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莫扎特的资料
莫扎特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
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参考资料:http://jjoin.net/BBS/showthread.asp?threadid=2943&page=end
回答者:慧美_潞 - 魔法师 四级 3-15 21:34
--------------------------------------------------------------------------------
1765年7月,英国伦敦一家报纸刊登了这样一条音乐会预告: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能使全欧乃至全人类感到自豪的神童。8岁的少年使音乐家和有识之士惊叹不已。他的羽管键琴演奏、视奏能力及运用各种乐器的即兴表演和作曲,都使人叹为观止。这位天才儿童的父亲,根据绅士淑女恳切的要求,决定延长滞留时间。为此,各位有了欣赏这位小作曲家和他姐姐演奏的机会......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粗。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原籍德国,曾先后生有7个孩子,不过,其中5个都过早地夭折,顽强地活下来并长在成人的只有最小的儿子沃尔夫冈和他的姐姐安娜。
列奥波尔德是一位颇受人们尊敬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小莫扎特非凡的音乐天赋很早就已引起他的欣喜与关注。有一次,他与一位朋友一起回到自己家中,看到4岁的儿子正聚精会神地趴在五线谱纸上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儿子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在作曲。”孩子的举止使两位大人相觑见笑,面对着纸上歪七扭八的音符,他们以为这不过是小孩的胡闹。然而,当细心的父亲将儿子的作品认真地看了几眼之后,忽然兴奋地眼噙泪花对客人喊道:“亲爱的,你快来看!这上面写的是多么正确而有意义啊!”天才已经开始了他的创造生涯!
在欧洲音乐史的源远长河中,自幼便显示出音乐才干者并不罕见。可像莫扎特那样早熟的奇才,能在那样小的年龄便被公认为“神童”的音乐家,确是再难找寻。他3岁就能在钢琴上弹奏许多他所听到过的乐曲片断,5岁就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轻易地说出杯子、铃铛等器皿碰撞时所发出的音高......。如此过硬的绝对音准观念是绝大多数职业乐师一辈子都达不到的。
为使小莫扎特能迅速成长,列奥波尔德竭尽心血,精心栽培。对儿子的学习与训练是极为严格的,除了复杂的音乐理论与演奏技能外,还有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安等等。
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
在鲜花、掌声和欢呼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苛刻的条件和可怕的考验。为了金钱与荣誉,列奥波尔德要求小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劳累,要随时都可以当众演。为了宣扬儿子的天才,他让孩子必须满足听从突如奇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如:当场视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而不影响弹琴;在一场音乐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自已的作品,等等。并且,这样的演出几乎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尽管莫扎特乃旷世奇才,尽管他享有极大的荣誉,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并且是一个很糟糕的奴仆。因为他拥有荣誉。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辈海顿那样,每天在前厅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责辱骂,甚至严厉的惩罚。然而,莫扎特毕竟不是海顿,他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独立不羁的果敢精神。为摆脱大主教的侮辱与控制,他于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个落脚之处,永远离开萨尔斯堡。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这位曾轰动过整个欧洲的金光闪闪的宠儿此刻竟到处碰壁!神童已经长大,已不再是神童。昔日的神童消失了,尽管他的才华随年龄成正比地增长,可现实社会却无情地冷落了他。他不得不重新回到萨尔斯堡,而这样一来,大主教当然更加刻薄地对待他。莫扎特的辛酸与窘境是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的人都不难想象的。
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他毅然辞职离去,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极其大胆而英勇。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
列奥波尔德力劝他的儿子向大主教赔礼道歉,重归于好,莫扎特坚决拒绝。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冲出牢笼的莫扎特定居在“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当时他年仅25岁,可离生命的终点却只有10年了。
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一起散步时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在莫扎特身上,处处都体现出典型的艺术家天性。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他认为穷人最讲信义,“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人完全不什么叫友谊”。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他易受感动,爱掉眼泪,具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
莫扎特挚爱自己的亲人,每当他谈起父母、妻子时,脸上都不由闪现出幸福的光彩,语调也格外恬美。在神圣的婚礼仪式上,他和妻子双双落下激动的热沔。大家深受感染,都跟着一起哭了。由于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采又不善持家理财,因而婚后的生活非常穷困。为了维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拼命工作--教课、演出、创作,应接不暇,永无休止。尽管如此,日子还是过得相当窘迫。有一年冬天的一人傍晚,朋友们到他家做客,从窗外看到夫妻俩在屋里愉快的地翩翩起舞,纷纷赞叹不已。待到进屋后才弄明白,他们因无钱买煤,不得不利用跳舞来取明,以此熬过寒冷的冬季。
