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辛德勒的名单》种的配乐作者并结合音乐主题举例说出音乐片段和剧情的结合点,并加以分析。
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
《辛德勒的名单》成了电影里的经典,电影中扣人心弦的音乐同样成了音乐里的经典。长达3小时15分的电影有14段、总长为六十多分钟的配乐,便构成了这张音碟。配乐的作曲为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一位曾获得过五次奥斯卡奖、十八次格莱美奖、三次金球奖的作曲家,《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的配乐便出自他手。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约翰·威廉姆斯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创作手法,不再以景,而是以情入乐,采取浪漫乐派的传统写法,用柔和简练的旋律将影片所要表达的一个民族复杂而沉重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加上画面、情节的配合,套句俗话说——很煽情。
配乐中有着许多小提琴独奏的乐段,演奏者是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一名犹太人,由他来演绎这样一部电影的配乐自是最合适不过。钢琴部分由则作曲家亲自上阵,同时还有合唱团的声音。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张唱片的封面,一只有力的成人的大手紧紧地拽住了小红袖子里伸出来的孩子的小手,拯救的主题就这样简单而又震撼的表现出来了。袖子的红色是整个画面中唯一的彩色,特别显眼,我想这或许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画面的背景则是“老式打字机透过一条仿佛浸染过鲜血的色带打出的名单...........”——辛德勒的名单。
总而言之,这是一张悲伤但又不只是悲伤的音乐,若能配合电影,可以让你感受到更多。
曲目简介:
01.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这是贯穿全片的主旋律,在影片的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在14段配乐中最为突出,也是广大音乐爱好者最熟悉的。这段配乐取自片尾,这时,画面上是如下情景——几十年后,当年被辛德勒拯救的一千多名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后代,来到了辛德勒的墓前,每人拿着一块小石头,放到辛德勒的墓碑上,场面庄严肃穆。这段旋律就在这时响起并久久的持续下去,极为婉转、哀伤的旋律由小提琴大师帕尔曼深情的演绎着,传达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看着电影的这一幕时,听着琴声,能让人忍不住流下泪来。
14.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Reprise)
这还是那段主旋律,由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用钢琴演绎,出现在影片结束打字幕时,与悠扬婉转的小提琴声比,钢琴的演绎有着表达另一种不同的感伤。
(以下曲目介绍引自:《辛德勒名单》音乐赏析—杨大林-《高保真音响》杂志)
《辛德勒名单》配乐的主题(The Main Theme)结构完整,是常见的复杂三部曲式。在短短的忧伤的引子之后,小提琴如泣如诉地奏出了主题乐段。这贯穿在全片中的哀婉动人的旋律,完全游离于画面之外,从宏观的角度刻划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心理历程。主题在高八度上以明亮的音色反复和扩充之后,进入中间段。小提琴在低音区继续倾诉着,听众可以想见演奏者此刻灌注在弓弦上的激情——小提琴家帕尔曼所属的整个犹太民族的那种饱含苦难的难以言喻的激情。主题在高音区上热烈地再现,最后消失在竖琴深情的主和弦分解音型上。
