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勇敢的心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吗
是的.当然是改编过了.也有很多批评的人~~
威廉·华莱士——神话与历史
一提到威廉·华莱士(WilliamWallace)的名字,人们会立刻联想起13世纪末、14世纪初苏格兰民族独立运动的那段峥嵘岁月。的确,华莱士可以说是英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个英雄人物。7个世纪以来,后人对他的兴趣和崇拜可谓是经久不衰。15世纪时,吟游诗人哈里(又称盲哈里)就凭长达十一卷、一万两千行的凯尔特语传奇史诗《华莱士之歌》(TheWal�lace)名动一时,文化阶层争相传阅。此书自16世纪付梓后,在苏格兰的流行程度仅次于圣经。最近一次的“华莱士热”则源于1995年好莱坞出产的大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由梅尔·吉普森成功塑造的华莱士形象俘获了全世界影迷的心,以致于在影片公映后,苏格兰旅游局便推出了“电影旅游”(filmtourism)的项目来满足从全世界蜂拥而至的观光客的要求,互联网上有关“Braveheart”的搜索链接竟然达到了21000个之多。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剧本改编自兰道尔·华莱士1995年出版的畅销小说,而小说就是以《华莱士之歌》为蓝本进行创作再加工的。从15世纪的史诗到20世纪的电影,它们无疑都在延续着一个“威廉·华莱士的神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神话中的华莱士究竟与历史上的华莱士相去多远呢?
(一).扑朔迷离的身世
现存的大部分有关威廉·华莱士的记载都集中在1297年9月11日他带兵取得斯特灵桥(Sterlingbridge)战役的辉煌胜利到1298年7月22日在福尔科克(Falkirk)败于英王爱德华一世这段时期内。而关于他的身世,则是疑云重重的。那么华莱士究竟是一位草莽豪杰还是一位骑士英雄呢?
在14、15世纪苏格兰的编年史作家中,只有盲哈里和沃尔特·鲍厄(WalterBower)赋予其笔下的华莱士以显赫的骑士身份。其他人,如福尔顿的约翰(JohnofForn)和安德鲁·温顿(AndrewWyntoun)等都不讳言华莱士相对寒微的家庭出身,但他们显然不想给予这个问题以过多的关注,只是加以描绘他所拥有的雄健体魄和天赋神力。至于电影《勇敢的心》,似乎也倾向于后者的处理方式。
实际上,“华莱士”(Wallace)并不是苏格兰当地的姓氏而是一个绰号,最初的含义是“从威尔士边境地区来的人”。据史料记载,12世纪时,华莱士家族的祖先作为亲兵跟随布列塔尼裔的斯图亚特家族(theStewarts)从英格兰的什罗普郡来到苏格兰。自戴维一世(1124-1153)以后,斯图亚特家族世袭了王室管家一职,并在苏格兰西部的伦弗鲁郡、拉纳克郡及艾尔郡拥有庞大的领地,是权擅一方的大贵族。而华莱士家族作为斯图亚特家族的封臣也得到了苏格兰西南部的一些采邑。根据盲哈里所说,位于伦弗鲁郡的埃尔德斯利正是威廉·华莱士的出生地,他在附近的佩斯利修道院接受了童年教育。青年时代的华莱士曾居住在艾尔郡的里卡顿,这里是他叔叔理查德的领地。华莱士在成年后的首次惊人之举就是在拉纳克郡杀死了英格兰的郡守。照此看来,华莱士崛起于苏格兰的西南部并与斯图亚特家族保持着密切关系,这一点应该是没有多少疑问的。
另外的线索来自于1297年的一枚钤印在信上的图章,这封信是华莱士在当政后写给吕贝克和汉堡两个自治市的市长以要求通商的。图章上刻有“WillelmileWaleysfiliiAlani”这样的一行拉丁文,意思是“阿兰的儿子威廉·华莱士”;除此之外,上面还绘有一副弓箭,也许暗示了华莱士原本是一名职业弓弩手,早年靠捕猎甚至是偷猎为生。而在1296年8月爱德华一世对苏格兰的首次征服过程当中,曾经有不下1500名的苏格兰大小领主在一份“拉格曼文件”(RagmanRoll)中署名效忠英王,其中一人的名字就是“阿兰·华莱士”(AlanWalays)。如果这个阿兰就是威廉·华莱士的父亲,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华莱士来自于低级骑士家庭,而他本人却并非骑士出身。
