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罗布泊或者是戈壁的电影…谁知道呀
[提要] 神秘莫测的“大耳朵”罗布泊,引人遐想的雅丹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碱滩,稀缺匮乏的钾盐资源,由罕见、奇特、充满探险与猎奇等西部元素共同构成,讲述罗布泊钾盐探寻史的工业题材电影《罗布泊》,明年5月将与观众见面。影片《罗布泊》由拍摄《杨善洲》的天山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董玲执导,剧本初稿由资深编剧黄世英完成。新华网乌鲁木齐11月22日电(记者 贺占军)神秘莫测的“大耳朵”罗布泊,引人遐想的雅丹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碱滩,稀缺匮乏的钾盐资源,由罕见、奇特、充满探险与猎奇等西部元素共同构成,讲述罗布泊钾盐探寻史的工业题材电影《罗布泊》,明年5月将与观众见面。
记者从《罗布泊》封镜暨主创人员媒体见面会上获悉,这部影片以罗布泊钾盐开发为历史背景,故事讲述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送给周总理一张罗布泊的地球卫星照片,此时中国人才知道罗布泊已经干涸。这成为中国地质人心头挥不去的耻辱。经过半年准备,一只由8人组成的科考队挺进罗布泊,地质人要以实际行动缅怀周总理,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目标是寻找理论上存在的钾盐……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张毅刚说,《罗布泊》投资1200余万元,演职人员120余人,是天山电影制片厂投资最大、演职员阵容最强的一部电影,也是天山电影制片厂第一次采用胶片双机拍摄完成,影片无论是在视觉张力、音效混响及音乐呈现等方面都有大胆开掘和延展 影片《罗布泊》由拍摄《杨善洲》的天山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董玲执导,剧本初稿由资深编剧黄世英完成。王洛勇、杨圣文、艾尼瓦尔・阿不拉伊提等多民族演员倾情出演。
《飞越绝境》
西安电影制片厂1991年摄制
编剧:孙毅安
导演:史晨风
主要演员:师小红、马迎春、伊欣欣
⑵ 生死罗布泊电影故事的 原型
无原型。
《生死罗布泊》是由国土资源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出品的剧情片,由董玲执导,王洛勇、杨圣文、艾尼瓦尔·阿不拉伊提主演。
该片讲述8位地质队员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与考验,为了造福中国人民而深入罗布泊腹地进行钾盐调查的故事。该片于2012年5月22日在中国上映。
影片评价:
该片拍摄手法独特,将“大耳朵”罗布泊、神奇的雅丹地貌、浩瀚的沙漠等独特的风景与几代地质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奉献和牺牲的崇高精神结合起来,独特的视角、42天的实地拍摄、大量的航拍方式、民族特色浓郁的音乐等元素,使该片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
该片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深刻挖掘了自身与形象不可分离的思想深度和丰富性,使得该片具有了崇高的情怀和境界,是一部表达了时代精神的电影。它主题鲜明、人物塑造非常有质感,独具艺术魅力,显示出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与导演的人文精神和境界不无关系。这对主流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
⑶ 哪里有《生死罗布泊》电影高清下载地址
这个电影 2012年5月22日,也就是今天才公映啊。。。。要是着急就去电影院看吧
我还看过一个讲关于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的纪录片《寻找彭加木》
你要感兴趣可以去网络搜下看看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汉族。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因科学考察中缺水, 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对他的失踪,全国曾风传过各种说法和猜测。多年来,官方和民间曾多次发起寻找,均一无所获。
⑷ 电影巜生死罗布泊》中郑建国的原身是谁
彭加木(1925年~1980年),原名彭加睦,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后进入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
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
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失踪,之后一直未找到他的遗体。对于他的失踪,在全国曾风传过各种说法猜测。多年来,官方和民间曾多次发起寻找,均一无所获。
⑸ 罗布泊之咒季风是男的还是女的
《罗布泊之咒》
是一部惊悚悬疑小说,
著作者周德东。
季风是女的,
她是周老大的助理。
⑹ 哪个大哥大姐知道有关于讲罗布泊的电影么小弟谢谢了~
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部的罗布泊,它是一块吸引着中外史地学者的充满着神秘感,着迷一般的土地。