影片里有代表性的配乐段落,除了最富于感染力的上述主题以外,还有一大段音乐具有明显的“写意”倾向,在威廉斯所有作品中可以称得上“超凡脱俗”了。这段音乐跨度很大,长达10分钟,定名为“辛德勒的劳动力”(Schindler′s Workforce)。其主要部分是从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在党卫军监视下搬出家门,而辛德勒同时迁入“新居”开始的。它几乎不为人知地悄然响起,在镜头不断地切换,场景也不断更替的过程中,音乐始终在相对固定的节奏上反复变奏着一个动机。独奏单簧管呜咽般的音色在不时地插入。这里,音乐在进行中与画面保持了一种平行发展的非同步关系。正是这种不落窠臼的写作手法,使音乐始终游离于画面之外,在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之后,得以更深刻地揭示画面内涵。观众所看到的一切——犹太人受到的非人待遇和他们面临的悲惨处境;德国纳粹的嚣张气焰与横行霸道;作为个人的犹太人会计施泰恩为了同胞而忍辱负重、积极斡旋;和同样作为个人的德国人辛德勒想利用战争大发横财,为建立自己的工厂费尽心机等等,这一切都是在当时那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而作为民族与个人,都无法逃离命运的轨道。音乐里那固执的、显得不近人情的呆板节奏,正像历史的沉重无情的脚步,在驱使人们无奈地一步步走向不可知的未来……
在这里,音乐已经高度概括化了。
如果说影片配乐创作仍带有约翰·威廉斯特征的话,那么最明显的就是辛德勒与他的犹太人分手这一场景中的配乐了。这时音乐尽管仍然保持着写意功能,但在段落上却恰如其分地与画面保持了同步,伴随情节的发展准确地烘托着画面的气氛,达到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作曲家将这段音乐定名为“我该救更多的人”(I Could Have Done More)。随着辛德勒在犹太人簇拥下一边缓步走向汽车,一边向会计施泰恩交代最后一些事宜,在温暖的弦乐背景上,长笛、单簧管、英国管先后形象地吹奏出了人声对话般的亲切旋律。在犹太长老向辛德勒递交那张所有被救者签了字的证明书时,弦乐再次以温暖的音色奏出了一个充满深情的主题变奏。而当会计施泰恩郑重、恭敬地向他们的守护神辛德勒献上那枚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感恩之情的戒指时,随着辛德勒接过戒指的动作,影片主题旋律再次响起,将画面中的感人气氛推向了高潮。其后,辛德勒离去时,移动摄影机透过车窗拍摄的他的侧面特写镜头中,玻璃上叠映出了依依惜别的人群。在画面以形象、精练的电影语言表现内涵的同时,音乐也用从主题发展出的悠长、绵延的旋律线表现了辛德勒与他倾尽全力救出的这一千多个生命之间结下的难舍亲情……
观众一定会记得,影片结尾处出现了一个全景镜头:阳光明媚的原野上,存活下来的犹太人排成一列从地平线上走来。他们代表着自己那苦难深重的古老民族,一改过去屈辱压抑的形象,正在大踏步地走向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未来。与此同时,残暴无比的集中营司令官,党卫军少校阿蒙·格特被处绞刑。人类历史上那人性极度扭曲的、最为恐怖血腥的一页翻过去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在这组镜头中,音乐也第一次表现出了轻松与欣慰之情。在独奏吉他的小调分解和弦上,口哨吹出的前奏,令人感到一种适度的愉快与活泼,引出了民歌合唱曲“金城耶路撒冷”(Jerusalem of Gold)。
山林的气息美酒般清爽
钟声和松柏的芳香
在风尘中弥荡
沉睡的树丛和石垣
还有那横亘的城墙
把这孤独的城池
送入睡乡
黄金之城 青铜之城
耶路撒冷到处充满光芒
我用我的琴声
永远为你歌唱
这是一首三拍子的、用自然声演唱的歌曲。词曲作者并不是威廉斯,而是犹太裔作曲家瑙米·谢默,而且这首以希伯来语演唱的颂歌也并非为本片而作。“金城耶路撒冷”最早曾出现在1991年由法国和以色列合拍的影片《为了萨沙》(Pour Sacha)中。这首颂歌以其质朴的旋律、虔诚的情感,表达了犹太民族对金城耶路撒冷的无比崇敬和无限希望。在《辛德勒名单》里,对于作曲家约翰·威廉斯来说,它还是配乐创作的基石——辛德勒主题的主导动机就出自这首合唱曲的第一小节。正是在这一小节下行五度的短小动机上,作曲家创作出影片《辛德勒名单》充满激情的全部音乐。
曲目清单:
01.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 Itzhak Perlman
02. Jewish Town (Krakow Ghetto - Winter '41) - Itzhak Perlman
03. Immolation (With Our Lives, We Give Life) - John Williams
04. Remembrances - John Williams
05. Schindler's Workforce - John Williams
06. Oyf'n Pripetshok/Nacht Aktion - The Li-ron Herzeliya Children's Choir
07. I Could Have Done More - Itzhak Perlman
08. Auschwitz-Birkenau - Itzhak Perlman
09. Stolen Memories - John Williams
10. Making The List - Itzhak Perlman
11. Give Me Your Names - John Williams
12. Yeroushalaim Chel Zahav (Jerusalem Of Gold) - The Ramat Gan Chamber Choir/Hana Tzur, Cond.
13. Remembrances (With Itzhak Perlman) - Itzhak Perlman
14.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Reprise) - John Williams
㈡ 哪些电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乐,具体用了哪些
先说个遥远一点的,默片时代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很多电影,背景乐十分考究,很多都是出自古典乐,印象中只记得个《野蜂飞舞》了。美剧《兄弟连》第九集,贝多芬升c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第六乐章在本集首尾呼应,豆瓣上有影评也在说道这段配乐的选取。猫和老鼠里出现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值得一提的是朗朗小时候深受这集的影响)、肖邦圆舞曲第2、11首(印象比较深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等等。《超体》中寡姐从医院里走出来时候bgm是莫扎特的《安魂曲》,异常肃穆好听。《出水芙蓉》用到的施特劳斯《蝙蝠》(序曲)、《花之圆舞曲》等都是大家很容易接受且非常优美的曲子。
㈢ 马赛曲和百年沧桑的背景简介
马赛曲
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全部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人权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则一经确立,就意味着封建贵族的王权将被永远废除。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欧洲邻国封建统治者的不安和敌视,他们企图以武装干涉扼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合发表宣言,要求法国恢复国王的权力。法国逃亡贵族在国外招募军队准备复辟,瑞典、俄国、西班牙、撒丁王国都表示支持。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奥宣战。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1779年冬,饥荒笼罩着斯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取来了酒,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气袭人。任凭幻想驰骋的德•利尔兴奋异常地回到房间,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是音符还是诗句先出现?是音乐还是诗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纵声歌唱,可什么也没有写成,他渐渐感到疲乏,伏在钢琴上睡着了。
天明醒来,夜里的歌曲就象梦一般地在例子的记忆中浮现。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音符,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锋里找到正在锄冬季莴苣的迪特里希,这位年迈的爱国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还叫来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唱起歌来。听了第一节,每个人心潮激荡不已;听到第二节,大家都流下了热泪;听到最后一节时,人们的狂热爆发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儿们、年轻的军官和朋友,哭着拥抱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
