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重映在这两年出现的越来越多。重映为了什么。不可否认,因为商业人知道这些电影的重映带来的票房会依旧客观。但对于观众而言,我们愿意为此买单,则是为了缅怀。缅怀人物、缅怀导演或者缅怀那些我们记忆里的日子。当初泰坦尼克号3D版重映的时候我去了。作为当初好莱坞的票房冠军,太多人为之疯狂、为之哭泣。2012年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以此为契机,这部电影又重登影院。在面对小李已经成老李大叔,凯特也不再雍容华贵,面对那句U JUMP, I JUMP!影院的观众依旧忍不住落泪。经典的重映,是对电影的敬畏。(虽然我真的很不能忍,多年之后,广电还是剪掉了那一段)。【暴力街区】算是【暴力街区13】的升级版,重映的目的不言而喻,一来是对吕克贝松这部电影的尊敬,二来就是对保罗·沃克的追念。沃克的逝世引起了全球影迷的嚎啕大哭。必须承认,作为公众人物,作品和私生活都近乎完美。【暴力街区】这部电影中的所有打斗场景,保罗都没有用替身。其实重映的电影有很多。王家卫这两年也选择了这种套路。哥哥已逝多年,王家卫出了一个【东邪西毒·终极版】大概追忆的不止是哥哥一个人吧。电影的上映缅怀的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还有那些将生命献给电影,却逃不过岁月的电影人。梁朝伟、张曼玉、林青霞……都是这样。
❷ 电影院每排有30个座位,老张和老李坐一起,一排有多少种排法
我觉得是(30-1)*2=58,两个人坐在一起,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如果不算顺序的话就是29个位置可以选择,再加上两人可以左右调换位置,所以乘以2,不知对不对,数学很久没接触了
❸ 重返20岁老李扮演者
重返20岁“老李”李大海的扮演者是王德顺。
补充:王德顺,1936年出生于沈阳。24岁做话剧演员。49岁开始研究形体哑剧。2年后,将中国的哑剧第一次带上世界哑剧舞台;57岁创造“活雕塑”,在北京的首演引起轰动,而其“裸体”的表现形式也为这门新生的艺术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❹ 请问下,国产老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影片中,在新华书店,教大李做操的售货员扮演者是谁
小辫子由尤嘉扮演
尤嘉1940年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原籍江苏无锡)。他父亲是个工程师.不主张从事文艺工作,因此.她的姐姐和妹妹们后来都搞了理工或技术。在宜昌读到小学三年级,随家搬到上海。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参加过《破旧的别墅》、《雪女王》等小话剧和歌舞剧《人鱼公主》印《卖火柴的女孩>的演出。1958年,进入上海师范学院体育系学习。在校学习期间,对文艺的兴趣依然不减,经常参加文艺演出。在毕业前夕的文艺汇演中,被邀参加中文系的诗剧《毕业之前》的演出,时逢上影厂为拍新片《枯木逢春》挑选演员,她被选中,并调她到上影厂当演员。
完成了《枯木逢春》的拍摄任务之后,又于一九六二年在影片《大李小李和老李》中饰演了长辫子姑娘,于一九六三年拍摄的《蚕花姑娘》中饰演了陶小萍。
❺ 陈建斌演的老李是哪个电影
《军中乐园》聚焦的是国民党退到台湾10余年后,被强制入伍的年轻阿兵哥进入特约茶室(军中性工作者工作场所)工作后的各种经历。
❻ 老李说这话什么意思,你们怎么评价他说的话
说明你是一个美女,那个吹口哨的男生喜欢你!吹口哨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轻微含一种挑逗的意思,也是暗示你-他喜欢你!你不住想笑是你觉得他不够有勇气:”喜欢一个人就说出来好了!真是一个胆小鬼0
