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外大片 > 法国电影刽子手被杀

法国电影刽子手被杀

发布时间:2024-09-27 12:33:37

⑴ 死寂的大结局什么

最精彩的情节就是结尾时,既精彩又出乎意料,主人公的父亲居然已经死亡已久,也是一只被操控的木偶。总之,片子还是很值得一看的。看了其他的短评,才知道此导演就是电锯惊魂的导演,有机会也把电锯惊魂看看吧。

⑵ 过去欧洲人咋砍脑袋,解密刽子手的斩首斧与剑

相信凡是看过梅尔吉布森的那部《勇敢的心》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将剧情推向高潮的那段华莱士就义的场景。即使经历了悬吊拉折四肢,破肚抽肠这般的酷刑,威廉·华莱士也未向英格兰王权屈服,最终被行刑官示意斩首。刽子手手起斧落,终结了华莱士的反抗。由于缺乏14世纪英格兰刽子手的图像资料,《勇敢的心》里的这位刽子手的打扮在传承了好莱坞以往传统的刽子手戴着头罩的形象塑造的同时,又采用了同影片服饰风格相搭配的粗布衣料设计。无论真实与否,都使其看上去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德国卑尔根—恩克海姆博物馆收藏的一柄刽子手之剑

剑身上的铭文:“an Ich Das Schwert thue Auffheben - So Wünsche Ich Dem Sünder DasEwige Leben ”,意为“当此剑为我所举之时——我愿其为罪人永生之天恩礼赐”。

刽子手之剑的剑身上往往都有表现处决或酷刑、或者是基督受难的象征性的图案设计,再结合以有寓意的到的铭文。下面这两把十六世纪左右的刽子手之剑上都具备有这样的元素。

与中世纪时代的宗教画习惯一样,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也与时俱进地为古代的刽子手换上了画家所处时代的服饰与武器,这样也就给我们留下了刽子手之剑的使用画面。

刽子手之剑还有斧子斩首的习惯,到了十八世纪断头台的发明与运用之后便走到了陌路。而随着时间进入到20世纪,就连断头台、绞刑架还有枪决都在欧洲变得越来越少,目前只有白俄罗斯是唯一一个有执行死刑的欧洲国家。死刑废除与否的道德争议可能在今后还会继续被永久地讨论,但在这里笔者只希望,在本文出现过的这些杀器与行刑场面,只能在古典书籍或是动画上才能看到。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HG。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

⑶ 《三个火枪手》的故事梗概

《三个火枪手》故事内容是没落贵族出身的达达尼昂到巴黎投军,加入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枪手卫队,和其他三个火枪手成为好朋友。

他们为了保护王后西班牙公主安娜·奥地利的名誉,抗击红衣主教黎塞留,击败黎塞留设置的重重障碍,前往英国,从白金汉公爵那里取回王后的钻石,挫败了黎塞留挑拨国王和王后的阴谋。

《三个火枪手》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它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达达尼昂的机智勇敢、重朋友之情;阿托斯的处事老练、嫉恶如仇;波托斯的粗鲁莽撞、爱慕虚荣,阿拉米斯的举止文雅、灵活善变。

米莱狄的年轻美貌、心狠手辣,红衣主教的深不可测、阴险奸诈;博纳希厄太太的纯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的性格都活生生地跃然于纸上,表现得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向人们展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宏伟画卷。

(3)法国电影刽子手被杀扩展阅读:

《三个火枪手》,又译《三剑客》、《侠隐记》,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曾五次被翻拍成电影作品。故事主角为达达尼昂,三个火枪手分别是阿多斯,波尔多斯,和阿拉密斯。

这部历史小说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三朝代和权倾朝野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掌权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为背景,描写三个火枪手阿多斯、波尔朵斯、阿拉宓斯和他们的朋友达尔大尼央如何忠于国王,与黎塞留斗争,从而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的种种情况。小说时间起止是1624-1628年。

大仲马被称为写作的奇才,他没有家学渊源,也没有受过特别的写作训练,21岁闯巴黎之前,甚至没有听说过拉辛、高乃依等作家的名字。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涌泉般地喷出了80多部小说及大量的剧本、游记。

“大仲马学”从来不是一门“显学”。在他的作品中,小说《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玛戈王后》等,几乎被译为世界所有文字;话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安东尼》一上演就引起轰动,成为19世纪法国话剧改革的先声。

⑷ 《灭绝》电影谁知道具体的剧情告诉我。

链接:

提取码:mb4y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灭绝》是由米古尔·安格尔·维瓦斯执导,马修·福克斯、杰弗里·多诺万、克拉拉·拉戈、马特·德沃尔主演的科幻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一种传染病将大部分人类变成狂暴的怪物的故事。该片于2015年7月31日上映。

⑸ 西班牙电影的内容

无声电影时期 1896年,法国人A.普洛米奥在马德里放映了L.吕米埃尔的影片。同年5月15日,他在西班牙拍摄了一部影片法国圣?路易斯学校学生出大门。10月,E.希梅诺拍摄了西班牙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做完大弥撒后走出萨拉戈萨皮拉尔教堂》。1897年,F.赫拉贝尔托使用他自己制造的摄影机,在巴塞罗那自编、自导、自演,摄制了西班牙第一部故事片《咖啡馆里的争吵》。而后,他又拍摄了《桑斯圣玛丽亚教堂大门》等影片。1898~1906年,他共摄制11部影片,被公认为第一个对本国电影业作出贡献的西班牙人。另一位电影先驱是工程师S.de乔蒙,他在巴塞罗那成立第一个影片染色公司他摄制的影片富于想像力,如《电动饭店》(1905)曾采用了特技摄影。
早期无声电影主要是改编话剧。巴尼奥斯兄弟将话剧《唐璜》(1910)、《牺牲》(1910)等搬上银幕。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但西班牙电影脱离现实,无所反映。1920年,J.布赫导演的《巴罗马村的节日》受到好评。
1925~1929年,西班牙无声电影发展较快。在上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西班牙电影的重点描绘西班牙文化。他们大多是当地的文化、纪录片和后来他们转了西班牙文学脚本。1928年生产影片59部。突出的导演是F.雷依、J.布赫斯、B.佩罗霍、F.德尔加多等。影片多据文学作品改编,如《瞎子领路人》(1926)、《特罗亚之家》(1925)、《圣?苏比尔西奥修女》(1927)等。此外风俗片、歌舞片及轻歌剧题材的影片也很流行。在整个无声电影时期,F.雷依导演的《阿拉贡的阿古斯蒂娜》(1928)描写了西班牙人民反抗法国侵略者的事迹,《邪恶的村庄》(1929)反映农民为生活所迫出外谋生的情景,两部影片不同凡响,取得很大成功。
早期有声电影 有声电影的诞生对西班牙电影界震动很大。1929年底,导演F.埃利亚斯拍摄了西班牙第一部有声影片《神秘的太阳门》。但由于技术设备不完善,归于失败。因而使得不少导演到国外,特别是到美国,去拍摄西班牙语影片,以便向拉丁美洲国家发行。这使西班牙国内的影片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产量锐减。直到埃利亚斯由法国回到巴塞罗那成立了奥尔贝阿电影公司,并成功地摄制了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巴克斯》(1932),才使西班牙有声电影走上正轨。
1932~1933年,只生产了很少几部影片,L.布努艾尔拍摄了纪录片《无粮的土地》(1932),记叙了乌尔德尔地区的贫穷、落后和愚昧,触及了现实。1934~1936年,美洲西班牙电影公司和西班牙电影公司的建立,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1935年生产影片37部。影响较大的有B.佩罗霍根据小说改编的《黑人具有白人的心灵》(1934),F.雷依执导的《高尚的乡下人》(1935)、《莫雷娜?克拉拉》(1935)等。这一时期的影片以风俗片、轻歌剧片和表现农村生活的情节剧为主。影片中穿插安达鲁西亚舞及斗牛的场面。
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前,尽管美国影片向西班牙倾销,但西班牙国产电影仍有竞争能力,受到不少观众欢迎,而且占领了南美洲西班牙语系国家很大一部分市场。这一时期,涌现了人们爱戴的女明星I.阿亨娜和喜剧演员M.利赫罗以及R.希梅诺等。
内战时期的电影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许多电影企业停产,电影工作者随之分化。有的人流亡国外拍片,有的人加入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一边,有的人为国民政府服务。
在共和政府辖区,以拍摄反映人民斗争的纪录片为主,如《农民》、《1936年的马德里》等。但也摄制了极少数故事片。这一时期,有不少外国电影工作者前来拍摄反映西班牙内战的影片,如J.伊文思拍摄的《西班牙的土地》(1937),法国作家A.马尔罗将自己小说中的几个章节改编摄制成的影片《特鲁埃尔山区》。
在国民政府统治地区的电影工作者,摄制了一些歌颂长枪党的纪录片。1938年初,他们与德国合作成立了西班牙德国电影公司,联合拍摄影片。1938~1939年,该公司与乌发公司合作摄制了 5部故事片,其中由B.佩罗霍执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938)、《西班牙的叹息》(1938)是知名的两部。
佛朗哥执政时期电影 这一时期的西班牙电影历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1940~1950年。是战后初期的10年,先是由情报部主管电影,后成立了电影总局,制定了严格的审查制度,并强调重视民族电影,规定了放映外国影片与国产影片的比例等等。不久,成立了电影剧作家协会,创办了圣塞瓦斯蒂安电影节。1947年开办了西班牙电影研究和实验学院。
这一时期,生产的绝大部分是商业性质的影片,包括风俗片、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以及历史题材影片,大多远离现实。此外,还有宣传、歌颂长枪党的影片。一些老导演如雷依、B.佩罗霍、E.阿达宾等仍活跃在影坛上,同时也涌现了R.希尔、A.罗曼、J.L.萨恩斯?德埃雷迪亚、E.内维列等一批新人。