罗布泊又名罗布淖尔,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称之为“幼泽”。 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一世纪时的《汉书》描述它“广褒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
清代,阿弥达深入湖区考察,撰写《河源纪略》卷九中载:“罗布淖尔为西域巨泽,在西域近东偏北,合受偏西众山水,共六七支,绵地五千,经流四千五百里,其余沙啧限隔,潜伏不见者不算。以山势撰之,回环纡折无不趋归淖尔,淖尔东西二面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缩……”
地理学家徐松在《西域水道记》的插图中标明塔里木河汇注孔雀河下泄罗布泊。
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俄国探险家H·M·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美国人哥丁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和法国人邦瓦洛等,都考察过罗布泊,并留下精彩的描写。
1930-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黄文弼,陈崇器,赴罗布泊实地考察,还实测了地图。建国后,1959年,1980-1981年中国科学院组织过规模的罗布泊考察,其间80年5-7月彭加木同志为寻找水源,在库木库都克地区遇难。
这里,曾经是一个人口众多,颇具规模的古代楼兰王国。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上书:“楼兰,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它成为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南支的咽喉门户。 楼兰故城西约七十公里的古墓地 曾几何时,繁华兴盛的楼兰,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盛极一时的丝路南道,黄沙满途,行旅裹足;烟波浩淼的罗布泊,也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泽。
如今,从卫星像片上反映出来的罗布泊是一圈一圈的盐壳组成的荒漠!
是活生生的湖泊消亡的实例,警告人们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带进行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
⑺ 《生死罗布泊》观后感
有牺牲,有希望,有重生
—— 《生死罗布泊》观后感
“神秘的罗布泊,美丽的罗布泊......”影片一直插叙这首歌,震撼的音效把我带入了那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无人烟的大漠。我从来没有去过新疆,也没有见过大漠,但我内心却很向往,我一直向往那些环境恶劣的地方,希望了解自己的生存能力和承受能力,更喜欢那种绝望后的重生之感。有幸因为好友的推荐,看了这部叫《生死罗布泊》的电影,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更让我了解到了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的艰辛。
电影讲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一只由八人组成的地质分队在科技水平还是相当落后的情况下深入罗布泊的腹地罗中以及罗北寻找钾盐的故事。影片开始,一行八人,三辆车行驶在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沙漠上,漫天滚滚的黄沙和地下的车印形成了独特的风景,让人多少有了大漠孤烟直的沧桑和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但是我们的地质队员为了给国家找到钾盐,为了向外国人证明我国不是一个资源贫瘠的国家,责无旁贷的进入了死亡之海——罗布泊。
影片有很多很多的地方让我感动:为了找矿,地质队员睡在露天的沙漠中,风餐露宿,沙漠天空的星星格外亮,伴随着他们进入梦乡,而这恰恰是暴风雨前的平静,沙漠中的气眼是导致大地塌陷的祸根,这就好像沼泽,瞬时夺走一名队员的生命,第二次气眼的发生,使行驶的汽车瞬间消失;
经过了重重生死考验,这只地质小分队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罗中,而原本八人的分队也变成了五人,但这并不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按郑工所说,罗中是孔雀河,塔里木河,车尔臣河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每年都有数百万吨的钾元素在罗中沉降,然而郑工却忽视了一个在当时地质勘查当中还不占主流的高山沉降理论,看似海拔最低处并不在罗中而在罗北,这样一耽搁,原本就不足的补给越发的紧张,这是一个不得不做出生死选择的时刻了,最终决定由阿队长,郑工和冷工继续深入罗北,在那里,他们终于找到了此行的目标——卤水,看到这里,我也不禁为他们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兴奋,然而危险并没有因此而结束,戈壁滩上忽然刮起的沙尘暴让深入罗北找钾盐的三个人失去了方向,找不到车子,只好步行回营地,阿队长为了能继续寻找钾盐甚至瞒报牺牲人数,郑工为了找到钾盐执意前行,为了将卤水带出沙漠,在汽车不能行使的情况下,五个人分开步行,记得郑工对他妻子说的一句话:为了钾盐,我们必须分开行走,为了孩子,我和你必须分开走。那是让人多么心酸的一句话啊,多么别无选择的一句话啊。谁不想和自己最亲的人一起走啊 。
郑工大一早悄悄一个人走了,因为有五个人,所以必须有一个人要单独走,郑工是怕剩下的人落了单,才悄悄走了。而阿队长为了寻找郑工,追了去,那高大的身影就这样消失在大漠中......
