和Imax影片成为“罪魁祸首”之一。在前日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题为《数字时代的影院角色》的第三场电影论坛上,业内人士对此作出分析,银幕太少、规模上不去,好影片少、人气不足,被认为是电影票价一时还降不下来的新解释。会后,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赵军等业内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气才是影院的生命线,如果每个月有20部以上的好电影,影院为了拉回头客,自然会降低票价。
高票价由来
A 人气不足 去年平均每场7个观众
小赵在广州闹市区天河城附近的写字楼工作,下班以后到影城想挑一部影片的他禁不住抱怨,相对数千元的工资来说,一场电影60、80元的票价偏高。尽管影院上午属于半价时段,他却抽不出时间。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如果票价没那么高的话,他也许会多些来看电影。
遗憾的是,电影票价一时还降不下来。尽管小赵说的60元、80元只是影城里的挂牌价,而不是全行业的平均价,但据《电影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电影平均票价为36.38元,2010年平均票价比2009年增长了18%,超过了40元。
在前日的上海电影节论坛上,有业内人士提出了票价居高不下的新解释:北京新影联负责人高军认为,目前中国银幕数量不足,电影票没有降价理由;另外,好电影太少也成为原因之一,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赵军表示:“好不容易有一部卖座的电影,作为影院经理自然不会降价。”
赵军在论坛之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具体阐释了他“好影片少导致票价贵”的观点,他认为,虽然3月上映的《观音山》票房很高,但“一部《观音山》是不够的”:“如果每个月有20部以上的好电影,影院为了拉回头客,自然会降低票价。”赵军认为,好影片太少,后果是人气不足。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人气不足依旧是困扰中国电影业的一大难题,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101.72亿元,同比增长63.9%,而2010年观影人次约为2.84亿,相比2009年增幅为33.3%。有业内人算过账,全国平均下来,一场电影才7个观众左右。
B 3D和Imax拉高价 影响观众消费欲望
在广州一间中学当老师的胡先生带着妻子和儿子一家三口来看《功夫熊猫2》,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观众来说,在全价时段看3D影片要花费300元。去年暑假他们就花了这个价格看了《冰川时代3》。胡先生还对记者回忆起去年初上映《阿凡达》的情形,巨幕(Imax)版的票价不仅一度上调至160元,听说上海还被炒到600元。
3D和Imax影片对平均票价的拉动不言而喻。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中国电影平均票价的上涨,与3D影片的热潮不无关系。《电影报告》指出,观影的新体验虽然能够刺激观众走进影院,但这只是短期的效果,长久来看,因此而带来的票价问题,必将影响观众的消费欲望。
“如果除去3D和巨幕影片的因素,去年中国整体的电影票价其实是同比下降的,与当年全国物价上涨的总趋势逆势而动。” 赵军曾如此总结。赵军对本报表示,这也是去年总体票房增长速度超出人次增长的原因之一。
C 房租涨价 票价跟着涨
近年来,随着商业地产升值,地租纷纷涨价,地租涨价,电影票价就得跟着涨。房地产租金的急剧上涨,被认为是影院经营承受的最大压力,最近10年来,影院房租占票房的比例从10%已经涨到17%~20%,以至于不少影院经营者表示,影院是在为房地产商打工。
D 最低限价 票价没得降
来自制片方的最低限价,也为电影票价的下调设置了障碍。近年来国产影片制片成本不断提高,导致片方提出的最低限价也日益升高。2010年7月上映的《唐山大地震》,一举将国内保持了多年的最低限价水平由一线城市30元、二线城市25元,提高到一线城市35元、二线城市30元,该片在各地的票价随之水涨船高。
不过,也有业内意见认为,最低限价针对的是影院之间竞相减价的恶性竞争,是为了防止票价雪崩,因此并不会伤害消费者利益:“把最低票价定为35元起,我觉得观众承受得起。”
⑵ 电子化无纸化的现在,为啥看电影还需要纸质电影票呢
从本质上说,我们已经不需要纸质电影票了,而且有的地方也能够完全做到电子化无纸化的看电影。
这便说明电子化无纸化是一种发展趋势,不需要纸质电影票将会成为最终的发展结果。
那么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完全普及,则是因为这中间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无纸化的号召下,先是电子火车票,慢慢的过渡到无纸化的电影票。
对于年轻人而言,因为经常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所以他们对于科技的掌握是非常完善的,便能够迅速的适应电子化无纸化的改革。
