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观看《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六百字
在《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里似乎没有过错方,但哪里又都不对劲,压抑的情绪在电影里弥散,最后,白血病患者的感恩、法律酌情裁判的温情、医疗制度改革的推进。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观看《我不是药神》 观后感 六百字,欢迎阅读!
观看《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六百字1
法与情,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天生是一对矛盾,相互对立,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得以转化和相互作用。
情,是人类作为动物所有的天然产物。在母系社会,因为血缘,母亲与子女必然成为一个亲密的小团体。因为这份血浓于水的感情,在生存问题上考虑的不再仅仅是个人。由此沿袭,因情感联系在一起的部落、社群、集体不在少数。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维持不断扩大的集体,需要用理性的规则加以维护。这里,就开始了法与情的相爱相杀。
不可否认,毫无人情的法在治理中的作用。但是,我们先要明确法产生的逻辑起点。当感性无法解决集体中的冲突时,就需要具有统一标准的规则介入,化解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人情所产生的冲突。因此,法在情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产生。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法能否完全替代情来解决集体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我想,是不能的。至少,人无法成为完全没有感情的动物。失去主观意识,仅凭强大的理性来生活、生产,那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意义。
在影片中,展现的是人间百态。为了生存,为了苟且存于世,有些人买药品,有些人卖药品。求生的本能是法所无法控制的。
主人公的转变和心路历程。何尝不是理性和感性的对抗。为了筹集老父亲手术的钱,他走上了泰国买药的路。进价500元的药,他卖5000元。当有人提醒他卖假药会被判刑,他选择了保全自己。这一切,无疑是人性使然。男主也担心自己家人的身体健康,他也希望自己过上有钱人的生活,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后半生在监狱里度过。他将个人的名利置于最高位置,用理性战胜来自白血病人的乞求和不幸。
但后来,当他直面白血病人的死亡和家庭破裂,当他看到那些依靠他而成功活下去的病人,他选择500的进价卖出药品。在面对供药的危机时,他依旧选择用500的价格卖2000的进口药。在面对警察的追捕时,他试图拯救那几个白血病人。这一切,依旧是人性使然。他看到了这些努力活下去的人的不易,他的.同情战胜了为了个人私欲的理性。
影片中另外一个主角,无疑是那个个面带口罩的白血病人。他们无疑是游离在法理之外的人群。他们对天价药的无能为力,让他们路上购买印度格列宁的不法之路。面对奸诈无良的黑心药商,最终仍将其出卖。面对帮助他们的男主,他们选择保护他。正如影片中,在派出所里那一位老奶奶的一番话所讲,“不要再追究印度药了,因为他在救我们的命。”活着,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希望。在这里,活下去远比卖假药要被判刑来的重要。
影片结尾,男主被判刑前说的那段话,大概讲到,他服从法律对他的审判,但是希望,天价药的现状,有所改变。在这里,法与情有个和解。法仍然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但此之上的情,却是推动法得以进步的动力源泉。
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平铺直叙的剧情,毫不尴尬的笑点,令人泪目得细节处理,成功撑起了中国电影的口碑。商业电影,不再是小鲜肉爱情片为主打。走进人情冷暖,深入社会百态的影片,才是引起世人共鸣的佳作。