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况愈下,身体也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当他最后一部杰出的歌剧《魔笛》(The Magic Flute)首场公演时(1791年9月30日),他已痼疾缠身。
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前来拜,他请大师为他写一首《安魂曲》。陌生人走后,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着眼泪对妻子说,这部作将为他自己而写。“他带着一种狂热的拼死劲儿开始写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草扎特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中,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是为他自己而作的这样一种念头,他认为自己不能活着完成它了,他鞭策自己来写这部充满死亡景象的杰作,开始了与时间进行的悲剧性竞赛。”一个永远的愦憾是,这场竞赛的胜利者是死神,《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笔......,这部传世之作的最终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门生修斯梅尔。
《魔笛》上演后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为濒临崩溃的莫扎特带来难以形容的最后的欣慰。1791年12月4日深夜,他躺在冷冷清清的病榻上,喃喃自语地想象着《魔笛》的演邮:第I幕现在结束了......现在开始夜后的咏叹调.......凌晨1点,他悄悄地阖上了双目。此,豪华的威登歌剧院灯火辉煌,舒适的包厢座无虚席,维也纳各界人士济济一堂,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大师的新作《魔笛》。
出殡那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恶劣的气候迫使几位送葬的亲友都中途返回,只剩下一个掘墓老人赶着灵车踽踽独行......。这是一个埋葬罪犯、流浪汉与贫民的坟场,下葬的墓穴里已有两口他人的棺材。康斯坦采当时重病卧床,没能到场。当她数日后前往坟地时,已无法找到准确的墓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代奇才就这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了,身后留下尚未还清的1682弗罗林的债务。
比起长寿而在晚成的海顿来,莫扎特刚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歌星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由于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思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回答者:楼下的恶魔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15 21:44
--------------------------------------------------------------------------------
我这里有一篇法国音乐学者对莫扎特的音乐的评价,你看有用没
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
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个儿只叫人感到快乐。他的作品是他灵魂的小影。这样,所有别的和谐都归纳到这个和谐,而且都融化在晕个和谐中间。
后代的人听到莫扎特的作品,对于他的命运可能一点消息都得不到;但能够完全认识他的内心。你看他多么沉着,多么高贵,多么隐藏!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来作为倾吐心腹的对象,也没有用他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个证据,让我们知道他的苦难,他的作品只表现他长时期的耐性和天使般的温柔。他把他的艺术保持着笑容可掬和清明平静的面貌,决不让人生的考验印上一个烙印,决不让眼泪把它沾湿。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当做愤怒的武器,来反攻上帝;他觉得从上帝那儿得来的艺术应当用做安慰的,而不是用做报复的。一个反抗、愤怒、憎恨的天才固然值得钦佩,一个隐忍、宽恕、遗忘的天才,同样值得钦佩。遗忘?岂止是遗忘!莫扎特的灵魂仿佛根本不知道莫扎特的痛苦;他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临在他的痛苦之上。一个悲壮的英雄会叫道:“我觉得我的斗争多么猛烈!”莫扎特对于自己所感到的斗争,从来没有在音乐上说过是猛烈的。在莫扎特最本色的音乐中,就是说不是代表他这个或那个人物的音乐,而是纯粹代表他自己的音乐中,你找不到愤怒或反抗,连一点儿口吻都听不见,连一点儿斗争的痕迹,或者只是一点儿挣扎的痕迹都找不到。G Min.[G小调]钢琴与弦乐四重奏的开场,C Min[C小调]幻想曲的开场,甚至于安魂曲的“哀哭”的一段,比起贝多芬的C Min.[C小调]交响乐来,又算得什么?可是在这位温和的大师的门上,跟在那位悲壮的大师门上,同样由命运来惊心动魄的敲过几下了。但这几下的回声并没传到他的作品里去,因为他心中并没去回答或抵抗那命运的叩门,而是向他屈服了。莫扎特既不知道什么暴力,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惶惑和怀疑,他不像贝多芬那样,尤其不像华葛耐那样,对于“为什么”这个永久的问题,在音乐中寻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谜。莫扎特的朴素,跟他的温和与纯洁都到了同样的程度。对他的心灵而论,便是在他的心灵中间,根本无所谓谜,无所谓疑问。
怎么!没有疑问没有痛苦吗?那未跟他的心灵发生关系的,跟他的心灵协和的,又是哪一种生命呢?那不是眼前的生命,而是另外一个生命,一个不会再有痛苦,一切都会解决了的生命。他与其说是“我们的现在”的音乐家,不如说是“我们的将来”的音乐家,莫扎特比华葛耐更其是未来的音乐家。丹纳说得非常好:“他的本性爱好完全的美。”这种美只有在上帝身上才有,只能是上帝本身。只有在上帝旁边,在上帝身上,我们才能找到这种美,才会用那种不留余地的爱去爱这种美。但莫扎特在尘世上已经在爱那种美了。在许多原因中间,尤其是这个原因,使莫扎特有资格称为超凡入圣(divine)的。
法国音乐学者Camile Bellaique(嘉密.贝莱克)著《莫扎特》p.111-113
参考资料:法国音乐学者Camile Bellaique(嘉密.贝莱克)著《莫扎特》p.111-113
回答者:estellia - 魔法学徒 一级 3-15 22:46
--------------------------------------------------------------------------------
莫扎特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
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② 求欧美冒险恐怖片~~复制的人不要进,介绍的好有加分~~~