两个月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人法国,在远离斯特拉斯堡的法国最南端城市马赛,迅速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向巴黎进发。一个叫米勒的医科大学生把他得到的《莱茵军战歌》推荐给马赛军。歌曲的激昂气势振奋了人们,马赛结盟军一路上高唱这首革命歌曲开往巴黎,沿途还散发印刷的歌片。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把它叫做《马赛曲》。
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百年沧桑
《百年沧桑》:此曲在“迎接97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活动中,获管弦乐作品唯一的金奖,是一部恢宏的史诗性力作。全曲采用交响诗常用的单乐章结构,根据其情绪转换,分为五个持续展开段落:入侵——苦难——觉醒——抗争——胜利、欢庆。
第一段:入侵 以打击乐轰鸣的音响为主题、弦乐和木管阴沉的音调为衬托、铜管尖锐刺耳的喧闹声为背景,描写中国人民那不堪回首的往事: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节节失利;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八国联军掳掠北京城……
第二段:苦难 由小提琴奏出如泣音调,真切地描绘出在帝国主义压迫下人民的苦难。这一主题来源于电影《风云儿女》插曲——《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曲作于1935年,当时国土沦丧、国民饥寒交迫,聂耳以深切、委婉并富有民族风格的旋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到处流浪、尝尽人生苦难的悲怨心情。
作曲家用现代技法对此歌音调做变形处理,调性游移不定,使音调更加辛酸与凄楚,加上中提琴的模仿、低音提琴的加入,把人民无所适从的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觉醒 长笛和低音大管奏出苦难主题变形后,低音单簧管和双簧管的对话式旋律,引出小提琴奏出的激昂音调。这一主题源于歌曲《满江红》。1925年“五卅”运动后,杨荫浏在一首古曲上填上岳飞的《满江红》词。此歌曲调淳厚,豪放有力,表达了当时人民的爱国精神,后来逐渐成为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
作曲家运用主题倒置的复调手法,在弦乐中分别奏出《满江红》的变形,形象化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与殖民主义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第三段“觉醒”的另一音乐动机来源于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随着影片《风云儿女》的放映,《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它成为一支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典型战歌。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作曲家运用《义勇军进行曲》的动机,表现人民的呐喊和斗争。
第四段:抗争 在小军鼓铿锵有力的鼓点后,弦乐奏出“抗争主题”,这一主题来源于影片《逃亡》主题歌《自卫歌》。
《自卫歌》的变形音调,与圆号奏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变形音调交错,穿插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吟唱的“苦难主题”,再与圆号奏出的《满江红》变形音调形成三声部对位,形容人民反抗斗争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锐不可当。最后,乐队全奏,意味着人民“前进!前进!前进!进!”的磅礴气势,使全曲达到最高潮。
第五段:胜利、欢庆 以钟管齐鸣的璀璨音响作先导,乐队奏出辉煌的胜利赞歌。“胜利、欢庆”主题谱例见课本。
作曲家一改前几乐段中各种无调性或调性游移的主题变形手法,尽情抒发了胜利的欢乐和豪迈。这种由变形到原形的写作方法,使我们不仅感触到历经沧桑的中国人民终得胜利,而且也体会到作曲家技法“回归”的艺术构思。
㈣ 电影<机械师>中那首钢琴曲叫什么名字
叫舒伯特降E大调第二号钢琴三重奏,D.929。
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英):乐曲体裁或演奏形式之一。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组成。以往主要演奏,奏鸣曲,如今选用的题材广泛,曲式也较自由。
属于室内乐范畴。如op.100 降e大调第二号钢琴三重奏,(Mozart Vienna Piano Trio)莫扎特维也纳钢琴三重奏,等等。
(4)钢琴和单簧管法国电影扩展阅读:
代表人物
马尼亚尔
钢琴三重奏 (MAGNARD:Piano Trio)
马尼亚尔(Alberie Magnard,1865—1914),法国作曲家。1886—1888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斯奈,后又成为丹弟的学生,其创作追求结构严谨,有冷峻简朴之感。在二次大战中,因抗拒德军侵犯其家室而被杀害。马尼亚尔的钢琴三重奏,F小调,0P.18,作于1904年。
肖邦,小调钢琴三重奏 Op.8。
史麦塔纳:钢琴三重奏,鲍罗定三重奏。
塔纳的大半辈子顺利得近乎完美,然而在1854 1855两年之间他接连失去珍爱的两个女儿,包括极富音乐天赋而尤其为他锺爱的长女;他的心灵受创到无以复加,在悲剧的酷刑中他将自己投入创作里,写出了G小调钢琴三重奏,像是想把充塞著的恐惧悲恸统统洗净。