观看《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六百字2
愿将天上长生药,医尽人间短命花”。这是对电影《我不是药神》,最犀利,最无奈,却也最美好的评价。千人飙泪,口碑爆表的电影,成为了最近影院的一个神话。这部电影,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故事 从一个底层小市民程勇说起。油腻、家庭破裂、事业糟糕是他的代名词。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他败下阵来,只有挣扎的活着。看似一败涂地,实则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这股力量,在那么一个偶然又必然的时刻,让他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变化。接着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了整个社会秩序,波及到了每个人的内心。
老吕找他,纯属偶然,他知道仿制药是违法的。他拒绝了。可是看到老吕和众多患者的境遇,无形中有种力量让他的内心产生了动摇,蒙蔽内心的尘土开始滑落。
老爸的病情加重,经济状况糟糕的他,深感无奈。只有那股与生俱来的力量支撑着他,铤而走险。
险吗?牢狱之灾,当然险。但是冥冥之中的那股力量的能量之大,超乎了他的想象,也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因为那股力量可以化险为夷。
凭借自己唯一的技能,他到了格列宁,他改变了自己窘境。但是他没料到,他那些患者带来的不仅是救命的药,更是生存的希望。这种希望如星火燎原一般蔓延开来,他自己估计也是始料未及。
患者希望来自哪里?来自他内心的力量,这种单纯的纯阳力量,让一如假药贩子的坑害患者的行径根本来不及滋生,也没有让金钱和欲望有半点空间萌发。
这种与生俱来的力量,也许会受到亲情的考验。因为在牢狱和亲情面前,他压制了这股力量,但是这股力量依旧却主宰着他。
老吕死了,留下孤儿寡母;无药可救的病人在警察局哀求着自己唯一活下去的愿望……他的力量再也压制不住了。
这次这股力量爆发更为猛烈。他将格列宁的售价从4万直接降到5百,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他欣慰他能这么做,他感谢他内心的力量,而广大患者感谢他的存在。
观看《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六百字3
首先,我要说我欠徐峥一张电影票,因为在腾讯开放播放之后我才看。我说我欠他一张电影票,不为别的,就为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无疑,我不是药神的定位是喜剧,但是我想,没有几个人在看这部作品时是能真的笑的出来的,哪怕是几个本来应该特别搞笑的镜头,也不能带给观众笑容,反而有着一股浓浓的悲伤,让人更加不自觉的潸然泪下。所以,其实我不是药神作为一部喜剧来讲,可能是失败的,但是作为一部电影来讲,它是极为成功的,因为极好的触碰到了观众的神经,引动了观众最真实自然的感情。
老实讲,于我个人而言,看电影电视,不会特别注重演技特效,只要不是特烂,我都能接受,但是我尤其注重剧情。现在的电影大都是肤浅而没有营养,纯粹只是为了赚钱而拍,找几个长得好看的流量小生,美女花旦,找一些消费性高的,没有多大意义的题材写个剧本,例如无厘头喜剧,爱情主题片,豪门商场剧,后宫争宠戏,传奇英雄故事等等。完全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喜好,为了谋利而诞生,于这个社会毫无营养。
其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所以正确和正义不一定能划等号,但那也应该抱有一颗善良之心。随着我不是药神的剧情推进,一种让人窒息的悲伤,从那一双双绝望的眼睛里扩散。他只是想活下去,他有什么罪?黄毛走的时候,程勇这样一句话不知道让多少人潸然泪下。当然,法不容情,不过这无关对错,只关于善恶,或者说人性。老奶奶在警察面前说的那番话,为了吃药,吃没了房子,吃垮了家庭,不知道又戳中了多少人泪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药就在那里,我却买不起”,所以他们最大的错,就是得了最难治的病:“穷病”。所以穷人就应该穷着,就应该等死;所以想活下去,想听到孩子叫自己一声爸爸,就成了十恶不赦的罪?所以遏制着别人的生命,去赚取暴利就成了理所当然,甚至是天大的好事?
