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外大片 > 体现法国自由主义的电影

体现法国自由主义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4-11-11 19:55:58

1. 请问法国《电影手册》评选的年度十大佳片名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专门出版过《法国电影手册十年百部佳片》,列举了1993年到2002年的评选结果和影片简介。

2. 对《巴黎圣母院》的概述与点评

巴黎圣母院
1.法国名胜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

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2.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1年)(又称《钟楼怪人》)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加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富洛娄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

【故事梗概】

1月6日是西文传统的愚人节。1482年的这一天,整个巴黎城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人们从四面八方向旧城区涌去。聚集在通往司法宫的几条路上的群众尤其多,这里正在进行“愚人之王”的选举,选举的规则是谁长得最丑陋、谁笑得最怪最难看谁就有望当选。

当大家把幸运的愚人之王带出来时,惊奇和赞赏到了最高点。只见他长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身体的高度和宽度差不多,下部是方方的,两腿从前面看,好像是两把镰刀,刀柄同刀柄相连起来。在他的种种畸形里,却有一种不容怀疑的坚定、严肃、勇敢的态度,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人们给他穿戴上用硬纸板做的王冠和道袍,把他抬上绘有花纹的轿子向格雷弗时广场走去。

在格雷弗广场上,靠街头卖艺为生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带着小羊加里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不少围观的群众,不时赢得人们的掌声和叫好声,爱斯梅拉达正在一张随便铺在她脚下的波斯地毯上跳舞,她轻捷、飘逸、快乐,所有围观的人都目不转睛,大张着嘴,被眼前灿烂的景象迷住了。在密集的人群中,有一个中年人虽不引人注目但与众不同。他一双贪婪的眼睛直盯着爱斯梅拉达,嘴里却在发出冷漠的几乎无人能听得见的咒语,那神情着实令人望而生畏。此人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格德·富洛娄。

富洛娄向来清心寡欲,回避一切世俗的享乐。但今晚看到翩翩起舞的爱斯梅拉达,却立即为她那无双的姿色所倾倒。他身上潜伏的淫欲像一头沉睡多年的野兽突然猛醒使他完全失去了自制力。虽然他懂得若不加以收敛必将陷入极其可怕的深渊,但欲望似乎是无法抗拒的。他分明看到眼前摆着两条路供他选择:或者不惜一切代价占有她:或者置她于死地,以求自己灵魂的安宁。此时,第一种选择占了上风。

在广场一角的荷兰塔内,女修士居第尔因自己的女儿在15年前被吉卜赛人抢走,正用一种虔诚的、憎恶的声音呵斥爱斯梅拉达快走,爱斯梅拉达深为副主教和女修士的诅咒感到惊骇和不安。
当愚人之友会的会员抬着加西莫多来到广场时,一下子成了人们注目的新热点。众愚人挡住蜂拥过来的群众奋力保卫自己的愚人王,而当得意洋洋的加西莫多一眼见到富洛娄时却又温顺得像一头羔羊。原来在16年前,身为畸形儿的加西莫多被人遗弃在巴黎圣母院的门前,副主教出于怜悯之心收养了他,并为他取名加西莫多。加西莫多惭惭懂事,对富洛娄大人感恩戴德,惟命是从。

傍晚时分,愚人节联欢高潮已过,人们渐渐散去。爱斯梅拉达带着她心爱的小山羊离开了节日广场,行至广场旁的小巷,授命于富洛娄的加西莫多准备劫持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奋力反抗,高声呼救。就在这时,国王的近卫弓箭队队长弗比思带领他的士兵途经附近,闻讯赶到,解救了爱斯梅拉达,擒获了加西莫多。爱斯梅拉达被弗比思英俊的容貌和解救她的恩德所打动,问过了这位年轻军官的尊姓大名后,便飞快地跑回了流浪人和乞丐们的聚集地——“奇迹王朝”。

“奇迹王朝”是一个非常大的广场,居住着下层人民,他们中有法国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国人,他们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白天是乞丐,晚上是小偷。这是一个奇幻的世界,是一个地狱的诗的境界。爱斯梅拉达在这里具有很大的魔力,她回来时,男女乞丐都温柔地排列着,他们凶狠的脸色因为见到她而开朗了。此时,该王朝的乞丐王克洛潘正在审判误入这里的穷诗人甘果瓦。按“王朝”的法律,甘果瓦将被绞死,除非有人愿意嫁给他。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甘果瓦性命难保。善良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出人意料地站了出来,宣布愿意与此人结为夫妻,这样甘果瓦免除一死。

