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告白电影观后感
电影告白观后感
《告白》
经同学介绍,看了《告白》,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的,刚看的时候只见一女老师在那里独白,很诧异为什么同学会觉得这部片子好看,后来再静下心继续看完时,呵呵,觉得挺不错的,有些小感触,尤其在教育方面。它的剧情不是像现在很多中国电影那么肤浅,情结的跌宕起伏令人在看的过程中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剧情,曾经听影评家说过,好的剧情,电影也就成功了一半,很明显《告白》就做到了这一点,情结的离奇曲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会很渴望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总共才一个多小时,当观众对未来故事的渴望多了,就会集中精神看下去,决不会觉得无聊,从而就留下了好评。
下面是我对剧中主要角色的分析:
1悠子老师:是《告白》中绝对的主角,她的告白贯穿着电影绝大部分,她是剧中的核心人物,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让人一次一次对她很惊讶,对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在看电影时,由对她的同情、可怜变成恐怖、可怕,确实,她的这种报仇方式实在是有点过激了,自己身为一个老师,口口声声说着生命很重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但是为了他所谓报仇,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妈妈、、、这让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导的“性本善”了。
2修哉:很典型的一个因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错父母亲教子无方的“杰作”,生下他,却把他抛弃,无情替代了本该对孩子的关怀,在故事的母亲被炸死也算是对自己所犯的错的一种惩罚吧,不过最可怜的还是修哉,虽然冷漠,但是一直还是很崇拜的母亲永远离自己而去了,再也见不到了,活在这个世界更寂寞了。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悠子老师在故事结尾时说的一句“开玩笑的”,这隐喻着修哉母亲没死,但是我还是确信修哉的母亲是已经被炸死了,因为在修哉演讲完作文后要按下炸弹是也说了一句“我开玩笑的”,况且悠子老师连美月和小直妈妈这些无辜的生命都不会在乎,更何况是杀她女儿的妈妈-----间接凶手呢?总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怜的,其实他也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亲的爱,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么办呢?只能让黑暗的火苗在他内心渐渐滋生,愈长愈旺。。。。
3小直:小直的人生也是悲哀的,从小到大一直被同学骂他笨,从来没有得到肯定,当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时,修哉成了他内心的英雄,于是他决心要帮助修哉,最后犯下大错,杀死了悠子老师的小孩,以致当老师在同学面前揭穿他时,他不敢面对同学,得了心病,终日忏悔中度过,内心的阴影是他受尽折磨。。。
4美月:悠子老师离开班级后,期间有很多部分一直是美月的独白,本以为她是老师心中善良的乖女孩,当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制造者时,让我大吃一惊,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不过,当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并不排斥,而且还很理解,并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给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终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怜悯她,女孩命运是不幸的,死在了阴谋之下,最可恨的是这个阴谋还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师制造的。
4小直妈妈:当悠子老师拜访她家,指出小直的是杀人凶手,她义无反顾的说,不是小直的错,看着备受内心折磨的小直,身为母亲的她也很痛苦,于是选择带着儿子去天国,帮他解除痛苦。为了儿子不惜牺牲自己自己的宝贵生