我不是药神,它直接将这些虽然大家都知道,但没人说的,像是隐晦的一种规则似的东西,就那么明目张胆的曝光在了太阳底下。无疑,是胆大妄为的;无疑,是善良且正义的;无疑是极有营养价值的。我们对于“好电影”的定位是什么?应该是能够为社会带来一定积极影响与改变的,能够唤起大家的一致共识的电影,这才叫好电影。
观看《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六百字4
我看了一部让人受启发的电影,那就是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来看的人非常多,妈妈说是因为这部电影的评分高,有必要看的价值高。我听了,专注地看着大银幕。
这部电影主要讲:原本程勇是为了挣钱,所以才买药,这种药的名字叫格列宁。在中国,价值非常高,很少有人买,因为都买不起几万块钱,可在印度,价格却非常便宜。这种药也是用来治白血病患者的,作用非常大。
当然,程勇也是有有几个帮手的,有:吕受益、刘思慧(跳 钢管舞 的)、黄毛、老刘。在印度,调查局一直在寻找这种药,他们看价钱便宜,就说这种药是假的,其实,并不是假的,只是价格比较低而已。他们整天都调查。是由曹斌来带领检查的。曹斌听到老奶奶的劝告很怜悯她,因为大部分人拥有穷病,所以他们认为,这不是假药,是我们的命。曹斌决定向警官说,能不能不再搜查?程勇也准备辞职,把药全部交给了张长林,由他来卖。
可他却说不行。有一天,张长林被抓了,他却不肯透露出是谁给他的药。没有了便宜的药,他的朋友吕受益也死了。程勇看着这些患者不甘心,又重新拾起这份工作,这一次,他是真心地要救人命,所以,他按500来卖给病人。他这样可真不挣钱,简直是亏本,可是他有那颗善良、纯洁的心灵。
警官说搜集所有资料,曹斌找出来了,于是他就去逮捕程勇。因为他可怜那些患白血病的人。黄毛先发现了警察,他怕程勇被抓住,然后他开车把药带走,可是,他还是被抓了。结果他死了。程勇很伤心,来到医院对曹斌说:“他一个年轻人有什么错。”曹斌其实并不想这样做,可是警官不同意。这一回,曹斌辞职了。可是,程勇住监狱了。他看见曾经的患者取下了口罩,心里很甜蜜。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人不要那么自私,要让周围的人都变成健健康康的,才是你最大的本事。
观看《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六百字5
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朵花,它本该美丽、无瑕,多舛的命运与生活的不公却使其渐渐凋敝、枯萎,可它却依然想在最后一刻保持最后的那份圣洁。
电影《我不是药神》主要讲述了程勇等人为帮助穷苦病友,冒险从印度便宜药格列宁的故事。
一样的药效,4万块钱的药,程勇卖5000元,甚至到最后只卖500元。他没赚多少钱,也没想过当什么“药神”。他不图名不图利,只是为了不想让名单上的人因为吃不起药而死去,只是为了弥补对老吕和黄毛的亏欠。他拯救了成百上千病友的生命,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但他的善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善报,等待他是却是牢狱之灾。
看完电影,感触颇深。我在想,他们当中,到底谁有罪?
程勇有罪吗?可能程勇一开始答应印度药格列宁是为了一己私欲,但店铺的房租要钱,供儿子生活、学习要钱,给父亲做手术也要钱……他只是一个在破街小巷里卖神油的,这些开消从哪里来?影片中,当儿子向他要260元钱买球鞋时,他面露难色,但最终还是把钱包里仅剩的260元钱给了儿子,而他明天却要面对催债的店主和以后难以支撑的生活。为“穷”所困下,他选择了“”这条冒险的路。但他卖的并不是假药,是可以冶病的真药,而且药价只有国内“正版药”的四分之一。
老吕和黄毛有罪吗?
老吕轻描淡写的一句“没有药啊,就这样了。”包含着对生活的多少无奈与无助。他期待过,也努力过,可贫穷带给他的,却是一个极力装出来的微笑,和贯彻走廊的嘶吼。为了不拖累家人,终于在浓浅不一的月色下,衬着老吕惨白的脸,他回头,恋恋地看着熟睡的两人——为他的病而疲惫不堪的妻子,和他期盼已久,却终究未能开口叫他一声爸爸的儿子。带着一个凄苦的笑容,带着他那份牵挂、歉意,还有那份卑微的爱放弃了,永远的淹没于茫茫月色中。隔着屏幕,泪水流向心里,隐隐作痛。
黄毛为了保证药的供应不断,为了更多的病友有便宜药吃,他选择了替罪,以致死亡。黄毛是为了道义。那张还没来得及用的回乡车票成了他唯一的遗物。“他才二十岁!他就是想活命,他有什么罪!”医院走廊里程勇竭嘶底里地质问着警察。是啊,黄毛有什么罪?罪在他没钱买药吗?罪在他想保护那些病友吗?罪在他的义气吗?