第二天,格雷弗广场上搭起了临时刑台。昨天还是愚人王的加西莫多今天却跪在转盘上任人鞭笞。富洛娄路经此地,目睹此景,他当然知道加西莫多因为什么才落到这种地步,但为了保全自己的身份,他竟无动于衷,听之任之。加西莫多看见了人丛中的富洛娄,他心中一喜,但是这个当年收养他的义父却慌忙逃避了他的目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加西莫多口渴难忍,他愤怒的吼叫:“给我水喝!”围观者不但无人理睬,反倒是一片戏弄与咒骂声。

3,电影《巴黎圣母院》

导演
让·德拉努瓦 Jean Delannoy

主演:
安东尼·甘 Anthony Quinn
吉娜·劳洛勃丽吉达 Gina Lollobrigida

类型:剧情 / 恐怖
更多中文片名:
钟楼怪人
更多外文片名:
Gobbo di Notre Dame, Il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片长:115分钟
国家/地区:法国 / 意大利
对白语言:法语
发行公司:Allied Artists Pictures Corpor
上映日期:1956年12月19日 法国

剧情梗概: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姑娘埃斯米拉达白天靠跳舞卖艺为生,晚上则和一群自称“乞丐王国”的穷苦人居住在一起。埃斯特拉达的美貌倾国倾城,却给她引来了杀身之祸。
国王卫队的队长菲比斯原本已有未婚妻,却垂涎于埃斯米拉达的美色,骗取了她的芳心。就在菲比斯和埃斯米拉达在旅馆幽会时,突然菲比斯被一个神秘的黑衣人刺伤。由于黑衣人没有被找到,旅馆老板的供词又对埃斯米拉达非常不利,在法庭上,埃斯米拉达受刑后被迫招供,承认是她想杀害菲比斯。埃斯米拉达因此被判绞刑。

其实那个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黑衣人是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弗罗拉。他孤僻刻薄,表面上是个对女人厌恶的忠诚的教徒,内心却一直燃烧着熊熊烈火,渴望得到美丽的埃斯米拉达,是他在看到埃斯米拉达和菲比斯约会时无法控制自己的嫉妒,刺伤了菲比斯。

在埃斯米拉达被送往绞刑架的路上,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将她救下带入圣母院避难。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从小被弗罗拉神父收养。但他心地善良,并真心地爱着埃斯米拉达。在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就是埃斯米拉达的守护神。

国王的卫队开始进攻圣母院捉拿埃斯米拉达,卡斯莫多誓死保护。但他一个人的力量必定有限,埃斯米拉达被乱箭射死。卡西莫多看到她的尸体被拉走,悲痛欲绝,他把真正的凶手——弗罗拉神父从圣母院的顶层扔了下去。

卡西莫多找到放置埃斯米拉达尸体的地方,紧紧地抱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多年后,人们发现了两具缠绕在一起尸骨,当人们想要将他们分离时,这两具尸骨顿时化作了灰尘消失得无影无踪。

本片根据法国大文豪维克多尔果名著《巴黎圣母院》改编。丑聋人卡利摩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罗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利摩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非必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爱斯梅拉达因而爱上了非必斯。但非必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罗德刺杀。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利摩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利摩多大战,爱斯梅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冲入圣母院所杀,最后卡利摩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利摩多抚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

这部雨果名著曾被多次搬上银幕,其中1939年的美国版被广泛认为是最佳版本,其中的德国表现主义布景尤其值得称道。纯洁美丽的吉普赛女郎艾斯美拉达,和“乞丐王国”的人一起,到处卖艺行乞。一次,为了救流浪诗人甘果瓦,她被迫嫁给了他。国王的卫队长菲比斯是个花花公子,他骗取了艾斯美拉达的爱情。就在他们约会时,一个黑衣人将菲比斯刺伤。艾斯美拉达作为嫌疑犯被送上法庭,并判处绞刑。奇丑无比的巴黎圣母院的撞钟老人卡西莫多将她救了出来,并带进教堂避难,卡西莫多一直深爱着她。在一次混乱中,艾斯美拉达被国王卫队 的乱箭射死,悲痛欲绝的卡西莫多转身将真正的杀人凶手也就是弗洛洛神父,从圣母院的顶楼扔了下去。之后与艾斯美拉达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一起化为了尘土。

3. 求法国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之蓝》的观后感 2000字左右 需要2篇...谢谢大虾们...急要...