影片的最后,只有三人活了下来,四人死亡,一人失踪。如今耸立在罗布泊腹地的大型钾盐冶炼工厂,正是我们这些伟大的地质工作者用生命换来的。郑工的妻子冷工站在丈夫的墓碑前说:“一辈子,我们就做了一件事,就是为国家发现的钾盐。”
是啊,地质工作者为了投身在地质事业中,他们牺牲了爱情,牺牲了家庭,甚至将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大地。正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科学的发展,进步。他们更是用生命书写了地质队员无私奉献的丰碑。致敬!
这是朋友写的,自己做了点修改,看你是否满意。
⑻ 罗布泊之谜
罗布泊之谜 大耳朵之谜
1972年7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上,罗布泊竟酷似人的一只耳朵,不但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对于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50年代后期来自天山南坡的洪水冲击而成。洪水流进湖盆时,穿经沙漠,挟裹着大量泥沙,冲击、溶蚀着原来的干湖盆,并按水流前进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环状条带。正因为干涸湖床的微妙的地貌变化,影响了局部组成成分的变化,这就势必影响干涸湖床的光谱特征,从而形成“大耳朵”。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已,也许对于罗布泊的争论永远都不会结束。
诡异之谜
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纱。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古往今来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荡,枯骨到处皆是。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时,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找水晶矿,一去不返。两年后,人们在一陡坡下发现3具卧干尸。汽车距离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出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原因是由于偏离原定轨迹15多公里,找不到水源,最终干渴而死。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头部朝着上海的方向。
由于罗布泊深藏在沙漠深处,人们要想靠近它十分困难。而仅有的几次成功的现场考察,却在理论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早在19 世纪下半叶,就有学者来到
罗布泊进行了考察。他见到的湖泊芦苇丛生、鸟类聚居,是一大片富有生机的淡水湖;可这个湖泊与中国地理记载的罗布泊有南北一个纬度的差别。所以有人认为他见到的可能根本不是罗布泊,真正的罗布泊早已经干涸。也有人据此提出了惊人的想法:由于汇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携带大量泥沙,造成了河床的淤塞,填高了湖底,于是罗布泊便自行改道,游移到了别的地方。这正是那个学者发现的湖泊。
⑼ 世界上的未解之谜
一、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
1912年4月12日是个悲惨的日子——这一天,英国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驶往北美洲的处女航行中不幸沉没。这次沉船事件致使1 523人葬身鱼腹,是人类航海史上最大的灾难,震惊世界。这么多年来,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人们探索的焦点。
1985年,人们在纽芬兰附近海域发现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残骸。紧接着,探索者们利用各种先进技术,甚至潜入冰冷黑暗的深海,企图揭示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然而,潜入水中的人只能看到泰坦尼克号的外观,却无法探查由于冰山撞击造成的“创伤”,因为轮船的裂缝已被厚厚的泥沙深深掩埋起来了。这个状况一直到1996年才得以改变。该年8月,一支由几个国家潜水专家、造船专家及海洋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深入实地进行了探测。不探则已,一探惊人。一个全新的说法打破了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广为人们所接受的剧情。在这部电影里,这艘近275米的豪华客轮,被迎面漂来的冰山撞开了约92米长的裂缝后,船舱进水,很快沉没在纽芬兰附近海域。然而这次探测的结果表明,泰坦尼克号并不是被迎面漂来的大冰山撞开一个大裂口而沉没的。他们的声波探测仪找到了船的“伤口”。“伤口”并不是92米那么长,而是有6处小“伤口”,总的损坏面积仅有3.7米—4米。研究人员为了增强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利用那些数据在计算机上模拟了灾难发生的过程,结论是肯定的:当时进水的6个舱室并不是平均进水的,有的进水量大,有的进水量小,这说明撞开的洞口有大有小。其实,在当时该船的设计师爱德华·威尔丁已经提出了这个情况,可是这个非常重要的证言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因为当时的人们很难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一艘如此精良的巨轮只撞了6个小洞就沉没了!