1941年,雷依将他的无声片《邪恶的村庄》重拍成有声片,于1942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奖。《邪恶的村庄》无论是有声片和无声片,都在西班牙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此外,希尔导演的《钉子》(1944)、《堂吉诃德》(1947)、《没有太阳的街》(1948)等,也是上座率高的影片。
在这一时期,佛朗哥以J.德安拉德的化名写了电影剧本《家族》(1941),由L.萨恩斯?德埃雷迪亚执导。影片通过一个军人家庭的变化,表现了半个世纪以来西班牙政治上的重大事件,鼓吹佛朗哥精神。
当时的主要演员有A.马约、R.杜兰、M.贝希诺、A.里维列斯等。
②1951~1962年。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从50年代初开始,西班牙摄制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1951年,J.A.N.孔德导演的《犁沟》,获很高评价。毕业于电影研究和实验学院的J.A.巴尔登和L.G.贝尔兰加共同编剧,由贝尔兰加导演的马歇尔,欢迎你,描写一个小镇为欢迎“马歇尔计划”的一个委员所做的准备,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对美国所谓的经济援助计划也进行了讽刺,在1956年的戛纳电影节获评委会特别奖。以后巴尔登导演了揭露中产阶级自私虚伪的《骑车人之死》,再次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贝尔兰加拍摄了《普拉西托》(1961)和《刽子手》(1964)两部讽刺喜剧片。《刽子手》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国际评论奖,在国内被评为西班牙电影史上10部最佳影片之一此外,意大利人M.费雷利为西班牙导演了影片《小房子》(1958)和《小车》(1960)。《小车》以辛辣幽默的手法刻画了老年人的孤独,在1960年威尼斯电影节获国际评论奖。演员J.伊斯贝特,在《小车》、《刽子手》和《马歇尔欢迎你》中扮演主角,以表演真实感人获得好评。
这一时期,在西班牙电影史上占一定地位的影片还有:J.de奥尔杜尼亚导演的《最后一支民歌》(1957),在马德里创上映325天的纪录,并在墨西哥取得成功,该片女主角的扮演者S.蒙铁儿成为继I.阿亨蒂娜和A.包蒂斯塔之后的电影女明星;由L.布努艾尔导演,西班牙与墨西哥合拍的《比里迪亚娜》(1961),在戛纳电影节获金棕榈奖,但因该片涉嫌批评佛朗哥政权,在1976年以后才获准在西班牙上映。
③1962~1967年。是西班牙新电影时期。1962年西班牙电影和戏剧总局对电影审查宣布了新的严格条例,但对过去禁演的影片放宽了尺度,并鼓励发展民族电影,力争打入国际市场。
当时,一批在马德里国立电影学校(原电影研究和实验学院)和巴塞罗那电影学校学习和工作的青年人,在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下,想对西班牙电影进行革新。他们摄制了一批反映现实、抨击社会,格调清新的影片,形成了西班牙的新电影。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C.绍拉导演的《为一个强盗而哭泣》(1964)和《狩猎》(1965),后者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银熊奖;M.苏梅尔斯执导的《从玫瑰色到黄色》(1963),获圣塞瓦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银贝壳奖;M.皮卡索的处女作《图拉姨妈》(1964),是根据M.de乌那穆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获圣塞瓦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此外,B.M.帕蒂诺拍摄的《给贝尔塔的九封信》(1965),获圣塞瓦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银贝壳奖;J.迪亚罗特的《爱情的时代》(1964)和M.福尔的《燃烧的皮》(1968),分别在1964年度、1968年度的巴利亚多利德电影节获西班牙文化学院奖和最佳作品奖;M.苏梅尔斯执导的《戴孝的小姑娘》(1964)获戛纳电影节特别奖;A.丰斯的《寻求》(1966)和H.格劳《夏天的夜晚》(1962)都受到评论界的好评。
这一时期,大多数“新电影”作品在创作风格上都采取了精雕细琢的叙述方法,题材刻意求新,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现实弊端,从而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受到国内外重视。1966年生产影片164部,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但是由于当局的严格控制,这一时期的作品多采用隐喻、象征的手法,步履艰难,尽管如此,“新电影”在西班牙电影史上还是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④1970~1975年。由于经济萧条,政府对电影贷款日益缩减,审查越来越严,因此,这一时期电影生产处于低潮。
在此期间,绍拉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他执导的《安娜和狼》(1972)反映了军队、教会和性方面的问题。他的《安赫利卡表妹》(1973)获1974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V.埃里塞导演的《蜂房精神》(1973)和J.L.博劳执导的《逃亡者》(1975)先后在圣塞瓦斯蒂安电影节获和P.奥莱亚执导的《狼的森林》(1970)也受到好评。