那些病友有罪吗?房间里,一颗颗低垂的头,一个个卑微的生命。“我病了三年,4万块钱一瓶的正版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你们把他抓走了,我们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吗?……”那位老奶奶哀求着眼前这些领导,从她的眼神里看不到尊严,只能看到生命的卑微以及对生的渴求。她把千万病友最真实的渴望说了出来,他们只想要活下去的权力,可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这么难以实现。
那些警察有罪吗?依法办事,他们干的也都是本职工作,他们好像也没有错。
观看《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六百字相关 文章 :
★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600字
★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范文5篇
★ 电影《我不是药神》600字影评观后感
★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5篇
★ 电影《我不是药神》600字初中观后感
★ 高分电影看《我不是药神》600字5篇影评
★ 高分电影看《我不是药神》600字观后感范文
★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心得体会
★ 高分电影《我不是药神》高中600字观后感范文
★ 电影《我不是药神》700字初中观后感
⑵ 六天七夜六百字左右的影评 六天七夜六百字左右的影评
看了部10年前的片子,真正的传统胶片电影,所有的画面都泛出胶片特有的温暖。果然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时候看会有不同的感觉,哈大叔的《六天七夜》绝算不上是他的代表作品,但在他跟安•海契在那个岛上上窜下跳的100分钟里,我感到快乐,简单的快乐,久违了的简单的快乐。
电影一开始是女主角奔走在纽约市的街道上和写字楼里的镜头,场景的迅速变换结合着乱糟糟的对白迅速勾勒出一个典型的高级白领,然后剧情顺利地通过一个花篮里的草裙小人引出了她跟她现任男友的休假计划:六天七夜,南太平洋,我们两个。
有人攻击《集结号》和《投名状》,说它们两个多小时的篇幅居然抽不出一分钟交代一下相关主要人物的生活状态,其实这也是没办法,中国的大小导演们还远没习惯花那么多钱拍一部电影,生怕观众看电影的时候放松哪怕一秒,然后说几十块的电影票钱花的不值,于是恨不得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紧张的矛盾。这跟好莱坞那帮早已挥金如土,已经开始比拼谁能把钱花的不留痕迹的败家子们是有本质区别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多糟蹋几次,习惯了就好了。
太平洋小岛休假题材几乎可以作为好莱坞电影的一个类型了,比如《初恋五十次》,甚至新版《珍珠港》都有长长的一段“休假”情节,当然后来零式飞了一屏幕,休假被迫取消了罢了。而《六七》则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一对生活在大都市的成功人士决定把工作扔在脑后,飞到一万公里之外,享受阳光和海滩,顺便结个婚。经验告诉我们,这种逃避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因为既然叫做“Annul Leave”那么肯定有回来的时候,而且即使人在外,工作并不会因为地理位置的改变而离你远去,该你做的该你想得该你操心的,都得由你做由你想由你操心,现在有了一系列的高新科技,更是随时随地办公,任何离开都只不过是换个环境,前些日子去丽江,在大研古城里溜达,我们总监一路抱着黑莓头也不抬一下,令我感慨不已。电影里也印证了这一点,总编打来电话(九八年没有Wi-Fi),我们女主角只好掏出700刀请老哈送她。
这里插几句,看《六七》遇到两个熟人,一个是女主角的男友,基本上大家都认识,就是《Friends》里的Rose,丫到哪儿都是那张及其欠抽的脸。另一个是女主角的上司,Dazzle的主编,就是《The West Wing》里的C.J.,染了黑头发,仍然是一摘眼镜就认出来了,基本上还是那种女强人套路。经常在电影里看到一些美剧里的演员,虽然大都是龙套级别,但认出来的时候还是觉得很亲切,很有趣。