❼ 武功山: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旅行其实没那么浪漫,那些看到的美景也许根本没有意义,那些拍下的照片也许就放在角落了。真正重要的是,旅行能让我们认识自己。在陌生的环境里,能更好地学会怎么和自己相处。旅行很累它也不美丽,但它能让你在逃离和孤独中找到自己。
武功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中西部,山体绵延120余千米,总面积约970平方千米,主峰白鹤峰海拔1918米。国庆前夕跟老李一拍即合决定去爬武功山,凑巧男闺蜜也计划跟同事去武功山,麻溜溜地约好时间。
2016年10月14号晚上9点半,我跟老李背着睡袋搭乘末班公交,从湘湖村去市里的电影院看了一班晚场电影《圆梦巨人》,电影是随便买的,一是因为它最晚,看完后就将近一点了,二是因为它最便宜,果然往往不抱希望的东西,却往往出人意料外的好看。电影结束后背着包步行到火车站,取票,候车,检票,进站,上车,火车是2点的坐票,上车后放置好行李,我趴在座位上就开始睡觉,伴随着后座大叔外放斗地主的声音,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似醒似睡却又不省人事着,而老李,似乎整晚都裹着偶像包袱,被自己美貌和妆容帅到睡不着。从景德镇到萍乡大概6小时,早上八点到萍乡,下了火车,对面就是长途汽车站,乘坐班车到武功山,班车大概20分钟一趟,坐满人就发车,车程80分钟。我跟老李啃了些面包和水果,看好路线,就先买票上山了,跟老李决定全程用脚步丈量。
我们选择从左边路线上山,这条路线相对右边路线更近一点,但也更陡峭一点。途径飙水瀑布、吊马桩到达金顶。一路上,伴随着旁边的水流声,云雾迷蒙,空气里都能掐出水来,目之所及,一片白茫茫的汪洋大海,似乎永远也登不到顶,花草树木隐晦而又梦幻,树叶上的小水滴垂涎欲滴,额头上的汗也垂涎欲滴,大口喘着粗气踩着云雾一路攀爬,一路上被或陌生或眼熟的背影拉近拉远,在能见度不足十米的雾林行走,其实看不到任何风景。跟老李都觉着有些无聊和懈怠,只是背着包一个劲儿的重复着抬脚落脚的机械运动,走走停停,吃吃歇歇,似乎我们最终的目的只有爬山,无关风景,无关春花秋月,爬山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的认知和自我升华的过程,不断地在挑战着自己的耐力和毅力,全身的每一块肌肉和肥肉都在叫嚣着她们的疲惫,但是默默捏了一把肚子上的肉还是继续前行。静下心来感受肩膀的吃力,小腿的酸胀,膝盖的疼痛,以及满背的汗水缓缓流淌。这就是旅行,无论照片拍的有多美,但背后有多狼狈,只有行者才能体会,就如章燕紫的艺术作品《远行》,在止痛贴上绘制了整幅水墨山水,我们看到的是远行的山水,殊不知每一步,都夹杂着疼痛,也夹杂着治愈。因为美好的风景,疼痛背后的思考,就是最好的止痛贴,它能治愈我们的苦涩的心,也能治愈我们受伤的脚步。只是大多数时候,人们只会告诉你云海有多迷人,不会说夜有多冷,只会讲月色有多勾魂,不说膝盖有多疼。那些绝口不提的勇气,只能独自体会。
到达吊马桩后,视线豁然开朗,树越来越少,草越来越多,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连绵不觉的草甸从重峦叠嶂地山坡上蔓延到眼前,十月的草海褪去了它的青涩,草甸上偶尔瞥见几片花花绿绿的帐篷群。云雾像个调皮的小孩,被风吹的一会往东跑,一会往西蹿,他飘到哪里,就给哪里的山裹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若隐若现中窥见远方的山远方的云。刚开始爬的时候,云雾在我们头顶上,一步一步,终于把它们甩在脚底下啦,跟老李找了个空地自拍了好长一会,顺便啃啃我们的干粮,风吹在我们脸上,吹乱了我们的发,也吹走了我们的疲惫,我高兴地翻了好几个跟头。