但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或者孩童来说,因为不怎么擅长玩手机等通讯设备,又或者还没到能够接触手机等通讯设备的年纪,所以要想专门使他们适应这种改革就有一定的难度。
在火车票以及高铁票的改革过程中,就保留了为老年人专门的线下购票的服务。
周星驰导演是演员出身,特别是喜剧《大话西游》等,荒诞的故事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深受给界人士的喜爱。而早年间周星驰出演电影的时期,大陆的电影发展并不是很好,很多人都没有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习惯,更喜欢买光碟。并且周星驰的作品受到内陆观众的认可,早已是在他的电影下架多年后,从各类网络途径来刷的。也就是说,内陆观众们正好刚刚错过了周星驰的风华正茂。
或许很多人觉得《美人鱼》、《疯狂的外星人》很好看,却没有去电影院看,因此觉得欠周星驰导演一张电影票。但我认为,我们欠的是周星驰年轻时期他出演的作品的一张电影票。也希望周星驰导演可以出更多好的作品,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补回欠他的电影票。
⑷ 为什么中国电影票比国外贵
按汇率算的话, 也不便宜啊,可能美国便宜吧。这里电影我们是25岁以下青年票,半价吧,都是7、8欧这样,3d眼镜1欧。我觉得一般大片去电影院看的人多,相对每个赚的少,而文艺类看的少,每个赚的多些。国外影院各种片都有,但是中国放映的外国片都是3d动作大片,因为相比国人不会愿意经常花百把块去看个文艺片(比如像<艺术家><国王的演讲>这类国外票房极高的片,国内据说票房很是惨淡),所以这些得卯足劲赚钱。
还有就是分成问题。国内很多大片是“分账进口”,即不购买外国电影版权,影片在国内放映的票房属于外国电影公司,但给国内电影放映机构分成。还有在国内上映的“分账进口”电影宣传费用由发行方承担,而国外一般是由放映方承担。还有国家瓜分的那所谓基金,所以不高点咋赚钱。
至于硬件,国外影院硬件哪里好了啊,巴黎是真的没有很好。其它国家不知道,感觉日本和棒子国可能很好吧。不过国外影院普及率高,再小的城市都有,但中国因为有盗版和下载,小城市电影院怕亏本的啊亲,不过现在好些一些城镇在大力推广影院,作为城市基建项目。
还有上映时间问题,有些好莱坞大片法国上映比中国还迟啊,不过上映的数量比中国多而已。我记得少年派法国就好晚,国内大家都说透了这里才上。和美国比,咱的确有差距,不过得看的咱这不逐年好转么。越来越多全球同步了已经。
⑸ 为什么大家都说欠周星驰一个电影票
因为在周星驰巅峰的年代,中国大陆盗版碟兴盛,大陆的人基本上都是在电视或者光碟上看周星驰的作品,当时内地电影院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说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
周星驰,1962年6月22日生于香港,祖籍浙江宁波,中国香港演员、导演、编剧、制作人、商人,毕业于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
1980年成为丽的电视台的特约演员,从而进入演艺圈。1981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IQ成熟时》。1988年将演艺事业的重心转向大银幕,并于同年出演电影处女作《捕风汉子》。1990年凭借喜剧片《一本漫画闯天涯》确立其无厘头的表演风格。
(5)为什么是我们电影票扩展阅读:
演艺经历:
1990年8月,在动作喜剧片《赌圣》中饰演一个修成正果的江湖混混;该片在香港地区的票房达到4132万港元,不仅获得香港年度票房排行榜冠军,还打破了香港地区票房纪录,周星驰也凭借该片获得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同年,主演喜剧片《赌侠》,在片中饰演靠特异功能在赌博中赚钱的周阿星;该片在香港地区的最终票房达到4034万港元,位列香港年度票房排行榜第二名。
1991年2月,在爱情喜剧片《整蛊专家》中饰演手法独特的整人专家古晶;该片是周星驰无厘头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在香港上映后最终票房为3136万港元;
7月,在喜剧片《逃学威龙》中改变小混混的银幕形象,饰演身怀绝技的卧底神探周星星;该片在香港地区上映后以4382万港元的票房成绩获得香港年度票房冠军,并打破香港地区的票房纪录;8月,主演喜剧科幻片《赌侠2上海滩赌圣》,该片在香港的最终票房达到3186万港元;
同年,周星驰与成龙、周润发并称为“双周一成”。
⑹ 为什么她都留着我们一起看的电影的电影票
留回忆呗,这和留照片是一样的,不足为奇,我也留着我和男友看过的电影票
⑺ 为什么我去买的电影票,工作人员给的不是我要看的电影票,什么操作
这个就是我们我们所说的偷票房了,就是比如说你买了A电影,工作人员给了你B电影票,把a的钱算到b里面去,这是违法的,你可以举报他们的
⑻ 人们为什么购买电影票
因为这是一种享受。对于大众来说。看个电影。可以开阔心情。也可以体验下大片的真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