当代电影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去世,此后,西班牙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电影方面,取消了审查制度,被禁演的影片得以公演。如L.布努艾尔的《比里亚迪娜》(旧译《维里吉安娜》,1961)、B.M.帕第诺的《为战后演唱的歌》(1971)以及一些外国色情影片。同时,各种题材的影片竞相摄制出来。1976年生产108部,1977年生产113部。观众对影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一些导演继承、发展了“新电影”反映现实的特点,拍摄了一批反映政治事件、内战以及社会现实的影片。
政治题材影片的出现,标志着西班牙电影跨入一个新时期,其代表作有J.A.巴尔登导演的《一月的七天》(1978),描述了1977年1月24日极右分子在马德里杀害几名进步律师的真实事件,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J.L.G.桑切斯与A.利纳雷克共同导演的《多洛雷斯》(1980),是一部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人多洛雷斯的传记影片;M.G.阿拉贡执导的《黑帮》(1977),描述了极右分子反政府的活动,获第27届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银熊奖,他导演的《森林之心》(1978)、《花园中的魔鬼》(1982)等片也颇有影响;A.里瓦斯拍摄的《燃烧的城市》(1976)和《胜利》(1983),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班牙的历史事件,《燃烧的城市》在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获奖。此外,《暗杀佩德拉尔贝斯》(1978)、《从塞哥维亚逃跑》(1981)等,都是政治题材影片。
1936~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给人民带来精神上、心灵上的创伤,人们开始对这一段历史进行反思。J.卡米诺拍摄的《1936年漫长的假期》(1975)和《陈旧的回忆》(1977)、J.查瓦里导演的《夏天的自行车》(1984)以及J.L.加西导演的《未解决的课题》(1977)、《重新开始》(1982)等影片都反映了战争给家庭、恋人、孩子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创伤。《重新开始》获1983年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奖。
从1975年开始,反映人类自身问题的影片渐渐多起来。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人的无法解脱的孤独、苦闷都成为西方电影工作者探索的主题。新时代的西班牙影片,其中包括如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著名电影导演的作品,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和费尔南多·科洛莫将帮助使西班牙电影脱颖而出。J.de阿米尼昂导演的《巢》(1980),描写了一个老鳏夫的孤独以及他与一个13岁女孩间的情谊,扮演小姑娘的演员A.托雷特曾在《蜂房精神》(1977)、《姑息养》(1975)中扮演主角。由于她在《巢》中的成功表演,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女导演P.米罗执导的《贾利?古柏在天堂》(1980),描写了一位事业心很强的电视女导演在身患绝症之后与朋友、亲人无法求得心灵的沟通。P.米罗于1983~1985年曾任西班牙电影局局长,她的另一部影片《昆卡的罪行》(1979)上座率很高,在日本上映时,轰动了广大观众。绍拉导演的《埃莉莎,我的宝贝》(1977)表现一位老学者孤独、怕死的心情,甚至与亲生女儿都无法相互了解。该片女主角由电影大师C.卓别林的女儿G.卓别林扮演。该片采用蓝色、灰色做基调,并运用了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受到好评。V.埃里塞拍摄的《南方》(1983)用一个女孩自述的手法,表现了他父亲的忧郁、苦闷。该片在芝加哥电影节获奖。这类题材影片大多细腻感人,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努力追求。
80年代,不少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较成功的有M.卡穆斯导演的《蜂房》(1982),在西柏林电影节获金熊奖。他的另一部作品《圣洁无辜的人们》(1984)获本国1984年最佳影片奖。此外还有《帕斯库亚尔?杜阿尔特》(1976)、《同特雷莎在一起的最后几个下午》(1985)等影片。但这一时期也拍摄了不少追求商业利润的惊险片、鬼怪片、色情片以及庸俗的喜剧片。
这一时期主要的导演还有J.L.博劳、E.德拉伊格莱西亚、P.奥莱亚等。
1984年1月,西班牙政府颁布了电影保护法,对国产片资助成本费25~50%,如影片获得成功,还可得到更多的补贴。为了扩大西班牙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影响,每年西班牙举办10多个国际电影节,并在许多国家举办西班牙电影周和回顾展。西班牙电影的戈雅奖1987年介绍了西班牙电影学院。荣誉和承认西班牙电影业中的卓越创建了此一年一度的颁奖仪式。这支强心针作为来到境况不佳的西班牙电影博爱,有助促进进入行业的新鲜人才及提升到国际标准的西班牙电影。有些西班牙影片在重要的国际电影节获奖。西班牙每年平均生产 70~100部影片。尽管如此,每年上映的外国影片还高达350~400部,美国影片仍控制着它的市场。到1984年,西班牙共有影院3510座,观众有所下降。
西班牙的官方电影学校已关闭;国家电影资料馆设在马德里,受电影局领导;各省、地区都有自己的电影资料馆;所有的制片公司都是私人企业。