刚看完《恶灵空间3》= =|||那就先推荐下恶灵3吧,说实话觉得没有2好。《恶灵3》走的就是恶灵路线,情节有点狗血,不过里面的女淫身材都不错,口水中```
我就说比较新的片子了,旧的片子估计你也都看过了,而且楼上一堆人推荐,我也就不说了。
《空难乘客》这片绝对为了海瑟薇才看的,不过这剧情着实让我汗了很久,说实话我觉得没什么意思,不过要是喜欢海瑟薇可以尝试着看看。= =|||话说我把这片子当剧情片看的```
《电锯5》严重没以前的好看,越拍越没意思啊```前几部好赖我都能记着点情节呢,这部看完了完全就忘记了。
《字母杀手》如果你喜欢《十二宫》这类型的片子,那么可以看看《字母》不过这里掺杂了灵异色彩,那女主演技不错,= =|||抽风看着跟中风似的```
《新版丧尸出笼》相当的搞笑啊,有时间可以看看,现在想起里面的几个镜头还总是嘿嘿傻笑呢= =|||
《迷雾》也不算很新了,07年末的片子,但是到现在我的心都还纠结呢。这片子的特效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情节不会让你失望的,毕竟是斯蒂芬金的作品。其实我很努力的主推这个片子,看了都快一年了还堵呢```
《1048幻影空间》也是07年的片子也是斯蒂芬金的作品。这片子从头到尾就是考验库萨克一个人的演技呢,相当不错```不过基于你喜欢一群人,所以这个我不确定你是不是会喜欢了。
《恐怖解剖室》看过美剧英雄的都认识里面的主演,这个片子很多人的评价都不高,不过我觉得还可以。没有任何灵异色彩,就是活生生的人和现实,我觉得还有的看,不过不能算经典只是一般。
《厄夜三十》感觉还可以,主要是结局骗了一堆眼泪```不过影评不太好啊,根据漫画改编的```影评我就不管了,为了乔治哈奈特在里面超帅是真的```
《鬼挡路2》这个不能算在未知地域冒险,但是有点沾边吧```主要结局大快人心啊```
还有好多但是有的想不起来了,有的觉得没意思就没给你推荐```= =|||刚才记得一部挺好的片子,但是被我家狗的叫唤声给折腾忘掉了```
我现在都开始温习以前的恐怖片了,实在是没啥好看的,每年恐怖片产量不少但是质量不高啊```
大家有好的一起交流吧```话说我对《恐怖废墟》那类型的片子有点无能```
③ 《歌剧幽灵》的简介是怎样有没有人告诉我,谢谢。
一个幽灵在徘徊
——《歌剧幽灵》从小说到电影及音乐剧
傅永吉宋晶星编译本文系1995应朋友之约编译的一篇小文,至今不过十余年,但时空有些错位。因系旧作,只能保持其原貌。
此文公开发表于《中国百老汇》1995年第二期。扶摇直上赖东风
--查尼和无声片《歌剧幽灵》
小说《歌剧幽灵》创作于本世纪初,原文为法文,于1911年在巴黎出版,作者为加斯顿•雷诺克斯。该书面世后,几乎无人问津,很长时间处于湮没无闻的绝境。直到1925年被拍成无声片,龙•查尼•斯恩成功地塑造了那位容貌扭曲的、在歌剧院地宫中东游西逛的幽灵,并因此一举成名。的确,如果不是这位有“千面人”美誉的超级巨星,雷诺克斯及其小说可能至今还不为人知呢。不仅如此,在这之后的半个世纪中,电影戏剧界出现了一系列改编作品,包括两部舞台剧及多部电影。
查尼主演的《歌剧幽灵》不仅使他自己成为世界级明星,而且使《歌剧幽灵》无可置疑地跻身最伟大的恐怖片之列。据传,当查尼将面具从那著名的“死亡之首”上取下时,观众中许多人因吃惊而昏倒了。这位前舞台监督改造的艺术家一直不愿透露他是怎样装扮那副恐怖异常的面容的,他否认戴过任何面具,说那不过是些调和得恰到好处的油彩而已。
《歌剧幽灵》的成功不仅在于好评如潮和巨额的票房收入,尤其在于对恐怖片风格的确立所起的作用上。此后的制版人无不深受此片影响,以至于先后四次重拍《歌剧幽灵》,我国40年代的电影《夜半歌声》也是据《歌剧幽灵》移植、改编的。
一生困顿有谁知
——关于小说作者雷诺克斯
加斯顿•雷诺克斯(1868-1927),一位多才多艺的法国作家, 1868年5月6日生于开往巴黎的火车上。他后来回忆说:“我生在巴黎纯属偶然,当时我父母正准备在那里转车,事实上,他们希望我能生在诺曼底。”这位自称英王威廉一世的后代的人,长着一着黑发,蓄着胡子,喜欢戴夹鼻眼镜,身材高大魁梧。
雷诺克斯很小的时候就对写作产生了深厚兴趣,上中学时他就常写些短篇小说及小舞台剧等,他的文学才能显然是班是最好的。他的父亲却一心一意巴望他成为一名律师。他遵从父命读了大学法律系并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在法院做见习律师。戏剧对他来说太有魅力了,业余时间他又继续写作。这期间,他父亲突然病故了,并留给他一大笔遗产。几乎是同时,他辞去了法院的职务,并开始沉溺赌博及其它形式的享乐。不到一年,他就把老父留下的近百万法郎遗产挥霍一空,当然也获得了一定报答:着重生活的经验!后来他先后担任《巴黎回声报》和《雷•马丁》(法国最大报刊之一)的记者,更为他以后的笔耕生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1900年,由于健康原因及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他终于结束了漂泊的生涯而专心致力于写作。他的第一部小说充满血腥杀戮,很不成功。1907年,他的第二部作品《黄屋之谜》完成了,该书描写一个叫约瑟夫•罗利泰比尔的年轻侦探,巧妙地侦破了一桩发生在一间锁着的房间里的、看似不可能发生的谋生案。其后,他以同一主人公又写了七篇侦破小说,形成一个系列。法文小说《歌剧幽灵》是1911年出版的。该书以第一人称手法讲述“我”如何调查19世纪80年代发生在巴黎歌剧院中的种种怪事:“我”如何潜入那个巨大的鬼域王国,如何造访了幽灵藏身其中的那座巨大的地下湖,以及如何绊倒在歌剧院地下室的一堆枯骨上……,但是,评论界认为它是令人失望的,唯一引起兴趣的是刊登在法、英、美等国报纸的分期连载,那上面绘有插图,幽灵在点着昏暗烛光的歌剧院地下洞穴里上蹿下跳,或撕下面具放声高歌,面目狰狞。
1925年环球影业公司首次将它搬上银幕,扮演幽灵的龙•查尼•斯恩一举成名。直至这时候,这个故事才流传开来,并享誉至今。
雷诺克斯于1927年4月15日死于尿毒症,终年59岁。他创作小说六十余篇,却几乎一生困顿,郁郁而终。
成功背后是艰辛
——音乐剧是怎样诞生的
1984年2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着手将《歌剧幽灵》改编为音乐剧,他把这一计划告诉了卡梅隆•麦金托什(娱乐公司老板)并获得支持。一开始,他们想利用现在的影片,都颇不令人满意,于是决定依据小说原版改编。
接下来是音乐。用现在的古典名作还是重新创作?开始,他们打算以古典名曲为主,必要时再加些创作,即以大量的歌德的歌剧《浮士德》作为背景音乐去衬托、表现小说原作。整整一个秋天,他们把录音带反复剪辑拼成音乐剧的音乐,结果却劳而无功。那年年底,在日本东京观摩《猫》时,曾执导《恐怖表演》和《大明星耶稣基督》的澳大利亚导演詹姆•沙曼建议安德鲁重读一下原著,然后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自己写音乐。经过深思熟虑,安采纳了沙曼的主意,并马上着手干起来。
1985年6月,《幽灵》第一乐章的第一稿在安德鲁家的Party上受到各位来宾的欢迎,使曲作者们大受鼓舞。接着7月份在纽约的托尼颁布奖仪式上,安德鲁遇到了哈罗德•普林斯并谈起了他正在努力把《歌剧幽灵》改编为音乐剧,两人一拍即合,由哈担任导演。
为了进一步推进工作进程,他们找到了阿兰•耶•莱尔纳,他们的老朋友,一位抒怀歌剧大师。莱尔纳仔细聆听了音乐又阅读了有关材料,赞许了一番又提了一些意见,并同意为乐曲填词。不幸的是,工作刚刚开始,阿兰就一病不起,绝望之中,他们突然想到了前一年春天在维维兰•艾丽丝曲作者大赛上遇到的查尔斯•哈特,一位年轻诗人。虽然哈特没在大赛上获奖,但所有评委都认为他是个很有天赋很有前途的词作者。
至此,《幽》剧的主创班底人马齐备了。到1986年8月18日,《幽》剧开始在伦敦彩排,哈罗德•普林斯和吉利安•李纳组建了一个十分强大的剧组。经过为期数周的排练、磨合、修改之后,10月9日,《幽》剧终于在伦敦女王大剧院上演了,并一举轰动,很快成为伦敦历史上最为成功的音乐作品之一。一年半以后,《幽》剧在纽约百老汇大都会歌剧院引起了同样的轰动。此后,该剧团巡回演出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都市,倾倒了千百万观众。