命,表现出了母爱的伟大,当然这种方式过于极端,最后也使她落的不幸的下场,惨死在自己儿子的刀下。。。
对于拍摄技巧的一些愚见:
1一开场时,女老师的很大一短独白来的有点突兀,观众在刚看电影时,精神不死很集中,还要很费力的去听懂老师的独白,尤其是语言不通,还要费力地去理解文字,容易使人走神,但是慢慢地,看懂之后,会消除这种乏味感,尤其是故事发生的结果一次一次的出乎我们的意料。。。
2剧中的灯光一直是阴暗、黑白的。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日剧所惯用的手法,整个画面就一直笼照在压抑、沉闷之中,以前看过的一些日本拍的偶像剧也都是用这种灯光。这种方法有好有坏,我个人是不太喜欢这种氛围的,尤其是整部剧看下来都是阴森森、比较沉闷。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韩剧的轻松、清新的画面。当然对于这部剧来说,这种技法配合其剧情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3剧中有很多慢动作的部分,但是显得有点多了,尤其在开场时,教室的混乱的慢动作让人看得时候会觉得很不舒服,有点假,
感触:
小孩的教育很重要,父母对小孩的关怀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剧中修哉就是很好的例子,母亲对小孩过分的强求,完全不顾及小孩的年龄所能承受的范围,当发现小孩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后,最终选择抛弃孩子,这对孩子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小孩需要关怀时,身边却空无一人,渴望得到关怀却又害怕被再一次拒绝绝,日复一日,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犯下一些大错,使自己珍贵生命显得毫无价值,随其而来的是无边的痛苦。。。
篇二:《告白》观后感
这部电影是马海贝同学在班会课上给我们介绍的。虽然在班会课上她把影片从头到尾都讲得很详细,但是或许正因为如此,我才没有办法抓到影片真正的要点,所以当我因为好奇去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对这部电影还算是一无所知。
在完全没有看影评剧透的前提下,我被《告白》的开头深深吸引了。
画面美得像精致的MV,各种物体的崩坏和人物的动作在慢镜头下、在开头那配合得天衣无缝的背景乐下、即使很微不足道的动作都变得那么华丽彰显。
此片整体的基调是阴沉的,如同一直积云阴霾的天空,时而有雨。
从女老师的第一场告白开始,一直到每个人各自的告白,隐约感到它一刀切开人们内心底层对世界的困惑,将所有黑暗的秘密沿著人性底层,一层又一层的切开。 电影中,每个人的告白不约而同掀开了人性底层最阴暗且最脆弱的一面:以自己的方式制裁学生的女老师,从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天才少年修哉,胆小如鼠的小直,一味溺爱儿子的母亲等等。导演赤裸裸的将现状跟整片冰冷无情的风格划等号,片中宣泄的氛围叫人绝望和抑郁。被奥斯卡提名的《告白》,以独特的视觉魅力和多层次的情节渐进的方式让人倍感新鲜。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提名佳片。
一、 影片四部分及人物性格分析
剧中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森口老师对全班学生的告白,她所在班的两个学生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在课上老师告诉学生们自己要离校了,但是她在那两个人的牛奶里面加了从她丈夫樱宫身上抽取的HIV病毒的血液,同学们就这样知道了杀害老师女儿的凶手,从此他们两个人要被独立了,他们是少年A——修哉,少年B——直树。
修哉,则是很典型的一个因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错父母亲教子无方的“杰作”,生下他,却把他抛弃,无情替代了本该对孩子的关怀,在故事里的母亲被炸死也算是对自己所犯的错的一种惩罚吧,不过最可怜的还是修哉,虽然冷漠,但是一直还是很崇拜的母亲永远离自己而去了,再也见不到了,活在这个世界更寂寞了。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悠子老师在故事结尾时说的一句“开玩笑的”,这隐喻着修哉母亲没死,但是我还是确信修哉的母亲是已经被炸死了,因为在修哉演讲完作文后要按下炸弹是也说了一句“我开玩笑的”。总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怜的,其实他也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亲的爱,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么办呢?只能让黑暗的火苗在他内心渐渐滋生,愈长愈旺。
