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徐峥的《囧妈》会引起一些人的反对
最简单的一句话:《囧妈》这个行为背后所透露出的商业逻辑对电影产业整体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我一句话就给你说明白原因:如果人人都按《囧妈》这样,视频网站花大价钱买下来免费网映的话,你怎么凭借市场选择来优胜劣汰?
比如说,你拍出《流浪地球》,假如说视频网站觉得你这个片子比较有前景,于是花20亿买下来网映,这数字足够恐怖了吧?但实际上,如果《流浪地球》在院线上映的话,票房表现能达到惊人的46亿,其实相当于你在这次网映中变相亏了26亿。
我呢,拍出一个《小时代》,视频网站觉得我这个片子前景一般般,于是花5亿买下来,但实际上这片子是个大烂片,我如果上院线的话,票房表现只有4.8亿,这就相当于我变相白赚了两千万。
明白了吗?《囧妈》这种模式的网映行为其实就是变相地违背了“优胜劣汰”的市场逻辑,进而直接导致劣币驱逐良币——那些本可以赚得盆满钵满的好片子必然会在其中少赚很多钱,而烂片则可以大体上旱涝保收。
❷ 电影《囧妈》,当时为什么没在电影院上映
去年的春节档无疑是最特殊的一次,本来9部电影定档大年初一上映,之后三部电影提档,最后又全部撤档。而最终《囧妈》通过线上上映的方式,成为了大年初一与全国观众见面的唯一一部春节档电影。《囧妈》面世的过程可谓是一波六折,结局也是多方共赢,唯一不高兴的就是全国的电影院。
疫情影响去年受疫情影响,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仍暂不开业,甚至连解禁期暂时都不知,曾经日进斗金的相关影视娱乐行业都难逃一劫。疫情期间全国已经注销或吊销了近6000家影视公司,全国影院票房每日都在负债,甚至多家影院因资金断层而宣布倒闭。
在一切都未可知的情况下,徐峥的这一举动对欢喜传媒和字节跳动而言是共赢的,虽说放在往常的春节档,徐峥的电影可能远不止这个票房,但特殊时期一切没有定论,能挽回一点是一点,何必太贪心。
❸ 徐峥因为《囧妈》这个电影得罪了影院,是怎么回事
第一个就是当时他提档,导致说很多的影院员工都要上班在三十那天,而且也折损同行,后来撤档以后又不顾前期影院给宣传了也不顾分账条约,线上卖给字节跳动了,所以得罪影院了。我们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囧妈》这个电影,“《囧妈》是徐峥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黄梅莹领衔主演(也是我最喜欢的角色),袁泉特约主演,贾冰、郭京飞主演,沈腾特别客串,欧丽娅等出演。这个片子是徐峥”囧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港囧,泰囧,囧妈“,讲述一趟六天六夜的莫斯科之旅,让徐伊万与卢小花母子回到了最纯粹的相处模式的故事。”
然后但是其实这个角色是有温情的一面的,我觉得她很孤独,希望儿子能够多一点的来陪伴自己,所以儿子坐上车的时候眼神是雀跃的欢喜的,也是挺让人动容的一个角色。
❹ 《囧妈》网络免费上映,电影行业却要抵制徐峥,是为什么
因为前面重大疫病,之前的电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七个大电影都被撤掉了,选择择日上映。
而只有“囧妈”在网上免费播放。
这么说来,徐宥《囧妈》的命运可谓是三波乱万丈。原本决定元旦在电影院上映,但之后一直到除夕为止都被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吐槽。结果,疫病发生,电影被撤去了。
后来又峰回路转,出品人把《囧妈》销售到了互联网平台,有利可图,又赢得了观众的口碑。