《歌剧幽灵》剧情简介
《幽》剧情节颇为简单。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即19世纪)末叶。一个出生在贵族家庭的类似“象人”的婴孩,生下不久即被其生母戴上了面具。稍长之后,被逐出家门,到处流浪,靠玩杂耍糊口,后沦为波斯王国的宫廷弄臣。他虽容貌奇丑,却聪颖过人,长大竟学有所成,并被波斯王指派为新王宫的设计师。大功告成后,他到过俄国,后来到了巴黎,成为著名的巴黎歌剧院的设计人之一。那里的美奂美仑的枝形吊灯就是他的杰作之一。该剧院工程浩大,耗资无算,其高度可与埃菲尔铁塔比肩,是世界上最庞大复杂的建筑物之一,始建于10世纪初叶,后经战乱损毁,几次重修,19世纪末叶重修时招募了102位出类拔萃的建筑师参与设计施工,历时凡15年。将完工时,一位建筑师向主管工程的凯米尔请求让他永远留在剧院的地宫里,直到死亡。他就是后来的“幽灵”。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是位姑娘——一个周旋在三个男人(幽灵、姑娘的生父以及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贵族)之间又深深爱着这些男人的十分美丽、可爱、多情而又善良的少女……
(全文完)
④ 有没有大神知道《公民凯恩》的母题是什么啊越多越好啊
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又名《大国民》,是一部传记体影片,也是当时年仅25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影片以20世纪初叶美国新闻业巨头威廉·兰道尔夫·赫斯特为原型,用新颖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一位报业大王的一生。
概述
影片以20世纪初叶美国新闻业巨头威廉·兰道尔夫·赫斯特为原型,用新颖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一位报业大王的一生。凯恩在桑拿都庄园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遗言”后死去。一位青年记者受新闻报刊委托调查这几个字的含义。通过查阅有关回忆资料了解凯恩青年时代的经历及其母亲的艰难身世。报社董事长伯恩施坦介绍了凯恩的发迹历程以及制造舆论使国家卷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战争的往事。凯恩的生前好友利兰讲述了他与美国总统侄女爱米丽的婚姻;他与第二个妻子、歌手苏珊的邂逅以及他在总统竞选中的失败。苏珊则在夜总会中介绍了她和凯恩由情人到夫妻生活的变迁;她在凯恩的支持下想饮誉歌坛,失利后便与凯恩一起生活在仙境般的桑那都庄园隐居。直到最后焚烧凯恩旧家具时,才发现“玫瑰花蕾”原来是刻在他童年时代曾珍爱的雪撬上的字。
详细
黎明时分,犹如帝宫般威严的桑那都庄园的剪影,屹立在佛罗里达州海滨一座山顶上。
摄影机的镜头缓缓推近庄园的大铁门,铁门顶端镶嵌着硕大的字母“K”。镜头穿过铁门推近宫堡式的建筑,又越过窗户,逼近卧榻上的一垂危的白发老人。只见他嘴唇翕动,喃喃地吐出“玫瑰花蕾”几个字;他手上握着一个水晶球镇纸,球心带有雪花纷扬中的农舍景物——蓦地,手松了,水晶球滚落于地,砰然碎裂。
被人称作“美国忽必烈”的报业巨子查尔斯·福斯特·凯恩,在76岁时孤寂地死去。
一部新闻纪录片画面,展示了凯恩传奇的生平,一幅黑框的凯恩的照片,占满整个银幕。各种报纸头版通栏报导了这位权势人物的死讯。解说词称:“凯恩的帝国在其昌盛时期,曾经控制着37家报纸,13家杂志和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它是帝国中的帝国。”新闻镜状追溯了凯恩发迹致富的缘起,其后创办《问事报》,涉足政界,成为风云人物。他曾两度结婚两度离婚,一次是与总统的侄女爱米丽成婚,青云直上;一次是与“女歌星”苏珊成婚,轰动一时。恰恰是他与苏珊桃色丑闻被揭露,导致他在竞选州长的政治生涯中一败涂地,从此一蹶不振。在经济大萧条之后,“凯恩帝国”迅速走向衰落。到晚年,凯恩在桑那都庄园,深居简出,孑然一身,直到病逝。
一家杂志的主笔若斯东,对这部仓促剪辑、止于皮相的新闻片并不满意,便委托青年记者汤姆逊对凯恩生平作深入调查,并要他弄清凯恩临终遗言“玫瑰花蕾”的真实含义,以揭示这个“美国忽必烈”作为人的真实形象。
汤姆逊访问的第一个对象,是凯恩的第二任妻子苏珊,她现 在是亚特兰大城一家低级酒吧的歌女,年近50仍浓妆艳抹,但断然拒绝接受采访,一声“滚出去”的逐客令,或许正隐藏着这位当年红伶的人生痛楚。
在费城的赛切尔纪念图书馆,汤姆逊获准进入档案室,查阅了已故银行家赛切尔未经披露的回忆录手稿。1870年大雪纷飞的冬天,小凯恩的母亲经营着一座家庭式膳宿公寓,早几年有个房客拖欠房租,便用一张废矿井的产权契约作抵押,不料这个废矿井后来被确认竟是富矿,凯恩一家顿时发迹。当凯恩母亲将他连同财产托付给赛切尔,要送他去大都市受教育。小凯恩对于要他成人后做什么“美国最阔的人”毫不理解,不肯离开妈妈和这个乡野小镇,就用雪橇猛撞赛切尔。但他最终还是被带走了,雪地上留下那副孩子玩耍的雪橇。凯恩成年获得财产权后,便自作主张买下第一家报社,出版《问事报》。他公然与赛切尔作对,兴之所至时还大谈维护社会正义,假惺惺地要保护穷人不受大公司剥削(他拥有这家公司的巨额股标)。赛切尔手稿上写着这样的结语:凯恩只不过是一个走运的流氓,被惯坏了的、没有责任感的无耻之徒。
在纽约《问事报》的摩天大楼里,汤姆逊会见了当年同凯恩合作办报的总经理伯恩斯坦。这位老人回忆起1890年凯恩第一天接管报社的情景,凯恩年轻气盛,不可一世。他主张制造轰动新闻而不问事实真相确否,以此与《纪实报》争夺读者。但凯恩在向公众发表的“原则宣言”里则义正辞严写道:“我要向本市居民提供一份日报,它要忠实地报导新闻…… 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利益来干预这些新闻的真实性。”凯恩信奉实用主义,革故鼎新,从办报而投身政治,还把对手《纪实报》的全班人马拉进了自己的报社,甚至制造舆论鼓动美国卷入1897年的美西战争。他还怀着政治野心,实现了与总统侄女爱米丽的婚姻。至于问到“ 玫瑰花蕾”,作何解释伯恩斯坦则无法破解,只说,那或许是一个他爱过的姑娘,或许是“他失去什么东西”。最后,伯恩斯坦建议汤姆逊去找凯恩的大学好友、后来当上戏剧专栏员的里兰,并说此人对凯恩的私生活占有一手材料。
在一家医院里,汤姆逊找到了坐在轮椅里的里兰。穷途潦倒的里兰对他说,凯恩是靠权力来生活的,他是个蹩脚的办报人,“他使自己的读者得到消遣,但从来没有跟他们讲过实话”。他与总统侄女爱米丽纯属政治联姻,其破裂是必然的;后来,他与歌女苏珊邂逅,一见钟情,干出“金屋藏娇”的风流韵事。当凯恩投身政治、况选州长之际,其政敌盖蒂斯便以“凯恩在爱巢中和‘歌女’双双被捉”的丑闻将他击败。凯恩为苏珊修建了歌剧院,但天分有限的苏珊首场演出便告失败。里兰撰文如实批评,说苏珊不过是“一位漂亮的,然而是力不从心的票友”。这篇批评文章,里兰因酒未能卒篇,由凯恩代笔完成。文章见报,里兰旋即被凯恩解雇,他们的友谊也就破裂了。凯恩在政治与爱情两方面均遭挫折,自此,便隐居于桑那都如帝宫的庄园。
拍摄故事
1941年,美国洛杉矶深夜,
“停!”刚开拍几分钟,年轻的奥逊·威尔斯就大喊起来,一边做动作一边对着摄影师大声说:“我要的是一个大仰角,大仰角。明白吗?”
这个镜头已经反复拍摄了十几次,演员、录音师……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已累得筋疲力尽,可是这位年轻的导演总是不满意,一次次地大声喊:“停!”一遍遍地向着摄影师大叫:“大仰角!”
扛着摄影机趴在地板上的摄影师再也无法忍受,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站起来大声吼道:“我趴得已经够低了,你难道不明白吗?”