三部片子中这部最温暖,一如红色的暖调。
就像是“窃听风暴”,窥伺着别人的私隐——那个异性恋婚姻中的同性恋者,那个做着罪恶生意的男人……那么多的异态在偷听器中暴露无遗。一个落寞的男人掌控了太多的秘密,承载在他心中不知开出一朵怎样的阴郁。冷落了人情。而人又不过都是一群披了面具的生物,但是必须如此。总该要有秘密,总该要有自己独处时的松懈。不能带着面具面对自己,无法当一个圣人,无法“慎独”,那毕竟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在他的孤寂中闯进来的年轻女子,宛若一株红色的植物,霎时用她的纯真,她的好奇,她的热情,她的坚定,反射了满屋的阳光。艳光四射。
这是注定了的一次改变。
他为她把自己告发了。就是这么简单。
她从这个一开始感觉卑劣的男人身上找到了某种难以言传的寄托心理。在远走的旅程开始后,她知道有一个人会密切的关注她。有点忘年交,带点特殊而不容点破的思想感情。
很喜欢看她与那个年轻而轻微有些失意的年轻男子“向左走,向右走”的交错,很有意思的缘分的玩笑与抚弄。总让人觉得他们必将走在一起,于是耐心地看这两条线的绞缠。特别是她的那幅广告画,如此的触目。他必定是惊艳了。
最后船上的那场浩大劫难中,被救出的她惊恐的表情一如海报上摄人的身材,命运的交合恰在这里叠映。尤其的匠心独造。
三部曲的主角都安然无恙,是一种悲悯,也是一种希望的寄予。