斯特灵桥大捷后,“经王国的一致同意并且以至高无上的苏格兰王约翰·巴利奥尔的名义”,华莱士被册封为“骑士,苏格兰的护国公和军队总指挥”。在中世纪这样一个严格讲究出身和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如此之速的晋升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二).英雄与美女
当电影《勇敢的心》中出现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梅尔·吉普森和苏菲·玛索时,看电影的人一定都在期待着英雄与美女之间所产生的那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好莱坞的编剧们无疑给观众制造了一个“美女惜英雄,英雄爱美女”的浪漫爱情故事,全然不顾与历史的巨大出入。史上被称作“法国母狼”的爱德华二世的王后伊莎贝拉竟然被苏菲·玛索演绎得如此凄婉多情,实在是贻笑大方的一件事。学者们大多认为这一情节根本不值一驳,事实上这位王妃在华莱士死后3年才从法国来到英格兰,7年后爱德华三世才出生。
在盲哈里的《华莱士之歌》中,只出现了两位与华莱士有关的女性,一位是他的母亲,另一位就是玛丽安·布莱德福特(MarionBraidfute)。后者原为拉纳克郡拉明顿城堡的女继承人,在圣肯蒂真教堂与华莱士结婚。1296年8月27日,苏格兰人在邓巴惨败于英军。次年,华莱士在拉纳克与士气正盛的英军交锋,寡不敌众,逃往妻子处避难。后来玛丽安被英军抓住并遵照拉纳克郡守威廉·海瑟尔里格的命令予以处决。1297年5月,华莱士杀死海瑟尔里格,完成报仇心愿并自此崭露头角。
这位传说中的妻子在电影里是作为一个引导华莱士精神归宿的关键性角色而出现的(不过是身份降低为贫民,他们两人的结合也变成了私定终身)。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影片一开始就设计了少年华莱士的父亲为抵抗英格兰人而英勇献身的背景,他于是跟叔叔学习武艺,不料长大后却只求和心上人厮守终身。妻子的被害击碎了华莱士的美梦,也使得他从与世无争走上了义无返顾的反抗之路。如此的情节安排难免会给人一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感觉,不过由此也可见编剧一定要把华莱士塑造成情圣的决心。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位玛丽安·布莱德福特是大可疑问的。因为除了盲哈里提到的这些涉及华莱士私人感情生活的零星片段之外,其他的编年史和传记作家都对此只字不语。后世甚至有人指出,“玛丽安·布莱德福特”与哈里一个邻居的名字很相似,怀疑是被诗人借用了。其实在《华莱士之歌》中,类似这种移花接木、“掠他人之美”的例子并不鲜见。盲哈里是在华莱士家族后代(克雷吉的威廉·华莱士爵士)的资助下完成大作的,由此可以想见,不论是出于精神上的由衷崇拜,还是出于客观的经济原因,诗人必然会在创作过程中竭力铺叙事迹,以完成后人崇功报德之心愿。
然而不论玛丽安·布莱德福特存在与否,看上去“为情复仇”的说法都是不成立的。因为早在1296年8月,拉纳克郡的一份法律判决文书上就出现了“威廉·华莱士,盗贼(WilliamleWaleys,thief)”的字样。追源论始,拒绝对英王宣誓效忠应该是华莱士在1296年就背负恶名的肇端。在爱德华一世看来,1296年夏季对苏格兰的首次征服是强弱判明、毫无悬念可言的。邓巴战役后,苏格兰的大小贵族之所以在“拉格曼文件”上署名,表示效忠英王,承认其为苏格兰至高无上的领主,目的就在于换取爱德华一世对他们现有领地及封号的默许。事实上,不管其父臣服与否,如果威廉本人不向爱德华一世的“新英格兰王朝”输诚,他是决不会享有对家族领地和封号的继承权的。爱德华一世派驻拉纳克和克莱德斯戴尔的郡守海瑟尔里格握有苏格兰西南部的司法审判权,并着力惩戒像华莱士这样拒绝效忠的“叛乱分子”,这必然引起后者的强烈不满和愤恨。另外,盲哈里和安德鲁·温顿都在著作中提到,此后不久,华莱士的父兄就因反叛而遭毒手。果真如此,势必坚定了华莱士拿起武器、与英格兰人殊死一搏的信念。
(三).与罗伯特·布鲁斯
1286年亚历山大三世的暴毙以及随之而来的坎莫尔王朝的绝嗣是引发苏格兰国内政治动荡和英格兰入侵的导火线。1290年-1291年间,13个有皇族血统的候选人向英王爱德华一世提出了“王位大诉讼”(theGreatCause)。这场王冠之争实际上主要是在约翰·巴利奥尔(JohnBalliol)和罗伯特·布鲁斯(RobertBruce)之间展开的。布鲁斯与斯图亚特通过土地分封和联姻在苏格兰西部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关系网。他们虽然在与巴利奥尔的王位角逐中败下阵来,但自始至终也没有放弃对王位的要求。在巴利奥尔统治期间(1292年-1296年),他们一直是以“麻烦的制造者”而闻名的。1296年后爱德华一世的征服战争对他们来说不失为一个东山再起的绝好机会。