周围的工作人员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有些幸灾乐祸地看着他们。年轻的导演镇定地盯着摄影师,一句话也没有说。突然,他转身走到道具箱旁,捡起一把斧子,向着摄影师快步走了过去。
人们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导演会做出怎样的蠢事。就在目瞪口呆的人们的注视下,在周围人的惊呼声中,年轻的导演抡起斧子,向着摄影师刚才趴过的木制地板猛地砍去,一下、两下、三下... ...把地板砸出一个窟窿。
导演让摄影师站到洞中,平静地对他说:“这就是我要的角度。”就这样,摄影师蹲在地板洞中,无限压低镜头,拍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仰角,一个从未有人拍出的镜头。
电影因大仰拍、大景深、阴影逆光等摄影创新技术及新颖的叙事方式,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至今仍是美国电影学院必备的教学影片。
幕后花絮
·“玫瑰花蕾”在影片中被用来称呼小凯恩的雪橇,其实是赫斯特对情妇玛利昂·戴维
电影海报(11张)
斯身上一个最隐私部位的昵称,这导致了赫斯特的强烈举措。整个事件结束后,威尔斯声称他对整部影片的处理没有遗憾,只有一处,那就是“玫瑰花蕾”,因为那真正伤害了戴维斯。其实戴维斯是一个非常聪明、很有才华的人,是电影企业中最招人喜欢的人物之一,绝非当时盛行的那种演艺圈女子傍大款现象。除了她喜欢喝酒和玩七巧板游戏之外,并不像《公民凯恩》中的那个苏珊·亚历山大。
·据说当年的奥斯卡评委都对威尔斯那种不可一世的样子嗤之以鼻,颁奖仪式上,每当念提名名单时念到《凯恩》,台下就会有嘘声。最终,此片只获得一项最佳编剧,据说那还是看在曼凯维支这根老笔杆子的面子上。
·此片的化装虽不像演猩猩那样彻底改头换面,但于细微处见精神,就凭那场跨越8年的早餐戏及两位演员年龄的微妙变化,就可看出化妆师具有完美主义倾向。而且据说威尔斯在他出演的影片里从来就没亮过自己的真鼻子。
·威尔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拍摄《公民凯恩》,因此在很多方面表现得似乎以前从来没有人拍过电影似的。如片头片尾,当时的通行做法是把大批工作人员的名单放在前面,而威尔斯却将其挪到片尾,而且为主演的名字配上图片,尤其符合观众的心理。[1]
穿帮镜头
电影剧照(20张)
·凯恩临终时没人在场,却有人听到他说“玫瑰花蕾”。
·影片的后半部在一场“宫殿”戏的开始,有一只鹦鹉似的鸟尖叫一声,然后飞走。若一格一格慢进,会发现鸟的眼睛是“透明”的,透过眼睛可以看到后面的湖光山色。研究者提出各种解释,有些人认为里面定有涵义,后来威尔斯出来澄清,说那是光学部门“扣像”时出的差错,没有任何隐含的意思。
·当苏珊坚决地告诉凯恩她要离开他时,凯恩留着小胡子;而在下一秒当他看着她走开时,小胡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电影5分15秒,各大报纸争相在头版头条报道报界大亨凯恩的死讯,其中有一张报纸为《中央日报》,中央日报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大陆时期之代表性的官方媒体,应该是中文繁体的,但唯独头条凯恩的死讯却是日文的,而报纸的其他文章则还是中文的。这也许是由于片方当时没有找到会写中文的人或者误把中日两国文字弄混了。
6影片评价编辑
影史地位
1942年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指定典藏。公认的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是鬼才奥逊·威尔斯在26岁时编导演制的银幕处女作。 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在任何一座褒奖电影成就的凯旋门上都占有显著的位置电影艺术的“开山之作”,现代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历史转折点。
《公民凯恩》又名《大国民》,是一部内涵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体影片,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公民凯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独特的新颖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和创新之作。
《公民凯恩》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实验影片,被誉为"现代电影的纪念碑",在几乎所有的电影排行榜上都是风光无限,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这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处在战前电影伟大传统的结束和四五十年代电影的开端之间,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掘弃了当时通行的电影美学原则(构思新颖的仰角镜头和简约而富于表现力的纵深镜头, 独特而又自然流畅的场面调度和移动拍摄, 以及音响、对白、用光的革新运用和独具匠心的配乐),改变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其中某些方面更被后人模仿到泛滥,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一时代的巅峰。
就影片而言,《公民凯恩》并非毫无瑕疵,在结构的精致方面只能给70分,可是威尔斯所表现的力量、勇敢、粗犷、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可得90分以上。技巧运用方面,其中“景深镜头”的摄影手法,以当今眼光来看,仍觉得相当新鲜。
媒体评论
《公民凯恩》的拍摄距今已有60多年,但依然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它在英国权威性杂志《视与听》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参与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中连续3届荣登榜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 《公民凯恩》也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 “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资深旅美影评家 周黎明
好莱坞的财政家们(或许还包括世界各地的电影观众)能接受优美的散文,也能接受富于诗意的散文……但在接受纯粹的诗、传说、寓言和神话时,在这里我指的是电影《公民凯恩》时,或许他们会颇感困难。
——法国著名导演 弗印索瓦·特吕弗
奥逊·威尔斯和他的处女作《公民凯恩》是现代电影的奠基石。 无论是谁,只要拥有一部像《公民凯恩》这样的电影,就只能给人一个感觉:高山仰止。这种成就足以让人睥睨天下,傲视群雄。
因而奥逊·威尔斯应同他的《公民凯恩》一起永垂不朽,他应在任何一座褒奖电影历史功臣的凯旋门额上占有显著的位置。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 安德烈·巴赞
专家们的投票结果犹如一块试金石,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对全球电影的看法。在过去的40年里, 《公民凯恩》一直独树一帜,稳居榜首。奥逊·威尔斯简直就是现代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视与听》主编 尼克·詹姆斯