该船的“受伤”与船体钢板也有很大关系。1992年,俄罗斯科学家约瑟夫麦克尼斯博士在文章中写道:“敲击声很脆的船体钢板,或许使人感到它可以在撞击下被分解成一块块,——实际上是从船的侧面被打开的口子。”美国科学家对船体钢板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上面的看法,当时的钢板有许多降低钢板硬度的硫磺夹杂物,这是船体钢板非常脆的原因。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冰山撞击可能并不是致命原因;冰山撞击来得太突然,加上轮船的速度稍快,再加上钢板较脆,是这一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
一切听上去都是那么有理有据,然而和所有未明真相的事件一样,泰坦尼克号之谜也远远未曾结束。2004年,一个耸人听闻的言论跳到全世界公众的面前,吸引了所有关心和不关心泰坦尼克号事件的人们的注意力:英国的罗宾·加迪诺和安德鲁·牛顿在接受英国电视台采访时,披露了泰坦尼克号沉船阴谋论——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中遇难的1 523名乘客和船员并不是死于天灾,而是人祸!他们称,在泰坦尼克号开始它的处女航的6个月前,即1911年9月11日,泰坦尼克号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在离开南安普顿出海试航时,船舷被严重撞毁,勉强回航并停靠到了贝尔法斯特港。不幸的是,保险公司以碰撞事件的责任方是奥林匹克号为由拒绝赔偿,而奥林匹克号的修理费用异常昂贵,当时的白星轮船公司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更糟糕的是,如果6个月后泰坦尼克号不能按时起航,那么白星轮船公司将面临破产。于是白星轮船公司决定把已经损坏的奥林匹克号伪装成泰坦尼克号,并安排了那场海难来骗取一笔巨额的保险金。原先白星轮船公司安排了一艘加利福尼亚号停靠在大西洋的冰山出没区,准备在事故发生时及时救上泰坦尼克号上的所有人。导致灾难成为事实的最关键处是,加利福尼亚号竟然搞错了泰坦尼克号的位置和求救信号,没有及时赶到沉船地点进行抢救。加迪诺、牛顿和其他阴谋论者都认为白星轮船公司的主人——美国超级富翁JP.摩根是这起保险诈骗阴谋的幕后策划者。
言之凿凿,石破天惊。但是许多英国人对阴谋论嗤之以鼻,其中包括“英国泰坦尼克协会”的专家。“英国泰坦尼克协会”发言人斯蒂夫·里格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毫不怀疑,躺在北大西洋海底的船只正是泰坦尼克号。”
但是,“船只保险诈骗阴谋”论者指出一件件异常情况来证实他们的说法。第一,泰坦尼克号曾经突然改变航线,可能是为了与加利福尼亚号进行会合;第二,遭遇冰山后,有人看见大副默多克跑到高高的船桥上去,可能是为了寻找加利福尼亚号的踪迹;第三,后来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船员船舱里竟然没有一个双筒望远镜,这意味着监望员很难及时发现冰山;第四,白星轮船公司的总裁JP.摩根本来也计划乘坐泰坦尼克号,但在起航前两天,他以身体不适为由取消了旅行,可是轮船沉没后两天,有人发现他正和法国情妇幽会,与他一起取消行程的有55人,这些取消行程的人应该都是知晓内幕者;第五,在临时把奥林匹克号伪装成泰坦尼克号的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有人发现沉船上的一些救生艇像筛子一样漏水;第六,也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一点,从泰坦尼克号遗骸处打捞上来的3 600多件物品中,竟然没有一样东西上面刻着泰坦尼克的标记;第七,当时出现在大西洋上的加利福尼亚号除了工作人员和 3 000件羊毛衫和毯子外,没有搭载一名乘客的事实让人不解。