现在,利益受损的电影界发表了谴责“囧妈”的声明。《囧妈》的波澜万丈的命运中加入了新的故事。
❺ 《囧妈》免费网播遭院线抵制,它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
《囧妈》在线上播可以说是开创了电影首播的先河徐峥也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院线开始抵制免费网播来看徐峥的《囧妈》应该是赢了,观众对徐峥的做法非常感激都说欠他电影票,投资2.1亿的影片在这非常时期售价6.3亿已经非常圆满,虽然此举得罪了院线但我认为这种裂痕是可修复的,所以总的来看此次线上免费播放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三、从影院方面来看暂时是输了但这种裂痕是可修复的。
虽然徐峥将电影免费播放赢得了网友的赞赏也给了投资方一个交代但却得罪了院线,如今院线联名抵制也是将事件推上了一个极端,徐峥此时没有出面回应就是给双方一个可以转圜的余地,院线此时开撕就是认为利益受到了侵害,所以如果日后有能够获取利益的事情相信双方还是会看在钱的份上握手言和毕竟这世上没有谁会和钱过不去。
综上所述,我认为徐峥将电影放在线上免费观看的决定是赢了,虽然事情做得有些瑕疵但却不是不可挽回的局面。
❻ 如何评价《囧妈》这部电影
电影《囧妈》完全可以当成是母子相处的教材片来看,这是一部最能淋漓尽致反映两代人隔膜的片子。其中三个细节,值得格外拎出来说说。
首先是情感的遗传效果。做了十几年情感类节目,我们经常说“一个家里,你最讨厌谁,往往你就最像谁”。一个家庭的情感模式,一定有它的代际遗传性。电影里的徐伊万妥妥的就是这个例子。他嫌老妈太有控制欲,不论对丈夫还是儿子,时时刻刻得按照她的节奏来,总想把徐伊万打造成她幻想中的儿子形象。于是徐伊万在和妻子的婚姻中,不自觉地复制了老妈的性格,他对妻子的工作、喜好、乃至生活细节……无一不想全盘操控。做生意哪怕自己赔钱也不能让妻子赚到钱!这是啥心态?典型的控制者啊!
这可以折射到我们身边太多太多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夫妻之间,太多太多这样爱的厮杀。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至亲骨肉变得越来越不可爱,你得好好审视一下自己,也许你的身上也隐藏着和他一样一样的习性。
第二,家有作妈是为啥?看到徐伊万的囧态,电影院里笑声一阵接一阵。但笑过之后你却能深刻体会身为子女的那种囧境。徐伊万的老妈花两万块报了个海外演出团,去莫斯科圆梦,还必须得坐六天六夜的火车去。在儿子看来,这就是作。你怎么就不能老老实实做飞机去呢?你怎么就不能踏踏实实在家安享晚年呢?可你发现,很多老年人的快乐,恰恰来源于给儿女制造的“不快乐”。
第三是最让我动容的片段,在影片的结尾,徐伊万陪着妈妈回到了家里,妈妈坐到镜前,摘下了假发,露出了稀疏花白的头发。那一瞬间,我没忍住,直接哭了。之前徐妈妈一路烫着发化着妆,花衣服一天换一套,唱着歌跳着舞去莫斯科演出。那就是一个妥妥的“潮妈”形象。可在卸下假发的那一瞬间,苍老的现实掩盖了一切热闹的假象。独自一人的生活,儿子不能理解的孤独,生活苍凉的底色显露无疑。不论你再怎样挣扎好胜,也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我相信那一瞬间,触动了每一个儿女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身为儿女,每年春节都是一次与父母相处的囧途之旅。不知何时,我们变得害怕与父母独处。七天的朝夕,相处的琐事,儿女总说:“一到过年就发愁,跟他们什么道理都说不通!”
借用电影中的一句话:“你那么讲理,就是不讲理!”