《公民凯恩》不仅是部伟大的电影,它是有声电影出现初期的集大成者——犹如《一个国家的诞生》是默片时代的颠峰,《2001漫游太空》建立了一种指向未来的叙述——这些高峰屹立于其他所有的影片之上。
——芝加哥太阳时报
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是奥逊·威尔斯以纽约报业大亨威廉·朗道尔夫·赫斯特(1863-1951)为原型,加上自己童年时寄居他人时的经历及感受塑造出了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形象。该电影剧本的合作编剧赫尔曼·曼凯维支本人就认识赫斯特,并且是其情妇、电影明星玛利昂·戴维斯的朋友。影片是保密拍摄的,但由于赫斯特认为这部影片是影射攻击自己,因此提出抗议,并企图以80万美元买下影片禁止其上映。威尔斯听到此消息大为震惊,他只有一个挽救方法,就是拼命在小范围里放映影片,把口碑传出去。果然,部分同行的高度评价使得雷电华顶住了压力,否则这部作品将永远保存在少数人的记忆里。此片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才后重新发行,先从欧洲受到重视,转而在美国本土的电视上放映。
实际上该片讲述故事的方式远比其所讲的故事有价值。影片由六段有着内在逻辑的闪回组成,这几段倒叙并非一块拼图的组成部分,而是由外向内层层剥开的洋葱。影片将镜头首次切入到人性的层面,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片完全可以被看做是美国个人奋斗理念的寓言故事。
该片共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导演、主演、摄影、录音及音乐等九项提名奥斯卡提名,但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影片涉及的现实人物,最终只获得最佳原创剧本一项金像奖。
演员
《公民凯恩》中的每一个角色似乎都是为演员度身定做的--不仅主角,就连管家雷蒙、政客盖蒂、童年凯恩等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此片的演员多数来自威尔斯的以广播剧和舞台剧见长的水晶剧团,几乎没有电影表演的经验,但除了极少数的特写镜头,所有演员的表演都非常自然,奥逊·威尔斯本人扮演的凯恩一角迄今仍是电影表演的范例。但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却无法引起普通观众的一片叫好声,原因是片中没有可让演员"炫耀"演技的场面,但如果观众将剧本和电影进行对比时就会发现演员实在功不可没。
摄影
这部划时代影片取得的成就还表现在电影的拍摄技术上,该片首次采用了大景深镜头(即深焦距镜头),大量低角度的仰拍镜头及强度对比的黑白光影运用等。《公民凯恩》的构图基本是古典的三角形,但常在镜头的变化和停留中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张弛节奏。此外,还运用了堪称完美的蒙太奇镜头压缩时间,扩大影片容量,使其简洁地反映主人公一生的重大事件。如表现凯恩与第一个妻子离异的过程,从结婚到离婚共八年时间,影片却只用了六个镜头就表现出来了。
为影片担当摄影的是格莱格·托兰德。托兰德加入剧组时已是好莱坞卓有成就的摄影师,但拍摄的难度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料。我们都知道,那些超低角度的镜头都是威尔斯的主意。当摄影师表示机器已经摆到地面上、不可能再低时,威尔斯便将地板砍了,把摄影机"埋"入地下。
化妆剪辑
《公民凯恩》的化妆较少为人提及,但如果不查阅背景资料,你能猜出每个演员的真实年龄吗?我们惊叹妮可·基德曼在《时时刻刻》中的假鼻子,但据说威尔斯在他出演的影片里从来就没亮过自己的真鼻子。该片的化装虽然不像演猩猩那样彻底改头换面,但于细微处见精神,就凭那场跨越九载的早餐戏及两位演员年龄的微妙变化,就可以看出化妆师具有完美主义倾向。
该片的剪辑是当时仍在当学徒的罗伯特·怀斯,后来他升任为导演,执导了经典的《地球静止之日》、《西区故事》和《音乐之声》等作品。他曾透露威尔斯很少参与影片的剪辑(这种拍完不管的特征也造成了他第二部作品《安伯森家族》拍竣后惨遭电影公司摧残的厄运)。为了让纪录片那段更真实,怀斯想出一招,把胶片拿到水泥地上磨,擦出那种穿梭过太多次放映机才会有的“花”。
为了达到威尔斯追求的特殊效果,影片采用了大量特效镜头,据称特效镜头之多超过了30年后的《星球大战》。你想,影片有上百个场景,但只有10万美元(当时的价钱)的置景费,靠“烧钱”是不可能取得好效果的,必须像《魔戒》那样,以巧取胜。
威尔斯拍《凯恩》,在很多方面就好像以前从来没有人拍过电影似的,就拿片头片尾来说,当时的做法是把大批工作人员的名单摆在前头。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想,他会在尚未看到影片前对这些名字感兴趣吗?《凯恩》把它们挪到片尾,而且为主演的名字配上图片,尤其符合观众的心理。这事虽小,但可以看出他对电影创作没有丝毫条条框框。
音响蒙太奇
《公民凯恩》的曲作者伯纳德·赫尔曼(1911-1975)也是水晶剧团的成员。这位具传奇色彩的作曲家一生配乐54部, 在其搭档奥森o威尔斯极富个人特色的作品《公民凯恩》中,赫尔曼显示出对于复杂音响和音乐的处理能力,谱写了和镜头相得益彰的蒙太奇音乐,通过音响来转换场景。他的配乐犹如剧情的忠实仆人,并在其中一些段落显示出卓越才华:他为苏珊登台写了一段酷似马斯奈歌剧的法国咏叹调,为报社庆典写了一段地道的百老汇曲子,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原作音乐的提名。这位电影配乐大师后来在希区柯克那里大放异彩,其中包括1960年的经典片《精神病患者》。
非线叙事
在电影的叙事手法上,《公民凯恩》打破了以往电影顺序的线性叙事的手法,采用了非线性的多元叙事结构,运用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技巧,多角度、多单元地去表现人物,使人物更为立体鲜活。这种全新的叙事手法虽在今天已司空见惯,但在当时却是史无前例的,从而成为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的分界线。
非线性叙事技巧并非威尔斯首创,之前有几部好莱坞电影已尝试过,但威尔斯将这种"叠床架屋"的形式发挥到极致,每一段的时间跳跃和重叠都很大,很多视觉、对白及主题在不同段落中遥相呼应。威尔斯更将玫瑰花蕾叫做“骗人的玩意儿”,玫瑰花蕾的动机只不过是一个情节的噱头,而通过对这一噱头的探索使叙事成型,将整个故事的蔓生枝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提供了一个戏剧性的问题抓住观众,这也就使得该片带有侦探类型片的模式。
奥逊·威尔斯和他的《公民凯恩》
1938年的一天,几百万美国人在收听现实主义广播剧《世界大战》时,惊人地得知各地球已和火星人发生了战争,公众中发生了极大的恐慌。直到第二天,真相才告大白,原来人们都上了这档广播节目的当,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档节目实际上是在“做秀”。同时,有关这个广播节目的作者的一切也立即成了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头条,这个人的名字就是——奥逊·威尔斯。
威尔斯自幼就以智慧的早熟引起过一些心理学家的注意,他在20岁时就担任“水星剧院”的戏剧是导演,几年以后,雷电华公司看中了威尔斯的出众才能,同他订立了聘约,同意给他以制片人兼导演的特殊权力。这位年轻的才子在欧洲战争爆发之际到了好莱坞,当他看到那令他不朽的摄影棚时,他高兴地欢呼道:“这是人们能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的机械玩具!”