二、尼斯湖水怪之谜
尼斯湖水怪,是地球上最神秘也最吸引人的谜之一。
尼斯湖位于英国苏格兰高原北部的大峡谷中,湖长39公里,宽2.4公里。面积并不大,却深。平均深度达200米,最深处有293米。该湖终年不冻,两岸陡峭,树林茂密。湖北端有河流与北海相通。
关于水怪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公元565年,爱尔兰传教士圣哥伦伯和他的仆人在湖中游泳,水怪突然向仆人袭来,多亏教士及时相救,仆人才游回岸上,保住性命,自此以后,十多个世纪里,有关水怪出现的消息多达一万多宗。但当时的们对此并不想念,认为不过是古代的传说或无稽之谈。
直到1934年4月,伦敦医生威尔逊途经尼斯湖,正好发现水怪在湖中游动。威尔逊连忙用相机拍下了水怪的照片,照片虽不十分清晰,但还是明确的显出了水怪的特征:长长的脖子和扁小的头部,看上去完全不像任何一种的水生动物,而很像早七千多万年前灭绝的巨大爬行动物枣蛇颈龙。
蛇颈龙,是生活在一亿多年前到七千多万年前的一种巨大的水生爬行动物,也是恐龙的远亲。它有一个细长的脖子、椭圆形的身体和长长的尾巴,嘴里长着利齿,以鱼类为食,是中生代海上的霸王。如果尼斯湖水怪真是蛇的话,那它无疑是极为珍贵的残存下来的史前动物,这一发现也将在动物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这张照片刊出后,很快就引起了举世轰动,伴随着二十世纪的“恐龙热”,人们开始把水怪与蛇颈龙可能仍然生存着联系起来,对此给予极大关注。1960年4月二3日,英国航空工程师丁斯德在尼斯湖拍了五十多英尺的影片,影片虽较粗糙,但放映时仍可明显地个黑色长颈的巨形生物游过尼斯湖。有些原来对此持否定态度的科学家,看了影片后改变了看法。皇家空军联合空中侦察情报中心分析了丁斯德的影片,结论是“那东西大概是生物。”
进入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开始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大举搜索水怪。1972年8月,美国波士顿应用一些利用水下摄影机和声纳仪,在尼斯湖中拍下了一些照片,其中一幅显示有一个两米长的菱形鳍状肢,附在附加一巨大的生物体上。同时,声纳仪也寻得了巨大物体在湖中移动的情况。
1975年6月,该院再派考察队到尼斯湖,拍下了更多的照片。其中有两幅特别令人感兴趣:一幅显示有一个长着长脖子的巨大身躯,还可以显示该物体的两个粗短的鳍状肢。从照片上估计,该生物长6.5米,其中头额长2.7米,确实像一只蛇颈龙。 另一幅照片拍到了水怪的头部,经过电脑放大,可以看到水怪头上短短的触角和张大的嘴。诮用结论是“尼斯湖中确有一种大型的未知水生动物。”
1972年和1975年的发现曾轰动一时,使人感到揭开水怪之谜或者说捕获活的蛇颈龙已迫在眉睫了。此后英、美联合组织了大型考察队,派24艘考察船排成一字长蛇阵,在尼斯湖上拉网式地驶过,企图将水怪一举捕获。但遗憾的是,除了又录下一些声纳资料之外,一无所获。
由于追捕水怪的失败,持否定的观点又流行起来。一位退休的电子工程师在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撰文称:尼斯湖水怪并不是动物,而是古代的松树。他说,一万多年前,尼斯湖附近长着许多松树。冰期结束时“湖水上涨,许多松树沉入湖底。由于水的压力,使树干内的树脂排到表面,而由此产生的气体排不出来。于是这些松树有时就会浮上水面,但在水面上释放出一些气体后又会沉入水底。这在远处的人看来,就像是水怪的头颈和身体。”
但这种观点无法使那些声称亲眼目睹了水怪的人们信服。而且在七十年代后期,又有人几次拍下了水怪的照片。
那么,为什么人们至今还不能捕获水怪呢?