许多人将威廉·华莱士看作是一个造反的英雄,这其实是对他名声的最大亵渎。虽然华莱士家族与斯图亚特—布鲁斯家族联盟有着紧密的封建义务关系,但他本人毕生都保持了对巴利奥尔王朝的忠诚。在华莱士短暂的护国摄政期间,当时囚禁在伦敦塔的巴利奥尔依然被尊奉为苏格兰的合法国王。即使是在1298年因为福尔科克战败、华莱士被迫离开苏格兰之后,他也没有放弃营救这位前国王的外交努力。
既然华莱士对巴利奥尔王朝忠心不贰,那么他对一直觊觎王位的布鲁斯家族必然是充满疑虑和警惕的。而布鲁斯家族之所以早早选择站在爱德华一方,无非是想借助英格兰人的力量打击巴利奥尔派以再图王位,因此华莱士的忠诚与威望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威胁,两者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终难水乳”。有的历史学家甚至怀疑正是罗伯特·布鲁斯出卖了华莱士,因为在1305年捕获华莱士并把他交给英格兰人的门蒂斯的约翰(JohnofMenteith)后来成为了罗伯特一世的宠臣。
15世纪时,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三世所奉行的亲英政策再次引起了苏格兰民族主义情绪的强烈反弹。在此背景下,威廉·华莱士和罗伯特·布鲁斯(罗伯特一世)的历史地位被人为地拔高,就此成为全民景仰的民族英雄。在这个英雄神话的创造过程当中,约翰·巴伯的《布鲁斯之歌》与盲哈里的《华莱士之歌》同样功不可没。为了凸显两位英雄在精神上的一致性,他们于著作中虚构了这样一个情节:在福尔科克,当兵败的华莱士撞见了站在英格兰人一边作战的布鲁斯时,痛斥他的胆怯和懦弱。华莱士的一席话有如当头棒喝,唤起了布鲁斯心中沉睡已久的反抗意志。从这以后,布鲁斯力补前愆,回到爱国主义阵营中,并在华莱士殉难后继承他的遗志,继续领导抗击英格兰入侵者的斗争,最终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起布鲁斯王朝。说到这,读者不难发现,电影《勇敢的心》也是完全照搬了这一幕。
在这个精心杜撰的故事当中,最致命的谬误就是叙述者完全混淆了三代罗伯特·布鲁斯。“罗伯特”其实是布鲁斯家族一直沿用的名字。第六代卡里克伯爵罗伯特(1210年-1295年)是1291年13个王位竞争者之一,而罗伯特一世(1274-1329)已经是布鲁斯家族的第八代了。在福尔科克一役中,“叛国投敌”的是第七代罗伯特,也就是罗伯特一世的父亲。这时罗伯特一世(我们暂且称他为小罗伯特)的态度是并不明朗的,但可以肯定,在此战结束后,他也参加了抵抗运动,很有可能是与他父亲在对爱德华一世继续臣服与否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然而,当1302年由于华莱士在法国和教皇宫廷所进行的外交斡旋使得巴利奥尔回国复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时,他又一次背离了爱国阵营,寻求与爱德华的妥协。小罗伯特·布鲁斯作为坚定的独立运动领导人的姿态是在1305年华莱士殉难后才得以确立的。1306年他发动政变登上王位,1314年又在班诺克本对爱德华二世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在1328年的《北安普顿条约》中,爱德华二世正式承认他为苏格兰国王,并完全放弃对苏格兰的宗主权要求。罗伯特一世固然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但至少在1297年-1305年间,他的时叛时附表现出了其本人在以何种方式成就家族王权霸业上的犹疑不定,这自然无法与华莱士的忠诚无私及英勇无畏相提并论。客观点说,贵族是绝对的现实主义者,而华莱士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对自由理想的执著与献身。