4. 《阿甘正传》中的心理学现象

I.Q.与《阿甘正传》
--选自《恍惚的世界》
智力是指个体的精神作用各个方面的有效性,并特指人的理解能力、学习与回忆能力以及思考和推理的能力。由于无法直接评估或衡量这些能力,人们只能从评估个体在不同场中的行为来推测一个人的智力程度。因此,心理学家们对于智力的定义并不统一,对于可测量的智力因素到底有多少也不一致。
起初,人们认为智力是大脑的天生能力,是区分高度进化的动物与低等动物、天才与普通人的标志。但现在的科学家认为,智力的发育虽然部分是由遗传所决定,但主要决定于个体生长的那个环境中的刺激或抑制因素。
另外,也有人认为智力是思维的独有或整体特征。但实验表明,智力所包含的众多因素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可以区分的,如语言、空间、记忆和推理能力。因此,最好把智力看作是许多高度分化、相互重叠的技能的综合体,而不是一种单一才能。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对智力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强调,儿童的精神发育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复杂性和合理性逐渐增加。皮亚杰不仅对智力进行测量,还探索了儿童思维的局限性和成长过程。
现在,智力水平一般是通过智力测定来评估的。智力测定属于心理测定中的能力测定,心理测定是衡量个体间差异的一种方法,通过评估个体的反应来预测或着决定其将来的行为,能力测定衡量的是个体的语言或操作技能,其标准是普通人的平均水平。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内最早使用发育量表来预测学习潜力。这种量表包含一些测试智能思维的小任务,通过交谈个别进行,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安排相应的任务,然后评分,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比率就是智商《1.Q.》。稍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特曼根据该量表的译本进行了扩展,并按年龄梯度进行了标准化,形成了今日我们所熟知的斯坦福一比内量表。1939年,在纽约贝勒维医院工作的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发表了《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第一版,包含11个测试项目,6项为语言,5项为操作,结果根据一个语言分、一个操作分和一个总分判定。这两种量表的更新版本至今仍是测定儿童和成人智力水平的主要工具。
1917年,美国军队采用了团体智力测定,通过问卷可以同时测定一组人群的智力。以后,许多这样类似测定经过修订。被教育、就业机构采用。这些测定的平均智商标准均为 100分,不论年龄。精神发育受损者的智商可低至40而智能极高者可达 160分。
智商并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值,虽然婴儿发育水平已经可以测定,但5岁以后进行智商测定,才有可能预测成年后智力状况,12岁起,智商基本上与成年后智力水平相一致,但仍有大幅度波动的可能。要指出的是,用智商来预测学习成绩或日常生活能力时,需要特别慎重,因为除了智力,学习成绩至少还与兴趣、家庭支持及教育质量有关,而事业成功与人格、机遇及专业技能更为有关。
被不同家庭抚养的孪生子智商比较接近,由此说明遗传因素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许多证据表明,生活在高度贫乏环境中的儿童一旦转移到刺激丰富的环境中,智力发育相当迅速,最有效的刺激包括母亲与孩子的嬉戏、谈话和互动作用。母婴健康和营养水平的改善也有一定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聪明的办法就是这么简单,譬如,进行课外辅导不会有持久效果,训练孩子应付智力测定的技巧只能提高智商得分,并不能因此改观其整体的智力水平。所以,智力测定,特别是集体测定,经常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具有误导作用。不过,如果注意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并在训练有素的专家的操作和诠释下,这种测定仍然是有一定预测和诊断价值的。
目前有争议的是,智力测定反映的究竟是个体的遗传或先天才能,还是其养育方式、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智力测定最初的目的是衡量个体的潜能,不考虑文化背景、金钱或权力的影响。但时至今日,智力测定更多的是衡量个体的成就(如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而不是其能力的倾向性(如学习的潜能),这样,那些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孩子便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某些评论家认为,智力测定已经沦为歧视底层社会或贫困儿童的工具。上述两种观点都得到有力的研究证明。美国喜剧片《I.Q.》也对此进行了探索。