这要从尼斯特殊的地质构造谈起。原来尼斯湖水中含有大量泥炭,这使湖水非常混 浊,水中能见底不足三、四尺。而且湖底地形复杂,到处是曲折如迷宫般的深谷沟壑。即使是体形巨大的水生动物也很容易静静地其间,避过电子仪器的侦察。湖中鱼类繁多,水怪不必外出觅食,而该湖又与海相通,水怪出入方便,因此,想要捕获水怪,谈何容易。
但只要没有真正找到水怪,这个谜就没有揭开。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水怪是否存在的不休,谁也不能妄下结论。对此,英国作家齐斯特说道:“许多嫌疑犯的犯罪证据,比尼斯湖水怪存在的证据还少,也就绞死了。”这倒不失为古今对水怪之谜的一个幽默而又巧妙的评价。
三、肯尼迪之死谜团
自1865年林肯总统被人暗杀以来,美国总统不断遭人暗算,他们头上的权力光环几乎成了一些“狂人”眼中的靶标。然而,肯尼迪枪击案的背景却显得格外扑朔迷离。美国公众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凶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竟在联邦特工的眼皮底下,当着摄影记者的面被人一枪“灭口”,而开枪杀人的杰克·鲁比不久之后又神秘死去。
围绕这一案件,美国舆论提出了各种假设。有人认为,这是一起美国中情局和军界中“鹰派”共同策划的政变阴谋;另一些人认为暗杀行动是“黑手党”所为。更有甚者,还有人将肯尼迪的死与玛丽莲·梦露的自杀搅到了一起。为了查明案件真相,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负责调查这一案件的始末。但是,调查委员会经过数年调查却最后认定,枪击肯尼迪是奥斯瓦尔德的个人行为,没有任何更深的政治背景。
结论一经公布,舆论哗然。一些民间机构发誓一定要把案件查个水落石出,但时至今日这一案件仍然是“公说婆也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当事人已经先后去世,而剩下的也已近垂暮之年,看来他们要把谜底带入坟墓。
达拉斯街头的枪声,也许将成为美国政治史上一个永远的谜。
事件经过:1963年11月22日上午,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夫妇抵达得克萨斯州府达拉斯市,并同乘一辆敞篷轿车前往市区。兴致颇高的肯尼迪夫妇(坐后排)向路边的欢迎人群微笑致意。对于死神的降临,他们浑然不知。
中午1点30分,总统车队在经过市中心一处路口时枪击发生,总统保镖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肯尼迪就已经一头歪在了夫人身上,而州长康纳利也身负重伤。
肯尼迪遇刺身亡的消息公布后,约翰逊立刻护送肯尼迪灵柩返回华盛顿。下午3点38分,约翰逊在回航华盛顿的“空军一号”总统专机上宣誓接任美国总统,惊魂未定的肯尼迪夫人站在他身旁。
11月23日清晨,肯尼迪遗体从贝塞斯达海军医院移送白宫。11月25日,美国政府为肯尼迪举行葬礼。
肯尼迪遇刺后数小时,达拉斯警方在一家电影院里抓获了凶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11月24日,达拉斯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在奥斯瓦尔德转监过程中,当着数十名联邦特工和警察的面,拔枪打死了奥斯瓦尔德,而鲁比本人最后也死于监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