威尔斯非常醉心于摄影棚这个“机械玩具”提供给他的可能性。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就是《公民凯恩》,它讲述了一个报界巨头的生平经历,但威尔斯由于受文学技巧和他自己的广播剧的影响,在通过几个见证人来叙述故事中常脱离了年代的顺序。同时他还在片中堆积了一些革新的技术,如明暗对比的摄影、装天花板的布景、长焦距镜头的系统应用、过度的移动摄影和对音响的研究,等等。这些效果大部分脱胎于经典作品中一些老的式样和手法加以融会贯通而成。强烈的造型感、形式上的大胆尝试、色调上的浓厚个性(虽然在风格上带有过多的表现主义色彩),在当时都可以说是超级前卫的。威尔斯从各方面加以描写的,自古巴战争开始到1940年为止的公民凯恩,与其说是一个报界巨头,不如说是一个极端的利已主义者。在影片推进中,剧情的发展渐变得扑朔迷离,但主题却越加凸显,那就是在一个物质社会中许多浮士德式的人物为得到整个世界的欲望而出卖自己的灵魂。影片所反映的整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是电影史上议论最多的一部影片。它改变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并且还持续地影响着电影的发展,称得上是电影史最成功的人品之一,它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
《公民凯恩》用在1941年显得颇为现代的方式(长镜头、景深镜头、低照度等)讲述了“一个几乎失去了他所拥有的一切的人”故事。凯恩是一个被家庭抛弃到社会上的孩子,一个为了自己传媒事业的发展而不遗余力的中年人,一个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却在政治和爱情上失意而最终在自己帝国般的庄园里孤独地走向人生尽头的老者。临终之前,他吐出了“玫瑰花蕾”的遗言,就是这个谜一般的符号,构成影片的内容。他当年的监护人撒切尔、部下伯恩斯坦和里兰、他的第二个妻子苏珊、他的仆人雷蒙德从自己的理解来阐释这个谜语般的短语,但没有一个人能切中要害。电影对人物性格的麝香画是精确的,并且,在一个报业巨子身上集中表现人性魔方所固有的矛盾,在凯恩的人生历程中凝聚着对美国现代化后果的批判——《公民凯恩》完全可以被看做是美国的寓言故事,一个关于个人奋斗理念的叙述体。
“Rosebud,rosebud,rose… …”一个简单的单字重复,却道尽了繁华落尽的凄凉。这是“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的寥落,却也是“画檐蛛网,曾为歌舞潮”的人生慨叹。物是人非,晚年的凯恩最终只有终日孤影相吊,任生命走向尽头。到凯恩辞世的时刻,另一番滋味出现了,主观的情绪物化在一个蕴涵生命奥秘的水晶球上,太阳出来了,凯恩却要离去了,但是,谁能说这里没有生命的庄严和光辉呢?
⑤ 2010世界杯的主题曲,旗开得胜的英文版,,
世界杯主题曲指足球世界杯主题歌。
1。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别样的英雄》(A Special Kind of Hero)
演唱者:斯黛芬妮·劳伦斯(Stephanie Lawrence)
1986年的世界杯是属于马拉多纳的,这位阿根廷天皇巨星以“上帝之手”和连过五人的长途奔袭进球得分,闻名于世,并为本队再次夺得世界杯桂冠。这首充满传统色彩的大
气歌曲后来一直被视为颂扬马拉多纳的赞歌,究其原因是它曾出现在那届世界杯赛官方影片《英雄》的结尾,而画面恰恰是马拉多纳在球场上英武拼杀的慢动作镜头。此歌演唱者
是著名的舞台剧演员斯黛芬妮-劳伦斯,但该曲是否为当届主题曲,还鲜有明证。
斯黛芬妮·劳伦斯
出生于英国的音乐家庭,父母从事音乐和舞蹈。她因在伦敦一些最著名的音乐剧中出演而知名。16岁登上舞台后,不久去百老汇发展,也在电影和电视中客串角色。自1981年
接任安德鲁-韦伯的名剧《埃薇塔》(又名:贝隆夫人Evita)起,她陆续出演了《玛莉莲》(Marilyn!)、《星光快车》(Starlight Express)、《猫》(Cats)的主角。1993年因主演《
热血兄弟》(Blood Brother)而获得托尼奖提名,她1989年曾出演电影版的《歌剧院魅影》。2000年11月4日在伦敦寓所过世,享年50岁。
2。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意大利之夏》(UN'ESTATE ITALIANA)英语版本名称为:To Be Number One
演唱者:吉奥吉.莫罗德(Giorgio Moroder)和吉娜.娜尼尼(Gianna Nannini)
“意大利之夏”或许是最成功的世界杯主题曲,至今仍被资深球迷和歌迷所津津乐道。这是首悠扬动听,又振奋人心的歌曲,意大利人将亚平宁半岛上的海风和足球王国对足球运
动的理解糅合成迷人的音乐。这首歌有数个版本,原唱录音版较舒缓传统;现场演唱版则加入更多摇滚节奏;因为作曲的是意大利电子乐大师吉奥吉,也有过节奏强劲的混音版。
超级球迷香港天王谭咏麟也曾将此歌改成粤语版本的“理想与和平”。两位原唱者都是意大利最著名的流行乐大师,并且此歌也是两人合作写成的,英语版由吉奥吉演唱。
3。1994年美国世界杯:“荣耀之地”(Gloryland)
演唱者:达利尔.豪(Daryl Hall)
美国一直是足球运动的处女地,把世界杯主办权交到他们手里似乎是个错误的选择,主题曲也变得黯淡。这首“荣耀之地”虽然有个响亮的名字,但是英雄主义色彩在这首歌中荡
然无存。“荣耀之地”在音乐风格上更接近于民谣与流行摇滚乐的结合,很有些美国西部荒原的苍茫感。1994年作者兼主唱达利尔创作了此歌,并邀请福音曲演唱组合“黑暗之声
”(Sounds of blackness)协助录制。由于作品缺乏对足球运动的共鸣,很快淹没在人们的记忆之中。1994年的世界杯合辑中收录的其他大牌艺人的作品倒是要比主题曲精彩得多。
4。1998法国世界杯:〈生命之杯〉(La Copa De La Vida)
演唱者:瑞奇.马汀(Ricky Martin)
瑞奇.马汀是世界级偶像歌手,并引领着拉丁音乐浪潮。该歌曲选自他1998年专辑《让爱继续》(Vuelve),并获得全球30个国家单曲排行的冠军,也是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另一首
主题曲。“生命之杯” 在世界杯之后也传播甚广,成为很多足球节目用来烘托气氛的第一选用曲目。歌曲中的鼓乐节奏和号角奏鸣都颇为煽情。
瑞奇.马汀
瑞奇.马汀1971年12月24日生于波多黎各,6岁起开始接拍电视广告,很快对表演产生浓厚兴趣。12岁时,瑞奇-马汀加入了少年偶像团体Menudo,这是一支拉丁乐历史上最受欢迎
的组合。17岁的马汀在离开Menudo后,决定放下明星身份,重新走入学校完成他最后的高中学业。毕业后,他毅然来到美国纽约。以个人姿态进军歌坛的瑞奇-马汀,1991年推出了
首张同名专辑,获得巨大成功,并在全球许多国家掀起了一股拉丁乐狂潮。1994年,瑞奇-马汀参演了电视连续剧《急诊室的故事》,这部在美国ABC电视台收视率颇高的肥皂剧使
瑞奇的知名度再次得到了空前提高。1996年,让瑞奇-马汀走红全球的专辑《A Medio Vivir》发行,其中收录的歌曲呈现多元化风貌,收录有法国9周冠军曲“Maria”。令瑞奇走
向世界的歌曲“生命之杯”(La Copa De La Vida / The Cup Of Life)收录在大碟《Vuelve》中,他以西班牙文唱出火热的气氛。
5。2002年日韩世界杯:《风暴》(boom)
演唱者:阿纳斯塔西娅(Anastacia)
阿纳斯塔西娅的歌声和形象的差距令人难以置信,靓丽的偶像外型和深沉浑厚的“爵士乐”嗓音给人的视听觉冲击强烈。“风暴”曲调简洁、节奏强劲,流行的曲风给人异域感觉
,和“生命之杯” 相比它少了些火般热情,多了份紧迫感强劲的冲击。
阿纳斯塔西娅
阿纳斯塔西娅原名Anastacia Newkirk,1973年9月17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父亲是酒店歌手,母亲是纽约百老汇的演员。她14岁时父母离异,随母亲来到纽约,并进入艺术学校。
阿纳斯塔西娅1999年参加MTV的新秀选拔赛后加入乐坛。签约Sony之后于2000年发行了个人首张专辑《并非它类》(Not That Kind)获得巨大成功,销量逾200万。2002年发行第二张