⑹ 请问有人看过《12 angry men》这部影片没有呢中文译名是什么呀讲的什么故事呢非常感谢!

中文名《十二怒汉》

【片名】:12 Angry Men
【译名】:十二怒汉
【年代】:1957
【类别】:剧情/悬疑/罪案/惊悚

【导演】:悉尼·吕美特(Sidney Lumet)
【编剧】:Reginald Rose
【主演】:亨利·方达(Henry Fonda) .... Juror #8 (Mr. Davis)
Lee J. Cobb .... Juror #3
Ed Begley .... Juror #10
E.G. Marshall .... Juror #4
Jack Warden .... Juror #7
Martin Balsam .... Juror #1
John Fiedler .... Juror #2
Jack Klugman .... Juror #5
Ed Binns .... Juror #6 (as Edward Binns)
Joseph Sweeney .... Juror #9 (Mr. McCardle)
George Voskovec .... Juror #11
Robert Webber .... Juror #12

【片长】:96分钟
【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评分】:8.6/10 (22,284 votes)
【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50083/

【格式】:Div3+MP3
【尺寸】:688x416
【大小】:1CD(690.28M)
【字幕】:点我

【简介】:
五十年代是好莱坞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集中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在电影史上不朽的优秀演员和导演。亨利·方达无疑是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男影星之一,悉尼·吕美特也是这一时期最有才华的年轻导演之一。

悉尼·吕美特(Sidney Lumet)的处女作《十二怒汉》虽然请来了牛气十足的亨利·方达(Henry Fonda)担当主演,但是它仍然不是一部大手笔的电影。该片的场景单调得离奇——全片只有一个场景,可以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有人认为影片开头和结尾还有法院大门的镜头,实际上剪掉这些镜头都不会对整部影片有任何影响。)这一个能让所有观众痴痴地看上一个半小时的场景,就是一间陪审团的休息室,把旁边的小厕所计算在内都不会超过40平方米!
悉尼·吕美特用他魔术般的艺术表现力让这间不足40平房米的房子展现了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一个在平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并要一直通过讨论结果,才能正式结案。
十二个人各有自己的职业也生活,他们当中有巧舌如簧的广告商、仗义执言的工程师、毫无见地的富家子、歧视平民的新贵族、性情暴躁的老警察、精明冷静的银行家、只赶时间的推销员。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说话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达扮演的工程师之外,其余的人都对这个案子不屑一顾,在还未进行讨论之前就早早认定男孩就是杀人凶手。在第一次投票表决的时候,由于工程师的一票“无罪”票,使得大家要进入讨论;经过一番争吵,有一个老者开始站到了工程师的一边;没有达成一致就要继续讨论,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激烈争论和思维斗争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案有着诸多的疑点,如果大家都不负责任的投了“有罪”票的话,将会白白的断送一个年轻人的性命。最终通过了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所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十二个大男人在炎热的夏天挤在一间小房子里,争得面红耳赤,时不时地有人要抡起胳膊扁人,那场面好不热闹。电影观众在看这十二个愤怒的男人争论的时候也会反思如果自己被赋予了这种神圣的权利,自己会不会负责任地对待它呢。剧情我就不提示得太多了,或许还有一些没有看过该片的朋友正要体会这个故事呢。