是啊,家是讲情的地方,处处都讲公平道理,家也就不像家了。
❼ 电影院里你做过最囧的一件事是什么
跟朋友一起去看电影,旁边坐了一对小情侣,男的坐在我旁边,前情毫无波澜于是那男的睡着了,到了惊险部分我朋友一嗓子吼得我肝颤,奇迹的是那男的突然醒来抱着我说宝贝别怕…还喝了我的珍珠奶茶…影院黑我也能感受到他女友脸的绿。
❽ 为什么去电影院看了很多国产电影都感觉被骗钱了
中国电影市场真是一个热中有冷,烂中开花的神奇存在。高票房电影已经被翻来覆去地研究了个透,炮灰电影看似“沉默的大多数”,但仔细打量这些奇葩,同样是观察中国电影的一个维度2013年就要过去了,票房赢家们很怀念它。截至今年12月8日24时,中国内地的电影票房突破了200亿元大关。在2005年,全年总票房才刚刚过20亿元,2010年则刚过100亿元。就算再外行的人也看得出来,中国电影市场正热得满脸通红,眼瞅着就要发烧。另一组数字是,2013年全国电影院平均上座率仅15%,投入市场的影片有700多部,其中能盈利的不足10%。
国产惊悚:“你神经病啊”
以前人们还可以说,国产惊悚片就是中国足球,但现在恒大得了冠军进了世惧杯,只留下国产惊悚片孤独地扮演着扶不上墙的阿斗。在2013年票房炮灰电影里,国产惊悚片是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映的国产惊悚片有将近20部,票房在几百万到一千多万不等,七成以上都是赔钱的。这些电影的网站评分几乎都在5分以下,评论中最常见的一句话是:“早就知道国产惊悚片全是烂片,我就是犯贱/脑子抽了/闲得蛋疼才会来看。”国产惊悚片=烂片已经是公认准则,但每部烂片都各有各的神逻辑。霍思燕主演的《午夜火车》里,女主收到一张不知道哪里来的火车票,莫名其妙地上了车,车上有个男的,限制级镜头时有出现。最后发现自己失忆了,原来她小时候玩烟花爆竹烧死了包括自己小玩伴在内的一车厢人,而这趟火车就是当年那个列车长承包的,聚集起死难者家属,一起去上坟。当女主角意识到我国铁道部还没有提供包火车业务时故事就结束了。最让观众疑惑不解是,车上的男人是她自己分裂出来的另一个人格,但这段跟最后揭开谜团完全没有关系。吐槽无力的观众只能认为这是为了展示影片的宣传口号:“不只有恐怖,还有感情和爱。”关于这部电影最生动的影评标题为:《朋友是影城的经理,我想看,她告诉我说这电影没人看除非你包场》。
中国国情是,不允许电影里真的有鬼或其他超自然力量,因此国产惊悚片只能不断制造灵异事件,把恐怖因素指向一个又一个神经病。日子久了观众也对这种模式有所准备,有点蛛丝马迹他们就立刻明白了,这就是赵又廷的台词:“你神经病啊!”《搏击俱乐部》式的精神分裂桥段也被导演们重复到泛滥,在《咒·丝》、《女蛹》等片中都有这种剧终才揭秘某个角色只是精分人格的故事模式,非常地“走进科学”。在神经病们中还经常跳跃着莫名其妙的激情戏,纯是为了放在预告片里增加噱头,多半和情节没有关系。当“神经病梗”被用滥之后,更奇葩的桥段出现了,那就是做梦。
《校花诡异事件》专门讨好学生中爱惊悚的人群,打出“女高怪谈中国版”的宣传语,安排校花女主角在一个诡异的旅店里不断遇到恐怖事件。恐怖桥段变笑点,观众已经见怪不怪了,电影的惊人创意在于,旅店里的人都变成了鬼,校花以紫薇自杀的姿势坠崖,这时忽然逆转,校花在做噩梦。下一个镜头一秒钟变小清新,男女主角演了一点校园纯爱MV,电影结束了。创作上固然有限制,但创作者的思路匮乏,对“惊悚”的低层次理解也显而易见。参加过国产惊悚片宣发的小鱼说,国产惊悚片常见的宣传手段就是渲染恐怖,但最近几年受众见多识广,刺激点不断提高,再加上这个类型的国产片几乎是“臭名在外”,创作者几乎已经才尽。大批量粗制滥造的国产惊悚片不断涌进影院,和前几年部分电影的成功有关。2009年的《午夜出租车》成本200万,票房1200万,2010年同等规模的《午夜心跳》收获了3200万的票房,2011年《孤岛惊魂》撞了杨幂走红的大运,票房收获9000万元人民币。这几年是国产惊悚片的开荒年,没有知名演员、导演,甚至没有好剧本,只要宣传吓唬人就有票房,因为惊悚片爱好者是一个固定人群,很容易被忽悠进电影院。开荒时代的惊悚烂片赚得盆满钵满,热钱涌进了这个行业,国产惊悚片的好日子也到了头。大部分惊悚片不需要大投资,急功近利的资方拼命压缩成本,让这个类型的电影成了不知名导演和演员的集中展示区。这时惊悚片粉丝们也渐渐明白了这些电影的含金量,不再因为恐怖的海报和通稿而进影院,国产惊悚片们沦落到院线不想排,观众不看也直接打一星的境地。
大家一起“囧”
国产电影宣传有一套固定的庸俗语汇:超强阵容、贺岁巨献、老戏骨、万众期待、网络热议……这几年他们最爱用的一个词,非“接地气”莫属。学院派对此的评语是:“戏剧是反现实叙事,接地气什么时候成了好电影的标准了?”接地气可以是某一种电影风格,却被跟风跑的中国电影人用成了一个褒义词。但凡都市题材的电影,动辄就标榜自己“接地气”,你们考虑过“地气”的感受吗?