《1.Q.》的故事发生在50年代初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物理学家凯瑟琳和汽车修理工埃德一见钟情,并受到她叔叔的撮合,她叔叔就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埃德是个自学成才的发明家,喜欢摆弄机械,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已经在思考冷聚变与核动力宇宙船的关系。凯瑟琳的择偶条件是智商,在原来的男朋友詹姆斯和埃德之间摇摆不定,詹姆斯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心理学家。但爱因斯坦喜欢上了埃德,认为他善于体贴人.便代他写情书并把自己早年的一篇论文给他,让他冒充物理学去参加一次国际学会议。论文一鸣惊人,埃德被誉为天才。詹姆斯心存不服,当众测试埃德的智商,得分高达 186《I·Q·》当然,这是爱因斯坦在背后授意的结果。凯瑟琳宣布要和埃德结婚,詹姆斯则在一旁竭力证明埃德是个骗子。艾森豪威尔总统到大学来访问,希望埃德加入冷聚变火箭研制计划。詹姆斯在新闻发市会上称埃德的论文是剽窃之作,但爱因斯坦站出来挽回了局面。影片结束时,爱因斯坦和同事们告诫大家不要让头脑干扰了感情。
《I.Q.》拍摄于1994年,导演弗雷德·谢比西,主演蒂姆·罗宾斯和梅格·瑞安的对手戏相当默契,沃尔特·马托扮演爱因斯坦。配乐是异常多产的好莱坞著名作曲家杰瑞·戈德史密斯,他曾为《巴顿将军》、《NI的秘密》、《昏迷》、《与敌共眠》等无数巨片配乐,本书中提到的《弗洛伊德传》、《休克疗活》、《痛苦与狂喜》、《精神变态者II》、《本能》也是他的作品。 1994年还发生了一件与智商有关的大事,这就是《阿甘正传》。这一年,《阿甘正传》席卷了奥斯卡奖的大部分奖项,获得了各界上下的如潮好评,成为有史以来排行第三的盈利巨片,全球主要报刊都为此发表了社论。影片原作成了畅销书,不少台词成为流行的格言,阿甘主义成为人们崇尚的处世哲学。《阿甘正传》已成为一种通俗的大众文化现象,它的成功称得上是 1994年的世界级新闻,但影片本身并不出色。
《阿甘正传》虽有着史诗片的形式,但缺乏真正的深度与共鸣;它有着讽刺片的花哨噱头,但缺乏始终如一的立场;它有着历史反思片的外表,但又缺乏敏锐的批判性。套用剧本中的一句话,《阿甘正传》不是一部聪明的片子,但是它懂得什么是爱,演技派小生汤姆·汉克斯出演影片智力低下的主人公,赢得了亿万观众的爱。 在此之前,电影从未表现过像阿甘这样的人,即使有,也可能落入俗套,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阿甘正传》是一部喜剧,可以说是一段历史,或者说是一场梦。 埃里克·罗斯的剧本具备现代小说的复杂性,而没有现代电影的公式。主人公阿甘是个很正直的人,智商只有75,他在50-80年代这动荡的三十年中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他在这些变迁中得以幸存下来,而他用来保护自己的只有诚实和正派。
智商70-84者在分类学上归入边缘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这类病人看匕去大多身体健康,没有低智商者常有的那种特殊的面部特征,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也还可以,但抽象思维能力减退,思维的广度、深度与机敏性较差,不能完成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根据他们的性格脾气特点,大致可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两类。不稳定型者常常煤煤木休,手脚不停,缺乏自知之明,容易使人讨厌或遭到戏弄。稳定型,也就是阿甘们,一般较安静、听话、易于接受教育,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老老实实地工作和学习,容易得到别人的同情和照顾,而且由于不善于投机取巧,工作反而比别人扎实。国际分类未包含边缘型智能发育迟滞,但中国分类将其列入。
然而影片并非是关于弱智者情暖人心之类的故事。这种分类实在太局限,容不下《阿甘正传》这样的巨片。它更像是通过一个不那么愤世嫉俗的实事求是者的眼光对我们时代所进行的反思。好好认识一下阿甘,观众们就会理解为什么聪明过头会被人瞧不起。阿甘的聪明恰到好处。 影片中充满令人捧腹的笑料和无声的真理,演员的表演在喜剧和悲伤之间保持着扣人心弦的平衡。汤姆·汉克斯大概是唯一适合担当这个角色的演员。在看了他是如何将阿甘演绎为一个如此具有尊严、如此勇往直前的人之后,我们想象不出还有什么人能负此重任。的确,刻划人类的正直品性是汤姆·汉克斯的拿手好戏,无论是《西雅图不眠夜》中患失眠症的丧偶父亲,还是《费城》中患爱滋病的同性恋者,他饰演的人物总能面对困境使自己活得比常人更有意义。 阿甘头脑简单,但脾气很好,他在佐治亚州萨凡纳的一个公共汽车站等车时乐意将自己的故事告诉每个想听的人。阿甘四十年代生于亚拉巴马的格林堡,智商低下。母亲经营包膳宿的公寓,意志刚强,全心全意照顾他,拒绝送他到特殊教育班去,以免对他更为不利。她为纠正阿甘严重的脊柱侧弯,给他穿护腿,但是从不批评他的想法。当别人骂他愚蠢时,她就对他说:“愚蠢人就是要干愚蠢事。”阿甘做不来任何有难度的事情,但当他的护腿拿掉以后,他跑起来就像飞一样。人学第一天,阿甘与珍妮交上了朋友,使珍妮得以暂时逃避她父亲对她的肉体和性虐待。一天,当地流氓向阿甘扔石头,珍妮叫阿甘快逃,阿甘脱下护腿,飞一样逃走了。