说到小直,我觉得他的人生也是悲哀的。从小到大一直被同学骂他笨,从来没有得到肯定,当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时,修哉成了他内心的英雄,于是他决心要帮助修哉,最后犯下大错,杀死了悠子老师的小孩,以致当老师在同学面前揭穿他时,他不敢面对同学,得了心病,终日忏悔中度过,内心的阴影是他受尽折磨。
第二部分是班长——月美的告白。月美因为被同学误会向老师打小报告而和修哉成为了朋友。在一段时间的相处下,月美知道了修哉其实是一个有严重恋母情结的人。但是他怕被自己的妈妈拒绝所以就没有胆子去见她。在月美向修哉说出自己的心声时,修哉却恼羞成怒杀死了月美。
月美,本以为她是老师心中善良的乖女孩,当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制造者时,让我大吃一惊,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不过,当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并不排斥,而且还很理解,并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给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终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怜悯她,女孩命运是不幸的,死在了阴谋之下,而这个阴谋还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师制造的。
最后一部分还是森口老师的告白,森口老师从修哉的网站上了解到了他将在下一次的演讲结束时,用自己研制的炸药炸死全校的学生,森口老师把炸弹放到了修哉妈妈的研究室,在按下按钮的瞬间,学校礼堂没有被炸掉,但是修哉妈妈却在实验室被炸死了。
面对悠子老师,我有许许多多的不解与疑惑。她是《告白》中绝对的主角,她的告白贯穿着电影绝大部分,她是剧中的核心人物,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让人一次一次对她很惊讶,对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在看电影时,由对她的同情、可怜变成恐怖、可怕,确
实,她的这种报仇方式实在是有点过激了,自己身为一个老师,口口声声说着生命很重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但是为了他所谓报仇,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妈妈??这让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导的“性本善”了。
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与常人无异,内心的告白却都如此惊人,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阴暗,阴暗包含了所有大大小小的伤口:童年的创伤,成长过程的阴影,以及被人残酷对待的烙印。当阴暗毫无遮掩的被摊在阳光下,心中的弱点也将一览无遗,赫然发现残酷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受伤的灵魂。无法接受自己不被爱的事实,因而夺人所爱,伤人所爱。然而,受伤并不能变成伤人的借口,一个必须借由伤害别人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人,只是更加突显了他的自私与脆弱。
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字时,提示同学们,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们不懂,也正因为她太了解她的学生们,所以她的计划能进行下去。当美好的事物消失时,不是“啪”的一声,而是“砰”地轰然倒塌无情摧毁,于是一连串追问便应声而发,生命该如何得到尊重,亲子师生的关系该如何相处,少年的人格教育、预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衡量等等。
二、从影片谈教育