绝大多数这类电影只是对高票房电影的机械模仿。《人再囧途之泰囧》走红之后,囧字成了低成本国产喜剧最喜欢的字眼。《临终囧事》明明是讲殡仪馆的故事,硬要往“囧”上攀,最后搞成了四不像。男主角小时候被雷劈过不会笑,观众以为导演要搞雷喜剧了,话锋一转说他家祖传开棺材铺,从大山走进城找的工作还在殡仪馆。你以为导演要来中国版《入殓师》了,男主角却在殡仪馆里各种见鬼,观众刚准备迎接一部国产惊悚片,温情戏紧接着又来了。如此天马行空,宣传方却说这是
“接地气”、“展现小人物悲欢”。另一部囧字头的《囧人之越挠越囧》,铁了心要复制泰囧式的繁复挫折,设计了一对七年之痒的夫妻,丈夫靠妻子发家却在外面包小三,妻子找侦探拍证据想要丈夫净身出户。两夫妻相互算计,小偷骗子全用上了,故事却单薄到只靠相互追着跑来解决。喜欢看轻松喜剧的人冲着“囧”进了电影院,看得一头雾水只记住了一个“跑”字。难道一直在地上跑就是“地气”的精髓?直接用网络热词的电影更是烂出了新水平。先请体会一组片名:《光的棍》、《午夜微博》、《负二代》、《不要迷恋姐》、《别跟我谈高富帅》……不祥的气息扑面而来。创作者们一个人在家里憋创意,网络上亿万人一起攒创意,电影从网络里得灵感也无可厚非,但通常简单粗暴地移植热词意味着拙劣地追逐“潮流”,最终形成极其土鳖的文化产品。鉴于电影有生产周期,他们
呈现的是半年到一年前的热门段子。演员们面瘫地来一句“太给力了”,基本上就把电影送进了亏钱的绝路。《别跟我谈高富帅》里,白富美和男朋友吵架,进山度假遇到了男屌丝,先吵架再相互了解再陷入爱河的俗套剧情再次上演,她的闺蜜一直忠心耿耿,忽然一变脸就成了勾搭前男友的坏女人。白富美住的旅馆是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农家乐,整个画质看上去像中学生DV作品,碰上了忧愁,白富美就脱光了跑到河里去边洗澡边思考,导演借此顺利展示了肉体。整部戏看上去
像胡闹,一位观众看完的感想是:“拍这戏大概几百万吧?大家站在黄河边上把300万人民币换成硬币往河里扔,扔一个小时也比拍这电影有意思。”据“中国电影票房吧”数据,这部电影的票房是2万。有了这些电影的衬托,《富春山居图》还是挺好看的。“跟风、模仿,是国内每个行业的通病,不只是电影。”麦特文化传媒总裁陈砺志说。他发现在《致青春》之后,同类型题材电影项目明显增多乃至泛滥,而因为80后都市情感题材的热门,明年“闺蜜题材”必将大热,跟风者众。但他对大多数赶时髦的电影都不看好:“今年上半年的几部片子都有其特殊属性,例如《致青春》能引发全民怀旧。但跟风者做不到这些,只有市场才能去教训他们——必然血本无归。”另一方面,陈砺志也认为市场环境在变化,以小博大的电影胜算在降低:“平均每周有七八部电影上映,其中一定有大片,这样的市场容量留给小片的机会越来越小。”想成为黑马显然不能只靠跟风乱贴标签。
电影中的三聚氰胺?