《十二怒汉》的节奏安排很巧妙。要知道,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只有一个房间的场景,要让观众坐得住,不分段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有明显的分段又会有机会让观众分批地溜走。所以本片采用了两种分段的方式:一种是演员的身体活动状况,另一种是整个案件的思维活动状况。思维活动状况是指陪审团成员们对这个案件的思考、推理的进程,这个进程是时时受阻的,案情分析到一定的地方就会被卡住,所有的人都没有主意了。此时需要一段时间来等待新的案情突破点在某个人物的脑子里蹦出来,但是这需要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就插入一些演员的身体活动状况的变化,比如中场休息上厕所的时候,不同的人在厕所中的互相嘲讽;被说到伤心处的人暴跳如雷,愤然起身要去打人;外面突然下起大雨,大家起身关窗子等等。交错出现的这两种状况变化使剧情层层递进,而又浑然一体。
最难得的是片中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演员都演出了自己的味道。然而更绝的是在第一次表决中唯一提出异议的工程师,自己也没有清晰的为男孩洗脱冤屈的思路,它只是提出了一种会冤枉嫌疑犯的可能性。所以每一个角色不但有自己的性格,而且他们自己的内心都是矛盾的。在整部影片过程中大多数角色都反复地思考着自己的立场,自己跟自己的思想斗争,直到最后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行使自己神圣的权利。

《十二怒汉》是亨利·方达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也是悉尼·吕美特的基石。众演员出色的表演,和导演对电影节奏的准确把握使本片成为了电影史上的不败经典。

陪审团醒了——评电影《十二怒汉》(12 Angry Men)

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为了一桩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
就是这十二个人,被这个司法制度挑选了出来,组成了一个名叫“陪审团”的神圣组织,要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活着还是死亡。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似乎也没必要懂得法律,因为他们不过是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而被迫来到法庭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在经过六天冗长枯燥的听审之后,法官终于对陪审团发布裁决指示了。被告是一名年仅18岁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提供的证据也极具说服力: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而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极不可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名字也说不出来。

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应该是板上钉钉。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一致表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驱使他们尽快作出裁决的更重要的理由是:这些陪审员实在已受够这拖沓的审判了;他们被锁在这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赛。总之,这些更重要的理由归结到一点就是,这时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陪审员”的角色,所谓以公正法律的名义、所谓根据证据,不过是他们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赶快回家的托辞。

他们的确不知如何进入自己的角色:电影开初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散乱嘈杂的会议室场景,上洗手间的、抽烟的、闲聊的、坐在桌上的、看财经版报纸的、感冒擤鼻涕的、看着窗外风景的、羡慕对面富人大厦的;对此无比厌倦的、因第一次参加陪审而感到莫名其妙激动的。这给人的印象就是法律裁判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但程序毕竟是要走的。所以他们按号入座,开始举手表决: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结果有一人异议,这意味着必须讨论下去、给出怀疑无罪的理由。其他人当然不愿意,争论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愤怒。亨利•方达主演的这个持反对意见的陪审员,抛出了自己的疑惑。随着辩论深入,控方证据的混乱和矛盾之处不断揭示出来,比如同样的刀子不止一把;楼下老人不可能在列车噪音中听到被告喊叫;老弱残疾的他也不可能在15秒内赶到门口看到被告逃走;声称看见杀人的妇女鼻子两边有凹痕,证明她长期戴眼镜,而晚上她不可能戴着眼镜睡觉,所以她在床上看到杀人的证词不可靠;甚至 “我要杀了你”这话也并不意味着被告真的杀了人,因为这也许只是一句气话,况且在辩论中,也有陪审员气急败坏地说过这句话;被告记不住看过的电影也正常,因为经过质问,一位陪审员在清醒的时候也无法记得看过的电影,等等。
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中间经历了六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其结果分别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终于被宣判无罪。

这就是整个故事的情节,真实似乎得到揭示;正义好像得以伸张。但是,误读就在这里: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这样的结果就以为上述辩论所指向的就是所谓的事实和真相,或者易言之,不要以为辩论的过程乃是廓清迷雾、显现真理的过程。即使我们有了上面那么多所谓的“事实”,但从影片的结局来看,这些事实反映的不过是“矛盾的事实”、是一种矛盾的状态,是以证据本身的扑朔迷离来表现客观事实本身的不确定性。被告之所以被判无罪,是因为这种矛盾的无法解决,而不是因为他事实上没有杀人。即使被告被宣判无罪,被告本身是否杀人仍然是一个谜,导演仍然没有、而且是故意没有给我们一个关于事实和真相的可靠答案。