几年后,飞毛腿阿甘加入橄榄球队,并得到体育奖学金进了大学。这种笑话以后不断重演,在他一生中经常带给他好运气。阿甘成为全美橄榄球明星,在白宫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大学毕业后,阿甘入了伍开成为模范士兵。他是黑人布巴最好的朋友,布巴也来自南方,智力低下,但心肠很好,他梦想拥有一条捕虾船。他们一起去了越南,成了丹恩中尉的手下,丹恩的祖上参与共牺牲于美国的历次战争中。在一次进攻中,阿甘救了队伍中大部分人,但布巴却死在他的怀中,丹恩中尉也失去了双腿。在部队医院养伤时阿甘学会了打乒乓,回国后,他教医院中其他退伍士兵打乒乓以鼓舞他们的土气。后来约翰逊总统授予他荣誉勋章。 阿甘一生中常与珍妮重逢,珍妮的生活道路与阿甘截然不同。在艾比·霍夫曼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反战集会上作了演讲之后,阿甘又与珍妮短暂相聚,珍妮这时已是一个据皮土。这对恋人重又各奔东西。阿甘在纽约遇到丹恩中尉,丹恩坐在轮椅上,消极怨恨,他们。之间闹了不愉快,但仍是很好的朋友。阿甘加入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标志着缓和的开始。阿甘还见到了尼克松。阿甘为纪念布巴买了一条捕虾船,一场风暴使他的生意兴旺起来;他还买了苹果电脑公司的股票,虽然他只知道那是一家果品公司。阿甘的财富通过走运的投资不断增长,而此时珍妮在加州正滥用毒品,无异于慢性自杀。 阿甘的母亲死于癌症后,阿甘重新回到格林堡,珍妮也回来了,他们谈起了恋爱,但她很快又走了。阿甘决定去流浪,结果却徒步横穿了美国,在他三年的旅途中,引发了全国性的慢跑风尚。回到格林堡之后,阿甘收到珍妮的来信,邀请他去佐治亚州的萨凡纳,阿甘发现珍妮变了样,正全心全意抚养他们的孩子。这对恋人终于结婚了。他们在格林堡幸福地生活着,但不久珍妮死于一种不知名的病毒感染。阿甘继续做一个尽职的单身父亲。 作为美国国民性格拟人化象征的阿甘,正直、诚实、宽容、善良、忠诚,集传统美德于一身,他的生活代表了美国社会的主流,而珍妮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代表了反文化的潮流。她漂亮的躯壳里隐藏着一颗备受摧残的心,她辍学、吸毒、参加反战游行、宿情人旅馆、与毒品和注射器打交道。阿甘和珍妮代表了美国当代文化历史上所有的里程碑,而他们最终达成的和解象征着美国社会妥协的梦想。 阿甘牵着观众的手,走进历史的硝烟,让他们通过他的眼睛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温往昔的跋跄岁月,在思想上与他共鸣,从而卸去沉重的道德包袱,获得精神上的升华。越战老兵、精神科医生W·巴德·爱德华兹认为,《阿甘正传》对越战幸存者具有安慰作用。
尽管有其局限性,《阿甘正传》仍然扭力无穷,这要归功于汤姆·汉克斯精湛的演技以及工业光学与特技公司的电脑艺术家们制作的一系列历史场景,其逼真程度史无前例。导演罗伯特·赞米基斯深请特技的魔力,他曾执导《回到未来》和《谁陷害了兔子罗杰》。本片中地运用电脑图像处理技术使阿甘与真实人物一起置身于一些历史性场合中,如阿甘与乔治·华莱士州长一起站在亚拉巴马大学的校门口,阿甘教猫王扭屁股,阿甘三访白宫,越战时代阿甘在华盛顿的一次和平集会上演讲。在塑造丹恩中尉这一角色时也用上了特技,丹恩失去了双腿,看上去就像真的一样,使人想起《生逢7月4日》的主人公罗恩·科维克。赞米基斯精心挑选了电视纪录片段,重新配音,来再现一些逗笑的场面,如约翰逊总统查看阿甘屁股上的伤口。影片中最令人愤饭的笑料是尼克松要求阿甘留在华盛顿,并建议他住在水门公寓。虽然早在《公民凯恩》和《变色龙》》中虚构的主人公与真实历史人物同台亮相已有过先例,但《阿甘正传》却代表了技术上的突破,木幸的是它在思想深度上远逊于光彩照人的前两部电影,《阿甘正传》看上去就像它的主人公那么头脑简单。
《阿甘正传》即使算得上是部史诗片,那也是很肤浅的史诗。譬如它对越战的看法并非建筑于真实的历史回忆,而是从最有名的几部越战片中调用一些观众熟悉的场面拼凑起来的。事实上,导演再现每个时代的时间与地点时,并没有依赖于视觉感受,而仅仅是通过音响来实现的;一旦表现某个时代的代表性乐曲插入,导演的一半任务就算完成了。各个角色也是草草勾画的,珍妮经历中未交代的部分照搬了60年代的各个历史事件,可以追溯为广为人知的童年经历;丹恩中尉的形象则来自于《野战排》(有腿)和《生逢7月4日》(失去双腿)。 温斯顿·格卢姆的原作中包含了对种族主义和军队严厉的讽刺,但电影中对此只是轻描淡写地唠叨了几句,它对本身所描绘的事件也态度暧昧。虽然共和党的一些要人把《阿甘正传》捧为恢复传统价值和谴责60年代反文化的宣传品,该片在很多地方却代表了好莱坞老派的自由主义:种族主义是错误的,战争是地狱,暗杀是卑鄙的,一本正经才是好样的。这部电影不敢太得罪任何人。它使人舒舒服服的,自己也赚了钱。
为了达到它巨大的情感力量,《阿甘正传》亦迎合了美国人性格中较为低级趣味的成分,最明显的就是对唯知识论的不信任和对头脑简单必定带来好报的天真信念。弗兰克·卡普拉曾经摈弃推崇类似价值的人,但这部影片更暧昧、自相矛盾、模棱两可。赞米基斯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有心无脑。