影片结束了,但是其中向我们阐述的问题却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为什么会有这些悲剧的发生?其实这中间包含了很多社会问题。我将就教育这个话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学校教育。在日本,14岁以下的人杀人是不会被判死刑的,这就促成了一些年轻易冲动的学生禁不住犯罪。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学校就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生命意识的教育。我们需要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校纪校规,不能欺负同学,要尊重生命,不管是自己的生命还是别人的,要让学生们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高校都频频传出自杀或者是被杀的案例,而其中自杀的人一般是因为学业压力和情感问题。他们因为自己学习无法跟上或者是跟恋人分手就无法接受,不想活在世上了,这种轻视生命的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
而对于学校教育中的法制教育这块,我觉得我以前就读的初中就做得很不错。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学校就举行过一次公审公判大会,在大会上警察宣布了好几例因为抢劫,偷窃等案件的处理,其中有一个还是因为蓄意杀人被判了死刑。在宣判时我们就很震惊,因为那个死刑是宣判后立即执行的。还有一个是一个监狱组织的义演。在演出中他们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犯罪的原因,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起了犯罪的心态。在这些关于法治的教育下我们学校也没有出现过什么严重的案件。因为大家都知道犯罪是不会被原谅的,需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在片中老师并没有强调过法制观念和生命意识。一开始就强调的是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比如让他们喝牛奶。在学校里,恃强凌弱的事情也常有发生。就像影片一开始一个男生就被叫到天台去,被网球砸到晕倒,后来,月美和修哉也因为不受班级其他人喜欢而被欺负,直树也因为班级画的诅咒图画而更加神志不清了。在影片最后修哉认为自己的妈妈已经忘记自己了,所以想和学校的人同归于尽,这些现象揭示着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然后是家庭教育。家长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一个人在一出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如果在我们年幼时就不在我们身边,那我们的家庭教育就不会完整。爷爷奶奶代替不了父母,因为爷爷奶奶的思想毕竟会与时代有点脱节,而且又不愿意教训自己的'孙子孙女,小孩很容易就会变坏。而爸爸不能代替妈妈的角色,妈妈不能代替爸爸的角色,妈妈在小孩的教育中一般是比较注重小孩的心里想法,有什么心事小孩都喜欢跟妈妈讲,妈妈在小孩眼里一般是温柔的,善解人意的。而爸爸在小孩眼里一般是很凶的,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爸爸往往是唱黑脸的,惩罚孩子。这样,妈妈的善解人意与爸爸的严肃相结合,小孩才能健康地成长。
在修哉小的时候妈妈就嫌弃他,认为他和自己的丈夫都妨碍到了自己的发展,相对于拥有家庭她更希望有事业,所以最后她还是抛弃了家庭,毅然出走。在修哉眼里妈妈是最完美的,但是完美的妈妈却在他那么小的时候离开他了。时间的累积,他产生了很强烈的恋母情结。之后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想引起母亲的注意,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牺牲了那么多相信他和爱他的人。
最后我要讲的是教育者本身。在影片中那个让我又同情又恨的森口老师真的让我印象深刻。影片能进行下去就是因为她的复仇计划。班级的两个学生害死了自己的女儿,她也以牙还牙,借这两个人的手杀死了最爱他们的和他们最爱的人。这样的痛苦她不仅想自己承受还想让那两个杀人凶手承受。如果作为一个单纯的母亲,我觉得她这样做我还是会同情多于恨意。但是她的角色特殊——她是一个教师,她的任务是教育学生,保护学生。但是在她却利用了维特老师对她的信任间接地让直树杀死了自己的妈妈,利用修哉的心理缺陷害死了月美和修哉的妈妈。这样的一个老师简直就成了一个变态的杀手。