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大公( 阿什肯纳基/帕尔曼/ 哈瑞尔)。
柴可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
柴可夫斯基将他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献给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尼可莱.鲁宾斯坦。这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室内乐作品。
德弗乍克钢琴三重奏。
捷克小提琴家苏克(Josef Suk)与他祖父及父亲都同名,他的祖父是位作曲家,曾追随德弗乍克学习,后来并娶德弗乍克的女儿为妻。因此这位苏克与德弗乍克是亲外曾祖孙的关系,由他来诠释德弗乍克的音乐是再贴切不过的事情。
苏克23岁时与大提琴家Josef Chuchro及钢琴家Jan Panenka组成了“苏克三重奏”(The Suk Trio),当时是西元1952年。
然而一个新成立的室内乐组合很难在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理想,因此在累积多年经验后才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团体。从这张德弗乍克钢琴三重奏的CD当中,大家就可体会他们丰富的表现力。
贝多芬的bB大调单簧管、大提琴与钢琴三重奏。
莫扎特钢琴三重奏 — Portal。
㈤ 出现在电影中的著名钢琴曲歌剧交响乐等经典古典音乐有哪些
美国影片《时光倒流》中采用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第18变奏;《教父》(3)中采用了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走出非洲》用了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肖申克的救赎》中采用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女声二重唱《微风轻拂》;《发条橙》中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和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而》序曲。日本电影《火红的第五乐章》中德沃夏克的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贯穿了整个影片。总之,很多很多。
㈥ 电影《命运呼叫转移》中最后放烟花小女孩给男主角礼物时放的钢琴曲叫什么
格什温
《蓝色狂想曲》早在格什温创作生涯的初期,他就怀有成为严肃音乐家的雄心壮志。因此,当保罗.怀特曼为组织"现代音乐实验"音乐会而邀请他写一部"爵士协奏曲"时,格什温很感兴趣,他一直向往着写作掺有爵士乐因素的严肃音乐。不过怀特曼给的期限太紧,而且他早就发布了格什温将为这次音乐会作曲、并亲自担任钢琴独奏的消息。这样,格什温一点退路也没有了。
据说格什温是在去波士顿的旅途中创作本曲的,他事后曾这样描述:"那是在火车上,可以听到铿锵的节奏和隆隆的撞击声……我经常在噪音深处听见音乐。就在那里,我忽然从头至尾构筑出--甚至是跃然纸上--……"从波士顿返回仅一星期,除了少数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外,格什温完成了全曲的钢琴谱。至于那几个华彩乐段,他准备留到首演时作即兴创作。
乐曲完成后,格什温为作品的标题大伤脑筋,直到离初演只有几天时才最后定名。因为蓝色(blue)同作品中所采用的起源于美国黑人劳动歌曲和灵歌的布鲁斯(blues)曲调正好是同一个词,故最终采用了"蓝色狂想曲"之名。
《蓝色狂想曲》是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类似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同交响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及和声因素、爵士音乐的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对那些情绪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对置,也颇具匠心。
乐曲以独奏单簧管低音区里的一个颤音开始,这是一个上升音阶的基础。当音阶上升到最高一个音符时,作品的一个放任不羁的主要主题迸发了出来。接着,法国号和萨克斯管奏起了一个节奏性很强的主题。它和上述的单簧管主题情调十分接近,就象是这个主题的变形或延续,只是较前者更加强劲有力,而且显然带有舞曲风格。
钢琴又以另一个变奏加入,并引向一个辉煌的、重述各主题的独奏。现在,主要主题以果敢有力的音响出现在乐队齐奏的音乐中,明亮的小号又奏起了一支开阔嘹亮的曲调,音乐就此掀起了一个异常活跃的新高潮。
乐曲的中段是一首弦乐器奏出的美妙歌曲,这是全曲的中心,也是美国音乐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这段音乐宽广流畅、温柔感伤,有一种类似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基本主题的风格。一个速度变化带来了乐曲的尾声,是钢琴与乐队之间十分默契的配合。整个乐队以雷鸣般的气势再现了乐曲的主要主题后,就以一个渐强的和弦辉煌地结束了全曲。
由于格什温创作《蓝色狂想曲》的时间十分紧迫,他对配器没有把握,所以这首乐曲最初的配器是由美国著名作曲家格罗菲完成的。后来格什温又为这首曲子重新配器,这也就是现在演出的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