其实,在有关威廉·华莱士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中与史不合之处还甚多,以上只是试举两三例以飨有兴趣的读者。据说,美国权威的中世纪史专家莎朗·克罗撒(SharonLKrossa)在观看电影《勇敢的心》还不到两分半钟的时候,就已经罗列了不下18处的史实错误。我们普通观众当然不需要向她那样辎铢必较,不过如果真想对华莱士其人其事有个全面公允的认识的话,不妨读一读3本有“正视听”之效的著作。一本是格雷姆·冒顿(GraemeMorton)的《威廉·华莱士:真人与虚构》(WilliamWallace:ManAndMyth,Sutton,2001)。另外一本是历史学者阿兰·扬(AlanYoung)和摄影家迈克尔·J·斯泰德(MichaelJ.Stead)合著的《追随威廉·华莱士的脚步》(,Sutton,2002),本书可谓是图文俱胜。如果说英国萨顿版的两本书是严肃的学术性著作,那么科林·麦克阿瑟(ColinMcArthur)的《蓬岛仙舞,勇敢的心与苏格兰人——好莱坞电影中苏格兰形象的歪曲》(Brigadoon,BraveheartAndTheScots—,L.B.Tauris,2003)则针对性更强,其对电影的批评已经从内容层面扩展到了对审美趣味、创作观念的批评。在《勇敢的心》中,出现了不少有意设计的意识形态的象征符号,如苏格兰特有的蓟、短裙和高地(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十三世纪的苏格兰人穿的是短裙,华莱士也并非高地人,影片开头时少年玛丽安摘了一束蓟花送给华莱士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那非要把手弄得血流不止不可),还有背景音乐中反复响起的风笛声等等。虽然影片创作人员的初衷未必如此,但是它确实迎合了当下西方社会一些极右翼团体的非理性诉求。不管怎样,也许正如法国著名的心态史专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说“一个艺术家成功与否,要看他是否具有作为一个符号聚集点的能力,吸引那些与他的作品并不直接相关的各种情感”,在这个意义上,《勇敢的心》能捧回奥斯卡小金人并在全球大热自有它的成功之道。也许只有历史学家会对其表现出十足的不屑一顾,但受此片启发并热衷于“史诗巨片”的好莱坞也完全有理由对前者的“迂腐”表现得不以为然,继续我行我素地拍下去,制造一个接一个的票房奇迹。
2. 《勇敢的心》结局梅尔吉普森那句“freedom”有什么含义
整部影片写的是战争,freedom强调的主题是“自由”。
1、影片主人公华莱士起初并不是一个骁勇善战愿意征战沙场的战士,他有自己对未来的打算,他不是一个贪心的人,他想要的生活很简单,娶妻生子,一家人快乐幸福。
2、让华莱士意想不到的是英格兰的入侵让他极简的生活都被打破。后来他有了自己的爱人,可又是在残酷的现实中他失去了挚爱,为了给爱妻报仇卷进了抗击英格兰殖民者的战争中。华莱士极度渴望自由,于是他领导着那些也渴望自由愿意为了保卫自己家园的民众向英军开战,未解除英格兰的奴役而战。
3、战争愈演愈烈,形式也一直没能好转,但他依然不愿放弃任何一个争取自由的机会,拒绝妥协和臣服,毅然接受酷刑。当他在忍受极刑之痛时,执行官也向过往宽恕赐他速死,华莱士没说一句话。最后的剖腹之刑也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歇斯底里的喊出了最后一句话,他一直为此而战的一句话——freedom!自由。
(2)电影勇敢的心与英语语言历史扩展阅读
《勇敢的心》创作背景
《勇敢的心》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部电影,影片的人物原型就是英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威廉·华莱士。《勇敢的心》的剧本改编自兰道尔·华莱士1995年出版的小说,而小说就是以《华莱士之歌》为蓝本进行创作再加工的。
在创作剧本的时候,编剧兰德尔手里掌握的关于威廉·华莱士的史料很少,于是兰德尔根据15世纪末爱尔兰游唱诗人亨利所吟诵的史诗创作剧情[6]。
兰德尔最开始打算从威廉·华莱士的成年开始写起,加入孩提时的前序是后来产生的想法;按照剧本的初稿,Murron在华莱士父亲的葬礼上原本送给华莱士的是朵玫瑰而不是影片呈现的蓟花,但后来有人指出,玫瑰是英国的象征,放在这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剧里十分不合适,所以后来换成了蓟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勇敢的心
3. 英文电影《勇敢的心》里面包含的历史事件有那些
勇敢的心历史背景及经典对白
