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什么是面积评课稿
1、使学生认识=、〉、〈 ,会读这些符号。能理解其含义,并会说出比较的过程。
2、初识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根据“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大于号小于号表示比较的结果。
由于一年级孩子刚入学不久,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我们训练孩子的重点就是听老师指令行事,能坐、会听,会说,按要求发言。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1Dm87hxMJks1V7t898MwHA
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认识 平 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整节课中,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 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一、本课成功之处:
1、重视创设情景,提高了教学质效。
在本节课中,孙老师从“动物运动会”入手,创设问题情境。首先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一周,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周长。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课的开始老师利用情境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的眼球,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很好地基础。接下来,为了帮助学生记住“物体边线一周的长度是这个物体的周长”,赵老师又设计了老鼠跑步比赛的情境,问:这些队员跑得是不是跑道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它们跑得不是跑道周长,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地印象。这一教学情境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接下来,老师创设了实践活动的情境,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这些情境地创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了教学质效。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第一个教学环节是通过观察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比赛,让学生直观感知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是这片树叶的周长;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第三个环节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第四个环节测量周长活动,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学生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3、做到了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发现,提高了教学质效。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赵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如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学生很快想到要先量出图形边线的长度,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要求出这个圆的周长怎么办?讨论得出两种情况:1、用软尺来测量。2、用圆沿着直尺滚一圈。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一定会用到今天所学到的方法来解决,因为今天的发现印象深刻。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学中老师的语言不够规范。如:给周长定义时说成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再如:老鼠跑得是不是周长?应该问老鼠跑得是不是跑道的周长?
2、学生在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时,老师不停地提要求,这样影响了学生的操作,其实能认真听老师讲要求的学生也不多。如果老师在学生操作前把活动的要求讲清楚,效果会更好。
3、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
㈢ 四年级有新北师大上册数学有多少名观众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估计大数的策略和方法,能借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发展数感。 2、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思路与具体方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思路与具体方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知 1、同学们到过体育场看球吗? 2、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多少名观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要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你有什么办法? (1)先数一排大约有几名观众,再数有几排,用乘法算一算。 (2)可以先估出一个看台大约有多少名观众,再…… 2、同学们看看屏幕上的这个看台,大约有多少名观众?
㈣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有多重评课稿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有多重》。
一、说教材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认识,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用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物体的质量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数学思维。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3、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 ,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4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秤,了解盘秤的使用方法,为下面千克和克的教学打好基础。
第二步:认识千克。首先通过称两袋盐的质量让学生认识1千克。然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通过猜一猜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重的活动感知物体的质量与大小无关。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三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这一练习不仅是对新知的巩固,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
㈤ 三年级下册《电影院》的教案怎么样写
《电影院》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2.重视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算一算”“趣味练习”等系列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在学生交流算法的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在探索估算与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产生交流的渴望;在交流各自估算策略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提倡算法多样化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的教学既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属于镇级小学,与本镇其他小学相比,教学设施较为先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比较重视对学生的教育。课改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三年的课改实验,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处理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
〖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同学们看过电影吗?喜欢看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
(课件出示电影院)
(一)创设情境
师: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有500人去看电影;还知道笑笑说,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
师:同学们想一想,笑笑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影院有21排,每排有26个座位。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500人看电影,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生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棒!请大家解决第一个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
(二)引导探究
1.估一估
师:电影院的座位够吗?你们是怎样估算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学生组内讨论时,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各种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再组织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生1:20×25=500。 假如是20排,每排25个座位,能坐500人;那么有21排,每排26个座位,能坐的人数大于500,所以够。
生2:20×26=520。假如20排,每排26个座位,能坐520人,520大于500,所以够。
生3:21×25 =525。因为20排,每排25个座位,就能坐500人,再加上一排25人是525人,525大于500,所以够。
师:通过交流,我们又学到了许多估算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2.算一算
师: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请同学们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
(2)组内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交流的具体情况,并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掌握其中一种算法就可以了。)
(3)小组长汇报,教师讲评。
师小结:请大家观察以上几种算法,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特别是用竖式计算时,同学们要注意进位的算法。
3.趣味练习
师:我为同学们准备了几道题,想看一看大家的计算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又有新的提高。
(1)试一试
24×28 5×36 35×43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教师重点指出:5×36除了用口算方法以外,还可以交换乘数的位置后用竖式计算。)
(2)抢算(教师读算式,学生抢答。)
6×30 16×70 30×12 7×90
60×7 25×60 35×20 50×12
(3)教材32页第3,4题(渗透思想教育)
师:第3题,你能独立完成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时,注意学生对问题的语言表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国家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最近北京市用水管理部门明确指出规范市民的用水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节约用水。那么,大家想一想,要节约每一滴水,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做?
生1:洗完手立即把水龙头关掉。
生2:看到有浪费水的现象及时劝阻,并讲明原因。
(4)算一算
38×12 32×16 61×34 38×25
56×24 37×18 42×28 18×23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A.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长组织在组内核对,并作好记录。
B.小组长汇报组员的完成情况。
C.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针对共性问题,组织集体讲评。
〖教学反思〗
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贯穿整堂课的始终,特别是对个别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应该及时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使学生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品尝成功的快乐。
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存零用钱评课稿
在整个教学中,时间安排较适中,教学目标很明确。我在教学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在课堂上会分析有关连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独立解决现实的问题。知识点比较全面,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学生也能学以智用。
在教学环节中,采用多种汇报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学生自己讲解每个算式的意义,记忆非常深刻。从而观察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进一步对比两种思路的异同点,学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也是比较流畅的,教学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亲近学生。能够看出,学生对所学的解决问题掌握的比较好,并能够通过用自己的话解释题中的内容。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实际应用问题。
在本节课教学方式中,采用了同学之间交流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自己能够及时的解开疑问,从而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算式,提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