越往上爬,风景越美,心情越好,风越大,空气越冷,手机也越没信号,男闺蜜一行人坐缆车上来的,应该在我们前面,一直快要登顶了也没打过照面,电话拨不出去,心里想着可能要完美错过了。就在离登顶大概最后50米的时候,听见旁边的小木屋里有人叫我名字,真是太太太太高兴了,然后就再也走不动了。
吃:在木屋歇下来跟男闺蜜一行人拼了个晚饭,可能真的是太冷了,再加上一天唯一的一顿正餐,一份热乎乎的土鸡汤下肚,幸福得快要飞起来,整个人都瞬间暖和了,不过除了鸡汤其他菜都一般难吃,毕竟是山顶,价格还算实惠。
住:我们包了一间大通铺小木屋,木屋虽小,只是几块木板和防雨布搭建起来的,但是相比帐篷,遮风避雨驱寒保暖真是不要管用太多。但是我还是要吐槽一下,400块一间的房子没有厕所也就算了,大晚上一直被人敲门以为我们的木屋是厕所我也是够了。欣慰的是居然有一个两孔的插线板大家可以轮流给手机续个电,虽然没有信号没有网路,但是手机是我唯一的拍照工具。山上湿气实在太重,被子又硬又潮像个冰窖,还好我准备了睡袋。晚上睡觉左手边睡着老李,右手边睡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生,小男生的右手边睡着男闺蜜和另外一汉子,男女混睡除了雷励闭幕式大家喝醉无意识这也算第一回了,半夜睡我旁边的小帅哥因为盖不到被子被冻醒了,我迷迷糊糊中把我的睡袋给了他,忍不住想要夸下自己,一定是他太可爱了。
吃完饭后再出来溜达,天似乎更冷了,大家都裹着毛衣棉衣羽绒服军大衣什么的,天气预报说好的27度呢?老李穿着破洞牛仔裤只好任双腿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了,冻死她个二货。以前老觉得越往山顶爬,人越少,可是武功山是越往山顶越热闹,一路上不知道遇到了多少远道而来的户外背包客驴友,层层叠叠的帐篷沿着山拔地而起,红的绿的黄的蓝的,户外胜地,爱情天堂,果然名不虚传。一边月亮从云海中冉冉升起,一边太阳徐徐落下,整个人感觉都在梦境中行走,眼前的一切,就如带着3D眼镜里才能看到的电影画面。晚上的山顶人群涌动,居然还搞起了篝火晚会。
第二天早上五点多起来看日出,运气不错,正好碰上晴天,云海中的日出很美,然而手机完全拍不出来,只好拍拍自己了。
拍完日出又拍完自己后回木屋收拾行李准备从另一条路线下山。事实证明选择相对平稳的路下山真是明智,左边腿一下坡度大的台阶就开始止不住的颤抖,老人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大抵就是这个理,反正一路赖着登山杖总算是下来了。下山后直接从武功山乘车去萍乡火车站(最晚一班回萍乡火车站的汽车大概是下午五点半),然后在火车站周边吃了顿饭,坐下午五点的火车回景德镇。到达景德镇的时候将近十二点,打车回学校。
行程结束。
附上两个人的全程花费,因为钱是一起出的,所以这是两个人的开支,一个人最后再平摊除以2。
逛超市:91.4元
电影票:35.8元
学校到火车站公交车费:2元
买水、买面包、买水果:15元
景德镇-萍乡火车票:145元(景德镇到萍乡,坐票75/人,用支付宝买票有优惠了5块钱)
萍乡火车站到武功山汽车票:46元
武功山门票:100元(门票70/人,学生票50/人。索道上山65/人,下山55/人,我们全程徒步)
住宿:100元(小木屋400元一间,八个人平摊每人50元)
吃饭:100元(吃饭正好500元,十人平摊每人50元)
下山后买橘子和辣条:12元
武功山到萍乡火车站汽车票:46元
萍乡-景德镇火车票:147元
火车站打车回宿舍:45元
合计:885.2元
平均每人:442.6元
❽ 只要眼睛都,《亮剑》也能被发现有穿帮,《亮剑》都有哪些搞笑穿帮镜头呢
之前好像听说里面有一个镜头出现了摩托车,那个年代还没有摩托车吧。
❾ 电影《不速来客》拍得如何看完你有什么感受