威廉姆 1272生于艾尔德斯莱, 父亲是苏格兰贵族詹姆斯•斯特沃特的佃农,叔父是教区的神父。 他的叔叔教给他很多知识, 包括拉丁文, 法语等。 当时的苏格兰王约翰•巴里奥尔横征暴敛, 很失民心,全国各地都有暴动事件发生。 巴里奥尔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向英王爱德华一世求助, 将君权双手奉送。爱德华一世接管苏格兰后, 以残暴高压的手段控治局势,制造了数起大屠杀, 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贵族, 农民都拿起武器,与英国人作战。 在这种局势下, 华莱士长大成人,并在拉纳克附近领导了一支队伍发动起义。 1297年,他与美伦•布莱德福特结婚。 同年五月, 在英军的一次报复行动中,美伦被当地执政官威廉姆•哈泽里克杀害。 不久,华莱士设计攻占拉纳克, 俘虏了哈泽里克并亲手将其处决。华莱士屡战屡胜, 威名日盛, 引来众多同志加入义军,其中有一位安德鲁•穆里英勇善战, 足智多谋, 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另外, 贵族们也纷纷对其表示支持, 包括罗勃特•布鲁斯,詹姆斯•斯特沃特, 詹姆斯•道格拉斯等。 这时,华莱士和他的起义军已逐渐引起爱德华一世的注意,遂派遣了一支大军前来剿灭。 七月, 部分贵族投降英国人,华莱士和穆里则加紧训练和整编队伍, 准备迎战。 九月,双方在斯忒林相遇, 英军在渡过一座大桥时中伏,被人数少他们数倍但英勇无比的苏格兰起义军围攻并全歼。但穆里在此战役中伤重不治而死,从此华莱士只得独自担任起领导义军的重任。 十月,华莱士乘胜攻克了英国北部重镇德汉姆, 但由于兵力和补给不足,无力防守, 因此十一月退回苏格兰。 1298年五月,华莱士在斯科克森林被受勋为骑士, 并被任命为苏格兰护国大将军,领导整个苏格兰争取自由的大业。 遭到失败的爱德华一世暴怒,动用全国兵力, 亲率大军前来讨伐。威廉姆•华莱士定下两个策略:
1.坚壁清野--将英军可能路过之处的居民, 牲畜, 粮食全部转移,不给英国人留下任何可以补给之物。 2.训练士兵使用“枪阵”,即以若干长枪兵为一组, 背靠背站立, 枪尖朝外,形成一个攻击和防御力都倍增的作战单位。 1298年七月,英军与义军在法尔科克展开激战, 由于双方兵力相差过于悬殊,奋勇作战的义军全军覆没, 华莱士只身单骑逃出战场。 从这之后到被俘前的数年时间, 华莱士的行踪在史料上很少被提及,据说他在英格兰建立了游击队, 专门袭击骚扰英军部队,尤其是派往苏格兰的补给部队;另外, 他还到过挪威,法国甚至罗马教皇处寻求国际上的支援。华莱士的行动更深地激怒了英王爱德华一世, 他颁下严令, 许以重赏,定要捉拿威廉姆•华莱士归案, 死活不限。 然而,在众多爱国的苏格兰人民的帮助和保护下, 华莱士数次化险为夷,英王始终未能得逞。 1304年八月, 由于苏格兰人,华莱士信任的伙伴, 叛徒约翰•曼提斯的出卖,华莱士在格拉斯堡附近被俘, 随即押往伦敦。 作为奖赏,曼提斯被任命为德姆巴敦的行政长官。 而在伦敦,经过一场形式上的审判后,华莱士被指控叛国及谋杀拉纳克执政官哈泽里克, 判处死刑,而且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在押赴刑场的路上,华莱士遭到围观人群的辱骂嘲笑, 人们还纷纷向他投掷腐烂的蔬菜,面包等, 因为他们被告之这个犯人是个罪大恶极的匪徒, 叛国者,而且杀害了许多无辜的英国人。 在遭受了绳勒, 刀割,火烧等酷刑后, 威廉姆•华莱士被斩首, 身子被肢解为四块,分别送往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四方, 头颅则被悬挂在伦敦桥上,以警告人民休要反抗。 然而英王爱德华一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苏格兰人民在威廉姆•华莱士无畏精神的激励下, 浴血奋战,誓把英国人赶出自己的国土。 最终, 他们赢得了自由。 似乎没有资料记载华莱士在临死前高呼“自由”,但有一首华莱士最喜欢的诗却流传至今。 原文为拉丁文:
4. 关于《勇敢的心》历史
《勇敢的心》以13-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以战争为核心,讲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1995年5月该片在美国上映。1996年,该片在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奖项。
有。威廉·华莱士 (苏格兰独立战争的重要领袖之一):
威廉·华莱士(苏格兰盖尔语:Uilleam Uallas,英语:William Wallace;1270年—1305年8月23日),是一名苏格兰骑士,后来成为了苏格兰独立战争的重要领袖之一。1297年,他在斯特灵桥战役(Battle of Stirling Bridge)中击败英格兰军队。之后,他被指定为苏格兰护国公,直到1298年7月在福尔柯克战役(Battle of Falkirk)中失利。