这是为什么?这是制度的逻辑。且让我们再回到电影的一些具体细节当中。其实,在这样的司法制度中,真正能使被告有罪的理由就是排除合理怀疑(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也就是说,只要一个正常的、谨慎的人对案件的证据产生一个合乎情理的疑惑,被告就可以无罪。所以,我们发现,在影片中,一直坚持被告无罪的陪审员说得最多的词就是“不知道”:“你认为他是无辜的?”“不知道”;“那你想怎样?”“不知道”;“你到底想拖多长时间?”“不知道”。他承认自己不能肯定案件的真相,他只是有些疑问,只是不想轻易表决,因为“事关人命,假如我们都判断错呢?”他知道自己判断力的不足,所以他不轻易判断。不仅如此,除了在前面的辩论中揭示出来的那些证据混乱的理由之外,他还有一些“不算理由的理由”,比如这孩子出生贫寒、童年悲惨,这种理由其实与案件本身无关,因为对方也可以用孩子曾有前科的所谓“品格证据”作为反驳。

但是,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的东西往往会成为双方辩论的焦点。既然事实问题大家都无法肯定,所以大家就有理由寻找一切合乎自己判断的论据。正如最先改变立场、支持无罪的老者所说:“这位先生有异议,并不表明他认为男孩无罪,他只是不能肯定。这是他的立场。我们能打赌我们的判断一定正确吗?我相信要有动机。男孩可能有罪,但我希望了解更多。”

所以,在真相无法明晰的情况下,作为有自己感情和个性的普通人,认为被告有罪的陪审员们照样可以提出自己认为是充分的理由。这些理由更是无关事实,例如其他陪审员用的最多的短语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所以他们想快点表决;还有人是因为自己对被告这个少数族裔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他们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天生罪犯;另一个最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曾经的痛苦记忆,自己的孩子也因为和自己争吵而离家出走两年。

面对这样的“以情感代替法律”的局面,如何让这些决定别人命运的陪审员们真正运用法律的理性来思考和判断?这时,还是要依赖普通人的常识(common sense),一种大家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人类社会维持的纽带。在这个时候,大家心目中的正义和良知起作用了。这种正义和良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和法律契合的部分。实际上,自从双方开始对立、辩论开始进行,局势就已经向理性的方面扭转,至少大家已不得不以严肃的态度来看待法律,而不再是“玩游戏”、“听故事”。在这个时候,你的情感偏见必须受到别人的质问,因为他们是和你同等地位的人,现在在履行着与你同样的陪审员的职责。所以,当你说无论事实如何那个男孩就是该杀,你敢承认自己是刽子手吗?当你说穷小子都是天生罪犯时,别忘了陪审员中就有做清洁工的人;当你把别人的命运当成儿戏,你必须面对旁人逼视的眼睛。

这是一个拷问的过程。还是我们曾经说过的那个命题:审判别人的同时也在审判自己。论辩的紧张、交锋的激烈,恰好说明他们在郑重其事地担当法律的角色,他们虽然以前各有其事,但现在不再为了自己的事而随大流;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而不是应付差事;他们需要说服别人和被别人所说服,而不是草率作出决定,他们是经过长时间“愤怒的”争吵后才表决的。这也许是一个两难。我们当然需要真相,但如果由于人类本身局限性,真相不可能完全显现,甚至完全可能遭受曲解,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只有选择,作出在一种制度安排之下可能的选择。正如那个坚决质疑的陪审员所说:“排除偏见并不容易,每遇到一宗案件,要揭露真相并非易事。我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也许没有人知道,我只想为清白者辩护。我们所讨论的各种可能,也许是错误的;也许我们使有罪的人逍遥法外,我不敢肯定。也许有人可以做到。但我们有合理的质疑,这对法律十分重要。”

的确,这对法律十分重要,特别是当法律让他们成为法律的守护神之时。在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一个陪审员终于道出了自己对此的心声:“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拥有伟大的民主。我们被认可和信任为真正无辜的人洗脱嫌疑。我们拥有权力。这是我们强大的原因。”由此,我们才有可能审视这个制度所具有的好处和缺陷。正如那个坚强的陪审员所说,“普通人也会犯错误。”所以这个制度也许是比较脆弱的,脆弱得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但这个制度无疑也是强大的,因为它是人类为了更好保卫自身、为了延续自己生命而创造出来的,它捍卫了人类基本的自由和权利、捍卫了神圣的尊严和价值。