《不速来客》首先由“窃贼老李”的视角引入,老李进入一层破烂的居民楼中行窃,不料却目睹了一场命案,更没料到这庄案件背后还有更大的案件。除此以外,所有走进这间屋子的人,原来早就有着各种牵连…
将所有的人安排在一个空间,通过各自的叙述回溯真相,这样的故事设计很容易让人想到《罗生门》 不过与那部影史经典不同的是,《不速来客》有两个创新。
第一,本片严格遵守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即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第二,本片在注重对人性的拷问的同时,还将重心放到了喜剧效果的呈现,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无论是从演员的选择(范伟老师和演员梁超的加入),或是情节的设计上来说,这部电影更接近反转喜剧。
❿ 不速来客解析
不速来客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狭窄逼仄、毫不起眼的“破房子”里,可是就在这方寸之间,便上演了一出“江湖”。
电影里反复出现的一个镜头也极具象征意味——从高处俯瞰着筒子楼,一个又一个闯入者卑微似蚂蚁,被一环又一环地困着,无处逃脱。这似乎也印证了这“江湖”的危险性便在于,身不由己。
马明亮到底是谁,不仅关乎着事实,更是一个哲学问题。纵观整部电影,“身份”的错认推动着戏剧性的产生以及“笑”的衍生。马明亮一开始是外卖员,后来又成为了莉莉的“情人”,为了配合老李还表演了“窃贼”,甚至还颇为“牵强”地成为了穷凶恶极之徒张耀忠的“小舅子”。
就当我已经“确信”马明亮已经成为了老李的“知心人”时,马明亮又用他的残酷告诉我,我不知道他是谁。
在一层又一层“身份”的重叠之下,马明亮的悲剧昭然若揭——他的悲剧,来源于他的自我迷失。在整个故事里,与马明亮形成镜像对照的,便是老李。
如果从表层来看,马明亮和老李误入歧途的原因一般无二,都是为了自己在意的人,前者是为了爱人,后者是为了孩子。巧合的是,两人走入的歧途也是同一条——他们都进入到了这个房间。但是,结局不同。
既然悲剧的根源在于自我迷失,那么,如果想要避免坠入深渊,唯一的途径便是重新找到自我。马明亮之所以最后彻底堕落,就在于他在挣扎的过程里没有能够去回答“我是谁”,而老李却完成了自我救赎,完成了对于自我身份的确定。显然,如果想让老李实现这个转变,电影里必须为老李提供一个“必需场面”。
迷茫因为救亲情起,必然也要因救亲情结束——电影里的必需场面就是张耀忠所从事的“交易”被揭露。从剧情设置而言,这是整个故事最大的一个“谜团”,几乎之前所有的反转都是在为此做铺垫;从角色出发,正是这个场景触动了老李,唤醒了老李内心深处的悲悯与人性。
老李不是从最初就是一位英雄,但是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位父亲。当他拼尽全力守护着被绑架劫持的孩子们的时候,他就是一位父亲。值得注意的是,电影里还有另外一位父亲——阎正,也是因为“救孩子”而选择冒着风险深入虎穴。
从这个角度出发,阎正与老李也形成了镜像的对照。而且,阎正也在这个过程里暂时以另一个“身份”出现。
所有的谜底都浮出水面之后,沉默的江湖只剩下已经彻底迷失自我的马明亮在推着冰,以困兽的模样做着最后的徒劳。他以为他编织的谎言可以“助”他一臂之力、插翅逃脱,却不知从他走错了第一步以后,便已经是穷途末路。
每个人都无法预料自己生活里的下一刻是否会出现不速来客,每个人也都可能无意间成为他人生活里的不速来客。但是相对于与“他者”的互动,更重要的还是如何“认识你自己”的问题。只有时刻记住“我是谁”,才能保证不让自己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不速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