1305年8月,华莱士在格拉斯哥附近的Robroyston被英格兰人擒获。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下令对他严刑拷打之后,以叛国的罪名斩首。
华莱士死后,他的声名远扬,超出了他的故乡的范围。他成了苏格兰独立战争的一个标志性人物。苏格兰人视其为民族英雄,在不列颠有好几座华莱士的纪念碑和塑像。
历史事实:
苏格兰抗英战争,又称苏格兰独立战争,发生于1296年——1328年。1296年,英格兰的爱德华一世入侵并吞并了苏格兰,苏格兰人经过30多年的斗争,在威廉·华莱士、罗伯特·布鲁斯的带领下,前仆后继,终于打败了英格兰人,重获独立。
(4)电影勇敢的心与英语语言历史扩展阅读:
《勇敢的心》剧情简介:
在威廉·华莱士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格兰的英雄马索·华莱士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了。幼小的他在父亲的好友的指导下学习文化和武术。光阴似箭,英王爱德华为巩固在苏格兰的统治,颁布法令允许英国贵族在苏格兰享有结婚少女的初夜权,以便让贵族效忠皇室。
王子妃伊莎贝拉是个决断的才女,她知道这道法令会让英国贵族有意于苏格兰,但更会激起苏格兰人民的反抗。年轻的华莱士学成回到故乡,向美丽的少女梅伦求婚,愿意做一个安分守已的人。然而梅伦却被英军无理抢去,并遭杀害,华莱士终于爆发了。在广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后”的呼喊声中,他们揭竿而起,杀英兵宣布起义。
苏格兰贵族罗伯想成为苏格兰领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与华莱士联盟。华莱士杀败了前来进攻的英军,苏格兰贵族议会封他为爵士,任命他为苏格兰护国公。华莱士却发现这些苏格兰贵族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人民和国家前途担心。
爱德华为了缓和局势,派伊莎贝拉前去和谈。但由于英王根本不考虑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买华莱士为条件,和谈失败了。伊莎贝拉回去后才发觉和谈根本就是幌子,英王汇合了爱尔兰军和法军共同包围华莱士的苏格兰军队,她赶紧送信给华莱士。
大军压境之下,贵族们慌作一团,华莱士领兵出战,混战一场,短兵相接中,他意外发现了罗伯竟与英王勾结,不禁倍受打击。伊莎贝拉为华莱士的豪情倾倒,来到驻地向他倾吐了自己的真情,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谈。
华莱士明知是圈套,但为了和平着想,他依旧答应前去。在爱丁堡布斯设计了阴谋抓住华莱士,并把他送交英王。罗伯对父亲的诡计感到怒不可遏,华莱士终于被判死刑。伊莎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临死前,她告诉英王她怀的不是王子的血脉,而这个孩子不久将成为新的英王。
华莱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憾所有人。几星期后,在受封时,罗伯高呼前为华莱士报仇的口号,英勇地继承华莱士的遗志对抗英军。
5. 电影勇敢的心讲的事对应的历史是什么
电影《勇敢的心》想必大家都看过了吧?里面所讲述的发生在英国金雀花王朝的故事相信早已令大多数人感动得流下眼泪。可是,如果我告诉你,在历史的书卷之中“勇敢的心”并不是指威廉华莱士,那个温柔美丽的法国公主实际上是一个心狠手辣的DANG妇,大家会不会相信呢?可是,虽然电影源于历史,可它也的的确确改编了历史。 首先,“勇敢的心”并不是指威廉华莱士,倒是恰恰指的是影片中数次出卖过威廉华莱士的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当然,出卖威廉.华莱士的情节是影片虚构的,历史上的罗伯特.布鲁斯是苏格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英雄,正是罗伯特.布鲁斯领导苏格兰人不断与英格兰进行着小规模的冲突,并在班诺克本之战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最终将英格兰人赶出苏格兰。