如果非要我用一个词来描述《十二怒汉》,我将不吝自己的赞誉,用“精彩绝伦”一词来形容它。这种精彩并不是建立在对法律、对制度、对人们展开表演的具体背景的夸大之上,相反,它是在认识到法律、制度和人类内在外在条件的制约之后的精彩。这种精彩我们甚至可以从剧情的展开谈起:导演把所有的故事都局限在一间小屋之内,中间只穿插一小段在洗手间的对话。这也可以说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局限有多大,人类的故事就可以有多精彩。人类的精彩正是在特定的局限之下才展现无遗。但同时,我要说,《十二怒汉》也是一部容易让人误解的影片:有研习法律的人在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反而因为影片中真相的不明和可以辩论而觉得法律太不确定;有研究哲学的人又认为将它理解成“法律片”而不是“政治哲学片”意味着一种肤浅,认为它展示的主题是“通过相互说理,各种意见最终可以指向对真理的认知”。这些看法的误会之处就在于他们忽视了决定这些陪审员人论辩的制度背景,并且固执于所谓的真理,而不知道法律问题本身其实并不是真理问题。相反,这部电影的关注点是对这个制度的优势和缺陷的细微深描,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反思。它的目的可能恰恰是在让人们认识到一种制度之不足的时候增强对这种法律制度的确信。

让“普通人来裁判普通人”,这就是这种陪审制度的安排。它与真理无关,但与真理无关并不意味与人们的幸福生活无关,也不意味着人类的生活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确定性。这种制度的确是有很大缺陷的。记得有一本书叫《陪审团睡了》,该书分析了造成陪审团作出不公正裁判的许多潜在因素及制度漏洞。其中有一句话,“谎言如此地被轻信,法庭辩论犹如娱乐圈的一场闹剧,司法尊严已不复存在”。对陪审团制度的批判可谓淋漓。是的,陪审制度效率低下,方式笨拙,甚至常常上当受骗,使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更愿意说“陪审团醒了”。醒着的陪审团当然会在生命的活动中暴露自己的缺点,但是,这种充满活力的制度有着其更大的好处。它的功能是用一种平等对待的立场,避免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生命受到威胁。它相信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有大量法律专家的存在,但它更愿意相信外行的、普通人的常识和判断。它是社会正义的良心,其核心的原则是:社会和强权不能因为认定一个人是“坏人”就对其任意处罚;否则有一天丧钟同样会为我们这些不是坏人的人响起。它是避免每一个置于法律弱势地位的人被不公正对待的最后的安全阀。

在这个意义上,《十二怒汉》让我们更加相信保留陪审团制度的必要性,让我们对法律更有信心和希望。当然,至于中国陪审员制度建立,还需要许多配套的制度条件,因为一个运作良好的陪审团制度,其基本的前提是必须是独立于任何机构和强权。当然,任何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承认人类的不足、承认这个制度本身并不可能完美为前提的。
在一场惊心动魄的辩论之后,案件结束了。这些以前素昧平生的陪审员走出法院大门,分道扬镳,各谋自己以后的平静生活。他们彼此仍然不知道对方什么名字。影片的最后才依次现出每个人的脸部特写以及他们各自的名字。这真正让人感觉到,他们的确是平凡、普通甚至渺小的一群,但他们无疑又是这个制度最伟大最坚实的支撑者。他们是一批醒着的人。

附注:关于我所批判的那种认为《十二怒汉》是“政治哲学片”,是“通过相互说理,各种意见最终可以指向对真理的认知”的观点,可参见倪梁康先生的“《十二怒汉》VS《罗生门》——政治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关系”一文(载于《南方周末》2004年7月8日)。这篇文章整体运思当然是不错的,可惜的是作者显然以自己对哲学的理解代替了对法律本身之复杂深刻性的理解。

阅读全文

与法国电影刽子手被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恐龙美国电影大全 浏览:210
挖慈禧墓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22
周星驰电影大全国语版全集小偷阿星 浏览:99
爱情影视剪辑电影 浏览:66
俗哥说电影系列大全 浏览:230
以老鼠为主角的动画电影美国 浏览:509
电影追梦人粤语中字百度云 浏览:469
法国犯罪电影抢走200万欧元 浏览:771
美食电影英文经典台词 浏览:61
爱情电影网桥本 浏览:987
十三妹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378
Jeunesse法国电影 浏览:883
向华强演电影的图片 浏览:717
法国电影二战小男孩小女孩 浏览:178
有什么好看的的电影 浏览:827
重装特种兵电影完整版 浏览:731
一部美国电影中学生毕业典礼 浏览:240
狐假虎威电影导演 浏览:103
可以在影音先锋上看的网站迅雷下载电影网 浏览:431
梁祝电影粤语高清下载 浏览:421