基本上,上班的人都有这么个藏在心底的愿望,在休假的时候,能碰到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好吧我明说了就是艳遇奇遇什么的,最好情节曲折,结局隽永。当然现实生活告诉我们,遇到X遇是个小概率事件,而统计学告诉我们,小概率事件在某个特定观察中不会发生,所以对我们当中的某个人来说,我们不会碰上什么遇,如果真碰上了,十有八九是坏人设的圈套,比如某个没去过北京操山东口音的民工喝可乐发现拉环中了五万块的大奖,想5000块转手。所以,无论你去的是南城,南京,南海还是南美,等你回来的时候无非也就吹吹当地的风景,当地的伙食,当地的民族风情,绝无可能讲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甚至电影里老哈也跟女主角如是说,“They come here looking for the magic, expecting to find romance, when they can’t find in any other place. It’s an island, babe. If you don’t bring it here, you won’t find it here.”配合上哈叔丰富的表情,教育效果一流。但是实现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东西就是电影的第一要务,于是《六七》里,老哈的飞机挨了雷劈,载着一男一女一头扎到了无人但却风景如画的小岛上。至此,电影脱离了现实,插着想象的翅膀走上了色彩斑斓的叫做白日梦的岔道。
从《六七》的海报就能明显看出这不是一部关于英雄救美的片子,哈里森•福特和安•海契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个人一样紧张,一样狼狈。影片中也是这样,从飞机杵到沙滩上开始,两个人就你来我往,唇枪射箭,不亦乐乎。老哈固然抓紧一切时间显示他的老当益壮,哄山猪,抓蛇,弹蝎子;某女时不时表现出坚韧机敏的一面,比如在老哈发现他要找的灯塔根本不在山顶的时候给他鼓励,被海盗抓住的时候,用金子忽悠他们,特别是把九七式的浮箱绑到他们那架红色的小飞机上的时候,显然二人的付出是一半一半的,甚至最后连飞机都是她降落的。
整部片子统共只有四个人物:哈大叔的搞笑的确很强,而且一点也不下贱,最经典的当然是《夺宝奇兵》但《六七》中,仅凭对白和表情效果依然出众;更重要的是,在本片中他是一个普通人,会出错,会气馁,需要别人帮助也能接受别人帮助。安作为标准的金发碧眼美人,很不合常理地没有一点花瓶的嫌疑,跟哈叔比起来瘦小但意外地强悍怀疑与其平胸有很大关系。Rose同学可能是因为当时《Friends》已经走红,给的戏份较多,而且也还合格。那个大胸女配角也圆满完成了任务,并不显得鸡肋。龙套里就觉得那帮海盗简直太恶搞了,长得挺专业,结果先是被老哈拿根树干放倒俩,然后被女主角忽悠,最后更是被自己一发炮弹掉下来炸飞了(这而其实有点儿过了,任何炮的最大射角都不可能有90度,连专门防空的也不行)。然后开头唱歌那个老黑也很有味道,当然了,我说的是他的歌。
然后当然是男女主角一起脱险归来,不过导演也不忘提醒电影院里的观众们“本篇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让老哈跟女主角来个分别,还弄段说教。很有趣的是为了跟观众拉近距离,导演安排了两大段很现实的论调,一段是我上面提到的关于“the Magic”,一段就是临近末尾老哈关于他俩不可能走到一起的话,每段都很深刻,似乎是导演也在自嘲,“是啊是啊,是假,我心里明白着呢。”不过既然是做梦,还是要做到最后,老哈跟他生死与共的冤家搭档一起离开机场,把回纽约的航班抛到身后,100分钟的白日梦完整的结束。
我不知多少次得发现,一些有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片子,虽然某些部分略显粗燥,但整体看完仍然觉得很好看。现在的片子追求快速剪辑、标新立异的摄影、绚丽的视觉效果、离奇的叙事结构,却往往不注意故事本身,角色本身。
其实我们的要求不高,不过是坐一架微微有点漏油的小飞机,飞过湛蓝的海水葱郁的小岛,降落在长满小草的机场,晒一晒太阳,听一段有异地风情的音乐,看一段有地方色彩的演出,然后携一枚有趣的美女迫降在一个无人的小岛,用红酒烤几只孔雀,然后斗一斗野猪,抓一抓水蛇,看一看瀑布,滚一滚地道,遇一遇海盗,吃点面包果,碰上一架半架二战或者一战留下的飞机,拿个浮箱玩一玩漂流,最后在炮弹中起飞,最后驾驶一架破破烂烂的老爷机甩在银色的沙滩边,与驾驶室里的另一个人永远地生活在平静美丽而远离城市和他乡。
我们不过想做一个100分钟的白日梦而已,暂时地躲开生活的重担压力和焦虑,需要的不过是一个简单而轻松的故事,好么,就100分钟?