此外,罗伯特布鲁斯和威廉华莱士其实率领的根本是两支不同的军队,华莱士在中部作战,布鲁斯在西北部作战,距离上相距很远。除了1298年5月,华莱士在斯科克森林被布鲁斯受勋为骑士,并被任命为苏格兰护国大将军之外,两人几乎没见过面。当时与华莱士并肩作战的其实是当时。的另一支起义军首领。 所谓“勇敢的心”的故事,实际上讲的是1329年7月6日,罗伯特病逝,他的心脏经过防腐处理之后被著名骑士道格拉斯带去耶路撒冷的事情。道格拉斯走到西班牙的时候,正好赶上异族入侵当地天主教徒,他就英勇地加入了战斗,并始终怀揣着布鲁斯的心脏,高喊着着:“向前冲吧,勇敢的心啊,就像以往你惯常的那样,道格拉斯将追随你或者奋勇战死” (Forward, brave heart, as ever thou were wont to do, and Douglas will follow thee or die.)最后道格拉斯取得了胜利却也奋战至死。布鲁斯的心脏被加拉斯顿的威廉姆·凯思带回苏格兰,葬在梅尔罗斯修道院。道格拉斯的遗骸也被威廉姆凯思带回苏格兰,安放在道格拉斯谷的圣桥教堂。 时至今日,道格拉斯公爵家族还以“Forward”作为家族的座右铭,而他们的家徽也正是一颗长着翅膀的心。如果大家有机会去杜姆兰里格城堡的话可以留意留意。 我估计,要是布鲁斯国王在另一个世界知道了他被电影描绘成如此懦夫,他一定难以瞑目。我很欣赏华莱士,所以我不希望人们在赞美他的时候说的是另一个人的故事,我也喜欢布鲁斯,所以我不愿意他的事迹被扣在另一个人的头上。 补充一句废话,人们常常说到的蜘蛛结网的故事其实是发生在布鲁斯身上的,而不是威灵顿身上。布鲁斯的蜘蛛故事在那个年代的游吟诗歌中多次被记录,而威灵顿的却找不到任何资料。估计和华盛顿的樱桃树一样是后人编撰出来教育孩子的。 还有,影片中是华莱士妻子被杀因此起兵反抗,而实际上当初华莱士在美伦被杀之间早就起兵了,英国人杀死美伦正是为了报复。 现在,告诉大家电影中我最不能接受的一个篡改,那就是关于法国公主的事情。历史上的法国公主伊莎贝尔是法王斐利四世之女,外号“法国母狼”,听这个名字就不会是一个温柔的贤淑女子。 众所周知,爱德华二世是一个GAY,电影里他的那个被扔下窗户的所谓“参谋”也就是用来暗指这个。他虽然娶了个高贵的公主,却一直沉迷于男色,冷落了妻子。1325年,伊莎贝尔趁着出使法国之机,逃回了法国,与流亡在法国的英国贵族莫地默搞在一起,成了莫地默的情妇。两人勾结在一起,反对爱德华二世。 1326年九月,这俩人率领法国士兵,回到伦敦。此时,国王爱德华二世与贵族们的关系早就崩溃了。伊莎贝尔回来,受到伦敦人的热烈欢迎。爱德华二世众叛亲离,连他的家臣也离他而去。 伊莎贝尔处死了得斯彭瑟父子。1327年,爱德华二世在议会的胁迫下,被迫逊位,他和伊莎贝尔的儿子小爱德华即位为英国国王,是为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 伊莎贝尔将爱德华二世囚禁在伯克利城堡中,让他在阴暗的城堡里挨冻受饿。这一年的九月,在法国母狼的命令下,爱德华二世的被相当残忍的杀害。(其残忍程度我给松鼠说了松鼠都受不了,而且还含有违禁文字,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查查资料,看中世纪怎么惩罚GAY吧。) 呜呼……是应该在看电影前先预习历史,还是应该在看电影后再补补课?或者干脆什么都不知道以免破坏美好印象?我个人还是倾向于真实。
6. 《勇敢的心》讲的是真实的事情吗
半真半假吧。
《勇敢的心》根据英国历史史实改编,不是小说。
补充回答:
威廉.华莱士(1272-1304)是苏格兰的民族英雄,关于他的情况多见诸于一些传奇故事,真正的史料现存不多,他出生在苏格兰帕瑟林教区的艾德斯列,父亲是苏格兰高等贵族詹姆斯.斯蒂沃德的奴仆。华莱士因此在帕瑟林的教堂接受一些教育,据说他懂拉丁文和法语,而这些可能是他当牧师的叔父教给他的。在1297年左右,他和梅伦.布拉德夫特结了婚,梅伦后来在一次英军的突击行动中被杀害,而影片不同的是,此时,华莱士已经发动起义了,英格兰人杀死梅伦正是出于对华莱士起义叛乱的报复。
当华莱士带领队伍反抗英军之时,另一支抗起义也在同时爆发了,那就是安德鲁.穆拉领导的起义,苏格兰这种混乱的局面主要是由于原苏格兰王约翰.巴里奥向英格兰拱手让出了苏格兰的统治权,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稳固统治,对苏格兰采取了高压政策,横征暴敛,却最终导致了苏格兰人的反抗。这些起义的兴起不仅带动起了普通的苏格兰人民,后来也受到了苏格兰贵族们的支持,他们也想早日摆脱英格兰的压迫,因此他们拉拢苏格兰义军,以贵族为核心的苏格兰抗英联盟组成了。.