5. 求古欧洲类的电影

闻香识女人(阿尔·帕西诺)
剪刀手爱德华(约翰·尼德普)
勇敢的心(梅尔·吉普森)
李尔王(多个版本,本人偏爱有裘德·诺的)
乱(黑泽明 导)
公爵夫人(凯拉·奈特利)
理智与情感(李安 导 休·格兰特)
还需要什么,我会把好看的电影都推荐给你的。

6. 《波西米亚狂想曲》如何体现自由主义哲学和摇滚精神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部深具象征意义的电影,它融合了西方自由主义哲学的理念,尤其是摇滚乐中那种追求自由、拒绝束缚的叛逆精神和对个体真实自我的坚守。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年轻人的活力四溢与自我觉醒,强调了个性表达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然而,尽管选择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音乐题材,电影在呈现上却被批评为保守和中庸,过于追求安全,未能完全捕捉皇后乐队和主唱佛莱迪·摩克瑞那种突破常规、不断创新的精神。影片通过讲述皇后乐队的成长历程和佛莱迪的人生起伏,试图传递音乐的力量和艺术家们勇于追求梦想的决心。

由布莱恩·辛格执导,拉米·马雷克精湛演绎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尽管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但其艺术上的局限性使得它在探讨乐队和主唱的传奇故事时,可能并未完全诠释出“波西米亚狂想曲”背后的深刻含义。这是一部音乐与传记交织的电影,其核心是对自由、个性和艺术真实性的探索,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妥协,但依然值得我们从中品味和解读。

7. 《悲惨的世界》

《悲惨世界》——人类苦难的“网络全书”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这是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青少年的罗兰保存一期《堂吉诃德》画报,上面有一幅“老俄耳甫斯”彩画:苍苍白发罩着光环,他正抚弄着竖琴,为苦难的民众引吭高歌。《悲惨世界》的作者留下的这副形象,也许是大众更乐意接受的。
捧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当是厚重之感。同样是杰作,同样又厚又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读《追忆似水年华》,都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压在心头,感到的是人类的苦难厚厚而沉重的积淀。不是写苦难深重的书,都能当得起这“厚重”二字。而《悲惨世界》独能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

历时三十余年,从1828年起构思,到18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才终于写完全书,真是鬼使神差,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一件事实:1801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1828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到了1832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1848年2月21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

设使雨果也像创作其他小说那样,构思一明确便动笔,那么以他的文学天才,他一定能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一部姊妹篇问世了。或者在1848年书稿写出五分之四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完成,那么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惩恶劝善的力作;虽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学宝库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数的称得上厚重的鸿篇巨制。

这三十余年,物非人亦非,发生了多大变化啊!如果说1830年,在他的剧本《艾那尼》演出所发生的那场斗争中,雨果接受了文学洗礼,那么1848年革命,以及1852年他被“小拿破仑”政府驱逐而开始的流亡,则是他的社会洗礼。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社会、法律、权威、信仰,也不再顾忌虚假的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把他置于这一切之外,给他一个大解脱,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从而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使他达到历史、现实和未来所有视听的声音。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大量增添新内容,终于续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整部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了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灵魂,它无所不在,绝不代表哪个阶层、哪些党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东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多么合法的东西。