我们对于老师的要求是有专业的素质修养,高尚的道德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灵魂工程师,我们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学生犯错时应该予以教育,如果真的是伤害到自己了也不能像森口老师一样给予这样的报复,这对于学生来说太残忍了。我还是深刻地记着森口老师最后说的一句话:“这就是我的复仇,这才是活生生的地狱。从今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开玩笑的!”。我把这部电影推荐给了我的好朋友们,看过的人都会觉得这位老师太变态了,不为别的,就为教师这个职业。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老师也是存在的,他们身为老师根本没有保护好学生,而是伤害了学生后还想掩藏自己的过错。就像我看过的一个报道,说是一个幼儿园的老师不小心把一个小朋友给打死了,老师并没有报警或者是送医院而是他小孩的尸体藏到了储藏室,过了几天尸体腐烂才被人发现,在警方调查的时候幼儿园园长还谎称小孩是自己意外死掉的,真是让人为之汗颜。从整体上来看,现在这些教育者里面素质不高的还有不好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加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素质教育。
三.小结
这部影片对我的触动很大,《告白》最终要传递的主题其实是“爱”。它讲爱的方式与常规恰恰相反——常规思路是用人性本身中的善来表现,以爱表达爱、以爱体现爱。《告白》却是以爱的反面(仇恨、屠杀、反人性)颠覆纲常,却是殊途同归。
2. 求一部微电影的名字
三人床,谢谢
上集
《三人床》是由北京华艺天鑫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首部上下集大型微电影,上集内容介
绍:酒后的刘笑天在一间陌生的房间醒来,发现自己的订婚戒指不翼而飞,宿醉的折磨让他记不起昨晚发生的一切,与其同行的兄弟吕桂华也酒醉失忆,两人只得从头寻找关于昨夜的记忆。零碎线索拼凑出的疯狂让两人惊愕,面对现实,刘笑天和吕桂华都陷入了混乱。刘笑天为了拿回戒指,被迫与一个名叫楚鑫鑫的陌生女子交往,楚鑫鑫喜乐无常,刘笑天只能硬撑着配合。两人之间看似超常规的互动竟让彼此间慢慢生出了默契,但两人之间又似乎都有难以言说的隐忧。当两个人最终抛下顾虑忘情相拥的那一刻,刘笑天的妻子突然出现,击碎了一切......[2]
下集
在男主角刘笑天的爱情正要修成正果之时,未婚妻秋艺却突然要求解除婚约,这让刘笑天心中难以释怀,于是相约吕桂华夜店买醉,艳遇连连,却浑然不知自己已经掉入了一个精心安排的陷阱。上集中,两人一起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是虚情假意还是情投所致?楚鑫鑫行踪神秘,对男主角更是步步引诱,她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而刘笑天的未婚妻如此决绝的分手又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这场闹剧将如何收场?只有在下集剧情中才能揭晓谜底....[3]
3. 求《花样年华》影评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摇曳的旗袍,昏黄的路灯,梳的一丝不苟的爱司头,一切欲说还羞的情感,如一张泛黄的老唱盘,在岁月的留声机中静静旋转。没有喧闹的浮躁,没有泡沫文化的缩影,只是哀婉却唯美地唱着一首老歌:花样年华。一部不俗的电影也随之沓来,一样的温情脉脉。
这是香港9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导演王家卫的一部影片。故事情节再简单不过--讲述两个已婚男女的婚外恋。还有一部类似的题材电影是美国的《廊桥遗梦》。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是西方人的爱情观,而《花样年华》折射出的爱情理念,则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淡淡的忧伤”的东方情怀。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谈谈王家卫,这个经常以一副墨镜示人的性格导演,拍出的作品都是些有着强烈个人色彩弥漫的影片。《阿飞正传》里的“无脚鸟”、“一分钟理论”,阿飞的桀骜不逊仿佛是他的缩影;《重庆森林》里警察633和663的各自特立独行的生活理念,“凤梨罐头”和爱情保鲜论也已成为华语电影的经典;《东邪西毒》中欧阳锋那犀利的眼神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气镜头,也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甚至是张艺谋导演都拿来借鉴的典范;连《春光乍泻》这一部颇受争议的同志电影,王导都依然能把它拍摄的细腻动人,片中长镜头的娴熟运用,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垂直美感,也都宿命般的被贴上王家卫风格的标签。可是,2000年的这部《花样年华》中,王导的前卫美学并没有体现。相反地,这部影片充满了含蓄美和隐蓄的镜头语言。影片的主题也关注的是关于中国人惯有的情感处理方式,从头至尾都向观众传递着东方特有的韵美和思想。可以说,这是一部最不像王家卫的风格,却深得他钟爱的影片。