然而好景不长,1297年7月,苏格兰贵族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向英格兰人投降,联盟从此解体,华莱士和安德鲁.穆拉两人开始掌控已经四分五裂的义军,并且最终将他们归拢成为一支独立的抗英大军。
这之后,义军连打了几个大胜仗,在斯蒂林一战中,他们以少胜多,几乎全歼来战的英军,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从此名声大震。然而,在战斗中,安德鲁.穆拉不幸战死,华莱士失去了一位无法替代的好伙伴,从此,他开始一人统帅大军。
华莱士的所作所为再次被摇摆不定苏格兰贵族所关注,他们授予了他爵士。由此可见,华莱士在当时苏格兰人民包括贵族眼里的地位以及他们对于苏格兰赢得自由的渴望。
尽管华莱士雄心勃勃要为苏格兰的自由而战,但英军的队伍毕竟远比他们强大的多,在1298年的法兰克林之战中,苏格兰义军全军覆没,华莱士只身逃了出来。 在此之后直到他1304年被俘虏的6年里,很少的人知道华莱士的行踪,有传说他在英格兰北部组织了一些游击战斗,也有说法他曾到欧洲大陆的挪威、法国、甚至罗马教皇那里寻找援助,从菲利浦四世发往罗马的一封提到华莱士的信来推断,华莱士1300年左右的确到过罗马。
零星的游击战持续到1303年,当时人们并不清楚那是否真的是华莱士所为,但由于爱德华一世被这些袭击所激怒,扬言要捉拿华莱士,华莱士因此再度扬名,也更加成为苏格兰人民心中的传奇英雄。
根据传说,华莱士是被苏格兰叛徒出卖被抓的,被抓后,他立即被押往了伦敦,在1304年8月23日被处死。当时英格兰当政者将华莱士宣传成为一个残忍、罪恶、滥杀无辜的十恶不赦歹徒形象,因此在他服刑当天,人们不断向他身上抛扔腐臭的食品,并且高呼绞死他。在简短的审判之后,华莱士被判杀人及叛国罪,施以极刑,他的尸体被分为四块,分别送到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四个地方,他的头被悬挂在伦敦桥上示众,以警告那些试图反叛的人。
华莱士的一生追寻自由,并且至死不渝,死时年仅32岁。
今天,人们仍然可以在苏格兰看到很多地方看到威廉.华莱士的纪念碑,其中一座在爱丁堡的一侧的入口处,一座在兰纳克教区教堂门前。而最著名的是在斯蒂林的华莱士纪念碑。华莱士作为一个民族英雄,他被塑造成了各种各样威武的形象,尽管他只活了32岁,在苏格兰我们还不时可以看到白发银须的华莱士画像,作为苏格兰民族精神的象征,他永远活在苏格兰人民的心中。
帮楼主找到几个关于苏格兰起义资料的网址,去看看吧!
http://ke..com/view/207107.htm
http://www.aikanshu.com/books/9023/302256.htm
http://ftp.haie.e.cn/RESOURCE/CZ/CZLS/ZSD/SJJDS/ZQDZCJ/282_SR.htm
7. 电影《勇敢的心》讲得是哪段真实的历史
《勇敢的心》以13-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部电影,影片的人物原型就是英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威廉·华莱士。
《勇敢的心》是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战争片,由梅尔·吉布森执导,梅尔·吉布森、苏菲·玛索、凯瑟琳·麦克马克等主演。
影片以13-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以战争为核心,讲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1995年5月该片在美国上映。1996年,该片在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奖项。
(7)电影勇敢的心与英语语言历史扩展阅读
《勇敢的心》剧情介绍:威廉•华莱士童年时,其父、苏格兰民族英雄马索•华莱士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他开始接受父亲好友的指导,学习苏格兰文化和武术。青年华莱士(梅尔•吉布森)学成回到故乡,向美丽的少女梅伦求婚,不想梅伦被英军抢去且遭杀害。
在广大村民“英雄之后”的呼声中,华莱士率众揭竿起义,并与苏格兰贵族罗伯结成联盟,但不久他发现,苏格兰贵族考虑的只是自身的利益。
英王为缓和局势,派伊莎贝拉(苏菲•玛索)前去和华莱士谈判,由于英王只想收买华莱士,根本不顾苏格兰人民的自由和平等,谈判失败,但这一切并不为伊莎贝拉所知。伊莎贝拉归国后发现事情真相,且知晓英王正策划阴招,忙送信给华莱士,而两人的爱情,也在战争与阴谋中悄然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