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订、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已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网络全书”。

1862年7月初,《悲惨世界》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态度的人则从反面证实这部作品的特殊份量:居维里耶·弗勒里称雨果 “法国第一号煽动家”,拉马丁撰文赞赏作家本人的同时,抨击了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很危险……灌输给群众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责他喜欢庞大,喜欢夸张,喜欢过分。然而,他这种放诞的风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惨世界”中奋击冲荡,恰恰为人类的梦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呐喊长啸。

时间和历史和作出了判断,《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作为文学巨著的一个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一部社会史诗

《悲惨世界》是一部揭示社会问题的长篇小说,作者雨果称这部小说为“社会的史诗”。小说写成后,用9种文字同时在欧洲一些国家出版,受到进步作家们的热情赞赏。

20世纪30年代,《悲惨世界》开始介绍到我国,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著名作家茅盾把它同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并提,说它“有《战争与和平》那样伟大的气魄,那样多方面的生活描写,那样多的篇幅”。

一部鸿篇巨制

《悲惨世界》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巨著,100多万字。它共分五部:第一部芳汀;第二部珂赛特;第三部马吕斯;第四部布留墨街的恋歌与圣但尼斯街的史诗;第五部冉阿让。五部各有独立的故事,枝叶繁复,但又都以主人公冉阿让的活动为主线,结为一个整体。失业工人冉阿让,因偷面包,被捕入狱。出狱后受“仁爱”精神感化,努力从善。一次偶然机会使他成了资本家、并被任命为市长。他乐善好施,尽自己可能帮助像芳汀、珂赛特一样受苦的人们,但警官沙威一直追踪他,使他不得不隐姓埋名,四处流亡,最终也未摆脱沙威。小说描写了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三位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这一主题。

《悲惨世界》的创作过程

这部小说以真实的事件作为基础。1801年,贫苦农民彼埃尔·莫因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苦役,出狱后,随身带一张黄色的身份证,到处找不着工作。此事引起了雨果的关注。约在1828年时,他打算以彼埃尔·莫为题材写一部小说。1845年动笔,1862年在盖纳西岛流亡时完成。其间经历了1848年革命,使得小说的内容大大扩充,思想也得以深化。

作者风采

一代文豪——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法国重要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省。雨果在文艺思想上支持浪漫主义,在政治上支持资产阶级自由主义。1827年发表了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这篇《序言》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雨果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雨果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等。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正在布鲁塞尔。公社遭到残酷镇压之际,他大声疾呼为公社会辩护,全力争取对公社社员的赦免。187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是雨果后期的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银屏再现

影片《悲惨世界》根据雨果同名小说改编而成,1935年由美国联美公司出品。

导演忠实原著风格,运用电影艺术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为阐明主题服务,将众多的人物、事件和广阔的社会背景组织得有条不紊,内容充实而不臃肿,情节曲折而不杂乱,准确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演员出色的表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冉阿让的扮演者以其质朴、自然的表演,将外表冷峻刚毅、内心细腻深沉的冉阿让一生思想变化的全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阅读全文

与体现法国自由主义的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爱情淹没 浏览:208
神秘森林电影完整版 浏览:536
电影十大飞船 浏览:416
恐龙般大的牛的电影 浏览:148
威海九龙城电影院 浏览:119
Soul电影22在地铁听到的音乐 浏览:136
绝地求生大电影保卫家园大全 浏览:12
有一部关于越战的恐怖电影 浏览:655
3d电影为什么是两个画面 浏览:12
法国电影蓝剧情 浏览:872
朴信惠主角的电影 浏览:453
电影大全枪战犯罪香港 浏览:229
男主角到外星球可以弹跳很高的电影 浏览:870
评分最高十大经典动作电影 浏览:892
电影搞笑特效图片 浏览:141
韩剧电影里面主角叫金英夏 浏览:812
碧血丹砂电影主要演员 浏览:589
韩国神算子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793
电影开始用英文 浏览:499
电影演员王凯身高多高 浏览: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