梁朝伟和张曼玉在片中分别诠释了周慕云和苏丽珍这两个具有传统观念的旧香港60年代中产资产阶级的已婚男女。他们原本都各自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家庭,一种缘分使他们都搬进了同一座公寓,又是一种缘分让他们两家的间隔只是一面墙壁。在逐渐的交往中,大家熟络起来。可当他们在狭窄的楼道里单独相遇时,却还是只一句“这么巧啊?”便匆匆而过,继续走他们各自的路。日子如果只是这样过,倒也安然自在。可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各自的伴侣不忠走在了一起的事实。周与苏不知是因为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还是基于报复的心态,抑或都不是,他们只是为了找到一个诉说心事的知己。总之,他们成了朋友。一起吃过西餐,一起在旅馆那间著名的2046号房间里写过武侠小说,一起演绎过各自爱人的出轨原因,也一起在男主人公的房间里清早吃着糯米鸡......他们都说过“我们不会像他们一样。”可后来,一句“原来有些事情,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生。”证明了一段苦恋的开始。周慕云在挣扎,苏丽珍也在挣扎,挣扎在情感与道德理智的边缘,也彷徨在爱与不爱的边缘。可惜,最后他们谁也没有越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各分东西。怀着心中对对方的挂念,苏丽珍选择了坐在他已经空荡荡的房里无声地哭泣,任眼泪肆意地流过脸颊;周慕云选择了将心中的秘密诉说在吴哥窟的石洞里,用土埋住,让它永远是个秘密。花样的年华,却是个无言的结局。
这是一部看后会沉重的影片,也是一部看后会思索的影片。不少人观看它只是因为那绚丽的旗袍。的确,那26套婉约幽雅的旗袍紧紧包裹出张曼玉玲珑曼妙的曲线时,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可如果只是为了欣赏服装美而观看此片的话,那未免有点糟蹋一部好片子了。
好片子像是一杯清茶,乍品没什么滋味,可细尝之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会不知不觉地飘溢在你的五脏六腑间。《花样年华》就是这样一部片子。无论是镜头中精致的特写,还是丝丝小雨中由昏黄路灯投下的柔和光线,或是整个画面色彩的鲜明层次,色调搭配技巧的夺人眼目,都是导演王家卫和摄影杜可风深厚功力的体现。还有不得不提的片中的声音艺术,就算是雨滴落地的声效都是那样富有感染力,就更别提片中那伴随着男女主人公在楼道里多次相遇时恰如其分地响起的影片的主旋律--抒情中带有丝许压抑的提琴曲了。影片的这些硬件设施做的完美无瑕,更可贵的是影片的灵魂--内容情节,王家卫一样描写的匠心独运。
像是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周慕云一个人在面摊落寞地吃着云吞面,此时的镜头长时间地定格在他的面部。他的眼神里充满苦闷和孤独--为了总不归家的妻子。这时苏丽珍提着精致的保温壶出现在潮湿的石板路上。镜头由她纤细的手拍起,逐渐上移到她的胸前,却始终看不到她的脸。这种开放性的构图可以引起观众无数的想象力。她来到面摊前,同样一份云吞面,脸上带着一种沉思的忧郁的神情--为了不归的丈夫。另一对在享受爱情,而这一对只是在各吃各的云吞面。不得不说,此刻导演用一种明暗线交织的手法既含蓄又内敛地表现了两种爱情的理念。而这种意境,只有在反复细细地品味后才能理解,可谓是该片的一个经典的情节。
还有一处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出现在该片的中下段。周慕云终于鼓起勇气向苏丽珍表达了心中压抑已久的感情。可苏却用无语沉默来回避。周看出了两人不可能在一起的结局。于是,他请苏丽珍帮他做件事--拒绝他,让他练习承受住那份痛苦,苏答应了。可当周说完“以后你自己好好保重”随即放开她的手头也不回地走开时,苏却开始心潮汹涌。此时运用了一段长镜头,特写出了苏的手在被松开瞬间的抽搐,跟着紧紧抓住另一只手臂,手上的青筋凸现,一种油然而生的痛苦陡然现于手部。接着镜头移到她的脸:不忍、难过、冲动、压抑......种种表情交汇在一处。紧接着,苏伏在周肩头痛哭的场面出现,周的手不断轻轻地拍打着她的肩,安慰地说“好了好了,只是演戏,只是演戏.......”一种压抑已久的情感的骤然爆发,导演却没有刻意煽情,只是用娴熟的镜头语言来婉约地表达,却得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成功效果。只这一点,就可以让许多动辄让演员虚情假意地喊出“我爱你!”的导演好好学习。
片尾,周慕云离开香港这个伤心地之后,苏丽珍来到他的房间,点燃一根雪茄,不抽,只是放在那里任它的烟雾缭绕、盘旋、四散。一种她曾经熟悉的香味。她呆坐在椅子上,眼泪开始滑落。一滴一滴,最后连成一片。此时,电影中的背景声全部消失,一阵寂寥后,一个男人的声音响起,响在苏的心里,也回荡在观众的耳畔--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无言......