喜羊羊走上大银幕,每年春节都能轻松顺利过亿,儿童片再度成为投资热点。喜羊羊给了资方无穷的想象:成本低、受众广、制作不麻烦,甚至情节也不费脑子,不就是狼抓不到羊嘛。儿童片,不管是动画的还是真人的,就此成为低质量电影的重灾区。和皮克斯那些全家观看的高分动画电影不同,国产动画电影几乎都是孩子爱看,家长陪睡玩手机的状态,电影网站上关于此类电影的低分评价都是被迫进电影院的成年人留下的。今年8月上映的《高铁英雄》票房78万,由常州电视台和东京电视台合作出品,购买了1998年著名日本动画片《铁胆火车侠》的版权,但CG效果惨不忍睹,表情僵硬动作缓慢,高铁侠形象简单得像儿童画,剧情则是幼稚的“拯救世界”。带孩子看片的家长认为“直接把98年电影放上银幕也比这个好”。动画片太幼稚,真人儿童片却太不像孩子。主打今年暑期档的儿童电影《小神来了》,山寨《小鬼当家》,讲述三个孩子在家碰到蠢贼的故事,小童星们装腔作势地在家商量捉贼大计,过分地卖弄可爱,完全是“大人臆想的可爱的小孩”,而没有孩子该有的稚气、纯真以及说话的磕磕绊绊。再加上柳岩和邱启明在片中扮演一对情
侣,让电影气氛更加奇怪。暑期档里这部电影仅有65万票房。一部名为《西柏坡2:王二小》的动画片,用动画做了个儿童版的抗日神剧。王二小的故事被重新演绎,他和小女孩枣花一起出抗日奇招,最终牺牲,票房40万。纵然有炮灰,但也有运作得好的儿童片成了票房黑马。《我爱灰太狼2》有喜羊羊系列的噱头,动画当引子,主要是真人演,剧情在大人看来没有逻辑,上线18天收
获票房7251万;《洛克王国2圣龙的心愿》累计票房6556万元;《巴啦啦小魔仙》4702万元,靠的都是已有游戏、电视剧的品牌效应。成年人频频以“弱智”、“低级”来形容国产儿童片,最严重的说辞是“电影中的三聚氰胺”。指导最新一部“小魔仙”系列的导演于人觉得这些意见情有可原:“确实存
在太多剧情简单的作品。”于人很早就从事儿童影片工作,早年国内的工作习惯是“一定要寓教于乐”,以说教姿态拍电影,自然比不上迪士尼的吸引力,但这几年有电视动画的示范,影片又渐渐趋于低幼处理。尤其是用已经形成产业链的品牌做电影,对创作者的限制更多,于人就听说某儿童品牌要拍电影,对导演最多的要求就是展示玩具环节不能少,重复动作以带动儿童消费习惯。
瑞格奇迹副总裁邢芳正从事儿童动画工作,她直言国产儿童片从创作到技术还都很不成熟,“产业整体水准落后”。“从《大闹天宫》到现在创作者的断档,折射出来的是过去二三十年教育的失败:原创力量枯竭,学外国又学不到根基和精髓。”
作者:王英俊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❾ 《囧妈》在电影院上映的话,票房能超过10亿吗
由于肺炎的爆发,导致这个春节变得比较特殊,多数人不敢去走亲访友,而大部分电影院也暂停营业了,春节档几部大片纷纷选择撤档,而其中电影《囧妈》虽然撤档,但却因为字节跳动花了6亿的价钱,买下了《囧妈》的版权,也让这部电影得以在大年初一在网络免费首播,不少人也因此纷纷赞扬徐峥的魄力。
《囧妈》很明显是囧系列最差的一部,不少人是快进看完的,如果该片当初如期在电影院上映的话,面对其他几部贺岁档的夹击,口碑一般的《囧妈》票房很可能会扑街,甚至没办法破10亿,因此很多人认为徐峥把《囧妈》从电影院转移到网络上播放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