专辑《自然的怪诞》(Freak of Nature),当前的单曲“Paid My Dues”在全球热播不断。阿纳斯塔西娅的演唱和舞蹈风格以随性自由为特点,金发白肤的抢眼外形之下蕴藏的却是
一把“拥有纯粹的黑人灵魂的声线”。去年11月1日,国际足联最终确定阿纳斯塔西娅来演唱2002年韩日世界杯主题歌“风暴”。
2002年日韩世界杯:《让我们走到一起》(Let's get together now)
演唱者:VOICES OF KOREA/JAPAN
日本:化学超男子(Chemistry)、Sowelu
韩国:褐眼男子(Brown Eyes) 、朴正铉(Lena Park))
“让我们走到一起”是首格外清新悠扬的歌曲,它以日本流行歌曲独有的轻松和流畅,在众多世界杯歌曲中卓尔不群,它更象一首沉浸于幸福的爱情歌曲或是励志歌曲。6人的超大
组合主要因为两国合办的原因,在音乐演绎上除了俊男配靓女,实力派对唱将的缘故外,也未见有更多的亮点。此歌并未收录进“新索音乐”在中国内地发行的官方专辑中。
6。2006年德国世界杯:《我们生命中的时光》(Time of Our Lives)
由Sony BMG唱片公司著名作曲家约尔根·埃洛弗松(Jorgen Elofsson)作曲,超级制作人史蒂夫·麦克(Steve Mac)制作的2006年德国世界杯主题曲“我们生命中的时光”(Time of
Our Lives)将在6月9曰慕尼黑的世界杯开幕式上由红遍全球Pop Opera跨界团体Il Divo“美声绅士”组合与R&B天后Toni Braxton共同首演。
这首世界杯主题曲是迄今为止感觉最抒情的一首,虽然没有98世界杯瑞奇马丁演唱的那首主题歌劲爆,更没有《意大利之夏》经典,但却不失为一首好歌!
7、2010年世界杯主题曲《飘扬的旗帜》
Give me freedom, give me fire, give me reason, take me higher
给我自由,给我激情,给我个理由,让我飞得更高
See the champions, take the field now, you define us, make us feel proud
向着冠军,现在就上场吧,你让我明确,让我们自豪
In the streets are, exaliftin , as we lose our inhibition,
在街道上,exaliftin,当我们失去了束缚
Celebration its around us, every nations, all around us
在我们身边庆祝吧,每个国家,在我们身边
Singin forever young, singin songs underneath that sun
歌唱永远的年轻,在太阳下歌唱
Lets rejoice in the beautiful game.
让我们在这美丽的运动中欢庆吧
And together at the end of the day.
相聚在这天的到结束
WE ALL SAY
我们一起说
复制回答者死 T16探长制
When I get older I will be stronger
当我长大,我会变得更强
They'll call me freedom Just like a wavin' flag
他们让我们自由,就像那旗帜飘扬
And then it goes back
一切都回归
And then it goes back
一切都回归
And then it goes back
一切都回归
问问团队NBA专家团共1人编辑答案
⑥ 法国电影歌剧院谜案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法国电影《歌剧院谜案》讲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早期的巴黎。
这部电影以巴黎著名的歌剧院为舞台,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悬疑情节,展现了当时巴黎社会的风貌。电影中的歌剧院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权力和欲望的交织地。在这里,华丽的面纱下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罪恶。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歌剧演员,她的命运与歌剧院中发生的一系列神秘事件紧密相连。随着调查的深入,观众逐渐发现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真相。这些真相不仅涉及到歌剧院的内部纷争,还牵扯到巴黎上层社会的权力斗争和道德沦丧。
电影通过精彩的剧情和丰富的角色塑造,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早期巴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时巴黎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这使得《歌剧院谜案》不仅是一部悬疑片,更是一部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
⑦ 一部电影,昨天刚刚在cctv6看的,叫《卢浮宫谜案·法国》为什么...
因为国内没正式引进,具体的演员,海报和剧情简介在豆瓣词条里的IMDB可以看到。
电影法语名Mystère au Louvre,是悬疑系列剧Mystère à Paris的第四集。讲述的是1885年巴黎,Alice Taglioni饰演的女窃贼盗取在Louvre展出的稀世珍宝的故事。由Thalie Images和TV5 Monde出品,France 2 (FR2)发行。多说一点关于这部影片的内容,影片上映时间2017-12-27(法国),时长88分钟,曾在法国电视二台播出,编剧是Elsa Marpeau和Florent Meyer。很棒的一部影片!
内容介绍(摘录并翻译自imdb):
巴黎上流社会钦佩或担心的著名强盗美居事实上是-一个女人。她的真名康斯坦斯·德·库兰格斯(Constance de Coulanges)在罗浮宫博物馆即将展出的当晚,她计划偷走属于尤金妮皇后的一套珠宝,以发动一场绝招。为此,她聘请了弗雷德里克(Frédéric)一位英俊的绳索艺术家。当首席侦探塞纳德(Thénard)把卢浮宫置于严格的安全保护之下时,他们的尝试变得更加危险。
⑧ 法国电影歌剧院谜案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1993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一部名为《蝴蝶君》的电影首映。
该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的爱情故事。
陷入爱河的两人分别是法国年轻外交官、中国京剧演员。
生活在异国的法国年轻外交官,前往歌剧院观看《蝴蝶夫人》时,对舞台上表演的中国京剧演员产生了爱慕之情。
不久之后,两人便双双坠入爱河,谈起恋爱并同居。
然而,在20年后的一次审查中,法国警方对京剧演员的医学检查显示:
外交官的妻子竟是个正儿八经的男人!
已经到达中年的外交官知道这个结果后感觉非常屈辱,整个人陷入了绝望之中,最后自杀身亡。
电影讲述的这则故事在现实中,是有真人原型的。两人甜蜜地步入婚姻生活,共同养育了一个儿子。
直到18年后,法国外交官才惊觉:对方竟是男人!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那么,他们最初是如何相爱的呢?外国外交官的“妻子”又为何能够瞒天过海?
一见钟情,孽缘开端
法国总统戴高乐在1964年,宣布与中国恢复建交关系。
于是法国成了第一个在中国开设驻华大使馆的国家。
也是在这一年,为了表示中法之间的友好关系,法方在平安夜那天在大使馆举办了一场晚会,并邀请了当时中国著名的年轻京剧演员时佩璞。
时佩璞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中。
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人民教师,叔叔则在文化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