字要多了就自己删掉点
⑶ 战马电影观后感六百字
这是一匹令人印象深刻的马,remarkable是电影里的台词,出自我最喜欢的一场戏——Joey在无人区被铁丝网所困,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走出战壕,帮它脱困。那一刻,在生命的尊严面前,战争顿时变得毫无意义。最棒的是那个德军对身后的战友们喊了一句,“我还需要一把剪刀”。然后战壕后立刻扔出了五六把来,落在水坑里,让人忍俊不禁,又感动不已。
其实在《战马》的初始场景中并没有战火,而是着力表现了20世纪早期英国农村生活的那种伤感调调。德文郡一位喝醉了的农夫Ted在拍卖会上高价买回了一匹精装的纯种骏马,他的儿子为它起名Joey并训练它犁地(为什么英国犁地是用马而不是牛?)。在满是青翠泥土、花昵衣服的氛围中,加上一只脾气不好的鹅,电影其实还有一点偏娱乐化的风格。金色阳光下的田园的风光和John williams洗练的音乐,让电影表现的既乡土又宏大。但田园风光的背后也有战争的记忆——Ted曾经在南非和波尔人(土著,殖民)战斗过,并因此获得了皇室的勋章。只是他厌恶战争的罪恶,将锦旗和勋章以及过去的经历都丢弃在岁月的垃圾桶里,并每天依靠酗酒来忘记过去。《战马》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反战情绪,并植根在国家的记忆之上。
不过电影并没有一直停留在德文郡的乡村风光之中,还是很快的进入了战争。Joey被“征召”入伍,横穿英吉利海峡、佛兰德斯和法国,在英德双方的军队中,经历噩梦。和大部分战争片中的反战宣言一样,“The war has taken everything from everyone”(战争拿走了所有人都一切)——《战马》中也有对战争最真实的清算,且不止一次的在电影里重复,不言自明。
对于《战马》,美国影评人A. O. Scott曾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标题是Innocence Is Trampled, but a Bond Enres(《被践踏的纯真,以及一份持久的约定》)。前半部分基本是对人类战争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但后半部分却又对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抱有一份能够和谐统一的希望,正如斯皮尔伯格以往的大多数影片一样。
简单的回顾一下斯皮尔伯格的银幕作品不难发现,他的电影有着一贯的主题。看看他都对观众说过些什么?鲨鱼、马、外星人、恐龙、人工智能……尽管斯皮尔伯格和编剧Lee Hall 以及Richard Curtis都努力在避免让《战马》陷入到重复之中,并在故事的结构上了很大的功夫,也有很多创新之举,比如以一匹马的战火浮生来表现战争对战争双方的摧残,也使得马匹没有成为戏剧的傀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轻易的找出《战马》的主题——对人类和非人类之间关系的迷恋和焦虑。
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里,有时候人类与非人类的界限很难划清:人工智能和ET常常表现的和人类没有区别。但另外一些时候,如《勇者无畏》和《辛德勒名单》中,自私的人类又处于被否定的地位。有时候人类被威胁,有时候人类被安慰,但电影总是不忘探究一种存在主义的神秘命题:我们是谁?而斯皮尔伯格的答案总是很明确,人性总有缺陷,但不至于丧失希望。他往往尝试着乐观,所以在电影的结尾,我们总是能收获救赎的力量——《战马》结尾主人公牵着马在夕阳的余辉下回到家中,交还父亲荣耀的锦旗就是最好的例证。
⑷ 求魂断蓝桥观后感一篇 六百字左右 谢谢
一部风靡全球近半个世纪的美国故事片,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一段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一首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悲剧之一。它就是1940年出品的由茂文·勒洛依导演,费雯丽·罗伯特·泰勒主演的好莱坞战争体裁的爱情故事片《魂断蓝桥》。