也许一切都应了该片的英文译名:In the mood of love
只是那“情绪中的恋爱”,在那个消逝了的花样年华......
4. 跪求一篇《回魂夜》的影评!!!!很多人其实没看懂这部电影
回魂也是我在初中的时候看的,我虽然不会写影评论,但是希望给你一些我对这个片子的看法。你说别人看不懂,这个片子比较深。电影就是这样10个人也许有10种看法,你认为是值得买D9精装收藏的,人家认为是垃圾片在线视频看看就成了。我不是为了拿分来这里说几句。我在初2的时候和班上的几个同学一起看的。印象深刻的就是打鬼要用朱古力,抓鬼要用保鲜膜。当时我们几个朋友在一起老说这句话。我是10年前看的这个片子,对于10年没看这个片子的人现在回想起来大部分剧情还是记忆犹新。在多年看恐怖片的经验来说,首先你要从看片的角度来讲,你要是拿回魂夜当喜剧片那他就是一部喜剧片,你要是那他当恐怖片那他就是一部恐怖片。我初中的时候喜欢看喜剧片,10年前正是流行周星驰喜剧片的时代,虽然有些恐怖元素,但是看片的大体还是以喜剧为主,还是走的周星驰夸张无厘头喜剧的线路。要是你那他当一部恐怖片看,我感觉这部回魂夜并不比别的香港恐怖片差劲,他里面的恐怖元素很多,比如上来那个小孩,还有老太太。主要是你首发的看片角度。
再者你说这个片子的内涵深,这个也是个人观看的角度问题,你要是把电影里面的元素加入到 社会现象 历史 金融 人性 那你看片会有另外一种看。如果你想看清楚一个电影的内涵不要看演员要看导演,不知道回魂夜现在有没有那样的D9 现在很多电影都有导演的想法和片子同步 比如周星驰当导演拍的功夫 里面从开始到结束 有周星驰拍片的感想 为什么要这样拍 这样拍能出现何种效果 。 这样你先看一边电影 在看一遍导演解说的电影会使你对这个电影的了解更加深刻。
还有我从来不相信影评,作为观众我有我自己的看法对事务的评价方式,那些所谓的专业影评。我感觉就是能说出一些大众的话,真没感觉那些影评能说出什么太多经典的话, 看片不要去借鉴一个片子来评论一个片子,就算是完全翻拍也一样,因为你看的是电影,电影是一种艺术,每个人对艺术欣赏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所以看自己的电影,叫别人说去吧。
最后我既然回答问题就说下自己对这个片子的看法,10年前我当喜剧看,这个片子的卖点还是不少的。首先我看的第一感觉就是那群精神病都是有本事的人,可说是高人,我感觉高人一般都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所以精神病院很适合高人居住。呵呵真心想法。还有叫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那群保安去摸那个女的的胸看看是不是鬼尤其是最后那个确实逗。其他卖点我就不一一介绍了。10年后我回想这部电影,我感觉他是一部娱乐恐怖片,这个部电影具备所有恐怖片的元素,灯光音效化妆剧情,走的都是恐怖片的线路。很多时候你回想起来里面的具体细微的情节你会发现真不是纯正的喜剧片。比如周星驰看见红衣女鬼,恐怖电梯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恐怖元素。
我呢也不会影评也不会做文章,就是喜欢看电影。尤其是恐怖片,我基本回答的问题都是有关恐怖片的。希望大家也把回魂夜当恐怖片看,别笑话我没看过恐怖,不知道什么叫恐怖^_^。
5. 美国一部电影男主角被注射了药物,从头到尾很暴躁
《怒火攻心》
主演:杰森·斯坦森,艾米·斯马特,厄尔·卡罗尔,艾弗连·莱米雷斯
剧情简介:
清晨,一通出乎意料的电话惊醒了切弗(杰森·斯坦森)的好梦,感觉异常无力几乎动弹不得、甚至连心脏也仿佛随时可以停止跳动的他心中说不出的不安,这时,杀手瑞奇·韦洛拉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你已经在睡眠中被注射了致命毒药,只能再活一个小时而已。”
原来,切弗是为一个大型西海岸联合企业工作的自由职业杀手。而现在,一旦切夫的心跳减缓到一定程度,就会立即毒发身亡,唯一能延长体内毒药发作时间的办法,便是一直保持心律和肾上腺素的运动状态。时间刻不容缓,在洛杉矶的大街小巷中,切夫将不惜一切时刻保持着紧张的运动状态,赶在仇家之前救走伊娃,找到能保住小命的解药,而且还必须在精疲力尽之前找到仇家,报仇血恨!
