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期的很多香港电影,为什么是说普通话的
(1)香港电影有些是台湾取景的投资的,所以演员有些是台湾的,就会有说普通话的
(2)香港是多移民的,新移民的人中说普通话的多,他们当时去当演员时还不会说粤语。
(3)当时电影要出口到台湾等华人地区去,只是粤语的话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配音是必要的
题外话:据说台湾有一个老板为了让他的母亲看得懂周星驰的电影,还特地为她配了个闽南语版
香港的电影院一般用广东话或英语配音,字幕用繁体中文
3. 香港电影院的电影是普通话么
目前香港电影院上映的影片中,98%是外国片(主要是好莱坞片),一般是外语原音,配中文字幕;其中若有面向小朋友的动画影片,则会采用粤语配音。
剩下2%是港产片和国产片,也是原音(港产片粤语,国产片普通话),均有中文字幕。
4. 香港电影有粤语和普通话的,那他们读2遍对白吗
不是.会另外配音,或是自己配,或是别人配
周的电影是有一个专属配音员帮他配的
5. 香港电影中粤语是原声还是普通话是原声
这取决于电影和放映地方,如果纯港产片,在香港放映的话,肯定就是粤语原声,如果在大陆放映话,就是全期配的。如果是合拍片,在香港放映的话,香港演员说的是原声,大陆演员是后期配音粤语,在大陆放映的话就调转,香港演员配国语,大陆演员原声。
对我而言,无论是哪个后期配音,都有损电影的现场感,会出戏。支持原声,说普通话的说普通话,说粤语的就说粤语,不要后期配音了,好难听。
香港电影,如果是面对香港市场为主,以粤语语境写的剧本,那我会认为是粤语是原声。我的感觉是配音再好,也比不过原声。
就拿今年贺岁片人潮汹涌来说。这不是香港电影,但是因为有刘华,我忽略了,在广州看的,进场发现居然是粤语的。刘华是原声,其他都是配音。
太尴尬了。所有人的粤语都是标准的。但是你会听得出那些普通话的语境,那些普通话的梗,给生硬的配了广州话。干嘛,干嘛,广州播放不提示就直接给了粤语,是广州人不配听原声吗。电影明明好看的,我却出戏。
另一部哪吒重生,我朋友圈大赞粤语版,但我没有信心了。直到上了优酷才看的。这部配的广州话就好多了。语境没有那么生硬。
以前进电影院,如果主角是香港的,那我们自然而然会想看粤语版的。现在不一定了。
6. 港台电影为什么说的是普通话
台湾本来就说普通话,人家叫国语,所以台湾电影说普通话很正常。
香港电影原来基本都说粤语,你所看到的普通话是后来配音的,比如说周星驰的电影。香港现在拍的电影说普通话是因为回归了,大家都开始学普通话,毕竟是国语吗!
明星都是专用配音人,有一次周星驰的配音人亮相吴宗宪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节目,我还见到了真人。要是他不干了,估计就得找和这个声音比较像的人来代替了。
7. 早期港产片为何演员说普通话
在50/60/70年代,香港电影是有国语片/粤语片之分的,也就是说国语片就是只说国语(普通话)版不发行粤语版,粤语片就是只说粤语版不发行国语(普通话)版.
拍国语片的电影厂大多是在1949年后从北方迁到香港的,演员也大多是南下香港的非广东籍的演员,广东籍演员如果要拍国语片的话是要先学国语(普通话)的.
在50/60年代,香港国语片数量比不上粤语片,但制作质量明显高于粤语片,所以那个时期香港国语片占据了主流地位,粗制滥造的粤语片在60年代末几乎近于绝迹,但到70年代中期,粤语片重新兴起,而国语片反而走向了没落,到80年代后,香港已经再无国语片/粤语片之分了,而是一部电影分为国语/粤语两个配音版,粤语版供应香港本地或粤语地区,而国语供应给非粤语地区放映.
一些从国语片时代过来的演员,如去世了的鲍方/陈鸿烈,还在的岳华等人,如果留意的话,能听出他们所说的粤语并不纯正,可听出明显的口音,而广东籍的曾江,因为拍国语片的缘故,学了一口不错的"国语.
顺带说一下,在50/60年代,香港歌坛也是"国语时代曲"的时代,那时的粤语歌曲只有一些戏曲小调,完全不成气候,直到70年代中期,现代粤语流行曲才开始兴起,到70年代后期以后取代"国语时代曲"成为香港流行曲的主流.
8. 关于七十年代香港电影说普通话
最早的香港电影就是说普通话的,后来逐渐流行广东话的,现在都是用配音解决,楼主可以看一下第十放映室里面介绍的香港电影专辑,里面有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