——开篇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上校罗依·克劳宁(罗伯特·泰勒饰)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凭栏凝视,他从口袋中拿出一个象牙雕的吉祥物,20年前的一段恋情如在眼前……
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回国度假的罗依假期已满,即将奔赴法国,在滑铁卢桥上他救了赶往剧院演出的芭蕾舞演员玛拉一命,临分别时,玛拉将她心爱的象牙雕的吉祥符送给了罗依,两人自此成就了一段美丽的邂逅。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与罗伊约会,在苏格兰民歌《一路平安》的华尔兹舞曲中两人翩翩起舞,含情相望。因罗伊行期推迟之故,他找到玛拉,要和她马上结婚。可因为当天已经错过了教堂规定的结婚时间,两人只好决定第二天再去。可就在当晚,罗依被召回军营。第二天一大早,罗依便离开了。玛拉放弃了演出去送罗伊,罗依安排了克劳宁夫人与玛拉见面,让玛拉入住克劳宁家,。回到剧院,笛尔娃夫人已经决定开除玛拉,好友凯蒂为她求情也一同被开除了。就在玛拉将与克劳宁夫人见面时,她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阵亡士兵名单中赫然写着:罗依·克劳宁。她倍受打击,因为失去了爱情,她拒绝了克劳宁夫人的帮助,并且因为深受打击大病一场。期间好友凯蒂为了让两人很好的活下去而成为了妓女。病愈后的玛拉也沦为了妓女,可是一次在车站拉客的时候,她却见到了罗伊。两人重逢让她悲喜交加。面对罗依的爱,如己无力承担,在到克劳宁家之后,善良的她最终向克劳宁夫人说出了实情,最后留了一封信给罗依后便离开了。罗依找到了凯蒂,并知道了一切,罗依决心要找到玛拉,但未如愿。绝望的玛拉独立在滑铁卢桥上,面对一队军用卡车,她迎上前去……在人群的惊叫声中,一个年轻的生命结束了,地上散落着手提包和一个象牙雕的吉祥符。
看完这个影片,早已满面泪留。如众多影评人所言:“女主人公不仅把生命留在了这座桥上,还把自己的爱情、信念和灵魂一同埋葬在这座桥上……”在泪光中,回忆着电影中的一幕幕,我突然想到,这一切的结局,只因为女主人公做错了一件事情。在我看来,就是这一件事改变了她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决定让她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埋葬了自己的幸福,成就了故事的悲剧。
当她无意间在报纸上得知了罗依阵亡的消息时,她的爱是那么的脆弱,她拒绝接受克宁劳夫人的帮助,违背了罗依走之前的叮嘱。她的爱没能战胜感性,战胜死亡。要知道一个心中强烈牵挂和爱的人是不会轻易死在战场上的。即使罗依死了,她该做的不是逃避,不是离开罗依的一切,相反的,罗依是克宁劳家独子,罗依死了,作为罗依准妻子的玛拉应该去安慰和照顾罗依的家人,共同期待也相互扶持。而就是玛拉这个“拒绝”的决定,让一切都不对了。当在车站招揽生意的玛拉,见到“已死”的罗依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当两人紧紧相拥时,玛拉滑落的晶莹的泪滴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喜悦、激动,掺杂的还有悔恨、无奈。正因为如此,自此至影片终,这泪都未曾离开玛拉的双眸。面对罗依的再一次求婚,玛拉的心中比喜悦更多的却是撕心裂肺的痛,而一切又错在那一时。假如玛拉能够爱得更加坚定,她能够听从罗依的,放下包袱与克劳宁夫人一起生活,那么当罗依“死而复生”时,那么一切都会是美好的,结局也就成了另一个美好的开始。
无论悲喜,电影,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在这高于现实的电影中,却也不乏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