6. 大男当婚的结局里,最后喊曹小强的名字的女生是谁
《大男当婚》结局中最后喊出“曹小强”的那个神秘女子,从感情上来说,我希望是徐若云。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徐若云是梦,赵凯是最离不开的生活气,谷清是心疼却又无奈放下的过去,刘晨曦是极力想呵护却又敌不过现实的心酸。谁是那个真正的神秘女子,你心中的答案是谁也许她就是谁。
7. 一部极其烧脑的电影,关于一个人和自己相爱相杀的故事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烧脑电影《前目的地》,这部电影从头到尾讲的都是一个人,真的是和自己相爱相杀。
首先一个打扮非常酷的人酷哥提着一个箱子和一“棺材”来到一个地方拆炸弹,突然后面来了一个人 就和他发生了枪战,一阵猛烈的霹雳啪啦过后酷哥就来到炸弹面前开始拆炸弹,然而还是晚了一步,就在他把炸弹放进箱子的时候炸弹爆炸了,酷哥的脸被烧的面目全非,关键时刻酷哥想起的“棺材”,原来这个“棺材”其实是一个时空穿梭旅行器,酷哥是一个神秘部门的特工。
酷哥加入这个神秘组织是为了追杀一个四处爆破的炸弹客,组织给酷哥换了一张脸后让他找一个人来代替酷哥继续任务,组织给了酷哥这个人的线索,按照线索酷哥穿越时空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给酷哥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大概意思是他以前是一个女孩,从小在孤儿院长大,他发现自己和别的女孩有点不一样,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男人,晚上就发生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后来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在破腹产手术结束之后,医生告诉她她变成了他(具体自己看哦)。在他适应新身份没多久后孩子被人偷了。
酷哥告诉他可以帮他找到和他发生不可描述的人,也告诉了他自己的身份,并和他说只要他加入就可以亲手杀掉那个人,于是他们用时空旅行器来到了他变形之前遇到那个人的地方,可是没想到的是没等到那个人却遇到了小时还是女孩的自己,他意识到他要找的人尽然是自己。
随后一切该发生的都发生了,其实这一切都是酷哥安排好的,为的就是能让年轻的自己来代替现在的自己继续去追杀炸弹客,其实那个炸弹客也是酷哥自己。这部电影简单来说就是酷哥自己和自己啪啪啪,生下了自己。然后再去追杀自己,自己是自己的爸爸也是自己的妈妈,从头到位都是自己。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思考着这部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到最后还是没想出来T.T。好啦,今天就到这里了,希望有小伙伴看完之后能想出电影所要表达的想法,记得告诉我呀。
祝大家天天开心
8. 中国经典电影有哪些求推荐。
中国经典电影有:《看上去很美》、《让子弹飞》、《十七岁的单车》。
1、《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是张元导演的一部作品,改编自王朔同名小说,讲述3岁男孩方枪枪的成长故事。
2、《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本片是姜文导演的第四部电影作品,马珂为制片人,主要演员有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和陈坤等;电影改编自著名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集。
这部被称为中国经典青春影片的电影,因未经有关部门审核就参加银熊奖展映而被禁止公映,原因是“拍了太多胡同,没把北京现代化的一面拍出来,有关方面认为不利于申奥”。2014年7月13日、7月14日,该片首次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开始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